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的豇豆根腐病病原菌鉴定及室内药剂筛选
一种豇豆根腐病防治药剂及其制备方法[发明专利]
![一种豇豆根腐病防治药剂及其制备方法[发明专利]](https://img.taocdn.com/s3/m/8452796a71fe910ef02df826.png)
专利名称:一种豇豆根腐病防治药剂及其制备方法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发明人:王付国
申请号:CN201410642158.9
申请日:20141114
公开号:CN105638761A
公开日:
20160608
专利内容由知识产权出版社提供
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豇豆根腐病防治药剂,按计量称取苦豆子、黄连、北沙参、白芍、牛膝、苦楝、板蓝根、苦参和黄芩,研磨成细粉后用水煎煮两次,合并两次滤液后,减压蒸发除去水,然后将剩余膏体用水稀释在混入硫酸亚铁后得到成品。
本发明中,使用时,对病灶处进行喷洒,而且将植株根系附近的地面喷透,连续喷洒3天,每天1次,严重时连续喷洒7天,观察发病情况,再连续喷洒7天,各组分的有效成分相互配合,能有效的治愈霜霉病,治愈率为93%以上,而且复发率低于5%。
申请人:天津市天一绿海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
地址:301906 天津市蓟县下窝头镇小王各庄村西
国籍:CN
代理机构:天津盛理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代理人:赵熠
更多信息请下载全文后查看。
防治大豆根腐病的药剂筛选及田间应用

防治大豆根腐病的药剂筛选及田间应用摘要:大豆是世界上最具成本效益的粮食和油料作物,其种子富含蛋白质、油、维生素和矿物质,是植物油和营养植物蛋白的重要来源。
目前,大豆种植正在扩大,相关疾病是影响产量下降的主要因素之一,其中包括真菌、细菌、线虫和病毒,而真菌性疾病是主要因素。
大豆根腐是一种复杂、广泛传播、危险和难以预防和控制的土壤传播(和传播)疾病。
本文主要分析了大豆根腐防治的药物选择和实际应用。
关键词:大豆根腐病;杀菌剂;生物活性测定;复配;田间防效引言病原菌主要包括大豆疫霉菌、腐霉菌、镰刀菌、立枯丝核菌等。
其中,大豆疫霉菌与尖孢镰刀菌为优势病原菌。
大豆根腐病在大豆生长发育的各个阶段均会发生,幼苗出土前该病侵染大豆种子以及幼苗造成烂种、烂苗,幼苗出土后该病侵染幼苗的茎基部,造成幼苗猝死,缺苗断垄,植株生长期该病侵染植株茎秆,造成植株矮化、甚至枯萎死亡。
影响大豆的生理活性,最终导致大豆的产量下降。
目前大豆根腐病的田间防治,常采用化学药剂拌种的方法,由于农药常年大剂量的使用,导致病原菌抗药性增强,防效逐年下降。
1、材料与方法1.1供试药剂及品种供试药剂:35%丙硫菌唑·吡唑醚菌酯·氯虫苯甲酰胺种子处理悬浮剂(35%丙·吡·氯虫苯FS)、6.5%精甲霜灵·种菌唑·咯菌腈种子处理悬浮剂(6.5%精甲·种·咯FS),中国农业大学;35%多·克·福悬浮种衣剂,安徽丰乐农化有限责任公司。
供试大豆品种:‘黑科60’(审定编号:黑审豆20190021),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黑河分院。
1.2试验设计试验共设4个处理,处理1为35%丙·吡·氯虫苯FS(1∶250药种比包衣),处理2为6.5%精甲·种·咯FS(1∶300药种比包衣),处理3为35%多·克·福种衣剂(1∶80药种比包衣),处理4为清水对照,每个处理4次重复,每小区面积30m2,小区分布采用随机区组设计。
海南三亚豇豆枯萎病病原菌鉴定及室内药剂筛选

海南三亚豇豆枯萎病病原菌鉴定及室内药剂筛选李秋洁;符启位;王爽;黄国宋;刘勇;叶其宏;吴乾兴;孔祥义【摘要】通过形态学观察、致病性测定和ITS序列分析对海南三亚地区采集的豇豆枯萎病病原菌进行鉴定,将豇豆枯萎病病原鉴定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进行10种常用药剂对病原菌的毒力测定试验,结果表明:乙蒜素、甲基硫菌灵、代森锰锌3种药剂对豇豆枯萎病具有较好抑制作用,其EC50值分别为47.42、33.58、74.26μg/mL;EC90值分别为196.69、325.26和581.06μg/mL;a 值分别为2.0744、1.2996和1.4344,表明豇豆枯萎病病原菌对该3种药剂较为敏感.