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单元测试新人教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达标检测卷含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达标检测卷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60分)1.考古学者在今洛阳平原发掘出夏王朝的一座都城遗址,这里不仅有宫殿建筑群、大型墓葬,还有平民生活区和墓葬群。
这反映了()A.夏朝的中心地区在今河北境内B.夏朝时期的疆域辽阔C.夏王朝的阶级分化和等级界限D.夏朝用武力统治民众2.这件事被称为商代历史上的一个巨大的转折点,它使商朝出现了“百姓由宁,殷道复兴”的政治局面,从此商朝结束了“荡析离居”的动荡岁月,迎来了全面发展的新时期。
这件事是()A.盘庚迁殷B.牧野之战C.实行分封制D.“尊王攘夷”3.周初,周王为稳定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将土地和人民授予宗亲和功臣。
这种制度是()A.三省六部制B.分封制C.宗法制D.郡县制4.“明君兴国,昏君误国。
”下列有关夏、商、周君王的叙述对应正确的是() A.周文王——涿鹿之战,灭商建周B.商纣——任用贤臣,建立商朝C.周幽王——专断横行,国人暴动D.夏桀——荒淫无度,暴政亡夏5.《诗经》中的“千耦其耘”是对西周时期大规模集体耕作的形象描述。
当时实行大规模集体耕作的原因主要是()A.劳动力充足B.技术落后C.生产工具简陋 D.农作物品种单一6.《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上田,夫食九人。
下田,夫食五人。
”意谓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
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A.使经济重心开始南移B.得益于牛耕和铁制农具的使用C.加剧了当时的分裂局势D.得益于兴修水利工程7.“工匠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一。
正是古代工匠追求极致、追求品质的精神,造就了如图所示的两件绝世青铜精品。
它们铸造于()A.夏朝B.商朝 C.周朝D.秦朝8.甲骨文是目前我国已知最早的文字。
甲骨文(休)像一个人倚靠大树,这种造字方法应是()A.象形B.指事C.会意D.形声9.“在春秋争霸的过程中,中原的‘诸华’‘诸夏’在同周边的戎、狄、蛮、夷等民族长期交往和斗争中,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测试卷(含答案)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测试卷(含答案)1.“禹传子”和“家天下”表明我国古代的分封制度已经完全破坏了。
(删除选项)2.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国家出现在约5000年前。
(改写)3.“烽火戏诸侯”的故事中,诸侯前往护卫周王是遵守了分封制的义务。
(改写)4.夏桀、商纣和周厉王都实行了非常残暴的统治,因此被归为一类。
(改写)5.正确的说法是:原始社会后期出现青铜器,四羊方尊是世界已知最重的青铜器,铸造青铜器采用“泥范铸造法”。
(改写)6.古代工匠追求极致、追求品质的精神,造就了下图所示的绝世青铜精品,它铸造于商朝。
(改写)7.墓葬用品的等级界限反映了西周社会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
(改写)8.甲骨文字最早可能出现在商朝。
(改写)9.春秋战国时期耕地面积为2.3亿亩,之后随着农区面积的拓展,耕地面积不断扩大,其中兴修水利是一个原因。
(改写)10.用“争霸”来概括春秋时期的主要社会面貌最为恰当。
(改写)11.开始出现铁农具和牛耕是符合春秋时期的,因此选项A不符合。
(删除选项)1) 材料一反映了西周的分封制度。
2) 材料二中居于金字塔顶端的是周天子。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左传》记载,晋文公曾经说:“吾闻之,古之人有言:‘小国无以立,中国无以安,大国无以治’。
今诸侯莫不欲大,吾恐其乱。
”材料二:《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记载,孟子曾经说:“夫君子之居上也,不骄不矜,不侮不夺,而民之竞上如水火,其所至也,不可遏止。
”1) 材料一中晋文公的担忧是什么?2) 材料二中孟子对君子的要求是什么?他认为民的竞争如何?1) 材料一中晋文公的担忧是诸侯国争夺霸权导致乱象。
2) 材料二中孟子对君子的要求是不骄不矜,不侮不夺。
他认为民的竞争如水火般激烈,不可遏止。
