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歌剧
浅析歌剧《白毛女》中喜儿的形象塑造

浅析歌剧《白毛女》中喜儿的形象塑造1. 引言1.1 介绍歌剧《白毛女》歌剧《白毛女》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作为中国歌剧史上的经典之作,它通过音乐和戏剧的完美结合,展现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
该歌剧以上世纪30年代的陕北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农村妇女白毛女在抗日战争中不幸失去丈夫,被恶霸三家村控制的悲惨命运,以及她与改造分子喜儿之间的情感纠葛和曲折命运。
整部歌剧以白毛女为主线,通过她与喜儿之间的感情纠葛展现出了人性的善良与邪恶,展现了正义与邪恶的斗争,展现了人民群众的顽强拼搏和奋勇斗争。
《白毛女》以其感人至深的情节,多样化的音乐表达和强烈的社会正义感,成为中国歌剧史上不朽的经典之作,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1.2 喜儿在《白毛女》中的重要性在歌剧《白毛女》中,喜儿这一角色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作为故事中的女主角,喜儿承载着故事情节的主要发展线索,她的命运也代表了整个剧情的发展方向。
喜儿的形象塑造既是对历史人物的还原,也是对普通农民妇女的呈现,她的坚强和勇敢让人动容,同时也展现了中国农民阶级的艰辛与顽强。
喜儿的成长历程表现了一个女子从懦弱到坚强的蜕变,她的爱情与家庭关系影响了整个故事的走向。
与其他角色的关系也体现了喜儿的人格魅力和社会责任感,她的形象深深地触动了观众的内心。
整个故事中,喜儿的存在不仅仅是一个普通女性形象,更是一种对社会现实的抨击和对人性的思考。
通过分析喜儿在《白毛女》中的重要性,可以更好地理解歌剧的主题和精神内涵,同时也能更深刻地感受到中国人民在抗战年代的坚毅与顽强。
2. 正文2.1 喜儿形象的塑造喜儿形象的塑造是歌剧《白毛女》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在整部歌剧中,喜儿的形象被塑造得既坚强又善良,是整个故事的中心人物之一。
喜儿的外貌与性格的描写为她塑造了独特的形象。
她是一个身材娇小、面庞清秀的少女,但却有着坚强的意志和无私的奉献精神。
她背负着家族的使命,不畏艰险,勇往直前,展现出了一个乡村姑娘的坚韧和勇敢。
浅析歌剧《野火春风斗古城》的艺术特征

浅析歌剧《野火春风斗古城》的艺术特征《野火春风斗古城》是中国著名作曲家于康震创作的一部民族歌剧,于1973年首演。
该歌剧以辽河流域村庄的开荒与变革为背景,通过塑造鲜活的人物形象和丰富的音乐语言,展现了人民在新中国的历史变迁和社会发展中所经历的艰难与希望。
该歌剧突出了歌剧的群众性特点。
在剧中,歌唱是主要的表现手段,旋律优美悦耳,歌曲间穿插着民间歌舞和合唱,充分体现了歌剧的大场面特色。
大量村民群众参与以集体唱词的形式表达出人民对土地、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凸显了劳动人民的主题。
歌剧以塑造人物形象为重点,富有戏剧性。
它塑造了一批鲜明的个体形象,通过他们的情感冲突和命运变迁,反映了中国农村社会的普遍性问题。
男主角血气方刚、热爱农村,以及女主角勇敢、坚毅的形象,都是富有代表性的。
他们的形象设计使观众可以在他们身上找到共同的情感共鸣点,体验到丰富的人性化情感。
