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学总结

合集下载

系统辨证脉学25种脉象要素

系统辨证脉学25种脉象要素

系统辨证脉学25种脉象要素系统辨证脉学中,常用的25种脉象要素包括:1. 脉搏频率:指每分钟脉搏的次数。

2. 脉搏强度:指脉搏的力度,分为弱、强、中等等。

3. 脉搏节律:指脉搏的有规律的节律。

4. 脉搏形态:指脉搏的形状,如细、滑、弦等。

5. 脉搏表面质地:指脉搏的质地,如滑、涩、濡等。

6. 脉搏长度:指脉搏的长度,如长、短等。

7. 脉搏宽度:指脉搏的宽度,如宽、窄等。

8. 脉搏深浅:指脉搏的深度,如浅、深等。

9. 脉搏位置:指脉搏的位置,如远、近、浅表等。

10. 脉搏压力:指脉搏的压力大小,如轻、重等。

11. 脉搏弹性:指脉搏的弹性,如缓、急等。

12. 脉搏滑动度:指脉搏的滑动度,如滑、涩等。

13. 脉搏跳动度:指脉搏的跳动度,如跳、不跳等。

14. 脉搏伸缩度:指脉搏的伸缩度,如伸、缩等。

15. 脉搏规模:指脉搏的大小,如大、小等。

16. 脉搏韵律:指脉搏的有规律的韵律。

17. 脉搏起伏:指脉搏的起伏度,如平、起伏等。

18. 脉搏速度:指脉搏的速度,如快、慢等。

19. 脉搏颤动:指脉搏的颤动度,如有颤、无颤等。

20. 脉搏延长度:指脉搏的延长度,如长、短等。

21. 脉搏紧张度:指脉搏的紧张度,如紧、松等。

22. 脉搏紧绷度:指脉搏的紧绷度,如紧、松等。

23. 脉搏寒热度:指脉搏的寒热度,如寒、热等。

24. 脉搏滚动度:指脉搏的滚动度,如滚、不滚等。

25. 脉搏颜色:指脉搏的颜色,如红、白等。

这些脉象要素可以通过触诊脉搏来判断人体的健康状况和病情,并用于中医辨证施治。

中医脉学资料

中医脉学资料

中医脉学中医脉学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起源于中国古代,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方法之一。

脉学是中医研究人体脉搏的规律与特征,通过观察和摸诊脉象来判断人体健康状况和疾病变化。

中医脉学认为,脉搏是反映人体脏腑经络状况的重要信号,通过脉诊可以研判疾病性质、程度和预后。

脉象的分类中医将脉象分为三部分:尺脉、关脉和搏动。

尺脉指的是手腕处的脉搏,关脉是指颈部的颈动脉脉搏,而搏动则是全身各处的脉搏。

根据脉搏的频率、节律、幅度等特征,中医又将脉象分为数十种,如浮脉、沉脉、缓脉、数脉等。

通过分析不同脉象的表现,中医师可以初步诊断病情。

中医脉诊在进行脉诊时,中医师会先采集患者个人资料和病情描述,再仔细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眼底等情况。

随后,师傅会把患者的手腕放在自己手指上,通过摸诊脉搏的频率、力度、节律等情况,来判断患者的生理状态和病因。

中医脉诊是一种间接的诊断方法,在中医传统中占有重要地位。

脉象的变化在中医诊断中,脉象的变化可以反映疾病的演化和病情的好坏。

譬如,浮脉多见于风邪发热,寒热错杂等病者,而沉脉多见于寒邪内盛或阳气不振等病症。

此外,脉象的缓急、弦数也有其特殊的诊断意义,中医师需要根据整体病情做出正确的判断。

中医脉学的现状值得一提的是,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中医脉学也在不断演变和发展。

一些中医学者正在致力于将传统中医诊断与现代医学相结合,利用脉搏仪器等设备来更准确地判断疾病情况。

同时,也有一些新兴的中医脉学理论不断涌现,为中医学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总的来说,中医脉学是中医学宝贵的瑰宝,通过深入研究脉搏变化及脉象的特点,能更好地帮助中医师判断疾病、制定诊疗方案。

在面对疾病时,中医脉学让中医师可以更加细致地了解患者的病情,从而提供更为精准的治疗。

中医脉学,作为一门源远流长的传统医学学科,将继续发扬光大,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贡献。

