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PIP协议详情族中文版问题详解3.0
tcpip课后习题答案整理版

第一章1、Internet是以ARPANET 网络为雏形建立的2、现在Internet中广泛使用的TCP/IP协议族,其版本为V43、tcp/ip一般分为网络接口层,网际层,传输层和应用层四层4、常用的http工作在tcp./ip的应用层层5、ip地址属于tcp/ip中网际层的概念6、传输层常用的两个协议是TCP和UDP7、网络接口卡工作再tcp/ip的网络接口层8、osi/rm开放系统互联参考模型共有7层由国际标准化组织提出9、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是1997年6月3日组建的Internet管理和服务机构,行使我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管理职责10、rfc是指请求评价文档第二章1、按照覆盖的地理范围,计算机网络可以分为局域网,城域网和广域网三种2、物理层常用的传输介绍有双绞线,同轴电缆,光纤和无线四种3、物理层数据传输方式有模拟传输,数字传输,光波传输和无线电传输四种4、在数据传输系统中,主要采用的数据编码技术有数字数据的模拟编码,数字数据的数字信号编码和模拟数据的数字信号编码三种5、根据通信双方是否可以同时传输数据,通信可以分为单工通信,半双工通信和全双工通信三种通信方式6、数据编码是指将数据表示成适当的信号形式,以便数据的传输和处理7、在数据传输系统中,主要采用三种数据编码技术:即数字数据的模拟编码,数字数据的数字信号编码和模拟数据的数字信号编码8、常用的数字信号编码方式不归零,差分不归零,曼彻斯特和差分曼彻斯特等第三章1、一个ip地址由网络号和主机号两部分组成2、Ip地址共分为 5 大类3、一个ip地址用4个字节表示,最常用的一种表示格式是点分十进制4、假设一个主机的ip地址为192.168.5.121,而子网掩码为255.255.255.248那么该主机的网络号部分(包括子网号部分)为192.168.5.120/295、以太网是利用Arp协议获得目的主机ip地址与Mac地址的映射关系6、在转发一个ip数据包过程中,如果路由器发现该数据报报头中的ttl字段为0,那么,它首先将该数据报丢弃,然后向源主机发送ICMP报文7、路由器选择算法工作在网际层,它负责确定对所受到的ip数据包应通过哪条传输线转发8、路由表分为静态路由表和动态路由表两种,它们建立与维护方式不同9、tcp/ip协议簇专门设计了用于地址解析的协议,其中ARP可以把一个ip地址映射成对应的物理地址,而对于无法保存ip地址的主机,RARP提供了从物理地址到ip地址的逆向地址映射第四章1、传输层主要提供了TCP和UDP两个常用协议2、端口号用一个16位的二进制数表示3、常用协议HTTP的端口号为804、Tcp可以提供面向连接的可靠的数据流服务。
TCPIP协议簇中文版

TCPIP协议簇中文版篇一:在TCP IP协议簇中,UDP协议工作在______。
A.应用层B.一、整体解读试卷紧扣教材和考试说明,从考生熟悉的基础知识入手,多角度、多层次地考查了学生的数学理性思维能力及对数学本质的理解能力,立足基础,先易后难,难易适中,强调应用,不偏不怪,达到了“考基础、考能力、考素质”的目标。
试卷所涉及的知识内容都在考试大纲的范围内,几乎覆盖了高中所学知识的全部重要内容,体现了“重点知识重点考查”的原则。
1.回归教材,注重基础试卷遵循了考查基础知识为主体的原则,尤其是考试说明中的大部分知识点均有涉及,其中应用题与抗战胜利70周年为背景,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试题当中,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育才价值,所有这些题目的设计都回归教材和中学教学实际,操作性强。
2.适当设置题目难度与区分度选择题第12题和填空题第16题以及解答题的第21题,都是综合性问题,难度较大,学生不仅要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扎实深厚的数学基本功,而且还要掌握必须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否则在有限的时间内,很难完成。