歌剧《野火春风斗古城》的音乐特点鲜明。
作曲家于康震巧妙地融合了中国民间音乐元素和西方的歌剧音乐形式,以农村民谣的轻快旋律为基础,加入了西方的交响乐器和和声,营造出丰富的音乐效果。
歌剧中还采用了合唱和对唱的方式来展现不同角色之间的对话和冲突,使音乐更加多元化、丰富有趣。
歌剧《野火春风斗古城》在艺术创作上具有浓厚的现实主义风格。
作品以真实的历史背景为创作对象,通过精细的细节刻画和生动的剧情,反映了当时农村社会的生活状态和人民的思想感情。
它呈现了人民奋斗、农民改革、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并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歌剧《野火春风斗古城》以其独特的创作手法、优美的音乐语言和真实的艺术表现形式,展现了中国农村社会历史变迁的内在张力和人民精神的奋斗。
它的艺术特征不仅并彰显了歌剧的群众性特点,塑造了丰富的人物形象,还呈现了独特的音乐特点和现实主义风格。
这使得歌剧《野火春风斗古城》成为中国音乐剧舞台上的经典之作。
浅析歌剧《茶花女》中咏叹调《永别了,过去的美梦》的艺术魅力

浅析歌剧《茶花女》中咏叹调《永别了,过去的美梦》的艺术魅力《茶花女》是由意大利作曲家威尔第创作的一部歌剧,它以一个浪漫的爱情故事为背景,以美妙的音乐和动人的歌词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伦理道德。
咏叹调《永别了,过去的美梦》无疑是歌剧中的一个亮点,它既具有美妙动人的旋律,又富有深刻的情感内涵,深受观众喜爱。
本文将从旋律、情感表达以及音乐结构等方面浅析这首咏叹调的艺术魅力。
咏叹调《永别了,过去的美梦》的艺术魅力体现在其美妙动人的旋律上。
这首咏叹调以悲伤的情感为主题,表现了主人公茶花女的内心痛苦和不幸命运。
在旋律上,威尔第用优美的音乐语言,通过一些悲伤的音符和旋律,将茶花女内心的痛苦和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
整个咏叹调以柔美的旋律为主线,透露出一种深沉的情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观众在欣赏这首咏叹调时,往往会被其美妙的旋律所打动,深深地感受到主人公内心的痛苦和悲伤,从而让人陷入感同身受。
正是这种美妙动人的旋律,使得这首咏叹调成为歌剧中极具魅力的一部分。
这首咏叹调的艺术魅力还体现在其音乐结构上。
威尔第在这首咏叹调中运用了丰富的和声手法和精妙的曲式设计,使得整个曲子在旋律和情感上都表现得非常出色。
在和声上,威尔第通过巧妙的变化,使得整个咏叹调显得富有层次感和动态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在曲式上,威尔第巧妙地设计了这首咏叹调,将主题的表达和情感的抒发融为一体,使得整个曲子显得十分流畅,情感饱满而深刻。
观众在欣赏这首咏叹调时,往往被其丰富的音乐结构所深深吸引,体会到威尔第对音乐的精湛技艺和丰富想象力。
正是这种音乐结构上的精妙设计,使得这首咏叹调在艺术上更加出色,也更具魅力。
咏叹调《永别了,过去的美梦》在旋律、情感表达以及音乐结构等方面展现出了极其出色的艺术魅力。
它以其美妙动人的旋律、深刻真挚的情感表达以及精妙丰富的音乐结构,深深吸引了观众,使得它成为歌剧《茶花女》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在欣赏这首咏叹调时,观众不仅可以享受到美妙的音乐,还能感受到主人公的内心挣扎与痛苦,从而得到心灵的触动和启发。
