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精品专题:中国古代外交史

合集下载

高考历史复习专题四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史

高考历史复习专题四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史

高考历史复习专题四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史[知识整合]一、古代与东亚的关系:1、与日本的关系2、与朝鲜的关系3、中华文化圈二、古代与东南亚、印度半岛的关系:1、与东南亚的关系2、与印度半岛的关系3、华侨开发南洋三、古代与中亚、西亚、欧非各地的关系:1、陆上丝绸之路2、海上丝绸之路3、郑和下西洋4、与欧洲的关系5、与中亚、西亚的关系[重点突破]1、外交途径:(1)政治:政府间往来(2)经济:经贸交流(3)文化:技术交流(4)军事:战争2、外交频繁的共同原因:(1)政治环境:稳定(2)经济:领先(3)交通:发达(4)航海技术:进步(5)政策:开明三、闭关政策:1、含义:明后期和清前期推行的严格限制对外交往的政策2、原因:(1)内因:①封建制度渐趋衰落②维护自然经济③思想自满、保守④害怕东南沿海人民与外联合生事(2)外因:殖民者入侵3、影响:积极消极↓↓一定程度上为主4、结论:开放兴,闭关亡四、明清时期为何出现侵略与反侵略现象:1、侵略(1)日本(倭):抢劫掠夺(2)欧洲列强:资本积累(3)中国:(明中期后)日趋衰落2、反侵略:威胁到中国政府和人民利益五、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规律及启示:1、规律:(1)以友好为主,中外交往频繁(2)发展趋势是由开放走向闭关2、启示:(1)“开放兴,闭关亡”,要加强对外开放(2)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是对外交流的重要条件,要……(3)和平友好交往是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主流,今天中国人民更要热爱和平、崇尚友好。

[典型题例]例: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成祖疑惠帝(建文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敕郑和)等通使西洋,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赍(携带)金币,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

……自宣德以还,远方时有至者,要不如永乐时……自和后,凡将命海表者,莫不盛称和以夸外番,故俗传三保太监下西洋,为明初盛事云。

——《明史·郑和传》材料二 [宣德六年(1431年)郑和自述]自永乐三年(1405年)奉使西洋,迄今七次,所历番国。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精讲精练中国史 专题10 现代中国的外交关系(教师版)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精讲精练中国史 专题10 现代中国的外交关系(教师版)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精讲精练中国史专题10 现代中国的外交关系(教师版)【考纲要求】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

【考情分析】在近几年高考中,几乎年年涉及本专题内容。

从考查的题型看,以选择题居多,也包括材料解析题和问答题。

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有:的外交方针和政策;中苏、中日关系;万隆会议等。

在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强和对外开放日益扩大的今天,争取世界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主旋律,本专题的内容极具现实意义。

在综合考试形势下又极易与其他内容综合,实现从古到今、从中到外的综合联系,具有较多的切入点,故应特别关注。

【思维导图】【高频考点整合】考点的外交时期方针政策原则成就备注20世纪50年代自主的和平外交“另起炉灶”“一边倒”“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与苏联等17个国家建交打破了封锁孤立中国的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外交政策的成熟,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1954年参加日内瓦会议是首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1955年参加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了会议的成功召开20世纪70年代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国际地位提高,掀起建交热潮中美关系的缓和与正常化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新时期不结盟政策推进新型区域合作(积极参加亚太经合组织的活动;建立上海合作组织)①为现代化建设争取了良好的国际环境,加快了经济和社会发展进程②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感悟高考】2.(·山东高考)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目的是( )A.打破西方国家的外交封锁B.促进世界多极化的发展C.加强之间的合作D.推动不结盟运动的兴起【特别注意】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特点50年代外交60年代外交70年代外交80年代以后外交政策五项原则国际会议中苏恶化中美交恶第三世界共同发展维护和平交流合作中日建交中美正常恢复席位(1)包容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既适用于社会制度相同的国家,也适用于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既适用于发展中国家,也适用于发达国家;既适用于国家间的政治关系,也适用于国家间的经济关系。