%Isolatesstrains of cowpea fusarium wilt collected fro m cowpea in Sanya were identified by using the morphological description, pathogenicity testing in vivo and ITS sequence analysis. These isolates were identified to be Fusarium oxysporum. The toxicity of 10 fungicides against the isolateswas test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ethylicin, thiophanate methyl and mancozeb had better inhibiting effect on fusarium wilt with their EC50 values being 47.42, 33.58, 74.26 μg/mL, respectively, and their EC90 values being 196.69, 325.26, 581.06 μg/mL, respectively, as well as their a values being 2.0744, 1.2996 and 1.4344, respectively. This indicated that the isolates were sensitive to these three fungicides.【期刊名称】《热带农业科学》【年(卷),期】2017(037)006【总页数】5页(P38-42)【关键词】豇豆;枯萎病;病原鉴定;药剂筛选【作者】李秋洁;符启位;王爽;黄国宋;刘勇;叶其宏;吴乾兴;孔祥义【作者单位】三亚市南繁科学技术研究院海南三亚 572000;三亚市南繁科学技术研究院海南三亚 572000;三亚市南繁科学技术研究院海南三亚 572000;三亚市南繁科学技术研究院海南三亚 572000;三亚市南繁科学技术研究院海南三亚572000;三亚市南繁科学技术研究院海南三亚 572000;三亚市南繁科学技术研究院海南三亚 572000;三亚市南繁科学技术研究院海南三亚 572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643.4;S436.43豇豆营养丰富,口感好,是大众餐桌上常见的蔬菜品种。
豇豆根腐病防治方法

豇豆根腐病防治方法豇豆是一种常见的蔬菜,但是在种植过程中,豇豆根腐病是一个常见的问题。
根腐病会导致豇豆生长缓慢,产量减少,严重的还会导致死亡。
因此,预防和控制根腐病非常重要。
一、了解根腐病的症状在防治根腐病之前,首先需要了解它的症状。
通常情况下,叶片会出现黄化、萎蔫、枯死等现象,并伴有根部发黑、软化、脱落等情况。
此外,在土壤中可能会出现一些白色或黄色的霉菌。
二、采取合理的种植方法采取合理的种植方法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控制根腐病。
首先,在选择种子时应该选择抗性强的品种,并且要注意不要过密地种植。
其次,在施肥时应该注意不要过量施肥,以免造成土壤酸碱度失衡。
最后,在浇水时应该注意不要浇太多水,以免造成土壤积水。
三、使用有机肥料使用有机肥料可以有效地改善土壤质量,增强豇豆的免疫力,从而预防根腐病。
在施肥时应该注意选择适合的有机肥料,并且不要过量施肥。
同时,也应该注意定期翻耕土壤,以便更好地将有机肥料混合到土壤中。
四、采取化学防治措施如果已经发现豇豆患上了根腐病,可以考虑采取化学防治措施。
常用的化学药剂包括甲基托布津、多菌灵等。
但是,在使用化学药剂时应该注意遵循说明书上的用药方法和用药量,并且不要过度使用。
五、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也是预防和控制根腐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首先,在种植过程中应该注意轮作,以免连续种植同一作物导致土壤营养失衡。
其次,在清理残余物时应该彻底清除,并且不要随意倾倒垃圾。
最后,在施肥和浇水时应该注意不要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
综上所述,预防和控制豇豆根腐病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包括采取合理的种植方法、使用有机肥料、采取化学防治措施、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等。
只有在综合考虑这些因素的情况下,才能有效地预防和控制根腐病,保证豇豆的健康生长。
豇豆根腐病防治

合理施肥
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肥 力,促进植株健壮生长, 提高抗病能力。
精耕细作
保持土壤疏松、排水良好 ,防止土壤板结和积水, 降低根腐病的发生几率。
化学防治
种子处理
用杀菌剂拌种或浸种,杀死种子 表面携带的病原菌,减少病原菌
的传播。
土壤消毒
在播种前用农药对土壤进行消毒处 理,杀死土壤中的病原菌。
