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学

合集下载

系统辨证脉学25种脉象要素

系统辨证脉学25种脉象要素

系统辨证脉学25种脉象要素系统辨证脉学中,常用的25种脉象要素包括:1. 脉搏频率:指每分钟脉搏的次数。

2. 脉搏强度:指脉搏的力度,分为弱、强、中等等。

3. 脉搏节律:指脉搏的有规律的节律。

4. 脉搏形态:指脉搏的形状,如细、滑、弦等。

5. 脉搏表面质地:指脉搏的质地,如滑、涩、濡等。

6. 脉搏长度:指脉搏的长度,如长、短等。

7. 脉搏宽度:指脉搏的宽度,如宽、窄等。

8. 脉搏深浅:指脉搏的深度,如浅、深等。

9. 脉搏位置:指脉搏的位置,如远、近、浅表等。

10. 脉搏压力:指脉搏的压力大小,如轻、重等。

11. 脉搏弹性:指脉搏的弹性,如缓、急等。

12. 脉搏滑动度:指脉搏的滑动度,如滑、涩等。

13. 脉搏跳动度:指脉搏的跳动度,如跳、不跳等。

14. 脉搏伸缩度:指脉搏的伸缩度,如伸、缩等。

15. 脉搏规模:指脉搏的大小,如大、小等。

16. 脉搏韵律:指脉搏的有规律的韵律。

17. 脉搏起伏:指脉搏的起伏度,如平、起伏等。

18. 脉搏速度:指脉搏的速度,如快、慢等。

19. 脉搏颤动:指脉搏的颤动度,如有颤、无颤等。

20. 脉搏延长度:指脉搏的延长度,如长、短等。

21. 脉搏紧张度:指脉搏的紧张度,如紧、松等。

22. 脉搏紧绷度:指脉搏的紧绷度,如紧、松等。

23. 脉搏寒热度:指脉搏的寒热度,如寒、热等。

24. 脉搏滚动度:指脉搏的滚动度,如滚、不滚等。

25. 脉搏颜色:指脉搏的颜色,如红、白等。

这些脉象要素可以通过触诊脉搏来判断人体的健康状况和病情,并用于中医辨证施治。

中医脉学资料

中医脉学资料

中医脉学中医脉学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起源于中国古代,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方法之一。

脉学是中医研究人体脉搏的规律与特征,通过观察和摸诊脉象来判断人体健康状况和疾病变化。

中医脉学认为,脉搏是反映人体脏腑经络状况的重要信号,通过脉诊可以研判疾病性质、程度和预后。

脉象的分类中医将脉象分为三部分:尺脉、关脉和搏动。

尺脉指的是手腕处的脉搏,关脉是指颈部的颈动脉脉搏,而搏动则是全身各处的脉搏。

根据脉搏的频率、节律、幅度等特征,中医又将脉象分为数十种,如浮脉、沉脉、缓脉、数脉等。

通过分析不同脉象的表现,中医师可以初步诊断病情。

中医脉诊在进行脉诊时,中医师会先采集患者个人资料和病情描述,再仔细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眼底等情况。

随后,师傅会把患者的手腕放在自己手指上,通过摸诊脉搏的频率、力度、节律等情况,来判断患者的生理状态和病因。

中医脉诊是一种间接的诊断方法,在中医传统中占有重要地位。

脉象的变化在中医诊断中,脉象的变化可以反映疾病的演化和病情的好坏。

譬如,浮脉多见于风邪发热,寒热错杂等病者,而沉脉多见于寒邪内盛或阳气不振等病症。

此外,脉象的缓急、弦数也有其特殊的诊断意义,中医师需要根据整体病情做出正确的判断。

中医脉学的现状值得一提的是,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中医脉学也在不断演变和发展。

一些中医学者正在致力于将传统中医诊断与现代医学相结合,利用脉搏仪器等设备来更准确地判断疾病情况。

同时,也有一些新兴的中医脉学理论不断涌现,为中医学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总的来说,中医脉学是中医学宝贵的瑰宝,通过深入研究脉搏变化及脉象的特点,能更好地帮助中医师判断疾病、制定诊疗方案。

