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五课件:第四单元 第17课 游褒禅山记
合集下载
粤教版语文高二粤教版必修5课件 第四单元第17课游褒禅山记

()
A.作者以游山为喻,强调要想达到预期的目的,志、力、
物三要素,缺一不可,“志”在其中起着主导作用。
B.文章意在强调,要游山览胜,必须具备坚强的意志和足
够的力量,同时还须辅以一定的物质条件。
C.作者先借托古人,说古人游览观赏“往往有得”,是因
为他们“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表明作者下面说的观察所得,
四、从名言中积累
1.治学者就要像勇敢的登山队员那样,克服着前进道路上
的艰难险阻,一步一个脚印,坚持不懈地走向风光无限的峰巅。
——穆青
2.涉浅水者见虾,其颇深者察鱼鳖,其尤甚者观蛟龙。
——王充
3.古往今来,凡成就事业,对人类有作为的,无一不是脚
踏实地、艰苦登攀的结果。
——钱三强
4.珍珠是不会浮到水面上的,要寻找它,必须冒着生命危
(二)倒装句 状语后置句 ①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状语后置,即“唐浮图慧褒始于其 址舍”) ②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状语后置,即 “古人之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观”) (三)省略句 1.而卒葬(于)之(省略介词) 2.有碑仆(于)道(省略介词) 3.有志矣,不随(之)以止也(省略宾语) 4.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省略谓语) 5.又以(之)悲夫古书之不存(省略宾语)
第 17 课
游褒禅山记
本课话题——无限风光在险峰 一、从课本中积累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
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 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 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 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 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粤教版语文高二必修5同步课件 第17课游褒禅山记

B.③④⑤⑥⑦
C.③④⑤⑥⑧
D.②③④⑤⑥
解析:①点明作者所游的地方;⑦作者推测洞更深,
到达的人就更少;⑧作者出洞后的心情。
答案:D
4.下列对第一部分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
.
一 项是
()
A.这一部分记游山所见的景物和经过,是文章的
记叙部分。
B.第1自然段以山名起始,以考证山名结尾,在内
容上环环相扣。
[环节二 分析文理]
7.下列各句属于作者“所得”的一组是
()
①于是予有叹焉
②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③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④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⑤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⑥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⑦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⑧此予之所得也 A.①③④⑤⑥ B.②③④⑤⑥ C.③④⑤⑥⑦ D.③④⑤⑥⑧ 解析:①发出感叹,②古人所为,⑧总括上文,都不 是“所得”的具体内容。 答案:C
D.第四自然段紧扣首段“仆碑”的伏笔,先批评“古 书之不存”,再正面提出“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 取之也”,凸现写作的目的。
解析:D项,作者批评的是“谬其传而莫能名”。 答案:D
1.因事说理,叙议结合 本文不同于一般的游记,不重山川风物的描绘,而重 在因事说理,以说理为目的,记游的内容只是说理的材料 和依据。文章以记游的内容为喻,生发议论,因事说理, 以小见大,准确而充分地阐述一种人生哲理,给人以思想 上的启发,使完美的表现形式与深刻的思想内容和谐统一。 文章前面记游山,后面谈道理,记叙和议论结合得紧密而 自然,并且前后呼应,结构严谨,行文缜密。