脉诊知识点总结

脉诊知识点总结

脉诊知识点总结一、脉搏的生理学意义1.脉搏的形成脉搏是由心脏搏动产生的,经动脉传导到远端,在动脉的内壁产生的一系列液体波动。

2.脉搏的变化与心脏搏动的关系心脏搏动分为收缩期和舒张期两个阶段。

脉搏的产生与这两个阶段都有关系,搏动中的动脉形态可分为有形式脉、无形式脉和杂音性脉。

3.脉搏的节律变异与心率及其与脏腑关系脉搏节律与心率之间可以有平行和不平行。

4.脉搏形态与脏腑关系生理条件下脉搏的形态反映了脏腑系统的生理状态。

盛者肝脉多弦、弦浮为胆气盛余所致;虚者肝脉无力或小者为肝血不足所致。

实证脉实、脏腑反应鲜明。

虚证脉弱、脏腑反应不明显。

温热证脉洪,而寒证脉沉。

脉的正常速率:一般成年人的脉搏速率为每分钟60-100次。

睡眠时慢于醒醒时。

儿童及孕妇每分钟100次左右属正常,老年人每分钟80次左右吻正常。

脉的正常力度:总脉诊应了解脉的频率、幅度、节律、力度、设计等指标。

力度是指脉搏造成人体的弹性鼓起程度,触诊脉的滚动感。

脉的正常平衡:不同人的脉搏状况差异很大,而在同一个人体内各个部位的脉搏状态也不相同。

二、脉诊的临床应用1.脉诊能力与临床实践的联系脉诊从最原始、最适应的临床实践中出现,向客观性、科学性和多边形发展。

2.脉诊与中医疾病辨诊中医疾病辨诊是中医临床辨证的主要方法之一,脉诊在辨诊中处于核心位置。

3.脉诊方法与中医治疗脉诊与中医治疗的关系密切,及时进行脉诊能为治疗提供重要线索。

4.脉诊与中医预防保健预防保健是中医传统上的理论内容之一,临床脉诊不仅可以帮助诊断,还可以指导治疗。

三、脉诊的现代证据1.脉诊与中医诊疗效能经过现代科学技术检测证明,中医脉诊在中医疾病中有一定的诊断准确性和疗效。

2.脉诊特征正常值的研究脉诊特征正常值的研究有利于提高脉诊准确性,减少主观误差。

3.脉诊生理基础的研究脉诊的生理基础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脉搏的作用及其与人体生理功能的关系。

4.脉诊与现代医学相互关系的研究脉诊与现代医学的相互关系研究有利于探寻脉诊与现代医学之间的联系和决定性。

脉学——精选推荐

脉学——精选推荐

脉学(2013-04-10 22:12:40)转载▼标签:健康分类:诊断文章轉載陳建元─藥王脈學学脉的第一个动作就是要先摸脉,这个动作先连续做20天左右,凡是在你身边的亲朋好友,通通抓来摸脉,一天至少先摸5个人,先不必去记什么弦脉、涩脉、‥‥‥28脉的名目,只要摸就对了,以第22条的取脉姿势取脉。

※以前的雕刻师傅在徒弟进门的前一阵子,会让徒弟用每一种雕刻刀(圆刀、直刀、角刀),先在每一种软硬不同材质的木头上,先自由刻刻看,感受一下不同木头与雕刻刀之间的反作用力,到底长什么样子,回馈在手指上,又是什么感受?※学脉的方式也是一样的,要先摸摸人的脉跳,到底是长什么样子的,浮按,中按,沉按的感受又有何不同?用心感受一下那种感觉,不必讲出来,不必下评论,继续天天摸,一般10天后,你就会渐渐发现人体的脉象,似乎可以被归类为几大类,心中对人的脉跳,大致上长什么样子,就会有一个较明显的轮廓,20天后,虽讲不出来,但心中的这个轮廓会更明显,这时,就可以开始参看历代医家或我们部落格上,对于基本28脉的描述,再回想看看20天来感觉到的各种形状,对于很多文字性的描述,都会有恍然大悟的感觉,自然容易知道人家在讲什么?为什么会取那种名字?学脉就这样子开始切入来学的,而不是一开始,就把脉书上的文字背一背,然后找人一把脉,按图索骥,就赶快找看看有没有书本上所讲的样子,这样的学脉顺序是颠倒的,会搞的迷迷糊糊,问题出在哪裡?出在今天我们要学的是「脉」,而不是要学「书本上的文字」,先摸脉,然后再看书,是用书来就脉;若是先看书,然后再摸脉,是用脉来就书,用文字来表达脉象,毕竟无法100%传神,容易被文字障所误导,觉得这些文字到底在讲什么?有些莫名其妙指下难明。

