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的调查报告
外来务工子女行为习惯的调查报告

外来务工子女行为习惯的调查报告调查报告:外来务工子女行为习惯概述:该调查报告旨在分析外来务工子女在行为习惯方面的特点。
调查范围涵盖城市和农村地区,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数据收集。
调查共计涉及500名外来务工子女,其中250名来自城市地区,250名来自农村地区。
通过分析调查结果,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1. 电子设备使用习惯:大部分外来务工子女都拥有电子设备,包括手机和电脑。
城市地区的子女更倾向于经常使用电子设备,农村地区的子女则相对较少。
他们主要使用电子设备进行娱乐和学习。
2. 社交习惯:大部分外来务工子女都习惯通过社交媒体与朋友和家人保持联系。
城市地区的子女更倾向于使用微信、QQ和其他即时通讯工具,农村地区的子女则更倾向于使用手机短信和电话。
3. 学习习惯:外来务工子女在学习方面有一些普遍的特点。
城市地区的子女更加注重学业,他们通常会参加各种培训班和辅导班来提高自己的学业水平。
农村地区的子女则更加注重实践和体验式学习,他们更愿意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来学习。
4. 社交行为:外来务工子女在社交方面表现出一些不同。
城市地区的子女更容易与同龄人建立友谊和社交圈,他们通常参加各种社团和俱乐部活动。
农村地区的子女更加依赖家庭和班级的社交,他们更倾向于与同班同学建立亲密关系。
结论:外来务工子女在行为习惯方面存在一些差异,城市地区和农村地区的子女在某些方面表现出不同的行为特征。
这些差异可能与生活环境、家庭教育和社会文化等因素有关。
了解这些差异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关注外来务工子女的成长和发展需求,为他们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支持和帮助。
同时,通过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城市和农村的生活环境,提升自身发展能力。
外来务工子女教育暑期社会调查活动总结

外来务工子女教育暑期社会调查活动总结
外来务工子女教育暑期社会调查活动是一项旨在了解和解决外来务工子女在教育方面
面临的问题的活动。
通过实地调研、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方式,我们深入了解了外来务
工子女教育存在的困境和需求,总结出以下几点:
1. 学校资源不足:由于外来务工子女数量众多,学校资源有限,导致学生的学习环境
不佳。
一些学校教室拥挤,教学设备落后,教师数量不足,学生得不到充分的教育资源。
2. 学校文化差异:外来务工子女来自不同的地区,他们的家庭、语言和文化背景与当
地学校存在差异,导致他们在学校融入和适应方面存在困难。
他们需要更多的支持和
帮助来适应新的环境。
3. 学业压力过大:由于外来务工子女的父母通常都忙于工作,无法给予孩子足够的关
注和辅导。
学生们面临着严重的学业压力,需要更好的学习支持和辅导。
4. 心理问题:外来务工子女由于远离父母、生活环境不稳定等原因,容易产生孤独、
焦虑、自卑等心理问题。
他们需要更多的心理疏导和支持。
总的来说,外来务工子女教育面临的问题还比较多,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关注。
我
们建议加强学校资源建设,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加大对外来务工子女的关怀和辅导力度,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提供更多的教育资助和奖励措施,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同时,家长也需要更多地关注和支持子女的学习和成长,为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
环境。
小班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及对策研究行为习惯的成因及对策研究

