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农就业影响因素实证分析——以江西省奉新县和宜丰县为例

合集下载

中国农村非农就业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农村非农就业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乡经济结构发生巨大变化:一方面,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核心的农村制度变迁在80年代中期基本完成,其对农村经济的推动力在80年代后期达到了顶点,伴随改革重心转移到城市工业领域,农村经济发展此后处于相对滞后状态;另一方面,中国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导致其产业分布的非对称性不断扩大,形成了以广东、山东、浙江、江苏、上海为代表的东部外向型工业带。

中国经济发展的这种差异性,导致大批中西部落后地区农村劳动力涌向东部沿海城市,形成规模巨大的“民工潮”。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7年全国农村非农就业达19946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41%。

如此大规模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必然影响整个中国经济发展进程。

因此,本文较为详尽地探讨了我国农村非农就业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以便为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1.中国农村非农就业现状分析 1.1农村非农就业的基本状况。

改革之前,政府通过户籍制度等政策法规严格控制城乡间人口流动,农村非农就业发展缓慢。

改革初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农产品价格的逐步放开激发了农民的农业生产积极性,非农就业比例相对较小。

从80年代中后期开始,由于日益严峻的人地矛盾以及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升,农村劳动力供需矛盾加剧,产生了大量农村劳动力剩余。

与此同时,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农业劳动边际收入进一步递减,大量农村劳动力特别是文化程度较高的青壮年农村劳动力纷纷离开农村,迁移城市而化身为农民工,农村非农就业得到迅速发展。

表1是列示了1990年以来中国农村从业人员的统计数据。

数据显示,中国农村非农就业从1990年的10869万人增长到2007年的19946万人,净增长9077万人;非农就业人口占农村劳动力的比例也由1990年的22.8%上升到2007年的41.0%以来,增长了18.2%。

据专家计算,现阶段需要的农村有效劳动力是1.9亿人,而中国现有农村劳动力总量是4.9亿人,剩余劳动力是3亿人左右;参照发达国家技术与管理水平,中国种植业只需要1.1人,由此剩余劳动力将增加到3.8亿人。

我国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影响因素研究_以全国5省大样本调研数据为例_邱元

我国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影响因素研究_以全国5省大样本调研数据为例_邱元

并指出在家庭层面, 家庭的劳动力配置情况、 对农 业的投资需求、 家庭人口数量和结构、 家庭收入水 平、 基础设施的可得性、 所在村离乡镇的距离等都 是影响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因素, 此外, 受教育 水平、 技能水平、 性别等因素也有一定影响。Yun[ 7 ] ezNaude 以教育为重点进行了实证分析, 他指出 户主的受教育年限、 户主的工作经验、 家庭人口数 量、 家庭关系网络以及家庭资产都是重要的影响 因素。我国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影响因素研究 也取得了较多成果, 如余吉祥从个人特征、 人力资 本、 家庭特征 3 方面因素出发以江苏省为例进行 [8 ] [9 ] 了实证分析 。辛岭、 蒋和平 则从个人特征变 量、 家庭背景变量、 人力资本变量、 社会环境变量 4 个方面对四川省的数据进行了分析 。 也有学者 从微观的农村劳动力性别、 年龄、 受教育程度、 家 庭负担、 拥有耕地情况, 中观的所在村区位条件、 乡镇企业数量以及宏观的工业产出增长率、 城市 失业率等方面逐一进行了分析
数据主要通过逐级分层抽样和随机抽样相结合的 方法获得。综合考虑农业生产条件和区域经济水 平, 抽取了 5 个具有代表性的省份, 将每个省的县 按照人均工业总产值进行排序并均分为 5 组, 每组 抽取 5 个县。按照同样的取 2 个村, 每个村随机 抽取 20 户样本。由于吉林省在调研期间有 1 个大 村变成了 2 个独立的行政村, 因此该样本最终包含 25 个县、 50 个乡 ( 镇) 、 101 个村。排除 了 5 个省、 不符合要求的样本后, 最终获得有效样本 4 477 份, 样本就业类型及区域分布情况如表 1 所示。 1. 3 变量设置 综合相关文献
1
1. 1
方法与数据
研究方法与模型设定
证明了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对减少我国农村贫 困以及促进公平的作用。 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就业不仅有助于优化生 产要素配置, 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收入水平, 也是 促进整体经济持续增长的必要条件