3.布局合理,考查全面,着重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的考察在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和三选一问题中,试卷均对高中数学中的重点内容进行了反复考查。
包括函数,三角函数,数这些问题都是以知识为载体,立意于能力,让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思维方式贯穿于整个试题的解答过程之中。
篇二:在TCP IP协议簇中,UDP协议工作在______。
A.应用层 B一、整体解读试卷紧扣教材和考试说明,从考生熟悉的基础知识入手,多角度、多层次地考查了学生的数学理性思维能力及对数学本质的理解能力,立足基础,先易后难,难易适中,强调应用,不偏不怪,达到了“考基础、考能力、考素质”的目标。
试卷所涉及的知识内容都在考试大纲的范围内,几乎覆盖了高中所学知识的全部重要内容,体现了“重点知识重点考查”的原则。
1.回归教材,注重基础试卷遵循了考查基础知识为主体的原则,尤其是考试说明中的大部分知识点均有涉及,其中应用题与抗战胜利70周年为背景,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试题当中,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育才价值,所有这些题目的设计都回归教材和中学教学实际,操作性强。
TCPIP协议

TCPIP协议协议名称:TCP/IP协议协议概述:TCP/IP协议是一种网络协议套件,用于在互联网中进行数据传输和通信。
它是由传输控制协议(TCP)和互联网协议(IP)组成的,分别负责数据的可靠传输和数据的路由。
协议目的:TCP/IP协议的目的是在互联网中实现可靠的数据传输和通信。
它提供了一种标准化的方式,使不同类型的计算机和网络设备能够互相通信。
协议范围:TCP/IP协议适用于各种类型的网络,包括局域网(LAN)、广域网(WAN)以及互联网。
它被广泛应用于各种领域,如企业网络、云计算、物联网等。
协议要求:1. 数据可靠性:TCP协议负责确保数据在网络中的可靠传输,通过使用序列号、确认应答和重传机制等方法来实现。
2. 数据路由:IP协议负责将数据包从源主机发送到目标主机,通过使用IP地址和路由表等信息来确定数据包的传输路径。
3. 网络互联:TCP/IP协议使不同类型的计算机和网络设备能够互相通信,无论它们使用的是有线还是无线连接。
协议内容:1. TCP协议:- 连接建立:在进行数据传输之前,TCP协议需要通过三次握手建立连接。
这包括客户端发送连接请求,服务器确认请求并发送连接应答,最后客户端再次确认连接应答。
- 数据传输:TCP协议将数据分割成适当大小的数据包,并为每个数据包分配序列号。
接收方根据序列号对数据包进行排序和重组,以确保数据的正确性和完整性。
- 流控制:TCP协议使用滑动窗口机制来控制发送方和接收方之间的数据流量,以避免数据丢失或拥塞。
- 错误恢复:TCP协议通过确认应答和重传机制来处理丢失的数据包和出现的错误,以确保数据的可靠传输。
- 连接终止:在数据传输完成后,TCP协议需要通过四次挥手来终止连接。
这包括客户端发送连接释放请求,服务器确认请求并发送连接释放应答,最后客户端再次确认连接释放应答。
2. IP协议:- IP地址:IP协议使用32位的IP地址来标识网络中的主机和路由器。
IP地址分为网络部分和主机部分,用于确定数据包的传输路径。
TCPIP协议族中文版答案3.0

文件说明:(1)据最后一节课老师的讲解,学过的章节为1-9、13、14、15、19、22。
必考章节为1-9、13、14、15、22,共十三个章节,其中4、5、6、7(checksum)、9、11(3个路由协议)章节为重点章节,具体考卷内容也许会与此有所出入。
(2)翻译之后的答案习题颜色深浅有所区别,参考之时希望注意,能力有限,个别题目没有做出中文解释,还望谅解,英文图的上方出现的Figure1.E2 Solution to Excercixe13字样,译为关于习题2的解决方法图1。
