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水准测量方法

合集下载

三等水准仪测量的方法和计算的方法

三等水准仪测量的方法和计算的方法

三等水准仪测量的方法和计算的方法三等水准仪测量是工程测量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它主要用于测定两个点之间的高差,以及在地形起伏较大的地区进行高程控制。

三等水准测量的精度和准确性很高,适用于大型工程测量和地形测量。

一、三等水准仪的使用方法1.首先需要选择好测量的起点和终点,并在两个点之间设置好控制点。

2.然后在起点和终点分别设置好基准点,使用三等水准仪进行观测。

3.进行观测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好观测的时机,通常在无风、无雨、无雾的情况下进行观测,确保结果的准确性。

4.观测时需要使用支架将水准仪固定好,然后进行准线调节。

5.在观测时,需要不断观测并记录水准仪的读数,直到达到稳定状态。

6.观测完成后,需要对观测数据进行处理,计算出两点之间的高差。

二、三等水准测量的计算方法1.在观测完成后,需要对所得的观测数据进行处理,计算出两点之间的高差。

2.首先根据观测数据计算出高度差的平均值,然后进行精度分析,判断观测结果的可靠性。

3.然后根据高度差的平均值计算出两点之间的实际高差,通常采用平均高差法进行计算。

4.在计算过程中要根据实际情况考虑周围环境的影响,并进行修正。

5.最后得出两点之间的高差,并进行误差分析,评估观测结果的准确性。

三、三等水准测量的应用领域1.三等水准测量主要应用于大型工程测量,如铁路、公路、水利工程等的高程控制。

2.在地形起伏较大的地区,三等水准测量可以帮助确定地形的高程,为地形测量提供基础数据。

3.三等水准测量也被广泛应用于建筑工程中,如高层建筑、桥梁、隧道等的施工控制和监测。

4.另外,在地质勘探和海洋工程中,三等水准测量也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四、三等水准测量的注意事项1.在进行三等水准测量时,需要保证观测的准确性和稳定性,避免因外界因素影响观测结果。

2.在使用水准仪时,需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确保仪器的精度和可靠性。

3.对于观测数据的处理和计算,需要采用科学的方法,严格控制误差,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三四等水准测量步骤

三四等水准测量步骤

三四等水准测量步骤1.配置测量仪器:选取合适的水准仪、三脚架和测量杆。

水准仪的精度应满足实际要求,三脚架应稳固可靠,测量杆应符合测量精度要求。

2.设置基准点:选择目标区域内的基准点,通常选择地面上稳固的建筑物或其他固定物体作为基准点。

在基准点上设置一块固定的水平基准面,可以使用水泥、磁砖等材料制成。

3.定位和测量基准点:使用测量杆定位并记录基准点的坐标,确保基准点的位置准确无误。

4.设置测量线:在目标区域内选择合适的测量线路,一般使用直线或直角线路。

测量线的选择应依据目标区域的地理条件和要求确定,确保测量结果的精度。

5.建立起测点:在测量线上依据设定的测量间距建立一系列测点。

每个测点应在地表上标注,并使用固定的标识牌或其他可识别性的方式标记起来。

6.进行测量:一般情况下,采用直接测量法进行水准测量。

操作员站在基准点上,测量仪器放置在附近的测点上,进行观测和记录。

观测时,操作员应控制测量仪器的准确水平,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7.处理数据:记录测量数据,包括观测点的坐标和观测结果。

根据测量数据进行计算和分析,求得各个测点的高程差异。

8.修正和纠正:根据实际情况,对测量数据进行修正和纠正。

包括环境条件的考虑、仪器误差的校正和观测点的异常处理等。

9.分析结果:对测量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解释和推断,并生成测量报告。

10.验证结果:对测量结果进行验证,可以使用其他测量方法进行比对,评估水准测量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11.定期检查和维护:定期对测量仪器进行检查和维护,保持其正常运行和精度。