1)根据材料一,商鞅认为怎样的治国方式是正确的?为什么?2)根据材料二,商鞅的改革措施虽然不符合传统,但为什么还是能够成功?3)材料三中,孝公采用了哪些商鞅的改革措施?这些措施带来了什么样的效果?4)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商鞅变法的看法。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测试题-人教部编版(含答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测试题-人教部编版(含答案)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史记》记载:“……封尚父于营丘,曰齐。
”实施该措施的人最有可能是()A.商汤 B.周武王 C.齐桓公 D.商鞅2.西周实行分封的根本目的是( )A.结成部落联盟B.“禅让制”变成“世袭制”C.天子为巩固其统治D.为削弱地方诸候力量3.李同学去四川旅游发现景点二王庙。
二王庙位于岷江右岸的山坡上,齐建武时,改祀李冰父子,更名为“崇德祠”。
宋代(公元960~1276年)以后,李冰父子相继被皇帝敕封为王,故而后人称之为“二王庙”。
纪念李冰父子是因为( )A.攻克巴蜀,开疆拓土 B.安抚四川地区少数民族C.抵抗少数民族的入侵 D.兴修水利工程,造福人民4.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是在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春秋时期5.考古学家在西安附近的原始农耕村落遗址中发现大量的粟粒,据此,该处原始居民可能A.种植粮食作物B.制造陶器C.发明舟车D.铸造青铜器6.西周手工业中,占主导地位的是A.青铜制造业 B.丝织业 C.陶瓷业 D.煮盐业7.“鼎”是青铜器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
关于“鼎”的来历及作用:自从有了“禹铸九鼎”的传说,鼎就从一般的炊具发展为传国重器;国灭则鼎迁,九鼎先后迁徙于阳城、亳京、镐京。
历商至周,都把定都或建立王朝称为“定鼎”。
由此可见,“鼎”是A.祭祀用的礼器 B.饮食用的食器 C.娱乐用的乐器 D.国家和权力的象征8.某部史书中提到:“秦昭王时,□□做蜀郡守,建成集防洪、灌溉、航运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水利工程,使成都平原成为旱涝保收的天府之国。
”□□处应为A.大禹B.隶首C.商鞅D.李冰9.“忆来唯把旧书看,几时携手入长安。
”长安,即今天的西安。
西安是我国著名的古都,是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下列哪些王朝定都于此①商朝②西周③秦朝④西汉A.②③ B.①② C.③④ D.②④10.下列成语的典故出自春秋时期有①老马识途②百发百中③卧薪尝胆④一鼓作气⑤完璧归赵⑥朝秦暮楚⑦三令五申A.①③④⑦B.①②④⑤⑥C.②③④⑦D.①②③④⑦11.甲骨文一般刻写在哪里()A.龟甲或兽骨上B.青铜器上C.竹简上D.纸上12.在我国古代,人们会以“牛”“耕”作为名,如孔子的弟子司马耕,这反映了牛耕技术在当时备受人们推崇。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七年级第一学期历史第二单元测试题一、单项选择题(在下面的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答案,请将其选出并填入相应的表格中,每个2分,共50分)1.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是( ).A.夏朝 B.商朝 C.东周 D.春秋2.西周实行分封制的目的是( )。
A.拱卫皇室,防止外族侵入 B.巩固国家政权 C.开发边远地区的经济文化 D.建立对全国的控制网3.下列内容不符合西周分封制的是().A.周天子分封亲属功臣,让他们到各地做诸侯B.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保卫周天子C.各个诸侯必须保持密切联系,共同抵御外族入侵D.诸侯要按受封土地数量向天子定期纳税4.我国青铜文明的灿烂时期是()。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春秋5.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共同原因是().A.建国者没有打好基础 B.不注意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C.最后一个国君暴虐残酷 D.内部发生严重的叛乱6.西周是一平民在田中劳作,关于他可能使用的农具错误的是()。
