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未来导学案
高级中学高中语文必修一导学案(苏教版) 第一专题相信未来

相信未来班级姓名小组【学习目标】1、朗读诗歌,体会作者的感情。
2、掌握诗歌的意象,并分析意象所表达的情感。
【学习重难点】分析意象的特点并准确的把握意象在诗歌的意思。
【导学流程】一、基础感知1、写作背景《相信未来》写于1968年,在阴云密布的时代,它给人们心灵上投下了一道希望之光。
关于这首诗,食指曾经说:“‘文革’前我就挨整,我已经看到这代人的命运了。
鱼儿跳出水面,落在冰块上,它的前途是死,和这个冰块一起消亡,但它却看不到冰块的消亡。
后来我又写出了《相信未来》,相信我们会战胜死亡,这已经进了一步了。
我年轻,我能看到冰块消亡的那一天。
”正是有了这种信念,诗人才能在20 岁的时候就写下这至今仍脍炙人口的作品,他用朴实平易的文字,将冷静的思考与炽热的感情融入字里行间。
二、探究未知请速读课文填写以下字的读音,并通读课文。
灰烬()依偎()摇曳()曙光()笔杆()睫毛()瞳孔()脊骨()给予()【合作学习】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记录疑惑】作者简介:食指,原名郭路生。
1948年出生于山东,因其母亲在行军途中生下他,所以取名路生。
食指是其笔名,1978年首次使用。
食指早期的诗歌,有一种对待生活“不抱幻想,也不绝望”的存在主义精神。
他的诗直接影响和推动了稍后出现的以北岛、舒婷、顾城、江河等为代表的后来被笼统称为“朦胧诗”的现代诗歌创作潮流。
其创作成就、诗歌地位和综合影响力在当代中国诗坛十分醒目。
他的代表作有《海洋三部曲》、《鱼儿三部曲》、《相信未来》、《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等。
可以说,在六十年代中后期食指诗歌的出现代表了真正意义上现代诗歌在当代中国的第一次复兴。
相关知识:朦胧诗是孕育于“文革”时期的“地下文学”,朦胧诗的作家群则是生长在“文革”时期的年轻人。
他们生活在那个特殊混乱的时代,现实中的黑暗给予了他们写作的动力。
意象化、象征化、立体化是朦胧诗的重要特征。
它高度宣扬主体意识,以意象化方式追求主观真实而摒弃客观再现。
相信未来优秀教案(优秀4篇)

相信未来优秀教案(优秀4篇)《相信未来》教学设计篇一一、教学目标:1、学习体会本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体味本诗的韵味。
3、培养新诗鉴赏能力二、预习:1、强记字音:灰烬()依偎()摇曳()睫()毛瞳()孔惆怅()轻蔑()脊()骨给()予不屈不挠()2、辨音辨形:摇曳()—拽()拉睫()毛—捷()报给()予—给()以瞳()孔—潼()关撞()击—经幢()惆()怅—稠()密—未雨绸()缪—鸟声啁啾()三、整体感知,理清脉络要求:明确每节的主要意思结构脉络明确:课文基本结构:1—2节:第3节:第4节:第5节:第6节:第7节:四、分析鉴赏,把握主旨(一)揣摩语言:1.诗歌意象的运用:问题:仔细阅读1、2、5、6、四节,找一找作者所用到的诗歌意象,并体会这些意象所表达的意思。
明确:第1节:蜘蛛网—— 炉台——灰烬的余烟—— 美丽的雪花——第2节:紫葡萄—— 深秋的露水——鲜花—— 凝露的枯藤——第4节:腐烂的皮肉——第5节:脊骨——2.比喻的用法:问题:分析第三节前三句的精妙之处和所表达的意思。
明确: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二)表现形式本诗在表现形式上的一大特色是什么,有什么作用?明确:《相信未来》教学设计篇二一、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朗读体悟,寻找意象,品味意境。
2.通过诵读,把握意象,体会本诗的情感。
3.了解作者面对残酷的现实,始终不渝的热爱祖国、相信未来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顽强自信、战胜挫折的积极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揣摩诗歌语言,赏析诗歌丰富含蓄的意象。
2.难点:体会诗歌深沉的情感。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品读赏析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一)设置情境,激趣导入有一首诗写于1968年,第二年,江青读过这首诗后说:“这是一首灰色的诗。
”这首诗就是《相信未来》,作者是食指,原名郭路生。
紧接着向学生介绍作者,同时交代清楚诗歌的写作背景。
相信未来导学案

