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氨基酸和必需氨基酸

合集下载

人体八种必需氨基酸及功能介绍

人体八种必需氨基酸及功能介绍

人体八种必须氨基酸(essential amino acid )【定义】指的是人体自身不能合成或合成速度不能满足人体需要,必须从食物中摄取的氨基酸。

人体的8种人体必须氨基酸分别为:甲硫氨酸、色氨酸、赖氨酸、缬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苯丙氨酸、苏氨酸。

(简单记忆方法:“假设来写一两本书”)【氨基酸分类】氨基酸的种类有20种,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必需氨基酸、半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

其中,婴儿有9种氨基酸不能自己合成(其余为八种)而且这些氨基酸都非常重要,必须通过食物来摄取,这些氨基酸就称为必需氨基酸。

此外,人体合成精氨酸、组氨酸的能力不足于满足自身的需要,需要从食物中摄取一部分,我们称之为半必需氨基酸。

另外的九种氨基酸,人体可以自己合成,不必靠食物补充,我们称为非必需氨基酸。

生命的产生、存在和消亡,无一不与蛋白质有关,正如恩格斯所说:“蛋白质是生命的物质基础,生命是蛋白质存在的一种形式。

”如果人体内缺少蛋白质,轻者体质下降,发育迟缓,抵抗力减弱,贫血乏力,重者形成水肿,甚至危及生命。

一旦失去了蛋白质,生命也就不复存在,故有人称蛋白质【氨基酸的功能】一、赖氨酸(又名离氨酸)促进大脑发育,是肝及胆的组成成分,能促进脂肪代谢,调节松果腺、乳腺、黄体及卵巢,防止细胞退还。

赖氨酸为碱性必需氨基酸。

由于谷物食品中的赖氨酸含量甚低,且在加工过程中易被破坏而缺乏,故称为第一限制性氨基酸。

赖氨酸可以调节人体代谢平衡。

赖氨酸为合成肉碱提供结构组分,而肉碱会促使细胞中脂肪酸的合成。

往食物中添加少量的赖氨酸,可以刺激胃蛋白酶与胃酸的分泌,提高胃液分泌功效,起到增进食欲、促进幼儿生长与发育的作用。

赖氨酸还能提高钙的吸收及其在体内的积累,加速骨骼生长。

如缺乏赖氨酸,会造成胃液分沁不足而出现厌食、营养性贫血,致使中枢神经受阻、发育不良。

赖氨酸在医药上还可作为利尿剂的辅助药物,治疗因血中氯化物减少而引起的铅中毒现象,还可与酸性药物(如水杨酸等)生成盐来减轻不良反应,与蛋氨酸合用则可抑制重症高血压病。

10种必需氨基酸及作用

10种必需氨基酸及作用

人体必需氨基酸人体必需氨基酸指人体不能合成或合成速度远不适应机体的需要,必需由食物蛋白供给,这些氨基酸称为必需氨基酸。

共有赖氨酸(Lysine )、色氨酸(Tryptophane)、苯丙氨酸(Phenylalanine)、蛋氨酸(Methionine)、苏氨酸(Threonine)、异亮氨酸(Isoleucine )、亮氨酸(Leucine )、缬氨酸(Viline)8种,另一种说法把组氨酸(Hlstidine)、精氨酸(Argnine)也列为必需氨基酸总共为10种。

8种人体必须氨基酸的简单记忆方法:“假设来写一两本书”就是甲硫氨酸、色氨酸、赖氨酸、缬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苯丙氨酸、苏氨酸氨基酸的种类有20种,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

