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以来我国玉米供需状况及消费结构
1984-2008中国玉米进出口数据

1984-2008中国玉米进出口数据单位:万吨我国出口玉米历史较短,基本从80年代才开始。
1981年仅出口玉米14万吨,占世界玉米出口总量的0.2%,1984年增至634万吨,占世界出口总量的9.1%。
90年代初期,我国玉米出口数量一直逐年增加,1993年已达到1150万吨,比1990年增长近4倍,4年中净出口玉米2986万吨,国内玉米除正常周转库存和储备库存外,已没有多少节余了。
而1994年,在国内供需基本平衡的情况下,又净出口了1000万吨玉米,玉米供给开始紧张,并动用了库存。
1995年新粮上市前,国内玉米库存降到90年代以来最低点。
当年净进口玉米507万吨,这是自1984年以来我国首次由玉米净出口转为玉米净进口。
1996年以后,由于国内玉米供大于求,自1997年起,我国又开始净出口玉米,到1999年底,三年累计净出口玉米1483万吨。
我国玉米出口的主要市场在日本、韩国、欧洲、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和香港特区;80年代对前苏联的出口量较大,一度曾占到出口量的30%,而近年来已基本没有了。
从出口玉米粮源来看,我国玉米出口地区非常集中,即主要位于我国东北的辽宁、吉林、黑龙江及内蒙古等省(区),此外地处华北地区的河北省也有一定数量的玉米出口,而其他地区玉米出口数量极少。
东北地区玉米出口量占全国玉米总出口的90%以上,而其中又以吉林省出口规模为最大,90年代以来吉林省玉米出口占全国份额基本保持在三分之一以上,而且东北地区绝大多数玉米是经过大连海关出口。
最近几年中国玉米出口地区有吉林、辽宁、黑龙江、内蒙古、河北等省,尤其吉林,作为一个主要的玉米产区,在国内国际贸易中都是一个重要的角色。
吉林省最近四年实际玉米出口率分别是33.6%9(2001年),68.55%(2002),63.9%(2003),72.8%(2004)。
东北地区玉米出口要占全国玉米总出口的90%以上,而其中又以吉林省出口规模为最大,90年代以来吉林省玉米出口占全国份额基本保持在三分之一以上,而且东北地区绝大多数玉米是经过大连海关出口。
《玉米》国家标准修订情况说明

5、增加了检验规则
按照质量管理和监管的要求,在新标准文 本中增加了检验规则,对检验的一般规则、 检验批和结果判定作了明确解释,便于使 用操作。
6、增加了标签标识要求
增加了检验规则和标签标识的规定,提出 了应在包装物上或随行文件中注明产品的 名称、类别、等级、产地、收获年度和月 份等要求。 保障了用户和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进一步维护了三者的利益,也便于产品的 溯源和召回,确保粮食质量安全。
全国粮油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第一届七次会议
2007年4月20日,在北京召开了全国粮油标准化 技术委员会第一届七次会议,各位委员对《玉米》 国家标准的送审稿进行讨论审定,并投票表决原 则通过了该标准送审稿。
07年4月23日《玉米》标准修订工作组根据专家提 出的意见,重新整理,形成《玉米》国家标准报批 稿。
玉米标准修订工作组第二次会议
2006年11月1日,国家粮食局标准质量中心组织在长 春召开了《玉米》国家标准修订工作组第二次会议, 吉林省、辽宁省、黑龙江省、河北省、河南省、内 蒙古自治区等省(区)粮食局、陕西省粮油质检站 和河南工业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和代表参加了会议。
会议主要内容
通过了玉米标准修订工作方案; 明确了玉米标准修订的基本框架、修订的主要内容; 明确了各单位任务分工; 重点对《高水分玉米容重定等问题》进行专题研究, 决定由吉林、辽宁、黑龙江、内蒙古自治区粮食局和 中储粮吉林分公司、黑龙江分公司、辽宁分公司、内 蒙古分公司共同承担高水分玉米容重定等实验工作, 河南工业大学、吉林省粮食局负责数据分析汇总。
2007年3月23日,国家粮食局发文,征求国家发展和改革委、 财政部、农业部、商务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各 省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中储粮总公司、中粮集团公司、有 关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全体粮标委委员及技术工作组等对 《玉米》国家标准的意见,并同时在粮标委网站公开征求全 社会的意见。 共接到反馈意见47条,其中采纳和部分采纳的有17条,部 分采纳7条,未采纳有23条。根据反馈意见,对标准进行了 修改,形成《玉米》国家标准送审稿。
1999年玉米价格与外贸形势

