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宣巴才让论文doc
《小额班级藏英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开题报告

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实施方案天祝藏族自治县抓喜秀龙乡红圪垯小学张有成刘永玉课题名称:少数民族地区小学小额班级藏英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课题类别:子课题一、选题意义:推进少数民族地区小学小额班级藏英课堂有效教学,提高小额班级藏英教学质量,是当前少数民族地区小学小额藏英教育工作的重点,小额班级藏英教学研究工作面临着新的形势、新的机遇和新的挑战。
迫切需要充分依靠各个方面的力量,充分发挥基础教育研究的基础性作用。
二、研究价值:在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小学当前生源锐减后形成的小额班级,如何进行小额班级藏英课堂有效教学,让教师在现有的条件下适应小额班级藏英课堂有效教学,是目前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三、研究目标:(一)、预期的研究目标:1、备课策略①提高预习的有效性策略的研究;A、重视课前预习检查;B、教给学生课前预习方法;C、精心设计课前预习内容;D、根据年级段的特点布置课前预习。
②提高备课的实效性策略的研究;A、课前精心准备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重要保障;B、创设教学情境,激发调动学生学习兴趣;C、优化教学过程,选择恰当的教法和学法。
③强烈的目标意识策略的研究。
2、预期的教学实施策略①保持学生持续的新鲜感和良好的学习状态;②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中要始终热情的参与;③加强教学互动;④改变评价方式。
3、教师由教学型向反思型转变有人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
可见写反思对教师很重要。
没有反思,便没有感悟,没有感悟,便不能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反思既能让教师及时记录教学中的失误,以免下次上课时再犯同样的错误,也可以记下“金点子”有利于今后的课堂教学,真正做到了“扬长避短”,使自己的专业水平更上一个台阶。
4、围绕少数民族地区小学小额班级藏英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为少数民族地区小学小额班级藏英课堂教学提供教学方案服务;(二)、研究内容:本课题系统地分析有效藏英教学的基本理论,在调查、实验、归纳等基础上探索有效教学的策略,并形成藏英教学策略体系。
浅谈办公自动化的快速印刷

浅谈办公自动化的快速印刷
董芳池
【期刊名称】《办公自动化》
【年(卷),期】2000(000)002
【摘要】在当今信息时代里,信息传递的方式与速度对信息本身的价值变得越来越重要。
需要通过印刷方式进行传递的社会信息数量急剧增加,这些印件中有80%的印件幅面尺寸是A_3,有70%的印件印数仅为1000张左右。
【总页数】2页(P61,51)
【作者】董芳池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P317.1
【相关文献】
1.德鲁巴——印刷世界的风向标——中国印刷及设备器材工业协会快速印刷分会赴欧考察报告 [J], 文耕
2.关于组团参观美国芝加哥2005年国际印刷及纸品加工展览会及对施乐、柯达公司考察、调研的报告--中国印刷及设备器材工业协会快速印刷分会组织会员单位出国考察纪实 [J], 杨栓柱
3.对快速印刷的几点认识大有作为的快速印刷业 [J], 王荣德
4.浅谈快速印刷 [J], 张鑫炎
5.数码印刷、快速印刷、喷墨印刷技术座谈会在京召开 [J], 李月莲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中国现代作家自传的述志写作

论中国现代作家自传的述志写作
董轩
【期刊名称】《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0(29)1
【摘要】言为心声,作家通过自传的形式来向外界抒发自己内心的志向,以此来与外界进行抗争,希望得到外界理解和支持.这是中国现代作家进行自传创作的一种动机,本文从这些作家的创作动机入手去分析这类自传,还原他们的内心真实感想,理解认识他们的人生志向.
