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居民消费结构的区域特征与类型分析分析解析

合集下载

基于调查与实测的北京住宅能耗统计分析

基于调查与实测的北京住宅能耗统计分析

基于调查与实测的北京住宅能耗统计分析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目的:在全球积极应对能源短缺的时刻,作为一名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系的学生,从本专业出发,通过问卷调查和实测数据相结合的方式,了解建筑设备能耗的相关信息,提出有效的节能措施,为节能减排工作尽绵薄之力。

基本思路:论文主要对问卷调查和实测数据进行分析,了解北京市能耗现状,并与国内外进行对比,从建筑本身、设备使用、生活习性等方面分析其节能潜力。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1、本次调查在结合问卷调查和实测数据基础上分析北京市住宅能耗现状与节能潜力。

调查结果相互检验,提高正确性和严谨性。

2、住宅能耗的实测调查在我国还没有全面展开,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还有待发展,因此,我们调查具有创新性和先进性。

3、本次调查涉及到七个区中的二十三个小区和二个农贸市场,发放问卷3000份,电表数据实测8853户,涉及被调查对象多,调查内容广泛全面,符合概率统计的科学性。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作品以北京市民用居住建筑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和实测数据相结合的方式,摸清北京市住宅建筑能耗的基础数据与特点,对其进行节能潜力分析,确定各种影响因素对北京市的适应性,为北京市建筑能源管理政策、法规的制定提供决策参考,为住宅建筑节能工作的进一步深入开展服务,也为下一步建筑节能工作的目标、任务等提供基础数据。

学术论文摘要我国现在正处在城市建设的高峰期,建筑能耗已占到商品总能耗的20%-30%,住宅能耗约占到建筑能耗的60%。

而作为首都的北京,其住宅能耗已超过国家水平。

尽管如此,但是北京市在住宅能耗这方面的数据还比较缺乏。

为了全面了解北京市住宅能耗现状,于2009年1月为期17个月分别对北京市7个区中的23个住宅小区和2个农贸市场进行了问卷调查和数据实测。

通过实测可知,北京市居民用电能耗为2232...(查看更多)获奖情况1、问卷调查部分分析作品《北京市住宅建筑室内环境与节能潜力分析》于2010年10月在山东济南获得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举办的2010年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暨学术年会“优秀论文”。

2025届高中地理高考复习学案:区域发展差异与因地制宜

2025届高中地理高考复习学案:区域发展差异与因地制宜

区域发展差异与因地制宜(答案在最后)必备知识梳理一、区域的发展阶段1.区域发展的含义:是指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以____________、产业组织、____________为核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

区域的发展具有明显的________。

2.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初级阶段(1)特点①产业结构:以传统______为经济主体,工业处于起步阶段,以______密集型和资源型产业为主体。

②经济特点:表现出典型的____________特征。

(2)人地关系: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比较______,整个区域处于低水平的______状态。

3.以工业化为主体的成长阶段(1)特点①区域______结构和空间结构渐趋复杂,呈现由点到____、再到面的发展态势,加工制造业和服务业趋于集聚。

②以工业化为主要特征,______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③____________呈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

④交通运输建设显著加快,__________程度不断提高。

(2)人地关系:发生很大变化,表现为明显不协调。

4.以结构优化和整体提升为主体的转型阶段(1)特点①区域原有优势逐渐丧失,______增长缓慢甚至停滞,产品市场竞争力下降,效益降低。

②区域原先具有的____________减弱,导致区域经济整体呈现萎缩、衰败状态。

③带来高失业率、____________等严重社会问题。

(2)措施:区域________必须进行调整,寻求新的发展。

5.以创新驱动为主的高效益综合发展阶段(1)发展特点:经济____________的转变和增长动力的转换。

(2)具体措施①以______为引领:产业创新、城市创新、科技创新和开放创新。

②路径:以信息化、________、智能化、循环化为路径。

③目的: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和________发展。

[特别提醒]在区域发展过程中,农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往往逐渐下降,但并不是农业生产力水平降低,也不是农业生产总值下降。

