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变迁中的史学转型——以唐宋墓志铭的书写变化为例
唐代诗人墓志铭研究

唐代诗人墓志铭研究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黄金时期,也是汉字文化的鼎盛期。
唐诗的魅力无穷,而诗人们所处的社会背景也让这个时期更为特殊。
他们面临的政治、文化等多种压力,却依然能够在诗歌中不断表达自己。
其中,墓志铭是一种重要的文学形式,它不仅记录了诗人的生平事迹,也展示了其丰富的文化内涵,那么我们就来研究一下唐代诗人墓志铭。
一、墓志铭的起源和意义墓志铭作为一种文学形式,是源于古代中国尊老孝亲的传统文化。
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汉朝,那个时期,一些有钱人临终之前,会制作一些石碑,上面刻写自己的生平事迹和家族谱系,以便日后子孙能够了解自己的家族历史。
到了唐朝,由于当时的文化环境十分繁荣,诗歌也逐渐成为了墓志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唐代墓志铭不仅记录了诗人的生平,也展现了他们的文学造诣和创作理念,从而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文化遗产。
二、唐代诗人墓志铭的特点1. 柔美的语言风格唐诗以其优美的言语风格和深刻的内涵闻名于世。
而在唐代诗人墓志铭中,我们同样可以感受到这种神韵。
墓志铭的文字简洁精炼,但又不失庄重肃穆,那些高超的语言技巧和极富诗意的表述方式,为这些被岁月遗忘的诗人祭奠时,增加了一份凄美之感。
2. 丰富的文学内涵唐代诗人墓志铭不仅记录了诗人的生平,还包含着深刻的文学内涵。
墓志铭上的诗句不仅展示了诗人的文学造诣,也反映了他们的人生观和创作理念。
这些墓志铭传承了唐代诗歌的精华,使它们成为了文化遗产中的佳品。
3. 诗歌与人生唐代墓志铭不仅仅是记录人物生平的单纯文字形式,而是将诗歌与人生关联起来,使它们成为一种绝妙的文学体验。
墓志铭中的诗句不仅表达了对亲人、朋友的思念,也反映了诗人对自己生命的理解和看法。
这种将诗歌与人生结合的方式,使墓志铭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
三、唐代诗人墓志铭的代表作1. 白居易《端居先生墓志铭》白居易是唐朝最着名的诗人之一,他的《端居先生墓志铭》是唐代墓志铭中的杰作之一。
这首墓志铭称颂了典型的贤士端居先生,表达了作者对其生平事迹的敬仰,告诉人们端居先生的高尚品德和卓越才能。
历史论文题唐宋之变

历史论文题唐宋之变唐宋之变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它标志着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巨大变革。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期,它在政治、文化、经济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然而,唐朝后期的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导致了唐朝的覆灭,随之而来的是五代十国的动荡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政治和文化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而宋朝的建立则标志着中国的政治和文化又开始了一个新的时期。
唐宋之变从政治上来看,是中国封建政治制度的变革。
在唐朝后期,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导致了唐朝的覆灭。
而五代十国时期,各个地方的割据势力相互争夺,导致了政治的分裂。
而宋朝的建立则标志着中国政治又开始了一个新的时期。
