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漪园后山的造园艺术和园林建筑_金柏苓
2019年6月西南大学网络教育大作业答案-0647 《园林史》.doc

(1)崇尚自然生态美的山水审美观把优美的自然物联系于人与事,把自然风景作为品尝,游观的对象。远古视自然为神灵的化身,器物上用动植物的装饰纹样。自然的审美价值逐渐为人们所认识领悟。
(2)“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影响秦汉时“天人感应”说认为天象与自然界相互感应,天人和谐的哲理主导和环境意识的影响,园林要保持顺乎自然的“理性的,有秩序的自然”,明确了园林的风景式发展方向。
(2)社会风气:在这种风气下,文人官僚的士流园林所具有的清新雅致格调,得到提高和升华。这种园林更侧重于赏心悦目。
(3)园林外在表现:表现为与环境的契合,顺应自然之势。并力求简朴。如构成要素多用茅草屋顶的建筑、起伏的地形、置石以及模拟自然状态的理水等。
3、促成中国古典园林向自然式山水园(原文:风景式)发展的因素?
叙利亚、波斯为西亚系统的代表,主要特色是花园和教堂园。
意大利、法国为欧洲系统的代表,主要特色是规则式建筑布局为主,植物配置为辅。
2、试论述唐代文人园林特点?
答:
(1)背景:唐代,山水文学兴旺发达。文人经常写山水诗文,对山水风景的鉴赏具备一定能力水平。这些文人处在政治斗争的旋涡中,心理憔悴。他们都希望在园林的林泉丘壑中寻求精神的安慰寄托。
(3)“君子比德”于自然物将大自然的某些外在形态,属性与人的内在品德联系起来。理想的君子:道德与行为应赋予大自然,导致人们对山水的尊重
(4)神仙思想时代的苦闷和思想解放,人们借助神仙这一浪漫主义幻想方式表达破旧立新的愿望,以东海仙山和昆仑山最为神奇。神仙境界事实上是再现山岳风景和海岛风景,促进园林向风景式发展。
不同点:
1、清漪园的造园手法不仅能结合本身的环境地貌特点和皇家宫苑的要求,发扬“己之所长”还做出许多卓越的创新。如杭州西湖景观之精华在于环湖一周的建筑点染而成的犹如长卷展开大幅烟水迷离的风景画面;清漪园前湖的规划着重在于环湖景点的布局。
颐和园的植物造景艺术 (1)

李瑶教育科学学院应用心理学2班学号:201241330213城市植物造景艺术--颐和园植物造景大二这一年我选择了“城市植物造景艺术”这门选修课,因为我非常的喜欢跟城市规划有关的课程。
成为一名建筑师是我一直以来的梦想,可是在大学没能学到自己梦想的专业,也就只能作为兴趣选修这门课。
我喜欢欧洲的建筑,也喜欢中国古色古香的园林。
这次作业是颐和园的欣赏。
颐和园原名清漪园,是一座拥山抱水、气象万千的清代皇家园林,是中国传统造园艺术的典范,也是我国现存最完好、规模最宏大的古代皇家园林。
整个颐和园以万寿山上高达41米的佛香阁为中心,根据不同的地点和地形,配置了殿、堂、楼、阁、廊、亭等多种形式的建筑。
山脚下建有一条长达728米的长廊,犹如一条彩带把多种多样的建筑物以及青山、碧波连缀在一起。
园林艺术构思巧妙,在中外园林艺术史上地位显著,是举世罕见的园林艺术杰作。
据乾隆《御制诗》中关于清漪园的的描绘,全园的植物景观为:湖中遍植荷花,西北的水网地,带岸上广种桑树,水面丛植芦苇,水鸟成群出没于天光云影中,呈现一派天然野趣的水乡情调。
在建筑物附近和庭院内,多种竹子和各种花卉。
根据弘历诗文的片段记载,结合现存的清漪园时期的1662株古树的分布加以考察,得出其植物配置的原则大体是,按不同的山水环境采用不同的植物素材大片栽植,以突出各地段的景观特色,渲染各自的意境。
在时间上既保持终年常青又注意季相变化,前山以柏为主,辅以松间植。
这不仅是因为松和柏是当地植物生态群落的基调树种,四季长青,岁寒不凋,可作为“高风亮节”、“长寿永固”的象征,而且暗绿色的松柏色调凝重,最宜大片成林栽植作为山体色彩的基调,它与殿堂楼阁的红垣、黄瓦、金碧彩画形成的强烈的色彩对比,更能体现出前山景观恢宏、华丽的皇家气派。
后山则以松为主, 配合元宝枫、槲树、栾树、槐树、山桃、山杏、连翘、华北紫丁香等落叶树和花灌木的间植大片成林,为点景需要还种植了少量名贵的白皮松更接近历史上北京西北郊松槲混交林的林相,以使其富于天然植被形象,具有浓郁的自然气息。
颐和园景观分析

