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教案
小学语文第十二册_六年级语文教案_模板

小学语文第十二册_六年级语文教案_模板小学语文第十二册.教案第一单元本单元由看图学文《马踏飞燕》《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讲读课文《古诗二首》和基础训练1组成。
一、教学要求:1、掌握生字,注意“膘、颈、咒、沮”等字的读音;“龄、祭”字的写法;注意“载、兴、荷”等多音字的不同意义。
2、理解字词。
能够辨析“宽广、宽阔”“繁重、沉重”等近义词的意义及用法。
3、复习汉语拼音字母表的顺序以及字母的大小写。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本单元课文,能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会默写《示儿》。
三、教学重点:1、两篇看图学文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理解能力。
2、古诗二首要让学生弄懂诗的内容及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难点:学习作者怎样观察事物,抓住特点表现中心,根据事物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写作顺序。
看图学文1、马踏飞燕一、教学要求1、通过了解“马踏飞燕”的特点,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具有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先进的科学知识和卓越的创造才能,增强民族自豪感。
2、学习从几个方面观察事物的方法。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运用图文对照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1、继续培养观察能力。
2、图文对照,理解内容。
三、教具准备:1、绘有铜奔马的挂图。
2、生字生词卡片。
四、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检查预习,图文对照学习课文1—4自然段。
教学过程:一、明确本组学习内容、要求。
1、默读导读,了解本组学习内容和要求。
2、指名口述。
师强调:在小学阶段最后一个学期,要重视综合运用学过的语文基本功,进步提高阅读能力。
二、检查预习1、指名读课文,了解生字和易读错的字(如:匀称、仿佛、高亢、膘肥身健、安然无恙、风驰电掣、颈、收缩、卓越)是否读准,相机正音。
2、指名说说铜马主要有哪些特点。
(外形美;是一匹奔马;虽然只有右后蹄着地,却能保持平衡。
)3.读读画下来的最感兴趣的句子。
三、出示根据课文插图制作的挂图,指导按课文叙述顺序进行观察,口述图意1、观察、说说铜马的外形,感受铜马的造型美。
六年级下册语文专项部分-口语交际_湘教版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材梳理)专项部分-口语交际_湘教版一、教学目标《标准》对九年义务教育时期口语交际教学的要求是:“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差不多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进展合作精神。
”《标准》在“时期目标”中对中高年级口语交际教学提出了4条目标要求:1.能用一般话交谈。
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并能就不明白得的地点向人请教,就不同意见与人商讨。
2.听人说话能把握要紧内容,并能简要复述。
3.能清晰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方法。
4.能生动具体地讲述故事,努力用话语打动他人。
上述各项目标,大致能够归纳为两个方面:口语交际的差不多能力——倾听能力:把握要紧内容(包括材料和观点),体会情感态度及交际意图。
表达能力:讲述见闻,讲述故事,说出感受和方法,并能打动他人。
应对能力:积极反馈,作出反应,能复述、转述,向人请教,与人商讨。
口语交际的差不多素养——注意文明态度,提高语言修养。
二、指导湘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的“积存与运用”安排了4次口语交际的训练。
分别是“平凡的小事”、“这事儿如何办”、“对手之间”、“我的以后路”。
在指导学生进行口语交际时,要从创设情形、启发爱好、激发说话的欲望入手,使学生明白如何样去说。
要加强说话通顺、连贯的训练,使学生把话说得清晰明白。
要表达双向或多向的互动,表达交际性。
课程安排口语交际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差不多的人际交往的素养,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养成良好的听说适应,提高全体同学的文明礼貌意识。
口语交际的训练仅靠积存与运用中安排的几次是远远不够的。
要充分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训练要采取多种形式,面向全体,使人人都有训练的机会,扭转语文教学中重读写、轻听说训练的倾向。
第一单元:《口语交际——平凡的小事》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通过口语交际,提高学生的认识。
2.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提高学生对遵纪守法的认识,养成遵纪守法的好适应。
湘教版第十二册《鹭鸶》教学设计

湘教版第十二册《鹭鸶》教学设计第一篇:湘教版第十二册《鹭鸶》教学设计湘教版第十二册《鹭鸶》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材简析】《鹭鸶》是湘教版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