歌剧《长征》艺术特色浅析

歌剧《长征》艺术特色浅析徐悲鸿曾说,“时代在变化,艺术应随时代发展”。
2016年是中国工农红军胜利八十周年,有人说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年份,作作为国家大剧院委约、制作、演出的原创大型歌剧,歌剧《长征》的成功是必然的,但我更愿意将目光投向剧本、音乐、语言等技术层面,来分析歌剧《长征》的艺术特色和思想价值。
一、虚实结合的线性叙事《长征》采用了传统的线性叙事手法,声乐套曲《长征组歌》就运用了这一手法将长征中的重要事件完整地概括了。
在歌剧《长征》中,第一幕《撤离瑞金》、第三幕《遵义城里》、第五幕《过雪山草地》都是叙事、非战斗场面,相对而言较“静”,第二幕《湘江之战》、第四幕《飞夺泸定桥》是战斗性场面,与第六幕《会宁会师》一起,构成了戏剧结构上的“动”,这种“静-动-静-动-静-动”的对比,让全剧处于一种张弛有度的状态,不仅给了音乐较大的发展空间,更让观众有一种舒适的观感。
除了显性的长征历程,还有一条隐性的线索,那就是彭政委与洪大夫这一对夫妇的生死离别,这条线索在歌剧的第一幕与第六幕出现,在戏剧结构上构成了首尾呼应。
正如编剧邹静之所说,他更愿意将英雄主义贯穿与普通人物的思想、情感与行为中,而不是讲述完整的故事。
虽然作为革命历史题材歌剧,个人悲欢故事在戏剧比例中占比不大,但印青等还是努力描述了一些长征中感人的故事,不仅丰富了故事情节,也为人物塑造,音乐创作留出了空间。
《长征》采用了虚实结合的叙事手段,首先,《长征》尊重史实,六幕重大历史事件构成大框架。
其次,剧中的人物设置与艺术情节则是虚实相间,1951年李伯钊创作的歌剧《长征》刻画了毛泽东的领袖形象,而该剧不同,没有刻画领袖人物形象,而是用虚构的人物代替红军英雄群像。
比如红军某团彭政委、曾团长等代表参加红军的军政干部,洪大夫代表医护人员,平伢子代表普通红军战士,宣传干事万霞代表女兵战士。
而剧中的故事也是虚实结合,比如第二幕湘江战役中,白天惨烈的战斗结束后战士们都入睡了,新兵平伢子突然在梦中大喊“杀敌杀敌”,并带动了其他战士,这场“梦游”的虚构场景,类似于现实战争中老兵常患的“战争应激反应综合症”。
浅析歌剧《茶花女》中咏叹调《永别了,过去的美梦》的艺术魅力

浅析歌剧《茶花女》中咏叹调《永别了,过去的美梦》的艺术魅力《茶花女》是一部由法国作曲家乔治·比才创作的歌剧,歌剧中的咏叹调《永别了,过去的美梦》是该剧中的一首经典曲目,充满了艺术魅力。
这首咏叹调以其深情的旋律和动人的情感,吸引了无数观众,成为了歌剧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本文中,我们将从旋律、情感表达和表演等方面,来深入分析《永别了,过去的美梦》的艺术魅力。
从旋律的角度来看,《永别了,过去的美梦》以其柔美的旋律感染着观众的心灵。
它的旋律清晰明快,通过优美的旋律,表达了主人公茶花女的内心世界,使观众能够深刻地感受到她那种纠结的心情和复杂的情感。
特别是在副歌部分,旋律更是动人至极,给人以一种深深的震撼和感动。
这种旋律的魅力在于它所散发出来的那种无法言喻的情感,让人仿佛置身于茶花女的内心,与她共同经历着那段动人的故事。
从情感表达的角度来看,《永别了,过去的美梦》充分展现了歌剧的情感表达能力。
这首咏叹调以歌剧的独特手法,将主人公茶花女的内心戏剧化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在曲调中,情感的跌宕起伏,传达了茶花女内心的矛盾与挣扎,以及她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与无法割舍的痛苦。