封群牧使时,司马光和王安石曾作下属,同为群牧司判 官。有一天,群牧司里的牡丹盛开,美不胜收。一向严 肃孤僻的包拯见此,竟也有了诗情雅兴,吩咐大家置酒 赏花,并一一给下属们敬酒。领导亲自敬酒,下属们自 然不敢“不给面子”,纷纷仰脖子一饮而尽,连素不喜 酒的司马光,也勉力喝了几杯。但包拯敬到王安石时,
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5课件:第4单元-17 游褒禅山记

) 何可胜 道( . n miù pū yǎo jiù shēnɡ 【答案】 shè zhǒnɡ chá
第 2 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 有碑仆道 何可胜道也哉 ( )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 1.道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 始舍于其址 退避三舍 ( ) 2.舍客舍青青柳色新 (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 ( ) ) ) ( ) ) ) )
背诵——相关名言警句 1.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子 2.志不强者智不达。 ——墨子 3.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
4.志当存高远。 ——诸葛亮 5.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王勃
[知识· 梳理] 第 1 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 舍 于其址( . ( 褒禅 . 仆 道( . ( 咎 . ) ) ) ) ( 庐冢 . ( 音谬 . 窈 然( . ) ) )
名词,房舍
动词,停止 4.形容词, 名
3.动词,命名
名词,名字
尽 动词,能承担,禁得起 词,心得,收获 动词,能够
形容词,优美的
动词,胜利
5.动词,得到
形容词,适宜,正确
6.形容词词尾,……的样 7.代词,那,指
子 连词,但,但是
代词,如此,这样
形容词,对,正确
褒禅埋葬地
代词,这,指慧空禅院
代词,它,指仆碑
6.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状语后置句)
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大都有所收获。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省略句)
高中语文 4.17 游褒禅山记课件 粤教版必修5

策之不以其道(正确的方法)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代词,那,指慧褒埋葬 在褒禅山的时间)
距其院东五里(代词,那,指代慧空禅院) (4) 其 独其为文犹可识(代词,它,指代石碑)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前一个“其”, 代词,它,称代“有穴窈然”的“穴”。后一 个“其”,代词,那些,指代好游者)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前一个“其”,代 词,它,指代后洞。后一个“其”,代词,那些, 指代游客)
2.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点评:这句话翻译为: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而未能达到的人,可以无所悔恨, 难道谁还能讥笑他吗? 这句话点明主旨,是无疑而问,明知故问,但它只问不答,而是把要表达的确 定意义包含在问句里。虽是问句,可意思是明确的。这同平铺直叙的表达比较 起来语气强烈,加重了语言的力量,能激发读者的感情,给读者造成深刻的印象。
点亮你的慧眼
1.褒禅山亦谓之华山。 点评:这句话可翻译为:褒禅山也称为华山。 文章开头的这句话,看起来只是叙说褒禅山名字的原委,平平淡淡,并不新 奇。但细加玩味,却不寻常。它把有关全局的“华山”二字凸显出来,对全文来说, 起着先引和铺垫的作用。从考究褒禅山命名的由来来看,文从字顺,无懈可击; 从记游角度来看,又顺理成章,起到了它应有的作用。
提示:没有游离,作者把这一小段放在大段议论之后写是有深意的。“仆碑” 虽“仆”,毕竟是“碑”,但“其文漫灭”,谬音流传,不得识其真面目。学者不应该被表 面现象所迷惑,应追根溯源,求其本质。王安石变法,有成功的可能,也有失败的 危险,中国向来有“成者王侯,败者寇”的说法,一旦变法失败,王安石能否得到一 个客观公正的评价呢?王安石壮志未酬,他成了后世毁誉交织、争论最多、分歧 最大、盖棺难定论的人物。仇视王安石的人极尽诬蔑栽赃之能事,欲“漫灭其文”。 由此看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这是多么令人惊心的话语啊!由此而 知王安石洞悉人生。