【总页数】4页(P43-46)
【作者】董轩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浙江金华32100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6
【相关文献】
1.在口头传统与书写文化之间的史诗演述人——基于个案研究的民族志写作 [J], 巴莫曲布嫫
2.论中国现代作家自传的述志写作 [J], 董轩
3.新文化英雄的自传写作——考察中国现代作家自传的一个视角 [J], 谢子元
4.论史诗性中国现代作家自传的创作内涵 [J], 董轩
5.从自叙传到自传:论1928年前后郭沫若的自传写作与自我建构 [J], 吴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以中释西”文学批评范式的学理依据与阐释路径研究

“以中释西”文学批评范式的学理依据与阐释路径研究
董首一
【期刊名称】《内蒙古社会科学》
【年(卷),期】2024(45)2
【摘要】比较文学的中国学派强调“双向阐发”,但时至今日,“以西释中”仍占绝对优势,文学批评中几乎没有“以中释西”的声音。
“以中释西”既可以让我们“发现西方”,又可以对“以西释中”的单向阐发进行拨正,避免中国文论的“失语”。
由于中国传统文论本身是前现代、现代与后现代思想的统一,文化交融与互鉴使西方文学具有中国美学特色,以及中西文心相同,所以“以中释西”有着充分的学理依据。
“以中释西”的具体路径包括以中国诗学直接审视西方文学、以问题为基础进行阐释、正向阐释与反向阐释相结合三种方法。
“以中释西”应注意树立“文体意识”、强调对被阐释文本的“细读”和微调理论框架。
【总页数】9页(P163-171)
【作者】董首一
【作者单位】西南交通大学人文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0-03
【相关文献】
1.加强“以中释西”文学批评,构建中国比较文学的话语体系——黄维樑教授访谈录
2.问题意识引领下的学理批评范式——论刘起林文学批评的学术理念与研究实
践3.问题意识引领下的学理批评范式——论刘起林文学批评的学术理念与研究实践4.生物符号学文学批评中“建模论”的阐释机制——兼论生物文化阐释的可能路径5.仪式音声“阐释民族志”范式建构的反身性闸释——以《仪式音声阐释民族志》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08年省一等奖论文

浅谈语文教学问题解答中的多角度思维训练宁阳县东疏中学高传奎语文训练主要是语言的训练,从训练中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
在诸多能力中,思维能力起着关键的作用。
特别是重视思维的全面性、完整性的问题。
所谓思维的全面性,就是避免单一思维,提倡多角度、多侧面思维的训练。
当今的语文教学不应是教课文,而应象叶老先生说的那样,“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我们语文教师应该好好运用好这个例子来教学,在使用教材的同时,也不应仅是教给学生学习课文的方法,不是训练方法,而应是引导学生在应用这个例子来归纳和运用方法。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的作用在于“导”,所以教师除在课文和下功夫外,还应在“引”上下功夫。
这里,我们以人教版初中语文第四册的说明文教学为例,谈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语言思维训练的问题。
就语言训练一项来说,训练的内容就很多,如:结合语境来理解词义,训练语言感知能力;分析修饰语,体会语言的严密性、生动性;考察词语的位置关系,体会词语组合的逻辑性等。
我们从解决实际问题入手,来引导培养学生多角度、多侧面的全面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促进学生优良的思维品质的形成。
新人教版初中语文第四册教材,重点是说明文阅读训练,全书六个阅读单元,前三单元的内容,全是说明文阅读训练。
而说明文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就在解答“加点字”的作用这一问题上。
所以教材特别看重了语言的运用技巧的训练,突出在对课后练习题设计上的侧重。
一般地说,每课课文后边都有2-4个练习,而在语言运用的揣摩训练就占去了相当的内容,如:第一单元有两篇教读课文,《苏州园林》课后练习二和《中国石拱桥》的课后练习二。
第二单元教读课《看云视天气》的练习二。
第三单元教读课文《食物从何处来》的练习二和《时间的脚印》的课后练习三,《气候的威力》的课后练习二都设计了多个小题的语言揣摩训练。
从这些练习设计题的特点来看,解答些问题都必须运用多角度思维。
不然,学生在思考这些问题时,不是不知如何下手,就是只抓住了一方面大肆回答,而忽视了其它要点,造成在测试中失分。
古语文例二则

古语文例二则
张闻玉
【期刊名称】《贵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2002(000)002
【摘要】古语中常出现“例语”、“大名冠小名”等用法。
本文通过具体文例,探讨一些规律性,供学古文者借鉴。
【总页数】2页(P74-75)
【作者】张闻玉
【作者单位】贵州大学贵阳 55002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109.2
【相关文献】
1.浅谈吐蕃统治敦煌时期藏语文的使用和藏汉翻译活动——以敦煌本古藏文文献为例 [J], 卓玛才让
2.异域之美:回族传统中阿拉伯和波斯语文学原典的流传——以阿拉伯文《母噶麻忒》和波斯文《古丽斯坦》为例 [J], 周传斌
3.部编版和人教版语文教材助读系统比较分析——七年级上册《〈世说新语〉二则》《〈论语〉十二章》为例 [J], 黄宝琼; 李黛岚