旋律中融入了主人公深沉而复杂的情感,使得观众在聆听时能够深刻地感受到她内心的挣扎与纠结,这种情感表达的能力,无疑是《永别了,过去的美梦》艺术魅力的重要来源。
从表演的角度来看,《永别了,过去的美梦》的艺术魅力也在于演员们的精湛表演。
这首咏叹调需要演员们在表演中将茶花女内心的情感完美地展现出来,需要演员们通过声音、神态和动作将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一位优秀的演员能够通过自身的表演功底,将这首咏叹调的艺术魅力发挥得淋漓尽致,让观众在欣赏时能够被深深地打动与感染。
在演员们精湛的表演之下,《永别了,过去的美梦》的艺术魅力得以更为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这首咏叹调《永别了,过去的美梦》以其深情的旋律、动人的情感表达和精湛的表演,展现了歌剧《茶花女》中的艺术魅力。
浅析歌剧咏叹调《冰凉的小手》

浅析歌剧咏叹调《冰凉的小手》《冰凉的小手》是一首歌剧咏叹调,出自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的歌剧《波希米亚人》中。
这首咏叹调以其激情澎湃的旋律和深情动人的歌词而闻名,成为了歌剧中最著名的乐曲之一。
歌剧《波希米亚人》讲述了一对贵族青年罗迪奥和米米的爱情故事,他们深爱着彼此却又在社会阶级和经济地位的差异中受尽了磨难。
而《冰凉的小手》所在的场景,正是在第三幕中,当罗迪奥用自己的大衣披在米米身上以保护她免受寒冷之时,米米因病虚弱而愤怒地责怪罗迪奥不够关心她。
而这段冲突引发了一系列戏剧性的转折,最终也导致了歌剧的悲剧结局。
咏叹调的歌词充满了对爱情的忠诚和痴情,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无奈和抱憾。
而旋律的高潮部分更是表现了罗迪奥内心深处的痛苦和挣扎,使得整个咏叹调充满了激情和戏剧性。
这也是为什么《冰凉的小手》成为了《波希米亚人》中最为著名和感人的乐曲之一。
从音乐结构上来看,《冰凉的小手》采用了典型的咏叹调的形式,分为两个部分:前奏和主题部分。
前奏部分以弦乐器的柔和和声和悲伤的旋律引出了整个乐曲的基调,而主题部分则以男高音或女高音的悲怆歌声表达了罗迪奥内心的苦闷和挣扎。
整个乐曲采用了慢板的节奏,强调了内心情感的细腻和深沉,同时也更能够表现出歌剧中角色的情感和心理变化,使得观众更能够深入地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内心。
普契尼在编曲和和声上也赋予了《冰凉的小手》更多的深度和戏剧性。
整个乐曲以激昂的弦乐器和优美的木管乐器的旋律为基调,配以重复和层叠的和声,使得整个乐曲更加动人和激情澎湃。
编曲中还穿插了各种戏剧性的音乐元素,如突然的高低音对比、音乐高潮的起伏等,使得整个乐曲更具有戏剧性,更能够吸引观众的情感共鸣。
更重要的是,咏叹调的歌词也给了《冰凉的小手》更深的内涵和情感。
歌词表达了罗迪奥对米米深深的爱意和对社会现实的无奈和抱憾。
他在歌词中表达了对米米手心的渴望和依赖,以及对自己所处境遇的不满和痛苦。
这些歌词不仅让观众更能深入地理解罗迪奥的内心情感,也更能引起观众的共鸣和情感共振。
浅析歌剧《白毛女》的创作艺术特征

浅析歌剧《白毛女》的创作艺术特征歌剧《白毛女》是中国著名作曲家郭文景根据川剧《白毛女》改编而成,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音乐剧作品。
该歌剧以渲染农民起义的英勇斗争和反映时代悲欢离合的人物命运为主线,具有独特的创作艺术特征。
《白毛女》歌剧的音乐与剧情相得益彰,具有较高的艺术品味。
