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化山区秋马铃薯的种植模式与高产配套技术

合集下载

秋种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

秋种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

秋种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一、种薯选择秋播马铃薯,首先应选择抗逆强特别是能抗高温的品种;其次,应该择休眠期短(休眠期30-40天)的品种;第三,应选择结薯早的早熟和特早熟品种,如东农303、费乌瑞它、中薯1号等。

它们均可在出苗后60天采收,有的出苗后45天即可采收。

秋播马铃薯,以采用小整薯播种为好,每个小整薯重量在25克左右。

如用大薯做种薯,应在发芽前切块催芽。

二、种薯处理1、切块。

秋薯切块要掌握在凉爽条件下进行,以避免烂种。

在播种前7-10天,选无病伤、重70-80克的单薯做种薯,用快刀沿顶芽向下纵向切成3-4块,每块要有芽眼1-2个,切口要贴近芽眼。

切刀要消毒,防止病菌传播。

切薯时如发现维管束变褐色的病薯,应剔除。

随切随用凉水(最好是井水)洗去切面上渗出的淀粉浆,以利切口愈合,防止烂块。

2、浸种。

采用赤霉素(920)浸种可打破休眠期,促进发芽。

其方法是:采用整薯浸种或切块浸种。

整薯浸种可用10-20ppm的赤霉素浸种30分钟,切块浸种可用0.5-2ppm 的赤霉素浸种5-10分钟。

浸前要把切口处淀粉用清水洗干净,浸后捞出切块放在阴凉处晾4-8小时,不可在阳光下曝晒,以免烂种。

赤霉素药液可重复浸种4-5次。

注意赤霉素剂量不要过大,防止造成播种徒长。

3、催芽。

催芽床选择通风、凉爽、阳光直射不到的空房或室外树荫下搭成凉棚,地面铺干净湿沙(以用手紧捏能成团,手松便散开为适度),厚约10厘米,床宽1米。

催芽时薯块在催芽床上可集中排列,将薯块芽眼向上,先在底层紧密排好一层,不使重叠,然后上面覆盖一层3厘米厚湿细土或黄沙。

再按一层薯块一层细土沙,这样排列至三层,最后拍紧床面。

上盖稻草或塑料薄膜保温,保持床温在25-28℃,湿度以表土不过干为好。

如床沙土太干,可用水壶洒少量凉水保湿,经4-6天就可出芽。

整薯催芽的薯块不必再用沙土盖没,在薯块上盖一层湿草包即可。

当芽长至0.5-1厘米时,就可拿出播种。

如遇天气不好,可在散射光下放2-3天,使芽绿并壮实,再播至大田。

山区马铃薯优质高产技术

山区马铃薯优质高产技术

山区马铃薯优质高产技术马铃薯是世界上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中国普及面积较大的农作物之一。

特别是在贫困山区,马铃薯种植具有较强的适宜性和经济性。

但由于山地复杂的自然环境和土地资源不足,种植技术相对较低,影响了马铃薯的产量和质量。

针对这种情况,本文就山区马铃薯优质高产技术进行详细介绍。

一、选择合适的品种在选择马铃薯品种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耐寒性强:山区气温较低,常年温度在15℃以下,春、秋季常有霜冻现象。

因此选用耐寒性强的品种,如“晨光”、“云蝶二号”等。

(2)病虫害抗性高:山区环境复杂,病虫害种类较多。

选用抗病虫害性好的品种,如“鸿运”、“川渝1号”等。

二、田间管理(1)科学施肥:山区土地大多为酸性土壤,容易出现钾、磷等元素缺乏。

种植时应根据土壤特点合理调整配方,逐步增加氮、磷、钾等肥料的用量,促进植株发育。

(2)合理密植:为了提高产量,山区的马铃薯一般采用密植的方法。

但密植容易导致受灾率增加,管理繁琐。

因此,在选择品种和田间管理时应根据土壤、气候等因素,适度控制密度。

(3)及时病虫害防治:山地环境中病虫害较多,对马铃薯的生长发育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因此,在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要及时进行病虫害的防治。

