游昭君墓

合集下载

游昭君墓作文范文

游昭君墓作文范文

游昭君墓位于陕西省咸阳市渭城区酒泉村,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化遗址之一。

这座墓葬被誉为“世界最古老的女性墓葬”,并以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和极高的历史意义而著名于世。

下面我们将为大家详细介绍游昭君墓的历史背景、墓葬构造、艺术价值以及文化意义。

一、历史背景游昭君是中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民间传说人物,相传她是汉武帝“使匈奴”的女儿,在一次匈奴入侵中被俘。

她后来成为了匈奴族的“公主”,并同匈奴首领骠骑将军婚配。

历史上对于游昭君的生死都有很多不同的版本,但都与匈奴有关。

游昭君墓是在20世纪50年代被发现的,墓葬中出土了大量的文物,其中包括了很多珠宝首饰、服装、生活用品等,这些文物的出土证明了游昭君的真实存在。

游昭君墓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女性墓葬,墓葬建造的年代大约在公元前113年至公元前50年之间。

二、墓葬构造游昭君墓是一个地宫式墓葬,总长度为25.8米,宽10.8米,高8.5米。

墓葬主要由地宫、墓道和墓穴三部分组成。

地宫是墓葬的主体,占地面积为155平方米,墓葬下面是一条长230米的引水渠,这条引水渠可将雨水带走,保证了地宫内的空气干燥。

地宫中有大小不一的13个房间,这些房间主要用于存放墓主人的财物、衣物、首饰等东西。

在地宫的中央位置,还有一个直径为5.5米,深5.5米的井,井中有一架吊灯,用于照明。

墓道长63米,连接着地宫和墓穴,墓道末尾有一个石门,门前是一个天井,上面覆盖着青石板。

墓穴是墓葬的顶部,上面覆盖着成排的青瓦,瓦片上刻着各种图案和文字。

三、艺术价值游昭君墓的壁画和塑像是当时墓葬艺术的代表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是壁画中的“踏歌图”,这是一幅描绘匈奴乐舞的图画,画面上有许多乐舞女子和穿着典型汉服的男子。

墓葬中还有一些石雕和陶塑,其中最著名的是一组由黄土制成的“马车戏群”,用各种颜色的颜料彩绘而成,栩栩如生,令人叹为观止。

四、文化意义游昭君墓的发掘和研究,不仅揭示了中国墓葬艺术和古代生活习俗、文化面貌的演变历程,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历史、文化和社会信息,对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文化、艺术、历史等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参观昭君墓社会实践报告

参观昭君墓社会实践报告

一、前言昭君墓,位于我国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墓。

它不仅是古代昭君出塞的历史见证,也是中华民族文化交流的重要象征。

为了深入了解昭君墓的历史文化内涵,我于近期组织了一次参观昭君墓的社会实践活动。

以下是本次社会实践的详细报告。

二、活动背景昭君墓作为我国历史文化名胜,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旅游价值。

昭君,原名王嫱,是西汉时期的一位宫女,因其美貌和才情而被选为和亲公主,远嫁匈奴。

昭君出塞的故事家喻户晓,成为中华民族团结友好的象征。

昭君墓见证了这段历史,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为了让学生深入了解昭君墓的历史文化,培养爱国主义精神,我们组织了此次参观活动。

三、活动目的1. 深入了解昭君墓的历史文化内涵,增强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2.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3. 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增强团队协作意识。

四、活动内容1. 参观昭君墓,了解昭君出塞的历史背景和故事;2. 参观昭君墓博物馆,了解昭君墓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3. 参观昭君文化广场,感受昭君文化的魅力;4. 与当地导游交流,了解昭君墓的传说和民间故事;5. 分组讨论,撰写参观心得体会。

