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生态学

合集下载

环境生态学知识点

环境生态学知识点

环境生态学知识点环境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它涵盖了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物种多样性、生态过程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本文将介绍环境生态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和重要知识点。

一、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指由生物体、环境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组成的一个动态系统。

生态系统包括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两种类型。

自然生态系统包括森林、湿地、草原等;而人工生态系统则包括农田、城市公园等。

生态系统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生态能流:生态能流是指在生态系统中,能量从一个组织或个体转移到另一个组织或个体的过程。

能量通过食物链的层层传递,最终转化为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和生态系统的运行。

2. 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指一个区域内各种生物种类的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越高,说明该地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韧性越强。

保护生物多样性是环境生态学的一个重要目标。

3. 营养循环:营养循环是指生态系统中各种营养元素循环利用的过程。

常见的营养循环包括碳循环、氮循环和磷循环等。

这些元素在生物体内和环境介质之间不断转化,维持着生态系统中物质的平衡。

4. 群落结构:群落是指在一个相对小范围内由一群相互作用的生物种类组成的生态系统。

群落的结构包括物种组成、个体数量和空间分布等。

了解群落结构可以揭示群落内种间关系以及环境对群落的影响。

二、生态因子生态因子是指影响生物生活和生态系统运作的各种物理、化学因素。

常见的生态因子包括温度、湿度、氧气浓度、光照强度和土壤pH值等。

这些因子对生物的生长、繁殖和适应能力都有重要影响。

1. 温度:温度是影响生物体代谢和生物活动的重要因素。

不同物种对温度的适应范围不同,一定范围内的温度变化可以促进或抑制生物体的生长和发育。

2. 湿度:湿度是指空气中水蒸气的含量。

湿度对于植物的水分供应和蒸腾作用具有重要影响,同时也影响昆虫和其他生物的生存和繁殖。

3. 光照强度:光照强度是指光线的强弱程度。

光照强度直接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和生长发育,也会影响其他生物的行为和生活习性。

环境生态学——精选推荐

环境生态学——精选推荐

环境⽣态学摘要:环境⽣态学,是指以⽣态学的基本原理为理论基础,结合系统科学、物理学、化学、仪器分析、环境科学等学科的研摘要:究成果,研究⽣物与受⼈⼲预的环境相互之间的关系及其规律性的⼀门科学。

从学科发展上看,环境⽣态学的理论基础是⽣态学,它由⽣态学分⽀⽽来,但同时⼜不同于⽣态学。

关键词:环境⽣态学、进展、环境保护关键词:正⽂: 环境⽣态学是研究⼈为⼲扰下,⽣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理、规律和对⼈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态系统恢复、重建和保护对策的科学,即运⽤⽣态学理论,阐明⼈与环境间的相互作⽤及解决环境问题的⽣态途径。

1.1环境⽣态学的定义从学科体系上看,环境⽣态学是环境科学的组成部分,但按现代⽣态学的学科划分,它⼜是应⽤⽣态学的⼀个分⽀,⽬前尚处于发展、完善阶段。

环境⽣态学是个新兴的、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是⼀门运⽤⽣态学理论,研究⼈为⼲扰下,⽣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制,规律和对⼈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态系统恢复,重建和保护对策的科学。

1.2环境⽣态学的研究范围环境⽣态学研究重点是环境污染的⽣态学原理和规律、环境污染的综合治理、⾃然资源的保护和利⽤、废弃物的能源化和资源化技术,研究⽬的是改善不断恶化的⽣态环境,达到资源的永续利⽤,促进经济、环境和⼈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环境⽣态学的研究对象是污染的环境对整个⽣态系统的影响。

它是研究⽣态系统中的⽣物与污染的环境两者之间作⽤与反作⽤、对⽴与统⼀、相互依赖与相互制约、物质的循环与代谢等⼀系列相互作⽤的规律,以及⽀配这些规律的内在机理。

⽣命系统与⼈为⼲预的环境系统两者之间的相互作⽤,可以表现为各级⽔平,所以,环境⽣态学的研究对象既包括从宏观上研究环境中污染物和⼈为⼲预的环境对⽣物的个体、种群、群落和⽣态系统产⽣影响的基本规律,也包括从微观上研究污染物和⼈为⼲预的环境对⽣物的分⼦、细胞和组织器官产⽣的毒害作⽤及其机理。

