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通用版)201X-201x高中数学 第一章 立体几何初步 1.2 点、线、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1

合集下载

2019_2020学年高中数学第一章立体几何初步1.2.3空间中的垂直关系第1课时直线与平面垂直学案新人教B版必修2

2019_2020学年高中数学第一章立体几何初步1.2.3空间中的垂直关系第1课时直线与平面垂直学案新人教B版必修2

第1课时直线与平面垂直1.理解线线垂直、线面垂直的概念.2.掌握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及性质.3.能应用性质定理证明空间位置关系.1.直线与直线的垂直两条直线垂直的定义:如果两条直线相交于一点或经过平移后相交于一点,并且交角为直角,则称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2.直线与平面垂直(1)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如果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相交于点O,并且和这个平面内过交点O的任何直线都垂直,则称这条直线和这个平面互相垂直.这条直线叫做平面的垂线,这个平面叫做直线的垂面,交点叫做垂足,垂线上任意一点到垂足间的线段,叫做这个点到这个平面的垂线段,垂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个点到平面的距离.(2)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如果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都垂直,那么这条直线就垂直于这个平面. (简而言之:线线垂直,则线面垂直)(3)推论:如果在两条平行直线中,有一条垂直于平面,那么另一条也垂直于这个平面.3.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性质(1)由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定义知,直线与平面内的所有直线都垂直,除此以外还有性质定理.(2)垂直于同一个平面的两条直线平行.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个平面平行.1.下列命题正确的是( )A.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直线平行B.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直线垂直C.垂直于同一个平面的两直线平行D.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一条直线和平面平行解析:选C.在空间中垂直于同一直线的两条直线,可能平行,可能相交,也可能异面,所以A,B错;垂直于同一直线的直线和平面的位置关系可以是直线在平面内,也可以是直线和平面平行,所以D错;注意分析清楚给定条件下直线和平面可能的位置关系,不要有遗漏.2.在三棱锥A­BCD中,AB=AD,CB=CD,求证:AC⊥BD.证明:如图取BD的中点E,连接AE,EC.因为AB=AD,BE=ED,所以AE⊥BD.又因为CB=CD,BE=ED,所以CE⊥BD.又AE∩EC=E,所以BD⊥平面ACE,又AC⊂平面ACE,所以AC⊥BD.3.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吗?解:不一定.平行、相交、异面都有可能.线面垂直的判定如图,AB为⊙O的直径,PA垂直于⊙O所在的平面,M为圆周上任意一点,AN ⊥PM,N为垂足.(1)求证:AN⊥平面PBM;(2)若AQ⊥PB,垂足为Q,求证:NQ⊥PB.【证明】(1)因为AB为⊙O的直径,所以AM⊥BM.又PA⊥平面ABM,所以PA⊥BM.又因为PA∩AM=A,所以BM⊥平面PAM.又AN⊂平面PAM,所以BM⊥AN.又AN⊥PM,且BM∩PM=M,所以AN⊥平面PBM.(2)由第一问知AN⊥平面PBM,PB⊂平面PBM,所以AN⊥PB.又因为AQ⊥PB,AN∩AQ=A,所以PB⊥平面ANQ.又NQ⊂平面ANQ,所以PB⊥NQ.在本例中若条件不变,在四面体P­AMB的四个面中共有多少个直角三角形.解:由本例第一问的证明过程知,BM⊥平面PAM,又PM⊂平面PAM,所以BM⊥PM.所以∠PAM=∠PAB=∠AMB=∠BMP=90°.所以四个面都是直角三角形.证明线面垂直的方法(1)线线垂直证明线面垂直①定义法(不常用,但由线面垂直可得出线线垂直);②判定定理法:要着力寻找平面内哪两条相交直线(有时作辅助线);结合平面图形的性质(如勾股定理逆定理、等腰三角形底边中线等)及一条直线与平行线中一条垂直也与另一条垂直等结论来论证线线垂直.(2)平行转化法(利用推论)①a∥b,a⊥α⇒b⊥α;②α∥β,a⊥α⇒a⊥β.如图所示,S为Rt△ABC所在平面外一点,且SA=SB=SC.点D为斜边AC的中点.(1)求证:SD⊥平面ABC;(2)若直角边BA=BC,求证:BD⊥平面ASC.证明:(1)法一:在等腰三角形SAC中,D为AC的中点,所以SD⊥AC,取AB的中点E,连接DE、SE.则ED∥BC,又AB⊥BC,所以DE⊥AB.又SE⊥AB,SE∩DE=E,所以AB⊥平面SED,所以AB⊥SD,又AB∩AC=A,所以SD⊥平面ABC.法二:因为D为AC中点,△ABC为直角三角形.所以AD=BD,又SA=SB,SD=SD,所以△SAD≌△SBD,所以∠SDB=∠SDA.又SA=SC,所以SD⊥AC,即∠SDA=90°,所以∠SDB=90°,即SD⊥BD,又BD∩AC=D,所以SD⊥平面ABC.(2)因为BA=BC,所以BD⊥AC,又SD⊥平面ABC,所以SD⊥BD,因为SD∩AC=D,所以BD⊥平面ASC.线面垂直的性质的应用如图,已知矩形ABCD,过A作SA⊥平面AC,再过A作AE⊥SB于点E,过E作EF⊥SC于点F.(1)求证:AF⊥SC;(2)若平面AEF交SD于点G,求证:AG⊥SD.【证明】(1)因为SA⊥平面AC,BC⊂平面AC,所以SA⊥BC,因为四边形ABCD为矩形,所以AB⊥BC.所以BC⊥平面SAB,所以BC⊥AE.又SB⊥AE,SB∩BC=B,所以AE⊥平面SBC,所以AE⊥SC.又EF⊥SC,AE∩EF=E,所以SC⊥平面AEF.所以AF⊥SC.(2)因为SA⊥平面AC,所以SA⊥DC.又AD⊥DC,AD∩SA=A,所以DC⊥平面SAD.所以DC⊥AG.又由(1)有SC⊥平面AEF,AG⊂面AEF,所以SC ⊥AG ,所以AG ⊥平面SDC ,所以AG ⊥SD .