宋朝在政治上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例如加强中央集权、实行科举制度等,这些改革使得宋朝政治更加稳定、强大。
在经济上,唐宋之变也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经济发展较为繁荣的时期,它是农业、手工业、商业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然而,唐朝后期的政治动荡导致了经济的衰退。
而宋朝在经济上则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例如推行市易法、发展海外贸易等,这些措施使得宋朝的经济得到了发展。
在文化上,唐宋之变也产生了一系列深远的影响。
唐朝是中国文化发展的辉煌时期,它在文学、美术、建筑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然而,唐朝后期的政治动荡使得文化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而宋朝在文化上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例如推行新制诗、发展宋词等,这些改革使得宋朝的文化更加繁荣。
总的来说,唐宋之变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它标志着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巨大变革。
唐朝的覆灭标志着中国政治制度的变革,而宋朝的建立则标志着中国政治和文化又开始了一个新的时期。
唐宋之变所带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变革,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历史的发展。
在政治上,唐朝由于后期政局动荡,导致了统治的瓦解,最终崩溃;而宋朝在政治上加强了中央集权,推行了一系列改革,重建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浅说唐宋记体古文书写策略的转变

先 看 韩愈杂 记 。韩愈 现存 杂 记 十篇 ( 包括《 题李生壁》 ④) , 写 得最 早
① 钱穆 : 《 杂论唐宋古 文运动》 , 《 中国学术 思想 史论 丛》 卷4 , 第5 2页 , 合肥 :
同。概 言其不 同 , 或 如北 宋 陈师 道所 说 : “ 退之 作 记 , 即其 事 尔 , 今 之 记 乃
论也 。 ” ③细 言 其 不 同 , 则有深 入探 析 的必 要 。本 文 即 以韩 、 柳、 欧、 苏 杂记 为例 , 浅 说唐宋 杂记 古文 书写 策略 的转变 。
一
、
韩、 柳 杂 记 既 以 即 事 体 物 为书 写 策 略 ,
安徽教 育出版社 , 2 0 0 4年 。
② 钱穆 : 《 读姚铉 唐文粹》 , 《 中国学术思想 史论丛》 卷4 , 第8 0页。 ③ 陈师道 : 《 后 山诗话》 , 转 引 自罗联 添 : 《 韩愈 古 文校 注汇 辑》 第4 2 7 3页 , 台
这里讲 的唐宋 记体 古文 , 主要 指杂 记类 古文 , 诸 如 写 物 记 事 的亭 、 台、 楼 、 阁、 堂记 、 壁 记 和 山水 记 、 游记 , 以及 记 述 书 画 、 器物、 琐 事 者 。不 包括
写 人 叙 事 的史 传 文 、 碑 志 文 以及 专 门记 载 某 种 事 迹 、 经验、 技 艺 的文 字 。
托, 言情 述 志 , 无 往 不 宜 。盖 古 文 中 自有 记 之 一 类 而 其 用 始 弘 。 其 体 兼 诗 史 , 会 文质 , 通上 下 , 包公 私 , 亦可 谓散 文体 中之有 记 , 正 所 以与 苟 、 宋、 屈 、
唐宋史学发展

唐宋史学发展
唐宋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两个时期,其间的史学发展也有着很大的变化。