1.3环境⽣态学的研究意义环境问题和⽣态问题制约着社会的可可持续发展,因此为了解决环境问题和⽣态问题,保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们对⽣态学、环境学、环境⽣物学和环境⽣态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越来越重视,对它们的发展趋势越来越关⼼。

环境生态学

环境生态学

1.生物多样性:生物类群层次结构和功能的多样性。

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

6.生境:一个生物体或生物体组成的群落所栖居的地方称为生境,包括周围环境中的一切生物和非生物的因素或条件7.生态环境:它是指生物个体或生物群落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落生存的一切要素的总和。

8.黄化现象:即植物在黑暗中生长时呈现黄色和其他变态特征的现象9.光补偿点:当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其他生态因子都保持恒定时,植物的光和速率和呼吸速率相等时所对应的光照强度10.有效积温法则:指生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从环境中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某一阶段的发育,而且某一特定生物类别各发育阶段所需要的总热量是一个常数。

有效积温:K=N(t-t0),K代表有效积温,是个常数;t是平均温度;t0生长活动所需最低临界温度;N为天数11.贝格曼定律:个体大的动物,其单位体重散热量相对较少12.动植物适应水分的机制:①.植物:陆生植物可通过形态、生理适应来维持根系吸收水和叶蒸腾之间的平衡;水生植物可通过发达的通气组织、退化的机械组织以及带状、线状的叶片来适应水环境②动物:渗透压调节是水生动物维持体内水分平衡的重要途径;陆生动物通过特定的形态结构、躲避及迁徙行为、生理调节等方式来适应旱环境13.生态因子的一般作用规律:①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②主导因子作用③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④阶段性作用⑤生态因子的不可替代和补偿作用13.种群:在一定空间中生活、相互影响、彼此能交配繁殖的同种个体的集合14.种群的基本特征:数量特征,空间分布特征,遗传特征15.年龄椎体:以不同宽度的横柱从上到下配制而成,横柱的高低位置表示不同年龄组,宽度表示各年龄组的个体数或百分比。

分为增长型(三角形)、稳定型和下降型(桃子形)16.逻辑斯蒂方程:dN/dt =rN(1-N/K)=rN((K-N)K)r表示潜在增值能力,K表示环境容纳量逻辑斯蒂曲线分为:开始期、加速期、转折期、减速期和饱和期17.逻辑斯蒂方程的重要意义:①.它是两个相互作用种群增长模型的基础②.它是渔业捕捞、林业、农业等实践领域中用来确定最大持续产量的主要模型③.模型中的两个参数r、K,已经成为生物进化对策理论中的重要概念18.种群暴发:可发生在种群数量的不规则或周期性波动内,常见为害虫、害鼠的暴发以及赤潮现象19.生态入侵:某种外来生物进入新分布区成功定居,并得到迅速扩展蔓延的现象20.种内关系:包括集群和种内竞争21.集群效应:同一种动物在一起生活所产生的有利作用。

环境生态学

环境生态学

一、环境生态学的研究范畴1 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变化机制和规律研究2 生态系统受损程度及危害性的判断研究3 各类生态系统功能及其保护的措施和技术研究4 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学对策研究二、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1、人为干扰方式及强度的识别2、退化生态系统的特征判定3、搜索人为干扰下的生态演替规律4、受损生态系统修复和重建技术研究5、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6、生态系统管理7、生态规划8、生态预测三、环境因子的定义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它由许多环境要素构成,这些环境要素称环境因子四、生命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和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五、生物多样性:1、遗传(基因)多样性2、物种多样性3、生态系统多样性4、景观多样性六、影响生物多样性的因素:1、物种生物量2、物种属性3、物种库4、输入环境的总能量5、纬度、栖息地异质性和生产力6、生物地化循环7、系统稳定性七、环境的概念:环境是一个相对概念,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个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要素的总和。