其中,有8种氨基酸,人体不能自己合成,而且这些氨基酸都非常重要,必须通过食物来摄取,这些氨基酸就称为必需氨基酸。

此外,人体合成精氨酸、组氨酸的力不足于满足自身的需要,需要从食物中摄取一部分,我们称之为半必需氨基酸。

另外的十种氨基酸,人体可以自己合成,不必靠食物补充,我们称为非必需氨基酸。

一、赖氨酸促进大脑发育,是肝及胆的组成成分,能促进脂肪代谢,调节松果腺、乳腺、黄体及卵巢,防止细胞退还。

赖氨酸为碱性必需氨基酸。

由于谷物食品中的赖氨酸含量甚低,且在加工过程中易被破坏而缺乏,故称为第一限制性氨基酸。

赖氨酸可以调节人体代谢平衡。

赖氨酸为合成肉碱提供结构组分,而肉碱会促使细胞中脂肪酸的合成。

往食物中添加少量的赖氨酸,可以刺激胃蛋白酶与胃酸的分泌,提高胃液分泌功效,起到增进食欲、促进幼儿生长与发育的作用。

赖氨酸还能提高钙的吸收及其在体内的积累,加速骨骼生长。

如缺乏赖氨酸,会造成胃液分沁不足而出现厌食、营养性贫血,致使中枢神经受阻、发育不良。

赖氨酸在医药上还可作为利尿剂的辅助药物,治疗因血中氯化物减少而引起的铅中毒现象,还可与酸性药物(如水杨酸等)生成盐来减轻不良反应,与蛋氨酸合用则可抑制重症高血压病。

20种常见氨基酸

20种常见氨基酸

20种常见氨基酸1. 赖氨酸 (Lysine):是一种必需氨基酸,对维持红细胞的生长和发育很重要,能够促进钙的吸收和利用,还可以提高免疫力。

2. 缬氨酸 (Valine):一种必需氨基酸,是组成肌肉蛋白质的重要成分,能够增加肌肉耐久性和抗疲劳能力。

3. 亮氨酸 (Leucine):一种必需氨基酸,参与调节蛋白质合成和肌肉生长,可以提高运动表现和恢复速度。

4. 苏氨酸 (Threonine):一种必需氨基酸,对肝脏和免疫系统的健康很重要,能够改善皮肤状态和维护身体的正常生长。

5. 苯丙氨酸 (Phenylalanine):一种必需氨基酸,能够增强记忆力和精神状态,对提高心理和智力表现有帮助。

6. 色氨酸 (Tryptophan):一种必需氨基酸,参与多种神经调节物质的合成,能够改善睡眠质量和情绪状态。

7. 番茄红素 (Lycopene):一种含有双键结构的非必需氨基酸,具有强烈的抗氧化作用,能够保护细胞损伤。

8. 精氨酸 (Arginine):一种非必需氨基酸,对血管的健康和性功能有帮助,能够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和肥育。

9. 脯氨酸 (Proline):一种非必需氨基酸,对维持骨骼和结缔组织完整性很重要,还可以促进创伤愈合。

11. 天门冬氨酸 (Aspartic Acid):一种非必需氨基酸,具有刺激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还能够促进胰岛素的分泌。

14. 谷氨酰胺 (Glutamine):一种非必需氨基酸,参与多种代谢反应,具有增强人体免疫能力和促进创伤愈合的作用。

16. 半胱氨酸 (Cysteine):一种半必需氨基酸,对维持蛋白质结构和代谢很重要,还可以参与氧化还原过程。

18. 脯氨鸟氨酸 (Hydroxyproline):一种含有瞬切脯基的非必需氨基酸,是胶原蛋白的主要成分,能够维持皮肤的弹性和结构。

氨基酸分类

氨基酸分类

氨基酸分类一、总表缬氨酸Valine V 或 Val 117.133 CH3-CH(CH2)- 脂肪族类20种氨基酸密码子表二、分类1. 根据氨基酸分子中所含氨基和羧基数目的不同,将氨基酸分为中性氨基酸、酸性氨基酸和碱性氨基酸:类别氨基酸特点中性氨基酸甘氨酸、丙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缬氨酸、胱氨酸、半胱氨酸、甲硫氨酸、苏氨酸、丝氨酸、苯丙氨酸、酪氨酸、色氨酸、脯氨酸、蛋氨酸和羟脯氨酸这类氨基酸分子中只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酸性氨基酸谷氨酸、天门冬氨酸这类氨基酸分子中含有一个氨基和二个羧基碱性氨基酸赖氨酸、精氨酸、组氨酸这类氨基酸的分子中含二氨基一羧基;组氨酸具氮环,呈弱碱性,也属碱性氨基酸。