4.习得识字方法体悟文字之美——以统编教材语文一年级下册识字(二)《古对今》教学为例 [J], 何超丽
5.基于语言建构与运用的古诗词教学
——以中职语文教材"千古流芳"单元为例 [J], 黄海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全国职业教育研究论文要目检索

8019826817 健全国家职业教育制度框架是实现职教现代化的需要 匡瑛 井文 《教育发展研究》 2019年第7期 14400字19826818 改革开放40年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转型及其发展趋势 康宁 《高等教育研究》 2019年第4期 22600字19826819 对高职院校百万扩招的思考(笔谈) 董刚 等 《中国高教研究》 2019年第4期 10600字19826820 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西部地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战略选择 瞿连贵 等 《中国教育学刊》 2019年第4期 11300字19826821 现代学徒制环境制度研究 褚建伟 《职教论坛》2019年第4期 9200字19826822 创新·指南·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解读 庄西真 《教育与职业》 2019年第7期 9100字19826823 我国职业教育扶贫绩效评价体系建构 王继平 等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9年第12期 9800字 19826824 职业教育“类型教育”诠解:质的规定性及其超越 路宝利 缪红娟 《职业技术教育》 2019年第10期 15800字19826825 中等职业教育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 苏荟 刘奥运 《职业教育研究》 2019年第4期 10300字19826826 “1+X”是智能化时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创新 徐国庆 伏梦瑶 《教育发展研究》2019年第7期 10800字19826827 基于高质量发展的高职院校素质教育 周建松 《中国高等教育》 2019年第7期 5200字19826828 高职教育产教融合:本质、模式与路径 胡昌送 张俊平 《中国高教研究》 2019年第4期 10600字19826829 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的概念基础:反思与回归 梁卿 《职教通讯》 2019年第7期 10800字19826830 产教融合型企业的学理逻辑、多维价值及选择适切性研究 曹靖 《职业技术教育》 2019年第10期 12300字19826831 基于产教融合的高职“三创”教育体系构建 肖荣辉 杨斯诗 《继续教育研究》 2019年第4期 14000字19826832 高职院校专业课程国际化的研究综述 张海宁 《职教论坛》 2019年第4期 11000字19826833 高职院校师生“非制度性交往”的基本诉求、价值向度及推进策略 曹靖 章莹 《职教通讯》 2019年第7期 11700字19826834 历时性视角下农村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发展研究 张红 杨思洁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9年第12期 9800字19826835 我国教育国际化最新进展与宏观形势——新时代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战略与创新路径思考(上) 熊建辉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9年第12期 18000字19826836 回顾与展望:2018年成人教育理论研究综述——基于对2018年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成人教育学刊》的统计分析 乐传永 汤海明 孙立新 《中国成人教育》 2019年第7期 16500字19826837 新时代新任务:推进职业院校开展高质量职业培训 孙诚 《教育与职业》 2019年第7期 9100字19826838 独立学院发展再审视 钟秉林 周海涛 《教育研究》 2019年第4期 11800字19826839 技能与全球价值链:OECD的治理路径及启示 陈衍 柳玖玲 劳倩颖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9年第2期 12300字19826840 芬兰应用技术大学RDI科研范式及其启示 夏霖 刘海峰 谭贞 《高教探索》 2019年第4期 8800字19826841 中、美、俄职业教育中的校企合作 托马斯·雷明顿 杨钋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19年第2期 28100字19826842 澳大利亚现代学徒制的发展历程、成效与优势 左彦鹏 李娅玲 《职教论坛》 2019年第4期 11000字19826843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巴职业教育合作研究 王慧 翟风杰 《职业教育研究》 2019年第4期 6900字19826844 产教融合背景下德国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的几个关键问题 谢莉花 赵俊梅 《职业技术教育》 2019年第10期 14000字19826845 斯里兰卡职业教育扶贫的顶层设计与实施框架 张振 《比较教育研究》 2019年第4期 19500字19826846 德国国家资格框架及其特点 牛金成 《外国教育研究》 2019年第4期 11700字19826847 日本对非洲职业教育援助的特色与启示 任莺 徐倩 《世界教育信息》 2019年第8期 8200字 如需查询,请与职业技术教育杂志社联系,地址:长春市凯旋路3050号(130052),网址:,E-mail:cctve@全国职业教育研究论文要目检索(总第254期)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期刊编辑委员会主办职业技术教育杂志社承办。