本文将从唐宋史学的发展、特点、代表人物等角度来回答这个问题。
一、唐宋史学的发展
唐代的史学主要是以编史为主,有着很高的编纂水平,如《旧唐书》、《新唐书》等。
唐朝后期,史学逐渐向理论和方法探讨方向发展,如刘知几的《唐书章句》、苏颋的《唐书纪事本末》等。
宋代是中国史学发展的黄金时期,宋代史学以《资治通鉴》为代表,这是中国史学史上的一部巨著。
此外,宋代还有《宋史》、《续资治通鉴》等。
宋代史学逐渐由编纂向理论探讨和批判性史学转变,如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后集》、欧阳修的《新唐书后集》、朱熹的《春秋繁露》等。
二、唐宋史学的特点
唐代史学主要是对历史的记载和编纂,着重强调史料的收集和整理,以达到客观真实的史料记载。
宋代史学则更加注重分析和探讨历史问题的本质,关注历史学的方法论和理论研究,致力于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
唐宋史学都有着重要的学派,唐代主要有薛道衡、房玄龄等,宋代则有司马光、欧阳修、朱熹等,他们的学术成就对中国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唐宋史学的代表人物
1.薛道衡:唐代史学家,主要作品有《旧唐书》和《新唐书》。
2.房玄龄:唐代史学家,主要作品有《资治通鉴》。
3.司马光:北宋史学家,主要作品有《资治通鉴后集》。
4.欧阳修:北宋史学家,主要作品有《新唐书后集》和《五代史补》。
5.朱熹:南宋史学家,主要作品有《春秋繁露》和《宋史》。
以上是唐宋史学的相关介绍,通过学习唐宋史学的发展、特点以及代表人物,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史学的发展历程和演变方向。
墓碑志文学性及其在唐代的嬗变论1

墓碑志文学性及其在唐代的嬗变论略①——以陕西新出土墓碑志文为重点的考察王长顺(咸阳师范学院国际交流学院陕西咸阳 712000)摘要:墓碑志文是一种特殊的文体,作为应用性文体,它有着深刻的渊源;作为一种语言文字的表述形式,它有着一定的文学性。
在历史的长河中,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其文学性也有着变化。
唐代碑志文也不例外,如果我们对陕西新出土的墓碑志文作一考察,就会发现:其文字表现形式由骈趋散,行文由夸饰德行到生动叙事,人物形象由模糊到清晰。
关键词:唐代;墓志文;陕西墓碑文是与丧葬活动关系密切的一种特殊文体。
它是适应古代人颂亡称美、抒哀悼念的习俗需要而诞生的。
自墓碑出现以后,墓碑文就成为一种应用性的文体而存在。
然随着社会文化的进步,丧葬礼俗和陵寢制度的发展,墓主身份,墓碑志文撰者、墓志内容都发生着变化。
而在这一演变过程中,就逐渐由纯应用性文字而变为有着一定文学性的文字。
唐代的墓碑文既有对前代墓碑文的承续和继承,又有着巨大的变化,其文学性的嬗变是非常明显的。
陕西新出土墓志文体现了这一变化。
一、墓碑、墓碑文起源及其流变要论及墓碑文、首先得从墓碑说起。
所谓“碑”,许慎《说文解字》云:“碑,坚石也。
”[1]194许慎仅解释其为竖着的石材。
其实最早的碑是有其实际用途。
如果我们翻检史料和文献就会发现,早期的碑主要有两个用途,一是用来“识日影”,就是竖石柱于宫室前,根据其日影移动来掌握判定时间。
二是用来“引物”,也就是作为固定物以拴引他物。
这又用于两种场合。
其一是指竖于宗庙前,用于祭祀场合,是用以拴祭祀之牲兽的石柱。
《礼记·祭义》云:“祭之日,君牵牲,穆答君,卿大夫序从。
既入庙门,丽于碑,”郑玄注:“丽,犹系也。
”孔颖达疏:“丽于碑者,丽,系也。
君牵牲入庙门,系著中庭碑也。
”[2]1188另外是用于丧葬场合,是下葬时用以拴绳引棺的辘轳架。
《仪礼·聘礼》云:“东面,北面,上当碑,南陈。
”郑玄注曰:“宫必有碑,所以识日影,引阴阳了。
高中历史之教学教研文体互渗:唐代墓志文体研究的新视角素材

文体互渗:唐代墓志文体研究的新视角唐代既是墓志创作的鼎盛期,同时也是墓志文体的重要变革期。