高考历史复习中国古代外交史总结

高考历史复习中国古代外交史总结

《中国古代外交(海外贸易)关系专题整理》
一、外交往来
两汉魏晋时期的对外交往:
1.汉:开辟两条丝绸之路,中外贸易逐渐发展,被称为“丝国”。

2.北魏:与朝鲜半岛、日本、中亚和西亚往来
隋唐时期的对外交往:唐:广州(市舶使)瓷器大量出口
宋元时期对外经济交往
1.宋:同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半岛、非洲贸易;海外贸易税收成为南宋国库的重要财源。

2.元:元大都是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

泉州是当时世界第一大港。

明清时期的对外交往
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被称为“瓷器大国”;“海禁”和“闭关锁国”。

二、古代的外交政策
1.汉-----明前期: 开放
2. 明中期----清鸦片战争前: 闭关锁国
3.侵略和反侵略
三、我国古代朝贡贸易的特点
官府控制下的中国古代对外贸易中,朝贡贸易占有重要地位,其目的不在于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是要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要求。

四、我国古代对外交往频繁的原因:
1.大前提:政策,交通和吸引力
2.具体:政治稳定,国家统一
思想开放,政策开明
经济繁荣(根本原因),文化领先
交通发达,技术进步
民族融合
农业手工业技术领先
4.我国国古代对外交往的影响:1.扩大中国影响
2.经济文化交流
3.丰富人民生活
4.增加彼此信任和友谊
5.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1。

【高中历史】中国古代外交+朝贡外交+课件+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高中历史】中国古代外交+朝贡外交+课件+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4.历史演变
(3)朝贡制度的鼎盛时期——明
·朝贡被当向海外诸国中华传统封建礼制的载体。朝贡就是通过外夷进贡和中朝赐封等 形式让蛮夷之国接受中国的传统文化熏陶,从心理上达到使蛮夷归化、尊崇中国为天 朝上国的目的。并用儒家的纲常伦理道德来约束蛮夷的言行,从而彻底消除蛮夷对中 国的安全威胁。
1371年明太祖朱元璋明确规定了把朝鲜国、日本国、大琉球、小琉球、安南国、 真腊国、暹罗国、占城国、苏门答剌、西洋国、爪洼国、湓亨国、白花国、三弗齐国、 渤泥国等15国列为“不征诸夷”,写入《祖训》,告诫子孙:这些蛮夷国家如果不主 动挑衅,不许征伐。他并且确定了“厚往薄来”的朝贡原则。由此最后确立了朝贡体 系成为东方世界的通行国际关系体制。在这个体制中,中国中原政权成为一元的中心, 各朝贡国承认这一中心地位,构成中央政权的外藩。
如外遣 何使 评国 价交与 他们之间关清朝是一种 的系什 关么 系样 ??的







对中 外 交国 往古 交 流代
基础梳理(根据涉及编目补充相关内容)
朝代 汉——交往扩大 隋唐——空前发展
对外交往
陆地 陆路经河西走廊向中亚、西亚延伸
海上
①海路从合浦郡徐闻县出发,最 远可以航行到印度南部。
②东汉时期,倭国(日本)派使 臣来朝。
4.历史演变

(1)朝贡制度的初创时期———先秦到唐
·三国魏晋南北朝 虽然中国处于长期的分裂割据局面‚综合国力远逊于秦汉,但各割据政 权仍然 不忘封建华夷观念,并借助外夷来朝营造封建正统气氛。如:
梁元帝萧绎亲自将当时来华朝贡的外国使者形状及各国有关情况绘成
《职贡图》一卷,这是我国最早的 《职贡图》。
4.历史演变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7中国古代的外交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7中国古代的外交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7中国古代的外交(一)明清前外交发展的原因(1)国家强盛。

(2)海陆交通发达,航海技术进步(3)统治者开明的对外政策。

(二)概况秦汉时期: 对外交往初步发展①范围: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扩展,与周边亚洲国家交往为主,与欧洲国家开始有了直接的交往。