我国居民边际消费倾向的动态变化及消费效应研究

我国居民边际消费倾向的动态变化及消费效应研究

对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特征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具有显著的从生存型向发展型
转变的持续升级特征;城乡居民消费支出差异与边际消费倾向差异的变化具有协同性,边际消费倾向变化对各项
消费支出变化具有影响;城乡居民对于高层次消费品的消费偏好逐步增强,推动了居民消费需求的多样化和高端化;
以边际消费倾向为代表的城乡居民消费行为趋同是消费结构趋同的基础和动力。因此,需要对城乡居民消费倾向
的正确引导,充分发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
关键词:边际消费倾向;消费结构升级;可变参数模型;消费效应;动态变化
中图分类号:F7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397(2020)08-0047-04
文章著录格式:宋平平,孙皓 . 我国居民边际消费倾向的动态变化及消费效应研究 [J]. 商业经济研究,2020(8):
பைடு நூலகம்
基金课题: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6YJCO56)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贸易经济类核心期刊 47
消费市场
的边际消费倾向相对较高,高收入居民对文化娱乐等享 受型需求的边际消费倾向相对较高;王利娟(2016)利用 ELES 模型从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对城乡居民边际消费倾 向进行比较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农村居民总体边际消费倾 向低于城镇居民,但是居住类消费边际消费倾向高于城镇 居民。然而,固定参数模型可能难于刻画居民消费结构升 级及影响因素作用的时变性(time varying)变化特征,基 于可变参数模型的研究仍然需要进一步深入。因此,本文 利用传统 ELES 模型的可变参数模型估计我国城乡居民的 动态边际消费倾向,并且对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特征 与趋势进行研究。
( 1)
在(1)式中,消费的商品种类用 i 代表,消费支出 用 Vi 代表,商品价格用 pi 代表,商品基本的需要数量用 q0i 代表,边际消费倾向用 βi 代表,支撑消费的收入水平 用 Y 代表。在此情况下,某种商品在基本需要方面的支出

2023年北京市海淀区初二(第2次)模拟考试地理试卷+答案解析(附后)

2023年北京市海淀区初二(第2次)模拟考试地理试卷+答案解析(附后)

2023年北京市海淀区初二(第2次)模拟考试地理试卷我国某地的传统民居在天然土壁内开凿修建,已有4500年的历史,营造技艺属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图1为该民居的剪纸画,图2为该地的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 该传统民居所在地区的自然景观特点是()A. 山环水绕,沃野千里B. 雪山连绵,冰川广布C. 千沟万壑,支离破碎D. 山清水秀,河湖密布2. 该民居建筑特点与当地自然环境对应正确的是()A. 圆拱形结构——全年炎热多风,隔热防风B. 屋顶坡度大——全年降水丰沛,利于排水C. 凿土壁建成——黄土直立性好,不易崩塌D. 单面有门窗——森林资源匮乏,节省木材3. 保护和开发该传统民居的合理措施有()①培训专业人才,传承营造技艺②保留民居特色,传承地域文化③全部翻新改建,满足生活需要④大力商业开发,发展特色旅游A. ①②B. ①③C. ②④D. ③④春天跟随着油菜花的足迹缓缓前进着,金黄撒到哪里,春天就到了哪里。

图为我国部分地区油菜开花日期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4. 图中()A. 油菜开花日期由南向北推迟B. 油菜开花日期由沿海向内陆推迟C. 北方地区均为春油菜区D. 南方地区油菜均在3月前开花5. 春油菜区开花时间晚于冬油菜区,主要影响因素是()A. 海陆位置B. 纬度位置C. 地形因素D. 土壤类型6. 油菜集中产区的大部分区域()A. 1月均温大于0℃B. 年降水量小于800mmC. 为温带季风气候区D. 农田类型以旱地为主7. 甲地油菜开花时,最可能出现的自然灾害是()A. 洪涝B. 台风C. 干旱D. 凌汛甘肃省是我国中东部腹地通往西北地区乃至中亚各国的天然走廊,历史悠久、文化灿烂。