技术性的东西,学习的顺序不能潜越,※譬如学游泳,先学换气,再来探讨游泳高手姿势的精妙处。

按顺序来学自然容易,先摸脉20天后,然后再进入脉学。

素问─脉要精微论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

老中医:脉学诊断之脉诀总结

老中医:脉学诊断之脉诀总结

五脏平脉歌:浮为心肺,沉为肾肝,脾胃中州,浮沉之间。

心脉之浮,浮大而散;肺脉之浮,浮涩而短;肝脉之沉,沉而弦长;肾脉之沉,沉实而濡;脾胃属土,脉宜和缓,命为相火,左寸同断。

春弦夏洪,秋毛冬石;四季和缓,是谓平脉。

太过实强,病生于外,不及虚微,病生于内。

春得秋脉,死在金日,五脏准此,推之不失。

四时百病,胃气为本,脉贵有神,不可不审。

一、浮脉:脉居浮位,轻取即得,重按稍减,但不空虚。

〔主病诗〕浮脉为阳表病居,迟风数热紧寒拘。

浮而有力多风热,无力而浮是血虚。

寸浮头痛眩生风,或有风痰聚在胸。

关上土衰兼木旺,尺中溲便不流通。

浮脉主表,有力表实,无力表虚,浮迟中风,浮数风热,浮紧风寒,浮缓风湿,浮虚伤暑,浮芤失血,浮洪虚热,浮散劳极。

二、沉脉:脉位在下,重按始得,轻取不应。

〔主病诗〕沉潜水蓄阴经病,数热迟寒滑有痰。

无力而沉虚与气,沉而有力积并寒。

寸沉痰郁水停胸,关主中寒痛不通。

尺部浊遗并泄痢,肾虚腰及下元痌。

沉脉主里,有力里实,无力里虚。

沉则为气,又主水蓄,沉迟痼冷,沉数内热,沉滑痰食,沉涩气郁,沉弱寒热,沉缓寒湿,沉紧冷痛。

三、迟脉:一息三至,来去轻慢。

〔主病诗〕迟司脏病或多痰,沉痼癥瘕仔细看。

有力而迟为冷痛,迟而无力定虚寒。

寸迟必是上焦寒,关主中寒痛不堪。

尺是肾虚腰脚重,溲便不禁疝牵丸。

迟脉主脏,有力冷痛,无力虚寒。

浮迟表寒,沉迟里寒。

四、数脉:一息六至,来去较慢。

〔主病诗〕数脉为阳热可知,只将君相火来医。

实宜凉泻虚温补,肺病秋深却畏之。

寸数咽喉口舌疮,吐红咳嗽肺生疡。

当关胃火并肝火,尺属滋阴降火汤。

数脉主腑,有力实火,无力虚火。

浮数表热,沉数里热,气口数实肺痈,数虚肺痿。

五、虚脉:浮大迟软,按之空虚。

〔主病诗〕脉虚身热为伤暑,自汗怔忡惊悸多。

发热阴虚须早治,养营益气莫蹉跎。

血不荣心寸口虚,关中腹胀食难舒。

骨蒸痿痹伤精血,却在神门两部居。

六、实脉:坚实有力,举按皆得。

〔主病诗〕实脉为阳火郁成,发狂谵语吐频频。

中医脉象口诀

中医脉象口诀

中医脉象口诀中医脉象口诀一、脉象的基本概念⒈脉象的定义:脉搏通过动脉血管时所产生的跳动感受和听诊时所听到的声音和节律。

⒉脉象的分类:脉搏的节律、脉搏的速度、脉搏的力度、脉搏的形态以及脉与舌苔的关系等。

二、脉象的主要分类⒈脉搏的节律:(1) 弦脉:脉搏有力而舒张缓慢。

(2) 洪脉:脉搏有力而紧张、疾促。

(3) 细脉:脉搏细弱而长,与气虚有关。

(4) 涩脉:脉搏有力而不畅通,与血瘀有关。

(5) 代脉:脉搏有力而缓慢,与气阻有关。

(6) 痿脉:脉搏微弱而阻滞,与阳虚有关。

⒉脉搏的速度:(1) 阳脉:脉搏快速,与阳热有关。

(2) 阴脉:脉搏缓慢,与阴虚有关。

⒊脉搏的力度:(1) 濡脉:脉搏强有力、滑利。

(2) 滑脉:脉搏强有力、濡润。

(3) 长脉:脉搏强有力、延长。

(4) 虚脉:脉搏弱无力。

(5) 实脉:脉搏强有力。

