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合集下载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几千年如一的持续传承和发展,形成独特的文化风貌,是中国人民的宝贵财富。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并分析现代社会的挑战和机遇。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是源远流长的历史过程。

自古以来,中国人民通过书籍、教育、家庭传统以及社会的共同努力,将中国传统文化代代相传。

孔子的儒家思想、老子的道家思想、庄子的墨家思想等等,都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历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同时,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也表现在民间艺术、民俗习惯等方面。

例如中国戏曲、音乐、舞蹈、绘画等艺术形式,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和传承,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独特的象征。

中国的传统民俗习惯也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如春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以及祭祀祖先等风俗习惯。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不仅仅是停留在过去的产物,它也在不断地发展和演变。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传统文化开始与现代社会相结合,形成新的文化形态。

首先,在现代科技的推动下,中国传统文化以更多的方式传播给世界。

互联网的兴起,为传统文化的推广和传承提供了新的平台。

现在的人们可以通过网络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而且在国内外的文化交流中,中国传统文化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认可。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也在现代社会中得到了延续发展。

许多传统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仍然在社会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如尊师重教的思想、孝道观念的传承等。

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也在艺术、文学、电影等领域中有所呈现,不断吸引着年轻一代的关注。

三、现代社会的挑战和机遇然而,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面临着现代社会的挑战和机遇。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和融合,使传统文化面临着被西方文化冲击的情况。

同时,现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也在不断变化,对传统文化的需求和认同程度有所不同。

然而,中国传统文化也能够在现代社会中找到机遇。

传统文化的独特性和内涵,使其能够为人们提供精神上的寄托和指引。

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瑰宝,承载着历史、价值观和智慧。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发展,传统文化面临着被淡化和遗忘的危险。

为了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我们需要采取积极的措施,同时也要适应时代的变化,使传统文化能够与现代社会相融合和发展。

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基和灵魂。

它包含了丰富的历史、民族精神和文化智慧,不仅反映了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还为后代传承了丰富的精神财富。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独特的文化符号,彰显着国家的独立性和多样性。

传统文化还能够培养人的情操、道德观念和审美能力,对人们的心灵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传统文化的传承为了传承传统文化,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文化教育: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教育,使人们了解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激发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2. 传统文化研究:通过学术研究,挖掘和保护传统文化的精髓,将其融入到现代社会中。

3. 传统文化活动:组织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活动,如传统音乐、舞蹈、戏剧等,吸引人们参与并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4. 重视家庭教育:家庭是传统文化的重要传承者,父母应该重视对子女的传统文化教育,让他们从小就接触、了解和热爱传统文化。

三、传统文化的发展传统文化的发展需要与时俱进,与现代社会相结合。

以下是几个促进传统文化发展的方面:1. 创新文化产品: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到现代产品中,创造出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新产品,以吸引年轻人的兴趣。

2. 利用互联网:互联网是信息交流和传播的重要平台,传统文化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得更广泛的传播,例如通过在线音乐、电影或书籍等形式让更多人了解传统文化。

3. 传统文化产业化:将传统文化产业化,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经济支持,同时也能够为文化产业带来经济效益。

4. 传统文化保护法规: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保护传统文化的责任和义务,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力度。

四、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融合是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前提。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国传统文化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文学、艺术、宗教、礼仪等方面的内容,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保护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促进中华民族的文化软实力和民族认同感、引领中国文化艺术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发展价值。

一、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具有重要的保护、传承与发展的作用。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能够让人们深刻认识到自己的文化渊源和历史传承,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保持民族文化的独特性。

其次,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可以加深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感悟和理解,促进民族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最后,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认同感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方式和途径为了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需要积极地开展以下方式和途径:1. 教育传承:建立完整的传统文化课程体系,通过教育传承让年轻一代更好地理解和接受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2. 文化交流:加强中外文化交流合作,传播中国文化和中华民族的价值观,让外国友人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3. 创新发展:在传承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科技进行传统文化的创新和发展,推陈出新,更好地吸纳当代社会的审美和文化需求,实现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和繁荣。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现状和前景中国传统文化在全球化的趋势下,尤其是近年来中国文化艺术走向世界的势头,已经逐步得到人们的认可和重视。