图为甘肃省简图。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8. 甘肃省()A. 兰州市大致位于34°N,106°EB. 南部有黄河流经C. 位于祁连山脉以南D. 绿洲呈环状分布9. 河西走廊()①海拔相对较低,地势较平坦,是交通要道②利用冰雪融水灌溉,是甘肃省著名农业区③位于山麓地带,绿洲广布,利于城镇发展④气候炎热干燥,沙漠广布,利于货物保存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①③④D. ②③④10. 文人墨客与甘肃省这块神奇沃土结缘,留下文脉绵延的千古诗篇。

平均居民消费倾向计算

平均居民消费倾向计算

平均居民消费倾向计算摘要:一、平均居民消费倾向的定义和计算方法1.平均居民消费倾向的定义2.平均居民消费倾向的计算方法二、平均居民消费倾向的组成和影响因素1.平均居民消费倾向的组成2.影响平均居民消费倾向的因素三、平均居民消费倾向的现状和趋势1.我国平均居民消费倾向的现状2.平均居民消费倾向的趋势四、平均居民消费倾向的意义和应用1.平均居民消费倾向的意义2.平均居民消费倾向的应用正文:平均居民消费倾向是指居民在一定时期内用于消费支出的平均比例。

它是衡量居民消费需求的重要指标,对于了解居民的消费状况、制定宏观经济政策等具有重要意义。

一、平均居民消费倾向的定义和计算方法平均居民消费倾向的定义是指居民在一定时期内用于消费支出的平均比例。

具体计算方法为:平均居民消费倾向= 居民消费支出/ 居民可支配收入。

其中,居民消费支出是指居民在一定时期内用于生活消费的各种支出,包括食品、衣着、居住、交通、通讯、教育、医疗、娱乐等消费支出;居民可支配收入是指居民在一定时期内获得的全部可支配收入,包括工资、奖金、津贴、福利、经营净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等。

二、平均居民消费倾向的组成和影响因素平均居民消费倾向主要由以下三部分组成:必需品消费倾向、非必需品消费倾向和储蓄倾向。

其中,必需品消费倾向是指居民在消费中用于购买必需品的比例;非必需品消费倾向是指居民在消费中用于购买非必需品的比例;储蓄倾向是指居民在消费中用于储蓄的比例。

平均居民消费倾向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居民收入水平、物价水平、消费信贷、社会保障水平、消费观念等。

三、平均居民消费倾向的现状和趋势近年来,我国平均居民消费倾向呈上升趋势。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19 年我国居民消费支出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达到78.2%,比2018 年提高了1.2 个百分点。

这说明我国居民的消费需求不断增强,消费结构不断优化。

四、平均居民消费倾向的意义和应用平均居民消费倾向是衡量居民消费需求的重要指标,对于了解居民的消费状况、制定宏观经济政策等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地理地域尺度综合分析

中国地理地域尺度综合分析
2021/6/24
15
说明:中国粮食作物的地区差异较大,如华北的冬小麦、 东北的春小麦、南方的水稻、黄土高原的谷子、青藏高原的 青稞。造成差异的原因除气候等自然条件外,还包括生活习 惯的差异。
2021/6/24
16
2.不同区域农业生产差异的对比分析
主要农 重要农
分区
有利条件 不利条件
作物 业基地
2021/6/24
27
3.青藏地区的区域特征分析 青藏高原地势高,气候寒冷,并因此形成独特的自然和 人文地理特征,分析时要特别抓住“高”“寒”两个方面。
2021/6/24
28
八、不同尺度区域的综合分析
新疆维吾尔 自治区
西双版纳
长江沿江地带
区域 类型
省级区域
省内区域
跨省区域
山脉与盆地 热 带 季 风 气 地形多样,亚热
2021/6/24
22
2.长江沿岸工业地带 沿长江及其支流分布,包括沪宁杭工业基地,以武汉为 中心的钢铁、轻纺工业基地,以湖北宜昌、重庆为中心的电 力、钢铁工业基地,以贵州乌江水电站为中心的矿业基地以 及以攀枝花为中心的钢铁工业基地等,该地带水运条件得天 独厚,矿产、水力资源丰富,人口众多、农业发达,将向着 拥有水电、有色冶金、化工、钢铁、轻纺、机械、电子等多 种工业地带的方向发展。
2021/6/24
36
山坡流入谷地,谷地的空气因汇合而上升并易凝结成雨。第(2) 题,考查旅游环境保护。本题可用排除法解答。利用河滩低 地布局文化建筑,不利于生态环境保护;吸引外来文化,改 造当地民俗,会使当地文化失去原有的特点。因此本题选 B。
【答案】 (1)C (2)B
2021/6/24
37
(2013·江苏)下图是“我国 30°N 附近地形剖面及 年平均气温、年平均降水量示意图”。读图问答下列问题。