敢与不敢议论文高中优秀作文5篇

敢与不敢议论文高中优秀作文5篇敢与不敢议论文1面对挑战,一些人敢于直面对抗,有些人则选择积累经验之后在去对抗,这就是敢与”不敢“。
孙中山先生提出了”敢为天下先“的口号,并以此投身推翻腐朽清王朝的事业为中华民国诞生出巨大贡献。
这就是敢,敢第一个站出来去推翻清王朝,那个腐朽的朝代。
让我们设想一下,如果当初没有像孙中山那样”敢为天下先“的人,恐怕就没有现在这样繁荣昌盛的中国了吧。
二十世纪时,又想孙中山先生那样”敢为天下先“为人民造福的勇士。
同样,生活在二十一世纪的我们中也有这样的勇士。
马云创立了阿里巴巴,为现代人的购物形成了诸多的方便。
他创建网上购物,以为是一种”敢为天下先“的做法,在中国他是第一人。
他的勇敢让他走向成功,他的成功给人带来了方便。
倘若,当初没有像马云那样”敢为天下先”的人,我们现在如此方便、实惠的网上购物应该就不会存在了吧。
所有的为人类造福的事,都要有“敢为天下先”的勇士去做。
没有这种精神就没有人类的福音。
我想着就是所谓的敢吧。
“不敢”并不是只真正的没有勇气,而是另一种勇气,一种淡定、沉着的勇气。
老子曾说:“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人先,故能成长器。
”老子所说的不敢为人先是指不轻易地先于人。
任何的成功都是基于一定的经验的,在一次成功中汲取经验与教训,你也许会更成功。
“不敢”不是一种懦弱,而是一种明智的抉择。
当三方作战时,有一放在一旁观战,并不是因为他们没有勇气去战斗,而是因为他们在观察作战双方的破绽。
这样以来,作战时,他们就勇气与谋略并存,胜利的的把握更大了。
综上所诉,“不敢”不是畏畏缩缩;“不敢”不是胆小怯弱;“不敢”不是无勇。
“不敢”是明智,“不敢”是谋略;”不敢“时沉着。
敢与”不敢“都是一种勇气,敢是直率的勇气,”不敢“是沉着的勇气。
”敢为天下先“有作为,”不敢为人先“成大器。
智勇双全的人,才是最有可能成功的人。
面对生活我们要学会如何”敢“作”敢“为。
敢与不敢议论文2我走到书桌前,捧起一本相册,一张照片映入眼帘,照片中的我梳着长长的马尾辫,手中紧握着话筒,稚嫩的脸上写满了激动和喜悦,一个大大的微笑被相机定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毕业论文小学低年级朗读教学初探董宣巴才让专业:教育管理专业主考学校:西北师范大学准考证号:232607200020指导教师姓名职称:王娟甘肃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办公室印制2010年 4月15日小学低年级朗读教学初探Study for Teaching of Reading in Junior Primary School董宣巴才让Dongxuanbacairang目录内容摘要 (1)一、朗读的意义 (1)二、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三、低年级朗读教学设计策略 (3)注释 (8)参考文献 (8)后记(致谢) (9)小学低年级朗读教学初探(董宣巴才让天祝县抓喜秀龙乡教育辅导站733201)【内容摘要】新课程标准下重视朗读训练已经成了阅读教学的一个“热点”,朗读是一个积极、复杂、活跃、充满创造的心智活动过程。
在低年级朗读教学中因势利导,充分利用各种手段引导学生积累较多的感性材料。
在正确、敏锐、丰富的感受中,培养情趣感,并引导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才能达到在发展学生朗读能力,开拓思维、发展个性、陶冶情趣的目的。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朗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新课程标准》规定重点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其中“读”是关键,尤其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只有读得顺、读得懂,学生才能说得出来、写得出来。
阅读的形式主要表现为朗读和默读,而朗读的作用远远大于默读。
有人说,朗读是最有效的记忆、领悟和审美途径。
在朗读过程中,眼、耳、口、脑各种器官都被充分调动起来,自然能取得特殊的效果了,因此我认为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效率,关键要抓住朗读。
一、朗读的意义通过正确朗读,可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而学生这种情感和兴趣将变成推动学生学好语文的内在动力。
正确引导学生把平面的文字符号变成立体的有声语流,把对书面文字的感知和其含义联系起来。
这样,既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又能从学生读的语气、节奏中反馈他们对课文的真切感受。