而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文化软实力的不断增强,中国传统文化在国家层面的保护和传承也已得到了充分的关注和支持,例如实施“华夏文明国家重点传承项目”、“中国传统文化进校园”等。

这些实际措施有效地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传承和发展,并促进了中国文化软实力的不断提升。

在未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将继续保持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并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是源远流长的文明传承。

它承载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伦理道德、文学艺术等内容,代代相传,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

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一个不断演进、不断创新的过程。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首先,在传统文化的传承方面,我们要注意弘扬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道德伦理,儒家的仁义礼智信等核心价值一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

在当代社会,我们要秉承这些传统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培养和传承优秀的民族精神。

同时,要重视传统文化的教育和传播工作,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热爱传统文化,不断传承发扬。

其次,在传统文化的发展方面,我们要注重与时俱进,让传统文化融入当代生活。

传统文化不是墓碑,而是源泉。

我们应该以开放的心态,接受各种文化的冲击和影响,让传统文化在与现代文化的碰撞中不断发展壮大。

比如在文学艺术领域,可以将传统文学与现代元素相结合,创作出符合时代需求的作品;在传统手工艺领域,可以结合现代科技,推动传统手工艺的创新发展;在传统节日传统习俗领域,可以通过创新方式让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当代生活。

这样,传统文化才能活力无穷,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彩。

最后,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关键在于培养传承人才。

只有有志于传承发展传统文化的人才,传统文化才能有生生不息的活力。

我们要加大对传统文化传承人才的培养力度,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热爱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在他们手中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同时,也要鼓励这些传统文化传承人才不断创新尝试,将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总之,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一个重要课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只有不断传承发扬传统文化的精髓,注重与时俱进、注重人才培养,传统文化才能在当代社会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希望我们能够共同努力,让中华传统文化在当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经过千百年的发展与传承,融入了深厚的哲学底蕴、道德准则、艺术表达等。

在当代社会,如何传承并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成为了一项重要的任务。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并对其中的一些代表性元素进行介绍与分析。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是指将古代的思想、价值观念、艺术形式等传递给后代,并在现代社会中得到有效地继承与发扬。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举措。

首先,教育是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应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教育,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理解。

可以通过设立相关课程,举办传统文化知识竞赛等方式,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兴趣。

其次,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也是传承文化的重要方式。

比如传统的春节、清明节、中秋节等,通过举办庆祝活动,使人们亲身参与其中,增加对传统文化的体验与认同感。

再次,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也是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举措。

各级政府需要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对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并推动相关的研究与传承工作。

此外,社会力量的参与也是必不可少的,可以通过举办展览、舞台剧等形式,向公众传递传统文化的价值。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是指在现代社会中对传统文化的创新与应用,使之适应当代社会的需求,并继续发展壮大。

以下是几个具体的例子。

首先,中国传统艺术在现代的发展与创新。

传统京剧、书法、中国画等艺术形式在当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地位。

艺术家们通过融入现代元素、加强技术培训等方式,使传统艺术更好地与现代审美观相结合,得到更多年轻人的关注和喜爱。

其次,中国传统医药的发展与应用。

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药物疗效。

在当代社会,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中医药的研究与应用,使其在现代医疗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

再次,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研究与推广。

儒家、道家、佛教等中国传统哲学思想都具有丰富的思想资源和人文价值。

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瑰宝,传统文化更是国家和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中,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议题。

本文将讨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并探讨如何保护和推广我们宝贵的传统文化遗产。

一、传统文化的价值传统文化蕴藏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精神财富。

它承载着多代人的智慧与经验,是民族发展的瑰宝。

传统文化不仅是我们民族的骄傲,也是我们的根和灵魂。

它包括了语言、音乐、舞蹈、绘画、建筑、服饰以及道德准则等各个方面。

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对于个人、家庭和社会都具有极大的意义。

二、传统文化的传承1. 教育的传承传统文化的传承首先要依靠于教育。

学校是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场所,通过教育我们可以让年轻一代了解、尊重和传承传统文化。