《相信未来》导学案【学习目标】1、知人论世,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2.朗读体悟,理清思路,学习体会本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3、寻找意象,品味意境,培养独立赏析当代诗歌的能力。
4.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体味本诗的韵味。
【学习重难点】1、寻找意象,品味意境,体会本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培养独立赏析当代诗歌的能力。
2.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体味本诗的韵味。
【学法指导】诵读、感悟,理解、鉴赏通过诵读,领会诗歌的形象,体悟意境,把握情感。
【教学课时】一课时【知识储备】1、走近作者:食指:食指,原名郭路生,1948年生于山东聊城一个革命家庭。
因母亲在行军途中分娩,故起名路生。
1978年首次使用笔名食指,意为别人背后的指点绝损伤不了一个人格健全的诗人。
1966-1968年文革前期写出了一批有时代代表性的作品《相信未来》《海洋三部曲》《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等,这些作品在青年中广为流传,影响了后来的一批人。
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命运却远不如一般人幸运,文革期间,诗人诗性的敏感和良知在与残酷的现实的尖锐冲突中不胜重荷,精神上一直处于崩溃的边缘,即使在这样的环境中,食指依然以坚忍不拔的毅力生存和写作,为我们诠释了四个字:相信未来。
(因在部队遭受强烈刺激,导致精神分裂,至今仍在精神病院。
)2、走近时代(背景):食指的创作主要集中在20世纪60年代的中后期,这正是“文化大革命”开始并进入高潮的阶段,在那个史无前例的狂热的年代,食指和当时许多年轻人一样陷入了迷惘和失望之中,现实环境的恶劣和内心理想的冲突,使得诗人处于一种矛盾复杂的心态之下。
但年轻、热情、执着,又让诗人挣扎着摆脱现实的羁绊,憧憬着美好的未来。
《相信未来》是食指的代表作之一,此诗写于1968年,第二年,江青读过这首诗后说:“这是一首灰色的诗,相信未来就是否定现在。
”在阴云密布的时代,《相信未来》给人们心灵上投下了一道希望之光。
关于这首诗,食指曾经说:“‘文革’前我就挨整,我已经看到这代人的命运了。
2相信未来导学案

相信未来崔云【理论支持】诗歌,是语言最为精粹,表达最为凝练,内涵最为深刻的一种文学样式,而朦胧诗尤其如此。
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把握她的内蕴,体悟她的情感,领略她的风采,真正把美好的东西沉淀到心里去?怎样理解诗歌语言的独特意蕴?结合诗歌的文体特点,根据我国现代教育理论的开创者和奠基人叶澜教授“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理论,“只有把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目标定在探索充满生命活力的教学上,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才会显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
”在讲授《相信未来》本节课拟让学生在不停的读中渐渐地去感受诗歌语言外表下的内涵,体会语言外表下包含的情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这种慢慢的浸润往往有很大的渗透力;要把握学生心理,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之中,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活力,从内心之中发挥出学习的最大潜力。
【教学目标】1.感悟诗人独立不羁的个性和痛苦中毫不沉沦、相信光明一定会到来的乐观。
2.培养学生揣摩诗歌意象的内涵的能力,进行发散性思维的训练。
3.了解朦胧诗意象具有多变性和思想内容含蓄隐晦的特征。
【教学重难点】朦胧诗意象的把握。
【课时安排】一课时课前延伸一、识记字音灰烬.()凝.()露摇曳.()睫.()毛瞳.()孔给.()以脊.()骨二、知人论世食指,原名郭路生,山东鱼台人,高中毕业。
1948年生于山东聊城一个革命家庭。
因母亲在行军途中分娩,故起名路生。
1969年赴山西汾阳杏花村插队务农,1971年应征入伍,历任舟山警备区战士,北京光电研究所研究人员。
职业作家。
1982年开始发表作品。
