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潭和蒲仙的高邮情结
一滴水经过高邮作文

一滴水经过高邮作文《一滴水经过高邮》嘿,我是一滴水,一直生活在高邮这片神奇的土地上。
我从天上飘落下来,哎呀,那感觉就像在坐超级刺激的滑滑梯。
我首先掉进了一个小水洼里。
水洼边有几棵小草,嘿,它们正随着微风轻轻摇晃呢,就像在跳舞一样。
我在水洼里待了一会儿,就顺着一条小水沟开始了我的旅行。
我流啊流,流到了一条小河里。
哇哦,这里可热闹了。
河边有一群孩子在玩耍,他们有的在打水漂,那小石子在水面上蹦跶了好几下,可有意思了。
有的孩子在捉小鱼小虾,嘻嘻哈哈的,那笑声传得老远老远。
我看着他们,心里也觉得开心极了。
我继续跟着河水往前走,来到了一片稻田边。
哇,那稻田可真美呀,绿油油的一片,就像一块大大的绿色毛毯。
我看到农民伯伯们戴着草帽,在田里辛勤地劳作着。
他们有的在插秧,弯着腰,小心翼翼地把一棵棵小秧苗插进泥土里。
汗水从他们的脸上滴下来,吧嗒吧嗒地掉进了田里。
我想,我也要和这些小秧苗一起成长啦。
接着,我又流进了一条更大的河流,这条河通向高邮湖。
我在河里看到了好多漂亮的小船,船上的人们有的在撒网捕鱼,有的在欣赏风景。
我也跟着船一起晃晃悠悠地向前走。
终于,我来到了高邮湖。
哇,这里可真大呀,一眼都望不到边。
湖面上波光粼粼的,就像撒了无数的金子。
我看到了一群鸭子在湖里游来游去,嘎嘎地叫着,好像在说:“这里的水真舒服呀。
”我也觉得高邮湖的水很温柔,就像妈妈的怀抱一样。
我在高邮湖里待了一段时间后,又被太阳公公叫回了天上。
哎呀呀,这次的高邮之旅可真有趣呀。
我看到了好多好玩的事儿,也感受到了高邮的美丽和人们的快乐。
我期待着下次再变成一滴水,再次来到高邮,看看这里又会有什么新的变化呢。
嘿嘿,高邮,下次再见啦!从高邮的小水洼到河流,再到稻田、湖泊,我这滴水经历了好多有趣的事儿。
我看到了高邮的孩子们的快乐玩耍,看到了农民伯伯的辛勤劳作,看到了高邮湖的美丽风光。
我虽然只是一滴水,但我在高邮留下了自己的足迹,也带走了关于高邮的美好回忆。
就像我最初来到高邮时那样,充满了好奇和期待,离开时也是满心的欢喜和留恋。
高邮清水潭旅游度假区作文

高邮清水潭旅游度假区作文朋友们!今天我要给你们唠唠我去高邮清水潭旅游度假区的奇妙经历。
一到清水潭,那股清新的空气就像个热情的导游,“嗖”地一下钻进你的鼻子,拉着你就想往景区深处跑。
门口的标识牌就像是在咧着嘴欢迎:“来玩呀!”走进度假区,大片大片的水域就像大地的蓝色眼眸,清澈得不像话。
潭水在阳光的照耀下波光粼粼,就像有人在水面上撒了无数颗细碎的钻石。
我站在岸边,感觉自己像是在和这一潭清水对视,它似乎在悄悄地说:“我美吧?”这里的树啊,那可真是郁郁葱葱。
高大的树木像一个个强壮的卫士,守护着这片美丽的地方。
而那些枝叶呢,交错在一起,就像给整个度假区搭了一个天然的绿色帐篷。
我走在树下的小道上,斑驳的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来,就像地上铺了一层金色的拼图碎片。
时不时还有小鸟在枝头叽叽喳喳地叫着,仿佛在开一场热闹的音乐会,我猜它们一定是在争论谁的歌声最动听,是那只小麻雀呢,还是那只画眉鸟?清水潭的桥也特别有趣。
有那种弯弯的小木桥,走在上面,木板会发出“嘎吱嘎吱”的声音,就像在给你的脚步打着节拍。
我每走一步都觉得自己像是走进了一幅江南水乡的画里,自己都变成了画中的人儿。
还有那种横跨在水面上的石桥,稳稳当当的,桥身的石头有着岁月的痕迹,摸上去冰冰凉凉的,仿佛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最让我兴奋的就是坐船游潭啦!小船晃晃悠悠地在水面上前行,就像一个调皮的孩子在水面上嬉戏。