八、环境的类型按主体分:以人为主体以生物为主体按性质分:自然环境半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按大小分:宇宙环境.地球环境.区域环境.微环境.内环境九、温度的三基点:最低温度最适温度最高温度十、光饱和点的现象:在一定的范围内,光合作用效率和光强成正比,但是达到一定强度后,光合速率不会再增加,倘若继续增加光强,光合效率不仅不会提高,反而下降,此点成为光饱和点。

十一、光合作用补偿点:光合作用(实线)和呼吸作用(虚线)两条线的交叉点,在此处的光照强度是植物开始生长和进行净生产所需要的最小光强度。

十二、光质(波长的组成状况)的变化规律随纬度增加,短波长减少,随海拔升高,短波光增加。

十三、有效积温法则K=N(t-t零)K代表生物所需的有效积温,是个常数。

谈谈对环境生态学的认识

谈谈对环境生态学的认识

谈谈对环境生态学的认识一、环境生态学的定义与背景1.1 环境生态学的概念环境生态学是生态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的是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它关注的是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动态过程,以及环境对生物群落、种群和个体的影响。

通过研究环境与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环境生态学旨在提供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科学依据。

1.2 环境生态学的背景与重要性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环境和生态问题的严重威胁,如全球变暖、大气污染、水体富营养化等。

环境生态学的出现正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保护和恢复我们的生态环境。

它能够帮助我们深入理解生态系统的运作机制,评估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预测环境变化的趋势,并提出相应的保护策略和管理措施。

二、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2.1 环境影响评价与监测环境生态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是环境影响评价与监测。

通过对人类活动、工业生产、建设项目等的环境影响进行评估,可以及时发现并解决环境污染和破坏问题。

同时,环境监测则是对环境中各种因子进行长期、系统、定点的观测和测量,以便及时掌握环境的变化趋势和演变规律。

2.2 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研究环境生态学还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种群和个体组成,它们之间相互作用形成复杂的生态网络。

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物质和能量的流动和转化过程决定了生态系统的功能。

因此,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对于了解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恢复和保护很重要。

2.3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恢复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恢复也是环境生态学的研究重点之一。

生物多样性是指物种、基因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对于维持生态平衡和生态系统的稳定至关重要。

环境生态学研究如何保护和恢复受威胁物种、生态系统以及生态过程,并制定相应的保护和管理策略,以促进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恢复。

三、环境生态学的研究方法与应用3.1 研究方法环境生态学使用多种研究方法来解决环境与生态问题。

其中包括野外观察和实验、模型建立与模拟、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等。

环境生态学课件

环境生态学课件

完善法律法规
制定和完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 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
加强废水处理
建设和完善废水处理设施,提 高废水处理率,保护水体环境。
加强生态保护
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保护自然 生态系统和重要生态功能区, 维护生物多样性。
05
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
可持续发展的定义与内涵
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指满足当前世代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的发展模式。
研究对象与任务
研究对象
主要研究生物(包括人类)与环境之 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探讨生物在环境 中的适应、进化和保护等问题。
任务
揭示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规律,预测 和评估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提 出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策略和措施。
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与生态学的关系
环境生态学是生态学的一 个重要分支,它继承了生 态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同时更加关注人类活动对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推动经济 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实现人与自然 和谐共生的理念。
生态文明理念强调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 发展,推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维护生态安全
提高生活质量
生态文明理念要求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 安全,防止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
生态文明理念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绿色发展理念及其实现途径
绿色发展理念
以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推进 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和环境效益相统一的发展理念。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加强环境监管和治理
强化环境执法和监督,加大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力度。

环境生态学

环境生态学

环境生态学:研究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理、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和保护对策的科学,寄运用生态学理论,阐明人与环境间的相互作用及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途径。

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1.在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变化机理和规律2.生态系统受损程度的判断3.生态系统的功能和保护4.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对策环境生态学的根本目的:维护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改善人类生存环境并使之协调发展环境生态学的主要任务:运用生态学理论,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防止和治理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恢复和重建生态系统,以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城市环境生态学:以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城市人类活动与周围环境之间关系的一门学科。