1997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1978年首次使用笔名食指发表作品,意为别人背后的指点绝损伤不了一个人格健全的诗人。
1966-1968年文革前期写出了一批有时代代表性的作品《相信未来》《海洋三部曲》《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等,这些作品在青年中广为流传,影响了后来的一批人。
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命运却远不如一般人幸运,文革期间,诗人诗性的敏感和良知在与残酷的现实的尖锐冲突中不胜重荷,精神上一直处于崩溃的边缘,即使在这样的环境中,食指依然以坚忍不拔的毅力生存和写作,为我们诠释了四个字:相信未来。
《相信未来》导学案

《相信未来》导学案问题导学1.本诗第三节的前三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试分析其精妙之处。
2.《相信未来》整首诗都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诗人“相信未来”这撼人心魄的信念。
说说诗人“相信未来”的精神动力。
3.怎样理解本诗对人性回归的呼唤?自主探究此诗写于1968年,江青读过后说:“这是一首灰色的诗,相信未来就是否定现在。
”你认为这是一首“灰色的诗”吗?文法导析1.和谐的节奏,优美的韵律。
(1)节奏和谐,隔行押韵,音律优美。
这首诗句式基本整齐,隔行押韵,不少句子开头用字相同,韵律和谐,有一种音乐美。
(2)反复手法的运用。
第一、二节“依然固执”重复出现,强调了信念的坚定与执着;全诗反复提出“相信未来”,有力地表现了主旨。
本诗的前三节,都用大致相同的语言形式表明诗人相信未来的信念,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前三节最后都用“相信未来”四个字结尾,而且用冒号凸显出来,如音乐中的主题句反复出现,这种反复手法的运用,强化了诗歌的抒情气氛,有力地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2.比喻和象征手法的运用。
(1)比喻诗中的比喻多有所指,其寓意深刻而丰富,如第三节中“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不仅喻指笔体拙笨幼稚,更重要的是拥有一颗童心,纯洁真诚,相信未来。
又如第四节中的“睫毛”“瞳孔”,喻指未来的人有一双明辨是非的慧眼,能不为假象所惑,能够看透历史的真相和生活的真情。
(2)象征手法例如:蜘蛛网——黑暗势力;炉台——产生希望的地方;灰烬的余烟——残余的希望;美丽的雪花——希望的火花;紫葡萄——甜美成熟的果实;深秋的露水——失望的眼泪;鲜花——荣誉、爱情等生命中最美好的东西;凝露的枯藤——没有收获但又孕育着新的希望;腐烂的皮肉——创伤是表层的,困难是暂时的;脊骨——能拯救中国命运的中国的脊梁。
技法导练导练目标:含蓄蕴藉巧用象征《相信未来》一诗显示出强烈的探索精神与浓厚的现代主义色彩,带有一些现代主义的气质和印记。
这突出表现在对含蓄蕴藉、喻意丰富的象征手法的运用上。
《相信未来》导学案

诗歌的节奏感强烈,韵律优美。通过运用排比、反复等修辞 手法,诗人营造出一种独特的音乐美感,使得诗歌更易于记 忆和传唱。
语言特点
口语化
诗人的语言质朴自然,口语化特点明显。这种语言风格使得诗歌更贴近大众,易 于理解和接受。
意象丰富
诗人运用了大量的意象来表达情感和思想,这些意象生动形象,寓意深刻。这些 意象的运用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也使得诗歌更具有艺术美感。
03
深入理解
意象分析
意象的选取
诗人通过选取具有象征意义的意 象,如蜘蛛网、灰烬的谷堆、扭 曲的手指等,来表达对未来的信
念和希望。
意象的描绘
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和生动的语 言,将意象描绘得栩栩如生,使读 者能够感受到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情 感共鸣。
意象的寓意
每个意象都有深刻的寓意,通过意 象的象征意义,诗人传达出对未来 的坚定信念和对困境的乐观态度。
《酒杯》
这首诗以酒杯为载体,表达了作者对 生活的感悟和对未来的期望,与《相 信未来》的风格和主题相契合。
诗歌评论
《评<相信未来>的情感表达》
这篇评论深入分析了《相信未来》中作者所表达的情感,以及这些情感如何影响读者的感受和思考。
《从意象看<相信未来>的创作特点》
这篇评论从诗歌的意象入手,探讨了《相信未来》的创作风格和技巧,为读者提供了深入理解诗歌的 视角。
02
