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试题(含答案)
【江苏专版】2020高考历史一轮试题28: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_含解析

课时检测(二十八)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1839年,林则徐组织编译了《滑达尔各国律例》,并运用其条款“各国有禁止外国货物不准进口的道理(权利)”来证明禁烟的合法性,从而要求外商出具保证书。
这说明林则徐()A.强调建立近代外交制度B.运用西方法律维护国家利益C.主张采用西方政治体制D.系统实践“师夷长技以自强”解析:选B林则徐组织编译了《滑达尔各国律例》,并运用其条款开展禁烟运动,说明林则徐注重学习西方法律维护国家利益,故选B项。
2.(2018·盐城调研)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总结鸦片战争的教训时说:“以无律无谋之兵,即尽得夷炮夷船,遽可大洋角逐乎?不知自反,而惟归咎于船炮之不若,是疾误庸医不咎方,而咎药材之无力也。
”由此可知,魏源认识到()A.中国需要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B.军事武器落后是导致中国失败主要原因C.战争失败的根源在于制度层面D.军队腐败和指挥失误是战争失败的主因解析:选D战争失败的主因是“无律无谋之兵”,即军队腐败和指挥失误,故D项正确。
3.维新派主张“断发”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与“万国同风”,便于操作机器和武器、讲究卫生等。
1905年,端方、戴鸿慈等出洋考查宪政的“五大臣”也发出了“断发”的声音,“奏请官员剪发之折,两宫深滋不悦”。
武昌起义后,清政府不得不下达谕旨,准许人们自由剪辫,被迫承认了“断发”的合法性。
以上变化主要说明了()A.断发体现革命色彩B.断发触动清朝国体C.政府主导社会生活D.政治时局影响习俗解析:选D材料反映出近代“断发”受到戊戌变法、清末新政、辛亥革命等政治时局的影响,故D 项正确。
4.“为了在王权承认的‘合法性’范围内偷运西学之果,康有为在变法的整个过程中不得不始终小心翼翼地从‘奉天承运’‘圣人之作’的传统象征系统内拾取古已有之的变化之道。
……尽管康有为之变法理论似乎处处引经据典,旁征博引,无敢逾越古典圣贤所订准绳,但言行举止中却不时透露出叛逆色彩。
高三历史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试题

高三历史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试题1.(10分)中国自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了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理论的过程。
下表列举出了近代向西方学习的先进的中国人,请归纳指出他们学习西方的指导思想、倡导的运动、取得的主要成就和他们的思想特点。
(每空1分,共10分)【答案】(10分)【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理论的过程包括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以及新文化运动。
这几个重大事件的指导思想分别是中体西用、维新思想、三民主义、民主科学。
主要思想特点分别是学习先进科技、主张君主立宪制、资产阶级共和制、思想彻底反封建。
其实本题考查的关键点在于思想特点一定要做好解答。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新文化运动•彻底反封建;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近代化开端2.从鸦片战争到新文化运动,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了曲折的历程。
整个过程体现了近代中国A.学习西方就是对封建制度的不断否定B.学习西方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动力C.内忧外患交织促进了学习西方的深化D.发展资本主义是学习西方的主要目的【答案】C【解析】林则徐开眼看世界,洋务派学习西方科学技术都没有对封建制度的否定,排除A。
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是向西方学习之后,排除B。
学习西方的目的是寻求强国御辱之道,实现富国强兵,排除D。
国人学习西方经历了器物到制度到思想的历程,特点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每一次学习西方的变革都是在民族危机加深的背景下深入下去的,故选C。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3.从洋务运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到康有为“托孔改制”,从三民主义到新文化运动,一些激进派提出全盘西化、“打倒孔家店”的口号,造成近代西学地位不断提高,以儒家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中学地位不断下降,这主要是因为A.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步加深B.西方列强的侵入,西学涌入中国C.中国社会的变化和逐步转型D.知识分子思想逐渐激进【答案】C【解析】中国这种思想的变化是社会转型的反映。
