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现手法、写作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
表现手法写作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区别

表现手法、写作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区别
表现手法
是一种宽泛的概念,一般可以包括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这
三大类。 答题时选取其中最主要的一种回答即可,不必面面俱到。
分析个别词句的表现手法:可以是修辞技巧,种类很多,包括
比喻、象征、夸张、排比、对偶、烘托、拟人、用典等等; 分析整篇文章的表现手法:要注意不同文体的作品,抒情散文的 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抑扬结合、 象征等手法; 记叙文的写作手法如首尾照应、画龙点睛、巧用修辞、详略得当、 叙议结合、正侧相映等;议论文写作手法如引经据典、巧譬善喻、 逆向求异、正反对比、类比推理等;小说的描写手法、烘托手法、 伏笔和照应、悬念和释念、实写与虚写等。
描写手法:描是描绘,写是摹写。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
人物或景物的状态 具体地描绘出来。这是一般记叙文和文学写作常 用的表达方法。分细描与白描、静态描写与动态描写、正面描写与 侧面描写、虚写与实写、人物描写、环境描写、物体描写、细节描 写、渲染与烘托、欲扬先抑、联想和想象等。
修辞手法:即象征、夸张、拟人、对比、比兴、比喻、借代、对 偶、反问、设问和双关、谐音、用典、互文、叠词等。
铺垫悬念、正面侧面、比喻象征、借古讽今、卒章显志、承上启下、
开门见山;烘托渲染、动静相衬、虚实相生、实写与虚写、托物寓 意、咏物抒情等。最常见的写作手法有:夸张、对比、比喻、悬念、 照应、联想、想象、抑扬、动静结合、寓景于情、托修辞手法
表现手法、写作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区别
写作手法
包括开头的方法、过渡的方法、结尾的方法。写作方法还因问题不
同有所不同:记叙的方法、说明的方法、议论的方法、描写的方法、 抒情的方法、修辞手法等。常见答题语言的有:夸张、对比、比喻、 拟人;悬念、照应、联想、想象;抑扬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 叙议结合、情景交融、衬托对比、伏笔照应、托物言志、白描细描、
修辞手法,写作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的总结

修辞手法是写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能够帮助作品更加生动、丰富和吸引人。
在文学作品中,修辞手法的运用往往能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让读者在短暂的一瞬间被文学作品所吸引。
在写作中,表达方式的选择也是非常重要的,不同的表达方式能够传递不同的情感和观点,影响读者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而写作手法则是作家在表达自己观点和情感时所采用的方法,它能够决定作品的质量和深度。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修辞手法、写作手法、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进行深度总结,为了方便理解,我们将从简单的例子开始,逐步深入探讨。
修辞手法是指通过修辞手段来达到一种修辞目的的方法。
修辞手法有很多种类,比如比喻、拟人、对比、排比等。
比喻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它通过将两个不同的事物进行类比,来表达作者的观点或情感。
比如“月亮如水般清澈”,就是通过比喻的方式来形容月亮的清澈和透明。
而拟人则是将无生命的事物赋予人的特质,使其具有生命力和情感,比如“大地在呼吸”、“风在耳语”,这些都是通过拟人来表达出大自然的生命力和情感。
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能够使作品更加生动和有趣,吸引读者的眼球。
写作手法是指作家在创作中所采用的技巧和方法。
写作手法包括结构安排、情节安排、语言运用等,这些都可以影响作品的质量和深度。
在写作中,作家可以通过合理的结构安排,将情节层层递进,引起读者的兴趣,使作品更加引人入胜。
而语言运用则包括修辞手法、词语选择、句式结构等,这些都能够影响作品的气质和风格,使作品更加生动和有吸引力。
作家还可以通过描写细节、刻画人物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使作品更加鲜活和有感染力。
另外,表达方式是指作家在创作时所选择的表达方式和手法。
作家可以通过描写的方式来展现事物的特征和气质,使读者能够形象地感受到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和观点。
作家还可以通过对话的方式来表达人物的性格和情感,使人物更加生动和有个性。
作家还可以通过叙述的方式来展现事件的发展和进展,使读者对故事产生浓厚的兴趣。
表现手法、写作手法、描写手法和修辞手法

表现手法、写作手法、描写手法和修辞手法的辨别 在语文考试中常有表现手法、写作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等具体辨析与作用分析的题目,其实这三者的概念是较难区分的,一是因为这些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有专家用语与教育用语之别,二是从来也没有一部权威性的著作对这些问题概念进行准确界定并辨析过。
以下所述也只是个人的理解及一般的说法。
首先我们应该明确这四者之间关系,从一般意义上讲表现手法要比写作手法来得宽泛,可以说两者之间是领属关系,因为表现手法可以是戏剧中的表现手法,美术中的绘画笔法等等,而写作手法仅仅是在写作中运用的一些手法。