证明线线垂直的常用思路线面垂直――→推出定义线线垂直――→推出判定定理线面垂直――→推出定义线线垂直.如图所示,在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中,M 是AB 上一点,N 是A 1C 的中点,MN ⊥平面A 1DC . 求证:(1)MN ∥AD 1; (2)M 是AB 的中点.证明:(1)因为四边形ADD 1A 1为正方形,所以AD 1⊥A 1D . 又因为CD ⊥平面ADD 1A 1,所以CD ⊥AD 1. 因为A 1D ∩CD =D , 所以AD 1⊥平面A 1DC . 又因为MN ⊥平面A 1DC , 所以MN ∥AD 1.(2)如图,连接ON ,在△A 1DC 中,A 1O =OD ,A 1N =NC . 所以ON ═∥12CD .因为CD ═∥AB , 所以ON ∥AM . 又因为MN ∥OA ,所以四边形AMNO 为平行四边形. 所以ON =AM .因为ON =12CD ,所以AM =12DC =12AB .所以M 是AB 的中点.线面垂直的综合应用如图所示,在直四棱柱ABCD ­A 1B 1C 1D 1中,已知DC =DD 1=2AD =2AB ,AD ⊥DC ,AB∥DC .(1)求证:D 1C ⊥AC 1;(2)设E 是DC 上一点,试确定E 的位置,使D 1E ∥平面A 1BD ,并说明理由. 【解】 (1)证明:连接C 1D .因为DC =DD 1,所以四边形DCC 1D 1是正方形,所以DC 1⊥D 1C . 因为AD ⊥DC ,AD ⊥DD 1,DC ∩DD 1=D , 所以AD ⊥平面DCC 1D 1,D 1C ⊂平面DCC 1D 1,所以AD ⊥D 1C .又AD ∩DC 1=D ,所以D 1C ⊥平面ADC 1. 又AC 1⊂平面ADC 1,所以D 1C ⊥AC 1.(2)如图,当E 是CD 的中点时满足条件,连接BE 、D 1E ,因为AB ═∥12CD , 所以四边形ABED 为平行四边形. 所以BE ∥AD ∥A 1D 1.所以四边形BED 1A 1为平行四边形, 所以D 1E ∥A 1B .又D 1E ⊄面A 1BD ,A 1B ⊂A 1BD , 所以D 1E ∥平面A 1BD .综上所述,当E 是DC 的中点时,可使D 1E ∥平面A 1BD .线面垂直与平行的相互转化(1)空间中直线与直线垂直、直线与平面垂直、直线与直线平行可以相互转化,每一种垂直与平行的判定都是从某种垂直与平行开始转化为另一种垂直与平行,最终达到目的的.(2)转化关系:线线垂直判定定理定义线面垂直性质判定定理推论线线平行.如图所示,侧棱垂直于底面的三棱柱ABC ­A 1B 1C 1中,底面ABC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ACB =90°,CE ⊥AB 1,D 为AB 的中点.求证:(1)CD ⊥AA 1; (2)AB 1⊥平面CED .证明:(1)由题意,得AA 1⊥平面ABC ,CD ⊂平面ABC ,所以CD ⊥AA 1.(2)因为D 是AB 的中点,△ABC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ACB =90°,所以CD ⊥AB . 又CD ⊥AA 1,AB ∩A 1A =A ,所以CD ⊥平面A 1B 1BA ,因为AB 1⊂平面A 1B 1BA ,所以CD ⊥AB 1. 又CE ⊥AB 1,CD ∩CE =C , 所以AB 1⊥平面CED .1.直线与直线垂直如果两条直线相交于一点或经过平移后相交于一点,并且交角为直角,则称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两条直线垂直包括相交垂直和异面垂直. 2.线面垂直、线线垂直的证明方法 (1)线面垂直的证明方法:①定义法;②判定定理法;③判定定理的推论.(2)线线垂直的证明方法:①定义法;②线面垂直的性质. (3)线线垂直与线面垂直可相互转化.1.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应注意:①定义中的“任何直线”这一条件,②直线与平面垂直是相交中的特殊情况,③利用定义可得直线和平面垂直则直线与平面内的所有直线垂直.2.直线与平面垂直应注意两点:①定理中的条件,是“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既不能说是“两条直线”,也不能说“无数条直线”.②应用定理的关键是在平面内,找到两条相交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3.“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要求涉及到的三条直线在同一个平面内,否则不正确.这告诉我们平面几何中的一些结论推广到空间时不一定成立,需要多加注意.1.一条直线和三角形的两边同时垂直,则这条直线和三角形的第三边的位置关系是( )A.平行B.垂直C.相交不垂直D.不确定解析:选B.一条直线垂直于三角形的两条边,那么这条直线必垂直于这个三角形所在的平面,因而必与第三边垂直.2.l1,l2,l3是空间三条不同的直线,则下列命题正确的是( )A.l1⊥l2,l2⊥l3⇒l1∥l3B.l1⊥l2,l2∥l3⇒l1⊥l3C.l1∥l2∥l3⇒l1,l2,l3共面D.l1,l2,l3共点⇒l1,l2,l3共面解析:选B.A答案还有异面或者相交的情况,C、D不一定.3.已知PA垂直于平行四边形ABCD所在平面,若PC⊥BD,平行四边形ABCD一定是.解析:因为PA⊥平面ABCD,所以PA⊥BD.又因为PC⊥BD,PA∩PC=P,所以BD⊥平面PAC,所以BD⊥AC,所以平行四边形ABCD一定是菱形.答案:菱形4.点P是等腰三角形ABC所在平面外一点,PA⊥平面ABC,PA=8,在△ABC中,AB=AC=5,BC=6,则点P到BC的距离是.答案:4 5[学生用书P97(单独成册)])[A 基础达标]1.已知直线a⊥平面α,b∥α,则a与b的关系为( )A.a⊥b,且a与b相交B.a⊥b,且a与b不相交D.a与b不一定垂直解析:选C.过b作平面β,β∩α=b′,则b∥b′,因为a⊥平面α,所以a⊥b′,所以a⊥b.2.已知m,n为两条不同的直线,α,β为两个不同的平面,则下列命题中正确的是( ) A.m⊂α,n⊂α,m∥β,n∥β⇒α∥βB.α∥β,m⊂α,n⊂β⇒m∥nC.m⊥α,m⊥n⇒n∥αD.m∥n,n⊥α⇒m⊥α解析:选D.由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的推论可知D正确.3.E、F分别是正方形ABCD中AB、BC的中点,沿DE、DF及EF把△ADE、△CDF和△BEF 折起,使A、B、C三点重合于一点P,则有( )A.DP⊥平面PEF B.DE⊥平面PEFC.EF⊥平面PEF D.DF⊥平面PEF解析:选A.