船夫划着桨,那桨在水里一搅,水面就泛起一圈圈的涟漪,像是潭水被挠痒痒后露出的笑容。
我把手伸到水里,水凉凉的,滑过手指间,就像一条条调皮的小鱼在穿梭。
从船上看周围的景色,那又是另一番风味了。
远处的树林像是一片绿色的海洋,偶尔还能看到几只水鸟从水面上掠过,它们的翅膀在水面上轻轻一点,就像在水上跳了一支轻盈的舞蹈。
这里还有大片的草地,就像一块柔软的绿色地毯。
我看到好多人在草地上野餐,五颜六色的餐布铺在草地上,就像一朵朵盛开的大花。
孩子们在草地上嬉笑打闹,跑来跑去,那笑声就像一串串清脆的铃铛声,在空气中回荡。
康熙年间高邮清水潭6年决口6次里下河地区尽沉水底

康熙年间高邮清水潭6年决口6次里下河地区尽沉水底原标题:康熙年间高邮清水潭6年决口6次里下河七州县农田曾尽沉水底在高邮马棚,有一个著名景点叫清水潭。
你可知道清朝康熙年间,6年时间,清水潭就决口6次?最近,市水利专家徐炳顺在梳理扬州千年水旱灾害时,发现康熙朝61年,高邮发生决堤13次,频率之高,灾情之重,在中国水利史上罕见。
1康熙初年6年时间高邮清水潭决口6次清康熙王朝(1662-1722)历时61年,其中康熙四年、七年、八年、九年、十年、十一年、十二年、十五年、十九年、二十四年、三十五年、三十六年、三十八年,高邮均发生决堤成灾,平均4.7年一次。
灾情之重、频率之高,在中国水利史上实属罕见。
徐炳顺告诉记者,尤其是康熙朝早期,自康熙八年(1670年)至康熙十五年(1677年)6年多的时间,清水潭就连续决口6次,几乎年年决堤。
更为严重的是康熙七年,发生决口的水灾,在当时被称为“非常之灾”;康熙三十五年发生的决口水灾,在当时被认为是“最重之灾”。
介于非常之灾与最重之灾之间的康熙十五年高邮决堤发生的水灾,就“汪洋六百余里”,可见高邮每一次发生的水灾都是伤心惨目的,其实高邮是个代表,里下河地区其他线也是如此。
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史籍对高邮决堤的有关记载吧!2史籍如何记载?里下河地区尽沉水底康熙朝,高邮首次发生决堤是在康熙四年(1666),当年里运河堤决堤,高邮城水涌丈余,但只要不影响漕运,清政府借口不与水争地,听之任之,使包括高邮在内的宝应、江都、兴化、泰州、山阳(今楚州区)、盐城等长期淹在水里,成为一片泽国,鸡犬不闻。
康熙七年六月,淮河大涨,冲决高家堰,淮河洪水由高宝诸湖直射运河,清水潭决口,又加暴风骤雨十日不止,环城水高二丈,城门堵塞,乡村漂淌,乡民溺毙数万,城中人民号哭地震,墙宇多倾。
总督郎廷佐,巡抚韩世琦,以非常之灾上奏。
清政府遣户部官水成格等踏勘灾伤,并特旨尽州县蠲赋税,发米二万余石赈之。
冬天,还派遣大臣明珠等到海口查看排水情况。
高邮文游台一游

高邮文游台一游11月24日,我们两家四人,游览过江都渌洋湖湿地公园,马不停蹄来到高邮文游台游玩。
车一到高邮市区,夏年生和王根来二位男士,有说有笑的谈起,高邮的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
他们说:高邮,是一座历史古城,有年代悠久的奎楼,也有全国保存最完整、最大的驿站——盂城驿,还有神秘而又庄严的镇国寺宝塔。
我和姜华兰跟在后面,听着他们津津有味的高谈阔论,在不知不觉中到了文游台。
文游台,门前有一座牌坊,由两根长长的石柱顶着,石柱上端雕有两片祥云。
横匾上刻着“古文游台”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
牌坊后面有一座石拱桥,桥下的水,在不停地流淌。
进入大门,一尊秦少游的雕像印入我的眼帘,雕像上的秦少游手拿诗卷,眺望远方,似乎在酝酿着什么美言佳句。
秦少游的身后绿树成阴,繁枝叶茂的桂花树,感觉还在散发出诱人的桂花香。
我顺道向文游台内部走去,沿拾阶而上,来到没有高楼大厦之前的,高邮的最高处——泰山北斗。