作者郭沫若先生用诗一般的语言生动地描写了鹭鸶的美丽色彩和优雅姿态,表达了对鹭鸶的喜爱。
文中有画、画中有诗,是引领学生发现美、欣赏美、享受美的一篇佳作。
【设计理念】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研究员崔峦说:“什么叫好课?好课就是,一定要牢牢抓住语言文字的训练,使学生在学习方法上有收获,在能力培养上有收获。
新课程理念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通过教师的点拨、启发,架设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桥梁,要让学生借助阅读实践,在积极的思维与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与体验,受到文本的情感熏陶,从而获得思想启迪,陶冶审美的情趣、享受审美的乐趣,真正感觉到阅读是一种享受,并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1、认识、会写“鹭、鸶、鹤、框、匣、嗜”6个生字。
自主理解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前五个自然段。
3、能结合课文内容体会“鹭鸶是一首精巧的诗”这句话的含义。
4、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鹭鸶的精巧美、课文的语言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
5、能模仿作者的语言进行练笔,培养学生感受生活、观察生活及语言表达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生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感受“鹭鸶是一首精巧的诗”的内涵,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教学难点】了解作者运用多种方法对美进行描写的方法,并能模仿作者的语言进行写话。
【课前准备】PPT课件【教学方法】汇报交流法,自读自悟法、品读感悟法【教学过程】一、诗画导入,激发兴趣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唐代诗人杜牧的诗,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请大家轻声读一读。
霜衣雪花青玉嘴,群捕鱼儿溪水中。
惊飞远映碧山去,一树梨花落晓风。
——杜牧【设计意图:《白鹭》是一篇充满诗的意蕴的美文,以写白鹭的古诗开篇更增添了这份浓浓的诗意,同时也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湘教版语文教案

小学湘教版语文教案教案标题:小学湘教版语文教案教案目标:1. 帮助学生掌握湘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知识点和技能。
2. 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写作和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理解。
教学重点:1. 学习和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提高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1. 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课文中的语言技巧和修辞手法。
2.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课文中的主题和意义。
3.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1. 湘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及相关教辅材料。
2. 多媒体设备和教学软件。
3. 学生练习册和作业本。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图片、视频或故事等方式引起学生对本课主题的兴趣。
2. 复习前几节课的重点知识点和技能。
二、新课讲解(10分钟)1. 介绍本课的主题和内容。
2. 通过多媒体展示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重点词汇和短语。
3. 讲解课文中的语言技巧和修辞手法。
三、阅读与理解(15分钟)1. 学生个别阅读课文,并回答相关问题。
2. 分组讨论课文中的主题和意义。
3.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情感。
四、写作训练(15分钟)1. 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2. 学生互相交换作文,进行修改和改进。
五、课堂练习(10分钟)1. 布置相关练习题,检验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教师适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六、课堂总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2. 学生回答问题,总结课堂所学内容。
七、课后作业(5分钟)1. 布置相关作业,巩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其他相关文学作品。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和体会。
2. 引导学生参加语文比赛或写作比赛,提高他们的语文能力和自信心。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教案(含教学计划)