以上是三、四等水准测量的基本步骤,通过严格按照步骤进行操作,可以得到较为可靠和准确的测量结果。

但需要注意的是,实际的水准测量工作可能由于测量条件、环境因素等影响因素的存在,可能会有一定的误差和偏差。

因此,在进行水准测量时,应该对测量结果进行合理的评估和判断。

三等水准仪测量的方法和计算的方法

三等水准仪测量的方法和计算的方法

三等水准仪测量的方法和计算的方法三等水准仪是测量大地高程的仪器,它的测量精度和适用范围介于一等水准和二等水准之间。

在工程测量和地形测量中,常常使用三等水准仪进行高程测量。

三等水准仪的测量方法主要分为测高方法和相对方法两种。

一、测高方法1.正射法:利用水平线和天线所在的垂直平面即观察方向所在的垂直平面相交于一条水平线,通过测算观察点的高程差,从而确定目标点的高程。

这种方法适用于平坦地区和近似平面的地形,观察点和目标点的高程差较小。

2.双面视线测量法:在目标点的两个方向上分别设置观察点,通过在两个方向上观测与目标点相对高差,再经过后续计算可确定目标点的高程。

这种方法适用于地势复杂、陡坡地区和近似垂直面的地形。

3.高差闭合测量法:将测量线路的起点和终点相接合,形成闭合回路,通过测算回路的高差闭合差,然后按照一定比例分摊闭合差,从而确定每个控制点的高程。

这种方法适用于较大范围的高程测量,更适合处理复杂地形的控制点高程测量。

二、相对方法1.单面视线法:在水准线上的固定基点上设立测站,通过观测水准仪视线和目标点的交点的高差来确定目标点的高程。

这种方法适用于地势起伏不大的平整地区,适合测量局部高程控制点。

2.利用已知控制点法:在已知高程的控制点上设置测站,通过测算测站与目标点的高差,然后与已知控制点的高程差比较,从而求得目标点的高程。

这种方法适用于需要测量大范围高程的场合,要求控制精度高。

在三等水准测量中,我们通常要计算一些重要的参数,如高程差、尺度差、闭合差等。

1.高程差计算:高程差是指测量线路中相邻两个控制点的高程差。

计算高程差时,首先需要记录水平线的观测读数和天线的观测读数,然后根据高程仪的常数和观测读数进行计算。

2.尺度差计算:尺度差指的是在同一观测方向上,目标点与测站之间的垂直距离。

计算尺度差时,需要记录观测读数和观测方向的读数。

根据高程差和观测方向的读数进行计算。

3.闭合差计算:闭合差是指测量线路的起点和终点之间的高程差。

二等水准测量方法与步骤

二等水准测量方法与步骤

二等水准测量方法与步骤一、二等水准测量的方法1.直接高程测量法:利用水准仪测量地面上两个或多个点的高程差异,然后根据高程差值确定地面上的高程。

2.差测法:通过测量高程差异点与参考点的高程差异,来确定测区域内其他点的高程。

3.内插法:使用已知高程点的高程值和其位置之间建立的高程变化模型,通过测量其他未知高程点与已知高程点之间的距离和角度,来计算未知点的高程。

二、二等水准测量的步骤1.设计测量路线:根据需要测量的范围和准确度要求,选择合适的测量路线。

通常采用闭合回路或控制线路的设计。

2.建立测量控制网:在测量路线上布设各个测点,并记录其标高和坐标。

控制网中应包含起点、终点、定位点和过渡点等。

3.设置基准点:在测量路线的起点设置一个基准点,以该点的高程作为整个测量工作的基准。

4.仪器校准:对水准仪进行校准,包括调整仪器的水平方向和测量准度。

5.差值测量:在测量路线上选取若干控制点,通过测量其与基准点之间的高程差异,计算出这些控制点的高程值。

6.定位控制点:在测量路线上选取若干控制点,通过观测其与已知控制点之间的高程差异和水平角度,来确定这些控制点的坐标。

7.内插测量:在测量路线上选取若干测点,通常为需要测量的目标点,通过观测其与已知控制点之间的水平角度和垂直角度,来计算出这些测点的高程值。

8.数据处理:使用计算机软件对测量数据进行处理和校正,包括检查观测值的准确度、计算各个控制点和测点的高程值和坐标等。

9.结果分析:根据处理后的测量数据,分析测区域内的地形特征和高程差异,以及确定所需工程设计的要求。

10.编制成果图:将测量结果绘制成高程图或等高线图,作为工程设计和施工的参考。

11.定期监测:对已建成工程进行定期的水准测量,以确保工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总结:二等水准测量是一项需要精密仪器和技术的工作,它能够准确测量地表的高程差异,为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重要的参考。

在进行二等水准测量时,需要经过设计测量路线、建立测量控制网、设置基准点、仪器校准、差值测量、定位控制点、内插测量、数据处理、结果分析、编制成果图和定期监测等步骤。

四等水准测量计算方法

四等水准测量计算方法

四等水准测量计算方法
嘿,朋友们!今天咱就来讲讲这四等水准测量计算方法。

你想想看,就好像搭积木一样,每一块都得放对地方,这四等水准测量也是如此!
比如说吧,水准测量时得先立好水准仪,这就好比搭积木的第一步,得稳稳当当的。

然后观测读数,那可比作仔细挑选合适的积木块呢!在计算的时候呢,可不能马虎,得像拼图一样,一点一点把数据拼起来。

看,高差怎么算?不就是后尺读数减去前尺读数嘛!就像减掉一块积木,得到一个高度差。

然后累计高差,这就是把一块一块的高度差堆积起来呀。

再说啦,闭合差怎么处理?那不就是发现搭积木过程中有不合适的地方,咱得调整调整嘛!咱得认真对待每一个步骤,这样才能得出精确的结果呀。

哎呀呀,掌握了四等水准测量计算方法,就像是掌握了一门超级厉害的技能,能让我们在测量的世界里游刃有余!
结论:四等水准测量计算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只有熟练掌握,才能做好测量工作。

