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内药剂筛选试验

合集下载

混剂筛选协同作用的评价方法

混剂筛选协同作用的评价方法

混配协同作用的评价方法方法一:孙沛云共毒系数法混剂的共毒系数(CTC值)按以下式子计算:ATI = — x 100 M式中:ATI—混剂实测毒力指数;S—标准药剂的ED50/90;M—混剂的ED50/90;TTI = A x P^ + B x P B式中:TTI—混剂理论毒力指数;A—A药剂毒力指数;B—B药剂毒力指数;P A—A药剂在混剂中的百分含量;P B—B药剂在混剂中的百分含量;CTC =邑x 100TTI式中:CTC—共毒系数;ATI—混剂实测毒力指数;TTI—混剂理论毒力指数。

判定标准:CTO120为增效作用;CTC V80为拮抗作用;80V CTC V120为相加作用。

但该方法可能造成最佳配比的漏设,所获得的CTC值最大的配比可能是所设置配比中最好的,但未必就是该配方的最佳配比.因此根据某个配比的CTC大小来确定最佳配比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例:CTC法评价:A 药剂EC50=45.5450B 药剂EC50=38.6011(A:B=1:7)EC50=16.7708A在混剂中占的百分比为12.5%B在混剂中占的百分比为87.5%根据共毒系数表计算出的CTC=234.64〉120,为增效作用。

Wadley法评价:X' (12.5%+87.5%) / (12.5%*45.5450) + (87.5%*38.6011) )=39.3701 SR=39.3701/16.7708=2.3475SR=2.3475〉1.5,为增效作用。

方法二:Wadley法根据增效系数(SR)来评价药剂混用的增效作用,即SR V0.5为拮抗作用,0.5<SR<1为相加作用,SR〉1.5为增效作用,增效系数(SR )的计算公式为:Xi =P^/A+P H/B X 100(以上公式当混剂中不含其他助剂时结合混剂的实测EC50可计算出CTC)Y= & + 母A1~PA/A + P B/BX1——混剂的EC5o理论值,单位为毫克每升(mg/L);P A—混剂中A的百分含量,单位为(%);PB——混剂中B的百分含量,单位为(%);A——混剂中A的EC5o值,单位为毫克每升(mg/L);B——混剂中B的EC5o值,单位为毫克每升(mg/L)。

三种药剂对桑白蚧的毒力测定

三种药剂对桑白蚧的毒力测定

三种药剂对桑白蚧的毒力测定摘要介绍了桑白蚧的形态特征及在荣成地区的生活习性,并根据其发生规律,筛选了3种药剂,以蚧壳净、杀扑磷、机油乳油对桑白蚧1龄若虫进行室内毒力测定。

结果表明,各药剂对桑白蚧均有一定的毒力,其中蚧壳净效果最好,防效达到70%以上,杀扑磷次之,机油乳油效果不明显,防效为52%。

关键词桑白蚧;生活习性;药剂;毒力测定桑白蚧又名桑白盾蚧,属同翅目、盾蚧科,主要为害国槐、樱花、紫叶李、臭椿、榆叶梅、丁香、碧桃、白蜡、木槿、桃、桂花、茶花等20多种园林树木的枝干[1]。

桑白蚧繁殖系数大,虫口密度高,一旦发生成片密集,交错重叠,雌成虫、若虫群集固着在枝干上吸食养分,被害树木生长不良,树势衰弱,树叶变黄早落以致整枝、整株死亡。

对园林树木造成很大威胁。

桑白蚧在荣成地区1年发生2~3代,种植过密、通风透光差的树木受害严重。

一般新被害植株雌虫较多,被害已久的植株则雄虫多于雌虫,严重时,雄介壳密集重叠,布满整个枝条,好似覆盖一层白棉絮。

对于桑白蚧的防治有生物防治(主要利用天敌)、人工物理防治及化学防治等方法,但目前国内还是以化学防治为主[2]。

为了能够筛选出适合当地并且防效明显的化学药剂,我们选用了几种化学药剂对桑白蚧进行室内毒力测定,以期为防治桑白蚧找到更为有效的药剂,为该虫防治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1材料与方法1.1供试药剂蚧壳净(20%chlorpyrifos)乳油(A),山东烟台鑫润精细化工有限公司;40%杀扑磷(methidathion)乳油(B),山东青岛东生药业有限公司;机油乳油(C)(配制方法:15g柴油机油∶100g洗衣粉∶200g水)[3]。

