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浮脉”主病小议

合集下载

经方大家胡希恕讲伤寒:脉浮滑、浮主表热,滑主里热

经方大家胡希恕讲伤寒:脉浮滑、浮主表热,滑主里热

经方大家胡希恕讲伤寒:脉浮滑、浮主表热,滑主里热伤寒脉浮滑,此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

——《伤寒论》这段很存问题,伤寒脉浮滑,浮主表热,滑主里热,如果太阳伤寒的症状,而脉浮滑,此表里俱热,可用白虎汤。

但此证侯决不是表有热,里有寒。

里有寒怎么用白虎汤呢?注家说法不一,有说是表有寒,里有热,也不对,表寒也不能用石膏,且与脉也不对。

寒多指邪说的,表有邪里有邪,表有邪,里有热,总而言之,这段成问题的。

从方后的说明就知道了,陈忆等谨按前篇去热结在里,表里俱热者,白牙汤主之,前几段我们讲了,白虎加人参汤证,有这些话,说白虎汤证,热结在里,表里俱热,用白虎汤。

为解释这一段,没说白虎加人参,其实那是白虎加人参。

又云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此因脉浮滑,表有热,里有寒者,必表里自差矣,这是林忆他们的按语。

他说这一定是表寒里热,是表里二字弄反了。

应该表有寒,里有热。

又阳明一证云,在阳明篇有这么一条:伤寒脉浮迟,表热里寒,四逆汤主之。

如果是表有热里有寒,决不能用石膏,用白虎,应用四逆汤。

由此证明,这绝不是表有热里有寒。

……他说的这个千金翼说,白通汤主之,认为林忆说的不对,此条与阳明病那节,交互有错误,说白通汤那个脉应该浮迟,浮为在里,迟为里寒,说是表热里寒是对的。

那个用四逆汤不如用白通汤。

可能是白通汤,白通那个药,是干姜、附子、葱门,葱门配合干姜附子,前者解表后二者温里,既治表邪又治里寒,四逆汤只温里不解表。

此段脉浮滑,滑定是白虎汤脉,但证没明白。

后面有“千金无是语,以为玉函经之误”,林忆举这个说是千金翼,是这样说的,不对,在玉函经是这样的,玉函经是这样说的,他说这段应是白通汤。

看看64条的注解,玉函经此条云:伤寒脉浮滑,而表热里寒者,白通汤主这,旧云白通汤,翼云白虎者恐非。

翼去是王叔和的注。

玉函经这条说脉浮滑,表热里寒者应该用白通汤主之,但是这也是错的。

白通汤脉不应该浮滑,应该是迟了,白通汤脉浮滑呢,又不应有表热里寒,证不对,所以这个是前后串。

《伤寒论》表寒证浮数脉证治解析

《伤寒论》表寒证浮数脉证治解析

《伤寒论》表寒证浮数脉证治解析《伤寒论》表寒证浮数脉证治解析浮脉主表,数脉主热,紧脉主寒。

表寒证脉浮紧,表热证脉浮数。

分别成为表寒证与表热证的辨证依据。

殊不知表寒证也可见到浮数脉,所以用辛凉解表方药统治浮数脉。

必然导致许多错误。

就《伤寒论》中浮数脉之表寒证证治作一解析。

1浮数脉治用麻黄汤“太阳之为病。

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1)(本文所引《伤寒论》原文均出自刘渡舟《伤寒论校注》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年版)“太阳病。

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3)“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

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35)浮紧脉是麻黄汤证的典型脉象,麻黄汤证也可见浮数脉,“脉浮而数者。

可发汗,宜麻黄汤。

”(52)浮紧脉用麻黄汤治疗,浮而数者,也可用麻黄汤治疗。

麻黄汤治疗的表寒实证有发热,发热体温升高,脉率自然增快,所以麻黄汤治疗表寒实证见脉数不足为奇。

上述原文第35条,所述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喘等症状,后世简称为“麻黄八证(症)”,其中没有列出具体的脉象。

后世在叙述具体的表寒实证证治时,为了显得完整。

都要补充浮紧脉。

补充浮紧脉。

是因为这些专家认为,表寒实证无疑是浮紧脉。

麻黄八证中未出脉象是一种“省略”的写作方式。

是以症代脉。

实际上这种认识是对仲景原文的误读,如结合第51条“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及52条的原文,第3条原文应该这样理解,即在见到头痛发热。

