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合集下载

专题十三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专题十三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体验高考
(2011·安徽文综·13)对中西学的态度是区分近代中国 不同政治派别的依据之一。下列言论属于维新派的
A.“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 事” B.“吾国固有之文明,正足以救西洋文明之弊,济西洋 文明之穷者C.“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 ,分之则并立,合之则两亡” D.“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 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也”
上之争。”事实上,中国近代有些事件兼有制度之争和
思想之争,它们是
①洋务运动 ②戊戌变法 ③辛亥革命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C
(福建厦门质量检查)中国近代思想主要经历了“师
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维新变法”、
“民主共和”、“民主与科学”及“马克思主义”的
演进过程。这些思想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康有为
梁启超
谭嗣同
严复
人物及代表作 维新活动(主张) 影响(地位) 共同主张
《《康新孔有学子为伪改经制考考》》讲中学西;结合(托古改制)
为变法提供 理论依据
梁启超
兴民权;
《变法通议》 变科举制
维新宣传家
谭嗣同 《仁学》
严复 《天演论》
抨击纲常礼教及专
制等级;
批判最激烈
倡自由平等
自由权利;
系统介绍西方
体验高考
(2011·上海单科·22)严复译著的《天演论》被誉为 “中国西学第一”。以今日之见( ) A.该书解释人类社会发展的理论并不科学,但警醒国 人的作用巨大 B.该书正确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在中国思想界起 了振聋发聩的作用 C.该书的理论是中国近代革命派的重要思想武器 D.该书是中国近代第一本介绍西学的著作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
思想上:早期维新思想奠定基础
阶级上:资产阶级的壮大
②主要代表人物及主张
代表人物: 思想观点:
材料:马克思指出:“他们战战兢兢地请出亡灵来给他们 以帮助,借他们的名字、口号、衣服,以便穿着这种久受 崇敬的服装,用这种借用的语言,演出历史的新场面。” 马克思的话体现了康有为思想有什么特点?
性质:资产阶级自上而下的改良运动
目的:政治上: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经济上: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失败原因: 资产阶级——软弱性、妥协性(根本原因) 顽固势力——力量强大 结论:走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两半社会行不通
二、仿行制度
2、资产阶级革命派: 民主共和思想
代表人物: 孙中山 时间: 19C末20C初 主张:主张资阶革命推翻君主专制, 建立民主共和国 活动:辛亥革命(1911年) 结局:建立中华民国,但被袁世凯窃取, 中国双半状况依然
第五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鸦片战争爆发后,中国社会各阶层掀起了救亡图存 的运动。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师夷长技以自强,到维新 变法、追求民主共和、提倡民主科学、接受马克思主义; 从学造器物、仿行制度到提倡思想解放,不断探求强国 之路。这是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过程,也是近代 中国人思想不断解放的过程
三、思想救国
1、资产阶级激进派: 民主、科学
代表人物: 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 时间: 1915——1918
主张: 提倡民主科学,思想救国
活动:新文化运动 影响:
三、思想救国
2.无产阶级: 宣传马克思主义
代表人物: 李大钊、陈独秀 时间: 1918——1919
主张: 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救国
①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 A、进步性: 获得了空前的解放;