A.用石镰收割庄稼 B.用装有木柄的骨耜耕地 C.用铁制的犁耕地 D.用青铜农具进行生产7.西周时为巩固统治,开发边疆而实行的制度是()。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兄终弟及制 D.分封制8.关于春秋的争霸战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争霸的背景是周王室衰微②目的是为了维护周天子的威信③争霸的实质是获取周天子过去的政治、经济特权④争霸战争具有两面性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9.贵族把奴隶当作祭祀祖先的供品或殉葬品始于()。
A.夏朝 B.商朝 C.西周.D战国10.我国古书中“千耦其耘”的现象应出现于()。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春秋11.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主要原因是()。
A.使用的铁农具最多 B.使用牛耕最普遍 C.兴修水利工程最多 D.商鞅变法最彻底12.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主要通过()。
A.实行变法 B.人民起义 C.分封诸侯 D.争霸战争13.关于甲骨文,错误的解释是()。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单元综合测试题新人教版

第二单元测试一、单项选择:(本大题共25小题,每题3分,共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1.(3分)“禹传子”“家天下”说明我国古代的哪一制度开始遭到完全破坏()A.分封制B.世袭制C.禅让制D.宗法制2.(3分)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中国历史上出现的最早的国家距今已有()A.2000年左右B.3000年左右C.4000年左右D.5000年左右3.(3分)“封建亲戚,以藩屏周.”说明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的主要目的是()A.分割诸侯的兵力B.保证国家的兵源C.巩固周王的统治D.保证国家财政收入4.(3分)下列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①长平之战②盘庚迁殷③牧野大战④国人暴动。
A.①②③④B.②①③④C.②③④①D.④①③②5.(3分)下列关于青铜器的说法正确的是()①原始社会后期出现青铜器②商朝以后,青铜器主要用于战争③四羊方尊是世界已知的最大青铜器④铸造青铜器采用“泥范铸造法”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6.(3分)“文字是一种文化的载体,文字的出现是社会进入文明阶段的重要标志之一.没有文字,就无法全面了解过去的文化和文明.”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下列各项中属于我国最早文字的是()A.B.C.D.7.(3分)历史文物是后人了解历史的第一手资料。
通过如图所示文物,我们可以了解哪一时期的历史?()A.夏朝B.商朝C.秦朝D.西汉8.(3分)春秋时代,社会风雷激荡,烽烟四起,战火连天。
下列说法不符合这一时期的是()A.开始出现铁农具和牛耕B.周天子地位不如强大的诸侯C.强大的诸侯竞相争当霸主D.诸侯国的数量越来越多9.(3分)春秋战国时期,一个曾称霸春秋时期的诸侯国在战国形势图上找不到了,该诸侯国是()A.楚B.齐C.晋D.秦10.(3分)历史地图可以直观地再现历史,下图反映了哪一历史时期的现象()A.春秋争霸B.战国形势C.秦朝统一D.三国鼎立11.(3分)商鞅变法中,把乡、邑、聚合变成县。
2024年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二单元测评试卷及答案

结论 史前时期青铜文明高度发达 战国时期的生产力水平提高 春秋时期时代特点:动荡 减缓了整个社会前进的步伐
14.《容斋随笔》曾谈到,与山东六国用人专用宗族不同,秦国任用的商鞅为卫国
人,张仪、范雎是魏国人,吕不韦是韩国人、李斯是楚国人。以上材料反映出秦国
(C)
A.人心思定
B.骁勇善战
C.广纳贤才
D.墨守成规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4.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青铜容器,除具有中原殷商文化和长江中游地区的青铜文化风
格外,其余的器物如青铜神树、纵目青铜面具等种类和造型都具有古蜀文明的特点。
这充分说明( A )
A.中华文明多彩多姿
B.古蜀文化领先世界
C.早期国家开始出现