里面陈设着许多秦少游和汪曾祺的杰作,正堂还摆放着几张柏木做的椅子,散发着油墨的清香,好像诗人们刚刚在这里创作了佳作一样。
正堂旁边有个介绍:它详细的记载了,文游台建于北宋太平兴国年间,原名泰山庙。
因苏轼路过高邮与本地乡贤:孙觉、秦观、寓贤、王巩会集于此,饮酒论文而得名。
从此,这座本来依附东岳大帝神韵的庙台便独领风骚,历朝历代名人雅士纷纷登台,一瞻风采,并留下了许多千古不朽的诗文。
自宋以来,此处名胜一直吸引四方文人学士前来访古拜贤。
宋代诗人曾在《文游台》诗中写道:“忆昔坡仙此地游,一时人物尽风流。
香莼紫蟹供怀酌,彩笔银钩人唱酬”。
走过正堂的屏风,透过窗户便可以把高邮的美景尽收眼底。
走下台阶,向右踱步到亭廊边,廊边有个荷花池,虽然是深秋,但残荷还是把池塘挤得满满的,同样能感受到花开叶绿的样子。
荷花池旁是一片绿茵茵的草坪,草坪上还卧着两头石雕的水牛。
水牛石雕刻画得淋漓尽致,栩栩如生,活灵活现,非常可爱!再往里走,旁边就是“映翠园”。
步入园中,一口古井,旁边是一片青翠的小竹林,小竹林里有一座古色古香的凉亭……凉亭对面便是小桥流水。
游览高邮美景的作文

游览高邮美景的作文朋友们!今天我想跟你们唠唠我去高邮游玩的事儿。
哇,高邮那地方啊,可真是藏着不少好景色呢!我这人啊,就喜欢到处溜达,探寻那些不为人知的美景。
到高邮的时候,我就像个好奇的小老鼠,东瞅瞅西看看。
嗯……我记得我先去的那个高邮湖,湖水那叫一个浩渺啊,就像一面巨大无比的镜子,平铺在大地上。
我当时就想,这湖得藏了多少小秘密呢?我沿着湖边走啊走,风呼呼地吹着,带着湖水那股子淡淡的腥味,可这味道并不让人讨厌,反而让我觉得这才是大自然最真实的味道呢。
湖面上还有一些小船,就像一片片小树叶在水面上飘着。
我看到有个老伯伯在船上,我就大声问他:“伯伯,您这是去捕鱼吗?”老伯伯笑着回我:“对啊,这湖里的鱼可肥嘞!”我就想啊,这高邮湖的鱼肯定特别鲜美,我都有点流口水啦。
然后我又去了盂城驿。
这地方可有点年头了,我走在里面,感觉就像穿越回了古代。
那些古建筑啊,一砖一瓦都好像在跟我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我当时就在想,以前的人在这儿来来往往,传送信件啥的,那得多热闹啊。
不过呢,我这记性有时候不太好,我记得好像这里面有个什么特别的房间,是专门用来干啥的来着?哦,对了,是用来分拣信件的,不过也可能记错喽。
在高邮啊,我还遇到了一个特别有趣的事儿。
我在一个小巷子里瞎逛的时候,看到一个老奶奶在门口晒太阳,旁边还卧着一只懒洋洋的猫。
那猫啊,胖嘟嘟的,就像个毛茸茸的球。
我就凑上去跟老奶奶聊天,老奶奶可热情了,给我讲了好多高邮的老故事。
她说啊,以前高邮有个传说,说在月圆之夜,高邮湖的湖中心会出现一座神秘的小岛,但是谁也没真正见过呢。
我就想啊,这传说虽然不知道真假,但是可真够神秘的。
我跟你们说啊,我以前旅行的时候啊,总是走马观花,就像完成任务似的。
但是现在不一样了,我学会了慢慢去感受一个地方的美。
就像在高邮,我不再是匆匆看一眼就走,而是停下来,去跟当地人聊天,去感受那些小细节。
我以前还犯过一个错呢,去一个地方旅游,只看那些著名的景点,结果错过了很多真正有意思的小地方。
一滴水滴入高邮作文游记

一滴水滴入高邮作文游记
今天,阳光明媚,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回高邮。
一路上,我兴奋地望着窗外,田野一片金黄,路边的树木也变得极其翠绿。
不久,我们就到达了高邮湖畔。
爸爸说要带我去看“水上森林”,我迫不及待地跟着他们一起下车。
啊,高邮湖好大呀!水面上波光粼粼,微风吹来,浮起一阵阵涟漪。
岸边,依依柳堤,像是在舞动着紫色的长裙。
爸爸指着远处说:“你看,那就是水上森林!”