1999年玉米价格与外贸形势
佚名
【期刊名称】《今日畜牧兽医》
【年(卷),期】1999(000)003
【摘要】决定玉米价格的因素很多,有供求关系、宏观经济状况、玉米进出口量、玉米生产、气象条件、国家政策的变化等因素。
从玉米生产情况看,1999年玉米种植面积不会做太大的调整。
由于我国玉米的主要种植区域分布在东北及黄淮海区,这两个区域的玉米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70%左右,这些地区的玉米种植已形成规模,有的玉米种植区域受地理及自然环
【总页数】1页(P13-1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323.7
【相关文献】
1.1999年我国外贸形势预测及对策建议 [J], 王亚平
2.1999年我国外贸形势预测及对策建议 [J], 王亚平;
3.1999年外贸形势预测及对策建议 [J], 王亚平
4.1999年外贸形势预测及对策建议 [J], 王亚平
5.力争增长——1999年我国外贸形势分析 [J], 李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22年行业分析报告我国玉米市场供求因素的分析预测

我国玉米市场供求因素的分析预测最近,大连商品交易所和吉林省粮食经济讨论所的专家们对影响我国玉米市场供求的众多因素做了系统深化的分析,并对玉米市场今后的进展走向进行了猜测。
首先,从玉米市场的供应方面来说,玉米的产量对于供应是重中之重,一般而言,影响玉米产量的主要因素有播种面积、生产技术、政策制度以及市场需求。
从历史数据看,1999年我国玉米播种面积最高曾达到2590.4万公顷,而2003年只有2349万公顷,与历史最高水平相比,玉米播种面积具有较大的恢复潜力。
从现有和新增耕地的种植结构来看,在北方,水稻播种面积增长势头虽较强,但受水资源短缺的制约,很难与玉米争地,其他作物受市场和收益限制,也难同玉米争地;在黄淮海平原,棉花、花生播种面积虽有肯定的增长势头,但是种玉米有良种补贴和直补支持,也难以遏制玉米面积恢复性增长;西北、西南玉米播种面积增长的条件更为有利。
因此在近10年内,我国玉米播种面积最高时达到2600万公顷是完全有可能的。
2004年我国玉米播种面积2380万公顷,专家估计2005年将增加到2430万公顷,2006年为2480万公顷,2008年为2520万公顷,2010年为2510万公顷。
上个世纪80年月以来,技术创新已成为粮食增产的第一推动力。
我国科技进步在粮食增产中的贡献份额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技术进步在我国玉米单产增长中的贡献份额只40%,而发达国家一般在60%-80%;化肥、农药利用率仅30%-40%,发达国家为60%-70%,农业用水有效利用率只有40%左右,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如微生物农业、精准农业、基因工程等)也均落后于发达国家,因此,依靠科技进步增产的潜力巨大。
在本世纪前10年里,我国玉米单产有望达到400公斤/亩的水平。
从1984年开头,我国普遍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1998年党中央和国务院又明确打算农村土地承包政策再延长30年不变。
到2003年,我国又出台了一系列支持粮食生产的政策,如逐步取消农业税,改间接补贴为对种粮农夫的直接补贴,对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实行良种补贴,这些政策在近些年内将有效地调动农夫种粮乐观性,促进农夫挖掘增产潜力,增加玉米播种面积和产量。
2024年中国玉米行业市场调查研究报告(两篇)

