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旧》的主题与形式——对普实克论文的再讨论
从文言小说《怀旧》看鲁迅的初声吟唱

从文言小说《怀旧》看鲁迅的初声吟唱《怀旧》作于鲁迅归国次年(即辛亥年)冬,最初发表于1913年4月的《小说月刊》。
它是作者最早的一篇小说,也是唯一以文言文写就的作品。
小说以冷静的现实主义笔法,较为真实地揭示了辛亥革命时期的社会现实生活,有着独到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
不过,小说《怀旧》所受到的关注,相对于鲁迅其它的篇章以及众多杂文而言,可谓鲜为人知,备受冷落。
作为中国新文化的先驱,鲁迅把文学看作改良社会、人生和斗争的武器。
其作品一开始便与人民的命运联系起来,关注当时重大的社会问题,对中国旧有的封建陈腐思想和传统观念进行深刻的剖析与鞭挞,表现出浓重的民族忧患意识和进行社会变革的强烈要求。
“揭示出病,引起疗救的注意。
”作者把向民众进行革命启蒙思想教育、改造国民性、唤起同胞的觉醒作为其小说创作的宗旨。
他的这篇《怀旧》与后来的小说集《呐喊》、《彷徨》中有着一种剪不断的血脉联系,作品无论在思想内容,抑或艺术风格上,都体现了鲁迅小说的创作特色。
《呐喊》、《彷徨》的许多篇章在内容题材的构成,以及表现手法上,都可以从《怀旧》中找到渊源。
一一九一一年爆发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建立了民国。
小说《怀旧》并没有盲目陶醉于革命胜利的喜悦之中,它通过描写辛亥革命在中国南方某偏僻小镇激起的微澜,反映出了这场资产阶级革命并未从根本上动摇封建统治势力这一历史事实。
鲁迅早期小说“画出沉默的国民的灵魂”的实践,由此拉开序幕。
小说从一个学童的眼光和感受,去透视了辛亥革命在豪绅金耀宗和“吾”师秃先生、家仆、乡邻等各阶层中所引起的不同态度和反响,真实而生动地描绘了一幅辛亥革命的世态图画,揭露了乡绅土豪及其帮闲文人的投机、卑怯,愚顽,同时也嘲讽了乡镇居民的庸人自扰,富家姨太太的荒唐可笑等。
小说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插曲,太平天国时代替地主看门的赵五叔和帮佣吴妪,在主人逃走后留守以抗拒太平军,因而落得死亡的结局。
作为最底层的贫民百姓,就其社会地位而言,本应追随太平军去获取自已的政治经济和人身权利,相反,他们却努力维护那本应砸碎的封建枷锁和自己悲惨的生活现状,视这场革命如大敌,抵死抗拒隶属于本阶级并帮助他们摆脱苦难的武装力量。
四个四重奏诗选

四个四重奏诗选
《四个四重奏》是英国诗人T.S.艾略特的一部重要诗集,由四首四重奏诗组成,分别是《烧毁的诺顿》、《东科克尔村》、《干萨尔维斯》和《小吉丁》。
这四首诗分别探讨了时间、死亡、宗教和爱情等主题,以精细的文字和深邃的思考展现了艾略特对于人类存在的探索和思考。
整部作品风格严谨,语言优美,被誉为20世纪英语诗歌的杰作之一。
在《烧毁的诺顿》中,艾略特通过对一个废弃村庄的描绘,探讨了时间的无常和人生的虚幻。
他借用了诺顿庄园的历史背景,将个人情感和历史事件相互交织,表达了一种对于过去的怀念和对于未来的不确定感。
《东科克尔村》则是以一个乡村为背景,通过对于自然和人类的描绘,探讨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艾略特以精细的笔触刻画了乡村生活的细节,将自然和人类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思考,表达了一种对于生命的敬畏和尊重。
《干萨尔维斯》则是一首关于宗教的诗篇,艾略特通过对于基督教教义的探讨,表达了自己对于宗教的理解和感悟。
他通过对于信仰和救赎的描绘,展现了一种深刻的宗教情怀,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于人类精神世界的关注。
最后一首《小吉丁》则是一首关于爱情的诗篇,艾略特以柔美的笔触描绘了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表达了自己对于爱情的深刻思考。