在面对疾病时,中医脉学让中医师可以更加细致地了解患者的病情,从而提供更为精准的治疗。

中医脉学,作为一门源远流长的传统医学学科,将继续发扬光大,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贡献。

中医脉学十大名著

中医脉学十大名著

中医脉学十大名著
先来说说《脉经》吧,这可是脉学的老祖宗级别的著作啦!它就像一个脉学的大宝藏,里面有好多关于脉象的奥秘等着我们去挖掘。

想象一下,古代的中医们靠着摸脉就能知道身体出了啥问题,是不是超厉害的!
还有《濒湖脉学》,这本书那也是大名鼎鼎呀!里面对各种脉象的描述特别生动,就好像在给你讲一个个小故事一样。

比如说滑脉,就像珠子在盘子里滚动,哇,这画面感一下子就有了!
《伤寒论》也不能落下呀,它可不单单是讲脉学,还把病症和脉象结合得特别好。

就好像医生拿着脉诊这把钥匙,去打开病症这个大锁,太有意思啦!
《金匮要略》也是经典之作呢,它里面对于脉象和疾病的关系阐述得特别细致。

读起来就感觉自己好像穿越回了古代,在跟那些厉害的中医大师学习呢!
《三指禅》这本书也很有趣哦,它把脉象说得通俗易懂,让咱普通人也能大概明白个一二。

就像是一个亲切的老师,一点点地给你讲解脉象的奇妙之处。

再说说《诊家正眼》,它对脉象的分析那叫一个透彻呀!让你能清楚地知道每种脉象背后的意义,感觉就像在脉象的世界里探险一样刺激。

《脉诀汇辨》也是一本很有特色的书呢,它把各种脉象的特点都总结得特别到位,让你一读就懂。

《脉理会参》就像是一个脉象的大汇总,把各种知识都融合在了一起,让你可以全面地了解脉学。

《脉义简摩》这本书呢,文字简洁明了,读起来一点也不费劲,让你轻松就能掌握脉象的要点。

《脉象统类》则是把脉象进行了分类整理,让你能更系统地去学习和理解。

哎呀呀,这十大名著可真是中医脉学的瑰宝呀!每一本都有它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大家要是对中医脉学感兴趣,可一定要好好去研读这些经典之作哦,说不定你也能成为脉学大师呢!哈哈!。

脉学——精选推荐

脉学——精选推荐

脉学(2013-04-10 22:12:40)转载▼标签:健康分类:诊断文章轉載陳建元─藥王脈學学脉的第一个动作就是要先摸脉,这个动作先连续做20天左右,凡是在你身边的亲朋好友,通通抓来摸脉,一天至少先摸5个人,先不必去记什么弦脉、涩脉、‥‥‥28脉的名目,只要摸就对了,以第22条的取脉姿势取脉。

※以前的雕刻师傅在徒弟进门的前一阵子,会让徒弟用每一种雕刻刀(圆刀、直刀、角刀),先在每一种软硬不同材质的木头上,先自由刻刻看,感受一下不同木头与雕刻刀之间的反作用力,到底长什么样子,回馈在手指上,又是什么感受?※学脉的方式也是一样的,要先摸摸人的脉跳,到底是长什么样子的,浮按,中按,沉按的感受又有何不同?用心感受一下那种感觉,不必讲出来,不必下评论,继续天天摸,一般10天后,你就会渐渐发现人体的脉象,似乎可以被归类为几大类,心中对人的脉跳,大致上长什么样子,就会有一个较明显的轮廓,20天后,虽讲不出来,但心中的这个轮廓会更明显,这时,就可以开始参看历代医家或我们部落格上,对于基本28脉的描述,再回想看看20天来感觉到的各种形状,对于很多文字性的描述,都会有恍然大悟的感觉,自然容易知道人家在讲什么?为什么会取那种名字?学脉就这样子开始切入来学的,而不是一开始,就把脉书上的文字背一背,然后找人一把脉,按图索骥,就赶快找看看有没有书本上所讲的样子,这样的学脉顺序是颠倒的,会搞的迷迷糊糊,问题出在哪裡?出在今天我们要学的是「脉」,而不是要学「书本上的文字」,先摸脉,然后再看书,是用书来就脉;若是先看书,然后再摸脉,是用脉来就书,用文字来表达脉象,毕竟无法100%传神,容易被文字障所误导,觉得这些文字到底在讲什么?有些莫名其妙指下难明。