(3)此文件是所给英文答案所有习题的答案,但据整理英文答案发现,老师所给答案只有奇数题号的习题,然而整理人不确定老师是否只考所给答案的习题,还望分享一二。
(4)整理过程难免有误差,许多专业名词的翻译也会出现些许出入,望慎重参考此文件,如若有所疑问可自行在IEC群文件中下载相关英文版习题答案,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并加深个人对题意的理解。
(5)如若明确文件中有错误出现,还望告知身边人,文件整理中尽量使得题意与答案处于同一页面中,如若带来不便,还请见谅,某些习题下方会有些许标注,还望注意到,以防理解出现偏差。
(6)此文件的最后会给大家一些老师提及的重点词汇、问题和整理过程中get到的一些专业名词,也许会对大家理解题意及英文版答案有所帮助。
(7)分享快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解:因D = T * V,D是传播距离,T是传播时间,V是传播速率,所以T=D/V,插入相应的值找寻需要的时间并在电缆中的传播。
T = D / V = (2500 m) / (200,000,000 m/s) = 0.0000125 s = 12.5 μs【注】10base5,一种以太网标准,该标准用于使用粗同轴电缆、速度为10Mbps 的基带局域网络,在总线型网络中,最远传输距离为500米。
1 * 10 -6 s= 1 μs假设最小的帧大小为65字节或者520比特,L = T * R,L是帧的长度,T 是所用时间,R是数据率,因T=L/R,可以计算时间T = L / R = (520 bits) / (10,000,000) bits/s = 0.000052 s = 52μs 【注】Mbps:传输速率是指设备的的数据交换能力,也叫"带宽",单位是Mbps(兆位/秒),目前主流的集线器带宽主要有10Mbps、54Mbps/100Mbps自适应型、100Mbps和150Mbps四种。
TCPIP协议详解

TCPIP协议详解TCP/IP不是⼀个协议,⽽是⼀个协议族的统称。
⾥⾯包括IP协议、IMCP协议、TCP协议。
TCP/IP协议模型,包含了⼀系列构成互联⽹基础的⽹络协议,是Internet的核⼼协议。
基于TCP/IP的参考模型将协议分成四个层次,它们分别是链路层、⽹络层、传输层和应⽤层。
下图表⽰TCP/IP模型与OSI模型各层的对照关系。
1) ⽹络接⼝层:主要是指物理层次的⼀些接⼝,⽐如电缆等.2) ⽹络层:提供独⽴于硬件的逻辑寻址,实现物理地址与逻辑地址的转换.在 TCP / IP 协议族中,⽹络层协议包括 IP 协议(⽹际协议),ICMP 协议( Internet 互联⽹控制报⽂协议),以及 IGMP 协议( Internet 组管理协议).3) 传输层:为⽹络提供了流量控制,错误控制和确认服务.在 TCP / IP 协议族中有两个互不相同的传输协议: TCP(传输控制协议)和 UDP(⽤户数据报协议).4) 应⽤层:为⽹络排错,⽂件传输,远程控制和 Internet 操作提供具体的应⽤程序TCP/IP协议族按照层次由上到下,层层包装。
最上⾯的是应⽤层,这⾥⾯有http,ftp,等等我们熟悉的协议。
⽽第⼆层则是传输层,著名的TCP和UDP协议就在这个层次。
第三层是⽹络层,IP协议就在这⾥,它负责对数据加上IP地址和其他的数据以确定传输的⽬标。
第四层是数据链路层,这个层次为待传送的数据加⼊⼀个以太⽹协议头,并进⾏CRC编码,为最后的数据传输做准备。
举例:俄罗斯套娃、快递的配送数据链路层物理层负责0、1⽐特流与物理设备电压⾼低、光的闪灭之间的互换。
数据链路层负责将0、1序列划分为数据帧从⼀个节点传输到临近的另⼀个节点,这些节点是通过MAC来唯⼀标识的(MAC,物理地址,⼀个主机会有⼀个MAC地址)。
封装成帧: 把⽹络层数据报加头和尾,封装成帧,帧头中包括源MAC地址和⽬的MAC地址。
透明传输:零⽐特填充、转义字符。
TCPIP协议详解

TCPIP协议详解TCP/IP协议详解一、引言TCP/IP协议是互联网的核心协议之一,它是一种面向连接的、可靠的、基于分组的协议。