学校应该加大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教育力度,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让他们在学习中亲身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2. 家庭的传承除了学校,家庭也是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环境。

家长应该起到榜样的作用,引导子女学习传统文化。

他们可以通过讲故事、传唱传统歌曲、制作手工艺品等方式帮助孩子了解和体验传统文化。

家庭传承能够使传统文化活在日常生活中,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

3. 社会的传承传统文化的传承不仅仅依赖于学校和家庭,社会也应该发挥重要作用。

政府可以通过组织文化活动、设立文化交流中心等,为人们提供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交流的场所。

此外,社会应该鼓励和支持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包括传统艺术家、文化学者等,他们是传统文化传承的守护者和推动者。

三、传统文化的发展1. 创新与传承相结合传统文化的发展需要与时俱进,不能停留在过去。

我们可以通过创新的方式发展传统文化,使其与现代社会相结合。

例如,在传统绘画中应用现代技巧,用传统的主题表达当代的意义,以此吸引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和参与。

2. 保护与推广相结合保护和推广传统文化是传承的前提。

我们应该加强对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防止其流失和破坏。

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的精神象征。

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的结晶,不仅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道德观念、审美情趣,还涵盖了民间习俗、传统技艺、语言文字等各个方面。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如何传承与创新传统文化,成为我们这一代青年人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传统文化的传承1. 传承的重要性传统文化是历史的积淀,是民族的根脉。

传承传统文化,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民族未来的责任。

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智慧、道德和审美,对于培养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作用。

2. 传承的方式(1)教育传承:学校教育是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通过课程设置、课外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等方式,将传统文化融入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

(2)家庭传承:家庭是文化的最小单元,家长的教育观念和行为习惯对孩子传承传统文化有着直接影响。

(3)社会传承:通过博物馆、图书馆、文化中心等公共文化设施,以及传统节日、民俗活动等社会活动,让公众接触和了解传统文化。

—1—3. 传承的挑战随着时代的发展,尤其是信息时代的到来,传统文化面临着诸多挑战。

快餐文化的流行、外来文化的冲击、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传统文化的传承。

二、传统文化的创新1. 创新的必要性传统文化如果不创新,就会失去活力,甚至被时代淘汰。

创新是文化发展的动力,是传统文化焕发新生的必由之路。

2. 创新的途径(1)内容创新: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特点,赋予传统文化新的内涵,使之更加符合现代人的精神需求。

(2)形式创新: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数字技术、网络平台等,创新传统文化的传播形式,扩大其影响力。

(3)实践创新:将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中,如传统服饰的现代设计、传统节日的现代庆祝方式等,让传统文化在日常生活中得到新的体现。

3. 创新的原则(1)尊重传统:创新不是对传统的否定,而是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进行的创造性转化。

(2)贴近生活:创新要贴近人民群众的生活,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拥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这些文化是中国人民的心灵财富。

在现代化的发展中,如何保护和传承这些文化,使之能够在未来的发展中仍能发挥其独特的作用,成为一个值得关注和探讨的话题。

一、传统文化的特点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综合性、开放性、历练性、渗透性的文化体系。

它不仅包括了中国的语言、文字、哲学、宗教、文学、音乐、美术、戏曲、民间艺术等方面,还融合了外部文化因素,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

传统文化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发扬光大,是支撑着中国的民族精神和文化自信的坚实基础。

二、传承与发展保护传统文化是文化遗产保护的重点之一,而传承和发展则是更为重要的任务。

传承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第一是物质文化的保护和收藏。

这需要建立有效的体制,通过采取一系列具有特定意义的措施,使得物质文化重现人们眼前。

第二是知识的传承。

这一点需要以人为中心,教育机制需要特别鼓励和支持在文化保护方面的工作。

此外,一些形式化的教育活动,比如教科书以及历史和文化的讲解,可以将中国传统文化所具有的价值和精髓,通过信息网络的形式,传播在社会、学术和普通民众之间。

第三是实践中的传承和创新。

实践中的传承和创新,可以使得传统文化发挥更广泛的社会功能,并且对于文化的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其实传承和创新不是相互矛盾的。