⒋脉搏的形态:(1) 弦脉:脉搏如弓弦紧绷。

(2) 洪脉:脉搏宽而有力。

(3) 细脉:脉搏细弱而无力。

(4) 缓脉:脉搏弱而有规律。

(5) 涩脉:脉搏有力而不畅通。

(6) 弱脉:脉搏微弱。

(7) 虚脉:脉搏细软而欠钩。

⒌脉与舌苔的关系:(1) 平脉:脉搏正常,舌苔正常。

(2) 舌红脉细:脉搏细,舌苔红绛。

(3) 舌红脉洪:脉搏有力,舌苔红绛。

(4) 舌淡脉涩:脉搏涩滞,舌苔淡白。

三、脉搏特点与病症对应关系根据脉搏的特点可以判断患者的病症,下面是常见的脉搏特点与病症对应关系的总结:⒈弦脉:肝病、脾病等。

⒉洪脉:高热、急性感染、过度劳累等。

⒊细脉:气血不足、阳痿、冠心病等。

⒋涩脉:血瘀、妇科病、不孕症等。

⒌代脉:胸闷、气阻等。

⒍痿脉:阳虚、肾虚、阳痿、早泄等。

⒎阳脉:感冒、发烧、感染等。

⒏阴脉:阴虚、血虚、心神不宁等。

⒐濡脉:阳虚、气虚等。

⒑滑脉:脾胃虚弱、化湿等。

1⒈长脉:血压升高、感冒等。

1⒉虚脉:气血不足、阴虚等。

1⒊实脉:感染、炎症等。

1⒋弱脉:阳虚、衰弱等。

1⒌平脉:脉搏正常、健康。

附件:暂无法律名词及注释:⒈《中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

中医脉学三字诀

中医脉学三字诀

中医脉学三字诀中医脉学三字诀,听起来就挺有范儿,那可是咱们老祖宗传下来的宝贝。

脉学,简单说,就是通过摸脉来瞧病。

三字诀呢,就是把这复杂的学问,用三个字一句的方式,说得明明白白,朗朗上口。

今天,咱就来聊聊这中医脉学三字诀里的那些门道,让咱们也能对这古老的医术有个初步的认识。

先说这“浮沉迟数”。

浮脉啊,就像水面上的叶子,轻轻一碰就漂起来,这说明病邪在表,可能是感冒了。

沉脉呢,就得往深处按,像潜水员找宝藏,得费点劲儿,这通常是病邪在体内,得好好调理。

迟脉,慢悠悠的,跟个大爷散步似的,说明气血不足,身体虚了。

数脉呢,跟个小兔子蹦跶似的,跳得飞快,那是体内有热,得赶紧降火。

再来看看“滑涩长短”。

滑脉,摸起来就像摸了个油珠子,滑溜溜的,这往往是体内有痰湿,或者孕妇特有的脉象。

涩脉,哎呀,那可真是个难摸,跟摸沙子似的,不顺畅,这说明气血运行不畅,得活血通络。

长脉,从头到尾都均匀有力,像条直线,那是身体健康的表现。

短脉呢,就像截了一段,摸不着头尾,这往往是体内气虚,得补补。

还有“弦紧细弱”。

弦脉,紧绷绷的,像琴弦一样,这说明体内有痛症,或者肝气郁结。

紧脉,哎呀,那可真是个急脾气,摸起来就像摸了个紧绷的弹簧,这说明体内有寒邪,得赶紧温阳散寒。

细脉,细得跟头发丝似的,不容易摸到,那是气血两虚,得好好调养。

弱脉呢,就像个没吃饱饭的人,软绵绵的,没力气,这也是身体虚弱的象征。

说到这,你可能觉得这脉学三字诀挺有意思的,但别忘了,这背后可是深厚的中医理论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老中医们通过长期的摸索和实践,才总结出了这些简洁明了的口诀,让咱们这些门外汉也能对中医有个初步的了解。

当然啦,要想真正掌握脉学,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你得先学会静心,把心沉下来,才能准确地感受到脉象的变化。