郭文景采用了抒情主义的音乐风格,深情款款地展现了白毛女和阿里等主要人物的内心世界。
音乐中融入了川剧的元素,使整个作品更具民族特色和地域感。
音乐作为表达情感和塑造人物的重要手段,在歌剧《白毛女》中得到了很好的运用,使观众在欣赏剧情的同时也能感受到美妙的音乐艺术。
歌剧《白毛女》的舞台设计和表演也非常独特。
舞台上充满了川剧的色彩和特点,舞台布景以川剧的舞台形式为基础,通过充分利用灯光、后期特效等手段,创造了逼真的农村景观和战火纷飞的战场。
演员们的表演真实自然,舞动曲线优美,充分展现了角色的形象和情感。
他们用身体的语言和肢体的动作,生动地演绎了作品中的各个角色,使观众更易于投入到剧情中去,产生共鸣。
剧本在表现农民起义和人物命运的同时也融入了一些现实主义的思想。
剧中通过展现白毛女和阿里的爱情故事、农民的艰辛生活以及贫富悬殊的社会现象,反映出当时社会的不公平和不平等。
剧本结构合理,情感饱满,使观众更容易理解并关注作品所表达的社会问题,引发人们对社会的思考和反思。
歌剧《白毛女》具有浓厚的时代氛围和政治色彩,充分体现了当时社会的需求和艺术创作的导向。
该剧首演于1951年,正值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需要宣传和弘扬新中国的政治主张和人民英雄,歌剧《白毛女》正好满足了这一需求。
作品中英雄形象的塑造和农民起义的揭示,体现了人民战胜困难、革命胜利的决心和信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歌剧《白毛女》通过独特的音乐、舞台表演、剧本和时代氛围等艺术手段,成功地塑造了白毛女的形象,展现了农民起义的英勇斗争和反映了时代的人物命运。
这些创作艺术特征使得《白毛女》成为了中国音乐剧史上的经典之作。
歌剧《白毛女》音乐浅析

课程小论文《白毛女》是我国第一部歌剧,是1945年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根据晋察冀边区“白毛仙姑”的民间传说,运用民歌、戏曲等音乐素材把民间秧歌剧作为基础,结合当时斗争需要经过艺术加工集体创作的,作为特殊历史时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至今仍活跃在舞台上。
五幕歌剧《白毛女》,是我国第一部具有鲜明民族风格的歌剧。
全剧通过喜儿的悲惨遭遇,真实地反映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农村,贫苦农民与地主阶级的矛盾。
其主要情节是:恶霸地主黄世仁逼死了善良老实的佃户杨白劳,抢走了他的女儿喜儿并侮辱了她,最后又逼得她逃进深山。
喜儿怀着强烈的复仇意志顽强地活下来了,因缺少阳光与盐,全身毛发变白,被附近村民称为“白毛仙姑”。
八路军解放了这里,领导农民斗倒了黄世仁,又从深山中搭救出喜儿。
喜儿获得了彻底的翻身,开始了新生活。
《白毛女》在艺术上是非常成功的。
编剧有意地保留了喜儿变为“白毛仙姑”的传奇性情节,使剧情的发展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其音乐借鉴了西洋歌剧注重表现人物性格的处理方法,塑造出一个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下面我们赏析的是歌剧喜儿的独唱《北风吹》,以及喜儿的经典唱段《恨似高山仇似海》。
《北风吹》是歌剧第一幕第一场第一首歌,是歌剧《白毛女》中最为脍炙人口的唱段,由我国著名作曲家张鲁等人所作。