1.2供试虫源从荣成市植物园樱花林采集带有孕卵雌成虫的树枝,室内采用靠接法[4],在樱花苗上接虫,4d后去掉树枝,以固定在樱花苗上的1龄若虫作为供试虫。

1.3试验方法本试验采用喷雾法,将供试药剂按等比法稀释成3个浓度系列,分别喷于带有桑白蚧1龄若虫的樱花苗上,48h镜检各处理的死亡情况,采用finney几率值法[5-6],求毒力回归式y=a+bx,求各单剂的LC50。

贵州省金银花白粉病病原鉴定、生物学特性及防治药剂筛选

贵州省金银花白粉病病原鉴定、生物学特性及防治药剂筛选

贵州省金银花白粉病病原鉴定、生物学特性及防治药剂筛选作者:崔文艳罗喜燕吴小云陈永超李明伟彭玲何朋杰来源:《南方农业学报》2023年第06期DOI:10.3969/j.issn.2095-1191.2023.06.012摘要:【目的】明確贵州省金银花白粉病的病原菌分类地位与生物学特性,筛选有效的防治药剂,为金银花白粉病的田间防治提供理论基础。

【方法】分别于贵州省铜仁市沿河县和遵义市绥阳县采集具有典型白粉病症状的金银花叶片和花蕾,对获得的菌株进行致病性测定,结合形态特征和ITS序列测序及系统发育进化分析对病原菌进行分类鉴定;采用孢子萌发法和喷施接种法分析温度对病原菌分生孢子萌发率和致病性的影响;结合室内毒力测定和温室药效试验评估6种常见杀菌剂对金银花白粉病的防控效果。

【结果】从贵州省遵义市和铜仁市金银花产区共获得33株疑似病原菌菌株,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所有菌株均为金银花白粉病致病菌,其中代表性菌株BF1的形态特征与忍冬叉丝壳菌(Erysiphe lonicerae var. lonicerae)相似,且其ITS序列聚类分析显示与E. lonicerae var. lonicerae ITS序列聚为一类。

菌株BF1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显示,菌株BF1最适孢子萌发温度为24~26 ℃,最适致病温度为24 ℃。

防治药剂筛选试验结果显示,室内条件下1%多抗霉素、30%吡唑醚菌酯、5%已唑醇和0.3%四霉素对菌株BF1分生孢子萌发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其EC50分别为0.3454、0.4347、0.5369和0.6315 g/L;温室条件下1%多抗霉素、30%吡唑醚菌酯、5%已唑醇和0.3%四霉素对金银花白粉病均表现出较好的防治效果,第2次药后的防治效果分别为88.53%、86.40%、84.00%和89.60%。

【结论】引起贵州省铜仁市和遵义市金银花白粉病的病原菌为忍冬叉丝壳菌。

0.3%四霉素水剂、1%多抗霉素水剂、30%吡唑醚菌酯悬浮剂和5%己唑醇乳剂能有效防控金银花白粉病,可在金银花生产中推广应用。

5种农药对大豆蚜虫的室内毒力与田间防效

5种农药对大豆蚜虫的室内毒力与田间防效

5种农药对大豆蚜虫的室内毒力与田间防效作者:蒋何雪吴晓峰孔玄庆罗泽伟金晨钟来源:《安徽农业科学》2021年第16期摘要为了筛选出防治大豆蚜虫高效的农药及用量,选用常见5种杀虫剂进行室内毒力测定和田间防效试验。

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5%啶虫脒乳油、20%高效氯氟氰菊酯水乳剂、20%噻虫胺悬浮剂、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微乳剂、20%双甲脒乳油对大豆蚜虫的LC 50分别为3.172、0.328、4.889、4.516、2.108 mg/L;田间防效结果表明,5%啶虫脒乳油、20%高效氯氟氰菊酯水乳剂、20%噻虫胺悬浮剂1 000倍液和20%双甲脒乳油1 000、2 000倍液对大豆蚜虫防效较好,药后3 d,防效分别为95.05%、94.74%、88.02%、89.67%和8702%,藥后15 d,防效分别为92.01%、90.70%、88.28%、97.64%和88.35%。