如图所示,A、B、C三点重合于点P,则PD⊥PE,PD⊥PF,又PE∩PF=P,所以PD⊥平面PEF.4.如图,设平面α∩平面β=PQ,EG⊥平面α,FH⊥平面α,垂足分别为G,H.为使PQ⊥GH,则需增加的一个条件是( )A.EF⊥平面αB.EF⊥平面βC.PQ⊥GE解析:选B .因为EG ⊥平面α,PQ ⊂平面α,所以EG ⊥PQ .若EF ⊥平面β,则由PQ ⊂平面β,得EF ⊥PQ .又EG 与EF 为相交直线,所以PQ ⊥平面EFHG ,所以PQ ⊥GH ,故选B .5.在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中,点P 在侧面BCC 1B 1及其边界上运动,并且总保持AP ⊥BD 1,则动点P 的轨迹是( )A .线段B 1C B .线段BC 1C .BB 1中点与CC 1中点连成的线段D .BC 中点与B 1C 1中点连成的线段解析:选A .如图,由于BD 1⊥平面AB 1C ,故点P 一定位于B 1C 上.6.如图,▱ADEF 的边AF ⊥平面ABCD ,AF =2,CD =3,则CE =.解析:因为AF ⊥平面ABCD ,AF ∥DE ,所以DE ⊥平面ABCD ,CD ⊂平面ABCD ,所以DE ⊥CD ,因为DE =AF =2,CD =3,所以CE =22+33=13.答案:137.α、β是两个不同的平面,m 、n 是平面α及β之外的两条不同直线,给出四个论断:①m ∥n ;②α∥β;③m ⊥α;④n ⊥β.以其中三个论断作为条件,余下一个论断作为结论,写出你认为正确的一个命题: .答案:⎭⎪⎬⎪⎫m ∥n α∥βm ⊥α⇒n ⊥β 8.如图所示,在矩形ABCD 中,AB =1,BC =a (a >0),PA ⊥平面AC ,且PA =1,若BC 边上存在点Q ,使得PQ ⊥QD ,则a 的最小值为 .解析:因为PA ⊥平面ABCD ,所以PA ⊥QD . 若BC 边上存在一点Q ,使得QD ⊥PQ , 则有QD ⊥平面PAQ ,从而QD ⊥AQ .在矩形ABCD 中,当AD =a <2时,直线BC 与以AD 为直径的圆相离,故不存在点Q ,使PQ ⊥DQ .所以当a ≥2时,才存在点Q ,使得PQ ⊥QD .所以a 的最小值为2. 答案:29.如图,在四棱锥P ­ABCD 中,底面ABCD 是矩形,PA ⊥平面ABCD ,AP =AB =2,BC =22,E ,F 分别是AD ,PC 的中点.证明:PC ⊥平面BEF .证明:如图所示,连接PE ,EC , 在Rt △PAE 和Rt △CDE 中,因为PA =AB =CD ,AE =DE ,所以PE =CE ,即△PEC 是等腰三角形. 又因为F 是PC 的中点,所以EF ⊥PC . 又因为BP = AP 2+AB 2=22=BC ,F 是PC 的中点,所以BF ⊥PC .又因为BF ∩EF =F ,所以PC ⊥平面BEF . 10.侧棱垂直于底面的三棱柱ABC ­A ′B ′C ′满足∠BAC =90°,AB =AC =12AA ′=2,点M ,N 分别为A ′B ,B ′C ′的中点.(1)求证:MN ∥平面A ′ACC ′; (2)求证:A ′N ⊥平面BCN ; (3)求三棱锥C ­MNB 的体积. 解:(1)证明:如图,连接AB ′,AC ′,因为四边形ABB ′A ′为矩形,M 为A ′B 的中点,所以AB ′与A ′B 交于点M ,且M 为AB ′的中点,又点N 为B ′C ′的中点,所以MN ∥AC ′, 又MN ⊄平面A ′ACC ′,且AC ′⊂平面A ′ACC ′, 所以MN ∥平面A ′ACC ′.(2)证明:因为A ′B ′=A ′C ′=2,点N 为B ′C ′的中点, 所以A ′N ⊥B ′C ′.又BB ′⊥平面A ′B ′C ′,所以A ′N ⊥BB ′, 所以A ′N ⊥平面B ′C ′CB ,所以A ′N ⊥平面BCN . (3)由图可知V C ­MNB =V M ­BCN , 因为∠BAC =90°, 所以BC =AB 2+AC 2=22,S △BCN =12×22×4=42.由(2)及∠B ′A ′C ′=90°可得A ′N =2, 因为M 为A ′B 的中点, 所以M 到平面BCN 的距离为22, 所以V C ­MNB =V M ­BCN =13×42×22=43.[B 能力提升]11.在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中,若E 为A 1C 1的中点,则直线CE 垂直于( ) A .AC B .BD C .A 1DD .A 1A解析:选B.如图所示,连接AC,BD,因为BD⊥AC,A1C1∥AC,所以BD⊥A1C1,因为BD⊥A1A,A1A∩A1C1=A1,所以BD⊥平面ACC1A1,因为CE⊂平面ACC1A1,所以BD⊥CE.12.如图所示,PA⊥圆O所在的平面,AB是圆O的直径,C是圆O上的一点,E,F分别是点A在PB,PC上的正投影,给出下列结论:①AF⊥PB;②EF⊥PB;③AF⊥BC;④AE⊥平面PBC.其中,正确结论的序号是.解析:对于①、③,因为PA⊥平面ABC,故PA⊥BC.又BC⊥AC,故BC⊥平面PAC,从而BC⊥AF.故③正确.又AF⊥PC,故AF⊥平面PBC,所以AF⊥PB,故①正确.对于②,由①知AF⊥PB,而AE⊥PB,从而PB⊥平面AEF,故EF⊥PB.故②正确.对于④,AE与平面PBC不垂直,故④不正确.答案:①②③13.如图,四棱锥P­ABCD中,O是底面正方形ABCD的中心,侧棱PD⊥底面ABCD,PD =DC,E是PC的中点.(1)证明:EO∥平面PAD;(2)证明:DE⊥平面PBC.证明:(1)连接AC,因为点O是底面正方形ABCD的中心,所以点O是AC的中点,又因为E是PC的中点,所以在△PAC中,EO是中位线,所以PA∥EO.因为EO⊄平面PAD,PA⊂平面PAD,所以EO∥平面PAD.(2)因为PD⊥平面ABCD,BC⊂平面ABCD,所以PD⊥BC,因为底面ABCD是正方形,有BC⊥DC,所以BC⊥平面PDC.而DE⊂平面PDC,所以BC⊥DE.因为PD=DC,可知△PD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而DE是斜边PC的中线,所以DE⊥PC.又BC,PC⊂平面PBC,且BC∩PC=C,所以DE⊥平面PBC.14.(选做题)如图,A、B、C、D为空间四点,在△ABC中,AC=BC,等边三角形ADB 以AB为轴转动,问是否总有AB⊥CD?证明你的结论.解:当△ADB以AB为轴转动时,总有AB⊥CD.证明如下:①当点D在平面ABC内时,因为AC=BC,AD=BD,所以C、D都在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上.所以CD⊥AB.②当点D不在平面ABC内时,取AB中点O,连DO,CO.因为AC=BC,AD=BD,所以CO⊥AB,DO⊥AB.又CO∩DO=O,所以AB⊥平面COD.因为CD⊂平面COD,所以AB⊥CD.综上所述,总有AB⊥CD.。