这一时期,墓志逐渐突破了传统的单一程式化的叙写模式,即由对亡者生平事迹的叙述,品德操行、外貌才能的颂扬,简单粗略地表达撰者与家属对亡者的悼念之情,转变为撰者个人化、情感化的个性书写,强烈地表露出撰者的主观情感,从而彰显出较强的文学色彩。
这一变革固然带有墓志文体自身发展演变的因素,但亦是唐代墓志文体不断破除既有文体壁垒,借鉴与吸纳其他文体表现手法的结果。
这一变革拓展了墓志文体自身的内涵与外延,促进了唐代墓志原有文体格局的变化与发展。
唐代墓志文体与其他文体之间形成的交融与互动,是以唐代文体齐备的文学现实与唐代文人独具的创新精神为基础的。
唐代文学全面繁荣,多种文体发展至鼎盛,诗歌、散文、传奇等重要文体均获得了长足发展,这无疑为唐代墓志文体吸收其他文体之长提供了便利条件。
而墓志文体发展至初唐,逐渐固定为单一、程式化的叙述范式,内容多铺叙阀阅流变,缕述生平经历,歌功颂德,浮泛而空洞,实用性与叙事性有余而抒情性不足。
体式既定,习者日多,固守不变,往往难出新意,因而招致追求个性的张扬、崇尚革新的唐代文人的强烈批判,激发出他们变革墓志文体的创新意识。
而唐代文人往往多体兼擅,这亦是唐代墓志文体得以从其他文体获得借鉴,吸收营养,并顺利完成自我更新和发展的强大动力与客观条件。
唐代墓志文体突破文体界限,扩张自身的文体表现力,大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对哀祭文悼亡述哀方式的借鉴。
墓志虽也称颂逝者,抒发哀悼之情,但侧重叙述逝者的生平事迹;而哀祭文虽也追记逝者的生平,但偏重于述哀,"祭文者,叙其所祭及悼惜之情",抒情色彩更为浓厚。
由于唐代墓志文体多方借鉴了哀祭文悼亡述哀的抒情方式,使这一时期的墓志由传统的以叙述墓主的生平事功为主,逐渐转变为叙述与抒情并重,极大地增强了墓志这一实用文体的抒情性和情感张力。
唐代墓志文体对哀祭文抒情方式的借鉴,突出体现在追忆手法的植入。
唐代诗人墓志铭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唐代诗人墓志铭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唐代是中国文学的黄金时期,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和文学人物。
其中,诗歌是唐代文学的代表之一,唐代的诗歌成为了中华文化的珍品,对后世的文学、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唐代诗人墓志铭,则是唐代诗歌的重要形式之一,既有文学价值,又有历史意义。
本文将探讨唐代诗人墓志铭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并通过一些典型的案例进行分析。
一、唐代诗人墓志铭的文学价值墓志铭是用来记载死者名字和死亡时间的石刻,唐代诗人墓志铭则是将这种记载变成了一种文学体裁。
唐代诗人墓志铭有着独特的文学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艺术性唐代诗人墓志铭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和文学性。
墓志铭通常采用格律诗的形式,并且将诗句排列得井然有序,字句相得益彰。
唐代诗人墓志铭,不仅内容丰富,语言优美,而且从字数、音韵、韵律等方面,都追求了极致的艺术性,尤其是对于音韵的使用,更是得心应手,遣词造句独具匠心,几乎没有重复和拗口的用词。
例如:唐代诗人李商隐的墓志铭:“送青崖作紫楼,自咏白发赋新秋。
可怜九子蒙担石,吾悼千秋泪滴沟。
”诗句短小精悍、音韵整齐流畅,用词简练得体。
2、历史价值唐代诗人墓志铭是研究唐代文学史的重要资料之一,它们对于了解某位诗人的生平、创作风格、文学成就以及时代背景等,都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唐代诗人岑参的墓志铭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墓志铭中提到了岑参早年任中书令史,后曾参与设立杨氏诗会与晋阳声曲,一生持笔不倦,其中以《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最为脍炙人口。