他通过对于爱情的描绘,展现了一种对于人类情感的探索和追求,同
时也表达了自己对于生命的热爱和珍视。
总的来说,《四个四重奏》是一部充满思考和感悟的诗集,艾略特通过精细的文字和深邃的思考,展现了自己对于人类存在和生命的探索和理解。
这部作品不仅具有文学价值,同时也具有哲学和宗教意义,是一部值得深入阅读和研究的经典之作。
怀旧与音乐评价

怀旧与音乐评价内容提要与一般性的乐音感知不同,怀旧最直接地凝结着生命经验,它来自生命经验的某种历时比较,本身蕴含着显著的价值判断:怀念过去,肯定过去,甚至想象过去。
一般的乐音感知往往集中于音乐本身,而怀旧却常常会伴随着回忆、想象,以及一种不由自主的情感的气团,它是一种意向性的心理活动。
怀旧性评价本身不是着眼于纯粹的声音,而是对过往的、已逝的音乐的某种亲近感和亲切感,是与过去的握手和共鸣。
关键词怀旧;音乐评价;生命经验;时间间距;回忆型怀旧评价;认同型怀旧评价;疏离现实型怀旧评价正文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等革命样板戏和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在当时的音乐生活中曾经红极一时,在那个时代成长起来的人的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烙印。
即便在当下,偶尔听到这些红色经典,他们仍然容易激动不已。
同样面对这些作品,没有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则很难产生同样的共鸣。
改革开放初期流行歌曲传入大陆,当时的很多明星如罗大佑、苏小明、朱明瑛、程琳、王洁实、谢莉斯、摇滚歌手崔健等成为大众热捧的偶像,他们的歌声整整陪伴了一代人。
现在,时过境迁,这些歌手的歌曲大多已成了老歌而被尘封。
那个时代的青少年现在已步入中老年,对他们中的很多人来说,这些歌手的歌声仍然具有一种巨大的感召力,而80后、90后、00后的新生代听众则很难产生类似的情感认同,甚至有时淡漠有加。
何以如此?面对同样的作品,为什么不同时代的人们会产生不同的审美评价?我们当然可以简单地说,这是因为音乐审美有主观性的缘故,不同时代的人们有不同的评价标准。
问题是回答至此就够了吗?这种回答触及到了实质吗?我们的思考是否需要再往前迈一步?在我看来,对这个问题的探讨,仅仅局限在评价的主观性、客观性以及评价标准等方面做抽象谈论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深入到评价的文化属性和评价主体的生命经验。
而这一点在音乐界却尚未得到充分的讨论。
图为《怀旧:永恒的文化乡愁》上述情况涉及一个重要的审美范畴:怀旧。
“怀旧”情结由何而来?-精品文档

“怀旧”情结由何而来?“怀旧”作为一种正常的人类反应和社会学现象,如今已成了一个时髦的词,成了一种时尚,成了一种心理需求,甚至成为一种文化。
近日,一条基底为浅水红色、印有牡丹图案的普通印花老式床单意外走红。
网友在微博上发了一张图,图中的床单让网友纷纷感叹“我家也有”,引起疯狂转发,被称作“国民床单”。
“国民床单”的意外走红引发了网友的怀旧思绪,它本是个寻常物品,却在微博的广泛传播中,引起普遍共鸣。
有网友这样说:“怀恋‘国民床单’,不是因为我已经开始变老,而是因为我开始懂得了人生。
因为看到‘国民床单’,唤起了我们甜蜜的忧伤。
”除了“国民床单”,毛毯、茶缸、缝纫机等老物件也纷纷被网友晒了出来。
怀旧,到底是什么?为什么我们会对过去的东西情有独钟?怀旧为何物?怀旧(nostalgia)一词来自希腊词‘nóstos’和‘álgos’,分别是“回家”和“疼痛”的意思,合在一起大概就是“思念家而带来的疼痛”。
这种特殊形式的怀旧曾被视为一种生理疾病。
17世纪的瑞士医生乔纳斯·霍弗(Johannes Hofer)分析了一些奔波于异乡的瑞士佣兵,研究发现这样的思乡综合症:心率不齐、不停地啜啼、疲倦而且毫无食欲,将其归结为动物灵魂导致的大脑疾病。