2024-2025学年高中数学第1章立体几何初步1简单几何体(教师用书)教案北师大版必修2

2024-2025学年高中数学第1章立体几何初步1简单几何体(教师用书)教案北师大版必修2
肯定学生的表现,鼓励他们继续努力。
布置作业:
根据本节课学习的简单几何体的内容,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提醒学生注意作业要求和时间安排,确保作业质量。
拓展与延伸
1. 提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
- 《几何原本》是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的代表作,其中包含了关于立体几何的详细论述,对于理解立体几何的概念和定理非常有帮助。
举例:可以用坐标系表示几何体的顶点或中心点的位置,用向量表示几何体的尺寸和方向。
(3)几何体的表面积和体积计算:如何计算简单几何体的表面积和体积。
举例:正方体的表面积公式为6a²,其中a为边长;正方体的体积公式为a³。
2.教学难点
(1)理解并应用几何体的特征:学生可能对几何体的特征和性质理解不深,难以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互动探究:
设计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围绕简单几何体的问题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拓展思维。
技能训练:
设计实践活动或实验,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几何体的应用,提高实践能力。
在新课呈现结束后,对简单几何体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和总结。
强调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 学习如何表示和描述简单几何体的尺寸和位置;
- 掌握如何计算简单几何体的表面积和体积。
2.教学目标:
- 学生能准确识别和描述常见简单几何体的特征;
- 学生能运用数学语言和符号表示简单几何体的尺寸和位置;
- 学生能计算简单几何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并能解决相关实际问题。
三、教学步骤
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实际生活中的几何体模型,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这些模型的特征和数学关系。

高中数学 必修二-第一章 立体几何初步 知识点整理

高中数学 必修二-第一章  立体几何初步 知识点整理

底面为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的棱锥分别叫做三棱锥、四棱锥、五棱锥„„,
其中三棱锥又叫四面体。
4
必修二
正棱锥:如果一个棱锥的底面是正多边形,并且顶点在底面上的射影是底面的中心, 这样的棱锥叫做正棱锥。
正棱锥的性质: ①各侧棱相等,各侧面都是全等的等腰三角形; ②棱锥的高、斜高和斜高在底面上的射影组成一个直角三角形,棱锥的高、侧棱和侧 棱在底面上的射影也组成一个直角三角形。 (4)棱台的结构特征 用一个平行于棱锥底面的平面去截棱 锥,底面与截面之间的部分叫做棱台。 原棱锥的底面和截面分别叫做棱台的 下底面和上底面;其它各面叫做棱台的侧 面;相邻侧面的公共边叫做棱台的侧棱; 底面与侧面的公共顶点叫做棱台的顶点; 当棱台的底面水平放置时,铅垂线与两底 面交点间的线段叫做棱台的高。 由正棱锥截得的棱台叫做正棱台。正棱台的性质: ①各侧棱相等,侧面是全等的等腰梯形;②两底面以及平行于底面的截面是相似多边 形;③两底面中心连线、相应的边心距和斜高组成一个直角梯形;④两底面中心连线、侧 棱和两底面外接圆相应半径组成一个直角梯形;⑤正棱台的上下底面中心的连线是棱台的 一条高;⑥正四棱台的对角面是等腰梯形。
8
必修二
②在已知图形中平行于 x 轴或 y 轴的线段,在直观图中分别画成平行于 x′轴或 y′ 轴的线段。
③在已知图形中平行于 x 轴的线段,在直观图中保持原长度不变,平行于 y 轴的线段, 长度变为原来的一半。
用斜二测法画直观图,关键是掌握水平放置的平面图形的直观图的画法,而画水平放 置的平面图形的关键是确定多边形的顶点。因为多边形顶点的位置一旦确定,依次连接这 些顶点就可画出多边形。
在一束平行光线照射下形成的投影,叫做平行投影。平行投影的投影线是平行的。在 平行投影中,投影线正对着投影面时,叫做正投影,否则叫做斜投影。

高中数学第1章立体几何初步1.1-1.1.1棱柱、棱锥和棱台课件苏教版必修2

高中数学第1章立体几何初步1.1-1.1.1棱柱、棱锥和棱台课件苏教版必修2

题型 1 对多面体概念的理解与应用
[典例 1] 根据下列关于几何体的描述,说出几何体 的名称:
(1)由五个面围成,
(2)由八个面围成,其中两个面互相平行且全等的正 六边形,其余各面都是平行四边形;
解析:如图所示,在正方体 ABCD-A1B1C1D1 中,沿 棱 DD1,D1C1,CC1 剪开,使正方形 DCC1D1 向北方向展开;沿棱 AA1, A1B1,B1B 剪开,使正方形 ABB1A1 向南方向展开;沿棱 BC 剪开,外面朝上展开,可得到图 (如下图),则标“△”的面的方位为北.
第1章 立体几何初步
1.一般地,我们把由若干个平面多边形围成的几何 体叫作多面体.
2.由一个平面多边形沿某一方向平移形成的空间几 何体叫作棱柱,平移起止位置的两个面叫作底面,简称 底;其余各面叫作棱柱的侧面;相邻两个侧面的公共边 叫作棱柱的侧棱;侧面与底面的公共顶点叫作棱柱的顶 点.
一、棱柱的结构特征 棱柱的结构特征有:①两个底面互相平行;②侧棱都 互相平行;③棱柱的各侧棱相等,各侧面都是平行四边形. 学习时要从相关概念、表示及分类上进行,特别要注 意平行六面体、直平行六面体、长方体、正四棱柱、正方 体这五种特殊棱柱的区别与联系.谨记:有两个面互相平 行,其余各面都是平行四边形的几何体不一定是棱柱;棱 柱的任何两个面并不都可以作为棱柱的底面.
解:设棱台 ABCD-A′B′C′D′两底面的中心分别是 O′ 和 O,B′C′,BC 的中点分别是 E′,E. 连接 O′O,E′E,OB,O′B′,O′E′,OE, 则梯形 OBB′O′,OEE′O′都是直角梯形.
在正方形 ABCD 中, BC=16 cm,则 OB=8 2 cm,OE=8 cm;
答案:北
题型 3 多面体的相关量的计算 [典例 3] 如图所示,正四棱台的高是 17 cm,两底面的边长分别是 4 cm 和 16 cm, 求这个棱台的侧棱长和斜高. 分析:由于棱台是由棱锥平行于底面的平面截得的, 因此正棱锥中的有关直角三角形对应到正棱台中将转化为 直角梯形,只要找出包含侧棱和斜高的直角梯形即可求解.