其描写的是大年三十晚上喜儿等待爹爹回家过年的场景音乐塑造了十七八岁的少女——“喜儿”天真活泼、纯朴善良的形象,同时表达了她盼爹爹回来和杨白劳躲账后回到家里的情景,表现了“喜儿”高兴、喜悦担心和盼望父亲回家过年的复杂情景。
它的节奏轻柔,舒展,曲调亲切动人,塑造了喜儿活波、纯朴、天真无邪地向往幸福的形象,也表达了她盼望爹爹归来的急切心情。
喜儿的音乐主题以河北梆子为基础,根据河北民歌《小白菜》与《青羊传》创作而成,作曲家在原《小白菜》的基础上做了一些改变:将原本悲戚的5/4拍变成了流畅的3/4拍,并将音区进行了扩展,使得旋律更为活泼开朗,同时作曲家还将原来悲凉凄婉的下行旋律改为了上行,来表现喜儿过年时的喜悦心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歌剧上这个课以前真的不知道歌剧是什么东西,印象中是一群人在那唱我最讨厌的美声,只是听同学说这个课只需写论文就可以了,所以就选了这个课程。
通过课堂上老师的一些讲解和查阅一些资料我对歌剧有一些认识。
歌剧的起源及其发展【摘要】歌剧产生于16世纪,表演形式比较单一,有固定的模式。
在声乐方面歌剧一般要求正统的美声唱法。
起源于意大利,随后在欧洲主要国家流传开来,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波折。
【关键词】16世纪意大利起源法国歌剧发展德国歌剧发展英国歌剧发展歌剧产生于16世纪。
1597年,意大利佛罗伦撒的一些艺术家创作了第一部具有现代意义的歌剧作品《奥菲欧》,1600年创作《优利荻茜》,宣告了一种新的大型综合性音乐体裁的诞生。
音乐剧可以说是在二十一世纪诞生的,源于英国小酒店和法国咖啡馆里不登大雅之堂的歌舞杂耍表演,由歌舞剧发展而来,但内容和形式比歌舞剧更为丰富。
歌剧的表演形式较为单一,且有着固定的模式。
歌剧以某一故事为剧本,用一主旋律,其他声部作为和声的主调形式进行演唱,多采用具有朗诵和宣叙特征的曲调。
歌剧产生和流行的时代决定其观众主要是上流社会的皇室贵族,因而有些歌剧“曲高和寡”,甚至现在的人们若无基本的歌剧知识也难以欣赏。
在声乐方面,歌剧一般要求正统的美声唱法,需要经过美声训练的演唱者才能歌唱。
因此在某一时期,歌剧成为大歌唱家的工具,听众的首要兴趣在于他们高超的演唱技能,就像我们听世界三大歌王的演唱会一样,主要目的是欣赏他们高超的歌唱水平。
基于以上原因没有好多人去深入理解歌剧本身的内涵,而导致了歌剧在他的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充满艰辛,直到现在我们很多国人都不知道歌剧是什么(当然也包括我了)。
歌剧的发展之路也满是荆棘在欧洲各主要国家发展经历了很多波折,在英国甚至一度倒退,现在我就我了解的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一、歌剧在意大利的发展最直接的起源是文艺复兴后期兴起的牧歌。
此后兴起的是威尼斯歌剧学派。
1637年威尼斯开放了第一家公共歌剧院—圣卡西亚诺剧院,使得这门艺术走出了少数贵族的沙龙,迎接一个更广泛的市民阶层的青睐。
与此同时,17世纪中期,以A·斯卡拉蒂为代表的那不勒斯学派也发展起来,并统治了意大利乐坛和欧洲舞台近一百年。
至于罗马歌剧,由于处于罗马教廷的心脏地带,教会的保守势力对其百般迫害,最致命的是1697年教皇英诺森十二世下令封闭并拆毁了罗马最大的一家歌剧院托尔·德·诺那(Tor di Nona)并宣布此后在教皇领地内禁演歌剧,从此罗马歌剧一蹶不振。
后来发展论发格鲁克形式,发格鲁克的歌剧形式主要是喜歌剧。
喜歌剧18世纪中期兴起于意大利。
19世纪,意大利歌剧在贝利尼、唐尼采蒂、罗西尼三位歌剧大师手中再次焕发出征服全欧的魅力,特别是罗西尼的创作,集中体现了意大利人圆滑、幽默的天性,至今仍在世界各地上演。