春潮是你的丰采; 你向东海奔去, 惊涛是你的气概。 (“雪山”在祖国的最西部,“东海”在祖国的最东部,长江能从祖国的最西 部走来,向祖国的最东部奔去,说明她源泉是无穷的。) 指导朗读:这两个分句我们该怎样读?哪些词提示了你? (第一个分句要读得柔和一些,因为长江是“走来”,第二个分句读时要让人 感觉有气概,因为长江是“奔去”。) (3)默读第 1 节,思考: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有母亲的情怀? (4)交流: 出示:你用甘甜的乳汁, 哺育各族儿女; 你用健美的臂膀, 挽起高山大海。 (“哺育各族儿女”:只有母亲才会哺育儿女,在这里把长江看作了母亲,而 且长江哺育的是各族儿女,可见这位母亲的胸怀是多么的宽阔。 “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这里又把长江拟人化了,长江很长,它 就像母亲伸长那健美的臂膀,从西至东,把祖国的高山大海拉在手里,让它们紧密 联系在一起,永不分离。) 指导学生看地图,并联系实际想象体会“哺育、挽起”的意义。 指导朗读:这一句我们要读得很深情。 (5)指导朗读最后一句,要读出“赞美”“依恋”的感情。 (6)齐读第 1 节。指导背诵第 1 节。 6、精读第 2 节。 (1)听录音,思考: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是无穷的源泉,它有母亲的情怀? (2)交流: 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是无穷的源泉? (“远古”是指很遥远的古代,长江从远古走来,向未来奔去,时间跨度很大, 长江永远不会停息,所以说它是无穷的源泉。) 指导朗读第一句:“走”、“奔”句与第一部分的“走”、“奔”句对比读, 体会长江的宏伟气势和永葆青春的活力。 (“灌溉花的国土”:祖国的领土那么大,长江能将它们一起灌溉,所以说它 是“无穷的源泉”。 “推动新的时代”:长江能推动时代的发展,力量是无穷的。) 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具有母亲的情怀? (“你用纯洁的清流,灌溉花的国土”:母爱是纯洁的、神圣的,长江像母亲 一样滋润着祖国的每寸土地。 “你用磅礴的力量,推动新的时代”:母亲的力量是巨大的,长江就像母亲一
湘教版第十二册《学会倾听》教案设计

湘教版第十二册《学会倾听》教案设计湘教版第十二册《学会倾听》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会写“啃、聊、唠、滤、聆、皿”等生字,理解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前三个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可以想象与可以听见的声音,善于倾听,感受美好的心灵之声。
4.在日常生活中学会倾听,体会并掌握设问开头引领段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1.感受生活中可以想象得到的声音和可以听见的声音。
2.学会倾听,感受美好的心灵之声。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声音和图片)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课题1.出示词语:倾听2.说说“倾听”的意思。
3.板书课题,导入新课学习:学会倾听二、初读课文,感受内容1.轻读课文,读准字音。
2.出示生字词并认读顷刻啃骨头聊天奔驰唠叨过滤聆听器皿嘈杂辨析:柳-聊皿-血嘈-遭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读课文,说说课文描写了几类声音。
请用笔划下来。
2.课文中多处用了一种方法引领开头,你认为这是一种什么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设问。
给人以亲切交流的感觉,让人从心底感到自然、和谐)3.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读出感受来。
4.“聪明的人”和“没有感觉的人”是怎样对待“听”的,画出相关的句子。
5.你从声音的游戏中明白了什么?交流各自的感受,教师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一、理解课文,想象声音之美1.读课文1-3自然段,谈谈你最喜欢哪种声音,为什么?(引导学生感受,运用拟人的手法来形容大自然的声音,让学生体会声音的`美,并张开想象的翅膀,展现画面的美。
)2.带着自己的想象,有感情地读自已认为最美的部分。
3.用换词法理解“顷刻”。
4.体会雪花满足而温柔的感觉是什么。
面对这种境界你想说些什么?你认为美吗?(品读:善良的雪花吻了吻孤灯的面颊,怜爱的泪水夺眶而出……)5.想象这三种声音会是什么样的声音。
(沙沙嚓嚓嚓咻咻)二、思考、概括、感受生活中可以听得见的声音1.默读4-9自然段。
思考:生活中有哪些听得见的声音?画出课文中的动词。
小学语文第十二册整册教案(苏教版)

小学语文第十二册整册教案(苏教版)1、指导学生认真观察课本插图或教学挂图,结合有关事例,使学生明白“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道理,逐步养成深入社会学习语文,投身自然增长知识的学习习惯。
2、指导学生认真观察课本插图或教学挂图,结合有关事例,使学生懂得在实践中运用语文的习惯。
教学重点:1、结合有关事例,使学生明白“,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道理。
2、认真观察课本插图,结合有关事例,使学生懂得在实践中运用语文的道理。
教学难点:通过课本插图和有关事例,逐步养成深入社会学习语文,投身自然增长知识的学习习惯,以及在实践中运用语文的习惯。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教学时间: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指导学生认真观察课本插图,结合有关事例,使学生明白“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道理,逐步养成深入社会学习语文,投身自然增长知识的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一、导入从一年级起,我们就开始学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从中我们学到了关于写字、读书、写日记等方法,为我们以后养成习惯打下了基础。