而正确朗读的前提是,教师首先让学生学会课文中的生字,理解课文中的词,理清课文的脉络,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然后熟读成诵。
二、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由于受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面对新课程改革,许多语文教师抱怨不知如何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无论老师们怎样努力,但学生总是维持原有的水平,一点进步都没有。
分析原因,到底是学生学不会还是教师的指导有误呢?《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
”①“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我从事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工作,我认为低年级的朗读训练是个难点,指导低年级学生朗读应从易到难,循序渐进,逐步打好朗读基础。
通过对朗读教学的研究,我发现课堂教学中朗读的误区随处可见:(一)“走过场”式的朗读案例:《小熊猫》第一课时教学片断师:同学们,请大家将这篇课文读一遍。
注意:读时要把生字、词的音读准确。
学生自由读。
大约过了一分钟左右,教师喊停止。
(部分学生未读完)师:接着,请大家再把这篇课文读一遍。
注意:把一些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学生再次自由读。
又过了一分钟左右,教师喊停止。
(部分学生还是没有读完)师:停!还没有读完课文的同学,请你下课后再读。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
既要读准生字、词,又要读通顺句子,看似简单的要求,但对于那些预习工作没有认真完成的低年级学生而言,这没有任何作用。
为了完成该节课的进度,教师必须转入下一个环节。
这时的朗读来去匆匆,如蜻蜓点水般,成了教学活动中的摆设甚至累赘。
(二)“填鸭”式的朗读案例:《苹果落地》教学片断师:读了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生:牛顿发现了地球有吸引力。
师:那你能把牛顿高兴的语气读出来吗?注意:要把这段中的“认真地观察”、“专心地研究”读得重些。
上述案例,学生已经提到了“牛顿发现了地球有吸引力”,教师此时就应该让学生自己体会出牛顿高兴的心情,从而把课文读好。
我觉得教师不要直接将某种感情告诉学生来让他们读,而是应该给学生说的机会,让他们在多次朗读后,自己体会到文中所要表达的意思,思考究竟用什么语气来朗读。
学生用自己的话来体会课文的意思,往往比教师多次强调的更加有用。
同时如果教师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把某一个字(词)读得重(或轻)些,把某几个句子读得快些(慢些)。
那么在最后许多学生一遇到感情比较强烈的句子,就认为该读重音,把有感情朗读课文变成了“喊读”课文了。
(三)“零散”式的朗读案例:《王冕学画》教学片断师:请大家读课文第四自然段,看看一共有几句话?生1:有三句。
师:你能把这三句话读读吗?生1:第一句“他仔细观察荷叶和荷花的形状,观察清晨傍晚、雨前雨后荷花的变化”。
第二句“他天天跟荷花在一起,把荷花当成了好朋友”。
第三句“这样练习画了很长时间,那纸上的荷花就像刚从湖里采来的一样”。
师:第一句王冕为什么要观察清晨傍晚、雨前雨后荷花的变化?生2:因为清晨傍晚、雨前雨后荷花的样子不一样。
师:第二句写了什么?生3:他天天跟荷花在一起。
师:第三句写了什么?生4:王冕画的荷花就像刚从湖里采来的一样。
师:第一句该怎么读好?生5:读出王冕画荷花时很仔细。
师:第二句怎样读?生6:读出王冕的辛苦。
师:第三句怎么读?生7:读出王冕画的荷花的美。
上述案例,一个完整的段落被教师肢解成了多个部分,在点拨时又缺乏层次。
学生学得七零八落,读的一头雾水。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因此,我认为在小学低年级阅读教学中,必须以培养朗读能力、加强语言训练为基础,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情感朗读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培养学生的情感朗读,显得尤为重要。
在教学中我十分重视朗读训练。
针对以上低年级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三、指导低年级朗读教学的设计策略(一)指导用普通话熟读课文“熟读成诵”、“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些经验总结都强调了读的作用。
朗读是“以声传情”,在感受语言材料中,内在升华语言材料。
通过朗读,可以表达对语言的理解,唤起丰富的想象,引起感情上的共鸣。
小学低年级要求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
做到声音清楚、自然,初步养成朗读的好习惯。
在教学中,我要求学生做到“一要四不可”,即读书时“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错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并把这“一要四不可”作为正确朗读课文的基本规范,要求学生人人熟记于心,用来评价自己和同学读得正确与否的标准。
要求明确了,学生对自己读得怎么样就胸有成竹。
课堂上,我常让学生以这个标准当小评委、当小老师去互检互评,孩子们个个兴致盎然,检得特别认真,读得特别专心,学习的效果自然好。
