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教案

合集下载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教案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教案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教案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课程标准课标追问要点提示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1.简述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及影响。

(1)内容:①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

②新文化运动还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③新文化运动也是一场文学革命,它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2)影响:①新文化运动猛烈地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尤其是青年人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②中国知识分子在运动中受到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也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2.列举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过程并分析其意义。

(1)过程:①李大钊率先举起社会主义大旗,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比较全面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

②成立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社团,如“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俄罗斯研究会”等。

③陈独秀等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他们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并建立了一些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

④创办工人补习学校,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出版面向工人的刊物《劳动界》、《劳动者》和《劳动音》,深受工人欢迎。

(2)意义:①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并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

在此影响之下,共产党早期组织建立,之后成立了中国共产党。

②在马克思主义影响下,中国知识界大量先进分子开始重视工农群众的伟大力量,开始深入到工农群众中去,深入到革命实际斗争中去。

中国人民也开始认识到新、旧民主主义的不同。

③由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国人民把自己的命运和世界人民的命运联系起来考察。

</v:sha基础巩固1.下列各项,属于新文化运动兴起根本原因的是( )A.帝国主义列强在辛亥革命后加紧侵华B.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短暂发展C.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D.袁世凯推行的“尊孔复古”逆流与民主共和思想的尖锐冲突答案 B解析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所以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短暂发展,促进了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江苏省启东中学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教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

江苏省启东中学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教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

2015届启东中学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资料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考纲展示】1.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1)“师夷长技”的主张林则徐与魏源的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2)维新思想严复、康有为和梁启超的维新思想;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历史作用。

(3)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的发生、代表人物和主要内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4)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教学重点】1.严复、康有为和梁启超的维新思想;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历史作用。

2.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和主要内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教学难点】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知识梳理】一、新思想的萌发1、“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抵抗派表现:林则徐是第一人,他组织编译了《》和《》。

魏源在《四洲志》基础上编撰《》,提出“”的思想。

影响:引导人们,对当时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2、“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地主阶级洋务派①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面对的形势。

②代表人物:③主张及含义:主张:、含义:④实践:⑤意义:洋务派将魏源提出的“师夷长技”的思想付诸实践,迈出了中国的第一步。

二、维新思想——资产阶级维新派1、背景:①19世纪末,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②列强瓜分中国,严重;③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的传播和早期。

2、代表人物①康有为:撰写《》和《》,借助,宣传②梁启超:发表《》,抨击封建专制制度的危害和顽固派的因循守旧,宣传思想。

③严复:指出封建君主皆为“大盗窃国”,主张。

翻译《天演论》,借用进化论观点,论证君主立宪制符合历史潮流,用近代民主思想阐明了民主君仆、主权在民的道理。

(3)实践:戊戌变法。

(4)维新变法思想的历史作用三、新文化运动1、背景(1)经济:进一步发展,(2)阶级:力量壮大,要求实现政治;(3)思想:辛亥革命后,的思想的进一步传播;(4)直接原因: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实行专制独裁,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一股逆流。

2015年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集体备课教案

2015年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集体备课教案

第五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集体备课教案主 讲 人:彭 林 静[考 纲] 1.维新思想。

2.新文化运动。

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课 标] 1.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2.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3.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一、地主阶级向西方的学习 1.“开眼看世界”(1)背景:当英国鸦片走私船开始频繁出没于中国东南海域时,清朝君臣对英国情况一无所知。

(2)概况⎩⎪⎨⎪⎧①林则徐:编译出《四洲志》《各国律例》等资料。

《 》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 地理志。

他成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②魏源:编撰出《 》一书。

该书明 确阐述了“ ”的思想,对 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启迪作用。

2.“中学为体,西学为用”(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面临______________的形势。

(2)概况⎩⎪⎨⎪⎧①代表: 、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

②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

③活动:创办一批近代企业,开设一批新式学堂。

④影响:迈出了中国 历程的第一步。

史论要旨 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的萌发是近代中国人认识世界、走向世界的起点,启迪人们去探索救国之路。

但这只是起步,对西方的学习仅停留在器物层面,尤其是军事技术,新思潮的倡导者大多是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其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

二、资产阶级维新变法思想 1.早期维新思想(1)产生背景:随着洋务运动的展开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出现了一批具有早期维新思想的知识分子。

(2)代表人物:王韬、郑观应等。

(3)主要内容⎩⎪⎨⎪⎧①经济上——主张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 。

②文化上——主张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③政治上——主张革新,实行 制度。

(4)思想局限:早期维新派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也未付诸行动。

必修三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教案

必修三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教案

高二历史组第12周教案——刘鲲鹏【教学进度】完成必修三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课时设置】新授课二课时跟踪训练二课时【课程名称】《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新课标考纲要求】①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②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③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学情分析、教材分析】学情:优势:方法初具、关注现实缺陷:知识储备少、兴趣不足、学习与运用脱节。