2. 根据氨基酸的极性分类:其中,属于芳香族氨基酸的是:色氨酸、酪氨酸、苯丙氨酸属于亚氨基酸的是:脯氨酸含硫氨基酸包括:半胱氨酸、蛋氨酸3. 按其亲水性、疏水性可分为:4. 其它的分类方法天然的氨基酸现已经发现的有300多种,其中人体所需的氨基酸约有22种,分非必需氨基酸和必需氨基酸(人体无法自身合成)。

另有酸性、碱性、中性、杂环分类,是根据其化学性质分类的。

1、必需氨基酸(essential amino acid):指人体(或其它脊椎动物)不能合成或合成速度远不适应机体的需要,必需由食物蛋白供给,这些氨基酸称为必需氨基酸。

共有8种其作用分别是:①赖氨酸(Lysine ):促进大脑发育,是肝及胆的组成成分,能促进脂肪代谢,调节松果腺、乳腺、黄体及卵巢,防止细胞退化;②色氨酸(Tryptophane):促进胃液及胰液的产生;③苯丙氨酸(Phenylalanine):参与消除肾及膀胱功能的损耗;④蛋氨酸(又叫甲硫氨酸)(Methionine);参与组成血红蛋白、组织与血清,有促进脾脏、胰脏及淋巴的功能;⑤苏氨酸(Threonine):有转变某些氨基酸达到平衡的功能;⑥异亮氨酸(Isoleucine ):参与胸腺、脾脏及脑下腺的调节以及代谢;脑下腺属总司令部作用于甲状腺、性腺;⑦亮氨酸(Leucine ):作用平衡异亮氨酸;⑧缬氨酸(Viline):作用于黄体、乳腺及卵巢。

人体八种必需氨基酸及功能介绍

人体八种必需氨基酸及功能介绍

人体八种必须氨基酸【定义】指的是人体自身不能合成或合成速度不能满足人体需要,必须从食物中摄取的氨基酸。

人体的8种人体必须氨基酸分别为:甲硫氨酸、色氨酸、赖氨酸、缬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苯丙氨酸、苏氨酸。

(简单记忆方法:“假设来写一两本书”)【氨基酸分类】氨基酸的种类有 20种,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必需氨基酸、半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

其中,婴儿有9种氨基酸不能自己合成(其余为八种)而且这些氨基酸都非常重要,必须通过食物来摄取,这些氨基酸就称为必需氨基酸。

此外,人体合成精氨酸、组氨酸的能力不足于满足自身的需要,需要从食物中摄取一部分,我们称之为半必需氨基酸。

另外的九种氨基酸,人体可以自己合成,不必靠食物补充,我们称为非必需氨基酸。

生命的产生、存在和消亡,无一不与蛋白质有关,正如恩格斯所说:“蛋白质是生命的物质基础,生命是蛋白质存在的一种形式。

”如果人体内缺少蛋白质,轻者体质下降,发育迟缓,抵抗力减弱,贫血乏力,重者形成水肿,甚至危及生命。

一旦失去了蛋白质,生命也就不复存在,故有人称蛋白质【氨基酸的功能】一、赖氨酸(又名离氨酸)促进大脑发育,是肝及胆的组成成分,能促进脂肪代谢,调节松果腺、乳腺、黄体及卵巢,防止细胞退还。