(4)做好病虫害的监测与预报:选择合适的监测方法,对病虫害的发生进行及时的监测、分析、预报,在病虫害的规避方面,做好预防工作。

三、收获与贮藏(1)适时收获:在山区,因气候不稳定,在选择收获时间时应根据气候条件合理安排,避免因气温过低、降雨过多等因素对收获造成影响。

(2)强调质量意识:山区的马铃薯在运输和贮藏过程中,容易磕碰、滑落,导致损伤。

因此,在运输贮藏前一定要进行质量检验,筛选出质量较好的马铃薯进行运输和贮藏。

(3)做好马铃薯贮藏:在贮藏马铃薯时,可以通过选用适宜的贮藏方法,控制湿度、温度等因素,延长马铃薯的贮藏期限,同时减少马铃薯在贮藏过程中出现腐烂、发芽、变硬等问题。

四、其他技术措施在实际种植中,还应考虑其他技术措施的运用,如选用新型肥料、生物农药等,提高耐旱性等。

山区马铃薯丰产高效栽培技术

山区马铃薯丰产高效栽培技术

山区马铃薯丰产高效栽培技术作者:暂无来源:《农家科技》 2017年第2期1.优良品种和栽培季节的选择。

山区马铃薯宜选栽高产、优质、抗病虫、结薯早、大薯比率高、块茎膨大快的早或中熟品种。

春马铃薯生育期较长,除选栽早熟品种外,还可选栽中或晚熟品种。

秋马铃薯生育期较短,为取得高产和避开早霜冻,应选栽早熟品种。

无论是春或秋马铃薯,可能时要选用已脱毒的品种或种薯。

可供选用的早熟品种有费乌瑞它、中薯五号、早大白、克新四号、东农303、高产四号等:特早熟品种有特早一号、特早二号等,中熟品种有白仁、花豹等,晚熟品种有延薯四号、夏波蒂等。

山区马铃薯主要有春和秋二个栽培季节,春季栽培在3~4月播种,收获是6月底至7月,秋季栽培在7~8月播种,10月下旬或11月采收。

2.种薯的选择处理。

要选无病虫、无腐烂、薯块整齐无畸变、块茎较大且光滑、芽眼明显和薯块重50~100克的种薯。

种薯选好后要切块,用于切块的刀刀口要平整而锋利,事前用医用酒精消毒:切块时注意不要切伤芽眼,切块每块重25克左右。

薯块切好后,切面要蘸熟石灰粉和草木灰按1:1混合成的消毒粉消毒,也可对切块整体喷洒500/e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等,喷洒湿即可,然后播种。

为提高发芽成活率,可采用催芽播种。

普通民房和不用的厂房等可用于催芽。

催芽的场所应地势较高,向阳干爽,无鼠虫等,事前彻底打扫干净并撒上生石灰粉消毒。

播种前16—20天催芽较适,用湿润和干净的河沙做床催芽,先在水泥地面铺一层厚2—3厘米的河沙,再在河沙上摆一层种薯,如此铺2—3层,最上层用河沙完全盖住种薯并在河沙上盖稻草等。

催芽期间如发现河沙较干,要适当喷水,以维持较适的湿度(床的底部不可有积水),保持15—20℃,过6~9天多数种薯的芽会萌发:萌芽长到1~1 5厘米时,要除去覆盖的稻草等,取出种薯,放有光照的地方4—6天,当芽变粗和变绿时即可切块播种。

3.整地和播种。

土层深厚肥沃、土质松软、灌排便利、向阳、土壤中性或微酸性、无旱涝之虑和附近交通条件较好等的地最适合栽培马铃薯。

山区马铃薯优质高产技术

山区马铃薯优质高产技术

山区马铃薯优质高产技术山区马铃薯是山区农民主要种植的粮食作物之一,具有适应性广、产量高、品质好等特点,对于改善山区农民生活和增加收入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山区地势复杂,土壤条件较差,气候多变等因素的影响,山区马铃薯的种植技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为此,在山区地区种植马铃薯,需要采用一些优质高产的种植技术,以提高产量和质量,增加农民收入。