墓志铭记载了岑参的事迹、诗文和鉴别褒贬的历史文化思想,深刻揭示了唐代文学史的重要部分,为后世保存了珍贵的历史文献资料。
3、情感体现唐代诗人墓志铭往往借墓志铭形式抒发自己的情感,表达对生命和死亡的认识和感悟。
一些诗人的墓志铭,还能从中感受到他们对生命、家庭、友情和爱情等方面的深刻思考和情感追求。
唐代名士李清照的父亲李侍郎墓志铭,“其年七十而殁,思及今日,嗟嗟,惜哉。
唐代的权葬与迁葬研究——以墓志铭为中心

唐代的权葬与迁葬研究——以墓志铭为中心唐代的权葬与迁葬研究——以墓志铭为中心摘要本文以《唐代墓志汇编》为中心,研究唐代权葬及迁葬问题。
丧葬活动是人们社会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人们生活的情感寄托。
研究唐代丧葬制度对于理解唐代社会文化有着重要意义。
在《唐代墓志汇编》中,对唐人的丧葬形式,有“归葬”、“权葬”、“权厝”、“迁厝”、“迁衬”等不同的表达方式。
这些表达方式,其实勾勒了唐人在死后的不同归宿。
第一种是归葬,即归葬祖茔,这是最为时人认可的丧葬方式。
第二种是权葬,又称权厝,即权且埋葬在祖茔之外的地方。
第三种是迁厝,又称迁柑,即在权且埋葬之后,又迁回祖茔归葬。
在三种方式中,关于归葬,前人学者已有充分研究,而权葬和迁葬,尚有很大的研究空间。
本文将权葬与迁葬结合起来考虑,在传世文献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唐代墓志汇编》中所记载的权葬信息,并主要以此为研究对象,分析唐人的最终归宿问题,以及时人对这个问题的态度。
本文认为唐人权葬后有两种可能,一种指权葬后不再迁葬,权葬地即为最终归宿地;另一种则是权葬后,再迁葬祖茔或其他地点。
出现权葬及迁葬现象,是由文化、习俗及经济等众多因素造成的。
笔者认为,虽然在唐代社会宗族观念依然很强,但不再归葬祖茔,而是权葬于现居地的情况也大量出现。
究其原因,是社会流动使唐朝聚族而葬观念有了一定程度的弱化。
另外,很多案例表明,很多人在权葬后不再归葬祖茔,而是迁葬两京,这种现象的出现,除了考虑方便任职于京城的后人时时祭拜之外,还有更重要的政关键词:唐代,墓志铭,权葬,迁葬『,?.,’.’. ”’’、’’”、””、.,?、”.,,.,.,., ., ,?., ?,,..,, ? ?.,.,,,,.,? ,.:,,,目录绪论. 一选题缘由?二学术史综述三研究目的?第一章唐之前的权葬情况??一第二章唐代权葬的一般状况?..第一节唐代权葬的整体情况一、唐代权葬情况统计表二、唐代权厝后又迁葬情况统计表?.. 第二节关于权葬信息的统计分析..一、关于“志主性别”的统计及特点一二、关于“志主年寿”的统计及特点..三、关于“志主身份”的统计说明?一第三节唐代权葬原因.??.一、出于夫妻合葬的考虑??一二、在外任官者死于任所,因战乱或路途遥远暂时不能返回故乡??..三、随官亲属卒后因各种原因暂时权葬任官地??. 四、“岁时不便,未遇吉时”?五、非仕宦者因家贫等客观原因而无法归葬. 六、其他原因?一第三章唐代的迁葬第一节权葬后不再迁葬?一第二节权殡之后的迁葬行为??.. 一、唐代迁葬现象的原因??..一“孝”的体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变迁中的史学转型——以唐宋墓志铭的书写变化为例
作者:祁红伟杨静静
来源:《资治文摘》2016年第05期
【摘要】中国很早就有作传记,尤其是撰写形状或墓志铭的优良传统。
撰写目的是为了确保逝者的一些言行被保留以及流传给子孙后代。
于是一些悼词被刻在石头上,随逝者葬于墓中,亦或是树立在道路两旁。
而这些体裁各异的墓志为今人研究历史提供了大量的基础史料。
墓志铭的书写虽然存在很多问题,但其仍然可以一定程度揭示当时的社会价值观。
不同时代的墓志铭,其写作辞令、态度、价值观和写作重点都有很大的差异。
透过这些差异,我们可以看出在历史的变迁中史学书写、评价方式的转型。