与他同时代的瑞士学者施瓦泽(J. J. Scheuchzer)则认为,思乡症是由于这些瑞士佣兵从阿尔卑斯山区来到平原地区,气候急剧变化导致血液涌上大脑。
到了19世纪,思乡不再被当作生理疾病,但是仍然被视为抑郁症的一种形式。
这也都反映了人们惯常来对怀旧的看法:那个让人多愁善感、停滞不前,但却召之即来、挥之不去的讨厌情绪。
怀旧与心理学怀旧首先是一种心理现象,通常被定义为一种对于过去事物的偏好。
我们所怀之旧,大都是关于我们自己和其他人相处的情境。
因此,怀旧作用于人心的本质在于它增强了人们知觉到的与社会的联系。
而作为一种社会性动物,人类对于归属感有一种本能的需求,希望与他人建立并维持稳定的情感联系。
怀旧主义文学

怀旧主义文学怀旧主义文学是一种文学流派,它以怀念过去时光、追求传统美好为主题,通过文字表达对过去的感伤和向往。
怀旧主义文学在不同历史背景下都存在,并且对于现代人来说,它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本文将探讨怀旧主义文学的特点、影响以及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一、怀旧主义文学的特点怀旧主义文学在表达方式上通常采用细腻而流畅的叙述风格,追求情感上的共鸣和历史意义的再现。
作品常常以回忆、悼念和追忆为线索,展现了作者对过去生活的情感表达。
怀旧主义文学的作品往往充满了对往日时光的温暖回忆,通过对美好时光的追寻引发读者对人生意义和社会变迁的思考。
怀旧主义文学的另一个特点是对传统价值观的怀念和传承。
它强调对人类传统文化的保护和珍视,批评现代社会对传统价值的忽视和遗忘。
作家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再现和赞美表达了对现代社会浮躁和虚无的不满,以及对传统美德和道德准则的尊重。
二、怀旧主义文学的影响怀旧主义文学通过对过去的回忆和对传统的追寻,给人们带来了情感上的慰藉和共鸣。
它让读者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找到情感的寄托,回归内心的平静和安宁。
怀旧主义文学可以唤起人们对美好回忆的思念之情,使人们更加珍惜当下的生活,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并从中找到内心的满足。
怀旧主义文学也对现代社会产生了一定的启示。
它提醒我们尽管社会在不断进步和变化,但我们不能忽视传统的智慧和价值。
怀旧主义文学呼吁人们保持内心的平衡和生活的秩序。
它批判了当代社会的功利主义和浮躁心态,提醒人们重视思考人生意义和珍视真正的价值。
三、怀旧主义文学的现代意义在当代社会中,人们往往被日复一日的快节奏生活和信息爆炸所压倒,缺乏情感的近距离联系和思考的时间。
怀旧主义文学通过唤起人们内心的情感共鸣,帮助我们重新审视并珍惜生活中的点滴美好。
它提醒我们在追求物质和成功的同时,不要忽视对内心的呵护和对传统文化的思考。
此外,怀旧主义文学也对文化产业带来了影响。
怀旧元素被广泛应用于文化产品中,如电影、音乐和艺术作品,为现代人提供了追求情感共鸣和回归内心的方式。
解读《怀旧》

解读《怀旧》《怀旧》是鲁迅早期的一篇作品,也是唯一的一篇以文言写就的小说,与鲁迅的白话小说《呐喊》、《彷徨》和众多杂文以及旧体诗词、古籍整理序跋文字等所受到的关注相较,它可谓备受冷落。
实际上,《怀旧》无论是在思想内容,抑或艺术特色上,都较为充分地体现了鲁迅小说的特色,并具有鲜明的现代小说技法特点。
小说写于辛亥革命当年的冬天,后由周作人(署名周逴)投寄《小说月报》问世(1913年)。
它通过辛亥革命在中国南方某偏僻乡镇激起的一丝微澜的描写,反映出那场资产阶级革命并未从根本上动摇封建统治、中国社会依然如故地被封建地主阶级控制的这一历史事实。
小说写道,辛亥革命爆发了,消息传来,人们惶惶不安,“惘然而行”地四处逃难,道路上“人多于蚁阵”,却不知何处可避,是以何墟人“来奔芜市”,“而芜市居民,则争走何墟”。