颐和园景观分析一、园区简介颐和园原名清漪园, 位于北京城西北郊约10 km。
其中,以昆明湖为主的水面占全园总面积的3/4, 以万寿山为主的陆地占全园总面积的1/ 4。
全园有各种形式的古建筑3000余间,各种乔灌木10万多株。
园内有清如明镜的湖水,葱郁秀丽的山峦,金碧辉煌的宫殿,精巧别致的亭阁;规模庞大,气势宏伟,景色怡人,是中国古典园林中讲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典范,也是举世罕见的古典园林珍品。
颐和园是现存最完整,也是造园艺术极高的一所大型古典皇家园林。
山水是中国古典园林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像颐和园这种大园当然更不例外,不使用写意的手法凿山造水,完全是用自然之山水。
二、历史回放颐和园位于北京西北郊,是清代的皇家花园和行宫,前身为清漪园。
颐和园是三山五员园中最后兴建的一座园林,始建于1750年,1764年建成,面积290公顷(4400亩),水面约占四分之三。
乾隆继位以前,在北京西郊一带,已建起了四座大型皇家园林,从海淀到香山这四座园林自成体系,相互间缺乏有机的联系,中间的“瓮山泊”成了一片空旷地带,乾隆决定在瓮山一带动用巨额银两兴建清漪园,以此为中心把两边的四个园子连成一体,形成了从现清华园到香山长达二十公里的皇家园林区。
清漪园1860年被焚毁1866年重建,改名颐和园。
1900年,颐和园又遭八国联军严重破坏,1902年再次修复。
颐和园重建几次虽然在某些局部上逊色于当年的清漪园,但总体上还是沿用了乾隆年间清漪园的规划与布局。
三、颐和园的整体布局1、自然的山水骨架影响布局方式颐和园始建于乾隆十五年,是依照原有的瓮山和西湖修建的。
有山有水这便是颐和园最初的山水地形。
后来根据周围的环境进行了整体的规划,形成了万寿山和昆明湖。
这样的山水骨架就为颐和园的大的整体布局限定了大的框架。
从某种意义上说,就等于决定了颐和园的布局方式。
设计师还非常巧妙的将这些山水地形条件加以很好的利用和改造,有取有舍,就形成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古典皇家园林所特有的“一池三山”的格局。
中外经典园林案例赏析

中外经典园林案例赏析
目录
01
04
景 观
02
03
东
分 析 丨 皇 家 园 林
景 观 分 析 丨 欧 洲 古 典 园
景 观 分 析 丨 枯 山 水 园 林
枯山水的韵律
运动韵律
岩石 你可以将这样一个庭园理解为河流中的岩石,或传说中的神秘小岛,但若 仅从美学角度考虑亦堪称绝作;它对组群、平衡、运动和韵律等充分权衡, 其总体布局相对协调,以至于稍微移动某一块石便会破坏该庭园的整体效 果。 技巧 由古岳禅师在16世纪设计的大德寺大仙院的方丈东北庭,通过巧妙地运用 尺度和透视感,用岩石和沙砾营造出一条“河道”。这里的主石,或直立 如屏风,或交错如门扇,或层叠如台阶,其理石技艺精湛,当观者远眺时, 分明能感觉到“水”在高耸的峭壁间流淌,在低浅的桥下奔流。
枯山水庭院营造
须弥山石 景石分作九个山头来象征须弥山:佛教的宇宙观倡导天动说,据说须弥山被视为世界中心的高 山,按风轮、水轮、金轮的顺序叠为三层。相传它是一座了不起的圣山,可以保佑万物的平安。 石灯笼 日语中有“净火”一词,是指神前净火,意味着用火去净化万物。每当人们在保留火种时就愈 感到火具有的神奇魅力。人们不愿让这神圣的火种熄灭,就用笼去罩住它。石灯笼罩住的圣火 一般被置放在寺庙内,它后来演化为日本园林景观中的重要元素。它预示着光明和希望,会给 人带来好运。 龟岛鹤岛 由六尊矮石按龟首、龟足、龟尾的形式组成龟岛 六景石(一鹤首石、两鹤羽石、两鹤足石、一 鹤尾石)组成一个抽象鹤岛。据说,中国战国时代的帝王、霸王和武将都期望自己能成为仙人— — 能像仙鹤一样自由飞翔,像海龟一样潜入海底,并且还会长生不老。后来,这些愿望就作为 象征寄托在龟鹤身上,以龟岛为例的虚幻想像以及对它的憧憬,成为一种蓬莱神话传入日本。 石塔 原为佛教意义上的建筑。在古代印度,用石头垒砌成塔状以供奉佛舍利,以求平安。受佛教文 化影响,日本也建造了许多石塔作为供奉。江户时代以后,石塔便被作为古色古香的艺术品引 入园林。石塔不仅美观,而且有镇宅一方之暗喻,还有驱灾避邪保佑平安的寓意。
理解园林文化

