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教育的本质目的与规律
教育观探讨教育的本质与目的

教育观探讨教育的本质与目的教育是一个广泛而重要的话题,每个人对于教育都有不同的理解和观点。
本文将探讨教育的本质与目的,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和思考。
一、教育的本质教育的本质可以从多个方面来理解。
首先,教育是一种传递和传承知识的过程。
通过教育,人们可以学习到科学知识、人文艺术、社会规则等各个方面的知识,从而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提高自己的素质。
其次,教育是一种培养和塑造人的过程。
通过教育,人们可以获得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机会,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形成健康的人格,并培养各种技能和能力,以适应社会的需求。
此外,教育还是一种激发和发展潜能的过程。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潜能和才华,而教育应该发现和培养每个人的特长和优势,引导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实现个人的价值和自我价值的最大化。
综上所述,教育的本质包括传递知识、培养人才和发展潜能等多个方面,是一个多维度的过程。
二、教育的目的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首先,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全面发展。
通过教育,人们可以获得文化素养、学科知识和社会技能等,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为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其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公民意识和参与社会责任感。
一个良好的教育系统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使他们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公民素养的公民。
此外,教育的目的还包括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变得越来越重要。
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使他们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力。
总的来说,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体和具备社会责任感的公民,同时也包括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等方面。
三、教育的意义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首先,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基石。
一个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培养和智力的开发,而教育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和方法。
其次,教育有助于改变个人的命运。
教育可以打破贫困的桎梏,给予每个人公平的发展机会,提供改变命运的可能性。
2教育的本质与基本规律

②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
意识形态主要表现为: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哲学思想、宗教、文学、 艺术、法律等。
一般说来,意识形态对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A表现在教育观点上;B反映在教育内容上。
③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教育虽然受一定的政治经济的制约,但是与政治经济发展是不平 衡的。这种不平衡主要表现为两方面: A教育落后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发展水平,这时教育对新的政治 经济起着阻碍作用; B教育超前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发展水平,这时教育对新的政治
(三)现代社会的教育
现代社会包括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因此,现代社会的教 育包括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现代教育也具 有鲜明的阶级性。 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同属现代教育,也有许 多共同点,如:共同重视教育的地位和作用,重视对教育的投资, 重视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专门人才的培养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 合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
第二章 教育的本质与基本规律
考纲提要
1、掌握教育的含义及其构成要素; 2、了解教育的起源、基本形态及其历史发展脉络; 3、理解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基本关系,包括教育与人口、教育与社会 生产力、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教育与精神文化等相互关系 4、理解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基本关系,包括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与 人的个性形成,以及影响人发展的主要因素——遗传、环境、教育、 人的主观能动性等及它们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5、了解青春期生理变化,包括中小学生的身体外形、体内机能、脑 的发育、性的发育和成熟。
(三)教育的心理起源说
该学说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孟禄,他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年 人的一种无意识模仿。教育的心理起源说把人类有意识的教育行为混同 于无意识的模仿,同样导致了教育的生物学化,否认了教育的社会属性, 因而也是不科学的。