14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ppt

14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ppt

三、维新变法思想 1.早期维新思想(19世纪60年代) (2)代表人物:王韬、郑观应等 (1)产生背景: 经济: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 (3)主张 文化: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政治:主张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4)评价: ①进步:反映民族资级利益和要求,为康、梁维新思想形成奠定基础。 ②局限: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没有付诸实践。 2.康梁维新思想(19世纪90年代)——改革政体的尝试 (1)背景: 政治上:甲午战后,帝国主义瓜分中国,民族危机加深。 经济上: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阶级上: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思想上:西学的传入,早期维新思想奠定基础。 (2)代表人物及主张: 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 A.康有为: ①在广州办万木草堂,宣传维新思想。 ②撰写《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经学外衣和孔子权威否定君 主专制统治,宣传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③作用:抨击封建顽固势力,被称为“思想界之一大飓风”“火山大喷 B. 梁启超: 火”。 《变法通议》,抨击封建专制制度、顽固派,宣传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 C.严 复: 封建君主“大盗窃国”,国家属于人民,王侯将相是人民的公
(4)评价: ①进步:反映民族资级利益和要求,为康、梁维新思想形成奠定基础。 ②局限: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没有付诸实践。
三、维新变法思想 1.早期维新思想(19世纪60年代) (1)产生背景: ①洋务运动的展开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②西方思想文化和科学文化的传入(理论来源) (2)代表人物:王韬、郑观应等 经济: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 (3)主张 文化: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政治:主张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民主与科学)
马克思主义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向世界学习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②都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促进了中国近 代化进程;
③都以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为基础。
近代中国思想演变的特点
1、是在侵略与反侵略的特殊背景下展开的,启蒙和救亡是紧密相联的。 2、是在西学影响下进行的,以向西方学习为主要途径。
3、 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渐进过程,从器物层次(洋务运 动)——制度层次(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思想层次(新文化运动)。
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2、思想主张(政治、经济) 挽救民族危亡,建立资产阶级专政; 发展资本主义
异:
1、具体目标:
(政体)
君主立宪制 民主共和制
2、手段、方式
改良 革命(暴力)
3、结果及 主要功绩
昙花一现,失败;但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 用
最终失败;推翻了… 结束了 …建立了 … 深入…
1、林则徐和魏源在学习西方的过程中最重要的贡献是 A.翻译了外国书籍 B.提出了建立新式海军的主张 C.对当时知识界解放思想向西方学习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D.主张仿行西方的民主制度
(6 )第三组:异曲同工、殊途同归。
“异曲”:两派的思想主张不同。维新派主张实行君
主立宪制,而革命派实行民主共和制。 “同工”:两派的政治、经济主张相同。都代表民族 资产阶级,都主张挽救民族危亡,实行资产阶级民主 政治,发展资本主义。
“殊途”:两派的手段和实践活动不同。维新派主张
改良,开展了自上而下的维新变法运动;革命派主张 革命,发动了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建立中华民国。
2、经济 阶级 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初步发展,民族 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并登上历史舞台。
3、思想 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进一步传入。
启示
先进的中国人对西方的认识不断加深,推动了中国近 代化不断向纵深方向发展。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一.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19世纪40~5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崛起,侵略扩张,晚晴政府危机四伏,受经世致用的影响,鸦片战争惊醒了一些志士中国开始睁眼看世界。

林则徐在广东禁烟期间,为了解对手,设立驿馆,编译出《四洲志》《各国例律》等资料。

《四洲志》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

林则徐仿制英国船炮,改制信使炮车。

林则徐成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

1842年,魏源完成林则徐的嘱托,在《四洲志.》的基础上,编撰出《海国图志》,这是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得专著。

魏源在该书上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他认为,夷之长计有三:战舰,火器,养兵练兵之法。

这就明确了向西方学习的具体内容,方法和目的,引导着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的启迪作用作用。

19世纪60~90年代,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面对内忧外患(太平天国和鸦片战争),清政府内部以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

“中学为体”即肯定封建制度,强调以封建伦理纲常为立国之本。

“西学为用”即主张采用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其目的是维护江河日下的封建统治。

实质是在不触动封建制度的前提下,达到强化封建制度,巩固封建统治的目的。

洋务运动最终以黄海海战的失败宣告破产。

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单纯引进西方先进的技术和设备,而不变革封建制度。

随着洋务运动的展开,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外国侵略的日益加深,出现了一批具有早期维新思想的知识分子,代表人物有王韬,郑观应等,它们在经济上主张发张民族工商业,文化上,主张兴办学校,学习西方先进的自然科学知识,政治上实行君主立宪制。

早期维新思想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为康梁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但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没有付诸实践。

90年代初,民族危机加深,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资产阶级壮大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代表人物有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

2022年高考历史一轮专题复习资料:专题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2022年高考历史一轮专题复习资料:专题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宏观概要通史概要:近代世界潮流:现代化。

政治的民主化、法制化;经济的工业化市场化;思想观念的科学化和理性化。

本专题讲述的是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面对民族危亡,中国近代各阶级的仁人志士力图挽救危机,开始不断向西方学习、探索中国的出路,掀起了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抗争史和探索史)。

迈出探索第一步的是地主阶级代表人物林则徐、魏源,他们在鸦片战争后提出了“向西方学习”“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引导着人们开始从器物层次学习西方。

伴随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崛起,他们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建立资本主义的国家,开始了新的探索。

特别是清政府在中日甲午战争中的失败,使一些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认为中国的落后在于制度的落后,于是试图将西方的政治制度引入中国。