新高中地理高考第6章 第1讲 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 教案

新高中地理高考第6章 第1讲 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 教案

第一讲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一、人口分布 1.世界人口分布(1)衡量指标:人口密度和人口分布格局。

(2)规律⎩⎪⎨⎪⎧从纬度看:集中于北半球的中低纬度从海陆位置看:集中于近海地带从地形上看:集中于平原地区(3)人口密集地区:亚洲的东部和南部,西欧,美国东北部。

2.我国的人口分布(1)特点:地理分布很不平衡。

(2)具体表现以西以北人口稀疏。

二、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 1.自然环境因素是影响人口分布的最基本因素,影响逐渐减弱,包括地形、气候、水源和土壤、矿产资源。

2.社会经济因素包括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活动方式、交通运输条件、文化教育状况等,其中生产力发展水平对人口分布的影响最为显著。

3.政治文化因素战争、宗教、文化习俗、政策和历史因素等。

三、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 1.环境承载力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2.环境人口容量(1)实质:某地环境承载力的直观反映。

(2)制约因素:资源、科技发展水平及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等,其中资源是主要的制约因素。

3.人口合理容量的含义(1)条件: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不妨碍未来人口的生活质量。

(2)实质: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4.世界各国实现人口合理容量的措施(1)世界:发展中国家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的规模之内;建立公平的秩序。

(2)地区:尊重人地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因地制宜制定本区域持续发展战略。

◎目前,全球70多亿人口主要分布在北纬70°至南纬50°地区。

下图显示“纬度每隔10°范围分布的人口占全球人口的比重”。

结合下图完成1~2题。

1.占全球人口比重最大的纬度范围是()A.10°S~20°S B.20°N~30°NC.30°N~40°N D.40°N~50°N2.南纬40°~50°范围人口分布稀少的主要原因为()A.气候酷寒B.山地多,平原少C.陆地面积小D.干旱区面积大1.B 2.C水资源和耕地资源是制约一个地区环境人口容量的重要因素。

我国生活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我国生活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我国生活质量影响因素分析一、本文概述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质量逐渐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本文旨在深入分析影响我国生活质量的各种因素,包括经济、社会、环境、文化等多个方面,以期为提高我国人民的生活质量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

本文首先界定了生活质量的内涵,明确了生活质量评价的标准和方法。

然后,通过收集大量的数据资料,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影响生活质量的各个因素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研究发现,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生活质量的基础性因素,而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环境质量、文化娱乐等因素也对生活质量产生重要影响。

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探讨了提高生活质量的途径和措施。

一方面,要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高人民收入水平,为改善生活质量提供物质基础。

另一方面,要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完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提升人民的生活品质。

还要注重环境保护和文化传承创新,为人民创造更加宜居宜业的环境。

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我国生活质量的现状和问题,也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未来,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质量研究将具有更加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二、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的理论框架生活质量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其影响因素众多且复杂。

为了全面而系统地分析这些因素,我们构建了一个生活质量影响因素的理论框架。

该框架主要包括四个层面:经济因素、社会因素、环境因素和个人因素。

经济因素是影响生活质量的基础。

这包括收入水平、就业机会、物价水平等。

经济因素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物质生活和消费水平,对生活质量产生直接而显著的影响。

社会因素也是影响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

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条件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活质量。

教育水平的高低决定了人们获取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医疗保障的完善程度关系到人们的健康和生命安全,而社会保障的健全程度则影响着人们的心理安全和生活稳定。

第三,环境因素对生活质量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居民消费结构的区域特征与类型分析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Types of Consumption Structure in China 盛成统计与应用数学学院统计学专业2007(2)班 200771078指导教师:李芳芝讲师摘要:为了进一步完善我国居民的消费结构,正确引导消费趋势,提高我国居民的生活质量,有必要对我国各省市居民的消费结构进行考察和研究,以期发现特点和规律从而更方便引导正确消费。