高中数学第1章立体几何初步1.2.1平面的基本性质15高一数学

高中数学第1章立体几何初步1.2.1平面的基本性质15高一数学
符号填空.
(1)A1__∈___A1_B1_,B1_∈____A_1B_1
(2)B1__∈____, _C1 __∈_____
(3)A1_∈_____, _D1 __∈_____
(4)__∩ ___ A _1B_ 1
__∩ ____B_1B
(5)A1B1______,_B_B1 ________ A1B1 ________
内容(nèiróng)总结
平面的基本性质(1)。光滑的桌面、平静的湖面等都是我们很熟悉.。平面没有大小、厚薄和宽窄,平 面在空间是无限延伸的。①10个平面重叠起来,要比5个平面。②有一个平面的长是50m,宽是20m。④平面
No 是绝对(juéduì)的平,没有大小、没有。四.空间中点、线、面之间的位置关系:。直线AB与直线BC交于点B。
B
αA
符号语言:
C
或记为平面ABC
A,B,C三点不共 线 有且只有一个 使A,B,C
公理3是确定平面的依据.
第二十页,共二十五页。
有且只有一个的含义:
“有”
“只有(zhǐyǒu)一个”
说明(shuōmíng)图形是存在
的!
说明图形(túxíng)是唯一的!
第二十一页,共二十五页。
练习(lià nxí)
平面没有大小、厚薄和宽窄,平面在空间是无限延伸的。
第二页,共二十五页。
三.平面的表示(biǎoshì)方法
几何画法:通常用平行四边形来表示平面.
D
C
A
B
平面 、平面
、平面AC
α ABCD (píngm符iàn号) 表示:通(pí常ngm用iàn希) 腊字母 , ,等来表示,
如:平面 也可用表示平行四边形的两个相对顶

高中数学第1章立体几何初步1.2.2空间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讲义苏教版必修2

高中数学第1章立体几何初步1.2.2空间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讲义苏教版必修2