专题3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专题综合 试卷 (7)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3·漳州模拟)“其书罗列甚远之国,指掌形势,可谓奇书”“欲制夷患,必筹专情,尤为有用之书。
”这是对下列哪本书的评价()2.1846年,美国传教士约翰逊在福州台江吉祥山创办福音精舍,以学习《圣经》为主,兼修国文和自然科学(“格致”课)。
这是福建省开办最早的新式普通中学教育。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洋务运动推动了福建教育的近代化B.近代教育是西方文明传播的产物C.我国的思想文化近代化历程萌发于福州D.新式学校取代私塾教育已成为当时社会主流3.(2012·惠州模拟)国学大师王国维曾用一句话精辟地概括了清代学风:“清初之学大,乾嘉之学精,而道咸(指道光、咸丰)以来之学新。
”文中的“新”主要是指()A.批判君主专制制度B.针砭社会时弊C.注重经典考据D.学习西方文化4.(2012·台州模拟)张之洞在《劝学篇》中说:“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不必尽索之于经文,而必无悖于经文。
”下列观点突破了张之洞主张的是()A.“师夷长技以自强”B.“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C.“启民智、伸民权、设议院”D.“中学为体,西学为用”5.(2013·龙岩模拟)胡适评价19世纪末的梁启超为“革命第一大功臣,其功在革新吾国之思想界”。
这主要是因为梁启超宣传了()A.民主科学,自由平等B.民主共和,主权在民C.托古改制,变革维新D.开设议院,变法图存6.康有为曾说:“设上下议院,无事讲求时务,有事集体会议,议妥由总理衙门代奏。
事虽议于下,而可否之权仍操之于上,庶免泰西君民争权之弊。
”这种观点主张()A.议院的功能在于限制君权B.议院独立于政府之外C.议院是朝廷的咨议机构D.议院由民选,君民共治7.(2012·泰安模拟)“自权利之祸于人心,破家族,削亲权,乱男女,蔑尊卑长幼,尽弃吾中国数千年之礼俗教治,而从事于其所谓平等自由之说。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测试卷

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测试卷一、选择题(共20小题)1.“今之国若有十万之富豪,则胜于百万之劲卒”,“讲求泰西士农、工商之学,裕无形之战,以固其本”。
提出这一思想主张的是()A.林则徐B.魏源C.李鸿章D.郑观应2.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主要活动基地的关键原因在于()A.它是体制完备的新式大学B.它是《新青年》编辑部的所在地C.蔡元培推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D.陈独秀、李大钊在北大担任教授3.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到“公举一大酋总摄之,非惟不世及,且不四载即受代……墨利加洲之以部落共和国代君长,其章程可垂奕世而无弊。
”这表明()A.魏源认可美国的选举制度B.魏源认识到美国先进的根源C.魏源借以表达反专制思想D.历史上对魏源的评价偏低4.“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以上材料反映了魏源编写《海国图志》的目的是()A.要求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B.抵制侵略走上富强之路C.帮助人们挣脱封建思想的枷锁D.引导人们注意世界形势5.有一副对联:“白话通神,红楼梦、水浒,真不可思议;古文讨厌,欧阳修、韩愈,是什么东西。
”它最可能出自谁的手笔()A.洋务运动京师大学堂学生B.清末就读于同文馆的学生C.民国初年北京大学的学生D.文革时期参与串联的学生6.19世纪末的中国面临瓜分豆剖的危机,应当如何自救?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对这一艰深的时代课题做出的最符合时代潮流的回答是()A.“师夷长技以制夷”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C.“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D.“师夷长技以自强”7.胡适评价19世纪末的梁启超为“革命第一大功臣,其功在革新吾国之思想界”。
这主要是因为梁启超宣传了()A.民主科学,自由平等B.民主共和,主权在民C.托古改制,变革维新D.开设议院,变法图存8.洋务运动领袖张之洞在1898年发表的《劝学篇》中认为:“不变其法,不能变其器。
”“西学又有别,西艺非要,西政为要。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五单元测试题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一、选择题1.《海国图志》中出现了一些外来词汇,如“西业”(参议院)“里勃里先好司”(众议院)“勃列西领”(总统)等。
结合所学判断,该书( )A.主要内容是介绍西方政治体制 B.对西方政治体制已有所涉及C.提出中国要学习西方代议制度 D.为戊戌变法提供了理论基础2.1875年,郭嵩焘奏称:“西洋立国有本有末,其本在朝廷政教,其末在商贾,造船、制器,相辅以益其强,又末中之一节也……将谓造船、制器,用其一旦之功,遂可转弱为强,其余皆可不问,恐无此理。