小班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及对策研究行为习惯的成因及对策研究作者:刘海蓉来源:《文理导航》2013年第15期一、问题的提出:在我任教的小(一)班现有幼儿30名,其中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有8名,占了班级人数的27箛。
通过一个多学期的接触,我发现这些孩子在行为习惯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
(1)挑食偏食:由由来自福建,父母和家中老人对孩子过于宠爱,使孩子较任性,独立性差,依赖性强。
在园表现:对进餐不感兴趣,常常将饭菜含在嘴中,不咽下去,咀嚼吞咽慢,有时还故意将饭菜呕吐在碗内。
(2)任性、有攻击性行为:京成来自安徽,父亲平时忙于生意,把家事全交由孩子的妈妈照管;母亲无业,在家整天与邻居搓麻将打牌。
虽然妈妈平时不顾孩子,但对孩子提出的要求总是不加思考就一口应承充分满足。
在园表现:早上一来园就争抢喜欢的玩具,也不管玩具是否已经有小朋友在玩,有时为了抢到玩具拉起同伴的手就咬,使家长、幼儿意见很大。
(3)情感过度依赖,焦虑胆小:萱萱刚从大山里随父母来打工,带着浓重的地方口音,只要她一开口说话,班里孩子捂着嘴拼命地忍住笑了。
所以萱萱在幼儿园经常整天闷声不响,胆小怕生。
在园表现:早晨来园嘴里念叨要妈妈早一点来接回家,进了幼儿园大门开始大哭;在中午睡觉时,需要老师在身边陪护,咬着手指或被角慢慢入睡,很难适应新环境。
(4)多动行为:劲涛的父母忙于打工,根本没有时间教育孩子。
孩子平时十分顽皮,活动量很大。
在园表现:不能好好坐一会儿,要么屁股着地,要么连同椅子翻身;做早操或游戏活动时,手脚不停地忙;进餐时东张西望,米饭粒随处洒,有时“哐啷”一声,饭碗小勺掉在地上无法进食。
二、不良行为习惯形成的原因:纵观幼儿的各种不良行为表现,并不是在入园后才形成的,而是在他们来园前就与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家长的抚养教育方式等方面有着直接关系。
(一)社会大环境发生的深刻变化对幼儿的不良行为习惯的影响20世纪90年代以来,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幼儿园所在的开发区成为了流动人口的主要集聚地之一,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带着儿女来到这里,他们为城市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城市的建设离不开这些务工人员的努力。
外来务工子女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调查报告(3篇)

外来务工子女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调查报告(3篇)【导语】外来务工子女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调查报告怎么写出亮点?整理了3篇优秀的《外来务工子女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调查报告》通用版范文,有规范的开头结尾写法和标准的书写格式。
是您写出深受大家欢迎的调查报告抱负参考模板,盼望对您有所关心。
【第1篇】外来务工子女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调查报告外来务工子女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调查报告一、问题概述:我校地处于江苏丹阳发达乡镇后巷镇,素有“中国工具之乡”的美称,是世界上最大的高速工具钢和工具麻花钻的生产基地,华东最大的接插件生产基地,全球最大的平安气囊生产基地正在形成,特种板材产业集群也正在形成。
2000年起,后巷镇经济总量跃居镇江市第一位,20xx年经济综合指标位居镇江市第一。
后巷镇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将后巷建成镇江市首个千亿镇。
随着我镇经济的快速进展,吸引了大量外来务工人员来我镇务工,他们的子女也随之来我校就读。