研究内容:1.以环境科学与生态学为基础的城市环境生态学的基本原理2.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保护和调控3.城市人口的结构、密度、变化速率和空间分布,以及与城市环境的相互关系4.城市物流与能留的特征和速率5.城市生态系统与环境质量的关系6.城市环境质量与居民健康的关系、社会环境对居民的影响7.城市生态系统对城市发展的制约条件8.城市的景观和美学环境9.城市生态规划、环境规划,城市各环境质量与标准10.解决城市环境问题的生态对策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人类环境从人类和环境相互作用的角度,由近及远,由小到大可分为聚落环境、地理环境、地质环境和星际环境聚落环境可分为院落环境、村落环境和城市环境环境要素(环境基质):构成人类生存环境整体和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机泵物质组分。

环江要素的基本属性:1.最小因子限制律2.等值性3.整体性大于各个体之和4.互相联系及互相依存环境的功能:1.空间功能2.营养功能3.调节功能环境的特性:1.环境自身的特性:a.环境平衡b.复杂性导致稳定性c.子系统的协同作用2.环境对于干扰所具有的特性:a.整体性b.有限性c.自净性d.不可逆性e.隐显性f.持续性g.灾害放大性第一环境问题:由于自然力引起的环境问题第二环境问题:由于人为因素引起的环境问题。

环境生态学

环境生态学

温室效应;存在于大气中的某些痕量物质和存在于对流层中的臭氧具有吸收太阳能在近地表面产生长波辐射从而使大气增温的作用,称之为温室效应。

水污染水本身具有自净能力,当进入水体的污染物质超过了水体的自净能力时,水体会丧失其使用价值,称为水污染。

环境生态学;相互作用及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途径。

环境生态学不同于以研究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相互关系为主的经典生态学;也不同于只研究污染物在生态系统的行为规律和危害的污染生态学或以研究社会生态系统结构、功能、演化机制以及人的个体和组织与周围自然、社会环境和相互作用的社会生态学。

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和任务⒈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变化机理和规律⒉生态系统受损程度的判断⒊各类生态系统的功能和保护措施的研究⒋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对策环境生态学的发展趋势⒈干扰和受害生态系统特征的判断⒉受害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途径⒊重视生态规划⒋积极参与区域污染治理⒌量化工程成功与否的标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叫做演替。

生物入侵的危害(1)破坏景观的自然性和完整性(2)摧毁生态系统(3)危害生物多样性(4)影响遗传多样性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是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其可大可小,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

(生物群落+无机环境=生态系统)生态系统就是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内,在各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物之间,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而相互作用的一个自然系统。

生态农业生态农业是指运用生态学原理,在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思想指导下,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建立起来的多层次、多功能的综合农业生态体系。

它注重充分发挥生态系统各种成分的作用,通过对农业生态系统中物质的多级利用,使农业生产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形成良性循环。

其突出优点是:减少化肥用量,降低农业投入;收获多种产品,增加经济效益;净化环境,降低人和家畜的发病率。

生态工程的意义1.解决人类面临环境恶化的状况,提高现有生产空间的效率;2.避免生态资源的巨大浪费,合理利用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技术策略洁净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充分考虑气候因素和场地因素材料的无害化、可降解、可再生、可循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 环境科学
• 是人类急需解决环境问题而产生的由自然科学、 社会科学和技术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
• 具体的研究内容:
– 人类社会经济行为引起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 环境系统在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变化规律
– 确定当前环境质量恶化的程度及其与人类社会经济活 动的关系,寻求人类社会经济与环境协调持续发展的 途径与方法
痛痛病事件
时间:1955年--1977年 地点:日本富山 原因:因为饮用了含镉的 河水和食用了含镉 的大米。 后果:就诊患者258人,其 中死亡者达207人
• 为应对人类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来自133
个国家的1300多名代表齐聚瑞典首都斯德
哥尔摩,开始了人类第一次世界环境大会
• 会议通过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宣言》 和《行动计划》。
三、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就地保护:主要指建立自然保护区 迁地保护 加强教育和法制管理
消失和即将消失的背影
四 环境问题的实质
• 人类向环境排放的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 境的自净能力 • 人类经济活动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资源本 身的再生恢复速度,从而破坏了生态系统 的平衡
• 环境问题的实质是人类活动超过了生态系 统的承载能力
主讲人:董佳 E-mail:djia2010@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环境问题及环境科学 • 第二节 现代生态科学 • 第三节 环境生态学
第一节 环境问题与环境科学
一 环境的含义
相对于中心事物而言,作用于该中心事物上所有 物质和力量的总和;即与某一中心事物有关的周围 事物即称为中心事物的环境。
100亿人
2183(129年后)
我国人口增长趋势
(二)资源短缺
非耗竭 性资源
阳光
空气
降水
再生性资源 耗竭性 资源 非再生性资源
动物
植物
微生物
生物群落