在实践中,要注重发挥先进文化对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的推动作用,创新是必须的,艺术、科技等领域的创新有助于保护和发扬传统文化,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需要所在。

当代中国文化应与时俱进,创造出适应时代发展和人民需求的新文化形态。

三、文化的作用传统文化作为一种国家和民族的基础性文化资源,除具有固有的价值外,还有着很强的社会功能。

传统文化不仅是闪烁在历史上的珍珠,更是新时代吸纳外部文化的土壤,同时,还是中国人民显现出来的集体人格。

传统文化承载了中华民族丰富多样的思想和道德原则,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文言文与白话文的角度谈中国传统文化
本学期开设了一门课程《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对于这门课程的学习,可能由于老师是对文献研究较多,所以上课的时候注重将古代文献,从老师讲的内容中看到刘勰的《文心雕龙》,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写的相当精彩,同时老师在课堂中也展示了对传统文化中的一些文献的出处以及文献的内容研究的论文,让我感慨老师的博学,让我很是崇拜。

但我们的传统文化远远不只是那些文献,我们有很多的传统文化,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之前在网上看到一些关于两会期间的提案,让我产生了一些想法,所以写了下来。

两会期间,宋祖英等代表提出了与繁体字相关的提案,成了一些网友放炮的对象,有些网友表示支持这一做法,有些网友则表示恢复文言文,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一定要恢复使用文言文,否则势必会割断文化的传承!看到这些网友的言论,让我觉得想法是好的,但实施起来实在是困难,中国在50年代的时候,知识经济处在起步阶段,很多的百姓没有到学校读过一个字,随着年龄的增长,可能会认识一些,但如果让其改成文言文,结果真是无人预知了。

作为一个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有时候对一些文言文不理解,那么一些普通的百姓怎么理解呢?
文言文从文字产生至今的数千年来,文言文一直作为中国人的标准文法,我们大家都知道,中国绝大多数的古典书籍都是以此文法写作。

不懂文言文意味着将无法轻松读懂这些书籍。

我们怎么对待这些重要的知识呢?之前不知道在哪里看到一句话,大概意思是,要想学习,不仅拥有现在的思想,而且借鉴古人的经验,从中总结出思想,我们在很多的电视剧中,后人看待《孙子兵法》,是非
常有用的,从孙子兵法中看到战术,看到为人处事之道。

在《国学》中也是这样,存在着很多为人治世的道理,成为很多帝皇以及之后伟人们的读物。

如何对待文言文与白话文呢?记得小时候我们都用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一次无意中我看到了一本字典,大概是一九四几年出版的,记不清楚了。

我发现,这字典里对每个汉字都解释得非常准确清楚,完全是将汉字按照以字为单位来解释,训诂也用一两个字来阐释,所以简明而准确,一目了然.再看看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是什么情形呢?我看了一下,发现其解释得真可谓一蹋糊涂,而且其初衷完全是将汉语以词为单位来解释的,结果是让人觉得字义模棱两可,一头雾水.推而广之,看看现在人们怎么说话,电视上的人们说话大都磕磕绊绊,话不成句,胡乱用词,错字联翩,废话成堆,用字单一,含糊其辞,读音粗鄙。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认为是他们不很清楚每个汉字的准确意义与读音,这是由于他们从小受到的语文教育是以词为单位来学习的,所以他们知道一个词的意思,但是这个词中每个字到底是什么意思,他们不清楚,甚至很糊涂,所以我要说的是:白话将会把汉语引向了不清不楚的形式,会使汉字字义变得越来越模糊,使用词陷入混乱,所以我认为我们可以从基础的做起,从小做起,从娃娃做起,我们都经历小学这个阶段,我们开始认识字,老师可以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们来理解这个字,对以后读文言文很有裨益,我们现在的一些学生认为古籍中有很多的小故事,不是不想读古籍,只是他们读不懂,所以才会放弃,如果一个小孩在识字阶段就知道字的来源,相应的读古籍也会变得轻松。