技术性的东西,学习的顺序不能潜越,※譬如学游泳,先学换气,再来探讨游泳高手姿势的精妙处。

按顺序来学自然容易,先摸脉20天后,然后再进入脉学。

素问─脉要精微论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

30个脉学顺口溜,希望对你有用

30个脉学顺口溜,希望对你有用

30个脉学顺口溜,希望对你有用特为大家整理总结了30个脉学顺口溜,希望可以对你有用!发明脉,是先贤,去芜存精几度研,纲举目张明如镜,此篇执简可御繁。

切脉法,有真传,二十八脉不一般,浮沉迟数四纲脉,各脉分属要精研。

有些脉,浮沉兼,浮统五脉(濡、革、洪、微、散)要明勘,沉含四脉(伏、细、牢、弱)重方得,浮中沉里四脉焉。

(虚、实、芤、长)(郭按:焉字在这里是其中的意思)浮脉:浮轻取,重按无,浮如木在水中浮,浮而有力多风热,浮而无力是血虚。

沉脉:沉重按,脉才显,如石投水必下潜,沉而有力为冷痛,沉而无力是虚寒。

迟脉:迟脉来,一息三,脉来极慢记心间,迟司脏病或多寒,虚实之间仔细研。

数脉:数脉来,息六至,脉来快速用心记,浮沉虚实须分别,君相之火不同治。

虚脉:虚脉形,皆无力,浮大而软无根砥,脉虚身热为中署,气虚正亏身无力。

实脉:实脉形,大而长,三候充实力最强,新病见实邪气盛,久病见之病主殃。

滑脉:滑脉状,颇费猜,如盘走珠应指来,宿食痰热胸中满,女脉调时应有胎。

涩脉:涩脉状,刮竹形,细迟短滞似欲停,血少津枯气血痹,女人非孕即无经。

洪脉:洪满指,似波澜,来时虽盛去悠然,洪主病进邪气盛,胀满胃反治颇难。

微脉:微如丝,按若无,欲绝非绝微脉呼,五劳六极诸虚病,猝病有生久难图。

紧脉:紧如索,是脉形,拘急弹指切如绳,寒伤内外病主痛,浮沉表里要分明。

缓脉:缓四至,是脉形,从容和缓号为平,或因脾虚风湿病,是病非病仔细评。

濡脉:濡脉形,浮柔细,水面浮棉弱无力,产后病中见犹可,平人无根须忧虑。

弱脉:弱脉形,沉柔细,如棉在水力不济,阳气衰微精血虚,老人犹可少壮忌。

长脉:长迢迢,过本位,指下按之柔为贵,长主心肾根本壮,长大急硬火之罪。

短脉:短缩缩,喻如龟,藏头缩尾脉中推,短主诸病皆难治,盖因真元气多亏。

芤脉:芤脉形,中间空,芤脉按之软如葱,火犯阳经血上溢,热伤阴络下流红。

弦脉:弦脉形,脉挺然,弦脉端直似琴弦,弦应肝胆痰饮痛,大小单双分轻重。

每个中医都要掌握的脉象:28种入门必学脉象分类,太实用了!

每个中医都要掌握的脉象:28种入门必学脉象分类,太实用了!