现在来我校就读的外来务工子女占同学总数80%以上。
(学校部)详细状况见下表:这些外来务工子女在家庭教育、生活习惯、学习习惯、交往习惯和心理承受力量方面都存在肯定的问题。
二、存在的问题及缘由分析1、家庭教育方面外来务工子女中独生子女相当少,一般家里都有兄弟姐妹好几个,居住的房屋大都是条件简陋的廉租房。
他们的父母文化水平普遍较低,有的甚至还是一字不识的文盲,因此他们的父母通常不能很好的帮助他们学习,而且这些家长大多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孩子的生活和学习,更不能注意孩子良好习惯的培育。
2、生活习惯方面外来务工子女因缺少父母的'关爱,有的长时间在农村跟着爷爷奶奶生活成为“留守儿童”。
在农村自由成习,缺少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随地吐痰、乱扔纸屑、穿拖鞋、打赤膊,长时间不洗澡等,没有建立起良好的生活习惯。
3、学习习惯方面我校的外来务工子女大多来自贫困落后的安徽农村,还有四川、贵州等中西部农村地区,文化基础学问较差。
而且外来务工人员的工作很不稳定,这就打算了这些同学必需随着父母“迁徙”,由于流淌性强,外来务工子女缺乏稳定的生活学习环境,难以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外来务工子女调查报告

外来务工子女调查报告篇一:关于外来务工子女教育问题研究调查报告关于外来务工子女教育问题研究调查报告近年来,中国各城市经济急速发展,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外来务工人员。
他们在生产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他们的子女教育却仍存在着较大的问题。
户籍制度、高昂的费用、教育歧视等都制约着他们的健康成长。
作为中国中部重镇的郑州,外来务工人员的数量更是在逐年增加。
他们子女的受教育情况到底如何?为了了解这一情况,我们以外来务工人员为对象,用资料查找的形式进行了调查研究,以访问外来务工人员的方式为辅助,希望能找出我们想要了解的事实。
过程与方法:1通过网上的资料搜寻及到图书馆查阅相关书籍;2与周围的民工家长交流沟通;3询问学校的老师关于外来务工子女的基本状况。
结果我们发现中国的民工子女就学问题还存在着很大隐患。
很多外来务工子女的父母收入不高,被无情地阻拦在了公立学校之外。
而当地的民工子弟学校又存在着很大的问题,不是师资力量不好,就是天天面临着资金问题。
就是有幸读上公立学校的民工子女,也身处被本地孩子歧视和取笑的尴尬处境。
还有高考的制度问题,也严重影响着这些孩子的正常学习。
但是,随着各地政府近几年来的不断努力以及一些相关政策的出台,这些情况已有所改善。
就郑州而言,许多孩子已经可以到公立学校上学,同学和老师对他们的态度也有所改观。
本地的郑州人对外来务工子女的态度已有所改观,部分新郑州人的子女已经可以踏入公立学校的大门。
他们子女的学费问题也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改观。
但是,还有很多问题存在。
有些家长只顾着打工,将管理的责任全部交给学校,对孩子放任自流。
虽然农民工对子女学习的重视都有所提高,但由于他们自身素质不高,无法给予孩子实质上的帮助。
由于种种不平衡,外来工子女也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据与老师交流的结果,得知引起民工子女心理问题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环境的“软歧视”。
外来务工子女在城市就读,常常被另眼相看。
二是外来工家庭的负面影响。
外来务工子女调研报告

外来务工子女调研报告
根据广泛的调研结果和分析,本报告旨在探讨外来务工子女的相关问题,并提出建议和解决办法,以改善他们的生活和教育状况。
1. 背景
外来务工子女指的是随父母到城市工作的农村子女。
他们通常面临着诸多困境,包括教育机会不足、适应城市生活的挑战以及缺乏社会支持等。
2. 教育问题
外来务工子女的教育问题经常受到关注。
他们常常面临学校录取难题、学业压力和师生关系问题。
此外,由于他们的农村户口,他们往往享受不到城市优质教育资源。
3. 家庭支持
外来务工子女通常缺乏家庭的支持和陪伴。
由于父母忙于工作,他们经常面临独自留在家中的情况,缺乏家庭的温暖和安全感。