不要小看这“一要四不可”,这是培养低年级孩子朗读能力的根本。
“字字响亮”,这是低年级学生出声朗读的“信心指数”,许多刚入学的孩子由于胆小、方音太浓等因素,往往羞于开口,不敢大声朗读,久而久之,就会影响其朗读能力与说话能力。
只有“字字响亮”才能“声声入耳”。
我们的学生大都是农村的孩子,平时生活中听到大都是方言土话,很少有普通话的交流,致使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较差,不规范,很难用普通话的词汇、语句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因此“字字响亮”的朗读使“规范的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的口头语言”,再现了文章字里行间所渗透着、洋溢着的作者与主人公的喜怒哀乐等一切微妙、复杂的情感,从而使学生原有的口语系统与书面语言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不断充实学生的“口语词汇仓库”,重构学生的口语图式,进而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
要做到“四不可”,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绝非易事,必须做到“三到”,即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焉,则眼看不仔细,非错不可。
所以“四不可”更是对学生良好朗读习惯的培养与专心致志的学习意志力的培养。
但是,要有效地指导学生用普通话正确地朗读,还必须过好“两道关”:1.教师要指导学生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基本理解字意,能用新词说话。
由于受方言音的影响,我们这里的孩子往往q、c不分,有些孩子的前后鼻音和平翘舌音发不准。
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拼音、生字教学时,不能平均使用力量,要花大气力突破难点,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说好普通话。
对于一些发音有缺陷一时又难以纠正的孩子,不要在课堂上太刻意去纠正,要保护孩子的自尊心不受伤害,最好在课外单独给予辅导,坚持天天练,慢慢改,稍有不慎这些孩子以后就不敢读得“字字响亮”了。
2.在平时的训练中,要经常变换朗读的方式,如:通过个别学生朗读,让朗读水平高的同学尽情地施展他们的才华,让朗读水平低的同学及时得到老师、同学的指点、帮助,使之读的流利;通过分角色朗读,调动学生的朗读情感,提高学生朗读热情,在朗读中体验人物丰富的心理活动,然后声情并茂表达自己的感受。
对于课文中一些文辞优美或能唤起人们美好感情的段落,可以采用配乐朗读或先欣赏相应的音乐再朗读的方式。
因为音乐极具表现力和感染力,能唤起形象,引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在内心深处对语言文字产生遐想。
通过配乐朗读,用音乐渲染一种朗读的情境,感染学生,使学生保持浓厚的朗读兴趣,产生心旷神怡的感觉。
使他们在优美的音乐中尽情地朗读,走进课文描写的情境,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情感等等。
通过多种渠道进行朗读,学生对朗读有了浓厚的兴趣,在各种环境和各种氛围中,都能把文章读懂读通,不断提高朗读能力。
(二)通过多种渠道读懂课文语文教学就是要求学生学会求知,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进取精神,真正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首先要通过自主读书与课文及课文作者对话交流。
即要通过操作,加工处理课文的符号信息,进而进行心灵碰撞,接受课文丰富内涵的感召与影响,最终能把课文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把课文的思想感情内化为自己的思想感情,把课文的表达方式,内化为自己的交际经验。
这样不仅使学生能主动进行创新性学习,而且也能自觉地在生活中学习和运用语言。
其次,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创新能力,这就需要不断地为学生创造一种自主参与、合作学习、积极探究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还要通过合作学习,与同学、老师对话交流,一面与同学讨论切磋,一面聆听老师的教诲指点。
为了让学生读懂课文,我尝试了以下几种方法: 1.图文结合、创设情境在学习课文之前,先让学生观察文中的插图,从图入手,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使学生从画面上初步了解故事的大意,从整体上感知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引导学生看图说话,不仅有助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也有助于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我采用多媒体直观手段、利用插图、语言描述、虚拟情景等方法,紧紧扣住课文的整体气氛,创设出各种生动有趣的朗读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朗读,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