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兴起了一场维新变法运动,虽没有成功,但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资产阶级革命派则主张西方的民主共和制,并在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的领导下,进行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但未能彻底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资产阶级中的激进派认识到在中国封建思想根深蒂固的情况下,要改变中国的落后面貌,重要的不是武器和西方的制度,而在于改变中国传统的文化。

于是在反对尊孔复古的浪潮中,资产阶级激进派开始了以西方的民主与科学的思想改造传统文化和国民心理的新文化运动。

虽取得了对封建主义的初步胜利。

但是由于资产阶级的主张不符合中国的国情,并没能引领中国走向繁荣、独立。

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五四运动的爆发,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开始了他们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的探索过程,历史进入新的时期。

主干知识:一个方向:面向西方一个主题:救亡图存三个阶段:学技术(器物)、学制度、学思想文化六大思潮: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维新变法,民主共和,民主科学,马克思主义第一课“顺乎世界之潮流”一、“睁眼看世界”——地主阶级的抗战派学技术(一)背景、1、政治:鸦战前清朝国势衰落,矛盾尖锐(封建统治危机加深,开始出现民族危机)2、观念:读书人多埋首经书,远离现实,与统治者沉浸在“天朝上国”迷梦中3、直接原因:鸦片战战的惊醒(三千年的巨变)(二)代表及其主要思想1、林则徐——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最早面向西方)1)主持编译和审订了《四洲志》,介绍了各国的历史、地理和政情。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c刺激了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d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
【合作探究】2:洋务派倡导的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思想 的发展、教育制度改革等方面有什么贡献? (1)培养了一批翻译、军事、科技人才,在沟通近代中 西文化交流和学习西方近代科技方面,打开窗口; (2)洋务派与顽固派的争论,多少动摇了恪守祖训的传 统及纲常伦理的绝对权威地位; (3)洋务派组织翻译了不少外国科技书籍,介绍西方科 技知识,对促进民主思想的传播,起到了开一代风气的拓 荒作用。 (4)洋务派有计划地向西方国家派遣留学生。他们中的 不少人,在以后的政治、军事、外交和经济文化活动中发 挥了积极的作用,如詹天佑、严复、曾纪泽等。
二、维新变法思想:
(二)19世纪90年代初的康梁维新思想: 1、产生背景: 2、代表人物: 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 (1)康有为: ①活动:在广州办万木草堂,宣传维新思想 ②著作:撰写《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 ③理论特点:把西方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结合,借孔子权 威宣传维新思想 ④评价:“思想界之一大飓风”、“火山大喷火”。
【高考真题】(2010· 福建文综16)图六为某名人陵墓护 栏上镌刻的文字,其含义反映了该名人的社会发展观。据 此判断他是( )
A.顾炎武 B.林则徐 C.洪秀全 D.严复 解析D。“惟适乊安”字面理解是怎么舒适就怎么做,体 现了追求自由倾向,反映了严复受进化论适者生存思想的 影响。
二、维新变法思想:
第1讲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一、师夷长技
(一)“开眼看世界”: 1、“开眼看世界”的原因 在“天朝上国”的美梦中沉睡了多年的清王朝,为什么在 19世纪40年代会有明士猛醒,要跳出井底看看外面的世界?
①晚清封建社会晚期——危机四伏、妄自尊大;

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是

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是

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是
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是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不仅是一场变革,也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和资产阶级文化运动。

在维新运动期间,维新派着力传播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宣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观念,批判封建君权,猛烈冲击了陈旧腐朽的酒文化。