4. 社会融入
外来务工子女在城市生活中常常感到孤单和排外。
他们与城市本地子女之间存在文化差异和沟通障碍,导致社交困难。
5. 解决方案
- 政府应制定相应政策,确保外来务工子女享有平等的教育权益,并改善他们的教育条件。
- 学校应加强特殊群体的关爱和教育培养,为外来务工子女提
供更多的特殊辅导和关爱。
- 指导父母关注子女成长,尽量减少工作时间,以便更好地陪
伴和支持他们的孩子。
- 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应该积极参与,为外来务工子女提供更多
的社交机会和支持。
6. 结论
外来务工子女是一个持续面临困境的群体。
我们应当共同努力,制定合适的政策并提供社会支持,以确保他们能够享受平等的教育和良好的成长环境。
洛阳市36中学外来工子女的行为习惯现状调查报告

同在蓝天下快乐共成长---洛阳市36中学外来工子女的行为习惯现状调查报告一、调查的背景和目的随着洛阳市经济的迅猛发展,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张,城区外来务工人员与日俱增,大量随迁子女涌入我市学校就读。
作为一所地处洛阳市区城乡结合部的公办初中,我校周边生活着数量较多的外来务工人员。
近几年,学校积极响应上级号召,接收外来工子女到我校就读,使在校学生中外来工子女的比例不断递增,成了我校的主要生源。
目前,我校的外来工子女已接近学生总数的70%。
随着我校外来工子女的持续增长,他们在诸多方面的不良习惯逐渐显现出来。
特别是在生活行为习惯、学习行为习惯方面存在的问题更为突出。
而他们的父母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大多又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孩子的生活和学习,更不能注重孩子良好习惯的培养。
为此,我校提出了“外来工子女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策略研究”这一课题,旨在创设和谐宽松的校园环境,研究外来工子女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帮助外来工子女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
以期达到使孩子们“同在蓝天下,快乐共成长”的初衷。
二、调查内容和方法为了了解外来工子女在生活、学习、交往、心理及家庭环境等方面的状况,帮助学校制定有效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策略,2016年5月,课题组在全校外来工子女中,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进行了了“外来工子女的行为习惯现状”调查。
本次调查,发放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98份,回收率98%,经审核和复查,所回收问卷的有效率达100%。
调查完成后,对回收的问卷进行处理和分析,作为调查报告的数据依据。
三、调查情况及基本分析1、家庭背景方面外来工子女中独生子女相当少,一般家里都有兄弟姐妹好几个。
从父母的职业分布看,80%的父母属于帮别人打工,20%的父母从事个体经营:卖菜、擦皮鞋、装饰、建筑、清洁等。
从居住的环境来看:70%的孩子居住在40平方米以下的租住房中,并且租住的房子大都是位于城中村的民房,空间狭小,简陋低矮、光线不足,学习条件差。
外来民工子女心理偏差的成因和纠偏对策

外来 民工 子 女 的特 点 ,有 针 对 性 地 加 强 对 他 们 的教 育 和 辅 导 , 积 极 引 导他 们 矫 正 自身 的心 理偏 差 ,沿 着 正确 的 方 向健 康 和
谐地发展 。
关 键 词 民工 子女 心理偏差 成 因 对策
伟 大 的 人 民 教 育 家 陶 行 知 先 生 终 身 从 事 平 民 化 教 育 。 他 曾
子 女 子 女 来 自不 同的 地 区 、不 同的 家 庭 ,家 庭 环 境普 遍较 差 ,且
3 社 会 环 境 的 侵 扰 。一 方 面 , 自一 些 本 地 生 对 他 们 的 鄙 视 , . 来
少数 “ 劣 ” 的 本 地 生 当 面 讥 讽 、挖 苦 他 们 ,使 他 们 无 地 自容 , 顽 在 一 起 ,一 些 不 良 的语 言和 行 为 也给 孩 子 到 来 负 面 影 响 。 社 会物