1.2.2 空间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1.空间两直线的位置关系2.公理4及等角定理(1)公理4: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符号表示:⎭⎪⎬⎪⎫a ∥b b ∥c ⇒a ∥c .(2)等角定理:如果一个角的两边和另一个角的两边分别平行并且方向相同,那么这两个角相等.3.异面直线的判定及其所成的角 (1)异面直线的判定定理提示:(1)异面直线的定义表明异面直线不具备确定平面的条件.异面直线既不相交,也不平行.(2)不能把异面直线误认为分别在不同平面内的两条直线,如图中,虽然有a α,b β,即a 、b 分别在两个不同的平面内,但是因为a ∩b =O ,所以a 与b 不是异面直线.(2)异面直线所成的角①定义:a 与b 是异面直线,经过空间任意一点O ,作直线a ′∥a ,b ′∥b ,我们把直线a ′和b ′所成的锐角(或直角)叫做异面直线a ,b 所成的角.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θ的取值范围:0°<θ≤90°.③当θ=π2时,a 与b 互相垂直,记作a ⊥b .1.思考辨析(1)如果a ⊥b ,b ⊥c ,则a ∥c .( )(2)如果a ,b 是异面直线,b ,c 是异面直线,则a ,c 也是异面直线.( ) (3)如果a ,b 相交,b ,c 相交,则a ,c 也相交. ( ) (4)如果a ,b 共面,b ,c 共面,则a ,c 也共面. ( )[答案] (1)× (2)× (3)× (4)×2.已知棱长为a 的正方体ABCD ­A ′B ′C ′D ′中,M ,N 分别为CD ,AD 的中点,则MN 与A ′C ′的位置关系是________.平行 [如图所示,MN 12AC ,又∵ACA ′C ′, ∴MN 12A ′C ′.]3.已知AB ∥PQ ,BC ∥QR ,∠ABC =30°,则∠PQR 等于__________.30°或150° [∠ABC 的两边与∠PQR 的两边分别平行,但方向不能确定是否相同,所以∠PQR =30°或150°.]4.已知a ,b 是异面直线,直线c ∥直线a ,则c 与b 的位置关系是________. 相交或异面 [a ,b 是异面直线,直线c ∥直线a ,因而c 不平行于b ,若c ∥b ,则a ∥b ,与已知矛盾,因而c 不平行于b .]①两条直线无公共点,则这两条直线平行;②两条不重合的直线若不是异面直线,则必相交或平行;③过平面外一点与平面内一点的直线与平面内的任意一条直线均构成异面直线; ④和两条异面直线都相交的两直线必是异面直线. (2)a ,b ,c 是空间中三条直线,下列给出几个说法: ①若a ∥b ,b ∥c ,则a ∥c ;②a ∥b 是指直线a ,b 在同一平面内且没有公共点;③若a ,b 分别在两个相交平面内,则这两条直线不可能平行.其中正确的有__________.(填序号)思路探究:根据空间两直线位置关系的有关概念及公理4进行判断.(1)② (2)①② [(1)对于①,空间两直线无公共点,则可能平行,也可能异面,因此①不正确;对于②,因为空间两条不重合的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三种:平行、相交或异面,所以②正确;对于③,过平面外一点与平面内一点的直线和过平面内这点的直线是相交直线,因此③不正确;对于④,和两条异面直线都相交的两直线可能是相交直线,也可能是异面直线,因此④不正确.(2)由公理4知①正确;由平行线的定义知②正确;若α∩β=l ,a α,b β,a ∥l ,b ∥l ,则a ∥b ,③错误.]空间两直线的位置关系为相交、平行、异面,若两直线有交点则为相交,若两直线共面且无交点则为平行,若以上情况均不满足则为异面.1.如图所示,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中,判断下列直线的位置关系: ①直线A 1B 与直线D 1C 的位置关系是________; ②直线A 1B 与直线B 1C 的位置关系是________; ③直线D 1D 与直线D 1C 的位置关系是________; ④直线AB 与直线B 1C 的位置关系是________.①平行 ②异面 ③相交 ④异面 [直线A 1B 与直线D 1C 在平面A 1BCD 1中,且没有交点,则两直线平行,所以①应该填“平行”;点A 1,B ,B 1在一个平面A 1BB 1内,而C 不在平面A 1BB 1内,则直线A 1B 与直线B 1C 异面.同理,直线AB 与直线B 1C 异面,所以②④都应该填“异面”;直线D 1D 与直线D 1C 显然相交于D 1点,所以③应该填“相交”.]1.如图所示,在四棱锥P ­ABCD 中,底面ABCD 是平行四边形,若E ,F ,G ,H 分别为PA ,PB ,PC ,PD 的中点.那么四边形EFGH 是什么四边形?为什么?[提示] 平行四边形.因为在△PAB 中, ∵E ,F 分别是PA ,PB 的中点, ∴EF 12AB ,同理GH 12DC .∵四边形ABCD 是平行四边形,∴ABCD ,∴EFGH ,∴四边形EFGH 是平行四边形.2.如果两条相交直线和另两条相交直线分别平行,那么由等角定理能推出什么结论? [提示] 这两条直线所成的锐角(或直角)相等.【例2】 如图所示,在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中,E ,F ,E 1,F 1分别为棱AD ,AB ,B 1C 1,C 1D 1的中点.求证:∠EA 1F =∠E 1CF 1.思路探究:解答本题时,可先证明角的两边分别平行,即A 1E ∥CE 1,A 1F ∥CF 1,然后根据等角定理,得出结论.[证明] 如图所示,在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中,取A 1B 1的中点M ,连结BM ,MF 1, 则BF =A 1M =12AB .又BF ∥A 1M ,∴四边形A 1FBM 为平行四边形, ∴A 1F ∥BM .而F 1,M 分别为C 1D 1,A 1B 1的中点,则F 1MC 1B 1. 而C 1B 1BC ,∴F 1M ∥BC ,且F 1M =BC . ∴四边形F 1MBC 为平行四边形, ∴BM ∥F 1C .又BM ∥A 1F , ∴A 1F ∥CF 1.同理取A 1D 1的中点N ,连结DN ,E 1N ,则A 1NDE , ∴四边形A 1NDE 为平行四边形, ∴A 1E ∥DN .又E 1N ∥CD ,且E 1N =CD , ∴四边形E 1NDC 为平行四边形, ∴DN ∥CE 1,∴A 1E ∥CE 1.∴∠EA 1F 与∠E 1CF 1的两边分别对应平行. 即A 1E ∥CE 1,A 1F ∥CF 1, ∴∠EA 1F =∠E 1CF 1.运用公理4的关键是寻找“中间量”即第三条直线.证明角相等的常用方法是等角定理,另外也可以通过证明三角形相似或全等来实现.2.如图,已知棱长为a 的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中,M ,N 分别是棱CD ,AD 的中点.(1)求证:四边形MNA 1C 1是梯形; (2)求证:∠DNM =∠D 1A 1C 1. [证明] (1)在△ADC 中, ∵M ,N 分别是CD ,AD 的中点, ∴MN 是△ADC 的中位线.∴MN 12AC .由正方体性质知,ACA 1C 1, ∴MN 12A 1C 1,即MN ≠A 1C 1.∴四边形MNA 1C 1是梯形. (2)由(1)可知MN ∥A 1C 1, 又因为ND ∥A 1D 1,而∠DNM 与∠D 1A 1C 1均是直角三角形的锐角, ∴∠DNM =∠D 1A 1C 1.11111111DB 1与EF 所成角的大小.思路探究:先根据异面直线所成角的定义找出角,再在三角形中求解.[解] 法一:如图(1),连结A 1C 1,B 1D 1,并设它们相交于点O ,取DD 1的中点G ,连结OG ,A 1G ,C 1G ,则OG ∥B 1D ,EF ∥A 1C 1,(1)∴∠GOA 1为异面直线DB 1与EF 所成的角或其补角. ∵GA 1=GC 1,O 为A 1C 1的中点. ∴GO ⊥A 1C 1.∴异面直线DB 1与EF 所成的角为90°.法二:如图(2),连结A 1D ,取A 1D 的中点H ,连结HE ,HF ,则HE ∥DB 1,且HE =12DB 1.(2)于是∠HEF 为异面直线DB 1与EF 所成的角或补角.设AA 1=1.则EF =22,HE =32, 取A 1D 1的中点I ,连结IF ,IH ,则HI ⊥IF , ∴HF 2=HI 2+IF 2=54,∴HF 2=EF 2+HE 2.∴∠HEF =90°,∴异面直线DB 1与EF 所成的角为90°.法三:如图(3),在原正方体的右侧补上一个全等的正方体,连结DQ ,B 1Q ,则B 1Q ∥EF .(3)于是∠DB 1Q 为异面直线DB 1与EF 所成的角或其补角.设AA 1=1,则DQ =22+1=5,B 1D =12+12+12=3,B 1Q =12+12=2,所以B 1D 2+B 1Q 2=DQ 2,从而异面直线DB 1与EF 所成的角为90°.求两条异面直线所成角的步骤(1)恰当选点,用平移法构造出一个相交角. (2)证明这个角就是异面直线所成的角(或补角).(3)把相交角放在平面图形中,一般是放在三角形中,通过解三角形求出所构造的角的度数.(4)给出结论:若求出的平面角是锐角或直角,则它就是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若求出的角是钝角,则它的补角才是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3.如图所示,在空间四边形ABCD 中,AB =CD ,AB ⊥CD ,E ,F 分别为BC ,AD 的中点,求EF 和AB 所成的角.[解] 如图所示,取BD 的中点G ,连结EG ,FG . ∵E ,F ,G 分别为BC ,AD ,BD 的中点,AB =CD , ∴EG 12CD ,GF 12AB .∴∠GFE 就是EF 与AB 所成的角或其补角. ∵AB ⊥CD ,∴EG ⊥GF , ∴∠EGF =90°. ∵AB =CD ,∴EG =GF , ∴△EFG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GFE =45°,即EF 和AB 所成的角为45°.1.本节课的重点是会判断空间两直线的位置关系,理解异面直线的定义,会求两异面直线所成的角,能用公理4和等角定理解决一些简单的相关问题.难点是求异面直线所成的角.2.本节课要重点掌握的规律方法(1)判断两条直线位置关系的方法.(2)证明两条直线平行的方法.(3)求异面直线所成角的解题步骤.3.本节课的易错点是将异面直线所成的角求错.1.分别在两个相交平面内的两条直线间的位置关系是( )A.平行B.相交C.异面D.以上皆有可能[答案] D2.若空间两条直线a和b没有公共点,则a与b的位置关系是________.平行或异面[若直线a和b共面,则由题意可知a∥b;若a和b不共面,则由题意可知a与b是异面直线.]3.空间中有一个∠A的两边和另一个∠B的两边分别平行,∠A=70°,则∠B=________.70°或110°[∵∠A的两边和∠B的两边分别平行,∴∠A=∠B或∠A+∠B=180°,又∠A=70°,∴∠B=70°或110°.]4.如图,已知长方体ABCD­A′B′C′D′中,AB=23,AD=23,AA′=2.(1)BC和A′C′所成的角是多少度?(2)AA′和BC′所成的角是多少度?[解](1)因为BC∥B′C′,所以∠B′C′A′是异面直线A′C′与BC所成的角.在Rt△A′B′C′中,A′B′=23,B′C′=23,所以∠B′C′A′=45°.(2)因为AA′∥BB′,所以∠B′BC′是异面直线AA′和BC′所成的角.在Rt△BB′C′中,B′C′=AD=23,BB′=AA′=2,所以BC′=4,∠B′BC′=60°.因此,异面直线AA′与BC′所成的角为60°.。