今天,我们来学习这最后一个习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二、指导看图,领会内容(一)指导观察第一页1、学生自由观察,思考:图上有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他这是会时想些什么?2、指明回答,教师补充第一幅:在天文台,老师和同学参观古代的天文仪器。
同学门看到这台仪器,一定为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感到骄傲。
第二幅:在天文台的天文展览馆内,墙上贴着宇宙中星体的照片,希望大家长大后到太空中研究宇宙的奥秘。
第三幅:简介:碑刻是刻在石碑上的文字和图画,大多出自著名书法家和书画家之手,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是中华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同桌共同参观三幅图,回顾主要内容,说说自己的想法。
(二)指导观察下两幅图1、学生自由观察插图,按照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顺序,思考:图上有哪些人物,在什么地方,干什么。
有什么意义?2、同组相互交流,感受体会(三)学生交流:观察了这些图画,你有什么想法?三、教师小结四、练习介绍自己的家乡1、自由练习2、台前介绍3、教师评价第二教时教学要点指导学生认真观察插图,结合有关事例,使学生懂得在实践中运用语文的道理,逐步养成在实践中运用语文的习惯。
2019年湘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12优质课教案窃读记

12*窃读记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窃读‛的复杂滋味,体会作者的情感。
3.体会通过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将‚窃读‛滋味具体化的写法,学习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一、直奔‚窃读‛,整体感知1.同学们,我们已经预习了课文,知道‚窃读‛可以换成一个什么词?(偷读)你知道课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2.整体感知课文。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我‛因无钱买书而偷偷在书店看书。
)二、品味‚窃读‛,感受渴望。
1.边默读课文,边用‚‛画出描写‚我‛是怎么样‚窃读‛的语句。
读一读句子,说一说体会。
(小组交流、汇报)2.重点品读文稿中描写‚我‛的动作的语句。
(投影示出)(1)‚我跨进书店门……找到了昨天读的那本书。
‛1画出句中表示动作的词。
(跨进、踮起、挨蹭、钻、找到)2感悟形象:从这一系列的动作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2)‚一页,两页,我如饥饿的饿狼,贪婪地吞读下去……‛1这句话把什么比做什么?2‚饿狼‛给我们留下的是不太美好的形象,可‚我‛却把自己比做‚饿狼‛,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表现出作者如饥似渴地读书。
(3)‚我有时还要装着皱起眉头,不时望着街心,好像说:‘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
’其实,我心里是怎样高兴地喊着:‘再大些!再大些!’‛1读了这句话,你发现了什么?一般人物的神态和内心是致的,从神态描写可以看出心理活动,可这句话中,神态和内心是不一致的。
2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突出了作者酷爱读书已经到了入魔的程度。
3.自主品读‚窃读‛的滋味。
1课件出示句子:‚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2从课文中找到有关语句,自主交流:‚我‛为何快乐,又惧怕什么?三、深悟‚窃读‛,回归整体,理清层次1.观察课文插图,刚才我们跟随作者一起走进书店‚窃读‛,在你的眼里,她是一个怎么样的孩子?2.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她是一个热爱读书的孩子,她为了读书可以忍受饥肠辘辘,为了读书可以连跑几个书店才看完一一书,为了读书可以克服任何困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第1课读碑教学要求:1、学会本课的8个生字,理解字词,积累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文章悲壮激越、肃穆深沉的情感。
4、理解和认识为了缔造我们的幸福生活,中华民族所付出巨大代价。
重点、难点1、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文章深沉而丰富的情感。
2、引导学生解读更多的“丰碑”,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1、你对人民英雄纪念碑有什么样的了解?2、看彩图,谈谈你看到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最初感受。
二、了解内容1、问题设置:围绕“读碑”这个题目,文章写了什么内容?2、学生自读,读准字音,理解词义,了解主要内容。
3、交流汇报。
1)读准生字的音,辨别字形。
绎(yi)沁(qin) 翩(pian) 蚀(shi) 耕(geng) 储(chu) 铭(ming) 缔(di)2)理解词语。