身疼腰痛。

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等即麻黄八症的情况下,出现浮紧脉自然要用麻黄汤治疗,浮数脉也是用麻黄汤治疗,仅仅是浮脉即不紧不数,同样应该用麻黄汤治疗。

另外,紧脉与数脉本不矛盾。

紧即紧束,寒主收引,寒邪外柬。

脉管收缩,而呈紧象,故紧脉主寒。

紧又有紧急之意,急者促也,故有赶紧、急促之谓。

《脉诀》谓紧脉:“指下寻之,三关通度,按之有余,举指甚数,状如洪弦。

,,[1]其中“举之甚数”,即道出了紧脉也数的情状。

脉诊八纲之表(浮)脉的把脉方法、所主疾病及治疗思路详解

脉诊八纲之表(浮)脉的把脉方法、所主疾病及治疗思路详解

脉诊八纲之表(浮)脉的把脉方法、所主疾病及治疗思路详解本期导读脉法是中医手中的精准武器……脉诊八纲之表(浮)脉表脉是指主病在表位或温病卫分。

取表脉用手指轻取即得。

根据具体脉象,讨论病机及治法如下:浮脉,是当手指轻轻地按在寸口时,即觉出脉搏的跳动。

辨认浮脉的关键是「按之不足,举之有余」。

把脉方法:①切脉时先浮取,即把手轻轻放在寸口皮肤上即得,②然后加力中取,脉搏的力量明显减轻,③再加力按取时则指下感觉模糊不清,④然后将手指压力减小,由按取恢复到中取,脉搏力量略增,再由中取改为浮取,将手指轻轻按在寸口,则脉搏的力量就明显加增。

过程好像是「水漂木」的样子,即把木块放在水里,浮在水面,随水漂流,可是只要你的手稍用力一按,则沉没于水中,若手指压力渐减,则水中之木就逐渐显露,木块的浮力有上顶之感,减其手指压力,木块就明显浮出水面,这就形象地描绘了浮脉的举之有余与按之不足。

浮脉是表病的代表性脉象,但还必须根据兼脉的形象再定疾病的种类。

经典描述《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这是说明伤寒太阳病邪在表,故出现脉浮、头痛、项强、恶寒。

有表证表脉,治疗应当解表。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

」这是说明伤寒未经发汗与泄下,邪在表,且表气尚实,故用麻黄汤解表,使汗出表解则愈。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男子面色薄者,主渴及亡血,卒喘悸,脉浮者,里虚也。

」这是说明在虚劳不足之病人,如见浮脉,是阴损及阳,为恶候。

阴血实质虚损至极,阳气外越,故脉反呈浮象,面色白无华,肾虚气不归元,虚阳浮越于上,所以说浮脉又主里虚。

《濒湖脉学》记载:「浮散劳极」,就是这个意思。

这说明只注意主脉还不能进行准确的辨证,还必须注意兼脉和证。

浮脉所主疾病浮脉主表,凡属外邪侵袭肌表,脉象一般总要出现或多或少的浮象,再挟有其他原因,则出现兼脉。

因人体卫气有捍卫肌表的功能,邪犯肌表,正邪相争于肌表,所以脉搏的反应是浮象。

《伤寒论》中,对脉浮的解释是什么?

《伤寒论》中,对脉浮的解释是什么?