五、活动过程1. 早上8点,全体队员在校园集合,乘坐大巴前往昭君墓;2. 9点,抵达昭君墓,分组进行参观;3. 10点,参观昭君墓博物馆,了解昭君墓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4. 11点,参观昭君文化广场,感受昭君文化的魅力;5. 12点,与当地导游交流,了解昭君墓的传说和民间故事;6. 13点,返回酒店用餐;7. 14点,分组讨论,撰写参观心得体会;8. 15点,整理行李,返回学校。

六、活动总结1. 活动成果:通过本次参观活动,全体队员对昭君墓的历史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增强了历史文化素养,培养了爱国主义精神,提高了社会实践能力。

2. 活动不足:在参观过程中,部分队员对昭君墓的历史文化了解不够深入,需要进一步加强学习。

游昭君墓作文600字

游昭君墓作文600字

游昭君墓作文600字这天,天气清朗、惠风和畅,我和家人来到呼和浩特著名景区——昭君墓游览观光。

昭君墓,又称“青冢”,蒙古语称特木尔乌尔琥,意为“铁垒”,位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呼清公路9公里处的大黑河畔,是史籍记载和民间传说中汉朝明妃王昭君的墓地。

整个景区整体占地面积近100亩,是呼和浩特的八大景点之一。

进入游览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高耸的大墓,这就是著名的的昭君墓。

据导游介绍,这是一座人工夯筑的大王丘,是昭君的衣裳冠墓。

此墓高33米,墓身呈台体状,墓顶建有一座凉亭。

墓前的.广场中央,用汉白玉精雕而成的美丽的昭君像微笑着望向远方,眼神里充满了希望与憧憬。

广场四周是一些用大理石雕制而成的千姿百态的动物以及五光十色的喷泉,在夏日的阳光下,水花四溅,熠熠生辉。

我们沿着层层石阶登向山顶,长长的石阶宛如一条弯弯曲曲的蛇缠绕在山上。

到达山顶后,疾目远眺,连绵不断的山脉东西起伏,呼和浩特的美景尽收眼底。

感受着吹来的徐徐清风,有说不出的惬意。

下山时,感觉山势特别陡,等再走上一段,适应一会儿就好多了。

看来,要想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不但要拥有健康的体魄,勇气和毅力也是必不可少的哦!墓地东侧是历代名人为昭君墓题写的碑文,西侧是文物陈列室。

王昭君自愿请行出嫁匈奴,为汉匈两族的和平友好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她的事迹传扬千秋万代,而昭君墓更是一座民族友好的历史纪念塔。

为让海内外更多的人了解内蒙古的悠久历史,弘扬民族精神,从1999年开始,呼和浩特市委市政府已连续举办了十届昭君文化节,在国内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今年,声势浩大,影响力更为广泛的第十一届昭君文化节已经拉开了帷幕。