赖氨酸为碱性必需氨基酸。

由于谷物食品中的赖氨酸含量甚低,且在加工过程中易被破坏而缺乏,故称为第一限制性氨基酸。

赖氨酸可以调节人体代谢平衡。

赖氨酸为合成肉碱提供结构组分,而肉碱会促使细胞中脂肪酸的合成。

往食物中添加少量的赖氨酸,可以刺激胃蛋白酶与胃酸的分泌,提高胃液分泌功效,起到增进食欲、促进幼儿生长与发育的作用。

赖氨酸还能提高钙的吸收及其在体内的积累,加速骨骼生长。

如缺乏赖氨酸,会造成胃液分沁不足而出现厌食、营养性贫血,致使中枢神经受阻、发育不良。

赖氨酸在医药上还可作为利尿剂的辅助药物,治疗因血中氯化物减少而引起的铅中毒现象,还可与酸性药物(如水杨酸等)生成盐来减轻不良反应,与蛋氨酸合用则可抑制重症高血压病。

氨基酸高中知识点总结

氨基酸高中知识点总结

氨基酸高中知识点总结氨基酸是身体内最基础的有机化合物之一,在人体内有着重要的作用。

它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工业、医药工业以及农业等领域。

本文将对高中生物中与氨基酸相关的知识进行总结。

1. 氨基酸的分类按照氨基酸的化学性质和植物/动物起源来分类,可以将氨基酸分为以下几类:(1)必需氨基酸:人体无法自行合成而需要外界摄入的氨基酸,包括赖氨酸、苏氨酸、色氨酸、缬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组氨酸、苯丙氨酸、蛋氨酸等。

(2)非必需氨基酸:人体可以自行合成而无须从外界摄入的氨基酸;包括丝氨酸、甘氨酸、谷氨酸、天冬氨酸、天门冬氨酸、脯氨酸、丙氨酸、酪氨酸、天冬酰胺酸、胱氨酸等。

(3)极性氨基酸和非极性氨基酸:极性氨基酸在水中有较好溶解性,而非极性氨基酸则相对较难溶于水。

极性氨基酸包括精氨酸、天门冬氨酸、谷氨酸、天冬氨酸、组氨酸、甘氨酸等;非极性氨基酸包括天冬酰胺酸、苯丙氨酸、异亮氨酸、脯氨酸等。

(4)酸性氨基酸和碱性氨基酸:酸性氨基酸主要是指谷氨酸和天门冬氨酸,它们可在碱性环境中,释放出质子而表现出酸性;碱性氨基酸则包括赖氨酸、精氨酸、组氨酸等,它们可在酸性环境中接受质子而表现出碱性。

2. 氨基酸的结构氨基酸分子由一个氨基(end group)、一个羧基(carboxyl group)和一个R基团组成。

R基团的不同决定了氨基酸的物理性质和生化性质。

氨基和羧基两个官能团上均带有反应性的活化位点,如氨基上的α-位点和羧基上的β-位点。

α-位点紧密相关于氨基酸的蛋白质结构和功能,β-位点则与羧酸的代谢有关。

3. 氨基酸的生物作用(1)构建蛋白质:氨基酸是蛋白质的基本组成部分,通过氨基酸的字符串合成蛋白质,是热能、酶催化等基本生命功能的保证。

(2)能量来源:在代谢过程中,氨基酸被分解产生能量。

(3)合成激素:包括性激素、生长激素等。

(4)生物体内的重要辅酶:像植酸酰转移酶辅酶、尿素生物合成中的肉酸盐辅酶和甲硫氨酸辅酶等。

(5)体内代谢产物:儿茶酚、色氨酸、甘氨酸等化合物在人体代谢中生成代谢产物,如甲基异戊二酰酚、血中的谷氨酸等。

必需氨基酸的种类及生理功能

必需氨基酸的种类及生理功能

必需氨基酸的种类及生理功能
必需氨基酸是指人体无法自行合成的氨基酸,必须通过食物摄入来满足身体的需要。

目前已知有9种必需氨基酸,分别是蛋氨酸、异亮氨酸、苯丙氨酸、赖氨酸、亮氨酸、甲硫氨酸、苏氨酸、色氨酸和缬氨酸。

这些必需氨基酸在人体内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维持生长发育:氨基酸是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身体组织合成的原料。