”这一认识( )A.是中体西用论的具体表述 B.对洋务派思想有所突破C.反映了顽固派的政治主张 D.奠定维新变法的思想基础3.19世纪八九十年代,李鸿章在为格致书院所出考题中,曾问到西方测温、测热、测电的方法,问到西方平弧三角与《周髀算经》的关系,问到西方关于64种化学物质在中国语言为何物……这说明当时的中国人( )A.开始开眼看世界 B.坚持“中体西用”C.普遍接受西式教育 D.关注西方科技4.一位传教士将他描述为“一个彻头彻尾的中国人”。
对他来说,虽然创办了许多现代化事业,但他从不提倡改变中国的政治制度和道德教化。
这位传教士所描述的“他”应该是( )A.林则徐 B.张之洞C.郑观应 D.康有为5.1900—1901年间,上海地区“言爱国者”,多积极讨论光绪帝之存废问题,“尚不知革命为何物”。
这一现象反映当时( )A.革命派尚未开展救亡运动 B.上海的社会风气相对保守C.废除帝制成为社会的共识 D.改良仍然是社会主流思潮6.康有为在《请尊孔圣为国教立教部教会以孔子纪年而废淫祀折》中写道:“特发明孔子为改制教主,六经皆孔子所作,俾国人知教主,共尊信之。
皇上乙夜览观,知大圣之改制,审通变之宜民,所以训谕国人,尊崇教主,必有在矣。
”康有为此举的主要用意是( )A.树立孔子权威 B.否定君主制度C.促进思想启蒙 D.减少变法阻力7.维新派认为教育“不当仅及于士,而当下达于民;不当仅立于国,而当遍及于乡”;“必使四万万之民皆出于学”,材料主要反映了( )A.古代教育向近代教育的转型 B.维新派全民教育的理念C.维新派认为教育应该为变法服务 D.维新派开启了中国教育近代化8.五四运动前后,北京大学教员中既有以陈独秀为首,以李大钊、胡适、鲁迅、钱玄同、刘半农、沈尹默等为骨干的革新营垒;又有辜鸿铭、刘师培、陈汉章、黄侃等知名的旧派学者。
高二历史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试题

高二历史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试题1.中国近代先进人物在向西方学习方面,呈现出不断深入的趋势。
导致这种趋势的最主要原因是()A.西方资产阶级文化成果的先进性B.中国知识分子提倡和传播西学C.列强入侵,西学不断涌入中国D.中国社会的变化和逐步转型【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再现知识,理解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开始转变(转型),社会也在逐渐转型,面对民族危机,一些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寻求救国救民之路,这就是最主要的原因,故选D;ABC三项不是最主要原因,说法欠妥。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洋务运动;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维新思想;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新文化运动2.近代化是指工业化和与工业化相伴随的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变化。
近代前期,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大体上依次经过A.经济领域政治领域思想领域B.经济领域思想领域政治领域C.思想领域经济领域政治领域D.政治领域经济领域思想领域【答案】A【解析】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引进机器生产,创办近代企业,中国开始了经济的近代化;19世纪末,民族资产阶级发起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1915年兴起的新文化运动主张用西方的民主、科学彻底改造中国社会,表明先进中国人学习西方已经深入到思想文化的层次。
A项排列正确。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学习西方的历程·洋务思想、维新思想、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3.近代中国思想界从学习西方的“器物”演进到学习西方的制度,出现这种演变的主要原因A.民族危机日益加深B.国内阶级矛盾激化C.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D.“西学东渐”局面开始形成【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近代中国人通过列强发动的战争,首先认识到了与外国在器物层次上的差别,所以开始学习西方的器物以洋务运动为代表;但是甲午战争以后,使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仅学技术并不能挽救中国的民族危机,由此可知从学习西方的“器物”演进到学习西方的制度,出现这种演变的主要原因是民族危机的加深。
2021届高三下学期总复习历史单元精品试题 专题二十一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含答案)

2021届高三下学期总复习历史单元精品试题专题二十一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48分)1.魏源与贺长龄于道光初年辑《皇朝经世文编》,全书120卷中,《礼政》(记述传统治国思想)占16卷;光绪十四年葛士凌辑《续编》,全书120卷中,《礼政》仅占12卷。