《伤寒论》中,对脉浮的解释是什么?《伤寒论》中的浮脉,在不同的部位,有不同的原因和解释,并主不同类的疾病,这是与脉象的特点相关的。

伤寒中的浮脉主阳盛的病!其特点是轻取可得,重按稍减而不空,举之泛泛而有余,如水上漂木的脉象。

三指总按或者单指轻轻一搭即可感受到脉搏跳动最应指点,在表部皮上的力度是最强的。

在寸关尺三部之中,哪一个点哪个部位是浮脉,就表明哪一部阳盛有热,内里有热,上部不通之病。

在《伤寒论》中,寸脉主头、颈、背位置类表病。

寸脉浮,主表有热。

因阳有薄厚,故按之有力为表实,表明内部热力比较强,此为外感风寒或者风热。

人当有头痛、背痛、项痛类疾病,或者头眩、发热或者痰聚于胸部引起的胸痛或者胸闷等疾病。

脉浮而无力为表虚,表明内部热力稍有不足,为初受风堵或者热病初期,人当发热、有汗或者头晕等类疾病;浮大无力是为虚阳浮越证,此时当滋阴或者清热。

关脉主少阳,主肝胆类疾病。

关脉浮,则肝火旺盛,少阳之中有火热之气。

内里火热之气旺盛,往外顶出,从而导致脉浮,如此轻取即可得。

平脉法中,少阳脉是在中间位置,中取可得,一呼一吸之间跳4下。

如果位置有变,或者跳的次数有变,则为病脉。

关脉浮,主肝阳上亢、应该有急躁、易怒等疾病。

少阳阳盛而不收,是为少阳热证。

此时木旺则土衰,应该有不思饮食、消化不良等类疾病。

寸、关之间应指脉浮,则为阳明病症。

阳明主胸心肺胃类疾病,故胸、心脏、胃中有热结。

人大概有心肌炎、胃炎、胸闷、口干燥、喜冷饮等病症。

关、尺之间脉浮,则为太阴类疾病。

脾有热,则脾中积食、积热等疾病。

尺脉浮,则为少阴类疾病,主少阴中有阳结。

少阴之中包括大肠、肾、子宫、膀胱等器官。

尺脉浮,主大便不通、痔疮、肾火过旺、子宫肌瘤、尿血、肾阴虚火旺极的危重病症等类疾病。

《伤寒论》中,对于脉浮的理解,贯穿于太阳至少阴篇的各个条文之中,主阳盛有热的疾病。

整部《伤寒论》,都是依脉而转,依脉而行的。

条文中或有脉无症,或有症无脉,或只言“日”而不言脉症。

伤寒论中的脉法解读

伤寒论中的脉法解读

伤寒论中的脉法解读脉诊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伤寒论中最为重要的诊断手段之一。

伤寒论是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的经典医学著作,对于中医诊断和治疗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伤寒论中的脉法入手,解读其中的脉象、脉理及诊断意义。

1. 脉象的分类在伤寒论中,脉象被分为六类:浮脉、沉脉、弦脉、缓脉、数脉和实脉。

这些脉象的特点反映了人体疾病的不同情况。

- 浮脉:指脉搏波动明显,触之有弹性,一般表现为脉细而数。

在伤寒论中,浮脉常常是表证的表现,例如表热、表寒等。

- 沉脉:指脉搏波动不明显,触之不太有弹性,一般表现为脉滑而缓。

沉脉常见于里证(内伤)或寒证。

- 弦脉:指脉搏有力而紧绷,触之如弦。

弦脉在伤寒论中常见于气滞或血瘀之证。

- 缓脉:指脉搏波动缓慢,触之较弱。

缓脉常见于脾胃虚弱或气血不足等证。

- 数脉:指脉搏频繁而快速,触之较急。

数脉常见于热证或阳盛之候。

- 实脉:指脉搏有力,触之实实有力。

实脉常见于实证或实证转太。

脉象的变化可用来判断病情的寒热、表里、虚实等情况,为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2. 脉理的解读伤寒论中的脉理主要指的是脉搏的特点和变化,根据脉象的不同,可以判断病情的轻重、进展等。

- 摇脉:摇脉指脉搏在诊脉者手指下颤动。

在伤寒论中,摇脉常见于阴阳不和或阴阳交争之病。

- 倾脉:倾脉指脉搏斜向一侧。

在伤寒论中,倾脉常出现在气虚或阴虚等病证中。

- 遇脉:遇脉指脉搏与呼吸相似。

在伤寒论中,遇脉常见于气闭、痰阻等疾病。

- 止脉:止脉指脉搏突然间停止不跳动。

在伤寒论中,止脉多见于重症疾病或生命垂危的情况。

脉理的解读可以帮助医生了解疾病的变化趋势,判断病情的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3. 脉法的诊断意义伤寒论中的脉法诊断主要通过观察脉象和解读脉理,进而推断出疾病的类型、病位、虚实等情况,为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 按诊:按诊是指用手指轻轻按压患者的脉搏,并观察其脉象的变化。