药剂灌根
特点
该病由多种病原菌引起,如镰刀菌、 腐霉菌等,可在土壤中存活多年,通 过土壤、灌溉水等传播。
发病条件与规律
01
02
03
土壤湿度
土壤过湿或过干均有利于 病害发生,特别是连续阴 雨天气或排水不良的田块 。
土壤温度
土壤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不 利于根系生长,从而降低 抗病能力。
连作
连作地块由于病原菌积累 ,发病较重。
发病条件与规律
土壤湿度
土壤湿度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豇豆的生长,而有利于病 原菌的繁殖和侵染。
土壤温度
高温或低温条件下,病原菌的繁殖和侵染能力会受到影 响。
连作
连作会导致病原菌在土壤中积累,增加病害发生的可能 性。
农业防治
选择地势高燥、排水良好的地块种植豇豆;合理轮作, 避免连作;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清除病株残体。
豇豆根腐病防治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豇豆根腐病概述 • 豇豆根腐病的病因与传播途径 • 防治豇豆根腐病的措施 • 防治豇豆根腐病的成功案例与
经验分享 • 展望未来防治豇豆根腐病的研
究方向与技术突破
01
豇豆根腐病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豇豆根腐病是一种常见的真菌性病害 ,主要危害豇豆的根部,导致植株萎 蔫、枯死。
一种防治豇豆根腐病的复配制剂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发明专利]
![一种防治豇豆根腐病的复配制剂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发明专利]](https://img.taocdn.com/s3/m/5abad113aef8941ea66e05a3.png)
专利名称:一种防治豇豆根腐病的复配制剂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发明人:陈德西,何忠全,黄腾飞,刘欢,向运佳
申请号:CN201810555865.2
申请日:20180531
公开号:CN108617694A
公开日:
20181009
专利内容由知识产权出版社提供
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防治豇豆根腐病的复配制剂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上述的复配制剂按照质量份包括以下组分:生物菌剂20~70份、植物免疫诱抗剂15~30份和调节剂1~2份。
上述的应用具体为:防治豇豆根腐病的复配制剂分别在豇豆播种时,豇豆两叶一心或抽蔓期时使用。
本发明利用“免疫+杀菌+调节”三效合一的方式进行豇豆根腐病的预防和防治,不仅有效地防治根腐病的发生,而且保障了豇豆的农产品质量安全。
免疫是通过免疫诱导剂提高豇豆的抗逆性和免疫力。
申请人: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地址:610066 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静居寺路20号
国籍:CN
代理机构:北京众合诚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代理人:夏艳
更多信息请下载全文后查看。
芽孢杆菌(Bacillus spp.)防治豇豆根腐病效果

芽孢杆菌(Bacillus spp.)防治豇豆根腐病效果胡洪涛;朱志刚;李金泉;曹春霞;邱正明;姚经武;陈伟;祝花;王孝琴【摘要】采用生长抑制法,发现芽孢杆菌(Bacillus spp.)对豇豆根腐茵(Fusarium spp.)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其代谢产物对豇豆根腐菌的抑制中浓度(EC50)为24.4 mg/L.采用拌种法.测定了芽孢杆菌对豇豆根腐病的室内预防效果,其中以药种比100 mL;1 kg的防效最高,为92.1%,与对照30%噁霉灵水剂防效相当.田间灌根试验结果显示,芽孢杆菌发酵液稀释50倍,对豇豆根腐病的防效达到74.9%,与对照30%噁霉灵水剂防效相当.【期刊名称】《长江蔬菜》【年(卷),期】2018(000)020【总页数】3页(P47-49)【关键词】生物防治;豇豆;根腐病;田间试验;芽孢杆菌;土传性病害【作者】胡洪涛;朱志刚;李金泉;曹春霞;邱正明;姚经武;陈伟;祝花;王孝琴【作者单位】湖北省生物农药工程研究中心,武汉,430064;湖北省生物农药工程研究中心,武汉,430064;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湖北省生物农药工程研究中心,武汉,430064;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湖北省生物农药工程研究中心,武汉,430064;湖北省生物农药工程研究中心,武汉,430064;武汉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武汉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643.4豇豆根腐病为豇豆苗期重要土传性病害,在全国豇豆主产区普遍发生,严重时,死亡率高达70%以上。