中部欠发达地区人力资源非农配置对农民增收的影响分析——以江西为例

中部欠发达地区人力资源非农配置对农民增收的影响分析——以江西为例

36《商场现代化》年月(中旬刊)总第5期农民增收问题是当前我国“三农”问题的核心。

相关理论和经验表明,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增加农民收入、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中部地区目前基本上仍是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农业省份,城市化与工业化程度较低,“三农”问题比较突出。

而江西省作为一个典型的中部欠发达省份,定量分析该省人力资源非农配置(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与农民增收的重要关系,对中部欠发达地区有重要实践价值。

一、人力资源非农配置对农民增收的长期效应分析1.计量经济模型的指标选择和模型设定模型选择“农民实际人均纯收入(1978年的不变价格)”为因变量(被解释变量),它剔除了物价变动对收入的影响,使不同时期之间具有可比性,其变化能真实反映出一个地区农民收入的实际增长状况;选择“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的比重”为自变量(解释变量),其变化能反映一个地区人力资源从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配置的水平。

数据采用1978年~2005年江西省相关统计指标的时间序列数据。

根据江西农民实际人均纯收入与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的数据变化趋势可以发现,考察期间二者之间存在较明显的线性关系。

因此,我们可以建立江西人力资源非农配置对农民增收的一元线性回归模型:Y =B 1+B 2X +u 。

其中,Y 代表农民实际人均纯收入,X 代表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B 1、B 2为待估计的参数(即常数和X 对Y 的边际贡献率),u 为随机干扰项(期望值为0)。

运用最小二乘法(O LS ),通过SPSS 统计分析软件对模型进行估计,得到如下线性回归方程:Y =1521.604-17.207X 。

2.回归模型的检验及其结果分析从模型的总体拟合度(R 2)检验和显著性(F )检验来看,该模型的决定系数(R 2=0.945)和相关系数(R=0.972)接近1,即模型的回归拟合程度和线性相关程度均很高,表明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的变动可以解释农民实际人均纯收入变动的94.5%,总体回归效果相当好;同时该模型的F 统计值的显著性概率(Si g.P=0.000)小于显著性水平0.01,即通过总体显著性检验,也证实了模型总体回归效果显著。

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论文

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论文

毕业论文河源市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毕业设计(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承诺:所呈交的毕业设计(论文),是我个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成果。

尽我所知,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组织已经发表或公布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我为获得及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学历而使用过的材料。

对本研究提供过帮助和做出过贡献的个人或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作者签名:日期:指导教师签名:日期:使用授权说明本人完全了解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毕业设计(论文)的规定,即:按照学校要求提交毕业设计(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学校有权保存毕业设计(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并提供目录检索与阅览服务;学校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数字化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在不以赢利为目的前提下,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

作者签名:日期: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涉密论文按学校规定处理。

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导师签名:日期:年月日注意事项1.设计(论文)的内容包括:1)封面(按教务处制定的标准封面格式制作)2)原创性声明3)中文摘要(300字左右)、关键词4)外文摘要、关键词5)目次页(附件不统一编入)6)论文主体部分:引言(或绪论)、正文、结论7)参考文献8)致谢9)附录(对论文支持必要时)2.论文字数要求:理工类设计(论文)正文字数不少于1万字(不包括图纸、程序清单等),文科类论文正文字数不少于1.2万字。

影响农民非农就业的微观因素分析——基于全国7506个样本的实证研究

影响农民非农就业的微观因素分析——基于全国7506个样本的实证研究
第 2 第 6儿 9卷 H
V 12 . . o . 9 No 6
硼 华 夫 学 学 报 ( 学 礼 会 科 学 版) 哲
J u a ) h a Unv ri (P i) p y& S ca ce c s o r l1 Xiu iest n f y hhs h o o ilS in e )
Ana y i n M i r Fa t r f Fa m e s’ No Ag i u t a l ss o c o- c o s o r r n- r c lur lEm p o m e ly nt