我沿着爸爸手指的方向望去,猛见一片茂盛树林,竟然生长在湖泊中。
这些树木的根须深深地扎在水里,树冠却高高地探进天空,仿佛是一座庞大无比的绿色城堡。
我们租了一条小船,划进了水上森林。
船儿在水面上轻轻摇晃,阳光透进树叶,在地上连成斑驳的光影。
我不禁探手去摸那些水滴,它们晶莹透明,就像一颗颗闪闪的珍珠。
爸爸说:“每一滴水都来自高邮湖,它是高邮人民的生命之源。
”
我低头望着远处泛着波光的湖面,脑海中浮现出很多画面:农民伯伯在田地里辛勤劳作,孩子们在湖边嬉戏玩耍,渔民们在湖上捕鱼……
一滴水,本是不值一提,却孕育着生命,滋养着万物。
从高邮湖的碧波荡漾,到我们手中的水滴,每一滴水都蕴满了生机和活力。
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气,感受着清新的空气,也感受着高邮湖的魅力。
今天,我不只是看到了水上森林的美丽,更顿悟了水的重要性。
它就像一滴水滴入高邮湖,融入其中,润养着这片土地,也孕育着我们的生命。
高邮清水潭景区介绍作文

高邮清水潭景区介绍作文
听说高邮清水潭是个超美的地方!潭水清得像镜子,一眼望过去,都能看到水底的鱼儿在悠闲地游来游去。
到了夏天,荷花开满了整个潭面,粉红的花瓣、翠绿的荷叶,
简直就像一幅画。
还有那些小鸭子、小鹅,在潭水里自由自在地游着,看它们的样子,就知道这儿有多舒服了。
周围的小路上,树荫下,总有些老人家拿着扇子,慢悠悠地走着,聊天。
小孩子则在旁边追逐打闹,笑声一片。
这种氛围,简直
就像回到了小时候的家乡,轻松自在。
还有啊,别忘了去那座古老的小桥看看。
站在桥上,整个清水
潭的美景尽收眼底。
偶尔有风吹过,让人感觉就像是在电影里一样。
听说高邮清水潭还有很多历史故事呢。
以前很多文人墨客都来
过这儿,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篇。
下次有机会,真得好好了解
一下。
所以啊,如果你有空,真的推荐你来高邮清水潭看看。
这里不
仅有美丽的自然风光,还有那份悠闲自在的生活氛围,绝对值得你一游!。
古代文言短篇小说的高峰和总结——《聊斋志异》

古代文言短篇小说的高峰和总结——《聊斋志异》——《聊斋志异》人工解决电脑问题,7x24小时专业在线服务古代文言短篇小说的高峰和总结——《聊斋志异》第一节蒲松龄的生活和《聊斋志异》的创作清代是中国古典小说发展的最后阶段,是古典小说发展的高峰期,也是古典小说发展的总结期。
代表这高峰和总结的是两部伟大的作品,一部是《聊斋志异》,一部是《红楼梦》。
《聊斋志异》是古代文言短篇小说的总结,《红楼梦》是古代长篇小说的总结。
唐宋以后,古代小说的发展出现了文言和白话两途,白话小说以其语言的通俗和内容的贴近现实而得到广泛的传播,取得了压倒的优势;在唐传奇的高峰以后,文言小说虽然代不乏作,数量亦相当可观,但是有影响的传世佳作却非常少。
宋代“说话”艺人总结他们的艺术经验说:“话须通俗方传远”。
这里的“话”是故事的意思,但无疑也包含了语言的因素在内。
《聊斋志异》的语言用的是相对比较典奥的文言,远不如白话小说那么通俗,但它在中国广大群众中的影响,却几乎同古代通俗的长篇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等相媲美。
这说明,《聊斋志异》在思想艺术上有足以克服其语言障碍的独特成就。