二、法国早期歌剧的发展法国歌剧的开山鼻祖无疑是让·巴蒂斯特·吕利(1632-1687)。
他很好的把意大利歌剧移植成为适应法国国情艺术形式,把当时法国宫廷崇尚的舞蹈(芭蕾)艺术融入歌剧,同时把法语诗优雅独特的韵味充分的用歌词表达出来,布景服装也十分奢华,炫耀了当时法的富强。
到了18世纪,宏大华丽的巴罗克风格歌剧开始向简洁实用的罗可可风格转变,此时出现在法国歌剧界的杰出人物是拉莫。
他对传统的法国歌剧做出了不少有益的改革,使得唱腔、歌词和配乐更好的为剧情服务。
他的《卡托斯与玻吕克斯》成为18世纪法国上演次数最多的歌剧剧目。
三、德国早期歌剧发展17世纪的德国深陷于分裂中,国土的分裂使得众多的小领主无力自己兴建歌剧院和组织上演大型的歌剧,很多喜爱歌剧的诸侯甚至常年住在意大利欣赏歌剧,使得这门艺术在德国的发展迟缓了许多。
1627年,许茨(1585-1672)创作了第一部德语歌剧《达芙尼》,德国开始有了自己的歌剧艺术。
他的突出成就是把意大利单旋律作曲家的新风格带入德国音乐。
他的音乐在感情上富有德国特色,成为德国巴罗克音乐的鼻祖。
许茨的学生凯赛尔和库赛也成为德国歌剧界的中坚。
1687年,汉堡成立了第一家上演德语歌剧的剧院。
汉堡没有经受三十年战争的打击,加入了垄断波罗的海贸易的汉萨同盟,工商业很发达,有广泛的市民基础,这里是当时德语歌剧的唯一一片乐土。
但是当时致力创作德语歌剧的作曲家只有凯赛尔、库赛、玛特森等不多的几位,再加上德国人认为意大利为了歌剧而制造阉人歌手是残忍的做法,只好从意大利"进口"阉人,阻碍了德语歌剧的发展。
直到半个多世纪后,在莫扎特的笔下,德语歌剧才迎来了春天。
四、英国早期歌剧发展17世纪上半期英国当权的清教徒宣扬禁欲,抵制歌剧,歌剧在英国没有什么发展。
直到1658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才出现转机。
17世纪后期英国最重要的音乐家是普赛尔(1659-1695)。
普赛尔短暂的一生创作了大量优秀的宗教音乐、歌曲、话剧配乐,最重要的贡献是晚年的歌剧,带有明显的英国市民趣味和民族特色,他的代表作《戴伊和达朵》成为英国本土歌剧不可多得的佳作。
普赛尔去世后,英国歌剧发展再度陷于停顿,意大利正歌剧充斥英国剧院。
1714年,亨德尔定居英国,为沉闷的英国歌剧界带来了活力。
他的正歌剧《里纳尔多》等在英国大受欢迎。
歌剧虽然是一项高雅的艺术,但是在欧洲各个国家的发展都因为国家分裂啊、当权者排斥的等因素遭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不过最后都发展了下来,至今都在好多地方上演着经典,焕发了它应有的魅力。
歌剧与音乐剧的比较【摘要】歌剧可谓是“高雅艺术”,而音乐剧谓之“低俗艺术”,在诸多方面如欣赏着的、戏剧元素、音乐元素、舞蹈元素有着很大的差别。
【关键词】欣赏者戏剧元素音乐元素舞蹈元素音乐剧和歌剧都是当今世界上影响最大的用音乐来表现故事情节的音乐形式之一。
现在我就我所了解的一些内容浅析音乐剧与歌剧的区别和联系。
一、欣赏者的差异相对而言,歌剧可谓是“高雅艺术”,而音乐剧谓之“低俗艺术”。
对歌剧的欣赏是由于贵族圈子中文人墨客对古希腊崇高艺术的向往和憧憬,因而它一开始便带有强烈的贵族情趣与精英趋向。
不论是创作者还是观赏者,均是养尊处优的上层显贵和饱学之士。
20世纪初,源于欧洲大陆轻歌剧传统的音乐剧,尤其是美国音乐剧极其适应市民社会和商业经济的土壤,深得观众喜爱,影响很快遍及全世界。
音乐剧以轻松、谐谑和生动作为自己的追求目标。
歌剧的艺术层次决定了它的欣赏者的欣赏层次和艺术品位。