研究认为,武汉地区的豇豆根腐病的病原为茄腐皮镰刀菌(Fusarium solaniSchl.)[1],而四川学者报道mune也可引起豇豆根腐病[2],但不排除有不同镰刀菌侵染的可能[3]。
一般认为,镰刀菌从根部或者茎基部侵染,导致表皮腐烂、维管束堵塞,植株萎焉死亡。
该菌可长期在土壤中营腐生生活,可随雨水、农事操作等,进行远距离传播,而排水不畅、低洼积水的田块,发病较为严重。
棚室豇豆常见病害诊断及防治

棚室豇豆常见病害诊断及防治背景介绍豇豆(学名:Vigna unguiculata subsp. sesquipedalis),又称长豇豆、蛇豆,是一种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常见的蔓生豆类作物。
棚室种植是常见的豇豆种植方式之一,然而,在棚室种植过程中,豇豆常常遭受各种病害的侵袭,导致产量下降。
本文将详细介绍棚室豇豆常见病害的诊断方法及防治措施。
一、根结线虫病病害特征•线虫在根部寄生,导致根部肿胀形成小颗粒状结节。
•受害植株生长势弱,株高矮小,叶色变黄,枝叶稀少。
•棚室环境下,病情较为严重。
诊断方法•观察植株根系,发现根部结节状肿大。
•通过显微镜检查,观察到寄生线虫。
防治措施•棚室内进行轮作,不连续种植豇豆。
•控制田间水分,避免过度湿润。
•使用有机肥料,增强植株的抗病能力。
•使用适当的杀线虫剂进行防治。
二、霜霉病病害特征•叶片上出现灰白色绒毛状霉斑。
•霉斑逐渐蔓延,最终导致叶片枯死。
•病害多发生在湿度较高的环境中。
诊断方法•观察叶片表面,发现灰白色绒毛状霉斑。
•需要注意区别其他病害引起的叶片损伤。
防治措施•控制棚室内湿度,保持通风良好。
•適時清除病害叶片,避免病害扩散。
•使用防霜霉病的农药进行喷洒,按照说明进行频次和浓度的掌握。
•调整施肥时间,避免氮肥过度施用。
三、豆斑病病害特征•叶片上出现不规则的黄褐色或棕色斑点,边缘呈锯齿状。
•斑点逐渐扩大,严重时可导致叶片干枯。
•病害主要发生在湿度较高的环境中。
诊断方法•观察叶片上的斑点特征。
•需要注意区别其他病害引起的叶片变化。
防治措施•控制湿度,保持棚室内空气流通。
•適時采取除病叶、病株等清除措施。
•施用含有铜元素的农药进行喷洒,按照说明进行使用。
•合理施肥,增强植物的抗病能力。
四、豆角花叶病毒病病害特征•叶片上出现黄化、褪绿、扭曲等异常叶症状。
•病害严重时,豆角矮化,产量显著降低。
•病害主要由蚕豆花叶病毒引起。
诊断方法•观察植株叶片的异常症状。
•进行病毒检测,通过ELISA等方法进行确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种新的豇豆根腐病病原菌鉴定及室内药剂筛选作者:张河庆席亚东陈玲向娟韩帅吴婕来源:《植物保护》2018年第02期摘要本文对四川成都发生的豇豆根腐病病原菌进行鉴定,为豇豆根腐病的药剂防治提供依据。
采集了成都市豇豆种植区豇豆根腐病病株,经常规组织分离并纯化获得116株分离菌株,对分离菌株进行致病性测定、形态学鉴定及rDNA-ITS序列分析。
结果表明,分离到的镰孢菌中有10株为Fusarium commune,分离频率为8.62%。
对该10株菌进行致病性测定,均为致病菌株;其中MW4-11菌株致病性最强。
该致病菌株的最适生长温度为25~30℃,菌丝致死温度为70℃。
选用7种杀菌剂通过平皿培养法对MW4-11菌株进行室内毒力测定。
结果表明,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对该致病菌株的毒性最强,EC50为0.030 μg/mL。