这次游玩,不仅使我的身心得到了放松,身体得到了锻炼,还增长了见识,了解了历史,真是不虚此行!。

关于昭君墓的作文

关于昭君墓的作文

关于昭君墓的作文
《昭君墓之行》
哎呀呀,今天我去参观昭君墓啦!那可真是一次特别的经历。

要说这昭君墓啊,还真挺有气势的呢。

我去的时候天气特别好,万里无云的。

一走进那片地方,哇,感觉一下子就穿越了似的。

我就慢慢悠悠地在里面晃荡,看着那些古老的建筑和景色,心里头还挺感慨的。

我记得当时我走到一个亭子旁边,看到有块石头挺有意思的,我就跑过去研究了半天。

那石头上有一些纹路,我就在那儿脑补,哎呀,这些纹路是不是跟昭君当年有点啥关系呀。

然后我还蹲在那儿跟那石头合了个影,旁边的人都看我,估计心想这人咋这么奇怪呢。

嘿嘿,我可不管,我自己玩得开心就行。

在昭君墓里,我还看到了一些介绍昭君的牌子,上面写着她的故事。

原来她出塞和亲,为了和平做出那么大的贡献呢。

我就想啊,这昭君可真是个了不起的人物。

站在那儿,我仿佛能感觉到她当年的一些气息。

逛了一大圈,我也累了,就找了个地方坐下休息。

看着周围的一切,我突然觉得时间过得好快,好像一下子就回到了现在。

但昭君的故事却永远地留在了这里。

等我离开昭君墓的时候,我还忍不住回头多看了几眼。

这次的参观让我对昭君有了更深的了解和认识,也算是不虚此行啦!以后有机会我还得来,再好好感受感受这里的独特氛围。

昭君墓 呼和浩特市南郊旅游

昭君墓 呼和浩特市南郊旅游

昭君墓呼和浩特市南郊大黑河南岸的绿野间矗立着一座传诵古今、驰名中外的西汉古墓--昭君墓。

墓呈覆斗形高33米,占地二十余亩,系人工夯筑的大土堆,巍峨高耸,远望如山。

传说,因每年深秋九月,塞外草衰时,附近草木枯黄,唯独昭君墓上芳草青青,故古人称之为“青冢”。

大召寺大召位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旧城内,蒙古语名“伊克召”,意思为“大庙”,始建于明代,是呼市内最大的黄教寺庙,也是蒙古少有的不设活佛的寺庙。

希拉穆仁草原希拉穆仁草原旅游区位于乌兰察布草原中部,在呼和浩特市北约90公里,是距呼市最近的草原旅游区。

希拉穆仁,蒙语,意为黄河,又名召河,草原四周丘陵起伏,绿草如茵。

大窑文化大窑文化遗址位于呼和浩特市东北保合少乡大窑村,距市区33公里,于1973年发现并发掘。

该遗址包括了旧石器时代早期到新石器时代晚期五个文化期,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万部华严经塔(白塔) 因塔身通体洁白又称白塔,位于呼和浩特市东郊18公里的白塔村,据传为辽圣宗时所建。

该塔为楼阁式砖木结构,高约45米,雄伟壮观,塔内有旋转式楼梯,还有多层交错搭接的木梁,攀至塔顶可远眺山川景色。

乌素图召位于呼和浩特市区西北12公里大青山南麓。

“乌素图”为蒙语,意为“有水的地方”。

乌素图召主要由庆缘寺、法禧寺、长寿寺、广寿寺和罗汉寺5个毗邻的寺院组成。

乌素图为其总称。

清真大寺位于市区旧城北门外,始建于清乾隆年间,是呼和浩特市最大的一座清真寺。

当年,大批回族居民自新疆迁到呼和浩特,在以后的年代里,他们渐渐在这里站稳了脚跟,并建造了这座规模宏大的清真寺。

该寺占地4000平方米,坐东向西的格局表现出对圣地麦加的尊崇。

绥远城将军衙署绥远城将军衙署,位于呼和浩特市新城鼓楼西侧。

清雍正年间(1723—1735),清王朝为巩固西北边防,在呼和浩特旧城东北2.5公里处另筑新城1座,驻屯满洲八旗官兵。

清公主府清公主府,位于呼和浩特市北郊。

府第共5进,有过厅、大厅和内院,门前立照壁,东部有假山、池沼。

内蒙古昭君墓旅游景点导游词

内蒙古昭君墓旅游景点导游词

内蒙古昭君墓旅游景点导游词内蒙古昭君墓旅游景点导游词(精选篇1)到了内蒙古,我们来到旅馆苏息了一下,就坐车前去成吉思汗陵。

成吉思汗陵坐落在内蒙古自治区西部的鄂尔多斯高原上,有一座蒙古包式的构筑宫殿,这就是有名遐迩,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陵墓。