这一变化反映了()A.统治危机加深影响政局变动B.治国理念受西学传播的影响C.儒家思想统治地位发生动摇D.封建君主专制统治日趋反动2.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萧功秦指出,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与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意识。
“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是指()A.明末清初的“经世致用”意识B.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C.维新派的“维新变法”主张D.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3.鸦片战争以后,地方督抚谈到欧美国家时“必以‘船坚炮利’论之”。
但19世纪70年代以后,“西洋厂矿”、“洋人公司”日渐成为他们的谈资。
由此可知()A.开明地主对西方的认识不断加深B.洋务运动的战略重心发生了转移C.欧美工业革命的成果震惊了中国D.地方督抚已成为清廷的中坚力量4.“明明是海军学校,却要叫水师学堂。
这不是一个称谓的问题,背后体现的是一个特别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新的东西每每要被旧的压着,戴一顶旧帽才能存活。
”其体现的是()A.欣然接受器物层面的西化B.讽刺“中体西用”的局限性C.反对洋务派的变革尝试D.认识到了中国落后的根源5.1894年,郑观应的《盛世危言》正式出版。
在书中,郑观应认为,中国传统的思想视工商为牟利之贱业,“但有困商之虐政,并无护商之良法,虽欲商务之兴,安可得哉?”郑观应意在()A.批判重农抑商政策B.为反清革命提供理论依据C.发展本国资本主义D.颠覆中国传统的夷夏之辩6.“康有为的维新思想对公众意识的影响日益扩大,中国不但面临着行政管理崩溃的现实,而且开始了以辛亥革命为结果的政治瓦解的进程。
第05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学易试题君之单元测试君2019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3)(参考答案)

1
1 2 3 4 5 6 7 8 9 10 A A
D B A D D A D B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B D C B C C B C A A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A
D
A
B
D
A
A
D
C
C
31.【答案】(1)策略:师夷长技以制夷;(2分)表现:打着自强求富旗号,兴办洋务运动。
(4分)主题:
救亡。
(2分)
(2)原因:洋务运动失败,甲午战后民族危机加深。
(4分)成果:维新思想。
(2分)使命:启蒙。
(2分)
(3)介质:民主,科学,马克思主义;(6分)事件:五四运动。
(2分) 特点:由被动到主动;由器物到制度到文化(或由表及里,由浅入深)。
(4分)
总之,在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近代化逐步展开。
(2分) 论题2:西方侵略与近代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
(2分)
论证: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于1840年发动鸦片战争,打破了清政府“天朝上国”的虚骄观念,传统的以华复为中心的民族意识趋于崩溃;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及清政府在礼仪及机构方面的调整,加速传统的朝贡体制瓦解,客观上也促进华夏中心观的解体;甲午战争中国的惨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引起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峻,中国社会各阶层纷纷掀起救亡图存运动的高潮,民族意识觉醒;维新派推动维新变法运动,把启迪民智与救亡图存联系起来;促进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农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一、选择题1.(2014•吉林长春模拟)王韬认为:“当默深先生时,与洋人交际未深,未能洞见其肺腑,然‘师长’一说,实倡先声。
”文中的“默深先生”是指()A.林则徐B.魏源C.曾国藩D.李鸿章2.(2014•三门峡模拟)有学者认为,从中国近代科技史的角度看,“格致”就像一只小船,从明末到民国初期,载着“Science”过渡到“科学”的彼岸。
这一过程体现了()A.中体西用B.西学东渐C.西学中源D.中西同源3.(2014•来宾模拟)《刘如山回忆录》中载,“大家以为学了洋文,便是降了外国。
……招学生太费事,于是由八旗官学中挑选,虽然是奉官调学生,但有情可托的学生谁也不会去,所挑选者,大多数都是没有人情,或笨而不用功的学生。
……这些学生入同文馆之后……许多人便同他们断绝了亲戚关系。
”材料说明京师同文馆招生困难的根本原因是()A.洋文学科的增设B.顽固势力的反对C.社会观念的落后D.大家子弟的谨慎4.(2014•江苏南京模拟)康有为在研究儒家经典的基础上撰写了《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出版后不久便被清政府毁版,其主要原因是这两本书()A.学术观念不符合史实B.推崇光绪帝而批评慈禧太后C.损害了孔子的威信D.有力地冲击了顽固守旧势力5.(2014•北京西城模拟)中国近代有人认为:“君主者权偏于上,民主者权偏于下,君民共主者权得其平。