在大豆蚜虫的田间防治中,可推荐使用5%啶虫脒乳油、20%高效氯氟氰菊酯水乳剂和20%噻虫胺悬浮剂1 000倍液和20%双甲脒乳油1 000~2 000倍液。

关键词农药;大豆蚜虫;防效中图分类号 S 4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1)16-0165-03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1.16.044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Indoor Toxicity and Field Control Effect of Five Pesticides on Soybean AphidJIANG He-xue1,WU Xiao-feng2,KONG Xuan-qing3 et al(1. Agricultural Comprehensive Service Center of Yongzhou,Yongzhou,Hunan 423000;2 .Yongzhou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Science,Yongzhou,Hunan 423000;3. Cooperative Innovation Center for Weed Control and Application in Farmland,Loudi,Hunan 413800)Abstract In order to select effective pesticide and dosage for controlling Aphis glycines ,five insecticides were selected for toxicity test and field control effect test. In the toxicity test, the LC 50 of 5% acetamiprid EC, 20% lambda-cyhalothrin EW, 20% clothianidin SC, 5% emamectin Benzoate ME and 20% amitraz EC were 3.172, 0.328, 4.889, 4.516 and 2.108 mg/L,respectively.In the field control effect test, 5% acetamiprid EC, 20% lambda-cyhalothrin EW,20% clothianidin SC diluted 1 000 times and 20% amitraz EC diluted 1 000 and 2 000 times had better control effect on Aphis glycines , the control effects were 95.05%, 94.74%, 88.02%,89.67% and 87.02%, respectively 3 days after application, and 92.01%, 90.70%, 88.28%,97.64% and 88.35% after 15 days.Therefore, 5% acetamiprid EC, 20% lambda-cyhalothri EW,20% clothianidin SC diluted 1 000 times and 20% amitraz EC diluted 1 000-2 000 times could be recommended for field control of Aphis glycines .Key words Pesticides; Aphis glycines ;Control effect大豆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可直接或加工成豆制品供人食用,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同时大豆也是我国主要的油料作物。

咪鲜胺

咪鲜胺

咪鲜胺•戊唑醇及其复配剂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作者:朱锦磊刘怀阿陆玉荣张春梅吉春明吕敏刘建凤来源:《安徽农业科学》2017年第08期摘要[目的]筛选防治赤霉病的有效药剂。

[方法]采用室内配方筛选试验和田间药剂防治试验研究咪鲜胺、戊唑醇及二者混配对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

[结果]咪鲜胺、戊唑醇及咪鲜胺与戊唑醇复配可抑制赤霉病菌菌丝的生长,且咪鲜胺与戊唑醇复配无拮抗作用,按试验配比复配时,以咪鲜胺+戊唑醇(2∶1)的增效作用最好,增效系数为1.58。

在供试的几种药剂中,咪鲜胺+戊唑醇(2∶1)复配剂对小麦赤霉病的田间防效较好,其病穗防效和病指防效分别为78.21%和86.72%,显著高于其他5种药剂。

[结论]试验结果为生产中小麦赤霉病的药剂防治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小麦赤霉病;咪鲜胺;戊唑醇;复配剂中图分类号S435.121.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7)08-0169-02Control Effect of Prochloraz, Pebuconazole and Their Mixture on Wheat Scab (Fusarium graminearum)ZHU Jinlei, LIU Huaie, LU Yurong et al(Lixiahe Region Agricultural Research Institute of Jiangsu Province,Yangzhou, Jiangsu 225007)Abstract[Objective] The aim was to screen out effective pesticides to control wheat scab. [Method] We studied control effect of prochloraz, pebuconazole and their mixture on wheat scab (Fusarium graminearum) by indoor formulation screening test and field control test. [Result] The prochloraz, tebuconazole and mixtures of them both could inhibit the mycelium’s growth of Fusarium graminearum and mixtures had no antagonism. When prochloraz was mixed with tebuconazole as 2∶1, it had the best additive effects (SR=1.58). The mixtures also showed excellent effect which was 78.21% and 86.72% to Fusarium in the field, higher than the other 5 pesticides significantly. [Conclusion] The result provided reference for chemical control of wheat scab.Key wordsFusarium head blight;Prochloraz;Tebuconazole;Mixtures小麦赤霉病(Fusarium head blight,FHB),又名红头瘴、烂麦头、麦穗枯、红麦头,主要是由禾谷镰孢(Fusarium graminearum Schw.)、黄色镰孢(Fusarium culmorum Sacc.)引起的真菌性病害[1]。