而描写手法也要比修辞手法范围大,不过它们两者之间是交叉关系,即描写手法中有许多是借助于修辞手法的,而修辞手法中有一部分则不属于描写手法。
而至于表现手法、写作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应该是前两者中包括了后两者。
然后我们再来分别逐一简要介绍一下这四种手法。
一、表现手法: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
分析一篇作品,具体地可以由点到面地来抓它的特殊表现方式,首先是字词、语句上的修辞技巧,种类很多,包括比喻、象征、夸张、排比、对偶、烘托、拟人、用典等等;从作品的整体上来把握它的表现手法时,就要注意不同文体的作品,抒情散文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抑扬结合、象征等手法;记叙文的写作手法如首尾照应、画龙点睛、巧用修辞、详略得当、叙议结合、正侧相映等;议论文写作手法如引经据典、巧譬善喻、逆向求异、正反对比、类比推理等;小说的描写手法、烘托手法、伏笔和照应、悬念和释念、实写与虚写等。
表现手法的分析是一种很泛的题目,答题时要注意完整地理解题目的答题要求,要简洁准确地答题,对有些题目如欣赏写作技巧的题,应结合上下文语境、文章题材与体裁风格等来准确把握,选取其中最主要的一种回答即可,不必面面俱到,如小说塑造人物的种种手法,如散文抒发情感的种种手法等,尽量抓到得分点。
高中语文写作手法整理

高中语文写作手法整理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六、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七、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八、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九、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十、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十一、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十二、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十三、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十四、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十五、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十六、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十七、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十八、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十九、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二十、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二十一、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二十二、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二十三、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二十四、其他:(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二)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写作手法 表达方式 表现手法 修辞手法

写作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写作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
一、修辞的基本知识与作用修辞方法是为了突出语句中某些关键性的词语或者渲染某种特定气氛,从而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二、修辞方法的类别与作用(一)比喻1、比喻的定义:用某一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来说明另一种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即打比方。
2、比喻的三要素:本体、喻体、比喻词。
3、比喻的种类:明喻、暗喻、借喻、博喻(又叫复喻)、倒喻、反喻、互喻(又叫回文)、较喻(又叫强喻)、譬喻、饰喻、引喻(又叫借喻)、譬喻等。
(二)借代:1、借代的定义:用与本体事物有密切关系的名称来代替本体事物。
2、借代的分类:特征代本体、具体代抽象、部分代全体、整体代部分。
3、借代的作用:用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4、借代的注意事项:代词一般不出现在被代替的事物之后;不能借代人;借代要有明确的对象;被借代的事物不出现;借代的部分不能省掉。
5、借代的种类:第一人称代词:我、你、他、它、我们、咱们、自己、我们、咱们自己。
1。
设问的作用: 1)激发读者兴趣,引起读者思考。
2)承上启下,引起下文对人物或事件的描写。
3)为下文做铺垫。
2。
反问的作用: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以加强语气。
3。
双重否定的作用:强调肯定的内容,加重语气,加强表达效果。
4。
排比的作用:增强语势、表达强烈的感情、加强节奏、加重感情、叙事透辟、委婉含蓄。
5。
对偶的作用:整齐匀称、节奏鲜明、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
6。
对比的作用:强调事物间的差异,突出所描绘的事物的特征,加强作者的感情。
7。