摄入足够的必需氨基酸可以保证人体正常的生长发育,维持身体组织的新陈代谢。

2. 增强免疫功能:必需氨基酸能够提供免疫系统所需的蛋白质,帮助维护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

此外,必需氨基酸还能够促进白细胞的生成,增强体内的免疫力。

3. 维持肝脏功能:必需氨基酸在肝脏中起重要作用,能够帮助肝脏合成蛋白质和肝糖原,维持肝脏正常的生理功能。

4. 维持神经系统功能:必需氨基酸可以合成神经递质和核酸,维持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

同时,必需氨基酸还可以调节大脑中的化学物质,帮助维持心理平衡和情绪稳定。

5. 促进肌肉生长和修复:必需氨基酸是肌肉蛋白质合成的必要成分,可以促进肌肉的生长和修复。

在剧烈运动或受伤后,足够的必需氨基酸摄入可以帮助恢复肌肉功能,降低肌肉损伤的风险。

总之,必需氨基酸对人体的健康和发育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们需要摄入足够的高质量蛋白质,保证必需氨基酸的充足供应,以维持身体的健康和正常的生理功能。

必需、非必需及限制性氨基酸

必需、非必需及限制性氨基酸

<table class=font_14 width="100%"border="0"><tr><td><p>&nbsp;&nbsp;&nbsp; ( 一) 必需氨基酸、半必需氨基酸及条件性必需氨基酸</p><p>&nbsp;&nbsp;&nbsp; 1 .必需氨基酸&nbsp;&nbsp; 必需氨基酸是指动物自身不能合成或合成的量不能满足动物的需要,必须由饲粮提供的氨基酸。

各种动物所需必需氨基酸的种类大致相同,但因各自遗传特性的不同,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表1 为NRC 标准中列出的几种动物的必需氨基酸种类及其需要量。

</p><p>&nbsp;&nbsp;&nbsp; 2. 半必需氨基酸&nbsp;&nbsp; 半必需氨基酸是指在一定条件下能代替或节省部分必需氨基酸的氨基酸。

半胱氨酸或胱氨酸、酪氨酸以及丝氨酸,在体内可分别由蛋氨酸、苯丙氨酸和甘氨酸转化而来,其需要可完全由蛋氨酸、苯丙氨酸及甘氨酸满足,但动物对蛋氨酸和苯丙氨酸的特定需要却不能由半胱氨酸或胱氨酸及酪氨酸满足,营养学上把这几种氨基酸称作半必需氨基酸。