瞻仰:恭敬的看。
上溯:往上推求或回想。
逶逶迤迤:形容道路、山脉、河流等弯弯曲曲延续不绝的样子。
缔造:创立,建立(多指伟大的事业)。
3)文章的主要内容。
引导学生注意文中的相关信息,如:人物、时间、地点、中心事件。
三、理清思路1、指名朗读,其他学生思考,在读碑的过程中,“我”内心的感受有什么变化?你的依据是什么?2、自主探究,在文中圈点、批注。
3、交流汇报。
4、指名小结“我”读碑过程中内心的感受的变化。
5、二人小组讨论总结理清思路的方法。
四、质疑问难学生自读,提出问题。
五、课堂小结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听写生字词。
2. 口述“我”读碑过程中内心感受的变化。
二、品读课文1.学生自读,思考:1) “我”第一次读碑的情景是怎样的?你有什么体会?2)去南泥湾时“我”又是怎样读碑的?你又有什么体会?3)你知道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碑文吗?“我”又是怎样解读的?4)为什么说“南泥湾的九龙泉烈士纪念碑,是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一条极好的注释”?说说你的感悟。
2.小组交流,推荐代表班内汇报。
3.班内汇报,教师点拨。
1)反复强调“细细地”,突出我读碑时,回顾了每一段艰苦卓绝的历史,领会了烈士们英勇无畏的精神。
2)排比、反复的运用,刻画“我”对九龙泉纪念碑的解读。
3)几个反问句,接着“战不下的”反复强调,刻画“我”对人民英雄纪念碑产生新的认识,这是从现实体验到理性认识的升华。
4)去南泥湾后“我”读懂了人民英雄纪念碑,那密密麻麻的字是一个个有名有姓、有亲人、有感情的血肉之躯化为尘土的悲壮故事,是用千千万万血肉之躯筑成的屹立于人们心中的丰碑。
“我”心中腾起了一股悲壮感和使命感。
作为现在的学生更有一种震撼,有责任,有义务热爱幸福生活,创造幸福生活,奉献社会。
4.激情朗读课文。
三、课堂小结让学生将本节课的收获总结一下。
板书:1、读碑初读:20余年、后来庄严雄伟壮观伟大又读:那年(南泥湾)悲壮凝重震撼升华再读:现在悲壮感使命感第三课时巩固复习,完成基训第2课刘邓大军渡黄河教学要求1.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理解本课的生词,积累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品读语言,体会其含义,感悟刘伯承、邓小平的军事才能及军事家的风范。
4.学习文章表达顺序上的特点。
重点、难点1、理解课文内容,感知刘伯承、邓小平的精心部署。
2、文章在表达顺序上的特点。
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1.有谁知道“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这个历史故事呢?讲给同学们听听。
2.同学们听后,说说你们的体会吧?3.提示课题:我们今天要见识见识刘伯承、邓小平是如何“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
4. 板书课题。
二、了解内容1.问题设置:文章写了什么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2.学生自读,读准字音,理解词义,了解文章的内容。
3.自学交流汇报。
1)读准字音,辨别字形。
驻(zhu) 捷(jie) 侦(zhen) 署(shu) 伪(wei) 毯(tan) 碟(die) 筹(chou) 蹲(dun) 弦(xian)2) 理解词语广阔无垠、敏捷、夜以继日、序幕、明修栈道、暗度陈仓3)文章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注意文章中的相关信息,如:时间、地点、人物、中心事件。
4)理清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1~6)刘邓的渡船向黄河南岸急驶而去。
第二部分(7~11)刘邓渡河前的精心部署。
第三部分(12)午夜刘邓大军渡过黄河。
三、质疑、讨论1.学生自读,思考:同学们在理清文章思路时,发现文章在记述顺序上有什么特点?2.交流自己的发现,畅谈感悟。
3.读课文,感悟。
四、课堂小结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听写词语。
2、说说课文在记述顺序上的特点。
3、刘邓的精心部署在文章的哪些地方体现出来了呢?二、学生品读课文1、学生自读,思考:刘邓的精心部署体现在文章的哪些地方?1)学生自读,在课文中圈点、批注。
2)小组合作探究。
3)班内交流汇报。
A.刘邓的轻松、胸有成竹。
a) “敌人怕我们渡河寂寞……渡河完毕了!”b) “不明修栈道,怎么能暗度陈仓呢!”c)渡河之前……准备工作。
B.渡河顺利。
a)船像离弦之箭,向黄河南岸急驶而去。
b)午夜时分……渡过了黄河天险。
C.敌人的愚蠢、迟钝。
a) 6月30日夜……敌人竟丝毫没有发现。
b)当太行、冀南……被迫西窜。
c)本来……部队根本未进入阵地。
D.激情朗读,感悟刘邓部署的精心。
E.想想历史,看看今朝,我们想说些什么呢?1、学生边读,边思考。
2、小组交流。
三、课堂小结学生总结,教师归纳。
板书:2、刘邓大军渡黄河6月30日夜刘邓急驶插叙渡河之前筹划明修栈道精心部署午夜时分刘邓大军偷渡强渡渡过第三课时巩固复习,完成基训第3课风雪重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读通顺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抓住重点语句品读,感知英雄杨靖宇的精神品质。
3、领悟课文写人记事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感悟、探究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知英雄的精神品质,激发爱国情感。
重点、难点:1、通过联系上下文,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等去体会英雄杨靖宇的精神品质。