这部文言短篇小说集,虽然写的大多是一些花妖狐魅的故事,充满奇思异想,但它却深切地反映了现实的社会人生,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
这是它受到广大读者喜爱的根本原因。
而这些,又都是同蒲松龄的生活遭遇、生活体验和文化素养分不开的。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又字剑臣,淄川(今属山东淄博市)人。
他出生的村庄原名满井庄,村口有一眼泉井,泉水清澈四溢,四周翠柳掩映,他因自号柳泉居士。
他生活于明末清初中国封建社会末期一个黑暗腐朽的时代。
连年的战乱和自然灾害,加上繁重的科税和贪官污吏的敲剥,使广大人民遭受深重的苦难。
这都是他亲身经历和亲眼所见的,自然会对他的思想和创作产生重要的影响。
蒲松龄出身于一个世代书香却功名不显的家庭。
父亲蒲槃虽然弃儒经商,但他广读经史,学问渊博,在思想和文化教养上都对蒲松龄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水潭和蒲仙的高邮情结
作者:张愈
来源:《浦松龄研究》2008年第02期
摘要:蒲松龄先生有两首诗作:《清水潭决口》(1669年)和《再过决口放歌》(1671年)。
这是他在1668年山东郯城大地震引发高邮的地震水灾之后和1671年4月至秋在高邮州做幕僚时所写。
清水潭充满神秘。
地震水灾缺口直到蒲仙来高邮后才堵上,他是这个工程的总监。
他要做“精卫衔石”,将清水潭决口堵修,“千秋万世不为灾”,为高邮人民造福。
这就是蒲仙的高邮情结。
关键词:蒲松龄;清水潭;高邮情结
中图分类号:K928.7 文献标识码:A
清水潭充满神秘,它坐落在高邮城北马棚镇附近。
相传春秋战国时,吴王夫差为伐齐称霸,凿邗沟通江淮,当时就利用小湖泊间的水道运送军队。
邗沟在高邮境为湖道,进樊良湖后,就从清水潭东进博支湖(今称郭真湖)、射阳湖,再转到末口入淮河。
南宋时,黄河掠泗夺淮,改道南流,一部分黄河水就从清水潭向东入海,黄水经清水潭就变清了。
在清水潭之西,有一樊良大镇,宋时经常能看到“珠光”(可能是UFO),有幸眼福者上京能考上进士、状元。
黄淮泛滥,樊良镇于明末淹入高邮湖中。
有人用麻线吊重物想测清水潭深度,却发现清水潭深不可测。
修河堤时,清水潭段的河堤会自动下沉约一米,加高后又下沉。
甚至,高邮境内的车祸也有百分之七十发生在清水潭段的公路上。
1975年,我在高邮地震局从事地震工作,才知道清水潭位于两条地下断裂的交汇处;一条叫高邮北——临泽断裂;一条是湖区断裂。
清水潭是受这两条断裂控制而形成。
古代没有今高邮湖,有一樊良溪汇上流来水,从清水潭入荡,向东归海。
三百多年前,在高邮清水潭发生了一次地震水灾。
这次地震是1668年7月25日夜(清·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戌时),发生在山东南部郯城、莒县一带的8.5级大地震。
该震破坏性极大,受连带影响的有山东、江苏、安徽、河北、河南等五省,半个中国有震感。
这是有史记载在中国东部地区发生的最大地震。
山东震中山崩地裂,建筑全被摧毁,伤亡惨重。
清代著名文言小说家蒲松龄在《聊斋志异》的“地震”一文中做了详实的记载。
①
这次山东南部的大地震也波及三百多公里之外的高邮,造成严重的次生灾害。
震前,高邮“大雨十日不止”,城外水位很高,以致把城门也堵起来。
到震前三天因淮河水位暴涨,河堤已非常危险了。