【关键词】唐宋;墓志铭;历史书写
一、唐宋墓志铭辞令的变化
在唐宋墓志铭的书写方式中,最明显的差异可能莫过于文学辞令的变化。
唐代墓志铭撰写者偏好引用经典,如果可以找到阐发大义的典故,他们很难直接进行表述。
因此女子不被书写为纯洁、勤恪,反而被称为“蘋蘩”,此一词出自《左传》,原意为合适祭祀之物。
夫妻生活和谐,被称为“琴瑟克谐”或者“凤凰于飞”。
儿女孝顺,被称为“昏定”,意思为傍晚的时候问候自己的母亲或者公婆。
从这些称位可以看出,唐代墓志铭撰写者喜好引用经典,来对墓主的行为进行含蓄的表达。
宋代墓志铭中很少会用这些经典中的古语。
宋代墓志铭往往比唐代墓志铭更加注重细节描写,并且已经抛弃了引经据典的传统,转向注重于个人的轶事。
这些变化可以从宋初的墓志铭中看出。
唐代在描写墓主女儿或者儿媳的女性行为时十分的隐晦,而宋初的墓志铭中则不同,描述当女子丈夫重病时,她如何亲自“侍奉汤药、亲执饮膳”,不分昼夜的陪伴在丈夫身边。
当然宋初墓志铭的描写方式还未能完全摆脱唐代墓志铭的书写风格,但是其对女子行为的描写已经大有改变,更加注重女子在家庭的重要性,以及女子对整个家族的贡献。
北宋中期的一些墓志铭则更加重视女子对子女教育的重要影响。
唐代墓志铭不会提及撰写者的信息以及他和墓志铭主人的关系,而宋代的墓志铭则有大量关于撰写者的信息以及他们和墓志铭主人的亲密关系。
虽然唐人也经常为与其关系密切的人撰写墓志铭,不过唐代墓志铭的撰写者很少详细阐述其写墓志铭的原由。
相比之下,宋人撰写墓志铭则直截了当的解释其与墓主人的关系,而且还会言明何人请他撰写墓志铭,墓志铭又依据什么撰写,以及一些谦虚的推脱之词。
这就明显说明宋代墓志铭的撰写更为自由,不受各种政治纷争和礼法制度的羁绊。
二、唐宋墓志铭写作重点的变化
1.对墓主祖先的描述。
唐宋墓志铭的区别不仅仅在于文学风格,还在于唐宋间墓志铭的写作重点和价值取向。
唐宋墓志铭的撰写者通常都会着重墨来叙述墓主的祖先,但是他们的强调重点明显的不同。
许多唐代的墓志铭,开篇便是对墓主祖先的长篇大论,偶尔才会提及墓主配偶的祖先。
这些文字大多是强调墓主的家族历史悠久且门庭显贵,甚至将这段历史追溯到魏晋之世。
其他部分,则用大量的文字来叙述正史中记载的、被视为墓主祖先的某位名人的功绩。
有的墓志铭直截了当的说,墓主家世代显赫,甚至会提供一份详细的谱牒来佐证自己的说法。
也有一些墓志铭注重描写墓主家族在官场中的关系,他们通常会罗列墓主祖上三代的官衔,并且时常去标榜墓主与那些身份更为显赫官员的亲戚关系。
当然他们的这种标榜,大多立足于让墓主与魏晋、隋唐间政治生活中的贵族、大姓、门阀郡望攀接上关系。
随着两晋以来的世家大族在唐末的没落,对于祖先的关注也随之淡漠。
对于家族辉煌历史的描述变的敷衍了事,虽然大姓、郡望仍然被撰写者使用,但只是出现在墓志铭的标题当之中,而文字本身往往一字不提墓主的祖先。
大多数是简单叙述墓主祖上三代的名字及其他们拥有的官衔。
北宋晚期,墓志中对于祖先、郡望的标榜似乎再度流行,但是这些标榜与唐代墓志铭撰写者所使用的书写方式毫无一致。
墓志之中虽提到大姓、郡望,但并未对此做进一步的讨论,对祖宗辉煌历史细致描绘的书写范式,在宋代墓志铭中并未出现。
同时许多墓志铭甚至没有试图标榜祖籍,而是直言不讳的说,不知其祖先从何而来。
当然为了维护颜面,撰写者还会用一些不太有说服力的方式补充说明,他的祖上是世家大姓。
宋代墓志中最为典型的书写方式是标榜墓主家为“乡大姓”。
南宋时期的墓志铭更是如此,只是提及墓主家在其乡有钱有势,而宋代之前祖先根本不再是一种展现声望的要素。
2.对墓主子女的描述。
对墓主子女描述的不同也是唐宋墓志铭书写方式的一大变化。
唐朝人注重祖宗的功德,宋代愈发重视后代人的成就。
唐代墓志铭撰写者对于墓主后人的存在毫不关心,很难有墓志铭对墓主子女情况的详细记载。
大多数墓志铭,仅仅是对为子女举行葬礼或者吊唁的时候,简单的提上几句。
子女仅仅是作为对母亲的赞语时才会涉及,只是简单提及墓主的一个或者多个子女的名字或者是官职。
当然更没有提到过已婚嫁女儿夫家的姓氏,以及女婿的官职、头衔。
五代时期,墓志铭中对于子女的描述日渐具体,提供子女姓名的墓志铭比例名显提高,对子女的言行描写日益生动,提及墓主女婿的次数也有所增多,这表明宋人对姻亲的重视。