Empiia t d f7 0 a p e n Ch n rc lS u y o 5 6 S m ls i i a YAN G e l L —e
向非 农产 业 转 移 对农 民 增 收 、 促进 社 会 经 济发
展有 着重 要 意义 。我 国二 、 三产业 迅猛 扩 张 、 业技 农
研究 所 需 , 笔者对 问卷 进行 了筛 选 整理 , 终应 用 的 最
有 效样 本共 7 0 5 6份 。选 取 的标 准如 下 , 男性 年 龄 区 问为 1 6岁 至 6 0岁 , 女性 年龄 在 1 到 5 6岁 5岁 之 间 ,
21 0 0年 1 2月
Ie . 0 0 )c 2 1
・经济 Biblioteka 管理 ・ 影 响 农 民非 农 就 业 的 微 观 因素 分 析
一 一
基 于全 国 70 5 6个 样 本 的实证 研 究
杨 乐 乐
( 中 师 范 大 学政 治 学研 究 院 华 湖北武汉 407 30 9)

要 : 国是 衣 业人 口大 国 , 村 劳动 力 向 非 农 行 业 转 移 对 农 民 增 收 、 进 社 会 经 济 发 展 有 着 重要 意 义 。 影 我 农 促

形成与维持:农民工非正规就业影响因素分析

形成与维持:农民工非正规就业影响因素分析

形成与维持:农民工非正规就业影响因素分析作者:蔡丽晴来源:《科学与财富》2020年第23期摘要:本文基于邓洛普劳动关系分析模型对照广州H区S镇的实证数据分析农民工非正规就业的影响因素,经分析得知:在劳动场域中,农民工、经营方、政府三个主体构成劳务市场的生态系统。

在多元外部因素的共同影响下,农民工、经营者、政府三个主体各自基于對风险因子与维稳因子的评估,选择自身的策略,三者的策略工具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在三方策略工具博弈的过程中,当非正规就业的维稳因子强于风险因子时,所指向的非正规就业策略工具就会占主导,维持非正规就业制度的存在。

关键词:农民工;非正规就业;风险因素;维稳因素将非正规就业仅仅看作是贫困群体为了谋求生存而釆取的一种就业模式是有失偏颇的,尤其是在发达国家,非正规就业已经渗透在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2】,非正规就业的制度形成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需要系统地考虑与分析。

高流动性、不稳定性的非正规就业模式与劳动力争取劳动控制权诉求、现代工厂制度高效率生产需求与政府维持社会秩序要求相悖,但是在S镇的场域中,非正规就业制度平衡了上述悖论,成为劳务市场的主导用工规则,使农民工、经营者、政府三大主体在不同的外部因素的影响下平衡风险因素与维稳因素,在这个过程中到底怎么样的一个作用模型形成与维持S镇的非正规就业制度?这是本文要探索的问题。

下面将基于经典理论模型——邓洛普劳动关系分析模型1 对照实证数据分析农民工非正规就业的影响因素,探索农民工非正规就业的作用模型。

1.;;; 经济环境因素:农民工流动性与城市劳动力需求的相适应90年代以后更加宽松的政策环境,城乡二元体制逐步被打破,农民工可以较为自由的流动,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从土地上脱离出来,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向城巿流动,形成了规模庞大的农民工群体。

基于新自由主义视角,在中国转型的语境下,城里人通常会受到较为良好的教育,拥有更多的机会,他们可以获得较为优渥的工作,在劳动市场占占据优势地位,农民工由于教育文化水平低下,并受限于劳动市场二元分割制度,为劳动市场中的弱势群体。

奉新县中小学生营养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奉新县中小学生营养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中小学生进行体格测量,并对其中四年级以上的 300 名中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问 卷 内 容 包 括 中 小 学 生 基 本 情 况、
膳食行为、膳食类型和频率、营养与健康知识、体力 活 动 情 况 五 部 分. 结 果 被 调 查 的 学 生 中,消 瘦 占 8.
9% ,正 常
体重占 67.
5% ,超重和肥胖占 23.
的 BMI值,消瘦依 据 «学 龄 儿 童 青 少 年 营 养 不 良 筛
小学生营养状况并 对 其 及 时 进 行 科 学 指 导,对 其 健
查标准»(WS/T456—2014),超 重 肥 胖 采 用 «中 国
学龄儿童青少年超 重、肥 胖 筛 查 体 重 指 数 值 分 类 标
康成长显得极其重要.本文对江西省奉新县中小学
6% .多因素分析显 示,生 活 状 态、母 亲 职 业、父 母 亲 文 化 程 度、营 养 知 识、体 力 活
动情况是影响中小学生营养状况的主要影响因素(均 P <0.
05).结论 留守儿童的中小学生是奉新县营养干预的
重点人群,应从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采取措施,以营养知识宣传教育为基础,积极 引 导 中 小 学 生 形 成 健 康 的 饮 食

≤14.