每个中医都要掌握的脉象:28种入门必学脉象分类,太实用了!中医脉象形成的原理脉的形成原理,一言以敝之,乃气与血耳。

脉乃血脉,赖血以充盈,靠气以鼓荡。

正如《医学入门》所云:“脉乃气血之体,气血乃脉之用也。

”所有脉象的诸多变化,也都是气血变化的反映。

气为阳。

血为阴。

气血的变化。

也就是阴阳的变化。

诚如《素问·脉要精微论》所云:“微妙在脉,不可不察。

察之有起。

从阴阳始。

”气血,是打开脉学迷宫的钥匙。

倘能悟彻此理,则千变万化的各种脉象,可一理相贯,触类旁通,而不必囿于众多脉象之分,划地为牢,死于句下。

中医的脉象健康人脉象应为一次呼吸跳4次,寸关尺三部有脉,脉不浮不沉,和缓有力,尺脉沉取应有力。

常见病脉有浮脉、沉脉、迟脉、数脉、虚脉、实脉、滑脉、洪脉、细脉、弦脉等。

浮脉:轻按可得,重按则减。

主病:表证由于外感病邪停留于表时,卫气抗邪,脉气鼓动于外,故脉位浅显。

浮而有力为表实;浮而无力为表虚。

内伤久病因阴血衰少,阳气不足,虚阳外浮,脉浮大无力为危证。

沉脉:轻按不得,重按乃得。

主病:里证。

有力为里实,无力为里虚。

邪郁于里,气血阻滞阳气不畅,脉沉有力为里实;脏腑虚弱,阳虚气陷,脉气鼓动无力,则脉沉无力。

迟脉:脉搏缓慢,(每分钟脉搏在60次以下)。

主病:寒证。

有力为实寒,无力为虚寒。

寒则凝滞,气血运行缓慢,脉迟而有力为实寒证。

阳气虚损,无力运行气血,脉迟而无力,为虚寒证。

数脉:脉搏急促,(每分钟脉搏在90次以上)。

主病:热证。

有力为实热,无力为虚热。

外感热病初起,脏腑热盛,邪热鼓动,血行加速,脉快有力为实热。

阴虚火旺,津血不足,虚热内生,脉快而无力为虚热。

虚脉:寸关尺三部脉皆无力。

重按空虚。

主病:虚证:多为气血两虚,气血不足,难以鼓动脉搏,故按之空虚。

实脉:寸关尺三部脉皆有力。

主病:实证:邪气亢盛而正气充足,正邪相搏,气血充盈脉道,搏动有力。

滑脉:按之流利,圆滑如按滚珠。

多见于青壮年气血充实。

妊娠妇女滑脉是气血旺盛养胎之现象。

脉学入门讲解

脉学入门讲解

脉学入门讲解阴经是指手厥阴心包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即中医所说的“心”、“小肠”、“三焦”。

它们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互相联系的一个有机整体,称为“心包三焦”。

经脉与脏腑发生密切的关系。

人体的脉象又分为表里两类,每一类脉又分浮、中、沉三候。

表里脉的浮、中、沉各候,常相互兼见,只有相兼脉象才可以作为诊断的根据。

1、从手足部位分,手、足、头面,皆属阳经;手、足、胸腹,皆属阴经。

其中五脏六腑之脉,自手走头,而头面胸腹及四肢则属阴经。

2、从行止分,寸、关、尺为阳经,尺泽、鱼际、少商为阴经。

其中脉从手走头者为阳,从足走头者为阴。

3、从气血的来去分,离、浮、中属阳,属外;沉、细、微属阴,属内。

表里的脉象浮、中、沉三候,与心、肝、脾、肺、肾五脏均有密切关系。

2、从脉象性质分,表里二类脉,阴阳对立,互为其根。

表里脉的病变是相互影响的,比如:脾胃虚弱,运化失司,水湿停留,阻碍气血运行,故多见沉细无力之脉;肺虚不能宣降,则呼吸短促而少气,故脉象亦见浮大;肝气上逆,木火刑金,则烦躁易怒,神志失常,故脉象亦见弦数等等。

六条阴经脉象(表一): 1、肺脉沉,肝脉弦,肾脉微,心脉弱,脾脉代,大肠脉盛,小肠脉衰。

阴经的脉象都比较沉细。

阳经脉象浮、中、沉三候,则与心、肝、脾、肺、肾的五脏皆有密切关系。

十二条阳经脉象(表二): 1、心脉浮,小肠脉弦,膀胱脉微,胆脉钩,胃脉毛,大肠脉缓,三焦脉满,胆脉实,胃脉虚,膀胱脉涩,三焦脉细,大肠脉迟,小肠脉数,胃脉实,三焦脉虚。