关键词豇豆;根腐病;鐮孢菌; Fusarium commune中图分类号: S 436.43文献标识码: ADOI: 10.16688/j.zwbh.2017221Abstract This paper aims to identify the pathogen of cowpea root rot, and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control of the disease. Totally 116 isolates collected from diseased plants in Chengdu City were identified based on pathogenicity test,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ITS rDNA sequence analysis. Of which 10 isolates belong to Fusarium commune, accounting for 8.62%. Pathogenicity assays indicated that these Fusarium commune isolates were pathogenic to cowpea, and the most pathogenic strain was MW4-11. The mycelial growth test on MW4-11 indicated that the optimal temperature range for the mycelial growth was 25-30℃ and the lethal temperature was 70℃. Toxicities of 7 fungicides were tested by petri dish cultivation metho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rifloxystrobin · tebuconazole 75% WG had the highest toxicity to mune MW4-11, with the EC50 values of 0.030 μg/mL.Key words cowpea; root rot; Fusarium; Fusarium commune豇豆Vigna unguiculata (L.) Walp.是我国普遍栽培的蔬菜之一,全国常年栽培面积在33万hm2以上,四川省栽培面积在1万hm2以上[1]。
豇豆镰孢型根腐病是重要的土传病害之一,在我国豇豆产区普遍发生,田间病株率为10%~100%。
在田间可以与丝核菌根腐病、疫霉根腐病等形成病害复合体,造成更大的危害[2]。
豇豆根腐有镰孢型根腐、疫霉型根腐、腐霉型根腐、丝核菌型根腐等。
吴仁峰等分离鉴定湖北武汉地区豇豆根腐病原菌为茄镰孢Fusarium solani[3];杨玉洁等人认为江苏省如皋市豇豆根腐病原菌主要有茄镰孢F.solani、尖镰孢F.oxysporum和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4];几内亚、印度、中非、尼日利亚等地的豇豆根腐病病原菌为瓜果腐霉Pythium aphanidermatum和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58];印度豇豆根腐病病原菌主要为菜豆壳球孢菌Macrophomina phaseolina[9]。
目前,还未见Fusarium commune侵染豇豆引起根腐病的报道。
镰孢菌能够以厚垣孢子的形式在土壤中存活10年以上,在离开寄主的情况下也能存活5~6年[10]。
因此,对该病的防治非常困难。
本研究对引起成都地区豇豆根腐病的病原菌进行分离鉴定,以明确引起成都豇豆根腐病的病原种类,并针对该病菌进行室内防治药剂筛选,旨在为成都地区豇豆根腐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1 材料和方法1.1 样本来源与病原菌的分离纯化病样于2016年采自成都市的豇豆主产区。
病原真菌的分离方法参照方中达[11]的《植病研究方法》。
选取新发病豇豆植株茎基部的根茎作为分离材料,进行常规组织分离,经单孢纯化、培养获得单孢菌株,并于4℃马铃薯葡萄糖琼脂(PDA)斜面培养基上保存。
1.2 致病性测定采用Koch’s R ules进行分离菌株的致病性测定。
将分离到的菌株用PDA培养基活化,培养5 d后转接到马铃薯葡萄糖液体培养基(PDB)中,于28℃,160 r/min摇床上培养3~5 d,然后将病菌纯培养物(孢子)制成浓度为106~107个/mL悬浮液。
采用自然伤根浸根法接种。
取生长良好的无病‘赣蔬领袖’豇豆苗(江西金浩种业有限公司生产),用清水将根部表面冲洗干净后将根部完全浸在孢子悬浮液中30 min,接种后的植株定植于装有无菌泥炭土的营养杯中。
每个菌株接种10株苗,以清水为对照。
植株置于25℃下植物培养箱中,接种后每隔1~2 d观察1次。
发病后,从病斑处再次分离病原菌,确认致病菌。
接种15 d后调查豇豆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所得数据用Excel进行汇总,利用SPSS 16.0软件的Duncan法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
根据发病率和病情指数挑选致病性强的菌株进行后续试验。