你还得有个好记性,把这些口诀都记在心里,随时都能拿出来用。

更重要的是,你得有颗敬畏生命的心,把每一个病人都当作自己的亲人,用心去诊断和治疗。

说实话,这中医脉学三字诀,就像是打开中医大门的一把钥匙。

中医把脉知识点总结

中医把脉知识点总结

中医把脉知识点总结
一、把脉的基本方法和常用脉象
1. 把脉的方法
(1)取脉的位置:中医把脉主要取脉位包括两脉三关十二经主脉等等,最常用的是两脉(尺、搏动动脉)、三关(尺、关、尚)和十二经脉。

(2)取脉的方法:中医取脉的方法主要包括直接取脉、间接取脉、双手并用取脉等方法。

2. 常用脉象
(1)脉象的分类:中医脉象分为浮脉、沉脉、缓脉、数脉、结脉、滑脉、长脉、短脉等
多种类型。

(2)脉象的诊断:通过观察脉象的频率、强度、和谐度、均匀度等来诊断疾病的性质、
部位和进展趋势。

如脉浮为表、脉沉为里等。

二、把脉的注意事项
1. 环境要安静:把脉时要求患者保持安静,避免干扰。

2. 时间要充分:把脉时应该足够时间,才能观察脉搏的形态和变化。

3. 力度要均匀:取脉时用力度要轻缓均匀,避免引起患者的不适。

4. 饮食要控制:把脉之前患者应该避免饮食刺激,如饮酒、饮浓茶等。

三、把脉的临床应用
1. 疾病辨证:把脉是中医辨证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观察脉象来辨别疾病的性质和归类。

2. 病情判断:把脉可以判断病情的轻重缓急,指导治疗方案的调整。

3. 药物选择:把脉可以根据脉象的不同来选择对应的药物,提高治疗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4. 观察疗效:治疗后通过把脉可以观察病情的变化,判断治疗效果。

以上就是中医把脉的一些知识点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当然,把脉是一门高深的医
学技术,需要结合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系统的中医知识来进行准确诊断。

希望大家能够多加
练习,掌握把脉的技术,为患者的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脉学总结
一、浮脉:脉居浮位,轻取即得,重按稍减,但不空虚。