高一语文精品课件4-17《游褒禅山记》课件(粤教版必修五)

词性活用:
• A、“舍”:筑舍定居。名词活用为动词。“始舍于其址”。 • B、“名”:①命名,称呼。名词活用为动词。“名之曰褒禅”。
②说清楚,说明白。名词活用为动词。“而莫能名者”。 • C、“穷”:穷尽,走到头。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好游者亦不
能穷也”。 “……者……也”表示判断的两种形式: • ①表示单纯的判断,“者”前是主语,“者”后是谓语。如
•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游记,却不以表现山水之美 为主,而是在记游的基础上,进行大量的议论,议论 是文章的中心,而记叙只是一个引子。这篇游记就是 北宋散文家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板书)。那么 作者借助游褒禅山,阐发了怎样的道理呢?下面就来 学习这篇文章。
作者
•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卒谥 文。北宋临川人,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仁宗庆 历二年中进士,嘉祐三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 在政治上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守旧,客观上 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被列宁称为“中国十一世纪的 改革家”(列宁《修改工人政党的土地纲领》)。在 文学上也有很高的成就,他博古好问,不迷信子古人, 主张为文要有“补于世”,散文雄健峭拔,诗歌遒劲 清新,诗文思想同政治主张是一致的。著作收入《临 川先生文集》。
写作背景
• 《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三十四岁时(1054年)从舒州判通任上 辞职,在回家的路上游览了此山,三个月后以追记的形式写下此 文。虽然是游记,但却是借记述游山来说理。王安石游褒禅山和 曾巩游玉山的经历一样,都因游者不想前行,而未能穷尽山洞。 但这时的王安石比他的朋友曾巩大了十几岁(当时曾巩只有十八 岁),思想也深刻的多,他并不是象曾巩那样只是遗憾于“遗泉 石之胜”(曾巩《游倍州玉山小岩记》),而是由此事生发开去, 讲出一番求学问、做事业的道理,并辨证地提出了“物”、 “志”、“力”的关系。这篇文章以其所表现出的深邃的思想、 高远的知趣、坚毅的品格给后人以有益的启示。古往今来的仁人 志士,其立场和世界观虽然并不相同,但莫不具有远大的抱负和 坚韧顽强的追求与奋斗精神。革命先驱李大钊有诗道:“绝美的 风景,多在奇险的山川。绝壮的音乐,多是悲凉的韵调。高尚的 生活,常在壮烈的牺牲中。”这里,闪耀着无产阶级思想的光辉, 也熔铸着历史上优秀人物的思想精华。
4.17《游褒禅山记》课件(粤教版必修5)

址”后置,“于”是状语后置的标志)
(4)而卒葬之。/有碑仆道。 死后葬在这里。/有一块石碑倒在路旁。
(省略句,动词“葬”后省略介词“于”/省略句,动词
“仆”后省略介词“于”)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紧扣题目,开门见山地先说明褒禅山又叫华山, 接着追述山名来历。作者由近及远,把笔墨转向眼前所见的
译文:有了志向,也不随从别人而中止 。
(省略句,动词“随”后省略“之”,指别人)
4.下列对本部分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三段开头用一“叹”字紧承上文,领起全段。以古人作 为立论的标准,从“求思”的深度和广度两方面,分析了古 人“往往有得”的原因。
B.作者揭示了成功的条件就是 “志”、“力”、“物”,强
其
①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代词,这)
②距其院东五里(代词,那) ③独其为文犹可识(代词,它)
④则其至又加少矣(代词,那些)
⑤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代词,他们) ⑥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代词,指自己)
⑦其孰能讥之乎(副词,表反问语气,难道)
⑧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推测语气,大概) ⑨既其出(助词,无义)
【赏析】文章起笔不凡,切入巧妙,两用苏东坡不落俗 套著美文,名士风流传千古的典型事件来阐明,要拒绝平庸,
就要不甘于平庸,不沦于庸常,以发自内心的真情和思考来