1969年,郭路生到山西 汾阳杏花村插队当农民 ,期间他创作了《相信 未来》。
03
1973年,郭路生在《解 放军文艺》上发表了《 鱼儿三部曲》,从而引 起了轰动。
04
1974年,郭路生被诊断 为精神分裂症,但他的 创作并未停止。
代表作品
相信未来导学案工作范文

《相信未来》导学案班级:组别:姓名:组内评价:教师评价:一、学习目标:诵读文本,赏析诗歌的意象,把握全诗的内涵;掌握鉴赏诗句的方法和艺术技巧;增强学生直面困难、热爱生命的意识。
二、学习重难点:通过赏析诗歌的意象,把握诗歌的内涵;学习本诗抒发情感的艺术技巧。
三、学习流程模块一、情境引读文学常识请同学们阅读下面的材料,了解作者和该诗创作的背景。
作者简介《相信未来》使用不绝望的诗人—食指的名作。
食指,原名郭路生,山东鱼台人,1948年生,60年代开始诗歌创作。
他的诗,特别是早期作品广泛传诵于知青及城市青年中,但直到90年代,其创作成就才得到公认,是一位成绩巨大却差点被埋没的天才诗人。
他是一位时代良知和民间正直渴望的代言人,他以一个歌者的身份让自己的诗歌在城市和乡村之间如春雷一般轰轰滚过,几乎可以说是感动和温暖了一代人。
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命运却远不如一般人幸运:在那个动荡的年代,诗人诗性的敏感和良知在与残酷现实的尖锐冲突中不胜重荷,精神一直处于崩溃的边缘。
1972年,在部队当兵时,因强烈的精神刺激而导致精神分裂,此后,食指陷入了长期的病困中。
即使在这样的环境中,食指依然以坚忍不拔的毅力生存和写作着。
食指用他的一生,为我们诠释了四个字:相信未来。
写作背景此诗写于1968年,第二年,江青读过这首诗后说:“这是一首灰暗的诗,相信未来就是否定现在。
”同学们还能搜集一些有关作家和该诗创作的背景吗?如果有,请摘抄在下边横线上或摘抄本上。
2、基础知识请同学们在文中标注重点字词,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灰烬摇曳笔杆给以给予脊骨模块二、整体感知请同学们反复吟诵品味诗文揣摩诗歌的思想感情,结合自己的阅读感受,寻找正确表达作品情感与自己阅读感受的声音形式。
示例4页活动体验10注意:参照课本第以适当的语气和节奏朗读背诵全诗或自己喜欢的节段。
请同学们讨论交流朗读的语气和节奏,并阐明自己的理由。
3、同学们反复吟诵诗文,写出该诗的主旨句。
《相信未来》导学案2(教师版)

《相信未来》导学案2(教师版)《相信未来》导学案2(教师版)专题一向青春举杯《相信未来》班级:姓名:学号:一、学习目标1、透过诗中所选的意象,理解它们的象征含义。
2、感受诗人的情感世界,树立自己对未来的信心。
二、背景资料1、食指原名郭路生。
1948年11月出生于河北,自幼爱好文学,深受马雅可夫斯基、普希金、莱蒙托夫等人诗歌的影响。
长诗《海洋三部曲》第一节写于1964年,那一年,食指16岁。
1967年红卫兵运动落潮,在一代人的迷惘与失望中,诗人以深情的歌唱写下了这首长诗的后两节:《再也掀不起波浪的海》和《给朋友》,那是一组催人泪下之作。
紧接着,同年冬天他又写下了那首有关冰层下求索阳光与真理的长诗《鱼儿三部曲》。
可以说食指的创作为一代诗人的崛起奠定了定向的基石。
他被人们称为“新诗第一人”。
2、食指的创作主要集中在20世纪60年代的中后期,这正是“文化大革命”开始并进入高潮的阶段,在那个史无前例的狂热的年代,食指和当时许多年轻人一样陷入了迷惘和失望之中,现实环境的恶劣和内心理想的冲突,使得诗人处于一种矛盾复杂的心态之下。
但年轻、热情、执着的性格,又C. 帐簿惆怅膨涨为虎作伥英雄辈出D.毓狂讽谏晓岚风毛麟角民生凋敝3.对下列诗句中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她有拨开历史风尘的睫毛”——比喻历史真相,生活真相。
B. “相信战胜死亡的年轻”——“年轻”就是优势,年轻就可以战胜衰亡守旧的势力。
C. “不管人们对于我们腐烂的皮肉”——“皮肉”借代我们的生命,“腐烂的皮肉”指我们死去。
D.“我坚信人们对于我们的脊骨”——“脊骨”就是脊梁,指独立不屈的人格。
4.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诗人在“文化大革命”那个是非混淆、黑白颠倒的年代里仍然执着地相信未来。
B. 诗中的“固执”并非贬义,显示出作者相信未来的执着。
C. “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说明作者当时还很幼稚很年轻。
D. “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采用了拟人的手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信未来》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诵读文本,赏析诗歌的意象,把握全诗的内涵;