②交通:以陆路为主(“丝绸之路”),海路为辅,开始吸收外文化③内容:商品以丝绸、铁器为主,单向输出隋唐时期: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也大大发展①范围:东亚文化圈形成,与亚洲、欧洲、非洲有商贸和文化往来。

②交通:陆海并举,海运和陆运都很发达④内容:双向交流(商贸、文化、使节往来)4、明清(鸦片战争前)频繁,走向衰落①对外交往频繁:郑和七次下西洋②政策:由开放转向闭关锁国③开始遭到西方殖民侵略,中国人民开始了反殖民、反侵略的斗争④开始介绍西方的科学知识(如徐光启翻译西方的科学著作,介绍西方的水利方法)(三)外交政策1、汉—明:开放;2、明末—清初:“闭关政策”原因:①是落后闭塞的自然经济的产物②是维护国家主权的需要。

影响:阻碍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之后。

认识:对外开放和相互交流是历史的主流。

(四)对外交往的内容(途径)1、经济:官方和民间贸易2、政治:派遣使节和留学生3、文化:宗教传播,文化交流4、军事:战争(具体内容详见课本)附:对外贸易(1)概况:秦汉:对外贸易的开始,以陆路为主。

(丝绸之路、与朝鲜、日本、越南、西域的交流)唐朝:对外贸易繁荣,水陆并进。

(朝鲜、印度、波斯、大食、罗马贸易频繁)明朝:海运发达,郑和下西洋与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直接贸易,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地区。

清朝:闭关锁国,只准广州一地接待外商。

对外贸易萎缩,中国逐渐落在世界潮流后面。

(2)中国古代对外贸易(或外交)的五个特点:①先陆路贸易,后海路贸易。

唐朝以前以陆路交通为主,唐朝时海陆贸易并重,宋元明清时,陆路贸易下降,海路贸易地位日渐上升。

②外贸政策由开放到闭关。

第二轮复习3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史

第二轮复习3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史

外国国名和地名的古今对照
1、安息 2、大秦 3、新罗 4、天竺 5、波斯 6、大食 7、西洋 8、南洋
汉唐时期中外交往特征的不同及其原因
不同特征: (1)汉代以陆路为主;唐代海陆并举 (2)汉代以商贸为主;唐朝时使臣、商贸交往、文 化交往全面展开 (3)汉代以丝、丝织品为主;唐代丝绸、瓷器、纸 张、茶叶等物品大为增加 (4)汉代中外交往具有单向性;唐代中外交往具有 双向性,不仅传播唐文化,而且广泛吸取各国经 济文化成果 原因:
我国的对外交往在宋元时期同汉唐时期相比 有何异同?到了明清时期(鸦片战争前)又 发生了什么新变化?这种新变化对我国的历 史进程有何影响?
同:对外政策;对外交往的主要内容 异:对外交往的通道;对外交往的地区;交往者的 身份 明清新变化:郑和下西洋之壮举;西方传教士来华 传播基督教和西方科技;中国开始受殖民侵略:清 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影响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史
主干知识:
中国古代秦汉到明清时期的对外 交往 中国古代各原因: (1)唐已开辟海上丝绸之路 (2)宋元时北方少数民族长期与中央政权对峙, 原先陆路不畅 (3)经济重心南移 (4)政治中心移至近海(如临安、大都) (5)造船业发达,指南针应用于航海 (6)宋元统治者支持海上贸易(设市舶司)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考情概览】
年份 2022
2021 2018
试卷 广东卷.5 全国甲卷.26 浙江卷.6 浙江卷.6
全国I卷.27
考查内容 清代对外贸易、对外经济交流 宋代进出口商品、对外经济交流 古代中国海外经济文化交流的认知
宋代对外贸易管理
明代朝贡贸易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则是专门指中国与其他 国家之间的交往,包括与近邻——东亚的朝鲜、 日本,以及东南亚各国,中亚、西亚、欧洲、非洲 各国之间的交往,到16世纪逐渐扩展到与美洲之 间的交往。
A 的瓷窑还聘请来自欧洲的画师,负责在瓷坯上绘制欧风图像。这种
现象反映当时 A.广州处于中外交流的前沿 B.出口瓷器产自官营手工作坊 C.西方艺术在中国颇受欢迎 D.重农抑商政策受到明显削弱
2. (2022·全国甲卷)宋朝海外贸易中,输出的商品主要是丝织品、 瓷器、漆器、铁器等,输入的商品以香料、犀角、象牙、珊瑚、珍 珠等为大宗。政府每年从海上进口贸易中获利颇丰。这表明,在宋 朝( )
化的发展,推动了人类社会共同进步。