按诊的目的是判断脉搏的凹陷或迟缓、有无疼痛等情况。

《伤寒论》条辩二九零: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伤寒论》条辩二九零: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伤寒论》条辩二九零: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伤寒论》条辩二九零(276):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提要:太阴病表证的治疗。

太阴病,如果见到表证而脉浮的,可用桂枝汤解肌发汗。

本条没有说明证状,仅举出脉浮,作为辨证施治的依据。

太阴病本属里虚寒证,以理推测当为沉脉,今脉不沉而见浮象,是邪在表的明征。

邪在表即应从表施治,故用桂枝汤。

《阳明篇》187条“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可与本条互参。

然而本证既用桂枝汤治疗,那么以药测证,自当有头痛,发热,汗出恶风等桂枝汤见证,文中虽未说明,我们也绝对不能忽视。

假使不问其证状如何,仅据脉浮即用桂枝汤,那是不够妥切的。

如果里虚兼有表证,以治里为急。

如果里虚不严重,应该表里同治,不可以只治其表而不治其里,这是仲景对表病里虚者,规定的治疗原则。

浮脉为病邪在表,应当见到四肢烦疼等证,故主用桂枝汤,尚属有理,有前世医家主张当以理中为主,内加桂枝两相合治,均有阐发,可以并存作为参考。

不论是太阴、少阳、阳明,只要脉浮的就代表当有表证,所以用桂枝汤解表。

太阴病脉浮者,可以发汗。

所以即使有太阴病,肚子胀,腹部胀满不减的,也可以发汗,用桂枝汤也可以,但是,可以让他好得决一点,加点白术、茯苓。

常用脉象简述

常用脉象简述
1. 脉形特征
《脉经》:“数脉,去来急促。”
《诊家正眼》:“数脉属阳,象为太过;一息六至,往来越度。”
数脉在指下的跳动,依据脉率就可以作出判断。即:一呼一吸之间,寸口脉跳动六次,我们就称之为数脉。
2.主证
数脉也有虚实之分,其虚实性质的判断,也以寸口脉跳动的有力和无力来区分。数而有力为实,数而无力为虚。
(2)主里证:从内伤致病来看,寸口脉出现了浮的情况,这往往说明是里证。比如,《脉理求真》所认为的:“浮为虚不足”“浮而兼滑,则为宿食;浮而兼缓,则为湿滞;浮而兼芤,则为失血;……浮而兼洪,则为狂躁,然总不越有力无力,有神无神,以为区别。若使神力俱有,是为有余 ,或为火发,或为气壅,或为热越,可类推也;神力俱无,是为不足,或为精衰,或为气损,可因明也。”如果是因为内伤,出现了脉浮的情况,其虚实性质的判断,可以通过脉的跳动有力或无力来判断,而以脉的有力或无力作为判断疾病虚实的标准,需要依靠脉之胃气来衡量,即是否具有和缓的特性,是否具有“谷气之来徐而缓”的特征。《脉说》云:“脉之由沉而浮也,阴气上升,从阴交阳也,阴之所以能上升,有阳气以鼓动也。脉之由浮而沉也,阳气下降,从阳和阴也。阳之所以能下降,有阴气以吸引之也。浮为阳脉,有阴实而拒阳于外者,有阴虚而阳越于上者。阴实者寒盛于内,治以重用温散,或导其水,或攻其实,或形气瘀血凝痰,力开结塞,略加清肃,以助浮阳之内合者是也。阴虚者阴力薄不能吸阳,宜温润,填补精血,略佐辛热,从阴中透出和光,接纳阳气归根者是也。”在内伤杂病的诊治过程中,当出现脉浮的情况时,总宜辨其虚实,分别对待之。
(2)主气血俱虚:《脉理求真》云:“涩为气血俱虚之候,故症多见拘挛麻木,忧郁,失血伤精,厥逆少食等症。”
(3)主郁证:郁证的形成或是由于无形之邪,如情志不畅等,或是由于有形之邪,如痰食停滞阻滞气机。由于肝主疏泄,所以,涩脉的形成往往也与肝的情志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脉诀阐微》云:“涩则郁塞”“六部见此象俱能成病,而尤于肝经不宜。一见涩脉,即以解郁通塞之药急治之,则手见其功也。”肝藏血,肝病而出现涩脉,一味地补气血又往往不能使临床症状得到有效缓解,如果通过疏肝解郁的方法来治疗,效果往往能不同凡响,就很能说明问题。