石油
天然气
水资源危机; 淡水总量少,污染严重 人口基数大,需求量大; 全球有8.84亿人无法获得安全的饮用水,其中亚洲 国家约占一半,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约占40%。 土地资源不断减少和退化; 类型多样、区域差异显著
有极强的杀伤力的紫外辐射,从而保护了地球上各种生 命的存在、繁衍和发展,维持着地球上的生态平衡。
自1975年以来,南极上空每年早春(南极10月份)总
臭氧浓度的减少超过30%。
1985年,南极上空臭氧层中心地带的臭氧浓度极为
稀薄,近95%被破坏,出现所谓的臭氧层“空洞”。
到1994年,南极上空的臭氧层破坏面积已经达2 400
臭氧层损耗
臭氧的科学发现与背景
臭氧层存在于距地面高度20~30 km范围平流层中,其
中臭氧的含量占这一高度上的空气总量的十万分之一。
臭氧含量虽然极微,却占一亿分之一。
能,它能吸收波长为200~300 nm的紫外线。
正由于臭氧层能够吸收99%以上来自太阳的,对生物具
联合国于2007年2月2
日在巴黎公布的一份报告,
向人类发出了迄今为止最严
厉的警告。报告称,如果人
类像在冷水里慢慢被加热的 青蛙一样,对日益升高的全 球气温继续熟视无睹的话,
美 国 前 副 总 统 戈 尔
我们生存的地球将以更快的
速度变热,而大自然也将遭
受无法挽回的破坏。
海平面上升 后,我们家 门口就是海 滩啦。 地球两极冰雪融化会导致
三 环境问题的产生与发展
• 环境问题自古就有,只是规模、范围和程 度不同 (一)生态环境早期的破坏阶段
– 早期人类对环境的依赖性强 – 奴隶社会后期人类逐渐改造环境的能力增强, 出现了局部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走向衰落的文明——吴哥窟
(二)近代环境问题阶段
• 工业文明的高速发展,导致了人口与环境
保护的三个层次 基因 物种 生态系统
DNA 多样性 根本原因
蛋白质 多样性 直接原因 物质基础
导致 环境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一、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1、直接使用价值: 药用价值、工业原料、科研价值、美学价值 2、间接使用价值 指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 3、潜在使用价值 指目前尚未被人发现的使用价值。
控 制 论
信 息 论
(2)环境科学的专业基础学科
专业基础学科
环 境 管 理 学
的巨大矛盾
– 比利时马斯河谷烟雾事件
– 伦敦烟雾事件
– 水俣病事件
– 四日市哮喘事件
– 通通通病事件
比利时马斯河谷烟雾事件
伦敦烟雾事件
冬季取暖燃煤和工业排 放的烟雾是元凶,逆温 层现象是帮凶 死亡人数12000
水俣病事件
时间:1956年 地点:日本熊本县 原因:化工厂排放 的有机汞 后果:60人死亡
万平方公里。臭氧空洞发生的持续期间和面积不断 延长和扩大,1998年的持续期间为100天,比1995 年增加23天,而且臭氧洞的面积比1997年增大约15 %,几乎可以相当于3个澳大利亚。
科学家观察证实,近40年来,大气中臭氧 层的破坏和损耗越来越严重。
十月份的南极上空臭氧量分布(1979~1997)
二、我国生物多样性概况 物种丰富 特有的和古老物种多 1、特点: 经济物种丰富 生态系统多样
2、我国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原因
生存环境的改变和破坏 掠夺式的开发和利用 环境污染 外来物种的入侵或引种到缺少天敌的地区 侵入种成灾的原因:侵入种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入侵传播能力强;迁入地环境条件适适宜;侵入种对 环境适应性强;缺少天敌的控制等。
海平面上升
海平面上升,众多岛屿将 被淹没,一些岛国可能不 复存在,岛上及沿海居民 生活受到威胁。印尼科学家今年1月(2007年) 预测说,印尼 约1.8万个岛屿中可能将有2000个在2030年前被海水淹没。