然而音乐剧可以说是一种大众化发展的艺术,是一种娱乐化、戏剧化、大众化、商业化的艺术,这使得音乐剧的受众更加广泛。
二、戏剧元素之比较在歌剧里,主人公总保持着优雅而高贵的举止来生活,相爱和死去。
在每次踏上旅途时,他们会祈祷,“主啊,我上路了!”仿佛这不仅是一次地理意义上的旅行,更是精神上的旅程。
但在音乐剧中,主人公与爱人告别的场景可以是杂乱的集市,甚至可以是垃圾场,他们也一定是疲惫不堪和心神憔悴。
歌剧中的反面角色被刻画成十恶不赦的彻彻底底的坏人,英雄们则勇敢无畏。
而音乐剧中的男女主角更加人性化,他们也会犯错误,也可以失去工作,穷困潦倒,无家可归,但是他们经历挫折之后总能得到真爱、财富和幸福。
音乐剧并不追求卓越与出众,也没有野心。
音乐剧赞扬民主,它赞扬那些在平凡生活中追求浪漫和幸福的普通人,而对那些自命不凡的富人,尤其是贵族们,则充满了鄙视和嘲弄。
三、音乐元素之比较1、唱腔上的区别:他们之间的最大区别在于唱腔上的不同,在《托斯卡》中,歌唱者采用的是美声唱法,采用了大量的咏叹调和宣叙调,并且靠独唱的咏叹调引领全局,而咏叹调伴随着每一次戏剧性的转折将整部戏推向了高潮。
而音乐剧则属于流行音乐范畴,多数用流行唱法,也有用美声唱法的(毕竟是少数);但在正式场合歌剧绝没有用流行唱法的,因为发声方式完全不同。
2、音乐风格的区别:歌剧的音乐大都是以比较传统的管弦乐队为基础的古典音乐作曲技法,偶尔有现代风格的作品试图超越这个界限,但大都保留着古典技法的思维方式。
歌剧的结构、风格基本上沿袭着自浪漫主义以来所奠定的路线。
而音乐剧在音乐风格的选择上更自由,往往有民谣、爵士、摇滚等流行音乐因素的介入,配器也往往大量使用电声乐队的乐器。
四、舞蹈元素之比较在歌剧中,舞蹈大多以交谊舞、芭蕾这种形式出现,但芭蕾通常也是由专业演员完成。
一个歌剧男演员可以大腹便便,女演员可以体态丰盈,这并不影响他们的演出,观众们也可以接受。
舞蹈,只是歌剧的一个小部分,所占比例不大,不是特别重要。
而对于音乐剧演员,剧情的表演和对歌唱的处理同样重要。
音乐剧擅于以音乐和舞蹈表达人物的情感、故事的发展和戏剧的冲突,有时语言无法表达的强烈情感,可以利用音乐和舞蹈表达。
在音乐剧里,舞蹈是三大元素之一,极少有音乐剧里缺乏舞蹈元素的。
总而言之,歌剧属于古典音乐范畴,一般指以歌唱为主,以管弦乐队伴奏,有舞台布景、化妆与舞蹈动作的戏剧,有时还加独白、对白等。
歌剧是综合性艺术,包含音乐、戏剧、诗歌、舞蹈、舞台设计、化妆、灯光等多种艺术成分。
音乐剧是由音乐、舞蹈、表演(特别是话剧表演)等各种艺术形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
为了表现舞台故事而创作的有关音乐,常常综合了多种形式、多种风格。
上这个选修课和为了写论文查阅资料,让我这个门外汉终于对歌剧这门艺术有了那么一点点的了解。
不再认为它是一群人扭曲着嗓子唱美声的怪异行为。
而且我还发现,意大利人为了发展歌剧而制造“阉人”,真是太不人道了,这闻所未闻的事对歌剧的形象抹上了很大的污点。
参考资料:朱秋华:《西方音乐史》第57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9月第一版。
田青:《圣殿外的歌声》第54、76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8月第一版。
陈小兵:《西方音乐的轨迹》第155-161页,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12月第一版。
宋瑾:《国外后现代音乐》第103页,江苏美术出版社,2003年2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