一、选择优质种子良好的种子是高产的关键,选择优质的马铃薯种子至关重要。

在选择种子的时候,要选择健康、无病虫害的种薯。

根据实际种植的土壤和气候条件,选择适合的品种,以确保马铃薯能够在山区地区艰苦的环境中生长茁壮。

二、合理施肥合理施肥是保证马铃薯高产的重要环节。

在栽培季节,对土壤进行合理施肥可以有效提高土壤肥力,促进马铃薯的生长。

一般来说,马铃薯生长期需要大量的氮、磷、钾等营养元素,所以在施肥的时候要根据土壤的含量情况,适量添加有机肥和无机肥,以满足马铃薯的生长需求。

三、科学排水山区地势多变,地势低洼的地方容易积水,而马铃薯生长过程中不适宜长时间处于潮湿的环境中。

科学的排水是马铃薯种植的重要技术之一。

在基地建设阶段,要合理规划排水系统,为马铃薯的生长提供一个干燥通风的环境。

四、密植适时除草密植是马铃薯高产的一项重要技术措施。

通过密植可以有效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

但是密植过程容易造成草率、未及时松土现象,需要农民及时对密植的地块进行适时的除草和松土,以确保马铃薯在生长过程中得到良好的生长环境。

五、合理防治病虫害在山区马铃薯种植过程中,病虫害是抑制马铃薯高产的一大因素。

科学的防治病虫害是确保马铃薯高产的重要措施。

在防治过程中,可以采用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方法,根据实际情况选用合适的药剂,保证马铃薯的健康成长。

六、科学收获保管山区马铃薯的收获和保管也是影响产量和质量的重要环节。

在收获过程中,要尽量减少伤害,保持马铃薯完整,避免损坏。

在保管过程中,要选择干燥通风的仓库储存,避免潮湿环境,以延长马铃薯的保鲜期。

秋播马铃薯最佳栽培方法

秋播马铃薯最佳栽培方法

秋播马铃薯最佳栽培方法秋马铃薯栽培一般从8月份开始播种,11月份收获。

前期温度高,利于地上茎叶的生长,后期温度低,适宜地下部的膨大。

产量比春播要高,但播种后易烂块死秧,采用整薯播种,加强田间管理则可避免这一现象,取得较高效益,主要栽培技术如下。

1 整薯播种秋薯栽培播种期正值8月高温多雨季节,切块播种易烂块死秧,采用整薯播种可减少秋季烂块死秧,防止退化,提高产量。

1.1 选择标准秋播用种薯应为春季种子提前收获并经过精选的50克左右的小薯块,这些薯块应无伤、无病、皮色鲜艳、大小适中,每667平方米需种子200千克左右。

1.2 整薯的处理整薯播种较切块播种出苗慢,且用春薯作种,秋播时种薯处于休眠状态,播种前应进行催芽或药物浸种催芽,一般在播前5天用15~20毫克/升的赤霉素液浸泡20~30分钟,捞出埋入湿沙中催芽,待芽长1~2厘米时播种。

1.3 适期播种秋播马铃薯播种太早气温高,易烂种,缺苗,病毒病严重,太晚则生育期不足、产量低。

华北地区一般应在8月5~15日播种。

2 播种方法秋播马铃薯的播种一般不同于春薯,因秋薯播种处在高温强光季节,为创造较冷凉环境,应在背阴坡播种以利出苗早、出苗齐,播时应在10∶00以前,15∶00以后进行。

并随开沟,随播种,随盖土。

并挖排水沟。

一般行距60厘米,株距25厘米,每667平方米保苗5000株。

3 田间管理3.1 浇水播后及时浇水,保持垄沟湿润,但水量不应太大,且浇后及时中耕,力争早出苗。

出苗后的管理及早进行,争取秋分前后把薯秧催起来。

每浇1次水,都要中耕垄沟1次,结合宽垄培土,以利根系和叶片生长,出苗后小水勤浇,保持土壤湿润。

10月份以后可减少浇水次数,只在霜前浇1次小水防霜冻。

3.2 迫肥秋薯播后10天左右可出苗,应及时追肥,促进地上部茎叶生长。

一般齐苗后每667平方米追硫酸铵10千克或尿素5千克,第2次追肥在苗高20厘米左右进行,每667平方米施尿素15千克,如茎叶弱,叶片发黄,应适当加大追肥数量和次数。

秋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

秋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

秋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秋马铃薯因气候等因素限制,故必须选择休眠期短、结薯早,薯块膨大快,同时,苗期能耐高温和抗晚疫病的品种,只能选用生育期在90天左右的早熟或中早熟品种,如中薯3号、川芋56、川芋5号、川芋早、费乌瑞它、鄂薯4号、万芋9号等,也可以选用中熟早熟及中熟品种如鄂薯3号、渝薯1号等。