≤15.

≤15.

≤16.

≤16.

≤17.

≤17.

≤17.

14.
1~
14.
5~
15.
0~
15.
5~
16.
0~
16.
5~
17.
0~
17.
4~
17.
8~
18.

非农产业政策对农村经济的影响

非农产业政策对农村经济的影响

非农产业政策对农村经济的影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农村经济的发展,非农产业逐渐成为中国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过去几十年的农村发展中,非农产业政策在提供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探讨非农产业政策对农村经济的影响,并从就业、收入和农村发展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就业影响非农产业政策对于农村人口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有助于转移农村劳动力。

传统农业在劳动力需求上有限,难以满足农村人口的就业需求。

而非农产业政策的推进,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工作机会。

例如,政府推行农村农民工转移就业政策,鼓励农民进入城市从事非农产业工作。

此外,农民也可以通过发展农村工业、乡村旅游、养殖业等非农领域来增加就业机会。

非农产业政策的影响使得农村劳动力得以转移,减轻了农村人口的务农负担,提高了就业和收入水平。

二、收入影响非农产业政策对农村经济的另一个重要影响是提高农民收入。

传统农业产业链条相对较短,农民的收入主要依赖于农作物的销售和种植收益。

然而,随着非农产业的发展,农民可以通过参与农村工业、乡村旅游、电商等非农领域来增加收入。

此外,非农产业的就业机会也为农民提供了多重收入渠道。

农民通过从事非农产业工作,可以获得稳定的工资和收入,提高生活水平,减轻对农业的依赖。

这不仅有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也有利于促进全国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

三、农村发展影响非农产业政策也对农村经济的整体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非农产业的引进和发展丰富了农村经济的产业结构,提高了农村经济的多元化水平。

例如,发展乡村旅游可以充分利用乡村自然和人文资源,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

此外,发展农村工业可以提高农村经济的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

非农产业政策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不仅体现在经济层面,同时也推动了农村社会和文化的发展。

通过发展非农产业,农村社会资源得到了更好地利用,农民思想观念也得到了更新和拓展。

总结:非农产业政策对农村经济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就业、收入和农村发展三个方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 I -龚伟 丽 . 共视 角 下 的我 国食 品 安 全 监 管研 究 [ . 都 经 济 贸 易 2 公 D] 首
大 学 ,0 0 2 1.
[ ]黄丹丹. 3 我国食 品安全的监管机构研究[ . D] 河南大学,0 0 21. [3曾祥 华. 品安 全监 管主 体 的 模 式 转 化 与 法 治 化 [ ] 政 法 大 学 学 4 食 J.
渐成熟 。
安 全 工 作 中 的 职 能 , 协 调 转 为 管 理 , 一 领 导 食 品 安 全 委 变 统
员会下设 的监管部 门, 据“ 根 品种 管 理 ” 模 式 , 门 别 类 地 的 分 监 管 各 种 食 品 “ 农 田 到 餐 桌 ” 整 个 流 程 , 在 地 方 一 级 从 的 并 也设置类 似体系 , 成一个从 中央到地方 的严密监管 系统 。 形 () 3 建立健全 风险 评 估 和信 息 发 布制 度 。为 确保 消 费 者 知 情 权 的 实 现 , 少 市 场 信 息 不 对 称 的 情 况 , 建 立 健 全 减 应 食品安全 风险评 估 和信 息发 布 制度 , 生 产 者和 消 费者 了 让 解 食 品安 全 议 题 的 风 险 程 度 , 强 食 品 生 产 者 的 自 律 意 识 , 加 并 为 消 费 者 营 造 一 个 安 全 、 明 、 心 的 消 费 环 境 。 同 时 构 透 放 建全 国性 的食 品生 产企 业信 用 档案 , 对企 业 信 用级 别 进 行 评 估 , 据 生 产 经 营 情 况 定 期 调 整 , 为 食 品 企 业 监 管 和 市 根 作 场准人 的依据 。 () 全 消费者维权 机制 。为 降低消 费者 维权 成本 , 4健 疏 通 维 权 渠 道 , 行 政 层 面 , 完 善 工 商 行 政 部 门 维 权 执 法 的 在 应 专业 性 ; 司法层 面 , 站 在消 费者 的角度 , 善诉 讼 制度 , 在 应 完 方 便 消 费 者 维 权 。 例 如 , 律 在 消 费 者 诉 讼 时 可 做 出 倾 向 法 性 保 护 : 轻 消 费 者 的 举 证 责 任 、 长 诉 讼 时 效 、 高 受 制 减 延 提 主体 的 赔 偿 标 准 等 , 最 终 降 低 消 费 者 的诉 讼 成 本 。 并