一走进成吉思汗陵,一个手持利剑的成吉思汗展此刻我们眼前,走上台阶,成吉思汗的队伍威武的站在草地上,做好了战斗的筹备。

我看了,每个战士的样子都纷歧样,显然不是一个模型打出来的。

再往前面走是一个天下舆图,上面有成吉思汗征服过的国度。

我舆图上表白成吉思汗其时征服过的国度比中国大了5倍尚有余。

游览完成吉思汗陵,我们又向响沙湾进军。

远眺望去响沙湾一望无际,金黄色的沙坡掩映在蓝天白云下,有一种茫茫沙海入云天的绚丽情况,恰似一条金黄色的卧龙。

我们坐索道进入了响沙湾,沙子从耳边吹过,发出“呜呜”的鸣啼声。

“呜呜”声绵延不绝,汇成了一首首动人的交响曲。

我来到了骆驼场,只见一个个骆驼的驼峰不是没有,就是倒到一边去了。

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这里的骆驼必定都营养不良。

我闻风丧胆的坐上了一个皮包骨头的瘦骆驼,恐怕它把我摔下去。

它站起来了,我发明它的肉也不是出格少,只是都垂在肚子哪里,它坐下时我没看到。

骆驼走了几步,我感受还蛮惬意的,我在骑骆驼的同时,华北地区,也在摸后头那只骆驼的头,我看着它那副忠实敦朴的面颊,不禁笑了。

突然我感受它看懂了我的心思,似乎对我也笑了笑。

骆驼在下坡,我的屁股也跟着骆驼颠来颠去,疼死我了。

只闻声后头的弟弟颠一下就陪伴着一声惨叫,拼音叫完了又叫字母表。

我们都笑的合不拢嘴。

骑完骆驼我们就去坐树叶越野车,一上车我就把最后一排的抢得手了。

树叶车启动了,在戈壁中飞快地穿行,此起彼伏,每颠末一个山坡我就飞起来一次,爽毙了!溘然,不知是哪个缺德鬼,往车外倒水。

虽然坐在最后一排的我就把这些水“享用”了,使我当了一回十足的落汤鸡。

我们要走了,大人坐缆车归去,我们小孩则从100米高处滑沙下去。

拜谒昭君墓随笔

拜谒昭君墓随笔

拜谒昭君墓随笔阴沉沉的下午,我们沿着晋商前人乔致庸走过的足迹,西出杀虎口,进入内蒙古境内;经清水河、和林格尔,便到达了位于呼和浩特市南呼清公路9公里处的昭君墓。

昭君墓,又称“青冢”(蒙古语称特木尔乌尔琥,意为“铁垒”)。

它背依巍巍大青山,近傍滔滔大黑河,是史籍记载和民间传说中汉朝明妃王昭君的墓地。

王昭君名嫱,西汉南郡秭归(今湖北省兴山县)人,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

王嫱原是皇宫中的宫女,西汉年间,匈奴呼韩邪单于(国王)入朝求和亲,昭君自愿远嫁匈奴,后被封为宁胡阏氏(王后),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昭君出塞”的故事。

昭君墓之所以称作“青冢”,是传说每年“凉秋九月,塞外草衰”的时候,唯有昭君墓上草色青青,“青冢拥黛”被誉为呼和浩特八景之一。

由于我们到来时正处炎热的七月,所以无缘目睹那种奇特景象。

但远远望去,看到的分明也是墓色青青,古木参天,而且那兀立巍峨的大墓与低沉的天空、隐约的远山相互映衬,勾勒出一幅黛色朦胧、若泼浓墨的迷人画面,也让人感到不虚此行。

踏入墓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亭式佑护下的花岗岩石碑,上面镌刻着董必武先生的诗一首《谒昭君墓》,诗曰:“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

词客各抒胸臆懑,舞文弄墨总徒劳。

”董老寥寥数语,高度概括了王昭君做为一位封建社会时代的女性能够具有的那种超乎常人的胆识,以及为推动民族和解、友好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而这种胆识和贡献足以让那些喜欢舞文弄墨的文人骚客汗颜。