D.原始农业已经产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15.《史记•商君列传》记载:“行之十年……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秦人富强,天子致胙(祭祀)于孝公,诸侯毕贺。”材料描述的是商鞅变法的
(D)
A.背景
B.措施
C.弊端
D.意义
16.下表为战国时期的主要变法及其措施,这些变法( B )
5.在商代,占卜是商王日常活动的重要内容,国家大事都通过占卜的方式来决定。
这种占卜方式( B )
A.减少了统治者决策的盲目性
B.使商朝王权充满了神秘色彩
C.是加强中央集权的重要手段
D.旨在创造出成熟稳定的文字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人教版七年级上历史第二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历史第二单元测试题及答案人教版七年级上历史第二单元测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1.在中国古代历史中,朝代更替是人们共知的客观事实。
从某种意义上说,部中国古代史、就是原朝代兴亡史。
中国历史上第个王朝是A清朝B.夏朝C.唐朝D.商朝2.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共同原因是A.统治者缺乏治理国家的经验B诸侯内乱不听从中央领导C.末代国君的统治昏庸残暴D. 不料意与周边国家的联系3.帝王世代沿装的王位世袭制在中国延续了近四千年,父子相传、兄终弟及....对中国社会影响深远,这种制度开始于A.舜传位于禹B.禹传子,家天下C.秦始皇统一六国D.汉武帝大一统4.夏朝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其王要原因是A.产生了奴隶主和奴隶阶级及国家机构初具规模,成为阶级压迫的工具C.国王居住在宽大、宏伟的官殿里D.国王翠虎无道,扰治黑暗5.“股墟”为我们研究哪-朝代的历史提供了依据A.夏朝B.商朝C.西周D.东周6. 下列事件中,导致E朝更替的是A.牧野之战B.盘庚迁股C.周初分封D.“国人暴动”7.制作年代标尺是历史学习的有效方法之一,它能将复杂的历史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下面是位同学在复习中国古代某历史时期政权更选时制作的年代标尺,其中③处应该是约公元前20770年约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0年①②③④A夏朝B.商朝C西周D.东周8.西周初年,哪个人被分封为诸侯的可能性最小A.西周王族成员,整日无所事事B.某部落首领.曾帮助周军进攻商纣王C.某地平民,才能、人品俱佳D.带民攻打商付王,为周王朝的建立立下开马功劳9.在西周时期,既赋于诸侯相关权利,又要求诸侯履行相关义务的制度是A.邵县制B.分封制C.礼乐制D.中央集权制10.礼仪教化是夏、商、西周时期国家统治人民的重要手段之.统治着实行礼仪教化的根本目的是A.维护奴隶主统治B调节社会矛盾C.稳定社会秩序D.讨好劳动人民11.《左传》记载,“封建亲威,以潘屏周,“这反映出西周实行A.神让制B.分封制C.郡县制D.行省制12 "孔子周前列国”“烽火戏诸仪”。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测试卷

第二单元测试卷第Ⅰ卷(选择题共30分)一、选择题(共30分)下列各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请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将选定的答案标号涂黑。
(本卷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1.西周初年,疆域空前辽阔。
周王为巩固对周边的统治,“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这是下面的哪一种制度()A.禅让制B.世袭制C.分封制D.郡县制2.孔子曾经编了一部记载当时鲁国历史的史书,名叫《春秋》,而这部史书中记载的时间跨度与东周的前期大体相当,所以后人就将东周的前期称为春秋时期,该时期始于()A.国人暴动 B.周平王东迁洛C.齐桓公成为霸王D.韩赵魏三家分晋3.“孔子周游列国”“烽火戏诸侯”,与“列国”,“诸侯”相关的西周政治制度是()A.禅让制B.分封制C.郡县制D. 行省制4.“工匠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访华的精华之一。
正是古代工匠的追求极致、追求品质的精神,造就了如图两件绝世青铜精品。