反复的作用: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有感染力。
8。
夸张的作用:提示事物的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给人以启示。
9。
设置悬念的作用:引起读者关注,激发读者阅读兴趣,造成悬念,使情节更加曲折吸引读者。
10。
对比的作用:突出事物间的差异,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思想。
写作手法是什么

写作手法:
写作手法包括表达方式、写作方法、修辞手法等。
表达方式,是指写文章时所采用的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介绍事物事理的方式手段。
常用的表达方式有5种,即:记叙(叙述)、议论、抒情、描写、说明。
写作方法,也叫表现手法,是指在文学创作中塑造形象、反映生活所运用的各种具体方法和技巧。
包括:托物言志(托物喻人)、欲扬先抑、衬托(烘托)、夸张、讽刺、借景抒情、前后照应、对比、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
像《白杨礼赞》一文借赞美白杨树挺拔向上、不屈不挠的精神来赞美北方的农民,采用的是象征的写作方法。
修辞手法,也叫修辞方法,是指在写作过程中,对所使用的语言进行修饰、加工、润色,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方法。
包括:比喻、排比、拟人、夸张、借代、反问、设问、对偶、反复等。
表现手法、写作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

在语文考试中常有表现手法、写作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等具体辨析与作用分析的题目,其实这三者的概念是较难区分的,一是因为这些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有专家用语与教育用语之别,二是从来也没有一部权威性的著作对这些问题概念进行准确界定并辨析过。
以下所述也只是个人的理解及一般的说法。
首先我们应该明确这四者之间关系,从一般意义上讲表现手法要比写作手法来得宽泛,可以说两者之间是领属关系,因为表现手法可以是戏剧中的表现手法,美术中的绘画笔法等等,而写作手法仅仅是在写作中运用的一些手法。
而描写手法也要比修辞手法围大,不过它们两者之间是交叉关系,即描写手法中有许多是借助于修辞手法的,而修辞手法中有一部分则不属于描写手法。
而至于表现手法、写作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应该是前两者中包括了后两者。
然后我们再来分别逐一简要介绍一下这几种手法。
一、写作手法:是人们在写作过程中运用语言文字表现文章容的基本形式。
如开头的方法、过渡的方法、结尾的方法。
写作方法还因问题不同有所不同:记叙的方法、说明的方法、议论的方法、描写的方法、抒情的方法、修辞手法等。
常见的有:夸、对比、比喻、拟人;悬念、照应、联想、想象;抑扬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叙议结合、情景交融、衬托对比、伏笔照应、托物言志、白描细描、铺垫悬念、正面侧面、比喻象征、借古讽今、卒章显志、承上启下、开门见山;烘托渲染、动静相衬、虚实相生、实写与虚写、托物寓意、咏物抒情等。
最常见的写作手法有:夸、对比、比喻、悬念、照应、联想、想象、抑扬、动静结合、寓景于情、托物言志等。
如果再具体一点细分一下,写作手法那么又可指特定文学样式中的一些技法,如结构短篇小说的写作手法:“横切悬念,倒叙事件”法、“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法、“淡化情节,形散神聚”法、“一箭双雕,一点两面”法、“偶然中必然,必然中偶然”法、“银丝串珠,数点一线”法、“明线暗线——双环连套”法、“欲扬先抑,欲抑先扬”法、“盆中藏月,以小见大”法、“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法。
如何区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和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
作用:做到情景交融,表达作者某种真挚的思想感情。
抑扬结合
(先抑后扬
先扬后抑)
作用:突出强调了事物(人物)的特征。
设置悬念
作用:加强文章的表达效果,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联想(想象)
作用: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性格更鲜明突出,情节更生动感人。
夸张
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对比
作用:鲜明地突出了……事物的特征。
以动衬静
以动衬静是一种写作手法,它通过描写动的景物来体现环境的“静”。这种手法多用于古诗文中。
作用:突出静景更加静谧。
借景抒情
作用:做到情景交融,表达作者某种真挚的思想感情。
抑扬结合
(先抑后扬
先扬后抑)
作用:突出强调了事物(人物)的特征。
设置悬念
作用:加强文章的表达效果,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三、初中阶段常见写作方法(也叫表现手法)有:联想(想象)、动静结合(以动衬静)、对比、衬托、欲扬先抑、伏笔和铺垫、前后照应、正面侧面描写、虚实结合、托物言志、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象征(托物言志)等。作用分别如下:
对比
作用:鲜明地突出了……事物它通过描写动的景物来体现环境的“静”。这种手法多用于古诗文中。
伏笔、铺垫
作用:内容前后照应,情节紧凑。
联想(想象)
作用: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性格更鲜明突出,情节更生动感人。
夸张
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伏笔、铺垫
作用:内容前后照应,情节紧凑。
如何区分表达方式、写作手法和修辞手法?