绕过石碑,便可看到在整个墓园的中轴线上,依次起矗立着汉白玉昭君塑像、汉白玉牌坊、昭君与呼韩邪单于马上并辔而行的大型铜铸塑像,主位即是占地1.3公顷的昭君墓。

青冢东西两侧分别建有文物和书画陈列室。

东面展示的是汉家文化――昭君故里,西面为匈奴文化博物馆。

汉白玉中的王昭君高挽发髻,身着罗衫,双手相拥腹前,亭亭玉立,举止文雅,展示给游人的俨然是一副传统的美丽端庄、温柔贤惠的汉家女子的形象。

这幅形象也不由地让人窃想当时的昭君究竟美丽到何种程度,竟在出塞的途中让南归的大雁只顾贪婪她的美色而忘记了飞翔,直挺挺地倒栽下来,重重地摔在了广袤的大漠之上(王昭君是古代“四大美女”之一,有“落雁”之称)。

昭君墓旅游区导游词

昭君墓旅游区导游词

昭君墓旅游区导游词导游词有引导游客鉴赏、传播文化知识、陶冶游客情操三大功能,导游词通过对旅游地出产物品的说明、讲解,客观上起到向游客介绍商品的作用。

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

完整的导游词其结构一般包括习惯用语、概括介绍、重点讲解三个部,下面是XX收集到的昭君墓旅游区导游词,希望能够为你的旅游活动提供更多有趣的帮助。

各位远方的朋友,大家好!我是×××旅行社的导游×××,在此,我代表旅行社全体员工对大家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同时也希望大家在内蒙古的这几天,游得开心、玩得愉快!今天我们要首先游览的是内蒙古非常出名的历史文化类景区昭君墓,也就是我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王昭君之墓。

它坐落在呼和浩特旧城南9公里处,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3A级旅游区,现已更名为昭君博物院。

关于王昭君,在座的各位都会有所了解。

那么,我想问一下大家,王昭君是什么朝代的人?她的丈夫是谁?她为什么要出塞呢?王昭君是西汉后期人,她的丈夫是匈奴呼韩邪(yé)单(chán)于。

单于就是“拥有广大地域的天子”的意思,相当于汉朝的皇帝。

说起她的出塞,还得从汉匈发展与汉匈关系说起。

匈奴是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荤粥(xūnyù)、猃狁(xiǎnyǔn)的后裔,战国末期至秦初,在以匈奴“首都”头曼城为中心的今内蒙古阴山、河套地区逐步发展壮大起来,匈奴骑兵不断骚扰中原地区的安宁。

秦统一中国后,秦始皇派大将蒙恬率三十万大军北击匈奴,使其北却七百多里,放弃了阴山、河套地区。

西汉初年,匈奴趁秦末变乱及楚汉相争之机,又发展壮大起来。

此时匈奴是在冒顿(mòdú)单于的统治时期,他重整匈奴各部,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草原游牧民族创建的北方统一政权。

而此时的汉朝由于刚刚建国,尤其经过3年秦末农民战争和4年楚汉战争的浩劫,国力相当薄弱。

强盛的匈奴趁此机会不断地入侵汉朝北部边界一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游昭君墓
去年暑假,我参加了全国青少年地学夏令营。