引言概述:2024年中国玉米行业市场调查研究报告(二)旨在深入分析中国玉米行业在2024年的市场情况和发展趋势。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玉米作为重要的粮食和原料资源,对国民经济的影响日益突出。
本报告将以五个大点为主线,详细阐述中国玉米行业的产量、市场需求、进出口情况、价格变动、以及行业发展对策和机遇。
正文内容:1.中国玉米产量1.12024年中国玉米总产量预估1.2不同地区玉米产量分析1.3玉米种植面积和产量的关系探讨1.4玉米产量的影响因素分析1.5未来玉米产量提升的潜在机会2.中国玉米市场需求2.12024年中国玉米总需求预估2.2玉米在不同行业中的需求情况2.3饲料、食品、工业用玉米需求比较2.4玉米需求的地区差异及原因解析2.5玉米需求的未来趋势及机会分析3.中国玉米进出口情况3.1中国玉米进口规模及来源国分析3.2中国玉米出口规模及目的国分析3.3进出口玉米的贸易模式及流通情况3.4进出口玉米的政策影响分析3.5中国玉米国际贸易的未来发展趋势4.中国玉米价格变动4.1近年来中国玉米价格的变动趋势分析4.2玉米价格波动的影响因素分析4.3玉米价格对企业的影响及对策建议4.4玉米价格变动对消费者生活的影响4.5未来中国玉米价格的预测与展望5.中国玉米行业发展对策和机遇5.1政府政策对玉米行业的影响5.2科技进步对玉米行业的推动5.3垂直整合与农业产业链的发展5.4环保意识对玉米行业的影响5.5未来中国玉米行业的发展机会与挑战总结:本报告通过对2024年中国玉米行业的市场情况和发展趋势的全面分析,总结了中国玉米行业的生产、市场需求、进出口情况、价格变动以及行业发展对策和机遇等方面的重要特点。
根据研究结果,中国玉米行业在未来将继续保持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政府的支持政策、科技的推动以及市场需求的增长将为玉米行业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
在面对挑战时,行业相关企业应积极采取垂直整合、提升科技水平、注重环保等策略,以保持行业的竞争力并开拓市场潜力,进一步提升行业的发展水平和质量。
我国玉米生产现状及发展趋势-毕业论文

我国玉米生产现状及发展趋势摘要:本文从我国玉米的生产情况、用途和加工业发展现状、流通格局、发展趋势四个方面对我国玉米的生产现状及发展趋势作了综述。
其中我国玉米的生产现状是近几年面积的持续增加,出现生产过剩、库存较大的问题,受国际环境影响进出口量缩减,价格呈下降趋势,整个玉米市场疲软。
为解决此问题,通过农业侧结构改革,去库存、改善供求关系,调减玉米面积,在补齐优质品种,节约成本的基础上,“推进市场定价、健全生产者补贴制度”,使国内玉米能够跟进口的玉米相抗衡,既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又维护国家粮食安全。
最后对我国的玉米发展进行了展望,提高玉米单位面积产量、改善玉米品质、关注玉米加工业,尤其是玉米深加工是我国玉米未来发展的趋势。
关键词:玉米生产;产量;生产现状;发展趋势1.绪论研究的目的:研究我国玉米生产中出现的生产过剩,库存大的问题和不足,通过农业侧结构改革制定去库存、改善供求关系,进一步调减“镰刀弯”等非优势主产区玉米面积,“推进市场定价、价补分离改革,健全生产者补贴制度”,使国内玉米能够跟进口的玉米相抗衡,既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又维护国家粮食安全。
研究的意义:玉米在我国是一种重要的粮食、饲料和经济作物,在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玉米的种植和产量直接影响到人的生活、收入及农业的发展,了解我国玉米的种植情况,改善生产条件,加强管理,提高产量,增加收益,对带动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我国玉米的生产情况2007-2015年我国玉米面积的持续增加和产量的提高,使我国玉米供大于求,出现过剩。
为解决此问题,让国产玉米有竞争力,2016年在“镰刀湾”指导意见的推动下,全国玉米播种面积调减3000万亩,2017年继续调减1000万亩,国家在补齐优质品种,节约成本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玉米市场定价、价补分离改革,健全生产补贴制度,2017年国内玉米市场既存在希望又阻力重重。
2.1我国玉米的栽培历史玉米,约在16世纪中期,我国就开始引进种植。
1999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预测与2000年展望