随 着 我 们 经 济 开 发 区 经 济 的 快 速 发 展 ,越 来 越 多 的 外 来 务 工 动 , 他们 的学 习环 境 和 资 源 很 不 稳 定 。 不 断 变 化 的 陌 生 的 学 习 环
对 不 稳 定 性 ,使 得 他 们 对 自己子 女 进 行 教 育 的有 效 度 变 小 ,困 难 他 们 对 学 习丧 失兴 趣 和 信 心 , 终 使 他 们 产 生 怕 学 、 学 的情 绪 。 最 厌 增 大 ,同 时 也 给 学 校 的 德 育 工 作 带 来 一 定 的 难 度 。就 我 们 学 校 来 说 ,地 处 吴 江 经 济 开 发 区 ,周 边 遍 布 工 厂 ,是 外 来 民 工 者 的 集 居
将 大众 平 民教 育 比作 蟠 桃 园 ,将 大 众 平 民 比 作 蟠 桃 园的 蟠 桃 。 他 长 知 道 子 女 犯 错 后 ,往 往 采 用 斥 骂 或 痛 打 一 顿 了之 ,这 恰 恰 加 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不良行为行为习惯的成因的调查报告重庆市北碚区红岩小学任卫东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涌入城市。
由于大部分外来务工人员文化低,从事的工作多为城里人不愿干的活,且收入低,生活环境差,无暇顾及孩子,缺少对孩子学习自觉性的培养。
因此在行为习惯上他们表现出来的养成问题较多,普遍存在着自由散漫的弱点,在品德行为习惯方面,他们往往不太愿意接受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的约束,法治和纪律观念都比较淡薄;学习方面缺少自觉性;行为习惯方面,他们态度随便,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作业马虎草草完成;在生活行为习惯方面,他们的卫生意识很差,乱吃零食乱扔东西,做事常常缺少章法。
关键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行为习惯成因一.问题概述(一).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数量呈逐年增多趋势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涌入城市。
以红岩小学为例,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数量大大增加,有一个年级还进行了扩班,但仍然满足不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需要。
从我校来看,以前是红岩厂子弟校,一个班的人数是30人左右,而现在要求到我校就读的学生人数每班则高达50多人,远远超过学校的接纳能力的50%。
(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存在的问题1.生活习惯差由于这些孩子大多来自农村,不良的生活习惯在他们的身上表现突出:如随地吐口痰、低年级的学生还会随地大小便、说脏话、饭前便后不洗手、长时间不洗澡、打架、随地乱扔垃圾……2.不正确的家庭教育由于大部分外来务工人员文化低,从事的活计多为城里人不愿干的活:摆地摊、清洁工、送报、建筑工、卖菜……生活的艰辛让他们把更多的期望寄托在孩子身上,但是他们的教育方式会有两种现象:要么持有恨铁不成钢的思想,一旦发现孩子的不足,平时的教育更多的是喋喋不休的唠叨或者简单粗暴的斥责,甚至于一顿暴打;要么就是由于谋生忙碌,没有节假日,缺乏和孩子的沟通和交流,甚至认为只要把孩子交到学校就可以了。
3.生活环境的问题由于受收入的影响,外来务工人员一般是租住在卫生环境差、治安环境不好、周围人员复杂的城乡结合部和城市边沿的农村,房屋面积一般在10——20平方米,在我校这样的比例占40%。
甚至这样的房子中,大大小小住着4、5个人,这样的家庭占25%。
二.问题成因分析(一)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增多是社会发展的结果由于城市化发展的需要,大批农村人口和劳动力以进城务工就业的形式向城市转移。
当他们面对着城市现代化的发展,面对着纷繁复杂的城市生活,这时他们感到知识的重要,因为在这,没有知识,他们只能从事一些城里人不干的活儿,甚至由于识字不多而上当受骗的事情屡屡发生时,所有的希望寄托在了孩子身上。