它们铸造于()A.夏朝B.商朝C.周朝D.秦朝5.“书写的文明传递,民族的未雨绸缪”一是《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主宣传语,中国的汉字源远流长,是至今硕果仅存的―种方块表意文字,下列图片反映的汉字演变顺序正确的是()A.①④③②B. ①④②③C.①③④②D.①②③④6.史料可以分为两类:一是直接的史料;二是间接的史料。
凡是未经中间人手修改或转写的,是直接的史料;凡是已被中间人修改或转写的是间接史料。
下列属于直接史料的是()A.《史记》B.姜子牙助周灭商神话C.商朝甲骨卜辞D.孟姜女哭长城传说7.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变革时期,政治上革除旧制,经济上生产力迅速发展,劳动工具也发生了大的改进,其中得到使用和推广的是()A.铁农具和马耕B.青铜器和牛耕C.木农具和牛耕D.铁农具和牛耕8.周惠王想废掉太子郑。
齐桓公为保住郑的太子地位,便以诸侯拜见太子为由,联络了八国诸侯支持太子郑,并成功地保住了郑的太子地位。
这个故事发生在()A.夏朝B.商朝C.西周D.东周9.春秋时期,各霸主都曾进行过改革以增强国力,其统治下的社会环境相对安定,使经济得以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一、单选题
1.香港某中学历史教材《新理论中国历史·中四上》中提到:“周天子具有‘一尊’的统治地位,诸侯必须服从天子的命令。
”材料中的“诸侯”产生于()
A. 世袭制
B. 分封
制 C. 郡县
制 D. 奴隶制
2.巨大的商代司母大戊方鼎可以证明我国商周时期()
A. 畜牧业发达
B. 原始农耕出
现 C. 铁器开始使
用 D. 青铜工艺水平高超
3.学习历史有一个基本的结论就是,“思想文化是一定现实的反映”,百家争鸣学术局面反映的社会现实是()
A. 孔子有教无类,使社会有学问的人增多
B. 读书人吵吵闹闹,各自著书立说
C. 西周灭掉商朝,实行封建制
度 D.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急剧变化
4.为什么说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
A. 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
构 B. 用甲骨文能够记载的内容已经十分丰富
C. 是我国发现年代最早的文
字 D. 很多字体至今仍在使用
5.商朝时,人们把刻在龟甲、兽骨上文字叫()
A. 金文
B. 象形文
字 C. 楔形文
字 D. 甲骨文
6.小红对《管子》一书非常感兴趣。
她从中了解到春秋时齐国已经开始使用一种新型材料制成的农具应是下列哪种材料制成的()
A. 木材
B. 石头
C. 青
铜 D. 铁
7.夏商两周时期,是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与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三朝的灭亡,给后任君主的主要启示()
A. 提倡改革
B. 重视教
育 C. 发展经
济 D. 以民为本
8.有四位同学打算各写一篇关于春秋战国思想的论文,他们采用了不同的研究方法,其中步骤比较合理、论证比较严谨的是()
A. ①B . ② C.
③ D.
④
9.西周实行分封制的根本目的是()
A. 铲除商的残余势力
B. 保卫镐
京 C. 发展社会经
济 D. 巩固统治
10.某校七年级学生在学习了本课后,结合课文内容和生活实际,围绕着如何遏制校园内“损害公物”行为进行分组讨论,产生了若干观点。
这些观点虽然都有一定的道理,但其中哪个组的观点更为合理
()
A. 儒家组:损害公物属于道德方面的问题,可以通过说服教育解决
B. 法家组:损害公物属于违法行为,应依照法律条款惩处
C. 道家组:损害公物属于无意识行为,可以让学生闭门修炼自行解决
D. 墨家组:损害公物属于奢侈浪费行为,要提倡节俭
11.下列有关孔子的说法不符合史实的是()
A. 春秋时期鲁国
人
B.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C. 他把自己的言论整理成《论语》
D.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
12.某同学利用下边的地图进行研究性学习,由此可推断他研究的主题是()
A. 七国之乱
B. 春秋五
霸 C. 战国七
雄 D. 秦灭六国
13.“(武王)封功臣谋士,……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
”材料体现的是()
A.周初分封
B.商鞅变法
C.秦设郡县
D.汉初分封
14.历史文物是人类了解历史的第一手资料。
观察如图所示文物,它出现于哪一时期()
A. 原始社会后期
B. 夏
朝 C. 商
朝 D. 西周
15.商朝的青铜器有巨大的司母戊鼎和造型奇特的四羊方尊,它们是下图中的()
A. ①②
B. ①④
C. ③④
D. ①③
16.晋与谁争夺中原地区()
A. 齐B . 楚 C.
燕 D.