目前已证明,非反刍动物总含硫氨基酸(Met+Cys) 需要量的50 %可由胱氨酸( 或半胱氨酸) 替代。

芳香族氨基酸(Phe+Tyr) 至少50 %的需要量可由酪氨酸满足。

</p><p align="center">表1 几种动物的必需氨基酸需要</p><table class=font_14 border="1" align="center" cellpadding="2" cellspacing="1" bordercolor="#CCCCCC"><tr><td valign="top"><p align="center">氨基酸</p></td><td valign="top"><p align="center">猪 1 </p></td><td valign="top"><p align="center">鸡 2 </p></td><td valign="top"><p align="center">火鸡3 </p></td><td valign="top"><p align="center">鸭 4 </p></td><td valign="top"><p align="center">鹌鹑5 </p></td><td valign="top"><p align="center">鲤鱼6 </p></td></tr><tr><td valign="top"><p align="center">精氨酸</p></td><td valign="top"><p align="center">0.37 </p></td><td valign="top"><p align="center">1.25 </p></td><td valign="top"><p align="center">1.6 </p></td><td valign="top"><p align="center">1.10 </p></td><td valign="top"><p align="center">1.25 </p></td><td valign="top"><p align="center">1.31 </p></td></tr><tr><td valign="top"><p align="center">甘氨酸+ 丝氨酸</p></td><td valign="top"><p align="center">- </p></td><td valign="top"><p align="center">1.25 </p></td><td valign="top"><p align="center">1.0 </p></td><td valign="top"><p align="center">- </p></td><td valign="top"><p align="center">1.15 </p></td><td valign="top"><p align="center">- </p></td></tr><tr><td valign="top"><p align="center">组氨酸</p></td> <td valign="top"><p align="center">0.30 </p></td><td valign="top"><p align="center">0.35 </p></td><td valign="top"><p align="center">0.58 </p></td><td valign="top"><p align="center">- </p></td><td valign="top"><p align="center">0.36 </p></td><td valign="top"><p align="center">0.64 </p></td></tr><tr><td valign="top"><p align="center">异亮氨酸</p></td> <td valign="top"><p align="center">0.51 </p></td><td valign="top"><p align="center">0.80 </p></td><td valign="top"><p align="center">1.10 </p></td><td valign="top"><p align="center">0.63 </p></td><td valign="top"><p align="center">0.98 </p></td><td valign="top"><p align="center">0.76 </p></td></tr><tr><td valign="top"><p align="center">亮氨酸</p></td> <td valign="top"><p align="center">0.90 </p></td><td valign="top"><p align="center">1.20 </p></td><td valign="top"><p align="center">1.90 </p></td><td valign="top"><p align="center">1.26 </p></td><td valign="top"><p align="center">1.69 </p></td><td valign="top"><p align="center">1.00 </p></td></tr><tr><td valign="top"><p align="center">赖氨酸</p></td> <td valign="top"><p align="center">0.95 </p></td><td valign="top"><p align="center">1.10 </p></td><td valign="top"><p align="center">1.60 </p></td><td valign="top"><p align="center">0.90 </p></td><td valign="top"><p align="center">1.30 </p></td><td valign="top"><p align="center">1.74 </p></td></tr><tr><td valign="top"><p align="center">蛋氨酸</p></td> <td valign="top"><p align="center">0.25 </p></td><td valign="top"><p align="center">0.50 </p></td><td valign="top"><p align="center">0.55 </p></td><td valign="top"><p align="center">0.40 </p></td><td valign="top"><p align="center">0.50 </p></td></tr><tr><td valign="top"><p align="center">蛋氨酸+ 胱氨酸</p></td> <td valign="top"><p align="center">0.54 </p></td><td valign="top"><p align="center">0.90 </p></td><td valign="top"><p align="center">1.05 </p></td><td valign="top"><p align="center">0.70 </p></td><td valign="top"><p align="center">0.75 </p></td><td valign="top"><p align="center">0.94 </p></td></tr><tr><td valign="top"><p align="center">苯丙氨酸</p></td><td valign="top"><p align="center">0.55 </p></td><td valign="top"><p align="center">0.72 </p></td><td valign="top"><p align="center">1.00 </p></td><td valign="top"><p align="center">- </p></td><td valign="top"><p align="center">0.96 </p></td><td valign="top"><p align="center">- </p></td></tr><tr><td valign="top"><p align="center">苯丙氨酸+ 酪氨酸</p></td> <td valign="top"><p align="center">0.87 </p></td><td valign="top"><p align="center">1.34 </p></td><td valign="top"><p align="center">1.80 </p></td><td valign="top"><p align="center">- </p></td><td valign="top"><p align="center">1.80 </p></td><td valign="top"><p align="center">1.98 </p></td></tr><tr><td valign="top"><p align="center">脯氨酸</p></td><td valign="top"><p align="center">- </p></td><td valign="top"><p align="center">0.60 </p></td><td valign="top"><p align="center">- </p></td><td valign="top"><p align="center">- </p></td><td valign="top"><p align="center">- </p></td><td valign="top"><p align="center">- </p></td></tr><tr><td valign="top"><p align="center">苏氨酸</p></td><td valign="top"><p align="center">0.61 </p></td><td valign="top"><p align="center">0.80 </p></td><td valign="top"><p align="center">1.0 </p></td><td valign="top"><p align="center">- </p></td><td valign="top"><p align="center">1.19 </p></td></tr><tr><td valign="top"><p align="center">色氨酸</p></td><td valign="top"><p align="center">0.17 </p></td><td valign="top"><p align="center">0.20 </p></td><td valign="top"><p align="center">0.26 </p></td><td valign="top"><p align="center">0.23 </p></td><td valign="top"><p align="center">0.22 </p></td><td valign="top"><p align="center">0.24 </p></td></tr><tr><td valign="top"><p align="center">缬氨酸</p></td><td valign="top"><p align="center">0.64 </p></td><td valign="top"><p align="center">0.90 </p></td><td valign="top"><p align="center">1.20 </p></td><td valign="top"><p align="center">0.78 </p></td><td valign="top"><p align="center">0.95 </p></td><td valign="top"><p align="center">1.10 </p></td></tr></table class=font_14><p align="left">&nbsp;&nbsp;&nbsp; 1.NRC(1998) ,20 -50kg ,真回肠可消化氨基酸(%) ,中上水平肌肉沉积率( 325g /d 无脂肌肉) ,DM90% <br>&nbsp;&nbsp;&nbsp; 2.NRC(1994) ,0-3 周龄肉鸡,总氨基酸(%) ,能量3200Kcal MEn/kg ,DM90% <br>&nbsp;&nbsp;&nbsp; 3.NRC(1994) ,0-4 周龄,总氨基酸(%) ,能量2800Kcal MEn/kg ,DM90% <br>&nbsp;&nbsp;&nbsp; 4.NRC(1994) ,0-2 周龄北京白鸭,总氨基酸(%) ,能量2900KCal(MEn/kg) ,DM90% <br>&nbsp;&nbsp;&nbsp; 5.NRC(1994) ,幼龄及生长期,总氨基酸(%) ,能量2900KcalMEn/kg ,DM90%<br>&nbsp;&nbsp;&nbsp; 6.NRC(1994) ,总氨基酸(%) ,能量3200KcalDE/kg ,CP35% </p><p>&nbsp;&nbsp;&nbsp; 3. 条件性必需氨基酸&nbsp;&nbsp; 条件性必需氨基酸则是指在特定的情况下,必须由饲粮提供的氨基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3氨基酸和必需氨基酸
氨基酸(amino acid)是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分子中具有氨基和羧基的一类含有复合官能团的化合物,具有共同的基本结构。