论题:开放则兴,封闭则衰 论述:唐代中外的经济文化交流频繁,海路丝绸之路并
例 举,在广州设有管理对外贸易的市舶使,新罗、日本的

遣唐使、留学生、学问僧频繁,开创了开元盛世的鼎盛 局面。
宋代海路贸易兴盛,广州、明州、泉州等成为重要港口
城市;外贸税成为宋代国库的重要财源;“国家根本,
专题线索: 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历程为主线,两汉积极实行对外交往,在 经济文化交流中,中华文明第一次大范围向外辐射;隋唐对外 交往的繁盛,促使中国先进文化制度的对外传播,形成中华文 化圈;宋朝经济的发展,科技的传播,推动世界的发展进程; 明清闭关锁国,中国的光环黯然失色,使中国开始落后于世界。 要认识到人类文明在发展中交流,交流中碰撞,碰撞中发展。 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

【高三学习指导】高三复习历史资料全部之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

【高三学习指导】高三复习历史资料全部之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

【高三学习指导】高三复习历史资料全部之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摘要:进入了高三的学习,便进入了紧张的阶段了,大家一定要提起精神,努力学习,冲刺高考封建国家的大统一时期,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对外交往更为频繁。

秦汉时期,国力强盛,中国与亚洲各国人民有着密切的经济文化交流。

表现在两汉同朝鲜、日本联系加强;张骞通西域,开辟中西交通的新纪元。

中国同西亚、欧洲的通商关系开始发展起来,中国的丝绸、治铸、水利技术沿“丝绸之路”远播到中亚、罗马和欧洲地区。

先进的秦汉文化对东、西方乃至世界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张骞、班超、甘英是促进中外友好交往的杰出人物。

一、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目的、条件、内容、途径、特点和影响目的:①发展经贸,互通有无。

②传播文化,宣扬国威。

③兼收并蓄,取长补短。

④巩固统治,维护统一。

条件:国家统一,国力强盛,经济发达,文化领先,交通畅通,政策开明等。

内容:政治上,互派使节,互通友好;经济上,发展贸易,互通有无;文化上,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军事上,有战争与和平,有侵略与反侵略。

(复习中要特别强调对基本史实的熟悉掌握)途径:①官方和民间贸易(如丝绸之路)。

②互派遣使节和留学生(如日本遣唐史)。

③宗教传播(如佛教传入、玄奘西游、鉴真东渡)。

④战争(如蒙古政权的对外战争)。

特点:①外贸先陆路后海路。

②外贸政策由开放到闭关。

③以官方贸易为主。

④以友好往来为主,不以赢利为目的。

⑤外贸伴随着文化交流。

⑥外贸促进了民族融合。

影响:增进了中外双方的了解、联系和友谊,促进了中外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促进了人类历史的进步。

总结:高三复习历史资料全部就为大家介绍到这了,想要了解更多学习内容,请继续关注。

【相关阅读】:浏览了本文的读者也浏览了:更多精彩内容尽在: > > >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外交史专题马鞍山市红星中学吴光辉编辑整理注:中国古代外交史专题仅为大纲版;新课标版未单列中国古代外交,仅零星散见于新人教版必修Ⅱ的中国古代商业和中国古代经济政策框题。

本专题含中国古代秦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对外交往概况。

一.知识归纳1.中国古代对外交往概况(1)秦汉—明初:主动开放①秦汉:汉朝开展了积极的对外交往;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日益扩展,影响远及欧洲和非洲。