其次,他们发现在自己偏僻落后的家乡,辛辛苦苦赚来的钱不如在城里来得快;最后是政府惠民政策的落实、免费教材的落实、借读费的减免,从而使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待遇是与城里孩子无二。
这样的政策待遇和优越的城市育人环境让更多的外来务工人员一旦有了容身之地,马上一家人全迁上来,其子女也就带入城市就读,人数于是呈逐年上升趋势。
(二)生存与城市教育的差距1.从家庭状况来看:大多数家庭的经济压力普遍较大,经济收入水平低,直接影响了孩子学校教育之外的课堂延伸。
有四成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家庭每月的经济收入大都在1000—1500元左右,甚至有少数的家庭收入在1000元以下,而家庭成员都是3——4人。
基本上只能维持全家人的温饱,这样的经济状况,无法对孩子进行课外书籍的购买、课外兴趣班的投入,孩子的书本知识只能来源于学校。
同时,由于父母学历低,80%的父母属于帮别人打工,20%的父母从事个体经营:卖菜、擦皮鞋、装饰、建筑、清洁等。
这些职业就注定了父母工作的辛劳,在生存的压力下,他们早出晚归,无暇顾及子女的学习。
于是这些脖子上挂着钥匙、得不到父母充分关怀、管教的孩子,在上学之前或放学以后常常嬉戏于街头、游荡于闹市。
由于缺少了父母的监督,受不良环境的影响,加上孩子自控力差的特点,久而久之,孩子无论是在品行上还是在学习上都存在问题。
2.从居住的环境来看:70%的孩子居住在40平方米以下的租住房中,并且大都租住的房子位于城中村的简陋民房,且无卫生间。
由于居住面积狭小,孩子没有自己独立的房间进行学习,一家三四口挤在一间十几平米并无隔间的小房子里吃、睡是普遍现象,电视声、弟妹的哭叫声、父母的说话声不断灌入耳中,光线昏暗,很多孩子的家庭作业是以方凳或床板做书桌而完成的。
这样的居住条件无法满足孩子安心学习的基本需求和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许多孩子的个人卫生是极其糟糕的:衣着脏,头发乱,不剪指甲,身上发出异味……3.从父母的受教育程度来看:虽说家庭是孩子人生旅途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他们的第一任教师,但我校大部分孩子父母的文化素质偏低,有的是文盲,占2%,90%属于小学和初中学历,只有8%高中毕业,母亲的文化素质还要低于父亲。
而孩子的学习任务主要是由的母亲负责督促的,由于母亲文化低,教育方式不当,就会出现有的母亲根本无法管住孩子,依赖于丈夫,形成了孩子在母亲面前肆无忌惮,在父亲面前畏畏缩缩,于是有的孩子对父母缺少应有尊重。
在一个以“尊敬长辈”为美德的国家中,这些孩子竟然有一定比列的孩子不尊重家长,他们长大以后,其品行令人堪忧!4.从对孩子的教育态度来看,个别的家长认可为“顺其自然”,有相当多的家长“无时间和孩子交流或帮助孩子寻找存在的问题”,还有的家长“有错就狠狠批评或暴打”,这些不正确的教育方式导致孩子撒谎、打架、说脏话等不良行,家长对孩子缺乏应有的情感交流。
5.从与教师的配合态度来看,个别的家长认为“老师的家访,影响了他的工作”,有些家长“对于老师的家访是不欢迎也不反对”。
这些数据虽然占少数,但也充分说明家长对孩子教育的不重视,认为孩子的教育是学校的事,“没事别来烦我的”一种心态。
这加大了学校和家庭教育的脱节,缺少了家庭教育的有力支撑,对孩子的成长教育是极其有害的!特别是有的家长一旦听到老师反映孩子的不足时,有的“暴打孩子一顿”,有的的家长“不当一回事”,这都加大了学校与家庭沟通的困难。
6.从对孩子的辅导来看,在周末,大部分的孩子在玩或看电视,有少数的家长有时能督促孩子完成家庭作业,有时不能;有的家长无时间督促孩子完成作业;这表明部分家长忙于生计,无瑕顾及孩子的学习状况,任其在街头随意游荡和独自一人在家,这不但缺少对孩子学习自觉性的培养,更存在更大的成长隐患!再加上外来务工家庭居住的周边环境差,居住人群素质参差不齐,语言粗俗,经常会有争吵或斗殴现象发生,直接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负面作用,污染着本性纯洁的孩子心。
(三)、孩子的自身原因从我校通过对学生文明行为习惯调查问卷中发现四个方面的原因。
1.学习习惯方面:(1) 早晨到校后自觉早读的有30%能做到,65%的学生要在老师或班干部的督促下才能自觉读书,5%的始终做不到。