据预测海平面只要上升1 m,海岸线可能就要退缩
100 m。
许多知名的城市,例如伦敦、纽约、东京、孟买、
• 化学污染威胁动植物和人体健康
温室效应(greenhouse effect)
是一自然现象
如果地球没有大气,地球表面的平均温度约
为 -18 ℃ (目前地表的平均温度为15 ℃) 15 ℃ - (-18 ℃) = 33 ℃ 大气的存在使地表气温上升了约33 ℃ ,而 温室效应是造成此一温度差距的主要原因。
难以开发利用和质量不高的土地比例较大 我国有相当一 部分土地是难以开发利用的。
森林锐减,物种濒危灭绝
森林覆盖面积由8000年前50%降为为现在28%
森林破坏的速度为每年1800~2000万hm2之间
(三)环境污染
• 温室效应
• 臭氧层损耗
• 大气污染的越界传输和酸雨问题
• 海洋环境问题
世界人口
• 世界人口加倍所需时间也在缩短。
– 世 界 人 口 从 5 亿 人 增 至 10 亿 人 (1650~1850年)约需200年 – 从10亿人到20亿人(1850~1930年) 为123年 – 从20亿人到40亿人(1930~1975)为 45年。 – 今后再翻一番的时间将会更短。 • 每增加10亿人口的相隔时间越来越短。 • 世界人口增长率在急剧上升。 世界人口 数量 10亿人 20亿人 30亿人 40亿人 50亿人 60亿人 70亿人 80亿人 90亿人 时间(年) 1804 1927(123年后) 1960(33年后) 1974(14年后) 1987(13年后) 1999(12年后) 2013(14年后) 2028(15年后) 2054(26年后)
那里却居住着世界70%人口。 对生态造成巨大压力;
人类活动已给地球上60%的草地、森林、农耕地、河流和湖泊带来
了消极影响。近几十年,地球上五分之一的珊瑚和三分之一的红树林 遭到破坏,动物和植物多样性迅速降低,三分之一的物种濒临灭绝; 人口增长和其他因素结合在一起,已经对整个人类社会构成严峻挑战。 以水资源为例,目前全球至少有11亿人无法得到安全饮用水,26 亿人口缺乏基本的卫生条件。 地球最多能够养活100亿到150亿居民
人类环境
以人类为中心的,称为人类环境
空气 水 野生动植物 土地 矿物 岩石 太阳辐射 社会经济制度 社会环境 上层建筑 生产关系的总和 本文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 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 改造的自然因 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 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 生物、目然遗 迹,人文遗迹、风景名胜区、自 然保护区、城市和乡村等。
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期,
北欧国家瑞典和挪威的渔业突 然无故减产,经研究之后,发 现与酸雨有关。
受酸雨影响的渔业
一九六七年,美国俄亥俄河 上的跨河大桥倒塌,死亡人数 高达46名,调查发现与酸雨侵 蚀大桥有关。

1967年,瑞典土壤学家奥丹博士发表了可以称作酸雨研
究里程碑的学术论文。论文讲稿说:“酸雨将严重危及 水质、土壤、森林和各种建筑物,对于人类来说,这也 许是一种化学战争。” R. A. Smith 的一篇题为“跨越国境的空气污染:空气和 降水中硫对环境的影响”的著名报告,提出了若不及时 采取对酸雨的防治对策,必将给全球环境带来灾难性的 影响。自此,酸雨问题已引起了全球性的关注,并由此 引发了大规模的调查和研究。
地球
金星
火星
全球变暖的原因
自然 原因
太阳活动、 大气环流、 火山活动、 地壳运动等 燃烧矿物燃料产生
二氧化碳含 量增多
人为原因
毁林,特别是对热 带雨林的破坏
甲烷等其他温室气体增多
全球变暖的危害
地球表面温度增加 海平面上升 全球气候转变 农业减产 动物大迁徙和物种灭

伤害人体抗病能力
加尔各答(印度东北部城市)等都将从地球上消失。
全球气候转变
现今气候变迁的速率较之过去自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