阴经的脉象与阳经的脉象相反。

2、主病,主要是与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有关。

凡与脏腑的生理功能有关的,多属表里两脉,表里两脉的病变,往往同时发生。

凡与脏腑病理变化有关的,多属表里两脉,表里两脉的病变,通常相互影响。

五脏的生理功能失调、气血亏损或偏盛偏衰,可导致经脉异常。

如心脉浮大,表示血液不足;小肠脉微弱,表示精气衰少;胃脉空虚,表示气血不足;膀胱脉涩,表示水饮停滞,津液不布;三焦脉满,表示水饮停蓄,或痰饮流注于经脉之间。

中医脉学十大名著校著

中医脉学十大名著校著

中医脉学十大名著校著针灸之祖——黄帝黄帝是传说中中原各族的共同领袖。

现存《内经》即系托名黄帝与歧伯、雷公等讨论医学的`著作。

此书治疗方法多用针刺,故对针刺的记载和论述亦特别详细,对俞穴和刺阖、刺禁等记录较详。

脉学激酶者——扁鹊姓秦,名越人,战国渤海郡郑(今河北任丘)人。

太子尸厥已死,而治之复生;齐桓公未病,而知其后五日不起,名闻三下。

《史记·战国策》载有他的传记病案,并推崇为脉学的倡导者。

外科之祖——华佗又名敷,字元化,后汉末沛国(今安徽亳州)人。

精内、外、妇、儿、针灸各科,对外科尤为擅长。

对“肠胃积聚”等病,饮麻沸散,须臾便如醉肠洗涤,缝腹摩膏,施行腹部手术。

医圣——张仲景名机,汉末向阳郡(今河南南阳人)人。

相传曾任长沙太守,当时伤寒流行,病死者很多。

他的著作《伤寒杂病论》总结了汉代多年的临床实践经验,对祖国医学的发展有重大贡献。

防治医学的激酶者——葛洪字稚川,自号抱朴子,晋朝丹阳句容(今属江苏人)。

著有《时后方》,书中最早记载一些传染病如天花。

“天行发斑疮”是全世界最早有关天花的记载。

药王——孙思邈唐朝京兆华原(今陕西辉县)人,医德高尚,医术精湛。

因治愈唐太宗唐太后头痛病,宫廷要留他做御医,他扯谎采“长生不老药”献皇上,偷跑了。

监视人谎报采药时摔死,太宗封孙思邈为药王。

儿科之祖——钱乙字仲阳,北宋郓州(今山东东平)人。

著《小儿药证直诀》共三卷。

以脏腑病理学说立论,根据其虚实寒热而立法处方,比较系统地作出了辩证证治的范例。

法医之祖——宋慈宋朝福建人。

年总结宋代前法医方面的经验及他本人四任法官的心得,写成《洗冤集录》,是世界上最早的法医文著。

药圣——李时珍字东壁,号频湖,明朝蕲州(今湖北蕲春)人。

长期上山采药,深入民间,参考历代医书余种,经27年的艰苦,著成《本草纲目》,所载药物共种,被译为日、法、德、俄等国文字。

《医宗金鉴》总修官——吴谦字文吉,清朝安徽歙县人。

乾隆时为太医院院判。

《医宗金鉴》是清代御制钦定的一部综合性医书,全书90卷;它是我国综合性中医医书最完善又最简要的一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学看脉和脉诊的经验来自: 冬至一阳生(人品若山崇峻极,情怀如水共清幽) 2009-12-26 01:54:10作者:蔡仰高(汕头市中医院副院长)一、读脉书首先要说明的,是初时学习脉诊,必须将脉书读熟,王叔和的脉经,李濒湖的脉学。