踏出自己的路。结尾引用王安石的“世之奇伟、瑰怪、非常 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对自己的论点作出 了归结。杂文笔法运用娴熟,纵横捭阖之间颇显大气和灵气, 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议论类文章如何说好真道理的优秀样本。
﹒﹒
﹒
(2)至于①幽暗昏惑②而无物以相之:①古今异义,古义,
粤教版必修五第4单元文言文《游褒禅山记》课件

宋朝( 王
1021 1089
八江 安
大西 石
家临- 之川
一人
。
, 人 称 “ 王 荆 公 ” , 唐
) 字 介 甫 , 号 半 山 , 宋
练习
一、解释下面的字词: 卒:1、卒葬之。( ) 2、卒相与欢。( )
3、夫以疲敝之卒。( ) 文:1、其文漫灭。( ) 2、独其为文犹可识( ) 道:1、有碑仆道。( ) 2、何可胜道也哉!( )
3、传道授业。( )4、策之不以其道。( )
二、指出下列加点字的特殊用法,并解释。 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3、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练习
• 三、“其”字用法归纳: • 1、指示代词,那,那些,那个。 • 2、人称代词,它,他。 • 3、人称代词,表领属关系,它的,他的。 • 4、人称代词,活用为第一人称,我,我们,
1021 1089
八江 安
大西 石
家临- 之川
一人
。
, 人 称 “ 王 荆 公 ” , 唐
) 字 介 甫 , 号 半 山 , 宋
练习
一、解释下面的字词: 卒:1、卒葬之。( ) 2、卒相与欢。( )
3、夫以疲敝之卒。( ) 文:1、其文漫灭。( ) 2、独其为文犹可识( ) 道:1、有碑仆道。( ) 2、何可胜道也哉!( )
3、传道授业。( )4、策之不以其道。( )
二、指出下列加点字的特殊用法,并解释。 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3、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练习
• 三、“其”字用法归纳: • 1、指示代词,那,那些,那个。 • 2、人称代词,它,他。 • 3、人称代词,表领属关系,它的,他的。 • 4、人称代词,活用为第一人称,我,我们,
2019-2020学年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课件:第17课 游褒禅山记

籍贯
临川(今江西临川)
变法图强,收复五州,拓地二千余里;“唐宋八大 主要成就
家”之一 代表作品 《临川集》《临川集拾遗》《临川先生文集》
背景呈现
这篇文章是作者至和元年(1054 年)写的。当年 4 月,王 安石从舒州(今安徽潜山县)通判任上辞职,在回家探亲途中游 览了褒禅山,同年 7 月以追记形式写下此文。
(3)谬① ②后 盖世 音之谬.谬 也.其传_形__而容__莫词__能,__名错__者误__ _动__词__,__弄__错__,__使__…__…__错__误 ①有穴窈然. 形__容__词__词__尾__,__…__…__的__样__子_
(4)然② ③然 生.而视其 同左声右,长转_而_折_异_连_俗_词_,_,_教_然_使_而_之__然.也 _代__词__,__这__样__ ④沛公然.其计,从之 _认__为__…__…__对__
第四单元 文言文(3)
第 17 课 游褒禅山记
诗海拾贝
郊行 王安石 柔桑采尽绿阴稀,芦箔[注]蚕成密茧肥。 聊向村家问风俗,如何勤苦尚凶饥? 【注】 芦箔:养蚕器具,用芦苇编织成的席子或筛子, 蚕可在上面吐丝织茧。
【赏析】 这是一首讽刺诗,讽刺统治者不理民生。诗 的大意是:嫩桑叶采光了,树阴也稀了,芦箔上的蚕茧结得 又密又肥。(你们养蚕人)这样勤劳辛苦,为什么还闹饥荒呢? 暗示苛捐杂税猛于虎,民不聊生。
知识链接
记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 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借景 抒情,托物言志。 “记”是一种不定体,叙事、写景、状物的成分居多, 而真正目的在于抒发作者的情操和抱负,或阐述作者对某些 问题的观点。
在写法上“记”大体可分两类:一类是寓情理于事、景、 物之中,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一类是由事、景、物之中 自然生发出情理,而常以“卒章显志”的方式表现出来,如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面对艰难险阻,只有具备“志”“力”“物”三者,才能达到预期的 目的。 (2)为学应该“深思而慎取”,倡导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求实的精神。
2.作者在文中是怎样阐述“志”、“力”、“物”三者之间的关系的?