2、理清文章的脉络,再比较详略,体会其表达效果,学习有详有略的写作方法。
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1、在抗日战争年代,为了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战。
八年中,中国大地上发生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涌现了千千万万民族英雄。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风雪重围》,就是发生在抗战中的一个真实故事。
2、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课文。
l 、自由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2、思考: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三、检查自读情况。
1、听写字词,纠正读音,辨别字形。
2、理解词义。
3、指名读课文,回答刚才提出的问题。
四、再读课文,深化理解。
1、自读课文,思考:(1)杨靖宇留给你什么样的印象?你是从文章的哪些地方感知的?(2)口述故事,理清思路。
哪些地方写得详细,哪些地方写得简略?2、交流讨论。
3、班内交流汇报:(1)引导学生从多方面来感悟英雄的精神品质。
A人物活动的环境,用环境烘托。
积雪。
日军的围剿。
队伍之弱小,人少。
B人物的动作、行为、语言的描写。
引导学生理解课后练习2。
C日军的反衬。
引导分析第14自然段,感知人物精神。
(2)记人叙事的写法。
A复述课文,理清思路。
B比较、感悟记叙有详有略的好处,并谈体会。
4、选择自己感受最深刻的地方,感情朗读。
5、学习英雄的事迹后,我们想说些什么呢?五、课堂小结:将本节课学习所得与同学们共享吧!板书设计:3*风雪重围山林三尺深的积雪雪下40摄氏度杨靖宇蹲周旋抗击殉国日寇咬牙切齿第二课时巩固复习,完成基训第4课礁盘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会写本课的7个生字,理解词义,积累词语。
2、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感知战士们的精神品质,从而受到思想熏陶。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想象情境,探究课文内容。
2、品读、抓住人物的语言、行动,体会其对祖国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海防战士的爱岛爱国之情,激发我们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
重点、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想象、感知,理解课文内容。
2、反复朗读,品析将士的言行,体会将士们第祖国海岛的热爱。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在异国他乡的游子,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祖国母亲;驻扎在海岛上的边防战士,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祖国对海岛的爱。
我们一起来阅读《礁盘》,感受边防战士的情感。
二、初读课文1.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读准生字的字音,辨别字形。
2)理解词义,了解文章的内容。
2.小组交流讨论。
3.班内交流讨论。
1)读准生字的字音,辨别字形。
驮(tuo)蔬(shu)熬(ao)罐(guan)秧(yang)筷(kuai)构(gou)2)理解词语。
凝视:聚精会神的看。
沉吟:低声吟咏(文辞、诗句等);(遇到复杂或疑难的事)迟疑不决,低声自语。
3)文章的内容引导学生注意文章的相关信息,如:时间、地点、人物、中心事件。
理清文章思路:第一部分(1~10)将士们在礁盘上借助大棚种出了蔬菜。
第二部分(11~25)将士们共享劳动成果。
第三部分(26)将军向“地图”,行了一个军礼。
三、再读课文,学生质疑问难1、学生自读,提出疑难问题。
2、交流归纳疑难问题。
四、课堂小结请同学们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认读生字,听写词语。
2.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品读课文1.读课文(1~10)1)有感情的朗读,思考:小岛是一个怎样的岛?礁盘南边有什么秘密?菜地的土、菜种从哪儿来?你从什么中得到体会呢?2) 小组讨论。
3)班内交流。
岛上条件艰苦,战士们克服困难,创造美好生活,建设海岛。
他们爱海岛就如爱自己的家。
2.读第11~25自然段。
1)小组交流讨论:将军为什么变了脸色?将军看到了什么?队长说了什么?将军又说了什么?做了什么?战士们有什么行动?从这些情节中你又体会到了什么呢?2)班内交流。
a)菜地竟构成了一幅中国地图,表达了将士们对祖国、对海岛的热爱之情。
b) 将蔬菜给首长吃,表达了战士们对首长的爱戴。
c)首长将菜倒进汤里,哽咽着说我谢谢你们”,表达了将军对战士们的关爱。
d) “战士们自觉的围了过来,让将军把一勺一勺的菜汤舀到碗里”。
表现了战士们理解将军,更用行动表达对将军的理解、爱戴。
e)感受将士们为了祖国的海岛同甘共苦的品质。
3.读26自然段,思考:将军有什么举动?这一举动的含义是什么?交流明确:对海岛的热爱,对祖国的敬意,对战士的感激……4、选取自己最受感动的片段,感情朗读。
三、情感升华1.感情朗读,体会将士们的爱岛之情,也表达对将士们的崇敬之情。
2.给驻守边关、海防前哨的解放军叔叔写一封慰问信。
第三课时巩固复习,完成基训口语交际1教学要求:1、通过口语交际,提高学生的认识。
2、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重点、难点:1、点评案例,表达对遵纪守法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