一、表达方式常见的有五种: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
二、修辞手法:比喻,夸张,对偶,拟人,排比,设问,反问。”互文”在文言文中用得较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语文考试中常有表现手法、写作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等具体辨析与作用分析的题目,其实这三者的概念是较难区分的,一是因为这些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有专家用语与教育用语之别,二是从来也没有一部权威性的著作对这些问题概念进行准确界定并辨析过。
以下所述也只是个人的理解及一般的说法。
首先我们应该明确这四者之间关系,从一般意义上讲表现手法要比写作手法来得宽泛,可以说两者之间是领属关系,因为表现手法可以是戏剧中的表现手法,美术中的绘画笔法等等,而写作手法仅仅是在写作中运用的一些手法。
而描写手法也要比修辞手法范围大,不过它们两者之间是交叉关系,即描写手法中有许多是借助于修辞手法的,而修辞手法中有一部分则不属于描写手法。
而至于表现手法、写作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应该是前两者中包括了后两者。
然后我们再来分别逐一简要介绍一下这几种手法。
一、写作手法:是人们在写作过程中运用语言文字表现文章内容的基本形式。
如开头的方法、过渡的方法、结尾的方法。
写作方法还因问题不同有所不同:记叙的方法、说明的方法、议论的方法、描写的方法、抒情的方法、修辞手法等。
常见的有:夸张、对比、比喻、拟人;悬念、照应、联想、想象;抑扬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叙议结合、情景交融、衬托对比、伏笔照应、托物言志、白描细描、铺垫悬念、正面侧面、比喻象征、借古讽今、卒章显志、承上启下、开门见山;烘托渲染、动静相衬、虚实相生、实写与虚写、托物寓意、咏物抒情等。
最常见的写作手法有:夸张、对比、比喻、悬念、照应、联想、想象、抑扬、动静结合、寓景于情、托物言志等。
如果再具体一点细分一下,写作手法那么又可指特定文学样式中的一些技法,如结构短篇小说的写作手法:“横切悬念,倒叙事件”法、“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法、“淡化情节,形散神聚”法、“一箭双雕,一点两面”法、“偶然中必然,必然中偶然”法、“银丝串珠,数点一线”法、“明线暗线——双环连套”法、“欲扬先抑,欲抑先扬”法、“盆中藏月,以小见大”法、“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法。
因此写作手法也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
二、修辞方式与表达方式。
修辞方式与表达方式在初中语文中是经常提及的两个名词术语:它们之间区别很大。
修辞方式是指修饰文字词句,运用各种方法,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情感真挚、强烈而又引人入胜。
初中课文常见的修辞方式有比喻、拟人、夸张、对偶、排比、反问、设问、对比、借代、反复、反语、象征、比兴、双关、谐音、用典、互文、叠词等。
表达方式也叫表达方法,其内涵包括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五个方面。
请看例题:下列语句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①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我们的志愿军战士。
②在苍茫的大海上,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如果我们不理解表达方式这一术语的含义,就不能准确地作出判断,很可能第①句答出设问而不是议论,第②句答出比喻而不是描写。
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
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的不同;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以景衬情融情入景一切景语皆情语等。
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
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的不同;抒情方式有(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
)间接抒情是指作者不直接出面,通过其它方式来抒发感情,语言比较冷静客观。
或借人物之口来抒情。
或通过特定的语调来抒情。
间接抒情的特点是抒情含蓄婉转,富有韵味,感染力强。
间接抒情又分为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以景结情、以乐景写哀情、托物言志、托物寓理、借古讽今等。
直接抒情就是以第一人称“我”为抒情主体,直接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一种文章笔法。
也叫直抒胸臆。
因此,抒情方式包括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以景衬情融情入景一切景语皆情语等。
1、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和微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
如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尽情抒发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
寓情于景(或物),情景交融,这种方式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
如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写景之中包含着对春雨的喜悦之情;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场景描写之中,寄寓着诗人的离愁别恨。
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
如唐代谢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上联以“红叶青山”这样亮丽诗意的景色,反衬诗人离愁别恨。