5种杀菌剂对尖孢镰刀菌的室内毒力测定

5种杀菌剂对尖孢镰刀菌的室内毒力测定
杀菌剂是实现有效控制 土传病 害的基础和前提 。本文 以此 为出
2 . 1 5种 杀菌 剂对 尖孢镰 刀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 本 次试 验测 定共选择 4种新型的无公害农药 ( 异菌脲 、咯
发点 ,采用菌丝生长 和孢 子萌发抑制作用 2个方面 ,对 5 种杀 菌剂进行 了室 内毒力测定 ,其 中咯菌腈 和异菌脲对尖孢镰刀菌 的抑制效果理想 ,可以有 效抑制尖孢镰 刀菌菌丝生长 和孢子 萌 发 ,同传统杀菌 剂多菌灵 相 比,更 加具有优势 建议在进 一步 的防治试验 中 ,选择 咯菌腈和异菌脲等新型杀菌剂进行苗木 立 枯病 的防治研究 。
病害 ,危 害严重且 防治困难 。 目前 的化学防治药剂陈 旧,已经 起 的土传病 害的发 生 ,因此在测定对 菌丝生长抑制作用的基础 不能满足 目前林业 可持 续发 展的要求 ,因此筛选新型的无公害 上 ,本文通过悬滴法测定 了不 同杀 菌剂对 尖孢 镰刀菌分生孢子 化学药剂来替代传统农 药对 于缓解用 药过度问题至关重要 。本 萌发 的抑制作 用 ( 表 1 )。实验 结果表 明 ,5种杀 菌剂对 尖孢 文对新 型的无公 害药剂进行 了筛选 ,以期为进一步有效控制苗 镰刀 菌分生孢子 的萌发具有 明显 的抑制作用 , 药剂处理 2 4 h后 ,
0 . 1 5 8 1
分别采取平板菌丝生 长抑 制法 和孢 子萌发抑制法 ,通过计 算抑制 中浓 度 ( E C 5 0),筛 选 出高效 的无公 害农药 品种 。采 用S P S S统计 软件 和 E x c e l 软 件对 测定数 据进 行处 理和计 算 ,
比较 不 同杀 菌剂对 尖 孢镰 刀菌 ( F u s a r i u m o x y s p o mm)的抑 制 作用 ,筛选最佳药剂和浓度 。

8种杀菌剂对雪莲果褐斑病的室内毒力测定

8种杀菌剂对雪莲果褐斑病的室内毒力测定

8种杀菌剂对雪莲果褐斑病的室内毒力测定姚昕;涂勇【摘要】8种杀菌剂对雪莲果褐斑病的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供试药剂毒力由高到低依次为325g/L苯甲·嘧菌酯悬浮剂、10%苯醚甲环锉水分散粒剂、206.7g/L噁酮·氟硅唑乳油、125g/L氟环唑悬浮剂、250g/L吡唑嘧菌酯乳油、60%唑醚·代森联水分散粒剂、50%醚菌酯水分散粒剂和46%氢氧化铜水分散粒剂。

以325g/L苯甲·嘧菌酯悬浮剂的抑制作用最好,其EC50为0.28mg/L。

%Fungal toxicity testing indicated that the inhibition of eight kinds of fungicides against brown spot of yacon were very different and their toxicity from high to low were followed by 325g/L benzoic,azoxystrobin,10%difenoconazole file, 206.7g/Ldioxanone flusilazole, 125g/L epoxiconazole, 250g/L pyrazole azoxystrobin, 60% ether metiram, 50% water kresoxim and 46% cupric hydroxide respectively,and 325g/L Benzene armour was the best inhibition. Its EC50 was only 0.28mg/L.【期刊名称】《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4(000)004【总页数】3页(P22-24)【关键词】雪莲果;褐斑病;毒力测定【作者】姚昕;涂勇【作者单位】西昌学院轻化工程学院,四川西昌 615013;西昌学院轻化工程学院,四川西昌 61501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668.9雪莲果(yacon),属菊科,葵花属植物,又称为菊薯,原产自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脉。