栽培方式采取大田平播、出苗时双行起垄的栽培方式,起垄高度25cm左右,秋马铃薯可适当提高栽培密度,一般6000株/亩左右为宜,即行宽0.67m,株距0.20m。

施肥水平:结合秋马铃薯生育期短的生长情况,要施足底肥,一般亩施农家肥1500kg左右,亩用基肥(西洋牌)酸酸钾复合肥30kg,加10kg磷肥混施,开沟条施并覆土。

小整薯播种很多人习惯于大薯块切块播种,若种薯带病常常会引起传染。

利用20-50g健康的比较一致的小整薯播种,可保证出苗的整齐度,避免切块所带来的病害传染。

播种前催芽秋播必须催芽。

在播前7-10天,对薯块用9201g加水100kg的深液浸种150分种,然后用湿沙催芽,当种薯芽长1-1.5cm时,即可使之见光练苗,经2-3天培育出绿色的粗壮短芽即可播种确保全苗。

避雨避高温播种雨天播种会引进土壤板结,减少其透气性。

高温天气播种会引起薯块大量失水,消耗薯块营养成分,影响苗的粗壮度。

平地开浅沟播种覆土厚度应在5cm以内,以充分盖住薯块为宜。

太厚会延长薯块出苗时间,相对缩短结薯期,影响薯块的产量和质量。

太薄影响种薯发苗和根的生长,使得苗期生长不一致。

苗长到10-15cm时起垄可增加地下部茎秆的茎节数,以促进更多匍匐茎的发生,为薯块的膨大创造条件。

也可采用先起垄再在垄上播种的方式,但是这种种植方式比平播起垄需更多的劳动力。

增加密度秋马铃薯因生长期较短,可以增加密度的强化栽培方式来获得高产。

播种日期根据川东北地区的气候特征,以8月下旬到9月上旬播种*。

田间管理秋马铃薯播种到出苗,仍处于高温多雨季节,易引起烂种死苗。

山区春马铃薯—超级稻—秋马铃薯栽培技术

山区春马铃薯—超级稻—秋马铃薯栽培技术

山区春马铃薯—超级稻—秋马铃薯栽培技术摘要分析了德化县春马铃薯—超级稻—秋马铃薯的种植模式的经济效益、生态优势和推广前景。

介绍了该种植模式的主要栽培技术,以期为大面积推广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春马铃薯;超级稻;秋马铃薯;栽培技术;福建德化德化县地处福建中部山区,属中亚热带山区气候,降雨量充足,温光资源丰富。

近年来,为了加快发展效益农业,充分发挥本县自然资源优势,在调整中不断优化种植结构,2006~2007年在浔中镇乐陶等村的稻田中示范推广春马铃薯—超级稻—秋马铃薯种植模式,其中,2006年示范2hm2,2007年建立中心示范片9.6hm2,全县推广面积共计133hm2。

该种植模式集稻草覆盖免耕栽培春秋马铃薯技术、水稻规范化旱育稀植技术、配方施肥技术、病虫综合防治技术等为一体,具有培肥地力、省工节本、增产增收等优点,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1经济效益据2006~2007年对中心示范片面积9.6hm2的调查结果,春马铃薯在5月上中旬收获,恰逢蔬菜淡季,田边收购价1.2元/kg;秋马铃薯在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收获,临近春节,市场售价格高,田边收购价1.6元/kg。

经多点实地测产结果,春马铃薯平均产量29 040kg/hm2,产值27 877.5元/hm2;秋马铃薯平均产量29 872.5kg/hm2,产值38 179.5元/hm2。

由于采用稻草覆盖免耕技术栽培马铃薯,与传统翻耕栽培相比,不但省工90~120个/hm2,节约成本3 600元/hm2,而且产量增加15%,增收节支总计8 827.5元/hm2。

超级稻平均产量9 157.5kg/hm2,产值18 315元/hm2。

全年平均产值84 372元/hm2,扣除成本(含用工)41 526元/hm2,纯收入42 846元/hm2,比单季稻纯收入增加36 846 元/hm2。

2生态优势通过示范推广春马铃薯—超级稻—秋马铃薯种植模式,实现水旱轮作,改变了稻田长年淹水的状态;同时,将收获后的马铃薯茎叶翻埋入田,转化为有机肥料,可起到培肥地力、改善土壤理化性质的作用。