教材:本课是人教版必修3第五单元中的一课,教材分三目介绍了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两方面内容,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是新文化运动的新的发展阶段。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场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一方面它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果,另一方面它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曲,有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在讲授过程中,要把它作为近代思想解放潮流的重要一环,突出其承转作用。

同时,要从思想史的角度,深刻挖掘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内涵与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影响,延伸其现实意义,达到更高层次的情感教育目标。

【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了解鸦片战争后魏源、林则徐、严复、康有为、梁启超等有识之士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把握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历程。

②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并举出相应的代表作。

③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从开始传入、广泛传播到成为主流思潮这一传播过程中的主要史实。

2、过程与方法:①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②探讨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③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历史必然性;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感受主动向他人学习和积极进取的快乐,形成乐学善学而不盲从的态度,将学习西方与爱国主义、将爱国主义与现代化有机结合。

②用批判的眼光来认识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用赞赏的态度来认识新文化运动在解放思想方面的传承和发展价值,养育崇仰思想先驱的感恩情怀。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教学设计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师: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中带中国的思想解放其实就是向西方学习的一个过程。

请同学们把课本翻到单元导入。

自己先阅读一下,概括一下中国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经历了几个阶段?(1分钟)生:师:很好,请坐,在向西方学习过程中,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先后成为了主角。

在地主阶级中,开明派和洋务派主张“师夷长技”,学习西方的技术。

在资产阶级中,维新派和革命派主张学习制度,而资产阶级激进派主张学习思想,这每一次的“学习”都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都是与救亡图存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19世纪40年代~19世纪末的段历史。

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一起看课标(过渡)师:很久以前,西方人来华都被称为到天朝上国贡朝,那么到了19世纪40年代,中国人为什么要“开眼看世界”呢?先看一段材料。

师:从这些文字和图片中你可以了解到,在鸦片战争前,中国对世界的认识是怎样的?生:无知.师:西方国家又发生了什么变化?生:西方国家扩张侵略师:很好。

我们再看,你又可以得到什么信息?经学被大炮摧毁?刚才我们在看单元导入的时候有这么一句,鸦片战争前,人们只埋头读经,那鸦片战争后呢?生:受到刺激,惊醒有志之士。

师:很好,我们把刚才同学们回答的概括一下,(过渡)以鸦片战争后为坐标,中国的国门被打开后,中国的思想界发生了新的变化、。

开始了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之路。

最先倡导“开眼看世界”都有谁呀?生:林魏师:他们主要活动有哪些?看书找到相关内容生:师:下面我们两则材料《探究问题》生:《提示》1.学习西方的器物,主要是武器2.师夷长技以制夷3.重要的启迪作用师:很好。

最后“制咦”的结果如何?看材料生:失败师:在19世纪40年代。

林伟提出的主张最终没能得到实践。

只能“梦里看花转瞬即逝”,但是,他们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救国主张,提出向西方学习的具体内容、方法,为中国早期的近代化提供了.可贵的思想准备,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的启迪作用!(过渡)师:到了19世纪60年代,在统治者内部,又出现了一批主张向西方学习的人群——洋务派。

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教案

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教案

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教案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教案学业水平测试要求: 1、了解魏源、林则徐、严复、康有为、梁启超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2、认识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3、了解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 4、理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5、认识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6、了解李大钊在新文化运动后期宣传社会主义的史实 7、了解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近现代中国志士仁人向西方学习线索: 抵抗派(开眼看世界)地主阶级器物(技术) 1840年(鸦片战争后)洋务派(中体西用)维新派(君主立宪)制度资产阶级革命派(民主共和) 19世纪末 (甲午中日战争后) 激进派(民主与科学)思想文化 20世纪初(五四新文化运动)无产阶级马克思主义近现代中国志士仁人向西方学习过程:所属阶级主张实践活动学习层面特点地主阶级抵抗派师夷长技无技术地主阶级洋务派中体西用洋务运动技术渐进的过程资产阶级改良派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维新变法制度资产阶级革命派民主共和辛亥革命制度资产阶级激进派民主与科学新文化运动思想无产阶级马克思主义,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与工人运动相结合,建立中共结合国情,指导革命考点1、了解魏源、林则徐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 1、睁眼看世界的背景⑴民族危机和封建统治危机日益加深。

⑵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

2、主要代表:林则徐、魏源⑴、林则徐:近代中国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人。

主持编定《四洲志》。

(《四洲志》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⑵、魏源:在《四洲志》的基础上增补了大量资料,编成了《海国图志》。