杀菌剂的毒力测定和

杀菌剂的毒力测定和

但近代随着新型内吸杀菌剂的发展,对杀菌剂的生物筛选
逐渐由经典的离体筛选趋向活体筛选。 因为它不仅模拟田间实际,同时可以防止那些在离体平板 上无效,而必须在植物活体上方显示活性的化合物漏筛。 但活体筛选涉及的因素较多,对寄主植物、试验条件要求
较高,如光照、湿度、温度,为控制病原菌与寄主相互作用的
条件,必须有适合的温室,费工耗资都较大。 离体测定能反映化合物毒力的本质和程度,方法简便,为 研制新农药不可缺少,但它存在有一点缺点,应该和温室活体 的盆栽试验结合起来。
过试验确定其药效的好坏,经济效益的高低,
也就是说,田间试验是确定一种药剂在生产 上有无实用价值的主要方法。 田间实验的具体方法可参考《农药药效 试验的设计与分析》一书,防治效果可用以 下公式计算。
一,活性效应显现较快,缺点是有时与活体测
定结果不一致,有时会漏筛或误筛,如用粉锈
宁处理大麦白粉病菌,离体测定不仅分生孢子
能萌发且能形成吸器,但此药在活体上却表现
高效。所以初筛手段不采用平板法,采用盆栽
法,即病原---寄主植物组合法。
2.盆栽方法
在温室内进行的,具体方法随各种不同病害
而异,例:小麦赤霉病采用分生孢子 --- 幼苗
抑制百分率=50%,机率值=5
将 5 代入回归方程,然后求其反对数,即
LD-P-Line(剂量对数---机率值直线)。
ED50 可以作为多种药剂对同一病菌等效剂 量的毒力比较,在一定的范围内可以用它来 衡量一种药剂对病原菌毒力的大小,但不能 做为田间防治的实际指标。
三、田间试验
室内筛选的药剂必须进行田间试验,通
(3)生长速率测定法
即在琼脂培养基中加入药液,冷凝后接
菌的方法,用木塞钻孔器切取正常培养基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室内药剂筛选试验
1含药培养基法
将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加热熔化, 待其冷却至40℃~45℃时, 分别加入各种药剂母液, 制成待测浓度的含药培养基, 充分摇匀后倒皿(培养皿直径为9cm )。

然后用移液管在每皿已凝固的培养基中央分别加入各病菌的孢子悬浮液1.0m l, 以不加药剂的培养基为对照。

每处理3 次重复, 于28℃恒温箱内培养, 用“十”字形测量法测量菌落直径, 每天测量 1 次, 连续测 6 次,将末次的测量结果用于方差分析。

2抑菌圈法
将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加热熔化, 冷却到45℃左右时, 将配制好的孢子悬浮液加入, 摇匀后倒皿。

用打孔器将滤纸打成直径为0.15 cm 的圆碟, 灭菌后放入已配制好的药液中, 浸泡3min, 取出滴去多余的药液, 置于含菌培养基平板的中央, 每皿一片, 用灭菌纸碟浸无菌水作对照。

于28℃恒温箱中培养, 每处理3 次重复, 用“十”字形测量法测量抑菌圈直径, 每天测1 次,连续测6 次, 将末次的测量结果用于方差分析。

3孢子萌发法
分别按以上3种杀菌剂的使用浓度, 配制成含相应药剂浓度的孢子悬浮液, 然后涂于载玻片上, 置于相对湿度为100% + 水滴的保湿器中培养, 以灭菌水配制成的孢子悬浮液为对照, 每处理 3 次重复, 培养6 h, 镜检孢子的萌发情况, 计算萌发率, 并进行方差分析
4、生长速率法
供试药剂分别用定量无菌水稀释成所需浓度,取1mL 稀释液放入灭菌培养皿(直径= 90mm ) , 加9mL 培养基, 充分摇匀, 制成含不同
药剂的培养基, 以加入等体积的无菌水的培养基平板为对照。

培养基凝固后, 用打孔器(直径= 6mm ) 制取已活化的病菌菌饼, 菌丝面朝下接种于含药培养基中央,每处理3 次重复, 置于25℃恒温培养箱内黑暗培养, 3d 后交叉测量供试病菌在含不同药剂的培养基上的菌落直径, 与对照比较计算各药剂处理对菌落扩展的生长抑制率, 分析比较不同杀菌剂对供试病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室内毒力测定方法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

在预备试验的基础上, 选择各药剂对病菌菌丝生长抑制率在10%~90%范围内的5个系列浓度; 将供试药剂分别用去离子水稀释成系列浓度, 按培养基与药液体积比9∶1的比例加入到已融化并冷却至50 ℃左右的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中, 充分摇匀后迅速倒入灭菌的直径为9 cm培养皿中, 制成系列浓度的含药平板, 以加入等体积的无菌水的牛肉膏蛋白胨平板为对照。

用直径为4 mm的打孔器截取在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上培养4 d 的病菌菌饼, 把菌饼反接到含药平板中央,每处理设3个重复, 置于25±1 ℃下培养96 h , 用十字交叉法测量菌落直径, 每个菌落按十字交叉法测量2次, 以其平均值代表菌落的大小, 计算抑制率。

通过DPS分析软件求出药剂的毒力回归方程及EC50值。

菌落扩展直径和药剂的抑制百分率计算公式如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