向东与朝鲜半岛南部的三韩(马韩、辰韩、弁韩)及隔海相望的日本有密切交往。

向南与越南有经济技术交流。

向西通过陆上丝绸之路,与中亚、西亚、南亚诸国进行交流。

中国的铁器、丝绸、养蚕缫丝、铸铁术、井渠法和造纸术(应该是唐代)先后西传。

佛教也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丝绸之路东起长安,经河西走廊,过玉门关、阳关,分南北两路到疏勒(今新疆喀什)会合,越过葱岭(今帕米尔高原和喀喇昆仑山),北上大宛(中亚费尔干纳盆地)和康居(锡尔河流域)到里海北岸,南下身毒(印度),西行大月氏(阿姆河流域),经安息(伊朗)转运到条支(阿拉伯半岛)和大秦(地中海东岸)。

汉武帝以后,开辟海上丝绸之路,从广东沿海港口出发,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它加强了中国和东南亚、南亚各国的联系,从水路沟通了东西外交圈的联系。

安息在汉与大秦进行转手贸易,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甘英至波斯湾后返回。

166年,大秦安敦王朝派使者从海道来见东汉桓帝,这是正史中国与欧洲直接往来的最早记载(《后汉书》)。

②南北朝:法显西行取经,13年后回国,将旅行经历写成《佛国记》,这部书是研究中国与印度、巴基斯坦等国的交通和历史的重要史料。

③隋唐:隋唐经济文化繁荣,对各国有很强的吸引力;唐政府鼓励外商来华;唐朝对外交通发达。

陆路从长安出发,向东可达朝鲜,向西经丝绸之路可达天竺(印度半岛各国)、波斯(伊朗)、大食(阿拉伯半岛)和欧洲(如拂林即东罗马)等许多国家。

水路从登州、扬州出发,可到韩国、日本;从广州出发,最远可到波斯湾。

唐与朝鲜有商贸、制度、教育、物种、技术、风俗等方面交流。

唐与日本有使节(遣唐使)、制度(大化改新)、建筑(奈良城)、教育(儒学)、商贸(开元通宝)、生活习俗(和服)等方面交流。

隋唐与东南亚的骠国(缅甸)和南亚的天竺有使节、技术、宗教等交流。

隋唐与中亚的波斯和大食有交往。

唐朝时中国人学习了天竺的熬糖法、东罗马的医术、杂技和周边邻国的乐舞风格。

唐朝人杜环在非洲留下了行踪。

史载东非索马里使者在唐太宗时来到中国。

④明初:一方面对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另一方面中外矛盾尖锐,甚至发展为侵略反侵略斗争。

郑和下西洋,其最主要目的是加强与海外诸国的联系(政治目的为主),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它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的主动外交,但不计经济效益的政策使这一航海壮举悄然结束。

(2)明后期—清前期(鸦片战争前):闭关锁国明中期,葡萄牙殖民者强占澳门。

明中后期,戚继光和俞大猷配合抗倭,取得胜利。

明末,荷兰殖民者占领台湾。

清初,郑成功收复台湾。

康熙帝时,在雅克萨大败俄军,签订《尼布楚条约》。

由于自然经济占主导,缺乏广泛的外贸需求(主要原因);也由于西方殖民者的侵扰和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

明中后期开始实行的闭关政策在清初继续实行,只留广州一处海关通商,并规定由“公行”(政府特许的外贸商行)统一管理外贸事务。

2.从区位角度总结中国古代对外交往主要内容(1)古代中国与东亚的关系①与日本的关系:秦汉时期:徐福东渡的故事;汉武帝时,日本有30多个小国通过朝鲜半岛“使译通于汉”;东汉光武帝,“汉委奴国王’’金印;中国的铁器、铜器、丝帛传人日本。