《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诗人写诗来表达他的思想情感。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需要写景——自然界的或周围的景,来引起情,把情感传达给读者。
情与景的处理很重要,如果处理得恰当,他就会激起读者的感情,使读者与他发生共鸣。
这样的诗就写得好,能动人。
情与景的处理不单是诗歌的问题。
其他的艺术,则小说、戏剧、电影、绘画,也有这个问题。
一般是情与景配合。
拿电影来说,情与景配合的例子如:当灾祸将发生时,电影中常使我们看到雷电和暴风雨,为观众作心理准备,预感未来的灾祸。
当电影中男女二人热恋,或夫妇新婚,他们会在公园里散步,天气晴朗,春暖花开,一片令人欢喜的景色。
这样的情景配合,在电影或其他艺术中与写诗时相类似。
这叫做“情景陪衬”或“情景交融”。
中国与西洋的诗歌中,都可找到诗人成功地处理情与景配合或交融的例子。
先以中国诗为例。
下面两首词都是情与景配合得很成功的。
渔家傲(秋思) (宋)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当时范仲淹被派经略延安,镇守边陲,防御西夏。
这首词是他切身的体会。
时间是秋天,地点是塞下,具体的地方是孤城。
人物是将军和征夫。
他们离家万里,在塞外看到雁南飞,听到悲哀的笳声和羌管,自然想家,但功未成,不能回去。
饮浊酒,愁不能寐。
词中所写的悲凉凄怆的景象,充分配合当时的人的心情,情景交融,使读者体会到这些在边疆卫戍的人的情怀。
另看一首写乐景的词:风人松(题酒肆) C宋)俞国宝一春长费买花钱,日日醉湖边。
玉骢惯识西湖路,骄嘶过沽酒楼前。
红杏香中歌舞,绿杨影里秋千。
暖风十里丽人天,花压鬓云偏。
画船载得春归去,余情付湖水湖烟。
明日重扶残醉,来寻陌上花钿。
这里写春光明媚时,在杏花和绿杨中,游玩的人带了坐船游,饮酒,歌舞。
使读者充分感觉到春游的愉喜。
也可以用欢乐的景象衬托人的哀伤。
华兹华斯在《两个四月的早上》这首诗里讲他和他的朋友马修在四月的一个早上一同到LU里去玩。
那天是大好春光,艳阳普照,芳草和流水使人欢喜,但是马修停下来叹息。
华兹华斯觉得在春光明媚的时刻到野外散步很愉快,问马修为什么叹息。
马修盯着东边的山顶看,然后说,这么好的天气,这仫美的云彩,使他回忆起整整三十年前的一天来。
三十年旧,天气和现在一样好,云彩和现在一样美,他拿了钓竿,阳教堂墓地,到他女儿的坟头去看看。
他女儿爱玛还不到I九岁,她长得很可爱,全村的人都喜欢她,而且她唱歌唱得象夜莺一样好听。
但是她已躺在墓地里。
那天马修看了他女儿的坟墓出来,在墓地一棵紫杉的旁边,看见一个面颊红润的女孩,她眉目秀美,头发上还有露水,正挽着一只篮子,轻快地走路。
马修说:我苦痛地叹息,.情不自禁。
我对她看了又看,但不想把她当我的亲人\'自己的女儿去世,别人的女儿再好也不能代替。
诗中哀伤女儿去世,而写艳阳天,芳草流水和美丽的云彩,这是情景反衬。
在大好的春光下回想哀伤的事,增加了他的悲哀。
面对着欢乐的景物,诗人觉得愈加悲哀。
这是以乐景反衬哀景。
现在看下面这首七绝《题金陵图》(唐)韦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庄金陵就是南京。
六朝是吴;东晋、宋,齐、梁、陈(公元317—589年)。
这六个朝代都建都南京,都时间短暂。
六朝以奢侈豪华著名。
到唐朝时,六朝已经过去,其豪华已衰败,因此唐朝诗人到南京吊古,总是为六朝哀伤感慨。
诗人看到江雨霏霏,江草丛生,眼前一片荒凉衰败的景象,想到六代豪华已似梦幻一样过去,十分伤感。
但是当他来到台城,看见春光明媚,柳絮飞舞,烟笼十里,他想到自然界的景色依旧这样美好,而人事全非,往日的荣华—去不复返,另有一番哀伤。
因此这首简短的诗,兼用情景陪衬与情景反衬这两种手法来写。
这样二者并用,加强了诗的感染力和效果,是很成功的作品。
2、在诗歌欣赏中,虚与实是相对的,如书上所言,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是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
首先,介绍一下诗歌中的“虚”。
在中国画的传统技法中,虚,是指图画中笔画稀疏的部分或空白的部分。
它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让人回味无穷。
诗画同理,诗歌借鉴了中国画的这种方法。
诗歌的“虚”,是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
具体说来,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①、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
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
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
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仙境就是一个虚象。
诗云:“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李白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图景的美好反衬出现实的黑暗。
②、已逝之景之境。
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
例如李煜《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存在,但此时并不在眼前,也是虚象。
作者将“雕栏玉砌”与“朱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
再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云:“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史实。
显然不是发生在眼前,故也是虚景。
③、设想的未来之境。
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
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
例如柳永《雨霖铃》中云:“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设想的别后的景物: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
在《西厢记·长亭送别》中崔莺莺送别张生唱词很多是设想的未来之境。
今夜中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