〔主病诗〕
浮脉为阳表病居,迟风数热紧寒拘。

浮而有力多风热,无力而浮是血虚。

寸浮头痛眩生风,或有风痰聚在胸。

关上土衰兼木旺,尺中溲便不流通。

浮脉主表,有力表实,无力表虚,浮迟中风,浮数风热,浮紧风寒,浮缓风湿,浮虚伤暑,浮芤失血,浮洪虚热,
浮散劳极。

二、沉脉:脉位在下,重按始得,轻取不应。

〔主病诗〕
沉潜水蓄阴经病,数热迟寒滑有痰。

无力而沉虚与气,沉而有力积并寒。

寸沉痰郁水停胸,关主中寒痛不通。

尺部浊遗并泄痢,肾虚腰及下元痌。

沉脉主里,有力里实,无力里虚。

沉则为气,又主水蓄,沉迟痼冷,沉数内热,沉滑痰食,沉涩气郁,沉弱寒热,沉缓寒湿,沉紧冷痛。

三、迟脉:一息三至,来去轻慢。

〔主病诗〕
迟司脏病或多痰,沉痼癥瘕仔细看。

有力而迟为冷痛,迟而无力定虚寒。

寸迟必是上焦寒,关主中寒痛不堪。

尺是肾虚腰脚重,溲便不禁疝牵丸。

迟脉主脏,有力冷痛,无力虚寒。

浮迟表寒,沉迟里寒。

四、数脉:一息六至,来去较慢。

〔主病诗〕
数脉为阳热可知,只将君相火来医。

实宜凉泻虚温补,肺病秋深却畏之。

寸数咽喉口舌疮,吐红咳嗽肺生疡。

当关胃火并肝火,尺属滋阴降火汤。

数脉主腑,有力实火,无力虚火。

浮数表热,沉数里热,气口数实肺痈,数虚肺痿。

五、虚脉:浮大迟软,按之空虚。

〔主病诗〕
脉虚身热为伤暑,自汗怔忡惊悸多。

发热阴虚须早治,养营益气莫蹉跎。

血不荣心寸口虚,关中腹胀食难舒。

骨蒸痿痹伤精血,却在神门两部居。

六、实脉:坚实有力,举按皆得。

〔主病诗〕
实脉为阳火郁成,发狂谵语吐频频。

或为阳毒或伤食,大便不通或气疼。

寸实应知面热风,咽疼舌强气填胸。

当关脾热中宫满,尺实腰肠痛不通。

七、大脉:形大势强,应指满溢。

〔主病诗〕
大脉有力主邪盛,阳热有余病下利,
阴气不足阳有余,虚劳脉大必无力。

八、小脉:形小如线,应指显然。

(又名细脉)
〔主病诗〕
细脉萦萦血气衰,诸虚劳损七情乖。

若非湿气侵腰肾,即是伤精汗泄来。

寸细应知呕吐频,入关腹胀胃虚形。

尺逢定是丹田冷,泄痢遗精号脱阴。

《脉经》曰∶细为血少气衰。

有此证则顺,否则逆。

故吐衄得沉细者生。

忧劳过度者,脉亦细。

九、长脉:首尾端直,超过三部,如循长竿。

〔主病诗〕
长脉迢迢大小匀,反常为病似牵绳。

若非阳毒癫痫病,即是阳明热势深。

(长主有余之病)
十、短脉:形状短缩,不能满部。

〔主病诗〕
短脉惟于尺寸寻,短而滑数酒伤神。

浮为血涩沉为痞,寸主头疼尺腹疼。

(《经》曰∶短则气病,短主不及之病)
十一、滑脉:往来流利,入盘走珠,举按皆得,应指圆滑。

〔主病诗〕
滑脉为阳元气衰,痰生百病食生灾。

上为吐逆下蓄血,女脉调时定有胎。

寸滑膈痰生呕吐,吞酸舌强或咳嗽。

当关宿食肝脾热,渴痢颓淋看尺部。

滑主痰饮,浮滑风痰,沉滑食痰,滑数痰火,滑短宿食。

十二、涩脉:往来艰涩,如雨沾沙,细迟而短,指下迟钝。

〔主病诗〕
涩缘血少或伤精,反胃亡阳汗雨淋。

寒湿入营为血痹,女人非孕即无经。

寸涩心虚痛对胸,胃虚胁胀察关中。

尺为精血俱伤候,肠结溲淋或下红。

涩主血少精伤之病,女人有孕为胎病,无孕为败血。

十三、弦脉:端直以长,如按琴弦,挺然带急。

〔主病诗〕
弦应东方肝胆经,饮痰寒热疟缠身。

浮沉迟数须分别,大小单双有重轻。

寸弦头痛膈多痰,寒热癥瘕察左关。

关右胃寒心腹痛,尺中阴疝脚拘挛。

弦为木盛之病。

浮弦支饮外溢,沉弦悬饮内痛。

疟脉自弦,弦数多热,弦迟多寒。

弦大主虚,弦细拘急。

阳弦头痛,阴弦腹痛。

单弦饮癖,双弦寒痼。

若不食者,木来克土,必难治。

十四、促脉:脉来急促,数中一止,止无规律。

〔主病诗〕
促脉惟将火病医,其因有五细推之。

(气、血、痰、饮、食)
时时喘咳皆痰积,或发狂斑与毒疽。

促主阳盛之病。

促、结之因,皆有气、血、痰、饮、食五者之别。

一有留滞,则脉必见止也。