康有为、梁启超、眼福、谭嗣同的争论吸引了大批知识分子,《天演论》传达的进化论思想在学术界起了振聋发聩的作用。

维新运动在反对旧学、提倡新学,批判中学、提倡西学的同时,新的思想内容,新的形势风格,在许多思想文化领域都开创了新的局面。

“诗界革命”、“文体革命”、“小说界革命”、“戏剧改良”等相机而起,形成了广泛的文艺革新运动。

戊戌维新运动具有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重要意义,依次为起点,资产阶级文化大破了封建文化独占文化阵地的局面,并逐渐发展为文化主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产阶级革命派和保皇派的论战
内容: 第一,要不要革命。(改良-革命)第二, 要不要实行民主政治( 君主立宪-民主共和) 第三,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制度。(反封土 地制度) 实质和意义:资产阶级改良思想和革命思想的 较量.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 民主革命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有力地推动 了民主革命高潮的到来。
• 5、(2009年 浙江 )一位现代学者在评论一部历史 文献时说:‚在这里,孔子已经换上了西装。‛ 这一评论指的是在 • A.董仲舒笔下的孔子 • B.李贽笔下的孔子 • C.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笔下的孔子 • D.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笔下的孔子 •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有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 能力。‚孔子已经换上了西装‛,结合所学知识 可知康有为打着孔子的旗号宣传维新变法理论。 • 【答案】 C
一、地主阶级的“器物”变革
(一) 林则徐、魏源(抵抗派): “开眼看世界”
1.背景
• (1)国内:清朝衰落,皇帝和大臣闭目塞听,愚昧无知 • (2)国际:欧美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崛起,加紧对外扩张 • (3)直接:鸦片战争爆发,中国的有识之士开始睁眼看世界,萌 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想。 2.代表人物及核心思想: (1)林则徐: 设立译馆,编译《四洲志》《各国律例》;仿制西方战舰。--成 为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2)魏源: 编撰《海国图志》 (是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祥实的世界知识专 著)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明确提出向西方学习的 具体内容和方法。
3、与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 论战的焦点 要不要 维新变法 封建顽固派
祖宗之法不可变 宁亡国不可变法
维新派
变者天下之公理
要不要兴民权、 反对兴民权、设 实行君主立宪制 议院,实行君主
立宪
实行君民共主的 君主立宪政权
要不要提倡西 学,改革教育 制度
变法之本,在育人才; 坚持科举取士, 人才之兴,在开学校; 反对西学 学校之立,在变科举
3.实质: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维护清王朝统治
4.意义:
开阔人们的眼界,引导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对当时的 思想解放有重要启迪作用。
5.不足之处: 以保存封建制度为前提;基本未付诸实践
(二)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背景: 内忧外患(太平天国等起义 外国侵略加剧) 2.代表:中央:奕訢 地方:曾国藩 李鸿章 左宗棠 张之洞 3.思想主张: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师夷长技以自强” 纲常伦理为国家命运根本 采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
A. 实质: 资本主义思想与封建思想的正面交锋 B. 影响: 推动维新思想传播; 推动维新变法运动高涨.
4 维新思想的实践:
戊戌变法
性质: 资产阶级自上而下的改良运动
目的: 政治上: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经济上: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失败原因: 资产阶级——软弱性、妥协性(根本原因) 顽固势力——力量强大 结论: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中国是行不通的。
1、早期维新思想(19世纪60年代)
(2)代表人物 王韬 薛福成 郑观应
(3)主张:
经济上: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人进行商战 文化上: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政治上:主张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
(4)局限: 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 ; 没有付诸实践。
2. 19世纪90年代以康梁为代表的维新思想
⑴背景:
主要内容
组成 范畴 民族主义 民权主义 民生主义
社会革命 平均地权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创立民国 来源 ≠平分土地 用革命手段推翻帝国 推翻封建帝制, 核定地价,涨价 含义 主义支持的清朝统治 建立资产阶级 归国家所有,国 民共享 民主共和国 地位
民族革命
政治革命
前提
核心
补充与发展
并不是彻底的土 地革命纲领
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难点): 1、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开阔了知识 分子的眼界,提高了他们参与政治的热情。 2、是中国近代先进知识分子探索救国救民真理的 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对激发人民的爱国思想 和民族精神起了重要作用。 3、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 主立宪,客观上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 促进了人民的觉醒,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是近代 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突出)。
.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结合起来。
想一想为什么康有为要打着孔子的旗号宣扬维新变法理论?
孔子是旧中国的思想中心。抓住了孔子,思想之战就
成功了。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1)借孔子的名义减轻变法的阻力 (2)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由资产阶级的软弱属性决定 ——由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鸦片战争后到甲午战争 地主阶级学习西方的器物 (抵抗派和洋务派) 甲午战争后到20世纪初
资产阶级学习西方的制度
(维新派和革命派)
1915-1919年
资产阶级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
(激进派新文化运动)
中国共产党从‚走俄国人的 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 路”到‚走自己的路”(农村包
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甲午战败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高潮,民族危机加深;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资产阶级的壮大
早期维新思想奠定基础和洋务运动的失败。
(2)代表人物:
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
康有为
创办万木草堂。著作《新学伪经考》—从根本上动 摇了封建统治者格守祖训、反对变法的理论基础。 《孔子改制考》宣称孔子是托古改制、主张变法的 先师,为维新变法制造历史依据。借用经学外衣, 否定君主专制统治,维新变法
鸦片战争后,中国人的学习历程
基本主张 代表 抵抗派 林则徐 魏源 曾国藩 李鸿章 左宗棠 实践效果 特点
师夷长技以制夷
末付诸实践
末使中国走上富强 道路;甲午战争失 败宣告其破产;迈 出中国近代化第一 步。 末付诸实践 旨在维护 或基本保 持封建制 度的前提 下,通过 改良的办 法,使中 国免受列 强侵略, 从而摆脱 危机。
抵抗派(林、魏)
洋务派