本协议详解旨在对TCP/IP协议的结构、功能和工作原理进行全面的介绍,以便读者能够深入理解和应用该协议。
二、协议结构TCP/IP协议由四个层次构成,分别是网络接口层、网络层、传输层和应用层。
1. 网络接口层网络接口层负责将数据包从主机发送到网络,并从网络接收数据包。
它定义了物理连接、数据帧格式和地址解析等功能。
2. 网络层网络层负责将数据包从源主机发送到目标主机。
它使用IP协议进行数据包的路由和寻址,确保数据能够正确地传输到目标主机。
3. 传输层传输层负责在源主机和目标主机之间提供端到端的可靠数据传输。
它使用TCP 协议和UDP协议进行数据的分段、重组和错误检测。
4. 应用层应用层是TCP/IP协议的最高层,负责为用户提供各种网络服务。
常见的应用层协议有HTTP、FTP、SMTP等。
三、协议功能TCP/IP协议具有以下主要功能:1. 数据分段和重组传输层使用TCP协议将应用层数据分段,并在目标主机上将分段数据重组成完整的数据。
2. 可靠性传输TCP协议通过序号、确认和重传机制,确保数据能够可靠地传输到目标主机。
3. 流量控制和拥塞控制TCP协议使用滑动窗口和拥塞窗口机制,对数据的发送速率进行控制,以避免网络拥塞和数据丢失。
4. 路由和寻址网络层使用IP协议进行数据包的路由和寻址,确保数据能够正确地传输到目标主机。
5. 地址解析和ARP网络接口层使用地址解析协议(ARP)将IP地址映射为物理地址,以便数据能够正确地发送到目标主机。
四、协议工作原理TCP/IP协议的工作原理如下:1. TCP连接建立在进行数据传输之前,源主机和目标主机需要建立TCP连接。
连接建立过程包括三次握手,即客户端向服务器发送连接请求,服务器回复连接确认,客户端再次回复连接确认。
2. 数据传输一旦TCP连接建立,源主机将数据分段,并通过IP协议将数据包发送到目标主机。
tcpip网络与协议课后习题答案

tcpip网络与协议课后习题答案【篇一:《网络协议分析》习题答案】考给出更好的答案。
第一章1. 讨论tcp/ip成功地得到推广和应用的原因tcp/ip是最早出现的互联网协议,它的成功得益于顺应了社会的需求;darpa采用开放策略推广tcp/ip,鼓励厂商、大学开发tcp/ip产品;tcp/ip与流行的unix系统结合是其成功的主要源泉;相对iso的osi模型,tcp/ip更加精简实用;tcp/ip技术来自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
2. 讨论网络协议分层的优缺点优点:简化问题,分而治之,有利于升级更新;缺点:各层之间相互独立,都要对数据进行分别处理;每层处理完毕都要加一个头结构,增加了通信数据量。
3. 列出tcp/ip参考模型中各层间的接口数据单元(idu)应用层/传输层:应用层报文;传输层/ip层:tcp报文段或udp分组;ip层/网络接口层:ip数据报;网络接口层/底层物理网络:帧。
4. tcp/ip在哪个协议层次上将不同的网络进行互联?ip层。
5. 了解一些进行协议分析的辅助工具可在互联网上搜索获取适用于不同操作系统工具,比如sniffer pro、wireshark以及tcpdump等。
利用这些工具,可以截获网络中的各种协议报文,并进一步分析协议的流程、报文格式等。
6. 麻省理工学院的david clark是众多rfc的设计者,在论及tcp/ip标准的形成及效果时,曾经讲过这样一段话:”we reject kings, presidents and voting. we believe in rough consensus and running code.” 你对他的观点有什么评价。
智者见智,我认为这就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7. 你认为一个路由器最基本的功能应该包含哪些?对于网桥、网关、路由器等设备的分界已经逐渐模糊。
现代路由器通常具有不同类型的接口模块并具有模块可扩展性,由此可以连接不同的物理网络;路由表的维护、更新以及ip数据报的选路转发等,都是路由器的基本功能。
tcp ip协议详解

tcp ip协议详解协议名称:TCP/IP协议详解一、介绍TCP/IP协议是一种网络通信协议,它是互联网的基础协议,用于在网络中传输数据。