十五、结脉:脉来迟缓,迟中一止,止无规律。

〔主病诗〕
结脉皆因气血凝,老痰结滞苦沉吟。

内生积聚外痈肿,疝瘕为殃病属阴。

结主阴盛之病。

越人曰∶结甚则积甚,结微则气微,浮结外有痛积,伏结内有积聚。

十六、代脉:迟中一止,歇止较长,良久复来,止有定数。

〔主病诗〕
代脉元因脏气衰,腹痛泄痢下元亏。

或为吐泻中宫病,女子怀胎三月兮。

十七、缓脉:从容和缓,一息四至。

〔主病诗〕
缓脉营衰卫有余,或风或湿或脾虚。

上为项强下痿痹,分别浮沉大小区。

寸缓风邪项背拘,关为风眩胃家虚。

神门濡泄或风秘,或者蹒跚足力迂。

浮缓为风,沉缓为湿,缓大风虚,缓细湿痹,缓涩脾虚,缓弱气虚。

十八、洪脉:形大满指,来盛去衰,且兼浮数,轻按便得。

〔主病诗〕
脉洪阳盛血应虚,相火炎炎热病居。

胀满胃翻须早治,阴虚泄痢可踌躇。

寸洪心火上焦炎,肺脉洪时金不堪。

肝火胃虚关内察,肾虚阴火尺中看。

洪主阳盛阴虚之病,泄痢、失血、久嗽者忌之。

十九、微脉:极细而软,似有似无。

〔主病诗〕
气血微兮脉亦微,恶寒发热汗淋漓。

男为劳极诸虚候,女作崩中带下医。

寸微气促或心惊,关脉微时胀满形。

尺部见之精血弱,恶寒消瘅痛呻吟。

微主久虚血弱之病,阳微恶寒,阴微发热。

《脉诀》云∶岁中日久为白带,漏下多时骨亦枯。

二十、紧脉:绷急弹指,状如切绳。

〔主病诗〕
紧为诸痛主于寒,喘咳风痫吐冷痰。

浮紧表寒须发越,紧沉温散自然安。

寸紧人迎气口分,当关心腹痛沉沉。

尺中有紧为阴冷,定是奔豚与疝疼。

诸紧为寒为痛,人迎紧盛伤于寒,气口紧盛伤于食,尺紧痛居其腹。

二十一、濡脉:浮细而软,轻取乃得。

〔主病诗〕
濡为亡血阴虚病,髓海丹田暗已亏。

汗雨夜来蒸入骨,血山崩倒湿侵脾。

寸濡阳微自汗多,关中其奈气虚何。

尺伤精血虚寒甚,温补真阴可起疴。

濡主血虚之病,又为伤湿。

二十二、弱脉:沉细而软,重按欲绝。

〔主病诗〕
弱脉阴虚阳气衰,恶寒发热骨筋痿。

多惊多汗精神减,益气调营急早医。

寸弱阳虚病可知,关为胃弱与脾衰。

欲求阳陷阴虚病,须把神门两部推。

弱主气虚之病。

仲景曰∶阳陷入阴,故恶寒发热。

又云∶弱主筋,沉主骨,阳浮阴弱,血虚筋急。

柳氏曰∶气虚则脉弱,寸弱阳虚,尺弱阴虚,关弱胃虚。

二十三、革脉:浮弦中虚,如按鼓皮。

〔主病诗〕
革脉形如按鼓皮,芤弦相合脉寒虚。

女人半产并崩漏,男子营虚或梦遗。

二十四、牢脉:沉实有力,形大弦长,沉取有力,劲而不移。

〔主病诗〕
寒则牢坚里有余,腹心寒痛木乘脾。

疝颓癥瘕何愁也,失血阴虚却忌之。

牢主寒实之病,木实则为痛。

扁鹊云∶软为虚,牢为实。

失血者,脉宜沉细,反浮大而牢者死,虚病见实脉也。

二十五、动脉:滑数如豆,关部显见。

〔主病诗〕
动脉专司痛与惊,汗因阳动热因阴。

或为泄痢拘挛病,男子亡精女子崩。

仲景曰∶动则为痛为惊。

《素问》曰∶阴虚阳搏,谓之崩。

又曰∶妇人手少阴脉动甚者,妊子也。

二十六、伏脉:推筋着骨,重按始得。

〔主病诗〕
伏为霍乱吐频频,腹痛多缘宿食停。

蓄饮老痰成积聚,散寒温里莫因循。

食郁胸中双寸伏,欲吐不吐常兀兀。

当关腹痛困沉沉,关后疝疼还破腹。

伤寒,一手脉伏曰单伏,两手脉伏曰双伏,不可以阳证见阴为诊。

乃火邪内郁,不得发越,阳极似阴,故脉伏,必有大汗而解。

正如久旱将雨,六合阴晦,雨后庶物皆苏之义。

又有夹阴伤寒,先有伏阴在内,外复感寒,阴盛阳衰,四脉厥逆,六脉沉伏,须投姜附及灸关元,脉乃复出也。

若太溪、冲阳皆无脉者,必死。

二十七、散脉:浮散无根,至数不清。

〔主病诗〕
左寸怔忡右寸汗,溢饮左关应软散。

右关软散肿,散居两尺魂应断。

二十八、芤脉:如捻葱管,外实中空。

〔主病诗〕
寸芤积血在于胸,关内逢芤肠胃痈。

尺部见之多下血,赤淋红痢漏崩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