所谓脉书不厌百回读,而且不仅要熟读,还要烂读,烂,像吃的肉一样,必须烂,才不要嚼。

这样,然后才可以谈切脉的道理。

二、关于呼吸定脉初学脉时,要仔仔细细的以呼吸定脉,后来纯熟了,就不必数呼吸,而且要闭住呼吸,再细心听脉。

切不要虚应故事,以为诊脉只不过是一种形式。

三、锻炼看脉知病的方法看脉知病,不是不可能的,但要苦打苦炼。

有极大部分的人,一面看脉,一面问病人:头痛吗?胸痛吗?这样,便不会看见脉,所以学习脉诊,要先看脉,切莫忙着问病,慢慢的自然便能够体会脉象所反映的病症了。

四、脉学的基本精神脉是两种相对的:有数,就有迟,有滑,就有涩,有大,也有小,有短,也有长。

从相对的当中,找出它所反映的病症和疾病的机理,作为诊断和处方的依据。

五、平人脉和病时脉常脉和病脉不同,以缓为平,以独为病。

这在张景岳已经有较详的论述。

独是什么?独就是不同。

脉有三部,两手六部;如五部同等,一部不同,那便是病。

所谓不同,是独大、独小、独虚、独实。

六、脉象可以反映生死和寿夭性情不但平人有平人的脉,病人有病人的脉,而且据脉断病,可知生死。

七怪脉如出现,那多数是死脉,不能得生。

久病的脉,有胃气则生。

所谓胃气的脉,就是所谓“…阿阿缓若春杨柳‟”,善状胃状者也。

六部俱如是象,则俱有胃气”。

此外,尺为生命之根,尺部无力细微,病状虽轻,而脉象所指示的真实病情,是岌岌可危的。

若是两尺无力,而又浮散,那么生命不能超过三天。

据脉还可以知道情绪的起伏,定其喜怒:心脉浮大,主心有喜,六脉沉伏,主忧思失志,无精打采,胃纳欠佳。

同时,还能从脉上征验一个人的性格:脉数疾的,则性情急躁,脉柔顺和缓的,则人亦和蔼。

脉象不但可以察知平人的性情,而且能够看出寿命的长短。

例如人长脉短,为大损,寿命只能有30岁。

人短脉长,也是一种大损,寿命只能有40岁,平人脉长,为长寿之征。

看脉既可以知寿夭,那么脉象表征病情的顺逆,不是不可能测验的。

症实脉实为顺,庙虚脉虚为顺;症实脉虚为逆,症虚脉实为逆。

这固然是大家所熟知的,不必赘述。

七、脉象所表示的病症有好多种脉象,表现病症很明显。

例如中央空两旁有的芤脉,出血太多的病,常常见此。

肺脉出现病脉而见此,则为肺出血。

如芤见于胃关,则为胃溃疡。

芤在中下焦部分,那就指示着中下焦有出血,男子则为大肠出血(肠风),女子则为子宫出血;如这次未见出血,那次定不免要出血的。

洪大数的脉象,见于寸部,其脉波的来势,有如铁锤的打击,血压太高会有此脉。

有的高血压其尺部却无力。

我地钟XX的父亲就是如此。

高血压的脉象是多种多样的,但也可以察脉而知其病情。

风湿性关节炎,脉有多少弦硬。

所谓弦硬,即是弦中带些坚象,因为有风则脉状似乎拉紧了。

不紧的也有,那便是出现弦濡;弦为风,濡为湿。

弦是疟脉,它的寒热往来有一定的时间。

无弦则非正疟,其寒热的形状因而也有不同。

弦濡只见于关部,而且寸尺无异状,关独濡而无力,必为胃病,而胃口不好。

又如脉搏重手按无力,而兼弦象,为肝木克土,主腹泻或五更泻。

还有脉浮沉如平,中见乍大乍小,主腹痛症。

尺部见紧脉,为腰痛症,由于感受寒邪。

上部之风,则寸脉浮大。

关浮,主风在中。

尺沉小,一部主腰足酸痛。

八、动脉和散脉的脉形及病候有些脉的形状要谈一谈,这里要提出动脉:濒湖脉学体状诗说:“动脉摇摇数在关,无头无尾豆形团,其原本是阴阳搏,虚者摇兮胜者安”。

无头无尾是怎么说呢?那即是中央独动,两头都虚。

也就是说:关上摇幌为动,寸尺则无此现象。