”判断此人的政治派别是()A.保皇派B.维新派C.革命派D.洋务派6.(2014•新乡模拟)梁启超在1923年撰写的纪念《申报》创办七十周年的文章中认为,中国人从鸦片战争以后开始学西方,第一阶段是学器物;第二阶段是学制度;第三阶段是学精神文化。
以下各项中,属于第二阶段的代表性主张是()A.“师夷长技以制夷”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C.“今日策中国者,必曰兴民权”D.“三纲五常”乃“奴隶之道德”7.(2014•安徽淮南模拟)蔡元培在1918年撰文说:“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哲学之唯心论与唯物论;文学之崇实论与理想论;经济学之干涉论与放任论并列其中,此大学之所以为大也。
”此处蔡元培所说“大学之所以为大”的主要意义是()A.学风开放,思想自由B.重文轻理,倡新抑旧C.学科齐全,综合性强D.规模宏大,名师众多8.(2014•辽宁五校模拟)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认为,封建“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是控制人们思想的枷锁,造成了人们在政治上和家庭生活上的不平等。
该材料强调的是()A.人性的解放B.人们政治地位的平等C.民主与科学D.平等与博爱9.(2014•贵港模拟)“其不能善变而与之俱进者,将见其不适环境之争存,而退归天然淘汰已耳!”“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而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世界之生存而归削灭也……”这是一篇文章中的两句话,它最有可能出自于()10.(2014•湖南雅礼中学模拟)任何一种思想的传播无不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发生,任何一种思想理论在其传播过程中无不烙上了主体性选择的烙印。
在中国,最早选择马克思主义的“主体性”因素主要是() A.具有革命思想倾向的知识分子B.主张民主革命的政治团体C.代表无产阶级的先进组织D.寻求救国之道的激进民主主义知识分子11.鲁迅先生在《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一文中说:“从二十世纪的开始以来,孔夫子的运气是很坏的,但至袁世凯时代,却又被重新记得,不但恢复了祭典,还新做了古怪的祭服,使奉祀的人们穿起来……”孔夫子“又被重新记得”,主要是因为()A.儒家思想对中国的影响根深蒂固B.新文化运动解放了思想C.辛亥革命从根本上动摇了儒家思想的地位D.儒家思想符合专制需要12.(2014•浙江宁波模拟)郭沫若在1925年写了一篇题为《马克思进文庙》的小说。
在交谈中,孔子发现马克思的理想社会与自己的大同理想“不谋而合”,马克思也发现自己对世界与人生的看法与孔子“完全相同”;最后,马克思慨叹:“我不想在两千年前,在远远的东方,已经有了你这样一个老同志!”由此可见,郭沫若认为()A.孔子的儒家思想可以救中国B.马克思看法与孔子思想具有相通性C.马克思主义应与中国实际相结合D.宣传马克思主义应以孔子为旗号二、非选择题13.(2014•周口模拟)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学校者人才所由出,人才者国势所由强,故泰西之强强于学,非强于人也。
然则欲与之争强,非徒在枪炮战舰也,强在学中国之学,而又学其所学也。
今之学其学者,不过粗通文字语言,为一己谋衣食,彼自有其精微广大之处,何尝稍涉藩篱?故善学者必先明本末,更明所谓大本末而后可。
以西学言之:如格致制造等学其本也,各国最重格致之学,英国格致会颇多,获益甚大,讲求格致新法者约十万人。
语言文字其末也。
合而言之,则中学其本也,西学其末也。
主以中学,辅以西学。
——郑观应《盛世危言•西学》材料2:维新派与洋务派不同之处,在于他们认为西方之所以强大,原因并不只是在于他们在“技器”方面比较先进,更重要的原因在于他们有优良的政治制度以及自由、民权观念。
因此他们不只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同时也提出了制度变革。
——徐克谦《中国传统思想与文化》材料3: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轮焉。
今且日新月异,举凡一事之兴,一物之细,罔不诉之科学法则,以定其得失从违;其效将使人间之思想云为,一遵理性,而迷信斩焉,而无知妄作之风息焉。
……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陈独秀《敬告青年》请回答:(1)据材料1概括“西学”的主要内容。
你如何理解“主以中学,辅以西学”的主张。
(2)据材料2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资产阶级维新派与洋务派主张的不同之处和实践结果的相似之处。
(3)材料3中陈独秀认为中国应如何摆脱“蒙昧时代”?在学习西方上与材料1、2相比有何新特点?(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时代背景,指出近代前期中国思想解放的特点。
14.(2014•江苏徐州高三模拟)新文化运动除了宣传“德先生”和“赛先生”,还开始了一场道德伦理革命。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吾国今日道德之根本问题,乃在革除昔日一本不易旧道德之观念,而建设今日因时制宜断道德之标准。