第二章教育的基本规律与功能

第二章教育的基本规律与功能教育是一个社会发展的基本要素,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教育的意义也日益突出。
教育不仅是一种传承文化的手段,更是一种引导和培养人才的有力工具。
本章将就教育的基本规律和功能进行探讨。
一、教育的基本规律1.教育要以人为本教育的本质目的是人的全面发展,教育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优势,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能力,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全面深入的发展。
教育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关注学生的个性特点,让学生在愉快的学习中实现自我价值。
2.教育要科学化教育要以科学的方法、科学的理论为基础,让教育教学活动与时俱进,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与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教育要关注生活实际,贴近学生生活,注重实践运用,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目的,让学生能够灵活应对现实生活的各种挑战。
3.教育要适应群体需求教育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教育应该适应社会的需求,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
学生的学习内容和方法需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掌握适应社会各种需求的技能和能力。
4.教育要注重国家利益国家利益是教育行为的前提和方向,教育的目的也应该符合国家利益、服务国家发展,让学生具备民族自信、文化自信、发展自信的能力,让教育成为国家发展的有力支撑。
二、教育的基本功能1.启蒙教育人在特定的环境中生存和成长,而教育正是一个引导、启发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基本认知能力的重要途径。
启蒙教育主要是指培养学生判断、观察、分析、推理、组织信息、解决问题和逻辑思维等认知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培养学生具备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2.知识教育知识教育主要是指向学生传授和普及知识,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和文化素养。
教育应该关注知识的质量和结构,鼓励学生探索学科本质,发掘学科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学科交叉能力。
3.社会教育社会教育主要是指传授和引导学生掌握适应社会需求的各种技能、知识和文化价值观。
教育应该关注社会实际,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让学生能够为所在社区和社会做出贡献。
马工程教育哲学课件第二章 教育的本质

马工程教育哲学课件第二章:教育的本质简介本章将重点探讨教育的本质,并说明教育在马克思主义工程教育哲学中的重要性。
教育是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一种方式,它不仅仅是传递知识,更是培养人的人格、道德和思维能力的过程。
本章将深入探讨教育的定义、目的和方法,以及马克思主义对教育的理解和提出的新的教育理念。
教育的定义教育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和影响人的思维、行为和能力发展的过程。
它是社会化的过程,通过系统的教学活动来培养人的能力,使其成为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创造力的人。
教育旨在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培养他们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公民。
教育的目的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个体的自由实现。
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应该培养人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其能够为社会做出贡献。
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人的思辨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教育的方法教育的方法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在马克思主义工程教育哲学中,强调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即通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这种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马克思主义对教育的理解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关键途径。
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强调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人才,注重人的自由发展,培养人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还提出了分阶段、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体系,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主义教育理念的实践马克思主义教育理念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在中国,通过教育改革和创新,不断推进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和终身教育,培养了一批具有高科技创新能力和全面素质的人才。
同时,中国还注重职业教育,培养了大量的技术工人和高素质的技术人才。
这些实践充分展示了马克思主义教育理念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结论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本质是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第2章-教育的本质