答案
延伸探究
读完本文后,你会发现记叙游洞的内容和游览后感悟的篇幅各占一半, 请说说作者这样布局有怎样的好处。 答案 本文是一篇游记,而又不同于一般的描写山川风物的游记,本文重在 因事说理,以说理为目的,记游的内容只是说理的材料和依据。因此 本文的阅读重点在游山后的感悟上。
(3)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译文:_世__上__的__奇__妙__雄__伟__、__瑰__丽__奇__特__、__不__平__凡__的__景__观__,__常__常__在__那__险__阻__、___ _僻__远__,__少_有__人__至__的__地__方__。_
③以
险以远,则至者少:_连__词__,__而__且_ 由山以上五六里:_和__“__上__”__连__用__,__表__方_位__ 无物以相之:_连__词__,__来__
2.词类活用 (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_名__词__用_作__动__词__,__居__住__ (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名__词__用__作__动__词__,__命__名__ (3)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_形__容__词__用__作__动__词__,__尽__,__达__到__尽__头_ (4)火尚足以明也:_形__容__词__用__作__动__词__,__照__明_ (5)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_形__容__词__用__作__名__词__,__艰__
⑤片刻,来到上次退出的地方小憩,三人感慨万千,安上说: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安 石也说:“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非有志者不能 至也。”(2) (2)借故事中人物之口,言经典名言名句,这样写有什么妙处? 提示
_险__遥__远__的__地__方_ (6)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_谬__,_形__容__词__用__作__动__词__,__弄__错__;__传__,__动__词___
_用__作__名__词__,__流__传__的__文__字__
(7)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_形__容__词__用__作__动__词__,_尽__情__享__受__ (8)则其至又加少矣:_动__词__用__作__名__词__,__到__的__人_ (9)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_形_容__词__的__使__动__用__法__,__使__…__…__昏__惑__
地势 游人 所至 所见 所感
答案
前洞 平旷 游者甚众 “余所至”之浅 进洞时“其见愈奇” 欣喜
后洞 窈然 游者少 “好游者”所至深 出洞不得极夫游之乐 懊悔
课堂互动
1.结合课文内容,分析作者游褒禅山得到了哪些启示。 [探究点拨] 根据课文内容,作者游山而引发感慨的地方有二:(1)游华 山洞未能深入后洞,(2)山名的读音以讹传讹。因此,“启示”也应由这 两点而来。 答案
【阅读感悟】 钱老师的话的意思应该不是看不起“90后”等年轻人, 而是说要做教师,就必须了解你的学生,你不了解你的学生就做不好 教师,我觉得我越来越不了解现在的学生了,我没有把他们研究懂, 所以我就没有能力教好他们,所以我就不敢再教他们,再做他们的老 师就必然是不负责任的。引申开来,就是我们做什么工作,必须对所 做的工作,对自己的工作对象要深入了解,才能做好。钱老表示要沉 默地观察年青人,这可能是为师的极高境界。 【请你思考】 你觉得该素材能运用到哪类话题文章中?
3.特殊句式 (1)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_判__断_句__,__“__…__…__也__”__ (2)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判__断__句__,__“__…__…__者__…__…__也__”_ (3)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省__略__句__,__“__不__随__(_之__)_以__止__也__”_ (4)有碑仆道:_省__略__句__,__“__有__碑__仆__(于__)_道__”_ (5)然力足以至焉:_省__略__句__,__“__然__力__足__以__至__焉__(而__不__至__)_”_ (6)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介__词__结__构__后__置__,__“__于__其__址__始__舍__”_
文本常识积累
1.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临川人。北宋杰 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官至 宰相,主张改革变法。作品有《临川先生文集》。