由于它是羧酸分子上的α碳原子的氢被一个氨基取代的化合物,故又称α氨基酸。

根据氨基酸结构和性质,可以将氨基酸分为:①脂肪族氨基酸: 甘氨酸(Glycine,Gly), 丙氨酸(Alanine,Ala), 缬氨酸(Valine,Val), 亮氨酸(Leucine,Leu), 异亮氨酸(Isoleucine,Ile)。

②含羟基和硫氨基酸:丝氨酸(Serine,Ser), 半胱氨酸 (Cysteine,Cys), 苏氨酸(Threonine,Thr), 蛋氨酸(Methionine,Met)。

③芳香族氨基酸: 苯丙氨酸(Phenylalanine,Phe), 酪氨酸 (Tyrosine, Tyr), 色氨酸(Tryptophan,Trp)。

④酸性氨基酸及其氨基化合物: 天冬氨酸(Aspartic Acid, Asp), 谷氨酸(Glutamic Acid,Glu), 天冬酰胺 (Asparagine,Asn), 谷氨酰胺(Glutamine,Gln)。

⑤碱性氨基酸: 组氨酸(Histidine,His), 赖氨酸(Lysine,Lys), 精氨酸(Arginine,Arg)。

⑥形环氨基酸: 脯氨酸(Proline,Pro)。

根据机体氨基酸的来源,可以将氨基酸分为必需氨基酸、非必需氨基酸和条件必需氨基酸。

2.3.1必需氨基酸与非必需氨基酸
人体对蛋白质的需要实际上是对氨基酸的需要。

自然界一般的蛋白质含有22种氨基酸。

从人体营养角度,可将构成人体蛋白质的22种氨基酸分为必需氨基酸、条件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3类。