三四等水准的测量方法

三四等水准的测量方法

三四等水准的测量方法水准测量是一种测量地面高程差异的方法,用于确定点之间的相对高度。

根据精度的要求,水准测量可以分为一、二、三和四等水准。

在此,我们将重点介绍三、四等水准的测量方法。

三等水准是一种中等精度要求的水准测量,适用于城市规划、工程建设及土地调查等方面。

它通常采用变换水准法进行测量。

变换水准是通过仪器测量控制点的高程,然后沿着测量线进行测量,将高程值通过计算和调整传递到目标点。

变换水准测量包括以下步骤:1.建立高程基准点:在观测区域内选择合适的基准点,其高程已知。

这些基准点可以是水准标志或测量图上的高程点。

2.设置测量线路:根据测量任务的需求,在测量区域内选择测量线路。

测量线路应具备避开障碍物、地形较为平坦的特点。

3.布设控制点:根据测量线路的长度和地形的变化,确定适量的控制点,控制点应覆盖整个测量区域,使之与基准点连成闭合回路。

4.进行测量观测:使用水准仪或全站仪,在控制点上进行测量观测,记录高差和水平距离。

5.数据处理与计算:将观测到的高差和水平距离数据进行处理与计算,得到各控制点的高程值。

6.调整水准回路:根据计算得到的结果,对整个水准回路进行调整,以消除系统误差和观测误差。

常用的调整方法有平差法和最小二乘法。

7.高程传递:将调整后的高程值通过计算沿着测量线路传递到目标点。

四等水准是一种相对精度较低的水准测量,适用于一般土地调查和农田的高程测量。

相对于三等水准,四等水准需要更少的控制点和观测次数,因此成本更低。

四等水准采用的是闭合水准测量法。

闭合水准测量法包括以下步骤:1.建立高程基准点:在观测区域内选择一个基准点,其高程已知。

这个基准点可以是水准标志或测量图上的高程点。

2.设置测量线路:根据测量任务的需求,在测量区域内选择测量线路。

测量线路应具备地形较为平坦的特点。

3.布设控制点:根据测量线路的长度和地形的变化,确定适量的控制点,控制点应覆盖整个测量区域。

4.进行测量观测:使用水准仪或全站仪,在控制点上进行测量观测,记录高差和水平距离。

四等水准测量的步骤

四等水准测量的步骤

四等水准测量的步骤一、引言四等水准测量是一种常见的测量方法,它可以用于测量地表的高程差。

本文将介绍四等水准测量的步骤,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该方法。

二、准备工作进行四等水准测量前,需要进行一系列准备工作。

首先,需要选择合适的测量站点,确保其地理位置准确。

其次,需要准备好测量仪器,如水准仪、测量杆等。

同时,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测量计划,确定测量的起点和终点。

三、设置测量基准点在进行四等水准测量时,需要设置测量的基准点。

基准点是一个已知高程的点,可以通过国家或地方提供的基准点数据来确定。

在实际测量中,可以选择离测量线较近且高程相对稳定的位置作为基准点。

设置基准点后,需要使用水准仪进行校准,以确保测量的准确性。

四、测量控制点在进行四等水准测量时,需要设置一系列控制点,以确定测量线的方向和距离。

这些控制点可以是地面上的固定点或物体,也可以是测量杆上的刻度。

通过测量控制点的高程差,可以计算出测量线上其他点的高程差。

五、测量中间点在设置好控制点后,需要在测量线上选择一些中间点进行测量。

中间点的选择应尽可能均匀分布,以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在测量中间点时,需要使用水准仪对测量杆进行读数,并记录下相应的高程数据。