一、教育的起源
教育学基础
➢ 需要起源说
====柳海民:在《教育原理》中:教育是起源于人 的社会需要和人自身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 ----具体观点:一方面,教育发生于人类传递社会 生产、经验的需要; 另一方面,个体在进入社会生 产之前需要一段适应生活、生产的 教育。
(教育活动的主体)
的
(学习活动的主体) 的
变
化
教育手段
教学组织形式
教育学基础
复习思考题
1.名词解释 教育 学校 教育影响 终身教育 教育制度 教 育民主化 2. 什么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把握教育的质的规 定性有何意义? 3. 古代学校教育与现代学校教育有哪些异同? 4. 简述当代教育的发展趋势。
教育学基础
基本特征:商品性 生产性 科学性 民主性 多样性 可变性
古代社会的学校教育与现代社会学校教育的异同教育学基础
类别
古代学校教育
现代学校教育
与生产的关系 脱离
紧密联系,越来越紧密联系
教育的对象 教育的任务
为统治阶级垄断,具 有阶级性
为阶级统治培养统治 人才
不再为少数剥削阶级垄断,走 上大众化,具有民主性
人好了,世界也就好了
教育学基础
一位牧师正在考虑明天如何布道,一时找不到好的题目, 很着急。他 6 岁的儿子总是 隔一会儿就来敲一次门,要这要 那,弄得他心烦意乱。情急之下,他把一本杂志内的世界地 图夹页撕碎,递给儿子说: “来,我们做一个有趣的拼图游 戏。你回房里去,把这张世界地图拼还原,我就给你五 美分 去买糖吃。 ” 儿子出去后,他把门关上,得意地自言自语: “哈,这下可以清静了。 ” 话音刚落,儿子又来敲门,并说 图已拼好。他大惊失色,急忙到儿子房间一看,果然那 张撕 碎的世界地图完完整整地摆在地板上。 “怎么这样快?”他不 解地问小儿子。 “是这样的, ”儿子说, “世界地图的背 面有一个人头像,人对了,世界自然就对了。 ” 牧师爱抚着 小儿子的头若有所悟地说: “说得好啊,人对了,世界就对 了——我已找到明天布道的题目! ”
教育的本质和目的

教育的本质和目的
教育是一种社会活动,是人类社会传承文明、促进进步的重要手段和工具。
而教育的本质和目的则是为了培养人才,实现个体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教育的本质
教育的本质在于传授知识、培养技能、培养品德和价值观,以及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育是一种系统化的活动,通过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传播和分享知识,引导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培养学生的个性和独立思考能力。
教育的本质还在于引导和塑造个体的成长与发展,使其能够适应社会的需求,实现个体价值的最大化。
教育是一种长期的过程,通过学校、家庭、社会等多种方式对个体进行综合培养,使其具备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合作性思维等能力,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
教育的目的
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的人才,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
教育既涉及个体的发展,也服务于社会的发展,实现个体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教育的目的还在于传承和弘扬文化传统,培养传统和现代价值观的继承者和发展者。
教育通过教导学生社会规范、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综上所述,教育的本质和目的是多维多样的,旨在培养人才、促进个体发展和社会进步,传承文明,实现和谐发展。
教育是人类社会的重要基石,是实现个体与社会和谐统一的必需途径。
教育学 教育的本质和基本规律

第二章教育的本质与基本规律第一节教育的本质一、教育的基本概念(一)广义: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有目的的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是人类社会自有史以来就有的一种社会活动。
(二)狭义: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影响的社会活动,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二、教育的属性(一)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1. 教育是把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的过程。
2. 教育培养人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的进行的。
3. 在教育这种培养人的活动中,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以及教育内容三要素之间的矛盾运动。
(二)教育的社会属性1. 教育的永恒性: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主要有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着教育。
2. 教育的历史性:教育是一种历史现象,在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的历史时期,教育的目的、性质、内容等都各不相同,所以,教育具有历史性。
3.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教育要受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的制约,但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又具有自己的独立性。
(1)教育具有自身的继承关系。
(2)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
(3)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三、教育的起源和发展(一)教育的起源1. 教育的神话起源说:有神论者认为,教育是由上帝创造的,教育就是体现神和上帝的意志,顺从于天。
是错误的观点。
2. 教育的生物起源说:19世纪,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利托尔诺是生物起源论的代表。
《各人种教育的演化》。
也是错误的观点。
3. 教育的心理起源说: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孟禄,他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年人的一种无意识模仿,也是不科学的。