现 代 商 贸工 业 Mo enB s es rd d s y d r ui s T aeI ut n n r
21 0 2年 第 1 6期
事非农产业 就业作为 因变量 , 以受 教 育 年 限 、 别 、 龄 、 性 年 是 否 受 过 专 业 劳 动 培 训 、 姻 状 态 、 动 力 负 担 系 数 和 家 庭 人 婚 劳 均 土 地 面 积 作 为 自变 量 , 行 模 型 的 建 立 和 回 归 分 析 。 进 P o i模 型 具 体 形 式 为 : rbt P P y 1 X 一 ( X — (一 1 ) p) 其中 , P表 示 概 率 ,一 1 示 年 内 在 非 农 产 业 ,( ,l B , , 为 待 估 参 数 , X , p p ,2 … B ) X( o X1 … , 是 自变 量 。8 为 P o i指 数 。 该 模 型 参 数 的 估 , X) x rbt
展 的 重 要 战 略 选 择 。 改 革 开 放 以 来 , 随 着 江 西 省 非 农 经 春 市 奉 新 县 和 宜 丰 县 农 户 的 抽 样 调 查 数 据 , 要 对 农 户 的 伴 主 收 济 的 快 速 发展 和 大 大 加 快 的 城 市 化 进 程 , 西 省 农 村 劳 动 家 庭 结 构 、 入 构 成 以 及 就 业 行 为 等 因 素 进 行 了 调 查 。 调 江 0 其 7 力 的 人 均 非 农 收 入 在 总 收 人 中 的 比重 持 续 增 加 。 本 文 采 用 查 个 体 总 人 数 为 4 4人 , 中 劳 动 力 数 量 为 2 5人 。
断 深 化 , 农 收 入 从 非 主体 部 分 逐 渐 成 为 了农 民 收入 的 主 体 增 长部 分 , 农 化 趋 势 显 而 易 见 。根 据 2 n 年 l 江 西 省 奉 非 非 O 1月
新 县 和 宜丰 县 8 3个 农 户 的调 查 数 据 , 立 P o i模 型 , 究教 育 程 度 、 别 、 龄 、 培 训 状 况 、 姻 状 态 、 动 力 负担 情 况 建 rbt 研 性 年 受 婚 劳 以 及 人 均 土地 面 积 对 非 农 就 业 决 策 的 影 响 。进 一 步 地 , 于 分 析 结 果 , 出 了相 关 建议 。 基 提 关键词 : 农就业 ; 响 因素 ; 村劳动 力 非 影 农
现 代 商 贸 工业
Mo en B s es rd d s y d r ui s T a e n u t n I r 21 年 第 1 02 6期
非农就业影响 因素实证分析
以江西 省奉 新 县 和宜 丰 县 为例
刘 心 竹 朱 宁 李 昊 刘 强
( 京 林 业 大 学 经 济 管 理 学 院 , 京 10 8 ) 北 北 0 0 3 摘 要 : 究 农 村 劳动 力 的 非 农 就 业 问题 对 提 高 农 民 收 入 , 进 农 民 充 分 就 业 问 题 有 着 重 要 意 义 。 随 着 市 场 化 改 革 不 研 促
在 江 西 省 宜 春 市 奉 新 县 和 宜 丰 县 调 查 所 获 得 的 数 据 , 影 3 模 型 设 定 对 响 农 村 劳 动 力 非 农 就 业 选 择 的 因 素 进 行 了 分 析 和 探 讨 。研 本 文 采 用 计 量 经 济 学 的 分 析 方 法 , 立 P o i模 型 , 建 rbt 对 究 奉 新 县 和 宜 丰 县 的 非 农 就 业 问 题 对 促 进 当 地 农 村 经 济 发 非 农 就 业 影 响 因 素 进 行 实 证 分 析 。根 据 宏 观 经 济 学 、 观 微 展 , 小 当地 城 乡 差 距 都 具 有 一 定 现 实 意 义 。 缩 经 济 学 的 相 关 理 论 知 识 以 及 实 际 调 查 结 果 , 者 将 是 否 从 笔
自身 身 体 素 质 限 制 等 原 因 , 比于 男 性 , 事 非 农 就 业 选 择 相 从
的可能性较 小 。