韩
17.《尚书》中记载道:“惟殷先人,有典有册”,当时人们使用的文字主要是()
A. 刻画符号
B. 小
篆 C. 金
文 D. 甲骨文
18.他对内整顿朝政,对外“尊王攘夷”,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
他是()
A. 周武王
B. 齐桓
公 C. 晋文
公 D. 楚庄王
19.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言行被记录在()
A. 《论语》中
B. 《诗经》
中 C. 《道德经》
中 D. 《春秋》中
20.“一玉口中国,一瓦顶成家……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这是歌曲《国家》的歌词,我国早期国家产生的标志是()
A. 黄炎部落在涿鹿打败蚩尤
B. 夏王朝的建立
C. “禅让”制的实
行 D. 制定历法,称“夏历”
二、材料分析题
21.观察下面两幅著名的青铜器代表作品,回答问题。
请回答:
(1)我国青铜文化最灿烂的时期是哪个朝代?
(2)请按顺序写出图A和图B青铜器的名称。
(3)根据课本所学知识,回顾这一时期还有什么重要的文明成果?它的地位如何?
22.中国古代曾创造出许多制度,制度的创新也影响着社会的发展。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材料二: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
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书所职也。
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
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材料三: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所述的是西周实行的什么政治制度?在这一制度下形成了哪些等级?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说说诸侯向天子履行哪些义务。
此外,诸侯享有什么样的权利?
(3)西周实行这一制度有何作用?
(4)材料三中“周室衰微政由方伯”说明了什么?
2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苛政猛于虎。
”“仁”就是要爱人,理解和体贴别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材料二:“治大国如烹小鲜。
”不要扰民,要“无为而治。
”
材料三:治国须“严刑峻法”。
请回答:
(1)三则材料分别是谁的主张?
(2)你认为治理国家应施行“仁政”还是“法治”?为什么?
24. (秦孝公)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当是时,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备,外连衡而斗诸侯。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贾谊《过秦论》
(1)材料反映的是哪次变法事件?这次变法发生于哪一年?“商君”指的是谁?
(2)写出秦国商鞅变法的具体内容。
(3)商鞅因变法触犯了旧贵族的利益,最后惨遭车裂而死。
你认为商鞅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为什么?你觉得商鞅的死值不值得?
答案解析部分
一、单选题
1.【答案】B
2.【答案】D
3.【答案】D
4.【答案】A
5.【答案】D
6.【答案】D
7.【答案】D
8.【答案】C
9.【答案】D
10.【答案】A
11.【答案】C
12.【答案】C
13.【答案】A
14.【答案】C
15.【答案】D
16.【答案】B
17.【答案】D
18.【答案】B
19.【答案】A
20.【答案】B
二、材料分析题
21.【答案】(1)商朝。
(2)图A:四羊方尊;图B:司母戊鼎。
(3)甲骨文;它是目前已知的最早的汉字。
22.【答案】(1)分封制;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2)义务:交纳贡赋、服从周天子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服从调兵、定期朝见;权利:管理诸侯国内的土地和人民;可以在封地内进行再分封。
(3)稳定政局,也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扩大了统治范围。
(4)说明分封制遭到破坏(分封制逐渐衰落)。
23.【答案】(1)孔子;庄子;韩非子。
(2)“仁政”讲求以百姓为核心,民贵君轻,符合现在以人为本的理念,如果没有法律的准绳社会就会大乱;“法治”指依法治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但是前提是以人民的利益为核心和准绳;不管仁政还是法治只要有理有据就可以。
24.【答案】(1)商鞅变法 ; 公元前356年; 商鞅
(2)承认土地私有,准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推行县制。
(3)成功了。
因为商鞅变法废除了旧制度,促进了农业生产,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使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诸侯国,为以后兼并六国、统一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