所谓阴阳相搏的阴阳,则代替气血。

虚者摇兮胜者安的胜,指身体好,虽有动脉无碍,只是因思虑太过而已。

动与滑有所区别,滑脉如珠走盘,动则如按住珠子,而珠子仍欲走动,似有按它不住的情势。

散脉的形状也值得一提:这种脉按起来,有时这边有,有时那边没有,有时中间有,散脉的体象是无拘束的,“散漫然”的。

孕妇现散脉,则为坐产。

若未足月而有散脉,则为流产之故。

有一女人,因肠热症,热迫堕胎,奄奄一息,来邀请出诊,说是病情万分严重。

问我这病会不会死?我说有一线希望。

他的丈夫是做药材生意的,也拜过老师。

可能刚才他的老师已经诊察过。

他的丈夫认为我的诊断不对,说是久病散脉必死;因为她寒肠热已一个月了。

但是他不知道他妻子今早是流过产的。

我诊病的时候也是在上午。

流产脉散,所以仍是有希望。

结果我替她治好了。

九、据脉象而定治疗的方法左寸关弦浮为肝风。

尺小,为精气差。

两手尺部浮候好,中部差,沉候亦差,应该补阴益精,不要用太燥的药。

长久的出血症,脉必芤,女人有这种脉,往往是血症延久,有的甚至拖到10个月以上。

曾有一个乡村妇女,正月生了孩子,出血历时七个月。

因为能吃能做,有时又好一些,所以一直迁延未治。

这是子宫因流血而下陷,血止则能上升。

但因日久出血,气虚不能升举之故,故血流不止。

其脉芤而无力。

结果用升补之法治愈。

十、据脉断症不误某些病症,出现某类的脉象,根据它以推断疾病,可以无误。

即使是情景万殊,而如果脉象不变,其病候也仍是不可改易的。

记得在香港做医生的时候,有一个人本来是阑尾炎腹痛,看过脉后,说是有腹痛症。

病人反问我说:你说什么?我说:你是右边腹痛。

因为你右手脉象数疾。

他说:你看错了,我是阑尾炎你都不知?其实既然诊脉知道他的右侧腹痛,也更可以据脉而运用攻泻的疗法。

脉仍然是并未瞒我。

还有一件医案也是在香港时的事:香港有一位孕妇,名字叫赵XX,在月经停止两个月的时候,经西医张XX诊断,说是有孕,我的诊断亦同。

后来到了五个月时,腹部并不大,又往张医生处检查,按腹摸不着,听诊也听不见什么。

叫她回广州作详细检诊。

她因为生产过一男一女,所以对于有孕无孕,也不在乎,只是想看看有没有妇科病。

于是来我处复诊。

我说:潮州人说的“饿不死胎不肥”,因此不会腹大。

她问我用什么疗法?我说:“吃补药”。

给予补中益气汤,重用归芪。

第三天复诊。

我看了她的脉,对她说:“你已经有了感觉了,是吗?”她说:“服了第一剂药,便有感觉了——胎儿能动”。

这一个例子不仅仅在于说明凭脉知孕,而且说明连服药后的感应都能在脉上感知。

根据脉情运用补药,把胎气托上来,脉气因而也随着胎气而增旺了;故而敢说你自己也能知道。

这实在也算不得什么奇怪的事。

这位孕妇很兴奋的对我说:“我以前以为你们中医看脉,似乎不过是虚应故事,不如西医用听诊或按腹检查的可靠。

而且我总以为三个指头在手上摸摸,这种诊断方法未免太简单太古老了,很有些看不起中医。

现在看起来,真是令人佩服中医的脉学,不能不说中医也一样高明!”十一、看脉知有胎无胎和月份深浅凭脉知孕,上面已经说过。

有的人可能提出:这不过是结合月经期停止和恶阻等症候而互相参合,推演出来的诊断而已。

这种提法我认为他只是看到一半。

因为有孕无孕,遇到最复杂的情况时,若根据脉征,也仍旧是可以取决论定而不致贻误的。

我现在举述三例如下:1、月经净后和胎脉之别——有一个妇人已生过二个女孩,未生过男孩,因已四五年未受孕,心很着急,想再生育孩子,刚好这次月经过期未至,于是要求我给予诊脉处断。