必需氨基酸(essential amino acids)是指人体需要但自己不能合成,或者合成的速度不能满足机体需要的氨基酸。

它们必须由食物蛋白质供给,否则就不能维持机体的氮平衡。

非必需氨基酸(nonessential amino acids)并非机体不需要,只是因为体内能自行合成,或者可由其他氨基酸转变而来,可以不必由食物供给。

人体的必需氨基酸通常为9种,即亮氨酸、异亮氨酸、缬氨酸、赖氨酸、苏氨酸、蛋氨酸、苯丙氨酸、色氨酸和组氨酸。

非必需氨基酸通常有11种。

2.3.2条件必需氨基酸
氨基酸除了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之外还存在着第三类氨基酸,称为“条件必需氨基酸”(conditionally essential amino acids)。

这类氨基酸有两个特点:第一,它们在合成中用其他氨基酸作为碳的前体,并且只限于某些特定的器官,这是与非必需氨基酸在代谢上的重要差别;第二,它们合成的最大速度可能是有限的,并可能受发育和生理病理因素所限制。

例如,半胱氨酸在体内可代替蛋氨酸,因为机体就是利用蛋氨酸来合成半胱氨酸。

同样,由于苯丙氨酸在代谢中参与合成酪氨酸,故酪氨酸亦可代替部分苯丙氨酸。

因此,当膳食中半胱氨酸及酪氨酸的含量丰富时体内即不必耗用蛋氨酸和苯丙氨酸来合成这两种氨基酸,则人体对蛋氨酸和苯丙氨酸的需要量可分别减少30%和50%。

正因为如此,人们将半胱氨酸和酪氨酸称为条件必需氨基酸或半必需氨基酸(semiessential amino acids)。

在计算食物必需氨基酸组成时,常将蛋氨酸和半胱氨酸、苯丙氨酸和酪氨酸合并计算。

2.3.3必需氨基酸模式
通常,机体在蛋白质的代谢过程中,对每种必需氨基酸的需要和利用都处在一定的范围之内。

某种氨基酸过多或过少都会影响另一些氨基酸的利用。

所以,为了满足蛋白质合成的要求,各种必需氨基酸之间应有一个适宜的比例。

这种必需氨基酸之间相互搭配的比例关系称为必需氨基酸模式或氨基酸计分模式。

显然,膳食蛋白质中必需氨基酸的模式越接近人体蛋白质的组成就越容易被人体消化、吸收和被机体利用,其营养价值就越高。

其计算方法是将该种蛋白质中的色氨酸含量定为1,再分别计算出其他必需氨基酸的相应比值,这一系列
的比值就是该种蛋白质的氨基酸模式。

2.3.4限制氨基酸
某种食物蛋白质中,其必需氨基酸含量与人体氨基酸需要模式中相应必需氨基酸需要量之比,比例关系相对不足的氨基酸称为限制氨基酸。

缺乏最多的限制氨基酸称第一限制氨基酸,余者类推。

正是这些氨基酸严重影响机体对蛋白质的利用,并且决定蛋白质的质量。

这是因为只要有任何一种必需氨基酸含量不足,转移核糖核酸(tRNA)就不可能及时将所需的各种氨基酸全部转移给核糖体的核糖核酸(rRNA)。

则无论其他氨基酸有多么丰富也不能充分利用。

食物中最主要的限制氨基酸为赖氨酸和蛋氨酸。

前者在谷物植物蛋白质和一些其他植物蛋白质中含量甚少;后者在大豆、花生、牛奶和肉类蛋白质中相对不足。

通常,赖氨酸是谷类蛋白质的第一限制氨基酸。

而蛋氨酸(含硫氨基酸)则是大多数非谷类植物蛋白质的第一限制氨基酸。

正因为如此,在一些焙烤制品,特别是在以谷类为基础的婴幼儿食品中常添加适量的赖氨酸予以强化。

此外,小麦、大麦、燕麦和大米还缺乏苏氨酸,玉米中缺乏色氨酸,并且分别是它们的第二限制氨基酸。

有的还有第三限制氨基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