理解园林文化
金柏苓
【期刊名称】《中国园林》
【年(卷),期】2003(019)004
【摘要】园林自初创之日起就是人类意识中理想王国的形象模式,也是各文明民族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理念的艺术模式.一个园林造出来了,文化层次是高是低,基本上就决定了,并不以人们对它的解释为转移.园林文化应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创造,即:创造景观和创造生活.缺乏生活园林艺术会趋于空洞化,并指出探索现代文明生活方式,应该借鉴传统的智慧和精神.
【总页数】3页(P51-53)
【作者】金柏苓
【作者单位】北京古建园林设计研究院,北京,10004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6
【相关文献】
1.洛阳的园林文化设计:兼论历史名城的园林文化 [J], 王铎;刘郁馥
2.以地方园林的深入研究丰富中国园林文化艺术体系 [J], 刘庭风
3.中国传统园林文化艺术体系导论 [J], 秦飞
4.余荫山房园林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研究 [J], 李梓珊
5.中华园林文化的承传探索——以苏州"抱拙"八景为例 [J], 刘韩昕;马建军;曹林娣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园林概述

新中国诞生后,不少城市人民政府把原来仅供少数 人享乐的场所改造为供广大人民群众游览、休息的 园地,很少新建公园。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我国 于1953年开始实施第一个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城市 园林绿化也由恢复变成有计划、有步骤的建设阶段。 许多城市开始新建公园,加强苗圃建设,进行街道 绿化,并开展工厂、学校、机关等单位以及居住区 的绿化,使城市面貌发生了较大变化。
由于遭受严重自然灾害和经济工作上的失误, 以及国际环境的影响,国民经济建设面临严重困难, 转入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时期,在严重困难 的形势下,园林绿化的资金大大压缩,建设工程被 迫停了下来。片面强调“园林综合生产”、“以园 养园”,出现了公园农场化和林场化的倾向。
在“文化革命”中借口反对“封、资、修”和破 坏“四旧”,园林绿化受到了严厉的批判,城市中 特别是居住区、单位庭院内的绿地大量被侵占,与 此同时,城市园林绿化的管理机构、科研院校也遭 到厄运。中央国家机关的正常工作已陷于停滞。
一、中国古典园林的历史分期
萌芽期—形成期—转折期—成熟期—高潮 期—变革期—新兴期 萌芽期:殷、周
园林雏形——园、圃、囿(台) 功能:狩猎场地—游乐、礼祭—游观 代表:周文王灵囿 形成期:秦、汉
秦、汉:建筑宫苑和“一池三山” 代表:阿房宫、上林苑、未央宫、建章宫 一池三山:太液池、蓬莱、方丈和瀛洲 转折期:魏晋南北朝 自然山水园林 寺庙园林
成熟期 : 隋、唐、宋
山水建筑宫苑、 自然山水园林 、写意山水园林 代表:王维“辋川别业”、白居易“庐山草堂”
清漪园