2017年高中数学 第一章 立体几何初步 1.2 点、线、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1.2.3.2 平面与平面垂直课件 新人教B版

2017年高中数学 第一章 立体几何初步 1.2 点、线、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1.2.3.2 平面与平面垂直课件 新人教B版
①利用定义; ②利用判定定理:若一个平面经过另一个平面的垂线,则这两个
平面互相垂直.
归纳总结 关于垂直问题的论证中要注意线线垂直、线面垂直、 面面垂直的相互转化,每一种垂直的判定都是从某一种垂直开始转 向另一种垂直,最终达到目的,其转化关系如下图所示:
题型一
题型二
题型三
题型四
题型五
题型一 对面面垂直关系的理解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 D.②③④
答案:C
12345
3.已知平面α⊥平面β,α∩β=l,则下列命题中错误的是 ( ) A.如果直线a⊂α,那么直线a必垂直于平面β内的无数条直线 B.如果直线a⊂α,那么直线a不可能与平面β平行 C.如果直线a⊂α,a⊥l,那么直线a⊥平面β D.平面α内一定存在无数多条直线都垂直于平面β内的所有直线 答案:B
(1)证明第三个平面与两个相交平面的交线垂直; (2)证明这两个相交平面与第三个平面的交线垂直; (3)根据定义,这两个平面互相垂直.
题型一
题型二
题型三
题型四
题型五
【变式训练2】 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求证:平面 ABC1D1⊥平面A1B1CD.
证明:如图,平面ABC1D1∩平面A1B1CD=MN,

������,������⋂������ ������ ⊥ ������,������
= ������ ⊥ ������
⇒l⊥α;
③利用推论:a∥b,a⊥α⇒b⊥α; ④利用结论:α∥β,a⊥α⇒a⊥β; ⑤利用面面垂直的性质:α⊥β,α∩β=l,a⊂α,a⊥l⇒a⊥β.
(2)证明面面垂直的方法:
证明:连接AC交BD于点O,连接OE. 因为O为AC的中点,E为PA的中点, 所以EO是△PAC的中位线,EO∥PC. 因为PC⊥平面ABCD,所以EO⊥平面ABCD. 又因为EO⊂平面BDE,所以平面BDE⊥平面ABCD.