封建势力代表人物金耀宗和秃先生,密切地关注着事态的发展,苦心积虑地密谋应变之策;一些愚昧无知的普通群众也同富豪乡绅一样,把革命视作“长毛”、“山贼海盗之乱”,自居于革命的对立面,惧之、恨之、避之。
其中更甚者如王翁李媪等,在这场革命巨变中漠然处之,麻木至极。
辛亥革命只给他们的晚间纳凉增添了一点“长毛”旧话和“新乱”谈资,仅勾起他们对昔日截击农民义军“打宝”发财的追怀,引发他们帮助官府抗击太平军荣耀往事的骄傲。
最后消息查实,革命军将临的传闻,实为一批外地难民路过所引起的虚惊,于是众皆释然,一切重归平静。
鲁迅在这里已初步显示出一个思想家的特征:从整个中国历史发展的角度剖析刚发生的辛亥革命,以历史与现实的交叉,去推导社会发展的未来。
小说中的封建地主阶级和普通群众,都不约而同地认定革命难以成功。
前者根据中国史籍所载史事断言:“此种乱人,运必弗长,试搜尽《纲鉴易知录》,岂见有成者?”;后者则从耳闻目睹的中国农民革命的悲剧,推断出任何变革终难动摇现有制度这一结论:“长毛初来时良可恐,顾后则何所有?”辛亥革命的悲剧实质就此得到展示:一方面是封建统治力量的根深蒂固;另一方面,广大群众又那样愚昧无知,中国资产阶级未能对他们作深入细致的启蒙工作,致使自己陷入孤立,终于失败。
朝花夕拾赏析(内含试题)

名著欣赏《朝花夕拾》作者简介鲁迅原名周樟寿,字豫山,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少年时代在家塾学习诗书经传,喜欢野史杂录和民间绘画艺术。
1898年就读于洋务派创办的南京江南水师学堂,数月后重考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路矿学堂,开始接触新学。
1902年到日本留学。
4月入弘文学院,1904年4月结业,6月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
这一时期开始参加各种民族民主革命活动,广泛涉猎西方近代科学文艺书刊。
最早的一篇译述文章《斯巴达之魂》前半部分发表于l903年6月在日本出版的《浙江潮》第5期(后半部分载于第9期);同年在东京出版了第一本翻译科幻小说《月界旅行》。
1906年弃医学文,希望以文艺改造国民精神。
筹办文艺杂志《新生》,未果,转而在《河南》杂志发表《人之历史》、《摩罗诗力说》、《文化偏重论》等重要论文。
与周作人合译《域外小说集》第一集,1909年出版。
1909年夏回国,先后在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和绍兴府中学堂任教。
辛亥革命后任绍兴师范学校校长。
1911年用文言写了第一篇小说《怀旧》,思想特色和艺术风格,都与后来小说相同,捷克学者普实克认为它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先声”。
1912年2月应蔡元培之邀,赴南京教育部任职,后随教育部迁往北京。
1918年5月开始以“鲁迅”为笔名在《新青年》发表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此后3年间陆续在《新青年》发表小说、新诗、杂文、译文50余篇,并参与《新青年》编务。
1920年8月被聘为北京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文科讲师。
1921年12月至次年初,最重要的代表作《阿Q正传》在《晨报副刊》连载。
1923年,第-本短篇小说集《呐喊》出版。
1926年出版《仿惶》。
除了小说,鲁迅还写了很多具有独特风格的杂文,以《随感录》为代表,1918年起在《新青年》上发表。
1925年出版杂文集《热风》。
此后几乎每年都有杂感集问世。
20年代中期,参与创办《莽原》周刊、《语丝》周刊和文学社团末名社。
1927年初到广州中山大学任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
重述、戏说与怀旧:20世纪90年代的流行历史小说与大众文化的历史想象