( ) 动 力 的 年 龄 。 由 表 2可 知 , 动 力 年 龄 检 验 的 P 2劳 劳 值 远 远 小 于 0 0 , 验 结 果 非 常 好 , 说 明 年 龄 是 影 响 非 农 .5 检 这 就业选择 的主要 因素 。由该 参数 的 估计 值也 可 以 看 出 , 年 龄 对 非 农 就 业 选 择 的 影 响 是 负 的 , 年 龄 越 大 , 择 非 农 就 即 选 业 的 可 能 性 越 小 。这 也 是 符 合 常 理 的 , 为 年 轻 人 身 体 力 因 壮 , 力 充 沛 , 愿 意 在 外 闯 荡 , 事 非 农 工 作 ; 而 , 着 精 更 从 然 随 年 龄 的不 断 增 长 , 们 叶 落 归 根 的 思 想 更 加 强 烈 , 土 难 人 故 计采 用极大似然估计 方法来实现 。 思 人 表 1列 出 了 各 变 量 对 应 的 符 号 表 示 、 义 说 明 及 预 期 离 , 乡 心 切 , 们 更 愿 意 选 择 在 自己 家 跟 前 从 事 一 亩 三 分 定 地 的 工作 , 不 太 愿 意 出 门 在 外 奔 波 劳作 。 而 参数 系数 。 表 1 变量 符 号 、 应 变 量 意 义 及预 期 参 数 符 号 对 ( ) 受教 育 程 度 。 回 归 结 果 表 明 , 教 育 程 度 对 非 农 3接 受 被 解 释 变 量 定 义 及 说 明 预 期 就 业 选 择 的 影 响 显 著 。 由边 际 结 果 可 知 , 教 育 年 限 每 增 受 年 内 是 否 在 参 数 加 一 年 , 农 就 业 选 择 的 可 能 性 会 增 加 2 3个 百 分 点 。 由 非 . F 非农 产 业 就 业 1 是 0 否 . . 系 数 此 可 见 , 育 水 平 越 高 的 人 更 愿 意选 择 非 农 就 业 。 教 解 释 变 量 ( ) 动 力 负 担 系数 。 非 劳 动 人 口在 家 中 的 比例 越 高 , 4劳 假 设 中专 是 在 完 成 初 中 后 就 读 , 专就 } 限 中 年 非 农 就 业 的 可 能 性 越 低 。 这 可 能 是 因 为 , 方 面 非 劳 动 人 一 E d 为 3年 ; 大专 是在 完 成 高 中后 就 读 , 专 就 读 年 大 u 接 受教 育 年 限 限为 3年 + 口 比 重 较 高 的 家 庭 , 壮 劳 动 力 数 量 较 少 , 一 方 面 , 家 轻 另 当 ; 学是 在 完 成 高 中后 就 读 . 学 就 读 大 大 年 限为 4年 。 中 老 幼 数 量 较 多 时 , 要 更 多 的 劳 动 力 照 顾 和 抚 养 , 而 导 需 因 Sx e 性 别 1 男 0 女 . . + 致外 出非农就业 的可能性 下降 。
参 考 文 献
E]牵 斌 , 婷 玉. 威 访 谈 : 品 安 全 热 点“ 问” E / 1 周 权 食 九 [ B OL] tp / - .h t :/
n ws xn u n t c m/ oi e/ 0 l 0 / 5 c 2 3 3 6 . t e . ih a e. o p l i 2 1 一 5 0 / 一1 1 8 6 2 h m, ts
报 , 0 9, 2 2 . 2 0 ( ): 4
[ ]布 瓦 索 . 息 空 间 : 识 组 织 、 度 和 文化 的 一 种 框 架 [ . 演 5 信 认 制 M] 王
通 译 . 海 : 海 译 文 出 版 社 , 0 0 上 上 20.
[]温 志 强.食 品 安 全 危 机 中 的 政 府 责 任 问 题 研 究 口] 经 济 导 - , 6 . T , j
中 图分 类 号 : 2 F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2 3 9 ( 0 2 1 - 0 2 0 1 7 — 1 8 2 1 ) 60 5 —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