(2)掌握鉴赏诗句的方法和艺术技巧;
(3)增强学生直面困难、热爱生命的意识。
二、学习重难点:
( 1 )通过赏析诗歌的意象,把握诗歌的内涵;
( 2 )学习本诗抒发情感的艺术技巧。
三、学习流程
模块一、情境引读
1、文学常识
请同学们阅读下面的材料,了解作者和该诗创作的背景。
(1)作者简介
《相信未来》使用不绝望的诗人—食指的名作。
食指,原名郭路生,山东鱼台人,1948年生,60年代开始诗歌创作。
他的诗,特别是早期作品广泛传诵于知青及城市青年中,但直到90年代,其创作成就才得到公认,是一位成绩巨大却差点被埋没的天才诗人。
他是一位时代良知和民间正直渴望的代言人,他以一个歌者的身份让自己的诗歌在城市和乡村之间如春雷一般轰轰滚过,几乎可以说是感动和温暖了一代人。
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命运却远不如一般人幸运:在那个动荡的年代(1966--1969),诗人诗性的敏感和良知在与残酷现实的尖锐冲突中不胜重荷,精神一直处于崩溃的边缘。
1972年,在部队当兵时,因强烈的精神刺激而导致精神分裂,此后,食指陷入了长期的病困中。
即使在这样的环境中,食指依然以坚忍不拔的毅力生存和写作着。
食指用他的一生,为我们诠释了四个字:相信未来。
(2)写作背景
此诗写于1968年,第二年,江青读过这首诗后说:“这是一首灰暗的诗,相信未来就是否定现在。
”
(3)同学们还能搜集一些有关作家和该诗创作的背景吗?如果有,请摘抄在下边横线上或摘抄本上。
2、基础知识
请同学们在文中标注重点字词,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灰烬()摇曳()笔杆()
给以()给予()脊骨()
模块二、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反复吟诵品味诗文揣摩诗歌的思想感情,结合自己的阅读感受,寻找正确表达作品情感与自己阅读感受的声音形式。
注意:参照课本第10页活动体验4 示例
以适当的语气和节奏朗读背诵全诗或自己喜欢的节段。
2、请同学们讨论交流朗读的语气和节奏,并阐明自己的理由。
3、同学们反复吟诵诗文,写出该诗的主旨句。
主旨:
模块三、重点研讨
:一、分析鉴赏,把握主旨
(1)解读意象
仔细阅读第1、2、5、6四节,找一找作者所用到的诗歌意象,并体会这些意象所表达的意思。
第1节:
蜘蛛网
炉台
灰烬的余烟
美丽的雪花
第2节:
紫葡萄
深秋的露水
鲜花
凝露的枯藤
第5节:腐烂的皮肉
第6节:脊骨
【讨论交流】
同学们对以上诗歌意象内涵的理解懂了么?还有什么地方不懂么?有疑问的同学提出自己的问题,同学之间讨论交流,师生之间交流。
(质疑交流)
(2)比喻的用法
从修辞角度来看,诗歌的第3节运用了什么手法?同学们讨论交流。
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
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
摇曳着曙光那只温暖漂亮的笔杆
全节的意思是:。
【讨论交流】同学们对此处修辞手法的理解清楚了么?还有什么地方不懂么?有疑问的同学提出自己的问题,同学之间讨论交流,师生之间交流。
(3)研讨主旨
1、通过吟诵和朗读,我们逐渐走进了似的意境之中,诗歌的主旨是什么?请同学写在下边横线上。
诗歌的主旨:
2、诗人在诗中反复阐明“相信未来”,相信未来是否意味着对现在的否定?诗中有没有写“现在”?请同学们结合前边对诗歌意象的分析讨论交流。
【提示】“蜘蛛网”“深秋的露水”“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情怀”“枯藤”。
这一系列的意象,都形象地反映了怎样的现实?
【补充资料】在“文革”那个黑暗的年代,有多少干部和普通知识分子在那个残酷的年代把
自己“否定”掉了他们选择了轻生、自杀。
如:1966年5月17日,邓拓服毒;1966年9月3日,傅雷夫妇在自家钢窗上吊死;1966年8月24日,中共一大代表李达自杀;1966年8月24日,老舍在北大投未名湖自尽;1967年2月,《红岩》作者罗光斌跳楼;1967年6月22日,食指的岳父、中共早期领导人李立三服毒;1968年4月22日,郭沫若的儿子郭世英跳楼,随后他的另一儿子郭民英也自杀;1968年8月12日,周瘦鹃跳井;1971年1月13日,闻捷打开煤气自杀……这样黑暗的年代令人是多么的无奈、无助!这样的心境,我们完全可以理解,但是诗人对这样黑暗、无奈、无助的现实批判、否定的同时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相信未来”。
3、请同学们深思一下,“相信未来”中的“未来”是指什么?