2.背景展示 本文写于至和元年即公元1054年。当年4月,王安石从舒州(今安徽潜 山县)通判任上辞职,在回家探亲途中游览了褒禅山,同年7月以追记 形式写下此文。王安石是主张变法的,青年时他就有志于改变北宋 “积贫积弱”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政策。但他也认识到,改革不可 能一帆风顺,必将遇到重重阻碍,要成功,“志、力、物”缺一不可, 但“物”与“力”不可强求,我们能做的只有“尽吾志”。“尽吾志” 思想正是王安石后来百折不挠地实行变法的思想基础,也是他文章应 “有补于世”、“以适用为本”思想的具体体现。
(二) ②半个月后,安石、安上、安国在一起小聚,谈及此事都悔恨莫 及。安国说:“没有走到洞的尽头,实为一大憾事。”于是兄弟三人 商量决定再游褒禅山。因为王回、君圭二人前次游山打了退堂鼓,此 次不再约他们同游。 ③第二日,风和日丽,天朗气清,是出游的好日子。于是兄弟三 人备足干粮、清水和火把,精神抖擞,兴致勃勃地再次向褒禅山进发。 ④进入山洞后,三人边进边谈论,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越感觉 到山洞的神秘。他们互相鼓励,喊着“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号子 前行。
第四单元 文言文(3)
第17课 游褒禅山记
内容索引
预读先学 —— 读文本内容,学基础知常识 精读研析 —— 读课文题点,析思路明答案 多读厚积 —— 读素材美文,积素养提技能
预读先学 —— 读文本内容,学基础知常识
语言知识积累
1.词语理解 (1)通假字 长乐王回深父:通_甫___,_古__代__对__男__子__的__美__称__
4.语句翻译 (1)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译文:_现__在__读__“__华__”__字__,__读__音__与__“__华__实__”__的__“__华__”__相__同__,__大__概__是__把__音___ _读__错__了__的_缘__故__。_ (2)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 深而无不在也。 译文:古__人__观__察__天__地__、__山__川__、__草__木__、__虫__鱼__、__鸟__兽__,__往__往__有__所__得__益__,__是__因__ _为__古__人__思__考__探__求__得__非__常__深__刻__、__周__密__的__缘__故__。
多读厚积 —— 读素材美文,积素养提技能
素材运用
1.课本素材
点击文本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运用示例
“路漫漫其修远兮”,要实现远大理想,成就一番事业,首先要有 “志”,其次要有“力”,再次要有“物”。坚定的志向、不断的艰 苦努力再加上一定的物质条件,三者有机结合,才能完成对理想的追 求。然而很多人由于“力”不足而导致半途而废,空留余叹。方仲永 的平庸,江淹的才尽,均在“力”上造成了欠缺。“尽吾志也,而不 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不管前方有多大的风霜雪雨, 路途上布满多少荆棘坎坷,都要奋然前行。
作文命题:态度决定一切。
美文深读
再游褒禅山
(一)
①王安石游褒禅山回来之后,心里总觉得不快,始终难以拂去心中
的遗憾。虽不想过多责备他人,也悔恨自己缺乏主见,随着出来,没有
欣赏到奇伟、瑰怪的洞中奇观。(1)
核心亮点:依托课文,小节呈现。
(1)第①段在内容上起什么作用? 提示
承接课文情节,链接作文命题,为后文续写过渡。 提醒 选用原文之人,关联原文之事。照应题目。
②其
既其出:_助__词__,__无__实__义_ 入之愈深,其进愈难:_人__称_代__词__,__相__当__于__“__它__”__“__他__”_ 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_活__用__为__第__一__人__称__,
_相__当__于__“__我__”_ 其下平旷:_人__称__代__词__,__表__领__属__关__系__,__“__它__的__”_ 其孰能讥之乎:_表__反__诘__语__气__的__副__词__,__相__当__于__“__难__道__” 其后名之曰褒禅:_指__示__代__词__,__“__这__”_
2.课外素材
北大教授钱理群告别学术界
不久前,北大教授钱理群在一篇文章里宣布了自己的“告别”—
—他将告别学术界。而一直与年轻人为伍、为师的他,同时也宣布自
己跟青年的关系结束了。他这样写道:“对‘60后’、‘70后’我有
点理解,‘80后’多少有点理解,对‘90后’我完全不理解。所以我
再也不能扮演教师的角色,我必须结束。最好是沉默地观察他们。”
(2)一词多义 有碑仆道:_名_词__,__道__路__ 何可胜道也哉:动__词__,__说__
①道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_名__词__,_原__因__、__缘__由__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名__词__,__道__义__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名__词__,__道__理__
②文
其文漫灭:名__词__,__文__字__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名__词__,__文__章__ 温文尔雅:_形__容__词__,__文__雅__ 文过饰非:_动_不能十一 古义:_十__分__之__一__。_ 今义:数词。 ④而卒葬之 古义:“__终__于__”__或__“__死__”__。_ 今义:“士兵”或“完毕”。
2.作者在文中是怎样阐述“志”、“力”、“物”三者之间的关系的?