六、计算高程差测量完所有中间点后,需要对测量结果进行处理,计算出各个测点之间的高程差。

计算高程差时,可以使用传统的手工计算方法,也可以使用计算机辅助工具进行处理。

无论使用何种方法,都需要保证计算的准确性和精度。

七、绘制测量曲线根据计算出的高程差数据,可以绘制出测量线的曲线图。

绘制测量曲线有助于直观地了解测量线的变化趋势,同时也可以帮助分析测量结果的可靠性。

在绘制曲线时,需要注意选择合适的比例尺和坐标轴刻度,以使曲线图更加清晰明了。

八、数据分析和报告完成测量和绘制曲线后,需要对测量数据进行分析,并撰写测量报告。

报告应包括测量的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等内容,以便他人理解和应用测量数据。

在撰写报告时,需要使用简明扼要的语言,避免冗长和复杂的句子,以提高报告的可读性。

四等水准测量方法

四等水准测量方法

四等水准测量方法
四等水准测量方法是一种较为简单的高程测量方法,通常用于对地形的初步了解和粗略计算等级较低的水工渠道和灌溉基础设施的高程。

其具体步骤如下:
1. 建立基准点:找到一个稳定、不易移动的标准点,通常采用混凝土柱或钢筋水泥柱。

将基准点的高程作为起始点。

2. 设立测站:选定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地点,称为测站,采用经验估计其高程,记录在记录本上。

3. 连续接测:从基准点出发,逐一到达每个测站,插入水准仪,记录测量数据。

重复该过程,直到测量全部站点。

4. 数据处理:将每个测站的高程值及其上下距离(即高差)记录在表格中。

通过计算和校验,得到最终的高程数据。

注意事项:
1. 选择基准点时,应尽可能选择稳定、不易移动的物体作为标志。

2. 设立测站时,应尽量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地点,以便后续工作的参考。

3. 连续接测时,应尽可能保证水准仪的平稳和稳定,确保高差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 在数据处理过程中,应注意校验数据的准确性和一致性,确保计算结果的可靠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四等水准测量仍采用DS3水准仪,水准尺可用双面尺,观测程序可简述为后前前后,即在每个测站上的观测顺序为:
1,后视黑面,依次读取下丝、上丝和中丝读数;
2,前视黑面,依次读取下丝、上丝和中丝读数;
3,前视红面,读取中丝读数;
4,后视红面,读取中丝读数。

三、四等水准测量的观测和计算次序(表1)
四等水准测量观测顺序也可以采用后后前钱,四等水准测量还可采用单面尺进行观测,其观测顺序为后—前—变更仪器高—前—后
二、计算与检核的方法
1,三等和四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
四等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指标(表2)
2、计算与检核
(1)视距计算
后视距离:(9)=[(1)-(2)]X100
前视距离:(10)=[(4)-(5)]X100
前、后视距差:(11)=(9)-(10)
前、后视距差(11)之值应符合表2中之规定
前、后视距累积差:(12)=前一站的(12)+本站的(11) (12)之值应符合表2中前、后视距累积差的限差要求。

(2)高差计算
①同一水准差红面、黑面中丝读数的校核 红、黑面中丝读数差按下式计算:
前尺:(13)=(6)+K 前-(7) 后尺:(14)=(3)+K 后-(8)
其中:K 前、K 后为水准尺红、黑面的常数差,分别为和。

(13)、(14)之值应符合表2中红、黑面读数差限差的要求。

②计算黑面、红面的高差
黑面: (15)=(3)-(6) 红面: (16)=(8)-(7)
由于两尺的红面常数差K 分别为和,因此(16)±后才是红面测得的高差。

若后尺为,前尺为,应取“+“号,反之,后尺为,前尺为,则应取”-“号。

校核:(17)=(15)-(16)±=(14)-(13)
(17)之值应符合表2中红、黑面所测高差之差的限差要求。

③计算平均高差 平均高差:(18)=
21[(15)+(16)±]=(15)- 2
1
(17)=(16)±+(17) (3)测段的最终校核 ①高差部分
∑[(3)+(8)]- ∑[(6)+(7)]= ∑(15)+(16)]=2∑(18)(± 其中,括号中的±在测站数为奇数的情况下才需要。

②视距部分
∑(9)- ∑(10)=末站的(12) 水准路线总长: L=∑(9)+ ∑(10)
四等水准测量记录表格
测段的最终检核:
(1)高差部分
红、黑面后视总和减红、黑面前视总和应等于红、黑面高差总和,并且等于平均高差总和的两倍(本例是奇数站,应等于±)。

检核如下:
∑[(3)+(8)]- ∑[(6)+(7)]=++…+-++…+=()+()+()=
2∑(18)=2X[++]=2X=-7.477m
高差计算无误。

(2)视距部分
后视距离总和减前视距离总和应等于末站视距累积差。

检核如下:
∑(9)- ∑(10)=(++)-++=末站(12)
视距计算无误。

测段总长:L=∑(9)+ ∑(10)=+=
由表2知,用DS3水准仪观测,黑红面读数差(13)、(14)不得大于2mm;黑红面所测高差之差(17)不得大于3mm;前后视距差(11)不得大于3m;前后视距累积差(12)不得大于6m。

本测段的观测完全符合以上精度要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