4. 马克思主义劳动起源说: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所特有的生产劳动。
因为:①、劳动为教育的产生提供了现实条件②、劳动对教育的产生提出了客观要求。
2015年成人高考《教育理论》教育学第二章考点

第⼆章教育的本质与基本规律 第⼀节教育的本质 ⼀、教育的基本概念 (⼀)⼴义的概念 ⼴义的教育是泛指⼀切有⽬的地增进⼈的知识和技能,发展⼈的智⼒和体⼒,影响⼈的思想品 德的活动,是⾃⼈类社会有史以来就产⽣的教育活动。
它可能是⽆组织的、⾃发的、零散的,也可能是有组织的、⾃觉的、系统的。
⼴义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狭义的概念 狭义的教育⼀般是指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按照⼀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所进⾏的⼀种有⽬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影响的社会活动。
(三)更狭义的概念 更狭义的教育有时可为思想品德教育的同义语来使⽤。
⼆、教育的属性 (⼀)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是培养⼈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本质属性。
这⼀属性包含下列涵义: 第⼀,教育是把⾃然⼈转化为社会⼈的过程。
第⼆,教育培养⼈是有意识有⽬的⾃觉地进⾏的。
第三,在教育这种培养⼈的过程中,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以及社会要求三种要素之间的⽭盾运动,这种运动的结果是受教育者根据社会要求的⽅向,⾝⼼发⽣预期的变化,成为社会所需要的⼈。
对于教育⼀词,古今中外的许多教育学曾有不同的见解和观点,概括起来主要有“内展”说和“外塑”说两种不同的认识。
⽆论哪⼀种观点,都肯定教育对⼈的⾝⼼发展的影响和作⽤,都把教育看作是影响⼈、培养⼈的⼀种活动,因⽽在教育理论上,⼈们⼀般认为,教育是⼀种有⽬的地培养⼈的社会活动,它同社会发展,⼈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
(⼆)教育的社会属性 1.教育的永恒性 教育是⼈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为⼀切社会所必需。
只要⼈类社会存在就必定有教育。
教育是⼀种永恒的社会现象,永恒的范畴,具有永恒性。
教育的永恒性是由教育的职能决定的。
教育具有两⼤职能或作⽤:⼀是使新⽣⼀代适应现有的⽣产⼒,作为⽣产⽃争的⼯具;⼆是使新⽣⼀代适应现存的⽣产关系,在阶级社会作为级⽃争的⼯具。
2.教育的历史性 教育随着⼈类社会的产⽣⽽产⽣,发展⽽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 教育的本质 目 的与规律
• “如果我有一颗炸弹,我就会炸平我的学 校;如果我有一把刀,我就会杀死我的妈 妈。”谁能想到,如此触目惊心的话,竟 是出自海口某小学一名9岁小学生的造句。 (《南国都市报》2009.5.31. 李灏/文)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3)文化本位教育目的观
(二)新中国教育目的的基本内核
1. 社会主义方向性 2. 培养劳动者 3. 全面发展与独立个性相统一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三)素质教育与我国教育目的的关系 1. 素质教育的含义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第二章 教育的本质 目 的与规律
5. 1999年教育目的:“教育必须为社会主 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 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第二章 教育的本质 目 的与规律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第二节 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概述
(一)什么是教育目的
1.教育目的的界定
第二章 教育的本质 目 的与规律
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需要 的人的总目标、总要求,是所培养的人应达到的 最终标准。 教育目的所反映的是关于所培养人的质量规 格等方面的规定性。
2 0世纪7 0年代末以来,我国有关教育本质的观 第二章 教育的本质 目 学说 主要观点 反对意见 点
1、上层建筑说 2、生产力说 3、双重属性说 4、多重属性说 5、特殊范畴说 6、社会实践活动说 7、培养人说 8、产业说 9、非产业说 10、相对说
教育是意识形态,为政治经济所决定
教育有非上层建筑的成分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第二章 教育的本质 目 的与规律
(一)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有 意识的社会活动; (二)教育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 社会经验的活动; (三)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 目标的社会活动。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第二章 教育的本质 目 的与规律 (一)教育是人类特有的
福禄贝尔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第二章 教育的本质 目 的与规律 (2)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观
基本观点:以社会需要为本,根据社会发展需要来制 定教育目的和建构教育活动的一种教育目的观。 代表人物:孔德、涂尔干、凯兴斯泰纳、纳托尔普 特 点:教育应促进人的社会化
涂尔干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第二章 教育的本质 目 的与规律
基本观点:持此观点的人多注重时代精 神及其变化。认为教育目的为了培养大变革时代 富有教养的人。
我国的教育目的观: 社会需要与人的发展辩证统一的者 的教育目的观。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第二章 教育的本质 目 的与规律
4.教育目的作用
(1)可以引导和控制教育对象的发展阶段 (2)能制约和影响教育活动的过程 (3)是评价教育工作成效的基本标准
第二章 教育的本质 目 的与规律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第二章 教育的本质 目 的与规律
内容导航:
第一节 教育的本质 第二节 教育目的 第三节 教育的基本规律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第二章 教育的本质 目 的与规律
第一节 教育的本质
• 什么是本质?