本文采用“因子分析”对我国居民的消费结构进行结构特点分析,通过“聚类分析”对我国各地区居民消费结构之间的异同进行考察并作分类研究,总结得出我国居民消费呈现富裕型、娱乐教育文化服务类消费攀升的趋势特点。

从理论角度出发,消费需求的具体内容主要体现在消费结构上。

要增加居民合理消费,就要从研究居民消费结构入手。

只有了解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趋势和规律,掌握消费需求的重点和发展方向,才能为消费者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引导消费者合理扩大消费,才能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与消费结构优化升级相协调,才能推动国民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关键词:消费结构;因子分析;聚类分析Abstract:For consummating the consumption structure, directing the consumption tendency, improving the daily living standard, it is necessary to investigate on each region of our country to discover the character and the laws for appropriate consumption. This paper utilizes Factor Analysis and Cluster Analysis on different structure features and different regions. Through this paper we can know that people in our country which prefer to entertainment, education, express the increasing trend. In theory, the content of consumer demand reflect on consumption structure .Only study on consumption structure can enhance the reasonable inhabitant consumption. It will provide the favourable politic environment and promote the trim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to insure the steady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if we understand the trend of consumption structure and control the direction of consumption demands.Keyword: Consumption Structure; Factor Analysis; Cluster Analysis目录1.消费结构的研究意义及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现状 (1)1.1消费结构的含义及研究意义 (1)1.2我国城镇居民的消费现状 (1)2.全国各地区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聚类分析 (2)2.1聚类分析的基本思想 (2)2.2聚类分析的结果 (3)3.国内各地区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因子分析 (4)3.1不同地区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的因子分析 (4)3.2从各个因子得分图分析不同地区居民消费结构的差异 (8)3.3从不同类地区的三因子得分中分析居民消费结构差异 (9)4.对于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进行优化调整的建议 (11)4.1消费结构优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1)4.2消费结构不合理的原因分析 (11)4.3对于消费结构的优化调整提出建议 (11)参考文献: (14)1.消费结构的研究意义及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现状1.1消费结构的含义及研究意义消费是人类通过消费品满足自身欲望的一种经济行为。

具体来说,消费包括消费者的消费需求产生原因,消费者满足自己的消费需求方式,影响消费者选择的有关因素。

其中消费的最主要特征是消费结构。

消费结构是指消费中不同商品或劳务消费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比例。

包括食品消费、衣着消费、居住消费、交通通讯消费、医疗消费、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消费、文娱教育消费和其他消费等八个支出子项。

消费结构可以按实际支出的各方面分为吃、穿、住、用、行等具体形式;消费结构不仅是消费领域的重要问题, 而且也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因为合理的消费结构及消费结构的升级与优化不仅反映了消费层次和质量的提高, 而且也为建立合理的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同时对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稳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考察消费结构是衡量居民生活水平、生活质量的一条重要途径。

可以从侧面反映一国宏观经济发展的基本状况,是联合国划分一国经济发展阶段的重要手段之一。

随着全国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的增加, 消费结构已经逐渐趋向合理化,本文是借鉴全国2010年的统计年鉴资料,侧重从全国各省市地区居民收入水平,消费状况的多指标体系进行对比分析,进而探讨各地区之间消费质量与水平的差距。

建立反映城市居民消费状况的因子分析模型,探讨不同经济发展程度下的各省市地区居民的消费差异性,也为更好的为经济发展中等地区的未来消费趋势作出良好的预期。

1.2我国城镇居民的消费现状改革开放三十年尤其是近十年来,我国的经济规模急剧扩大。

2010年GDP总量达到39.79万亿元,居世界第二位。

经济蛋糕做大了,但国内居民享用的份额却在不断下降,其突出的特征是投资率和消费率的变化。

我国最终消费率由59.6%下降到48.8%,十年平均消费率为56.6%,比世界平均消费率(78%左右)低20多个百分点。

我国的消费率不仅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并长期呈下降趋势。

最终消费由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组成,其中居民消费是主体,一般占最终消费的70%以上。