重述、戏说与怀旧:20世纪90年代的流行历史小说与大众文化的历史想象赵秋阳【摘要】历史与怀旧小说是20世纪90年代流行小说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大致可以分为三个类别:一是重述的历史,以二月河、唐明浩和以《还珠格格》等为代表的戏说历史;二是以上海怀旧类小说,使小资情调渐成时代风尚;三是知青怀旧类小说,使曾经被叙述为苦难的历史成为审美对象.历史小说的流行,是90年代多元文化语境的结果,也是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文化显现.【期刊名称】《绵阳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8(037)004【总页数】6页(P104-109)【关键词】历史小说;流行小说;大众文化;戏说历史;重述历史;怀旧【作者】赵秋阳【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四川成都 61006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4一、重述的历史:帝王将相重新登台20世纪90年代(以下简写为90年代)是一个丰富多元的时代,没有哪一种潮流能够做到“一家独大”,即使是在性话语最盛的90年代末期,也没有某一种话语方式能够成为主流。
90年代是一个多主流话语的时代,特别是在流行小说领域,多种话语方式颉颃互竞,共同建构了90年代的流行文化形态。
历史怀旧话语是其中重要的一维,这类小说的流行,使90年代流行文化向深度沉潜。
从20世纪80年代(以下简写为80年代)后期开始,二月河陆续推出他的“帝王系列”历史小说《康熙大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
起初几年,这几部小说并未大量流行,但随着整套小说陆续出齐,加上这些小说被陆续拍摄成电视连续剧扩大了影响,二月河便逐渐成为家喻户晓的名字,而历史剧、古装剧也成为90年代电视剧市场的突出亮点。
帝王系列小说大气磅礴,篇幅巨大,历史与虚构交错,既尊重历史事实,又强调可读性,很好地照顾了正史与野史、真实与虚构的关系。
专攻清史的历史学家杨启樵评价《雍正皇帝》时说:“著作颇读了一些清史资料,以文学笔触阐明历史,显得有根有据,并非杜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 怀 旧》 、儿童视 角
避开戏剧性和激动人心的情节 ,而体现 出 了新文 学的鲜 明特 点 。普 实克十分看 重这 一点 ,他说 : “ 我们可 以认 为鲁 迅处理情节的方法是 简化 , 把 情节 内容 简括到单 一 的成分 , 企 图不借 助于解 说性 的故事框架来表现 主题。作者想不靠故事情 节这 层台阶而直接 走向主题的中心 。这就是我 以 为新 文学 中最新 的特 点”3 , 他甚 至想把 它列成 公式 : “ 减 弱故事情节的作用甚至彻底取 消情节 , 正是新文学 的特 点” 。 由此 ,普 实克得 出了他的 著名 论断 : “ 我想 , 由此 可见现代文学 的兴起 不 是 一个 逐渐 吸收各种 外 国成分 , 逐渐 改变传 统 结构的渐进过程 , 而根本上是一 个突变 ,是 在 外力激 发下一 个新结 构的 突然 出现 。 ”而这正 是 笔者 不能认 同的 。笔者认为 , 怀 旧 一文 虽然 有创新 ,但总体上仍然属 于 旧体 文言小说 ,深受 中国古典小说 、散 文及诗 词的影 响 ,尚且不能担 当 “ 现代文学之先声”的重任 。 从 故 事层 面 看 , 怀旧 的确 与传 统 文言 小说不 同 ,它并 无一个中心紧凑情节 曲折的故事 可 言。这 一 点 的确 如普 实 克所 说 。然而 在 文本 中,一直有 一个虽然屡被打断但贯穿全文 的 “ 长
4 2 / 现代 中文学刊