《海国图志》系统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第一部由中国人编撰的最详备的世界史地著作。

3、林、魏的思想影响:① “师夷长技以制夷”成为近代向西方学习的口号,同时也是对几千年传统心态一次挑战,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

②林、魏开眼看世界向西方学习的思想发展成一股社会思潮并成为中国近代的思想主流考点2、严复、康有为、梁启超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认识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⑴背景:政治上:民族危机加深,掀起瓜分中国高潮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思想上:早期维新思想奠定基础(3)严复:翻译出版《天演论》“世道必进,后胜于今”;主张国家属于人民。

高二历史《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教案

高二历史《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教案

高二历史《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教案中国古代思想的建立特殊坚实,作为一个由封建社会转变成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封建思想的陋俗照旧存在人们心中,今日我要和大家共享的是高二历史《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教案,盼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好好学习并驾驭这局部学问,赶快学习起来吧。

高二历史《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教案本单元主要讲解并描述了鸦片斗争以后中国思想界慢慢出现的西学热。

在西学影响下的近代思想就是向西方学习。

以“师夷长技以制夷”、“师夷长技以自强”、维新变法、追求民主共和、提倡民主和科学、承受马克思主义为标记,从学造器物、仿行制度,到探究思想解放、探求强国之路。

向西方学习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是近代中国人思想不断解放的历程。

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过程中,先学习西方管用科技后学习社会政治学说。

甲午斗争以前主要学习西方科技,之后主要学习西方政治学说。

五四运动后,向苏俄学习,走“十月革命”的道路,最终找到一条自己的路。

2、思想解放:⑴地主阶级:①林、魏抗拒派“新思想”:即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辱之道;②洋务派: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指导思想,只学器物,不学制度;⑴农夫阶级:①太平天国:第一次提出在中国开展资本主义的方案是洪仁玕的《资政新篇》;②义和团:提出扶清灭洋口号,但没有将西方工业文明与列强侵略区分开来,不利于中国近代化;⑴资产阶级:①维新派:早期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也没有付诸实践;康梁仿效日本实行君主立宪,结果证明改良道路行不通。

②革命派:孙中山提出,学习美国试图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③激进派:提出民主与科学口号,存在确定确定和确定否认的偏向。

⑴无产阶级:1921年成立了中国,1922年中共二大确立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最终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功。

1、缘由:①鸦片斗争失败,“天朝上国”梦幻惊醒。

②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文化思想慢慢传入中国。

2、主要倡议者:①林那么徐: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提倡学习西方的“长技”主要指军事科学技术。

广东省高一历史必修二 第五章《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一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全套教案

广东省高一历史必修二 第五章《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一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全套教案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课标要求】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注意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过程中的基础知识。

2、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民主与科学的主要含义。

3、理解: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传播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4、通过对新文化运动兴起背景的分析,引导学生理解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的辩证关系。

二、过程和方法1、以历史人物和重要历史地名、刊物为话题,组织一些再现历史情境的活动,帮助学生理解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2、对本课的史实可联系必修1专题去学习。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中国要富强,必须要提倡民主与科学。

在学习中感受新文化运动中主要代表人物在反封建斗争中表现出的无畏的探求真理的精神,激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使命感。

【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教学方法】情境再现、联系讲解、史料分析、问题探究、历史比较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电影等多媒体资料【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从北大红楼的历史图片开始引入新文化运动。

让学生思考这场轰轰烈烈的思想文化运动是怎样兴起的呢?由此开始本课的学习。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讲授新课:一、《新青年》的诞生:指导学生阅读第一、二自然段的内容,让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出现既是当时特定历史时期经济、政治、思想文化诸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也是近代中国国经历长期的物质、思想准备基础上的必然结果。

教师引导学生:为什么在辛亥革命后,会出现袁世凯复辟帝制?从中认识新文化运动的必要性。

联系必修2所学过的内容,让学生认识到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增强,使得他们强烈要求在中国国实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发对封建军阀统治。

而新文化运动正是反映了这种政治要求而兴起的思想文化运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封面)
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教案
授课学科:
授课年级: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
XX学校
学业水平测试要求:
1、了解魏源、林则徐、严复、康有为、梁启超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
2、认识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3、了解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
4、理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5、认识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6、了解李大钊在新文化运动后期宣传社会主义的史实
7、了解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近现代中国志士仁人向西方学习线索:
抵抗派(开眼看世界)
地主阶级
器物(技术)
1840年(鸦片战争后)
洋务派(中体西用)
维新派(君主立宪)
制度
资产阶级革命派(民主共和) 19世纪末 (甲午中日战争后)
激进派(民主与科学)思想文化
20世纪初(五四新文化运动)
无产阶级马克思主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