隋唐时期:遣唐使;贸易往来频繁;突出人物:鉴真和吉备真备;日本制度文化深受唐朝影响。

明清时期:东南沿海倭患严重;明政府限制私人海外贸易;戚继光抗倭,1565年肃清倭患。

②与朝鲜关系:秦汉时期:秦汉之际,燕、齐、赵等人为避战乱,数万人迁居朝鲜;三韩多次派人赴汉,会见光武帝;辰韩引进中国先进文化,被称为秦韩号;从朝鲜输入檀弓、果下马等;中国输出铜镜、漆器、铁制工具等。

隋唐时期:唐朝的留学生中,新罗最多,最著名的是崔致远;长安等地设有“新罗坊”、“新罗馆”接待新罗商旅;新罗从唐朝引入茶种、雕版印刷术、制铜、制瓷技艺等;新罗制度、文化深受唐朝影响。

(2)古代中国与东南亚、印度半岛的关系①与印度半岛的关系:汉朝:开辟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

通过丝绸之路,进行频繁经济文化交流。

中国的铁器、丝绸和养蚕缫丝技术,以及铸铁术、井渠法、造纸法等西传,印度佛教也通过丝绸之路传人中国。

隋唐时期:互派使节,交换土特产品。

以佛教为纽带,中国和天竺交流加强,天竺遣使唐朝送来郁金香、菩提树。

佛教艺术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

中国创立的十进位记数法传到天竺。

玄奘从陆路到达天竺研究佛学。

义净从海路到天竺研究佛学,后来到印度尼西亚等地。

②华侨开发南洋南洋:泛指东南亚地区。

过程:从唐朝开始,我国东南沿海——带有很多人到南洋诸岛谋生。

明朝郑和下西洋后,更多的中国人迁徙到南洋诸岛定居,成为华侨。

作用:他们带去先进工具和技术,对南洋开发作出重大贡献。

(3)古代中国与中亚、西亚、欧、非各地的关系①陆上丝绸之路开辟条件:张骞通西域——为丝绸之路开辟奠定基础;西域都护设立——有效地保护了商旅往来;甘英出使大秦——进一步了解西行路线;汉朝经济文化繁荣、国力强盛——促进了丝绸之路的开辟。

路线:长安一河西走廊一敦煌一疏勒一大宛一安息一大秦。

意义: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

②海上丝绸之路开辟:汉武帝以后。

路线:广东沿海港口(广州等)一印度支那半岛一马六甲海峡一孟加拉沿岸一印度半岛南端。

意义:加强了同东南亚、南亚各国的联系,从水路沟通了东西外交圈之问的联系。

③郑和下西洋目的:弘扬国威,加强与海外诸国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寻找建文帝。

条件:国力强大,造船业发达,天文地理知识进步,罗盘针使用等。

过程:1405年至1433年,先后7次,访问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

路线:沿海上丝绸之路,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特点:规模大,历时长。

次数多,航程远,抵达国家地区多。

意义: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的主动外交,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郑和是世界航海事业的先驱。

增进了中外友好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

局限性:目的不是发展海外贸易,没有推动海外贸易新时代的到来。

它采取的不计经济效益的政策,给明朝造成巨大负担,没有生命力。

随着国力衰退,航海壮举便悄然结束。

(4)古代中国与欧洲的关系秦汉时期:东汉时甘英出使大秦,行至波斯湾。

166年大秦王安敦王朝派使者来到东汉。

这是中欧直接往来的最早记录。

隋唐时期:唐朝和东罗马有使者往还,东罗马的医术、杂技传人中国;唐朝的丝绸、瓷器大量运往欧洲。

宋元时期:元朝时,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来中国,畏兀儿族人列班•扫马前往西亚、欧洲,成为我国第一位访问欧洲各国的旅行家。

明清时期:16世纪后期,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来到中国。

传教士来华,把西方的天文、数学、地理、绘画、音乐等方面著作介绍给中国,又把中国的儒学和道学介绍给西方,为中西文化交流作出突出贡献。

徐光启等与传教士合译西方科技著作,为中国科技注入新的生机。

1685年和1686年雅克萨反击战;1689年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

1553年,葡萄牙租占澳门。

1662年,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

(5)古代中国与中亚、西亚的关系秦汉时期:汉朝通过丝绸之路,中国与中亚、西亚进行了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