本协议旨在详细解释TCP/IP协议的工作原理、数据传输过程和相关概念。
二、TCP/IP协议的组成1. TCP(传输控制协议)- 描述:TCP是一种面向连接的协议,提供可靠的数据传输和错误检测机制。
- 功能:- 分割和重组数据流- 确保数据按顺序传输- 提供可靠的错误检测和纠正- 运行方式:三次握手建立连接,四次挥手断开连接。
2. IP(互联网协议)- 描述:IP是一种无连接的协议,负责将数据包从源主机发送到目标主机。
- 功能:- 将数据分割为数据包并添加源和目标地址- 路由选择:选择最佳路径将数据包传输到目标主机- 版本:IPv4和IPv6三、TCP/IP协议的工作原理1. 数据传输过程- TCP层:- 将数据分割为适当的数据块(称为段)- 添加TCP头部,包含源端口、目标端口和序列号等信息- 发送段到网络层- IP层:- 将TCP段封装为数据包(称为IP数据报)- 添加IP头部,包含源IP地址和目标IP地址等信息- 发送数据包到网络- 网络层:- 通过路由选择算法选择最佳路径- 将数据包传输到目标主机- 目标主机接收到数据包后,按照相反的顺序进行解封装,将数据包逐层传递到应用层。
2. 概念解释- 端口:用于标识应用程序或服务的数字,范围从0到65535。
- IP地址:用于标识网络中的设备,IPv4地址由32位二进制数组成,IPv6地址由128位二进制数组成。
- 数据包:在网络中传输的数据单元,包含数据和控制信息。
- 路由选择:选择传输数据包的最佳路径的过程。
- 三次握手:建立TCP连接的过程,包括客户端发送连接请求、服务器确认请求和客户端确认连接。
- 四次挥手:断开TCP连接的过程,包括客户端发送断开请求、服务器确认请求、服务器发送断开通知和客户端确认断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件说明:(1)据最后一节课老师的讲解,学过的章节为1-9、13、14、15、19、22。
必考章节为1-9、13、14、15、22,共十三个章节,其中4、5、6、7(checksum)、9、11(3个路由协议)章节为重点章节,具体考卷容也许会与此有所出入。
(2)翻译之后的答案习题颜色深浅有所区别,参考之时希望注意,能力有限,个别题目没有做出中文解释,还望谅解,英文图的上方出现的Figure1.E2 Solution to Excercixe13字样,译为关于习题2的解决方法图1。
(3)此文件是所给英文答案所有习题的答案,但据整理英文答案发现,老师所给答案只有奇数题号的习题,然而整理人不确定老师是否只考所给答案的习题,还望分享一二。
(4)整理过程难免有误差,许多专业名词的翻译也会出现些许出入,望慎重参考此文件,如若有所疑问可自行在IEC群文件中下载相关英文版习题答案,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并加深个人对题意的理解。
(5)如若明确文件中有错误出现,还望告知身边人,文件整理中尽量使得题意与答案处于同一页面中,如若带来不便,还请见谅,某些习题下方会有些许标注,还望注意到,以防理解出现偏差。
(6)此文件的最后会给大家一些老师提及的重点词汇、问题和整理过程中get到的一些专业名词,也许会对大家理解题意及英文版答案有所帮助。
(7)分享快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解:因D = T * V,D是传播距离,T是传播时间,V是传播速率,所以T=D/V,插入相应的值找寻需要的时间并在电缆中的传播。
T = D / V = (2500 m) / (200,000,000 m/s) = 0.0000125 s = 12.5 μs【注】10base5,一种以太网标准,该标准用于使用粗同轴电缆、速度为10Mbps 的基带局域网络,在总线型网络中,最远传输距离为500米。
1 * 10 -6 s= 1 μs假设最小的帧大小为65字节或者520比特,L = T * R,L是帧的长度,T 是所用时间,R是数据率,因T=L/R,可以计算时间T = L / R = (520 bits) / (10,000,000) bits/s = 0.000052 s = 52μs【注】Mbps:传输速率是指设备的的数据交换能力,也叫"带宽",单位是Mbps(兆位/秒),目前主流的集线器带宽主要有10Mbps、54Mbps/100Mbps自适应型、100Mbps和150Mbps四种。