我察过脉,说:“还看不出。

再过二星期来复诊”。

将近二星期,恰好她家人有人患病请出诊,她也就便搭诊。

大家都默不作声。

我诊过脉便说道:“根本不是怀孕,没有胎脉”。

她的家婆笑着说:“你上次看过脉后,第二天月经就来了。

如果你这次说是有孕,那真要叫人笑出鼻涕来了。

”2、月经未到期,28天现孕脉——有新婚夫妇同来,女人求诊,左脉滑实。

我说有孩子。

她爱人说:“不对,月经还未到期”。

其实一般经期当临而未至,只要逾期多过一两天,不必过期太多,仅仅31天左右,脉上也往往可以看出有孕。

这位女人在命门脉中有一点涩的样子,虽有胎,但不很好,即是胎气不牢固。

后来这女人因落雨上晒台收衣服,下楼梯时还有四级,不慎跌下,因而子宫出血。

初找西医打针止血,开始有效,但历时七天仍未止。

后来又大量出血,有血块,于是要我诊治。

这时胎脉仍在,渐渐的因体力日差,胎脉的脉气也降低了。

大约过了半个多月后,渐有好转,可以步行来门诊。

脉象方面,还是有孩子。

他爱人说:“这是不是还是以前的胎呢?”我说:“以前胎脉是左边手,现在仍是左是手,所以是以前的原封未动。

”后过了八个月,生了一个男孩子。

这一点,说明:第一,28天脉即表示怀孕;第二,跌后大量流血,安胎仍能有效;第三,脉象未变,虽有日久流血,胎仍保留,即使脉气低落,而胎脉未改,故仍能确诊其胎孕如前;第四,脉始终在左,故知其为男胎。

3、凭脉判断非葡萄胎——有位叫纪XX的,据说因为怀了孩子,子宫出血,经过妇科治疗,没有好,要施行刮宫,她不同意,请中医看过。

青蛙试验第一次十性,第二次一性,西医的诊断是①流产先兆,②葡萄胎。

经我诊视,我看她的脉象,是受孕。

于是替她治疗,血干净了,还有多少白带;仍需要继续治疗。

服药期中,胎气还未恢复正常,那女人去大便,用大力努责,竟连胎都下来了。

护士来报告说:胎儿约有五寸长,头如鸡蛋大;证明不是葡萄胎。

4、葡萄胎的脉——就是所谓鬼胎脉,乍大乍小,尺不滑。

一位潮阳人,有过两次葡萄胎,医生要她切除子宫,她不肯。

但自己已认为受孕无希望。

第三胎子宫又出血,医生还是说要把子宫切除,她仍不同意;于是找我看。

据脉象确是受孕,便给予止血安胎的药。

满足了10个月,往医生那里去生产,医生很惊讶。

于是我她接生,产下了一个女胎。

这女人认为这是破除迷信的胜利。

我所以能知道她是怀胎,是从脉象上辨认出来的。

十二、诊脉知道妊娠和月份的深浅妊娠一至三月,左寸浮大,即经所称手少阴动甚者,妊子也。

心脉浮大,亦主有孕。

有孕三到四月,尺部必滑实。

按之滑疾而数的,为三月。

但疾而不散的,怀孕必五月以上。

此外诊断有孕的方法,是孕妇多见精神衰退,因食欲不振,或患呕吐而脉象不病,或脉比平常更有力;这是人病而脉不病,也可以认出她是有孕的。

十三、有关月经之脉女人皮肤不热,无外感症象,而脉状有点数疾,不是滑,此极可能是月经刚刚来潮的征状。

这种脉诊准确性颇大,常常有些妇女病号笑起来:“你连我的月经来了都知道”!如果月经来时,脉有时快有时慢,即是带点促状,或者沉细。

这种脉形,表现她有经期腹痛。

这因为月经的来潮,好像泉水下流,流得畅快,就不致有腹痛。

如果经水像泉水被阻,有时流得畅快,有时又不畅快,这时必然会有腹痛。

如果六脉细小,或微带涩状,这一方面是,月经后期,或者就是阻闭不行了。

脉波稍疾一点,那常常是月经先期。

也有脉不快而先期的这属于体虚。

色欲不节,也常是先期而至,来时必定血量过多,其脉必虚细尺部无力;由于虚,故无法控制血行之故。

十四、毒瘤之脉腹那有瘤之脉,其状不一定。

有一个女人,脉左尺在搏动时,数至之中,有一至像勾端刺指那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