秋马铃薯高产把五关

秋马铃薯高产把五关

秋马铃薯高产把五关一、选择良种关种子宜选用表皮光滑、芽眼较浅,30~50克的健康小块薯。

贮藏在低温、通风的地方。

切块需切后凉3~5天再栽,以保证秋播出苗整齐。

二、浸种催芽关将选好的薯块,沿顶向下纵切成两块,用凉水冲净切口处渗出的溶液和淀粉,再放入1%的石灰水(石灰粉1份,清水100份)中浸泡1小时,然后取出置于荫凉处晾干催芽。

其催芽方法有两种:1、自然催芽法:选择通风凉爽、温度较低的地方,把马铃薯切成小块(每块保证芽口1~3个),再用凉水洗汁、凉干后在室内用湿润沙土分层盖种催芽,堆积三、四层,面上盖稻草保持水分,温度保持在20℃左右。

当芽长到1~1.5厘米,取出放在室外阴凉处炼芽1~3天即可播种。

2、霉素催芽法:用5~8ppm 的赤霉素浸种0.5~1小时,捞出后随即埋入湿沙床中催芽。

沙床应设在阴凉通风处,铺湿沙10厘米,一层种薯一层沙,摆3~4层。

经10~15天,芽长到2厘米左右即可炼芽播种。

三、整地与播种关1、防旱①先处理好种块,等待墒情足够时再播种。

②大田按3m宽开畦,挖好播种沟,行距约40~50cm。

播种前1~2大,引水灌沟浸畦或人工淡水增墒。

使播种沟及两侧土块渗水湿润。

播种地,掏松土层,按20cm的株距摆放种块。

③播种如遇大晴天,最好在上午10∶00时前或下午5∶00时后进行,行与行之间实行错株条播,以利于通风采光。

一般不要起垄。

④盖种的土杂肥,事先要整细拌匀并加水湿润;施后还要在上面薄薄盖上一层细土。

⑤播种后在畦面上铺上稻草、茅草、麦秆之类的覆盖物,待出苗20%~30%后揭去。

2、适时播种播种期掌握在9月上中旬,日平均气温稳定在30℃以下时为宜。

播前防治好地下害虫,可选用48%乐斯本或穗丰1000倍液喷施。

做到边播边覆土,覆土后667平方米用90%禾耐斯50~60克兑水100千克均匀喷雾,防除杂草。

同时,在畦面上盖稻草或青草保湿、防雨、降土温、以利出苗。

3、合理密植秋马铃薯一般667平方米栽5500~6000穴,667平方米用种量160~180千克,宽行窄株,行株距为40×25厘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化山区秋马铃薯的种植模式与高产配套技术
作者:吴白丽
来源:《新农村》2010年第10期
摘要:本文对德化县山区秋马铃薯的种植模式,栽培技术作以简介。

关键词:马铃薯种植模式栽培技术
德化县地处福建省中部,有着“闽中屋脊”之称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戴云山座落在本县境内,大部分海拔700m左右,属中亚热带气候区,季风进退明显,雨季干季显著,海洋与大陆性气候兼备,夏长不酷热,冬短少严寒,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布规律。

为充分利用我县温光资源及土地利用率,提高马铃薯的复种指数,推广早中稻—秋马铃薯的种植模式,并配套实施马铃薯稻草覆盖免耕、稻草包芯、培土等栽培技术增产措施,种植效益显著提高,秋马铃薯生产深受农民青睐。

一、秋种马铃薯的模式与成效
马铃薯已经成为我县三大粮食作物之一,常年种植除了有春种马铃薯3300hm2外,近年来开发秋种马铃薯350 hm2。

秋种马铃薯生产以水旱轮作为主,主要模式为早中稻—秋马铃薯或蔬菜模式。

由于新品种的更新、种植技术的不断改进,马铃薯鲜薯的产量、品质及效益显著提高,一般每667㎡产量从原来的1500~1800kg 增加至1750~2000㎏左右, 增幅11.1~16.7%;纯收入由以前的1000~1300元增至现在的1300~1500元左右,增幅15.4~30.0%。

二、关键配套高产栽培技术
1.选好田块、选用良种
水稻、蔬菜等作物收获后即可种植秋马铃薯,秋种马铃薯最忌重茬,因此种过马铃薯及其它茄科作物的田块,均不宜作秋种马铃薯的前茬。

秋马铃薯全生育期较短,一般只有70~80天,因此必须选择抗病性强、产量高、品质优,适宜粮菜饲兼用或可深加工型的脱毒马铃薯品种,近几年来主要推广种植紫花851、泉引1号、克新3号、中薯4号和紫花白等品种。