1字节=8比特,也就是65字节=520比特,填充需要46字节的数据部分,如果数据从上一层接收到的是42字节,则仍需要在这个数据上填充 46-42=4字节(1)相同点:对媒体访问有同等的权利;都可以访问媒体。
(2)不同点:CSMA/CD:先听后发,边发边听,冲突停发,随即延迟后重发;可以引发碰撞。
CSMA/CA:它需要介质有一个特殊的时间量来通知其他站点;不会发生碰撞。
字段IEEE802.3字段长度IEEE802.11字段长度目的地址 6源地址 6地址1 6地址2 6地址3 6地址4 6FC 2D/ID 2SC 2PDU长度 2数据和填充1500帧主体2312FCS(CRC) 4 4优点:很简单,源,目的地和路由器需要单独处理每个数据包,不需要考虑它们之间的关系,也就意味着没有连接建立和连接终止的阶段,在源与目的地之间也就没有额外的数据包交换。
缺点:数据包到达目的地的时候是无序的,上层需要将其重新排列。
答:2n每一个数据报从源点开始时需要有一个碎片识别,并且每个片段中都有,终点计算机便可以使用该标识识别出所有的碎片属于同一个数据报。
无论是报文大小,面向连接的时延总是比无连接的要大。
但在面向连接服务中,长报文时延的开销会比短报文的小。
通常一个路由器连接着各自拥有着不同MTU不同的网络,连接收到的数据包可能会有一个比MTU大的数据包的连接,也就意味着路由器需要将数据进行分片,但IPv6不允许路由器中存有碎片,也就是需要做一些调查,使得数据包足够小,以至于可以通过所有的连接。
设置定时器的原因:片段可能已丢失以至于永远不会达到目的主机,而目的主机不能一直等待。
标准:目的主机则开始计时,超时之后它可以发送一个错误的信息通知源主机数据包丢失,若有必要,需要重新发送。
基于主机信息的超时持续时间可能会搜集网络状态信息,如果在先前的数据包到达的时就有很多延迟,那就意味着网络拥挤,并且该片段会很快到达(不一定丢失)。
a. 28 = 256 addressesb. 216 = 65536 addressesc. 264 = 1.846744737 × 1019 addresses310 = 59,049 addressesa.(8比特)/ (4比特每个十六进制数字)=2个十六进制数字b.(16比特)/ (4比特每个十六进制数字)=4个十六进制数字c.(24比特)/ (4比特每个十六进制数字)=6个十六进制数字a. 第一个字节是 208 (处于192 和223之间) 故属于 C类b. 第一个字节是 238 (处于 224 和 239之间) 故属于D类c. 第一个字节是 242 (处于240 和255之间) 故属于E类d. T第一个字节是 129 (处于 000 和 127之间)故属于 A类【注】A类:000-127;255.0.0.0.。
B类:128-191;255.255.0.0.。
C类:192-233;255.255.255.0.。
D类:224-239;E类:240-254判断IP地址类别时,只需注意其第一个字节所属围。
a.该IP地址属于A类地址,网络标识为114,主机标识为34.2.8b.该IP地址属于B类地址,网络标识为 132.56,主机标识为8.6c.该IP地址属于C类地址,网络标识为208.34.54 ,主机标识为12d.该IP地址属于E类地址,这个地址不能被分为网络标识和主机标识。
【注】IP地址={<网络号>,<主机号>}IP地址类型最大可指派的网络数网络号主机号子网掩码A类地址(27-2)8位24位255.0.0.0.B类地址16383(214-2)16位16位255.255.0.0.C类地址207151(221-1)24位8位255.255.255.0 D类地址多播地址E类地址保留今后使用首先改变地址的围(减1)基于256 2, − 1 = (0.0.7.255)2首地址122 12 7 0不同(基于256)0 0 7 255末地址122 12 14 255a. We can apply the first short cut to all bytes here. The result is(22.14.0.0).b. We can apply