伤寒论条文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精解

伤寒论条文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精解

伤寒论条文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注解太阳,广义的太阳指的是经络中的太阳经,代表全体阴阳状态的太阳,狭义的太阳是指足太阳膀胱经。

八纲辨症中表里的“表”指的就是太阳。

中医之所以称太阳为寒水,可以这样理解:常人皮肤表面是冰凉的,手脚是温热的, 因为体表遍布着大量的水液,这种水液就是太阳的寒水,因为太经阳的阳气上温热上升的作用,加热水液,使其得循环,所以可以调节体温,保卫我们不受外界寒热的影响,它不是停滞的,是不断的代谢更新的,一旦停滞了,说明阳气不足,循环出现问题,水液所停之处就出低温寒冷,也因此产生血液循环的压力而疼痛。

所以,太阳之为病即人体的体表出现了问题。

何谓脉浮?手指头轻轻的碰,就摸到脉就是浮脉,所以病人有感冒表证的时候,摸到的脉就是浮脉。

为什么会脉浮?因为风寒从表面进来,所以免疫系统一抗,一定是在表面上堵到,在皮肤表面上抗争,气血的运动状态通过脉的跳动来体现出浮的现象,所以摸到的脉是浮脉,浮在表面上。

张仲景的脉法,最常用的就是浮沉迟数,浮脉与数脉是阳,沉脉与迟脉是阴。

浮脉就是轻轻地摸在皮肤表面就摸到脉。

初病如果脉是浮脉,或加上一点“大”“动”、“滑”、“数”,这是阳脉,代表阳病;若病久了,变成沉脉,或加上一点“涩”、“微”、“弱”、“弦”这是阴脉,代表阴病;就是病势在进、在恶化中。

若反之,原来是阴脉,后来变成阳脉,则是病势在退, 在恢复中。

正常人的脉是“不浮、不沉、不迟、不数”,就是常脉。

为什么头项强痛而恶寒,人身上的穴道,风池、风府、风门,都在背后,后脑是受风的地方, 所以有句话说“神仙也怕脑后风”,这地方一受到寒,温度就低,温度低,寒则缩,缩则血管、神经就被绑到了,血管变小了,血过不去,病人就会感到酸痛, 痛在皮肤表面。