目前我国最终消费率过低,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居民消费持续走低造成的。

我国居民消费率从1998年的76%下降到2009年的35%,达到历史最低水平,而同期政府消费由14.3%上升到15.3%;与此同时,城乡居民消费差距持续扩大。

在居民消费支出构成中,2009年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分别为74.4%和25.6%,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消费比重比1998年分别提高和下降11.3个百分点。

由于最终消费率长期偏低,国内居民消费需求增长缓慢,经济增长过份依赖投资和出口。

消费需求对GDP增长的贡献率由1998年的57.1%下降到39.4%,投资对GDP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而消费的拉动作用相对弱化。

居民消费需求作为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在既定时期内只取决于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倾向。

而且收入水平上升下降,只是构成了需求增加或减少的上限,其对需求总量的实际影响,则是由消费倾向决定的。

因此,对消费需求宏观调控的着力点主要是消费倾向。

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前十余年间,我国商品供应短缺,居民也大多数处于低收入阶段,居民平均消费倾向较高,如若不适时地抑制消费,会加剧商品供应短缺程度,而且也难以实现高积累率和高投资率,从而保持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但我国目前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形成,国家实行的是鼓励居民消费的政策,所以会逐渐出现居民平均消费倾向递减的趋势。

那么,我们实行消费战略转移的目的并不是提高居民消费倾向而是尽可能使居民消费倾向递减的趋势放缓。

2.全国各地区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聚类分析2.1聚类分析的基本思想聚类分析是一种建立分类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能够将一批样本数据根据其各种特征,按照性质上的相似程度在没有案例对比的情况下进行分类,产生多个分类结果。

其结果得到同一类中的每个个体在特征上都具有相似性,不同分类间的个体特征差异性较大。

我国有32个省市自治区,如若对每个地区进行分析则太过繁多。

以此把消费结构类似的省市自治区进行划分,化多地区为少数分类,以便接下来进行因子分析,得出更具代表性的结论。

此文利用SPSS13.0版软件并根据《2010年中国统计年》中全国各地区居民平均消费支出的数据,进行全国各省市地区的层次聚类分析。

聚类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层次聚类分析中的类成员地区5类4类3类1 北京 1 1 12 天津 2 2 23 河北 3 3 24 山西 3 3 2续(表1)5 内蒙古 4 2 26 辽宁 4 2 27 吉林 3 3 28 黑龙江 3 3 29 上海 5 4 310 江苏 4 2 211 浙江 1 1 112 安徽 3 3 213 福建 4 2 214 江西 3 3 215 山东 4 2 216 河南 3 3 217 湖北 3 3 218 湖南 3 3 219 广东 1 1 120 广西 3 3 221 海南 3 3 222 重庆 4 2 223 四川 3 3 224 贵州 3 3 225 云南 3 3 226 西藏 3 3 227 陕西 3 3 228 甘肃 3 3 229 青海 3 3 230 宁夏 3 3 231 新疆 3 3 2 2.2聚类分析的结果当按照人均消费性支出金额大小分类时,由表1可以清楚的看到,当把我国各地区分成4类时,北京、浙江、广东这三个消费较高的省份自成一类;上海市自成一类,消费支出最高;天津、内蒙古、辽宁、江苏、福建、山东、重庆为一类,其余省份自成一类为消费支出最低的一类。

聚类分析的结果与现实个地区的经济实力划分相一致,第一类地区消费能力强,结构更加合理;而第二、三类地区,虽然经济不如第一类地区,但在未来的快速发展中,自身的消费结构将发生改变,更加趋向第一类地区。

本文在此取四类地区为本文结论的分析要素。

经济越发达的地区,他们的消费水平较高,非物质消费在人均消费中的比例比较大;反之,经济不发达地区,他们的消费水平较低,物质性消费在总人均消费中的比例比较大。

3.国内各地区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因子分析3.1不同地区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的因子分析因子分析是主成分分析的推广, 其基本思想是根据变量间的相关性大小把变量分组, 使得同组内的变量之间相关性较高,但不同组的变量相关性较低。

每组变量代表一个基本结构,这个基本结构称为公共因子。

在《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中,消费性支出包括8大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