2019_2020学年高中数学第1章立体几何初步1.2.1平面的基本性质课件苏教版必修2

2019_2020学年高中数学第1章立体几何初步1.2.1平面的基本性质课件苏教版必修2

【例3】 如图所示,在四面体ABCD中,E,G分别 为BC,AB的中点,F在CD上,H在AD上,且有DF∶FC =DH∶HA=2∶3,求证:EF,GH,BD交于一点.
思路探究:先证明GH和EF共面且交于一点O,然后说明O是平 面ABD和平面BCD的公共点,而平面ABD和平面BCD相交于直线 BD,根据公理2,两平面相交,有且只有一条交线.因此点O在交线 上,即点O在直线BD上.从而证明了直线EF,GH,BD都过点O.
合作探究 提素养
三种语言的转换 【例1】 (1)如图所示,用符号表示下列图形中点、直线、平 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2)用符号语言表示语句:“平面ABD与平面BDC相交于BD,平
面ABC与平面ADC交于AC”,并画出图形.
思路探究:根据点、线、面之间位置关系及符号表示相互转 化.
[解] (1)①α∩β=l,m α,n β,l∩n=P,l∥m. ②α∩β=a,α∩γ=b,β∩γ=c,a∩b∩c=O,a∩γ=O. (2)符号语言表示: 平面ABD∩平面BDC=BD, 平面ABC∩平面ADC=AC. 图形表示:
1.根据图形,写出图形中点、直线和平面之间的关系.
(1)
(2)
图(1)可以用几何符号表示为________________.
图(2)可以用几何符号表示为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α∩β=AB,a α,b β,a∥AB,b∥AB,a∥b (2)α∩β=l,m∩α=A,m∩β=B,A l,B l
2.平面的基本性质
(1)平面的基本性质
①公理 1:如果一条直线上的 两点 在一个平面内,那么这条直
线上所有的点都在这个平面内.
用符号表示为:
A∈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课时平面与平面垂直
1如果直线l,m与平面α,β,γ满足l=β∩γ,l∥α,m⊂α,m⊥γ,那么必有()
A.α⊥γ和l⊥m
B.α∥γ和m∥β
C.m∥β和l⊥m
D.α∥β和α⊥γ
解析:由m⊥γ,l⊂γ,可得m⊥l.由m⊂α,m⊥γ,可得α⊥γ.
答案:A
2已知直线l和平面α,β,且l⊄α,l⊄β,给出以下3个论断:①l⊥α;②l∥β;③α⊥β.从中任取两个作为条件,剩下的一个作为结论,则()
A.一共可以写出6个命题,其中有2个命题正确
B.一共可以写出3个命题,其中有2个命题正确
C.一共可以写出6个命题,这6个命题都正确
D.一共可以写出3个命题,这3个命题都正确
解析:(1)①②⇒③;(2)②③⇒①;(3)①③⇒②,其中(1)(3)为真命题.
答案:B
3如图,在四面体D-ABC中,若AB=CB,AD=CD,E是AC的中点,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平面ABC⊥平面ABD
B.平面ABD⊥平面BDC
C.平面ABC⊥平面BDE,且平面ADC⊥平面BDE
D.平面ABC⊥平面ADC,且平面ADC⊥平面BDE
解析:因为AB=CB,且E是AC的中点,所以BE⊥AC.同理得DE⊥AC,而BE∩DE=E,所以AC⊥平面BDE.因为AC⊂平面ABC,所以平面ABC⊥平面BDE.又因为AC⊂平面ADC,所以平面ADC⊥平面BDE.故选C.
答案:C
4下列命题正确的是()
①过平面外一点有且仅有一个平面与已知平面垂直;
②如果一条直线和两个垂直平面中的一个垂直,它必和另一个平面平行;
③过不在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可作无数个平面与已知平面垂直;
④如果两个平面互相垂直,经过一个平面内一点与另一平面垂直的直线在第一个平面内.
A.①③
B.②③
C.②③④
D.④
解析:过平面外一点可作一条直线与平面垂直,过该直线的任何一个平面都与已知平面垂直,所以①不对;若α⊥β,a⊥α,则a⊂β或a∥β,所以②不对;当平面外的直线是平面的垂线时,能作无数个平面与已知平面垂直,否则只能作一个,所以③也不对.
答案:D
5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D∥BC,AD=AB,∠BCD=45°,∠BAD=90°,将△ABD沿BD折起,使平面ABD⊥平面BCD,构成四面体ABCD,则在四面体ABCD中,下列命题正确的是()
A.平面ABD⊥平面ABC
B.平面ADC⊥平面BDC
C.平面ABC⊥平面BDC
D.平面ADC⊥平面ABC
解析:在题图①中,因为∠BAD=90°,AD=AB,
所以∠ADB=∠ABD=45°.
因为AD∥BC,所以∠DBC=45°.
又因为∠BCD=45°,
所以∠BDC=90°,即BD⊥CD.
在题图②中,此关系仍成立.
因为平面ABD⊥平面BCD,所以CD⊥平面ABD.
因为BA⊂平面ADB,所以CD⊥AB.
因为BA⊥AD,所以BA⊥平面ACD.
因为BA⊂平面ABC,所以平面ABC⊥平面ACD.
答案:D
6三个平面两两垂直,它们的交线交于一点O,且一点P到这三个平面的距离分别为3,4,5,则OP的长为.
解析:OP可看作以3,4,5为棱长的长方体的体对角线.
答案:5
7如图,PA垂直于圆O所在平面,AB是圆O的直径,C是圆周上一点,则图中互相垂直的面共有对.
答案:3
8设α和β为不重合的两个平面,给出下列命题:
①若α内的两条相交直线分别平行于β内的两条直线,则α平行于β;
②若α外一条直线l与α内的一条直线平行,则l和α平行;
③设α和β相交于直线l,若α内有一条直线垂直于l,则α和β垂直.
其中真命题的序号是.(写出所有真命题的序号)
解析:①由面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可得,该命题正确.
②由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可得,该命题正确.
③如图(举反例),a⊂α,α∩β=l,a⊥l,但α与β不垂直.
答案:①②
9已知平面α⊥平面β,在α,β的交线上取线段AB=4 cm,AC,BD分别在平面α和β内,它们都垂直于AB,并且AC=3 cm,BD=12 cm,则CD的长为.
解析:如图,连接AD,CD.在Rt△ABD中,AB=4 cm,BD=12 cm,
∴AD==4(cm).
又∵α⊥β,CA⊥AB,CA⊂α,
∴CA⊥β,CA⊥AD.
∴△CAD为直角三角形.
∴CD==13(cm).
答案:13 cm
10如图,在长方体ABCD-A1B1C1D1中,AB=AD=1,AA1=2,M是棱CC1的中点.
证明:平面ABM⊥平面A1B1M.
证明在长方体ABCD-A1B1C1D1中,A1B1⊥B1C1,A1B1⊥B1B,BB1∩C1B1=B1,则A1B1⊥平面BCC1B1.
因为BM⊂平面BCC1B1,所以A1B1⊥BM.①
由AB=AD=1,AA1=2,M是棱CC1的中点,可计算出B1M=,BM=,B1B=2,所以B1M2+BM2=B1B2,从而B1M⊥BM.②
又因为A1B1∩B1M=B1,所以BM⊥平面A1B1M.
而BM⊂平面ABM,所以平面ABM⊥平面A1B1M.
11如图,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M,N,G分别是AA1,D1C,AD的中点.求证:
(1)MN∥平面ABCD;
(2)设α是过MN的任一平面,求证:α⊥平面B1BG.
证明(1)取CD的中点E,连接NE,AE.
⇒NE∥MA,且NE=MA,
所以四边形MAEN为平行四边形.
所以MN∥AE.
⇒MN∥平面ABCD.
(2)在正方形ABCD中,易证△BAG≌△ADE,
所以∠DAE+∠AGB=∠ABG+∠AGB=90°.
所以AE⊥BG.
⇒B1B⊥AE.
⇒AE⊥平面B1BG.
又因为MN∥AE,所以MN⊥平面B1BG.
⇒α⊥平面B1BG.
★12在三棱柱ABC-A1B1C1中,AA1⊥平面ABC,且AB=BC,能否在侧棱BB1上找到一点E,恰使截面A1EC⊥侧面AA1C1C?若能,指出点E的位置,并说明为什么;若不能,请说明理由.
解如图,作EM⊥A1C于点M,
∵截面A1EC⊥平面AA1C1C,
∴EM⊥平面AA1C1C.
取AC的中点N,连接BN,MN.
∵AB=BC,∴BN⊥AC.
而AA1⊥平面ABC,AA1⊂平面AA1C1C,
∴平面ABC⊥平面AA1C1C,且交于AC,
∴BN⊥平面AA1C1C.
∴BN∥EM,BN⊥MN.
又BE∥平面AA1C1C,平面BEMN∩平面AA1C1C=MN,∴BE∥MN∥A1A.
∴四边形BEMN为平行四边形.
∵AN=NC,
∴A1M=MC.
∴BE=MN=A1A,即当E为BB1的中点时,平面A1EC⊥平面AA1C1C.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