万寿山后山景区 ---香岩宗印 之阁、嘉荫轩
万寿山后山景区 ---谐趣园、 四大部洲、澹宁 堂
昆明湖的南湖和西湖
昆明湖的南湖和西湖。湖中点缀岛屿,岛上有 形式不同的建筑及桥梁,尤以十七孔桥及西堤六桥最为著名, 在湖堤翠柳碧桃的衬托下,宛如江南水乡景色。
清漪园· 特色
• 清漪园造园艺术中反映出清中叶宫苑的许多特色,如突出 皇家气派,唯我独尊的意图十分明显, • 设计中采用的大尺度、大体量、琉璃瓦、金碧彩画等,皆 是一般文人园林所不能达到的。清漪园的总体规划和许多 景点设计是以江南胜景作为蓝本的。总体布局仿杭州西湖, 西堤仿苏堤,景明楼仿岳阳楼,凤凰墩仿无锡黄埠墩,惠 山园(谐趣园)仿无锡寄畅园等。清漪园在组景和借景方 面十分成功,以南湖岛和堤岸将水面分隔成若断若续的几 部分,增加了水域层次。在万寿山西部景域,可通过西堤、 西湖将玉泉山、西山诸峰和塔、庙、树、田等景色组织到 园景中来。而万寿山东部也可将圆明园、畅春园的景色俯 借进来,纯熟地运用借景手法,扩大了清漪园的园景范围。
清漪园
1750年至1764年修建
艺术设计环境1201班 白晓飞
清漪园简介
清漪园位于北京城西北,圆明园之西,玉泉山之东,全园面积约290 公顷,其中北部瓮山(后改称万寿山)约占三分之一,是一座山水结合 、以水为主的自然山水园。现为颐和园。1750年(乾隆十五年),开 始建设,至1764年(乾隆二十九年)完工。北部万寿山山形呈一峰独 耸之势,在山上集中建造了大量的点景建筑;南面为昆明湖,形成开阔 的山前观赏范围。1860年(咸丰十年), 清漪园被英法联军全部破坏。光绪中 叶,慈禧太后叶赫那拉氏挪用海军建 设费二千万两白银修复此园,1888年 (光绪十四年)完成,基本上保持了 原清漪园的格局,至此更名为颐和园。
(完整版)中外经典园林案例赏析精讲

京都龙安寺
建于京都龙安寺的枯山水庭园是日本最有名的园林精品。而这里的“石庭”, 据说是最具深意的一幅写意抽象画,它占地呈矩形,面积仅330平方米,庭园 地形平坦。名为“虎负子渡河”的枯山水,由15尊大小不一之石及大片灰色 细卵石铺地所构成。石以二、三或五为一组,共分五组,但不论从哪一个角 度看,都会看到其中一颗石头。石组以苔镶边,往外即是耙制而成的同心波 纹。同心波纹可喻雨水溅落池中或鱼儿出水。看似白砂、绿苔、褐石,但三 者均非纯色,从此物的色系深浅变化中可找到与彼物的交相调谐之处。砂石 的细小与主石的粗犷、植物的“软”与石的“硬”、卧石与立石的不同形态 等,又往往于对比中显其呼应。因其属眺望园,故除耙制细石之人以外,无 人可以迈进此园。而各方游客则会坐在庭园边的深色走廊上——有时会滞留 数小时,以在砂、石的形式之外思索龙安寺布道者的深刻涵义。
中外经典园林案例赏析
目录
01
04
景 观
02
03
东
分 析 丨 皇 家 园 林
景 观 分 析 丨 欧 洲 古 典 园
景 观 分 析 丨 枯 山 水 园 林
西 方 园 林 总 结
林
第一章节
1.清漪园理水工程 2.清漪园叠山工程 3.清漪园建筑工程 4.清漪园草木工程 5.清漪园景观布局
第二章节
枯山水庭院营造
须弥山石 景石分作九个山头来象征须弥山:佛教的宇宙观倡导天动说,据说须弥山被视为世界中心的高 山,按风轮、水轮、金轮的顺序叠为三层。相传它是一座了不起的圣山,可以保佑万物的平安。 石灯笼 日语中有“净火”一词,是指神前净火,意味着用火去净化万物。每当人们在保留火种时就愈 感到火具有的神奇魅力。人们不愿让这神圣的火种熄灭,就用笼去罩住它。石灯笼罩住的圣火 一般被置放在寺庙内,它后来演化为日本园林景观中的重要元素。它预示着光明和希望,会给 人带来好运。 龟岛鹤岛 由六尊矮石按龟首、龟足、龟尾的形式组成龟岛 六景石(一鹤首石、两鹤羽石、两鹤足石、一 鹤尾石)组成一个抽象鹤岛。据说,中国战国时代的帝王、霸王和武将都期望自己能成为仙人— — 能像仙鹤一样自由飞翔,像海龟一样潜入海底,并且还会长生不老。后来,这些愿望就作为 象征寄托在龟鹤身上,以龟岛为例的虚幻想像以及对它的憧憬,成为一种蓬莱神话传入日本。 石塔 原为佛教意义上的建筑。在古代印度,用石头垒砌成塔状以供奉佛舍利,以求平安。受佛教文 化影响,日本也建造了许多石塔作为供奉。江户时代以后,石塔便被作为古色古香的艺术品引 入园林。石塔不仅美观,而且有镇宅一方之暗喻,还有驱灾避邪保佑平安的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