“未来”:。
4、“眼睛”有什么特点?结合诗文概括其内涵。
“眼睛”的内涵:
【讨论交流】请同学们联系古今中外的人物事例谈谈这种无奈、无助中的固执的信仰。
人物事例:
5、同学们再读诗文四至七节,感受诗人深沉的情感。
6、同学们,诗人喊出的话语在当时看来透着孩子的天真和盲目,但却感动和温暖了一大批人,再读诗文,谈谈这首诗的色调。
江青说这首诗是“灰色”的,你有何见解?如何理解“相信未来”?
个人见解:。
二、鉴赏诗歌的艺术技巧
1、请同学们从诗歌表现形式上分析该诗有什么特色?对表达诗歌主旨有什么作用?
艺术特色:
作用:。
【提示】结合本诗前三节。
2、从修辞角度上谈谈本诗的特点,(前边已做了分析,同学们再做归纳总结)。
修辞:
3、请同学们朗读最后一节,体会该节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有何作用?
特点:
作用:
【提示】从句式、节奏上感受分析。
模块四、应用拓展
十年动乱结束后不久的1979年,诗人写下了堪成是《相信未来》姊妹篇的《热爱生命》。
他们影响了整个一代人,当年的许多知青,在生活极其艰难和理想接近破灭时,正是《相信未来》《热爱生命》鼓励他们顽强的活下去。
诗人以异乎寻常的坚毅和刚强、执著和热烈,以一种近于悲壮的口吻告诉我们,不管人生多么艰辛,不论命运多么坎坷,愈挫愈奋,坚忍不拔,百折不挠,向命运挑战,实现生命的价值。
请同学们反复吟诵《热爱生命》,感受诗人深沉而炽热的情感。
鉴赏该诗的艺术特色。
情感内容:
艺术特色:
《热爱生命》
食指
也许我瘦弱的身躯像攀附的葛藤,
把握不住自己命运的前程,
那请在凄风苦雨中听我的声音,
仍在反复地低语:热爱生命。
也许经过人生激烈的搏斗后,
我死的比那湖水还要平静。
那请去幕地寻找我的碑文,
上面仍会刻着:热爱生命。
我下决心:用刻苦来做砝码,
我有信心:以人生作为天平,
我要称出一个人生命的价值,
要后代以我为榜样:热爱生命。
的确,我十分珍惜属于我的
那条弯弯曲曲的荒草野径,
正是通过这条曲折的小路,
我才认识到如此艰辛的人生。
我流浪儿般的赤着双脚走来,
深感到途程上顽石棱角的坚硬,
再加上那一丛丛拦路的荆棘,
使我每一步都留下一道血痕。
我乞丐似地光着脊背走去,
深知到冬天风雪中饥饿寒冷,
和夏天毒日头烈火一般的灼热,
这是我百倍地珍惜每一丝温情。
但我有着向命运挑战的个性,
虽是屡经挫败,我绝不轻从。
我能顽强地活着,活到现在,
就在于: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教学反思:
答案:
模块一:2、基础知识(注音):jìn yègǎn gěi jǐjǐgǔ
模块二:整体感知3、主旨:相信未来
模块三:
蜘蛛网黑暗势力
炉台产生希望的地方
灰烬的余烟残余的希望
美丽的雪花美丽的火花
紫葡萄希望的果实
深秋的露水失望的眼泪
鲜花收获的果实
凝露的枯藤没有收获但又孕育着新的希望
腐烂的皮肉创伤是表层的,困难是暂时的
脊骨能拯救中国命运的中国的脊梁
讨论交流:手指——像涌向天边排浪的手指
手掌——像托住太阳的手掌
笔杆——像温暖漂亮的笔杆的曙光
研讨主旨:1、主旨——相信未来
2、略。
3、指未来人们的眼睛
4、热情、客观、公正的评价
5、略。
6、参考答案:不是看灰色的,是绿色的——它是生命的赞歌,是通向未来之路的进行曲。
鉴赏诗歌的艺术技巧:1、反复的手法,增强了诗文的感染力,突出了诗歌的主旨。
2、略。
3、这一节句式短促有力,节奏也明显地加快了,它是作品内在情绪的必然发展,也是理想与信念的升华。
模块四:答案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