“十七日夜地震”,高邮“墙宇多倾”,地震震坏房屋,接着“飓风大作”,同时,河
堤在清水潭决口,高邮一片汪洋,“死人民数万。
”“以非常之灾奏闻”。
这是一次地震及其次生灾害的结果,可谓数灾并发,其教训值得永远记取。
清·孙宗彝②《爱日堂文集·告本州城隍文》载:“人民灾劫,降此荒凶,目击心寒。
……当彼地震非常,继以飓风大作,田庐沉水,尸骨横波,一望成海。
若之观四野,断炊烟之想,攀巢宿苇,抱母携儿,凡属不定之惊魂,尽是难延之残喘。
……” (卷7,页2)1668年大地震引发的水灾,从清水潭向东冲出一条大河,至今仍在。
康熙八年(1669),孙蕙(淄川人,字树百)授宝应知县。
1670年秋,蒲松龄应同里友人孙蕙的邀请,到宝应为其做幕客。
后孙蕙署高邮知州,蒲松龄又随孙蕙来高邮。
1671年4月至秋,曾在盂城驿从事管理工作,作有《高邮驿站》。
同时也监督河工修好清水潭当年水灾缺口。
1669年,即大地震的第二年,蒲松龄曾过高邮,作诗《清水潭决口》:
河水连天天欲湿,平湖万顷琉璃黑。
波山直压帆樯倾,百万强弩射不息。
东南濈濈鱼头生,沧海桑田但倾刻。
岁岁滥没水衡钱,撑突波涛填泽国。
朝廷百计何难哉?唯有平河千古无长才。
谁能负山作长堤,雷吼电爿契不能开?
民不竭力,国不竭财,官不苦累吏不催。
蔀屋缓输天子乐,千秋万世不为灾!
可见,当时的地震水灾破堤缺口仍在,高邮人民还处在水灾的苦难之中。
1671年,蒲松龄在高邮,过清水潭时作有《再过决口放歌》。
今摘句如下:
清潭决口波如山,云水万顷相钩连。
渚涯不复辨牛马,湖风吹起声沸天。
遥望楼船驾双橹,似芥浮蚁来日边。
往来纷纷飘坠叶,下上跕跕飞鸣鸢。
……
精卫衔石入沧海,徒竭民力糜金钱。
河流地上桮盈溢,此塞彼决何时竣?
我每经过三叹息:平地成天千古难!
呜呼岁请捐金战洪水,神禹当年恐不尔!
《高邮州志》有载:“清水潭……地势低洼,当(黄)河、淮(河)下流之冲,屡筑屡决。
”蒲松龄先生关心高邮人民疾苦。
诗中描写的是他看到的“康熙十年(1671)清水潭堤工决”的情况。
汹涌的洪水不但淹没田庐村舍,还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极大的危害。
蒲松龄在诗中提到“精卫填海”的上古神话故事。
“精卫”是上古炎帝的女儿。
一次龙王的儿子到陆地上来,欺负一个小孩。
精卫好打抱不平,她救了小孩,将龙王儿子赶回大海。
过几天,精卫到海里游泳,不料龙王的儿子来报复。
精卫说:“我没有错”,不认输。
龙王的儿子竟掀起狂风巨浪,把精卫淹死。
精卫死后,就变成一只红爪白嘴的丽鸟,立志要把大海填平。
丽鸟不停地衔来石子投入大海,并发出“精卫、精卫”的叫喊,年年月月,永不停息。
蒲仙他要做“精卫衔石”,将清水潭决口堵修,“千秋万世不为灾”,为高邮人民造福。
这就是蒲仙的高邮情结。
解放后,清水潭大堤用块石护坡,防洪抗灾能力已经得到很大加强,蒲仙的“千秋万世不为灾”已经实现。
清水潭的东边,有一块常年为芦苇沼泽的湿地,称东湖。
如今已建成“东湖旅游度假村”。
这里树林森森,翠绿可爱;木屋曲桥,龙舟游湖;夏日香荷,水边垂钓;野生植被,野鸭放飞;农家餐饮,民俗情缘。
东湖使人留连忘返,仿佛置身于天人合一的和谐之美、陶醉于原生态的水乡风光之中。
高邮人用生态美景永远刻下蒲仙的这段高邮情结。
(责任编辑魏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