2.适期播种、合理密植
种植秋马铃薯,成功的关键在能否于本地霜冻来临前安全成熟收获,据气象资料分析,我县正常年份初霜期在12月上旬。

秋马铃薯播种过早,温度高,长势弱,易老化,产量低;但
播种过迟,后期易受霜冻为害。

因此具体播种的确定,既要避开前期高温,又要确保后期正常结薯。

一般海拔600~800m可在8月下旬播种,11月上旬收获上市,海拔500m以下的可适当推迟播种期,安排在9月上旬播种,12月上旬收获上市。

合理密植是增株、增薯夺高产的关键技术。

秋马铃薯生育期较短,可适当密植。

早中稻收割后,将地犁翻耙碎,一般起畦高30cm,畦带沟宽1.1m,畦面宽80cm,沟宽30cm,每畦种2行,三角形种植,株距30cm,每667㎡播4000多株。

播种时,芽眼朝下,切口朝上,减少烂薯,促进生长发达根系。

若遇秋旱,种薯播时宜稍深些,播后用火烧土拌腐熟厩肥盖种。

3.施足基肥,早施追肥
秋种马铃薯生育期短,加之高温下易老化,因此必须施足基肥,多施速效肥,促其早生快发。

一般在打穴后,每667㎡用人畜粪尿1000㎏加进口硫酸钾复合肥30㎏浇施穴底,盖土
2cm后才下种,用火烧土1500㎏和家畜粪500㎏混合拌均匀后作盖种肥。

有机肥和化肥不能与薯块直接接触,防止烂种。

追肥要早,第一次追肥在出苗齐苗后进行,结合查苗、补苗、中耕除草,每667㎡用1000㎏人畜粪尿加尿素5㎏浇苗;出苗后20d每667㎡用20㎏硫酸钾复合肥施于穴边,同时结合中耕除草进行清沟高培土。

4.稻草包芯,适时培土
稻草覆盖包芯栽培,播种方式在畦中间开一条施肥沟,肥施后稍整平畦面,在距沟边
15cm处播种,用小抹壁刀挖1穴放入1个种薯,深度以土壤盖密种薯为宜,播完后在种穴上盖一把土杂肥,然后在畦面上均匀覆盖一层稻草,每亩需稻草约200kg左右,随即结合第一次清沟培土盖住稻草,厚度3~5厘米。

第二次培土在株高15cm左右时进行,封垄前进行第三次培土。

培土过程应在封垅前完成,培土应尽量培宽培厚。

厚培土一方面促薯块快速膨大,一方面起保温防寒作用,同时可防止晚疫病孢子大量侵入块茎,造成病薯或腐烂,还可防止薯块露出地面,块茎见光变绿,以提高品质,提高商品率。

5.施多效唑,防止徒长
如果采用泉引1号、紫花851品种,由于这两个品种生长势强,地上部前期生长迅速,结薯稍迟,中后期块茎膨大快的特点,控制生育中期茎叶徒长,防止后期植株早衰是该品种夺取高产的关键。

对生长旺盛的植株应在现蕾期,每667㎡用15%的多效唑可湿性粉剂50g兑水25~30kg叶面喷雾喷施一次,可有效地抑制地上部的生长,使植株矮化,茎杆增粗,叶片变小增厚,光合作用增强,促进干物质积累,增加产量并提高大、中薯率。

6.防渍防病、适时采收
秋马铃薯播种后,要保持土壤湿润,如遇干旱少雨时,必须经常灌“跑马水”,有利于早出苗、出壮苗和块茎迅速膨大并避免畸形薯产生;生长中后期,若遇秋雨连绵天气,日间湿度较大,土壤通气不良,对易渍水地块,应及时清沟排水,保持土壤干爽,防止烂薯。

秋马铃薯主要病害为晚疫病,一般发病较轻,采取预防为主,应抢在雨后或雨前及时喷施“金雷多米尔锰锌、灭克、克露、杀毒矾”等高效安全的对症药剂,依据病情、气候决定施药次数,预防病害发生蔓延。

秋马铃薯要抢在霜冻来临前适时收获,以防止冻坏薯块,影响质量。

当结薯后期地上部茎叶大部分枯黄,连接块茎的匍匐茎干枯容易脱落,薯块发硬,果皮坚韧,这时收获,产量最高。

采收时应选择在晴天进行,割除地上部,小心掘收薯块,不要碰破薯皮,采收后分类包装,以便运输销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