八月的一天早晨,我们乘车去坐落在呼和浩特市郊的昭君墓。

跨进大门,迎面是董必武的题诗:
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

词客各掳胸臆葱,舞文弄墨总徒劳。

在阳光照耀下,镌刻在石碑上的镏金大字,光彩夺目。

伫立在诗碑前,我思绪翻腾。

听老师说,董老这首《王昭君》的诗,已成为对昭君出塞和亲的历史定评。

还有两块蒙文石碑,也和汉字石碑一样,依次排列,像忠于职守的武士,静静地守护着陵墓,向人们显示王昭君的历史功绩。

前面就到了一座小山样的陵墓。

我们争先恐后地奔向山脚,沿着曲折的台阶,吃力地爬上墓顶。

尽管已经气喘吁吁,但迷人的景色使我顾不上休息。

蔚蓝的天空偶尔飘过几朵白云,漫山遍野郁郁葱葱的绿树,墓顶的小亭.经过精心修葺,粉饰一新。

在这里鸟瞰呼市全景,令人心旷神怡。

漫步走下昭君墓,又被那百花吐艳、芳草萋萋的境界吸引住了。

鉴赏那雍容华贵的牡丹,那英姿飒爽的黄菊,那姹紫嫣红的玫瑰,那满身毛茸茸、逗人发笑的仙人掌……我不由得产生了一种神奇的想象:这似锦的繁花,大约都是为出塞的昭君开放的吧!
墓旁是昭君文物陈列室。

一对铜狮子威风凛凛,两株夹竹桃争芳斗艳。

我疾走几步,迈进那紫檀色大门。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王昭君全身塑像。

眼前昭君的形象大概是根据历史记载加上人们的主观想象塑造的吧。

她微侧着脸,丰容靓饰.眉黛间顾盼生辉,手捧书卷,神态可亲。

室内有两个展品柜,左侧柜内陈列着各种文物:绿松石项饰,四虎咬牛金牌饰……小巧玲珑,巧夺天工。

右侧柜内陈列着许多灰砖石,大约就是所谓“秦砖汉瓦”,有的刻着“单于和亲瓦当”,有的刻着“单于天降瓦当”。

两个柜里都陈列着一些翻开的线装史书,上面记载着昭君出塞的史实。

室内壁上挂有《昭君出塞图》,栩栩如生地描绘了昭君出塞的故事。

历史人物王昭君有着多么大的魅力呀!她不仅吸引了历代诗人,还吸引着古往今来丹青高手的浓厚创作兴趣呢。

再看那些《西汉单于世袭表》、《东汉单于世袭表》,我明白了王昭君不愧是民族友好的使者,可钦可敬。

离开文物陈列室,穿过月洞门,眼前矗立着八块青石碑,其中有民族英雄吉鸿昌等人的亲笔题咏。

休息时,讲解员清脆的声音在我们耳畔萦绕:
王昭君,湖北种归人。

她出塞远嫁到漠北的匈奴,立为宁胡阔氏,对进一步发展和加强汉与匈奴两族之间的团结友好关系做出了很大贡献、名垂史册,流芳千古。

昭君出塞,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团结和民族共同发展的一段佳话。

聆听着解说词,我仿佛看到王昭君伴随着欢鸣的擎鼓,悠扬的胡笳,渡过滔滔的黑水,踏上青青的草原。

作为一个友好使者,第一次看到那“天苍苍,野茫茫”的塞外风光时,她的心情该是怎样的呢?或许,她的眼睛湿润了吧?这使我想起史学家剪伯赞先生在《内蒙访古》中写过的一段话:王昭君已经不是一个人物,而是一个象征,一个民族友好的象征;昭君墓也不是一个坟墓,而是一座民族?友好的历史纪念塔。

是啊,昭君出塞,化干戈为玉帛,播下了汉匈两族和平友好的种子,她的历史功绩值得后人永远纪念!假如昭君还活着,那么,她看到今天中华大地各族人民亲如兄弟,共建四化大业,一定会喜形于色的。

登上归程的汽车,已近中午,我不禁又望了一眼那沐浴在阳光下的陵墓。

点评:
把握住民族团结这一中心,有来有返,依次写去.从董老的题诗,到昭君坟的墓顶,到文物陈列室,无一不贯穿这个主题。

特别是末尾引用剪伯赞先生的文章,与董老题诗呼应,更有画龙.点睛之妙。

感慨和想象,落墨不多,都很有分寸,点到为止,处处让读者感到是一个学生,而不是别的什么身分的人在游昭君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