(2)课前准备(如准备好教科书、文具,上厕所等等。
)80%的能做好,20%的要在老师或班干部的督促下做课前准备。
(3)课堂上会主动表达自己的意见(比如举手发言,和同学讨论等)的10%,60%的不会,30%有时会。
(4)每天的作业70%能按时交,20%有时按时交,10%经常不能按时交。
(5)写字的姿势30%正确,70%不正确。
(6)课外书20%的经常读,70%很少读,10%不读。
2.文明言行方面:(1)日常文明用语有70%的学生经常用,25%的学生有时用,5%的学生不用。
(2)在家里帮爸爸妈妈做事的有30%经常做,60%有时做,10%不做。
(3)课间,会在走廊追逐打闹的有20%是有时,5%的学生经常,75%的学生没有。
(4)上网吧或游艺机室的学生有15%有时去,5%经常去,85%没有去。
(5)上课或集会时,遵守纪律的学生80%,5%的学生不能遵守,15%的学生有时会违反纪律。
(6)遵守交通规则的学生80%,5%的学生不能遵守,15%的学生有时不遵守。
3.生活习惯方面:(1)如果不能来上学,会向老师请假的学生有90%,10%不会请假。
(2)20%的学生挑食,80%的学生不挑食。
(3)浪费粮食的行为有10%的学生,30%的学生没有,60%的学生有时有。
(4)每周的零花钱有10元以下的学生占98%,有20-30元的学生占2%。
(5)用完水电后,会自觉关开关的学生有70%,10%的学生不会,30%的学生有时会。
(6)在桌椅上乱写乱画的学生有30%,65%的学生没有,经常乱写乱画的学生有 5%。
(7)乱扔垃圾的有40%的学生经常这样做,50%的学生没有经常做,10%的学生有时这样做。
(8)在家里,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方面,20%的学生自己不做,30%的学生有时自己做,50%的学生经常自己做。
(9)如果有心事有40%的学生告诉亲友,60%的学生闷在心里。
(10)参加危险的活动(如擅自去游泳,乱动水电,煤气,到危险处玩等) 40%的学生有,10%的学生没有,50%的学生曾经有过。
4.健体习惯方面:(1)能天天坚持锻炼身体的学生有20%,60%的学生不能天天坚持,20%的学生有时能坚持。
(2)经常参加户外体育活动的学生有60%,20%的学生有时参加,20%的学生很少参加。
(3)有一项自己喜爱的体育项目的学生有70%,30%的学生没有。
三.应对措施和策略(一)学校少先队大队部面向全校少先队员发出倡议:1.“三别”:告别零食、告别乱扔、告别网吧。
2.“三无”:地面上无痰迹、纸屑,墙壁上无污痕、脚印,课桌上无乱写、无刻划。
3.“三个一”:学生随身携带一块抹布、一个方便袋、一块卫生纸,随时随地注意保持个人和校园环境卫生。
4.“四带”:把礼仪带进学校,把微笑带给同学,把孝敬带回家里,把谦让带给社会。
5.十好:把课上好、把字写好、把话说好、把路走好、把操做好、把卫生做好、把课桌凳摆放好、把校服穿好、红领巾戴好、把餐用好、把活动做好。
(二)学校根据学生存在问题和成因分析,有针对性地制定以下措施:1.加强学校与家庭的配合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只有学校教育而没有家庭教育,或者只有家庭教育而无学校教育,都不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艰巨而复杂的任务。
”学校与家庭的作用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
因此,学校进一步加强家校联系制度,班主任及科任老师认真做好家访工作,尤其是对于品德行为和卫生习惯偏差的学生,做好家校联系记录表,定期进行家访、电话询问,及时有效掌握学生的每一点进步。
重视更新家长教育观念。
观念是行动的前提,有什么样的观念,就产生什么样的行动。
面对动辄就对孩子打骂和有不良卫生习惯的家长,学校从观念上入手,邀请相关专家进行家庭教育讲座,有针对性地对外来务工人员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指导,从而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问题。
2.开展兴趣活动小组我校的孩子由于家庭的原因,在外面上兴趣特长班的孩子少之又少,这很难使孩子得到全面的发展,很难把孩子的潜力挖掘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