答案
延伸探究
读完本文后,你会发现记叙游洞的内容和游览后感悟的篇幅各占一半, 请说说作者这样布局有怎样的好处。 答案 本文是一篇游记,而又不同于一般的描写山川风物的游记,本文重在 因事说理,以说理为目的,记游的内容只是说理的材料和依据。因此 本文的阅读重点在游山后的感悟上。
(3)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译文:_世__上__的__奇__妙__雄__伟__、__瑰__丽__奇__特__、__不__平__凡__的__景__观__,__常__常__在__那__险__阻__、___ _僻__远__,__少_有__人__至__的__地__方__。_
③以
险以远,则至者少:_连__词__,__而__且_ 由山以上五六里:_和__“__上__”__连__用__,__表__方_位__ 无物以相之:_连__词__,__来__
2.词类活用 (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_名__词__用_作__动__词__,__居__住__ (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名__词__用__作__动__词__,__命__名__ (3)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_形__容__词__用__作__动__词__,__尽__,__达__到__尽__头_ (4)火尚足以明也:_形__容__词__用__作__动__词__,__照__明_ (5)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_形__容__词__用__作__名__词__,__艰__
⑤片刻,来到上次退出的地方小憩,三人感慨万千,安上说: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安 石也说:“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非有志者不能 至也。”(2) (2)借故事中人物之口,言经典名言名句,这样写有什么妙处? 提示
_险__遥__远__的__地__方_ (6)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_谬__,_形__容__词__用__作__动__词__,__弄__错__;__传__,__动__词___
_用__作__名__词__,__流__传__的__文__字__
(7)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_形__容__词__用__作__动__词__,_尽__情__享__受__ (8)则其至又加少矣:_动__词__用__作__名__词__,__到__的__人_ (9)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_形_容__词__的__使__动__用__法__,__使__…__…__昏__惑__
地势 游人 所至 所见 所感
答案
前洞 平旷 游者甚众 “余所至”之浅 进洞时“其见愈奇” 欣喜
后洞 窈然 游者少 “好游者”所至深 出洞不得极夫游之乐 懊悔
课堂互动
1.结合课文内容,分析作者游褒禅山得到了哪些启示。 [探究点拨] 根据课文内容,作者游山而引发感慨的地方有二:(1)游华 山洞未能深入后洞,(2)山名的读音以讹传讹。因此,“启示”也应由这 两点而来。 答案
【阅读感悟】 钱老师的话的意思应该不是看不起“90后”等年轻人, 而是说要做教师,就必须了解你的学生,你不了解你的学生就做不好 教师,我觉得我越来越不了解现在的学生了,我没有把他们研究懂, 所以我就没有能力教好他们,所以我就不敢再教他们,再做他们的老 师就必然是不负责任的。引申开来,就是我们做什么工作,必须对所 做的工作,对自己的工作对象要深入了解,才能做好。钱老表示要沉 默地观察年青人,这可能是为师的极高境界。 【请你思考】 你觉得该素材能运用到哪类话题文章中?
3.特殊句式 (1)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_判__断_句__,__“__…__…__也__”__ (2)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判__断__句__,__“__…__…__者__…__…__也__”_ (3)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省__略__句__,__“__不__随__(_之__)_以__止__也__”_ (4)有碑仆道:_省__略__句__,__“__有__碑__仆__(于__)_道__”_ (5)然力足以至焉:_省__略__句__,__“__然__力__足__以__至__焉__(而__不__至__)_”_ (6)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介__词__结__构__后__置__,__“__于__其__址__始__舍__”_
文本常识积累
1.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临川人。北宋杰 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官至 宰相,主张改革变法。作品有《临川先生文集》。