学习 范围 是否 实践 直接 目的
都主张学习西方科技(学器物) 都是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 根本目的都是维护清朝的统治 军事 著书立说提出主张 未付诸实践 军事、实业、教育

开展洋务运动 镇压人民反抗为主
抵御外国侵略为主
二、以洪仁玕为代表的农民阶级的探索
背景: 为重振太平天国,挽救危局; 目睹了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先进性。
主张:《资政新篇》最早提出在中国发展资 本主义。
影响: 反映了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 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愿望。
三、资产阶级的制度改革
(一)维新派: 建立君主立宪制政体 1、早期维新思想(19世纪60年代)
(1)背景:
① 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加深(民族危机) ② 西方资本主义思想文化和科学文化的不断传入(来 源) ③民族资本主义和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经济、阶级 基础)
等维新派兴民权的主张,可以确定省略的是民
权。
(2009年天津卷)胡适评价19世纪末的梁启超为‚革命
第一大功臣,其功在革新开国之思想界‛。这主要是因
为梁启超宣传了( )
A.民主科学,自由平等
C.托古改制,变革维新
B.民主共和,主权在民
D.开设议院,变法图存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中的‚革新开国之思 想界‛‚梁启超‛等有效信息限定词,这些信息告诉考 生梁启超主张开设议院,变法图强。A项为新文化运动
没有明确提出反帝主 没扫荡汉族封 局限 张 建地主势力 性
评价:
(1)积极性:是比较完备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纲领。集中反映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 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 和民主权利的愿望,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2)局限性:没有明确反对帝国主义,没有彻 底的土地革命纲领。因此决定了资阶革命不 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的革命任务。
• 6、(2008年高考全国卷Ⅱ)冯桂芬在《校 邠庐抗议》中提出:‚以中国之伦常名教 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下列人物 中,其主张与冯桂芬的观点相似的是 A.龚自珍 B.洪仁玕 • C.李鸿章 D.严复 • 【解析】 从题干的内容来看,其含义体 现了‚中体西用‛的原则,故与洋务派的 主张一致。 • 【答案】 C
的主张,B项为辛亥革命时期的主张,C项是康有为思想
特点。正确选项为D。 答案:D
(二)革命派: 学习民主共和制
1 三民主义的提出:
背景: (1)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社会矛 盾更加尖锐。 (2)鸦片战争以来,各种改良救国方案的失败。 (3)孙中山等人学习接受西方近代政治学说,走上了 资产阶级革命的道路。 提出:1905年,孙中山明确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 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纲领,并在《民报》 上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
发表《变法通议》抨击封建专制制度和顽 固派。宣传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
梁启超
严复
指出封建君主为‚大盗窃国‛,主张国家 属于人民,王侯将相是人民的公仆。翻译 《天演论》提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借用进化论阐明维新变法的必要性。
用资产阶级自由平等观念,批判专制君权、 宗法等级制度及 纲常礼教,倡导男女平等。
解析: D项是维新派的主张,洋务派代表张之洞的 主张与维新派有很大不同。
2、‚它因模仿一部分西方器物而异于传统,又因 其主事者以新卫旧的本来意愿而难以挣脱传统。结 果是‘东一块西一块的进步’,零零碎碎的,是零 卖的,不是批发的。‛下列哪位历史人物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想特 点符合上述材料的描述( ) A.林则徐 B.曾国藩 C.洪仁玕 D.康有为 解析:题中“主事者以新卫旧”,即只学习西方先进 技术,而不改变封建制度,属于洋务运动时期“中体 西用”的观点。曾国藩是洋务派代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