就目前之情势观之,应规定者约有三事:(一)注重人道主义.以平等博爱诸德实行之;(二)发达个人之制己心;(三)主张极端之自由思想。
——吴康《论吾国今日道德之根本问题》材料2: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相形见绌,举国所知矣;其次为政治,年来政象所证明已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
继令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
此而不能觉悟,则前之所谓觉悟者,非彻底之觉悟,盖犹在惝恍迷离之境。
吾敢断言曰: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材料3:我们今日的环境,真是不幸极了:社会的种种组织,风俗,制度,都是过渡时代、“青黄不接”——新文化未能完全产出,旧道德已宣告破产;使得国内的军政,民政,以及工商百业,都显出一种黯淡凋零的状态,比之欧洲黑暗时代,也差不多。
——左立夫《中学毕业生的切身问题》请回答:(1)据材料1,作者所说的“旧道德观念”指的是什么?作者所提出的“新道德标准”的思想来源又是什么?(2)据材料2,概括近代中国人渐趋觉悟的发展阶段。
结合新文化运动的背景,说明“道德伦理革命”出现的原因。
(3)据材料3及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中国道德伦理建设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其原因。
课后达标检测291.解析:选B。
由“‘师长’一说,实倡先声”可知这是“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的影响。
故选B。
2.解析:选B。
本题考查中国近代的思想解放运动。
从材料中“从明末到民国初期”这一时间信息和“载着‘Science’过渡到‘科学’的彼岸”这一现象来看,题干材料描述的是明末以来西方近代科学技术逐渐传入中国的史实。
A、C、D都与题干材料信息不符。
3.解析:选C。
京师同文馆招生困难主要是因为“大家以为学了洋文,便是降了外国”,由此可以看出社会观念的落后。
4.解析:选D。
《新学伪经考》宣传的思想动摇了封建统治者恪守祖训、反对变法的理论基础。
《孔子改制考》利用孔子的权威来论证变法的合理性。
两本书宣传维新变法,有力地冲击了顽固守旧势力。
5.解析:选B。
由“君民共主者权得其平”可知这是主张君主立宪制,故选B。
6.解析:选C。
题干中梁启超认为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器物、制度、精神文化三个阶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B两项属于器物阶段,C项为制度阶段,D项为思想阶段,故答案选择C项。
7.解析:选A。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意思是:万物同时生长而不相妨害;日月运行四时更替而不相违背。
蔡元培任北大校长后,采取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办学方针,使北京大学成为思想解放的重要阵地。
8.解析:选A。
中国封建社会中形成的封建“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是对人性的控制,使个体的人在政治、家庭中处于不平等的地位,封建统治者通过这些来控制人们的思想,最终达到有效统治的目的。
新文化运动的先驱批判封建旧道德,目的就是实现人性的解放。
9.解析:选D。
材料中以进化论为思想指导,要求与时俱进,振兴中华民族。
“国粹”是传统儒家理论,“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体现了反对儒家思想统治的要求,据此,可排除A、B两项。
《民报•发刊词》提出三民主义,但没涉及批判儒家思想的内容,排除C。
《敬告青年》是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的重要文章,表达了反对儒家礼教,追求民主科学的强烈愿望。
故D正确。
10.解析:选D。
马克思主义学说是无产阶级的思想武器,有利于指导无产阶级运动走向成功。
在近代中国,最早选择马克思主义的是新文化运动中激进民主主义知识分子,他们是具有初步无产阶级思想的知识分子,试图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挽救中国。
11.解析:选D。
本题解题需明确两个问题,一是统治者采取的措施归根结底都是为维护其统治服务的,二是儒家思想中的一些糟粕,如“别尊卑,明贵贱”的封建等级观等能为袁世凯称帝做理论依据,所以袁世凯大肆“尊孔复古”,其原因就是儒家思想符合专制需要。
12.解析:选B。
郭沫若在五四时代是浪漫主义的代表,他在那个时代不主张激烈反孔,反而提倡孔子思想与马克思看法的会通,这主要是因为他认为孔子思想和马克思看法有相通之处,故B项正确。
13.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第(1)问,从材料1中不难看出西学的内容:科技。
其主张的理解即是对“中体西用”内涵的考查。
第(2)问,两派的不同主张及实践结果的相似之处根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不难归纳。
第(3)问,陈独秀的主张从材料3最后一句归纳,新特点注意对比材料1、2,陈独秀对西方的学习已深入到思想文化层次。
第(4)问,是对近代前期中国思想解放特点的考查,应从学习的内容、趋势及学习的任务目的方面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