文言的精髓在于以字为单位,用字准确,言简意赅,看古代的作品哪个不是字斟句酌的, 是相当精辟的。

比如这些句子,
“今已亏形为扫除之隶,在闒茸之中,乃欲昂首伸眉,论列是非,不亦轻朝廷,羞当世之士邪!嗟乎!嗟乎!如仆尚何言哉!尚何言哉!”
“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
“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若仆之不得已乎?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戮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虽累百世,垢弥甚耳!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


我们中国的四书五经、中国的二十五史、《四库全书》,是几千年来我们祖先的智慧,他们人生经验的结晶留给我们后人,这是智慧的宝藏。

如果懂得文言文了,这把钥匙你就拿到了,经卷一展开你能看得懂,《四库全书》一打开你没有障碍,直接跟古人就往来了。

交朋友。

对于白话文,“我手写我口”,说怎么样的话就写怎么样的文章。

“明白如话”应该就是白话文胜过文言文的地方。

现在的白话文是“雅俗兼收,古今并包,中西合璧”的一种文体。

白话文的句法,很多是英文句法的模拟;古文的句法也还保留一部分,字汇方面,新名词之层出不穷,那是不必说的。

白话的字汇其实很大,它的好处是不避俚俗,“搞”和“垮”都可以入文,方言俗话里的字眼可以给我们应用的那就多得不可胜数了。

白话文里也承袭了大量的古文辞藻。

古文中有许多说法,简洁而传神,写白话文的人实在不忍心把它们抛弃。

还有就是古文的句法和古文的字汇用在白话文里,容易给人一种典雅的感觉,写文章而要讲究“风格”,有时候还不得不迁就古文。

对待文言文与白话文,我想说:改良文言并恢复使用之;系统改善汉字简化方法。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之前说到的文言文,我们还有儒家文化这个核心,除了这个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

传统文化是起源于过去、融合现在与未来的动态的主流观念和价值取向,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存在,广泛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对待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态度问题,近代以来一直存在着两种对立的思想倾向:一是国粹派,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一切都好,甚至对二十四孝也不加批判地完全肯定:一是西化派,把中国落后的一切根源归之于文化传统,主张完全抛弃中国的传统文化而全盘西化。

这两种观点都是错误的,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科学态度和方法应该是古为今用,批判继承。

但是如何进行“古为今用,批判继承”呢?
我认为:
(1)对哪些在长期历史实践中形成的优秀价值原则,可以转化为时代精神来继承。

例如《周易大传》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刚健有为精神,《论语》中所提倡的舍生取义、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的品质,以及“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历史使命感,《孟子》中提出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独立人格以及“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忧患意识,《春秋公羊传》中强调的天下统一的思想等,都是很容易转化为新的时代的。

尤其是强调统一的思想传统,更具有现实意义。

(2)对有些内容可抽取其封建性的思想内核,提取其有用的精神因素,使之成为今天新文化建设有用的思想要素。

如“民本”思想。

从西周初年的“敬天保民”到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再到荀子的“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民本思想构成了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重要组
成部分。

当然古代“民本”的真正内涵,不是也不可能是人民的利益。

今天我们剔除其封建内核,则可以从人民当家作主的角度来转化古代的民本思想,将其发展为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社会主义观念。

儒家提出“修己安人”、“正心修身”等命题,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仍具现实意义。

今天我们仍需要提倡自身修养和为社会主义而献身的精神。

(3)对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必须否定和抛弃。

如“三从四德”的女性观,“天不变道也不变”的自然观,“别尊卑,明贵贱”的封建等级观等。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了解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对于我国的传统文化,我们要在生活中发扬,使之深入人心,影响深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