为什么恶寒怕冷?恶寒就是一直发抖,因为人身上的水道系统,皮肤表面上都有一层水气在上面,人身上的汗水,是经过汗腺到皮肤毛孔的,如果汗水已经离开汗腺了,但是还没到皮肤毛孔,这时突然碰到表寒,毛孔都闭起来,水出不去,只好停在皮下,水一离开汗腺,汗水就变成冰的,所以会有恶寒的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上所述 , 自己学 习前师张仲景《 是 伤寒论》 医学著作 对 浮脉 主病 的肤 浅理解和总结 , 有助 于我们对 “ 浮脉” 认识
的提高 , 有助于我们对 “ 浮脉 ” 主病 的进一步探讨 , 有助于我 们对疾 病的诊断与治疗 , 也可为同行学习参考。
者, 与小柴胡汤 ; 脉但浮者 , 与麻黄汤” 。此脉浮是人体正气 未衰 , 必浮而有力 , 否则是不会用麻黄汤 的。 又论 中 2 6条 : 7
“ 阴病 , 太 脉浮者 , 可发汗 , 宜桂枝汤。” 是太 阴虚寒之人 , 感 受风寒邪气 , 正气有抗邪外出之势 , 故脉浮 , 必浮而无力 , 宜
硬 者 , 陷胸 汤 主 之 。 又 24条 : 阳明病 , 大 ” 1 “ 治语 , 发潮 热 , 脉
滑而疾者 , 小承气汤主之 。” 均说 明邪热已内陷结与里 。 3 主虚 : 论中 19条 :何谓藏结 ?答 日: 2 “ 如结胸状 , 饮食如 故, 时时下利 , 寸脉浮 , 关脉小细沉紧 , 日藏结。舌上 白苔入可以形成脏结 , 邪内结于脏 , 迫虚阳外 浮 , 寒 逼 则寸脉 浮, 定浮而无力 。若脉不浮 , 说明里阳虚衰 , 阴寒凝结 , 中 论 10条 :藏结无阳证 , 3 “ 不往来寒热 , 其人反静 , 舌上苔滑者 , 不可攻也。” 概括指出了脏结不见发热 、 心烦 、 口渴 、 脉浮等
外感后病人 出现脉浮是 阳气恢 复欲愈的佳兆。
2 主热 : 邪热抗盛 , 向上 向外透达 , 促使 血液鼓 动血脉 , 反 应于人体脉象上 即可 出现浮 , 邪热外越 , 致脉 浮者 , 一般是 浮而有力 的。 论中 14条 :心下痞 , 5 “ 按之濡 , 其脉关上浮者 , 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说明 中焦有热 , ” 而又痞塞不通 , 然未 与有形 之物相结 , 邪热上越则脉浮 ; 又论 中 2 7条 :脉浮 、 2 “
的独 到 之处 , 中 医诊 断 和 治疗 疾 病 有 重要 的指 导 意 义 , 对 现 分述如下 : 1 主表 : 即太 阳病之表 , 人体 正气抗邪与体表之意。太 是
发热 、 口干 、 鼻燥 、 能食者则。 在讲阳明气分热盛, ” 热邪 随经 上扰 , 波及血分 , 以致气血两燔 , 鼓动血脉 , 因而脉 浮。邪热 亢盛 , 脉不浮者 , 是说 明邪热内陷 , 与有形之物 内结于里 , 论 中 15条 :伤 寒六 七 日结 胸 热 实 , 沉 而 紧 , 3 “ 脉 心下 痛 ,亡 石
中国 中医药 咨讯

2 1 4月上 第 2卷 第 7期 0 0年
Ap i r l 2 1 00 Vo . 1 2 No7 .
2 6・ 6
J un lo iaT a iin l ie eMe iieIfr t n o ra f Chn rdto a n s dcn omai Ch n o
《 伤寒论》 浮脉’ “ ’ 主病小议
任 鸿 义
( 城 县 天 宁 医 院 , 西 交 城 ,3 5 0 交 山 600 )
【 关键词 】 伤寒论 ; 浮脉 ; 主病
《 伤寒论 》 中的 “ 浮脉” 意义深刻 , 耐人寻味 、 关联 阴阳 、 贯穿表里 、 分明寒热 、 涉及虚实 , 又提示出正邪 的进退 , 既包 括 了现代《 中医诊 断学》 中的主病与病理变化 , 又有着许多
用 桂枝 汤 治 疗 。这 种 情 况 下 , 脉 不浮 , 由 于人 体 脏器 虚 若 是
寒, 无力抗邪外出 , 中 3 1 :少阴病 , 论 0条 “ 始得之 , 反发热 , 脉沉者 , 黄细辛附子汤主之。” 麻 充分 说明是少阴里虚寒 而
又兼 表 证 。
疗而出现脉浮 , 阳气恢复 , 是 正气有抗邪达表的趋势。论 中 20条 :少阴中风 , 9 “ 脉阳微 阴浮者 , 为欲愈。” 可说明少 阴病
阳热 症 候 , 脏 虚 而寒 , 情 更 重 。 是 病 4 说 明 阳气 的恢 复 : 阴病 , 脉 当沉 , 感 邪 气 后 , 力 少 其 外 无 抗 邪 达 表 , 脉不 浮 , 在 病 变 过 程 中 , 经 治疗 , 未经 治 故 但 或 或
阳主外 , 具有 “ 温分 内, 充皮肤 , 理, 肥 司开合 ” 的功 能, 风寒 邪气袭 表 , 阳首 当其充 , 太 皮肤 理失 司, 内功能不 固, 卫 人 体即集结正气抗邪于表 , 反映于脉象则浮 。论中 3 :太 7条 “ 阳病 , 日以去 , 浮细而嗜卧者 , 已解也 。设胸满肋痛 十 脉 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