宋初,墓志铭通常提供墓主诸子和女婿的名字,也经常提到他们的官衔。
到了北宋中后期,几乎所有的墓志铭都会提供儿孙、女婿,甚至是孙女婿的名字,也会叙述他们的官衔。
值得关注的是,宋代墓志铭撰写者在讨论墓主的后代时,注重于科举和仕宦,强调诸子为科举登第而做出的努力。
3.对墓主妻子的描述。
唐宋墓志铭对于女性生活方面的描述也有着截然不同的风格。
唐代墓志铭撰写者,时常赞美女性墓主的仪容,但是通常不是直接了当的夸赞,而是引经据典的含蓄赞美。
唐代墓志铭的撰写者,特别观注夫妻之间的关系,并且把这种关系与女子和其夫家其
他成员之间的关系区别对待。
唐代墓志铭强调女性墓主聪慧和有学识时,通常注意的是其文学才能。
唐代的墓志铭很少涉及女性教育子女的情况。
唐代墓志铭撰写者注重女性的美德,而这种美德往往在于遵循礼法,而那些不需教导而遵守礼法的女性更会得到赞美。
这说明德行与其家族声望息息相关:“天下士大夫,知与不知,莫不想望其风采。
”美德被视为传家之宝,世代流传,这也说明“德”在唐代多为大族所垄断。
宋代墓志铭中对于女性的仪容仪表时常表现的漠不关心,对于夫妻关系也不感兴趣,只是在谈及女性德行的时候略微涉及。
在宋代,衡量夫妻关系成功与否的标准是女子如何与夫家人和睦相处。
特别是孀妇是如何处理与婆家成员关系,及倾心抚育儿女的。
在宋代墓志铭中女子的才学同样时常得到人们的赞美,但是其并不是像唐代一样注重文学,而在于女性是如何教育和培养子女的。
宋代墓志铭中对于女性如何教育子女的描述非常的详细,一般描述为女墓主亲授子女经书;亲以教子,娶嫁必问贤否;与丈夫共同训导子女;节省钱财聘请老师;操持家务使子女专心读书等。
这些都是对女性墓主德行的赞美。
与唐代截然相反的是,德行不再于祖先有太大的关系,而是德行赋予人声望。
德行已经是普通人通过学习就可以达到的了。
三、结论
唐宋墓志辞令的变化无可争议的与经济和社会现实变化有着非常直接的关系。
在宋代,家族关系虽然仍是一项重要的政治和社会资产,但历史悠久的出身不在是掌控政治局势的力量。
取而代之的是对个人能力的重视,这种认识同时也转变了人们对姻亲关系的重新审视。
宋代世家大族的价值观已经消失,门第出身不再是问题,贫困不再是令人难堪之事,相反出身卑微,却能凭借个人的努力而通达显贵的人,更可能会受到社会的赞誉。
女子能持家并兼顾子女启蒙教育本身就是一种财富,家庭的存续很可能依赖于她的精打细算,她在这些方面的能力远比仪容更为重要。
个人的成就而并非祖宗的功德提高了她的声望,个人道德的优越性已经不再是出身背景,而是其在家庭中的关键作用。
总之唐宋墓志铭书写方式的改变发生在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这一转型期不仅对家庭、婚姻体系,也对个人行为产生了深远影响。
当然唐宋代的史料中存在着另外一种截然不同的史学转型。
当我们以墓志铭为例,对唐宋墓志史料进行细致梳理时,这一史学转型在历史变迁中就会自然彰显出来。
这种史学转型不只是体现在其书写方式、写作辞令、写作重点表面的变化,而是体现在唐宋整个社会的变迁和价值评价体系的转变。
注释:
[1]杨伯峻编著:《春秋左传注》,隐公三年,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28页。
[2]陆心源:《唐文拾遗》卷65,1983年中华书局影印嘉庆本,第834页。
[3]李学勤编著:
[4]陆心源:《唐文拾遗》卷65,1983年中华书局影印嘉庆本,第840页。
[5]姜世彬:《世家大族的没落》,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345页。
[6]李昉:《文苑英华》,卷964,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第5067页。
作者简介:祁红伟,男,汉族,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
杨静静,女,汉族,河南大学学科教学(历史)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