1999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预测与2000年展望1999年以来,国家继续实施一系列扩大内需的宏观经济政策,使国民经济发展呈现出良好势头。
一、1999年宏观经济运行的基本特点1.经济稳定增长1999年前3季度累计,经济(GDP)增长7.4%,略高于上年同期的增长水平。
从产业构成看,农业生产基本稳定,夏粮丰收,秋粮受春旱和虫害影响,预计略有减产。
工业保持稳步增长,1~9月比上年同期提高1.3个百分点。
产销衔接状况得到改善,前9个月,工业产品销售率比1998年同期提高0.7个百分点。
存货下降,效益有所回升。
国家统计局监测的15.2万户工业企业,8月末,存货中的产成品资金增幅比上年同期下降6.1个百分点;1~8月累计,实现利润增长75.2%,亏损企业亏损额下降13.7%。
配合国有企业改革和转制,第三产业得到进一步发展。
从增长态势看,预计全年经济(GDP)增长7.3%。
2.投资增势减缓基础设施投资目前已经初具规模,由此主导的基本建设投资增势减缓;房地产投资虽受房改政策的影响,但其在整个投资中所占比重不足20%,对整个投资的带动力度十分有限;1999年以来技改投资增势逐月下降,前8个月负增长2.2%。
这些因素综合作用,使前8个月固定资产投资比1998年同期下降7个百分点。
预计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其中国有单位投资增长18%左右,低于上年水平。
3.消费需求平稳1~9月累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上年同期增长6.3%,计入零售物价负增长的因素,实质增长9.6%。
从这一轮经济周期运行情况观察,消费需求的实质增长率大多稳定在9~10%的区间内。
预计1999年全年消费名义增长6.7%左右,与上年大体持平。
4.1999年下半年外贸环境出现改善出口恢复增长;实际利用外资略有下降;外汇储备上升,人民币汇率稳定。
1~9月累计,进出口总额增长9.4%,贸易顺差194亿美元,比1998年同期下降160亿美元。
外商直接投资前8个月累计247.5亿美元,9月末,外汇储备上升至1515亿美元,汇率继续保持稳定。
2024年1月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 地理含答案

2024年1月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地理(答案在最后)选择题部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西安是关中—天水经济区中心城市,拥有国家级航空产业基地,该基地位于阎良。
阎良航空产业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末,现已发展成集研发、制造和试飞于一体的“航空城”。
下图为关中—天水经济区人口点密度示意图。
完成下面小题。
1.影响该经济区人口分布的主要自然因素是()A.降水B.气温C.地形D.植被2.航空产业基地布局在与西安中心城区有一定距离的阎良,主要原因是()①劳动力较丰富②市场需求更大③土地供给更充足④产业基础较好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答案】1.C 2.B【解析】【1题详解】读图可知,地势较为低平的关中平原人口点密度大,而北部黄土高原和南部秦岭山地人口点密度小,因此影响该经济区人口分布的主要自然因素是地形,而不是降水、气温和植被,C正确,排除ABD,故选C。
【2题详解】市场并不广阔,②错误;阎良土地供给更充足,土地租金更低,③正确;阎良航空产业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末,现已发展成集研发、制造和试飞于一体的“航空城”,产业基础较好,④正确。
综上所述,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点睛】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自然条件(地形、气候、水源和环境质量等);社会经济条件(经济发展水平,收入、就业状况城市化水平,交通状况);开发历史长短。
南美洲赤道附近的钦博拉索峰海拔6310米。
1802年该峰植被分布上限是4600米,2012年上升到5185米。
研究表明植被上限上升段的土壤温度有所升高。
完成下面小题。
3.从受热过程看,引起植被上限上升段土壤温度升高的主要原因是()A.地面辐射减少B.大气辐射减少C.太阳辐射增加D.地面吸收增加4.植被上限上升后,该山地垂直带谱中()A.雪线海拔高度下降B.上限植被是高山草甸C.自然带的数量减少D.森林带向高海拔扩展【答案】3.D 4.D【解析】【3题详解】地面吸收的辐射量增多,增温幅度加大,导致土壤温度上升,D正确;地面吸收增加,土壤温度升高,地面辐射增多,大气辐射也增多,AB错误;太阳辐射量没有明显变化,C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