2.背景展示 本文写于至和元年即公元1054年。当年4月,王安石从舒州(今安徽潜 山县)通判任上辞职,在回家探亲途中游览了褒禅山,同年7月以追记 形式写下此文。王安石是主张变法的,青年时他就有志于改变北宋 “积贫积弱”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政策。但他也认识到,改革不可 能一帆风顺,必将遇到重重阻碍,要成功,“志、力、物”缺一不可, 但“物”与“力”不可强求,我们能做的只有“尽吾志”。“尽吾志” 思想正是王安石后来百折不挠地实行变法的思想基础,也是他文章应 “有补于世”、“以适用为本”思想的具体体现。
(二) ②半个月后,安石、安上、安国在一起小聚,谈及此事都悔恨莫 及。安国说:“没有走到洞的尽头,实为一大憾事。”于是兄弟三人 商量决定再游褒禅山。因为王回、君圭二人前次游山打了退堂鼓,此 次不再约他们同游。 ③第二日,风和日丽,天朗气清,是出游的好日子。于是兄弟三 人备足干粮、清水和火把,精神抖擞,兴致勃勃地再次向褒禅山进发。 ④进入山洞后,三人边进边谈论,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越感觉 到山洞的神秘。他们互相鼓励,喊着“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号子 前行。
第四单元 文言文(3)
第17课 游褒禅山记
内容索引
预读先学 —— 读文本内容,学基础知常识 精读研析 —— 读课文题点,析思路明答案 多读厚积 —— 读素材美文,积素养提技能
预读先学 —— 读文本内容,学基础知常识
语言知识积累
1.词语理解 (1)通假字 长乐王回深父:通_甫___,_古__代__对__男__子__的__美__称__
4.语句翻译 (1)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译文:_现__在__读__“__华__”__字__,__读__音__与__“__华__实__”__的__“__华__”__相__同__,__大__概__是__把__音___ _读__错__了__的_缘__故__。_ (2)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 深而无不在也。 译文:古__人__观__察__天__地__、__山__川__、__草__木__、__虫__鱼__、__鸟__兽__,__往__往__有__所__得__益__,__是__因__ _为__古__人__思__考__探__求__得__非__常__深__刻__、__周__密__的__缘__故__。
多读厚积 —— 读素材美文,积素养提技能
素材运用
1.课本素材
点击文本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运用示例
“路漫漫其修远兮”,要实现远大理想,成就一番事业,首先要有 “志”,其次要有“力”,再次要有“物”。坚定的志向、不断的艰 苦努力再加上一定的物质条件,三者有机结合,才能完成对理想的追 求。然而很多人由于“力”不足而导致半途而废,空留余叹。方仲永 的平庸,江淹的才尽,均在“力”上造成了欠缺。“尽吾志也,而不 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不管前方有多大的风霜雪雨, 路途上布满多少荆棘坎坷,都要奋然前行。
作文命题:态度决定一切。
美文深读
再游褒禅山
(一)
①王安石游褒禅山回来之后,心里总觉得不快,始终难以拂去心中
的遗憾。虽不想过多责备他人,也悔恨自己缺乏主见,随着出来,没有
欣赏到奇伟、瑰怪的洞中奇观。(1)
核心亮点:依托课文,小节呈现。
(1)第①段在内容上起什么作用? 提示
承接课文情节,链接作文命题,为后文续写过渡。 提醒 选用原文之人,关联原文之事。照应题目。
②其
既其出:_助__词__,__无__实__义_ 入之愈深,其进愈难:_人__称_代__词__,__相__当__于__“__它__”__“__他__”_ 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_活__用__为__第__一__人__称__,
_相__当__于__“__我__”_ 其下平旷:_人__称__代__词__,__表__领__属__关__系__,__“__它__的__”_ 其孰能讥之乎:_表__反__诘__语__气__的__副__词__,__相__当__于__“__难__道__” 其后名之曰褒禅:_指__示__代__词__,__“__这__”_
2.课外素材
北大教授钱理群告别学术界
不久前,北大教授钱理群在一篇文章里宣布了自己的“告别”—
—他将告别学术界。而一直与年轻人为伍、为师的他,同时也宣布自
己跟青年的关系结束了。他这样写道:“对‘60后’、‘70后’我有
点理解,‘80后’多少有点理解,对‘90后’我完全不理解。所以我
再也不能扮演教师的角色,我必须结束。最好是沉默地观察他们。”
(2)一词多义 有碑仆道:_名_词__,__道__路__ 何可胜道也哉:动__词__,__说__
①道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_名__词__,_原__因__、__缘__由__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名__词__,__道__义__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名__词__,__道__理__
②文
其文漫灭:名__词__,__文__字__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名__词__,__文__章__ 温文尔雅:_形__容__词__,__文__雅__ 文过饰非:_动_不能十一 古义:_十__分__之__一__。_ 今义:数词。 ④而卒葬之 古义:“__终__于__”__或__“__死__”__。_ 今义:“士兵”或“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