the first short cut to all bytes here. The result is(12.0.0.0).c. We can apply the first short cut to bytes 1and 4; we need to apply the secondshort cut to bytes 2 and 3. The result is (14.72.0.0).110 → 0 + 64 + 32 + 0 + 8 + 0 + 0 + 0200 → 128 + 64 + 0 + 0 +8 + 0 + 0 + 0200 → 128 + 64+ 32 + 0 + 8 + 0 + 0 + 0d. We can apply the first short cut to bytes 1 and 4; we need to apply the secondshort cut to bytes 2 and 3. The result is (28.0.32.0).IP地址:25 34 12 56子网掩码:255 255 0 0首地址: 25 34 0 0末地址可以通过添加子网中的地址数232-n =216或者通过IP地址的掩码的补码IP地址:25 34 12 56掩码补充:0 0 255 255末地址:25 34 255 255首地址可以通过IP地址的掩码相加得到,如下所示:IP 地址: 202 . 44 . 82 . 16掩码: 255 . 255 . 255 . 192首地址:202 . 44 . 82 . 0Note that we use the first short cut on the first three bytes. We use the second short cut on the fourth bytes:16 → 0 + 0 + 0 + 16 + 0 + 0 + 0 + 0192 → 128 + 64 + 32 + 0 + 0 + 0 + 0 + 0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末地址可以通过添加子网中的地址数232-n =216 或者通过补充IP地址的掩码来获得,如下所示:IP 地址: 202 . 44 . 82 . 16掩码补码: 0 . 0 . 0 . 63末地址: 202 . 44 . 82 . 63Note that we use the first short cut on the first three bytes. We use the second short cut on the fourth bytes:16 → 0 + 0 + 0 + 16 + 0 + 0 + 0 + 063 → 0 + 0 + 32 + 16 + 8 + 4 + 2 + 163→ 0 + 0+ 32 + 16 + 8 + 4 + 2 + 1根据题意,可知,首地址可以通过有掩码为255.255.0.0 (/16).的主机地址得到主机地址: 25 . 34 . 12 . 56掩码: 255 . 255 . 0 . 0子网首地址: 25 . 34 . 0 . 0末地址可以通过掩码为0.0.255.255的主机地址得到主机地址: 25 . 34 . 12 . 56掩码补码: 0 . 0 . 255 . 255末地址: 25 . 34 . 255 . 255需要注意的是最大限制在216个地址,我们可以拥有足够小的块只要地址的数字可以分开这些数字。
如下所示,划分出的子网数恰好等于甚至高于所需要的子网数。
2 = 1;1的个数:1;划分出的子网数:2a.log262=5.95 ;1的个数:6;划分出的子网数:64b.log2122=6.93;1的个数:7;划分出的子网数:128c.Log2250 = 8;1的个数:8;划分出的子网数:256d.Log21024 =10; 额外的1s:10;可能的子网:1024;掩码:26a.Log2b.每个子网的地址数:232-26=64c.第一个子网:首地址是这一块的地址的开始子网1的首地址:130 . 56 . 0 . 0为求末地址,需要给予256 (0.0.0.63)写63,并将其加在首地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