豇豆根腐病分级方法参照国家标准GB/T17980.882004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二)第88部分《杀菌剂防治大豆根腐病》。
0:植株茎基部和主根均无病斑;1:茎基部和主根上有少量病斑;3:茎基部和主根上病斑较多,病斑面积占茎和根总面积的1/4~1/2;5:茎基部及主根上病斑多且大,病斑面积占茎基部和根部总面积的1/2以上~3/4;7:茎基部或主根上病斑连片,形成绕茎现象,但根系并未死亡;9:根系坏死,植株地上部分萎蔫或死亡。
病情指数=∑(各级发病株数×该级代表值)×100/(调查总株数×病情最高级代表值);发病率=(发病株数/总株数)×100%。
1.3 病原菌形态学鉴定将供试的致病菌株接种到PDA培养基上,25℃恒温黑暗培养,72 h后使用十字交叉法测定菌落的生长速率。
7 d后观察培养基上的菌落形态特征。
在SNA培养基上观察分生孢子梗、大小分生孢子和厚垣孢子的特征,并随机测量20个分生孢子的大小。
根据菌落形态、生长速度和色素颜色,大、小型分生孢子的特征,厚垣孢子有无和着生位置等特征,参照Skovgaard等的报道[12],并结合Leslie等[13]的镰孢菌实验室手册进行病原菌种的形态学鉴定。
1.4 温度对致病菌株生长的影响选取致病性强的菌株MW4-11于PDA培养基上25℃培养5 d,用7 mm打孔器在菌落邊缘打取菌饼,接种在PDA培养基上,分别置于5、10、15、20、25、30 、35和40℃培养箱中培养3 d,用十字交叉法测量菌落直径,每个处理重复4次。
1.5 菌丝致死温度测定选取致病性强的菌株MW4-11于PDA培养基上25℃培养5 d,用7 mm打孔器在菌落边缘打取菌丝块并置于无菌试管中,加入2 mL无菌水。
分别在35、40、45、50、55、60、65、70℃水浴锅中处理10 min 后取出迅速冷却,将菌丝块取出置于PDA平板上25℃恒温培养,5 d后观察菌丝生长情况,并用十字交叉法测量菌落直径,每处理重复4次。
1.6 病原菌rDNA-ITS序列分析及系统发育分析1.6.1 菌丝制备将保存的菌株接种到PDA培养基上,每皿接种一个菌丝块,于25℃暗培养7 d后用灭菌的载玻片刮取菌丝,并用液氮冷冻研磨成粉,置于-80℃保存,用于基因组DNA提取。
1.6.2 基因组DNA提取基因组DNA采用改良的CTAB法提取[14],然后用核糖体内转录间隔区(rDNA-ITS)的通用引物ITS1:TCCGTAGGTGAACCTGCGG和ITS4:TCC-TCCGCTTATTGATATGC进行PCR扩增,扩增产物用1%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
所得扩增产物由上海生工生物工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进行双向测序,得到ITS序列,所得序列在GenBank数据库中通过BLAST功能搜索相似度较高的ITS序列。
选择测序获得的序列以及GenBank数据库中相关序列,运行Clustal W程序进行序列比对。
再运用软件MEGA 6.0,采用最大似然法(Maximum Likelihood)构建系统发育树。
1.7 不同杀菌剂对豇豆根腐病病原菌的室内毒力1.7.1 供试药剂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德国拜耳作物科学公司;50%醚菌酯水分散粒剂,巴斯夫欧洲公司;50% 烯酰吗啉水分散粒剂,北京达世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16%二氰·吡唑酯水分散粒剂,巴斯夫欧洲公司;22.5%啶氧菌酯悬浮剂,美国杜邦公司;100 g/L氰霜唑悬浮剂,日本石原产业株式会社;30%噁霉灵水剂,四川国光农化股份有限公司。
1.7.2 含药平板制备各供试药剂的浓度梯度见表1。
浓度1为厂家推荐浓度。
先将供试药剂稀释成相应系列浓度的10倍,然后按药液与培养基1∶9的比例,将药液加入到熔化的培养基中,制成含药平板,每个浓度设置4个重复。
1.7.3 测定方法用打孔器在培养5 d的病原菌菌落边缘打取直径5 mm的菌丝块,分别放在不同药剂平板中央,菌丝面朝下,以加入等量无菌水的培养基作为空白对照;在25℃的恒温培养箱中倒置培养,6 d后用十字交叉法测量菌落直径,计算杀菌剂对菌丝生长的抑制率,并用DPS数据分析软件求EC50,比较供试药剂的毒力大小。
抑制率=(空白对照菌落直径-处理菌落直径)/(空白对照菌落直径-菌饼直径)×100%。
2 结果与分析2.1 病原菌的分离与培养从采自成都市豇豆产区的豇豆根腐病样品中共分离到116株镰孢菌,其中有10株初步定为mune (菌株编号为:MW4-11,MW4-12, MW1-12,MS1-31,MS1-32,CY28411,CY28412,CY28413,PZ10.11,PZ10.12),分离频率为8.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