第二章 教育的本质 目 的与规律
(3)教育目标
广义的教育目标亦称教育目的,即培 养人的总目标。 狭义的教育目标有两种含义: 一是指各级各类学校、各专业的具体培 养要求;二是指教育事业发展的目标。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3.三类基本的教育目的观
第二章 教育的本质 目 的与规律
社会 本位 观下 导致 应试 教育 与素 质教 育大 讨论
第二章 教育的本质 目 的与规律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第二章 教育的本质 目 的与规律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第二章 教育的本质 目 的与规律
别 了, 足 球!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第二章 教育的本质 目 的与规律
3. 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 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 面全面。”
4.1995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 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 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与教育目的
“全面发展”是指人的体育和智力的充分发展 ,又指人在德、智、体、美各方面的发展。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第二章 教育的本质 目 的与规律
马克思主义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观点:
1.个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是辩证统一的。
2.人的全面发展是历史的必然的结论。
的与规律
教育是生产力,为生产力所决定
教育既属于上层建筑,又属于生产力
忽视教育的阶级性,历史性 割裂教育与上层建筑、生产力的 关系 非本质属性与本质属性混同 教育与语文有着根本不同之外, 不宜于同日而语
仅对教育职能外部表现的概括,不足 以使教育区别于其他社会现象
教育有多质、多属性 教育是不同于生产力、上层建筑 的特殊社会现象 教育是有目的、有意识的社会实 践活动。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 教育是产业,或特殊产业
第二章 教育的本质 目 的与规律
变 调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第二章 教育的本质 目 的与规律
拼 搏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第二章 教育的本质 目 的与规律
下 不 来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第二章 教育的本质 目 的与规律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第二章 教育的本质 目 的与规律
2.教育宗旨、教育方针、教育目标
(1)教育宗旨
指教育的性质和培养人的方向。
(2)教育方针
是国家根据政治、经济的要求,为实现 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总方向。是教育 政策的总概括。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3.人的全面发展唯一实现途径是教育与生产 劳动相结合。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第二章 教育的本质 目 的与规律 二、我国的教育目的
(一)新中国教育目的的时代演变
1. 1949年12月教育目的:“为人民服务,首先为 工农服务,为当前的革命斗争与建设服务。” 2.1957年2月教育目的:“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 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 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第二章 教育的本质 目 的与规律
(二)教育目的的构成
1.教育目的的结构
教育目的
人的身心素质
人的社会价值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第二章 教育的本质 目 的与规律 2.确立教育目的依据
(1)社会发展要求 (2)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 本质是事物的基本规定性,是一 种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或 最根本的属性。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第二章 教育的本质 目 的与规律 一、教育本质问题的意义
(一)对教育者来说非常重要。因为对教育本质的 认识不仅直接影响教育目标的确定、教育内容和 方法的选择、教育评价标准的确定,而且还关系 到教育发展战略的确定和各项教育方针政策的制 订。
渴 望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应 试 教 育 的 恶 果
第二章 教育的本质 目 的与规律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第二章 教育的本质 目 的与规律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第二章 教育的本质 目 的与规律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二)对受教育来说也非常重要。因为如果不了解 教育的本质,不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就很容易受 到各种错误的教育观念和思潮的影响,在受教育 的过程中左右摇摆。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二、关于教育本质的论争
第二章 教育的本质 目 的与规律
教育的本质问题,要回答的是“教育是什么?” 这个问题涉及到教育的概念、属性、功能、效 应等多方面的问题。因而对教育本质的正确理 解,不仅是教育理论中的根本问题,而且直接 影响教育实际工作的运行。
范围;
教育加速了个体和人 类认识能力的发展; 教育和学习过程促进 了个体生理基础:
身体与大脑的发展。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第二章 教育的本质 目 的与规律 (三)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教育不同于以物质或精神 产品为直接对象的活动; 教育不同于以人为直接对 象的不以传授社会经验为主要 内容的活动; 教育不同于仅传授信息和 社会经验的不以培养和促进人 的发展为最终目的的活动; 教育不同于向人以外的对 象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我国长期以来的观点:教育是上层建筑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第二章 教育的本质 目 的与规律
• 1978年,于光远在第三期《学术研 究》上对把教育简单地归结为上层 建筑的正统观念提出了挑战,由此 引发了教育理论界围绕教育本质的 争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