中国铁器、丝绸以及养蚕缫丝技术、铸铁术、井渠法、造纸术先后西传。

隋唐时期:唐朝对外往来密切,隋朝和波斯互遣使节,唐朝波斯人在中国开设“波斯店”。

唐高宗时,大食与中国通使,持续了一个半世纪。

中国造纸术在唐朝时传到大食。

宋元时期:元朝时大量波斯人、阿拉伯人迁人中国,他们和汉、蒙、畏兀儿等民族长期杂居通婚,开始形成新的民族——回族。

3.中国文化的外传(东学西传)(1)秦汉文明开始走向世界①原因:秦汉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初步发展时期,社会制度先进,封建经济繁荣,科技文化发展,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正式开通于西汉时期的丝绸之路、西南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便利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的新纪元。

②表现:中华文化从东、西、南三个方向与外部世界展开了广泛交流,开始突破周边近邻范围,走向西亚、欧洲和北非。

中国的铁器、丝绸和养蚕缫丝技术,以及铸铁术、井渠法、造纸法等西传;中国的铁器、铜器、丝帛和水利工程技术分别传往日本、朝鲜和越南。

166年大秦王安敦王朝派使者来到东汉。

这是中欧直接往来的最早记录。

(2)隋唐文明基本形成了中华文化圈的总体格局①原因:隋唐是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国家统一,政治清明,国力强盛;唐朝有很高的国际声望;隋唐对外交通发达,西北陆路和东南海路同时并举;统治者实现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鼓励外商来华。

②表现:造纸术传到朝鲜、日本、印度、阿拉伯、北非和欧洲;建筑技术传到日本;数学专著《缀术》传入朝鲜和日本,成为其学校教材;纺织即使传入朝鲜、阿拉伯;马球、足球、围棋等活动传入日本;日本参照汉字草书和楷书的偏旁,创制了日本文字;中国儒家经典、佛教传入日本。

(3)宋元文明西传促进了欧洲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①原因:宋元时期封建经济继续发展,我国科技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活字印刷术发明、指南针应用于航海和火药在军事上的广泛运用是最为突出的成就,对外贸易空前兴盛,东至朝鲜、日本、西至非洲的一些国家。

②表现:一是造纸术的外传,朝鲜(4世纪)→日本(7世纪)→阿拉伯国家(8世纪)→欧洲、非洲(12世纪)→美洲(16世纪)→大洋洲(19世纪)。

二是活字印刷术外传,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

西夏在此基础上使用木活字印刷术;比欧洲早四个多世纪,后先后传到朝鲜、日本、埃及和欧洲。

三是指南针外传,13世纪时(南宋时),指南针传入阿拉伯和欧洲各国,为欧洲航海家实现环球航行提供了重要条件。

四是火药外传,13世纪(元朝)火药和火器由阿拉伯入传入欧洲。

4.外来文化的内引(西学东渐、外物内引)(1)农作物品种: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甘薯、玉米、马铃薯、烟草传入中国。

(2)生产技术:唐朝时,波斯的织锦法、天竺的熬糖法、东罗马的医术传入中国;明朝还引进欧洲的水利方法。

(3)科技:明朝时,利玛窦带来西方的科技著作,把西方的天文、数学、地理、绘画、音乐等方面著作介绍给中国。

(4)宗教:佛教于西汉末年传入中国;唐朝玄奘西游古印度;伊斯兰教在唐时由阿拉伯传入中国;明清之际,西方传教士来华。

(5)艺术:唐朝时朝鲜的高丽乐、中亚的舞蹈传入中国。

二.规律小结1.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一些基本规律(1)条件:政治基础(社会环境)+经济基础+文化基础+对外交通+对外政策;中国古代先进的经济、科技文化是发展对外关系的重要基础;政府的对外政策,政局的稳定和交通的发展,以及交通工具的进步等,也是其重要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