毛 ”故事 。我们先来看一下小说 的大 概情节 。儿 童 “ 予 ”在书房跟随私塾先生秃先生诵读 论语 之际, 富 翁金耀 宗来报 “ 长毛将至 ”( 这个 “ 长毛” 非真 的长 毛也 ,乃是被呆傻的富 翁金 耀宗误 读的 长毛 ) 。“ 予”的书房生活被打 断 ,秃先生匆匆挟 衣 而返 。“ 予”便 到青铜树 下听 家 中佣人 王翁讲 故事 。这是什 么故事呢 ?太平 天国的 “ 长毛故事 ” 也 。 由此 ,“ 长 毛将 至 ”和 “ 长毛 故事 ”构 成 了 文本结构 上的两条线索 。这两 条线索 又统一在作 者 回忆童 年 “ 书房生活 ”的背景 之下。以 “ 长毛 将 至 ”打 断书 房的 “ 释 义” ,继 之 王翁开讲 “ 长 毛故事 ” ,而在讲述 中途 ,“ 长毛 不至”的消息再 度 传来 ,打断 了正在进行 中的 “ 长毛 故事”的进 程 。听众散去 ,留下王翁和 “ 李媪 ” 回忆长毛 旧 事 。接 着这 回忆也 因为 “ 雨”的突然而至而被打 断 。末尾 以噩梦 做结 ,“ 予 ”梦 见 了书房 ,李媪 梦 见了 “ 长毛” 。可以说 ,“ 书房 ”和 “ 长毛”是 文本结 构性的关键词 。—— “ 书房”和 “ 树下 ” , 构成 了儿童 “ 予”的两个世界 。也 构成 了乡土社 会里不 同的层级 。 ( 《 怀 旧》 一题 为 周作 人所 加 。在后 来 的解 释 中 ,周作人将 其主题定 为对辛 亥革 命的影射 : “ 以东邻 的富翁为 ‘ 模特儿 ’ , 写革命的前夜的事 , 性 质不明的革命军将要进城 ,富翁与清客 闲汉商 议 迎降 ,颇富于 讽刺的色彩 ”6 。鲁迅 在 3 0年代 给杨霁 云的信 中也 曾说 及 怀 旧 : 三十年前 ,弄 文学的人极 少,没有 朋友 ,所 以有些事情 ,是只有 自己知 道的。现在都说我 的 第一篇 小说是 《 狂人 日记》 ,其实我 的最初 排 了 活 字的 东西,是一篇 文言的短 篇小说 ,登在 《 小 说 林》 ( ? )上 。那 时恐怕还是 革命 之 前 ,题 目 和 笔名 ,都 忘记 了,内容是讲 私塾 里 的事情 的 ,
在这篇著名的论文中普实克将怀旧与果戈里的钦差大臣以及鲁迅的另一篇小说风波进行对比认为鲁迅在作品中有意42现代中文学刊避开戏剧性和激动人心的情节而体现出了新文学的鲜明特点
双 月 刊2 0 1 5 年 第 2 期( 总 第 3 5 期 )
l
对普实 克 . 沦文的再讨论
◎ 费冬梅
( 北京师 范大学文 学院 )
内容提 要 :
《 怀 旧 》是鲁迅 的第一篇 小说 ,也是唯一的一篇文言 小说创作。普 实克是较早对此 小说做研 究的 学者 ,在 《 鲁迅的 ( ・  ̄ - l E I ) : 中国现代文 学的先声 》一文里 ,普 实克对 《 怀 旧》做 了形式层 面的分析 , 并给 予高度评价 , 认为其是 “ 现代文 学的先声” 。本文将结合普 实克的文章 , 并通过详细的 文本解读 ,
在鲁迅 的小说里 , 怀 旧 是相对而 言较 少 得到关注的一篇 。一则 因为 它发表最早 ,发表 之 际和发 表之后都 较少 人关注 。二则 它是 文言 体 , 和鲁迅大 多数小说风格体例迥然不 同。在 不算多 的研究 中,对于 它的 “ 身份界定 ”是个热点 。研 究者大 多认为此 篇虽是 文言 ,然而 是 “ 现代文学 的先 声” , 已具 备 了现代 小说的新 质 。王瑶、王 富仁等前辈学 人都 曾写过相 关文章 ,王富仁先生 认 为 怀 旧 一文是 “ 彻底反封建文学的一支前 奏 曲” 、“ 现 实主义文学创作的一个始发站” 、“ 中 国小说艺 术革新 的先 声”l 。而王瑶先生亦认为 : “ 除过 它是用文 言写 的以外 ,在精 神上或 风格上 它都是 ‘ 现代 ’的 ,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现 代作 品的发轫。 ”2 此 外 ,还 有一些研 究者 从小说 的主 题 、人物塑造 、美学特征等 角度论述 怀 旧 的 现代特质 。在此不一一列举。 关于 怀 旧 ,影 响最大 的要属 捷克学者 普 实克 的论 文 : ( ( 鲁迅 的 < 怀 旧>— — 中国现 代文 学的先声 。在这篇著名的论文中 , 普实克将 ( ( 怀 旧 与果戈里的 ( ( 钦差大 臣 以及鲁 迅的另一篇 小说 ( ( 风波 进行对 比 ,认 为鲁迅在作品 中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