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七纪念塔
我爱郑州的二七塔作文

我爱郑州的二七塔作文
我的家乡在河南郑州市,它是河南省的省会,也是全国特大城市之一。
它有着“绿城”之称,这也表达了人们建设一个生态家园的美好愿望。
郑州有闻名全国的二七纪念塔,位于二七广场中心,是为了纪念二七大罢工牺牲的烈士们而修建的。
站在塔顶向下俯瞰你会看到来来往往的汽车川流不息,周围的建筑显得那么渺小。
走出二七纪念塔,可以看到塔的周围有很多大型商场,如:亚细亚,商城大厦,北京华联,金博大,等等。
每当夜幕降临,路灯就像一双双明亮的眼睛瞬间张开了,一排排的路灯,好像一条条五彩缤纷的火龙。
二七纪念塔上的霓虹灯也全都亮了起来,灯火辉煌、绚丽多彩,彩灯勾画出二七塔高高耸立的雄伟轮廓,就像两个高大威严的士兵,保卫着美丽的郑州市,把二七纪念塔装扮得璀璨夺目漂亮极了。
广场上还有五彩的喷泉,到了夏季人们可以在这里一边享受着喷泉给人们带来的清凉,一边在这里休闲娱乐。
到了白天,二七纪念塔又显得是那么的雄伟,高大。
我爱郑州的二七塔,如果外地的小朋友有机会来郑州,一定要来二七纪念塔周围看一看。
二七纪念塔简介300字

二七纪念塔简介300字
二七纪念塔位于中国河南省郑州市,是为纪念1923年二七大罢
工和1927年北伐战争中牺牲的革命烈士而建造的一座纪念性建筑。
塔身高63米,共13层,外形呈八角形,整体设计融合了中国传统
建筑风格和现代建筑技艺。
塔内陈列有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物和照片,展示了二七事件和北伐战争的历史背景、经过和影响。
二七事件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次工人运动,标
志着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的崛起。
而北伐战争则是国共两党合
作推翻北洋政府的重要历史事件,对中国近代史具有深远影响。
二七纪念塔作为二七事件和北伐战争的见证,承载了中国革命
历史的丰厚内涵,吸引着大批游客和革命历史爱好者前来参观。
塔
顶眺望,可以一览郑州市区的风光,同时也是郑州市的标志性建筑
之一。
二七纪念塔的建造,不仅是对革命先烈的敬意,更是对中国革
命历史的铭记和传承。
它的存在,提醒着人们珍惜和铭记历史,激
励着人们为实现民族复兴而不懈奋斗。
二七纪念塔观后感

二七纪念塔观后感在郑州这座繁华的城市中心,矗立着一座庄严肃穆又独具魅力的建筑——二七纪念塔。
它就像一位历经沧桑的老者,静静地站在那里,向每一个路过的人诉说着曾经的故事。
那天,阳光正好,微风不燥,我怀着敬仰与好奇的心情走进了它。
远远望去,二七纪念塔高耸入云,那独特的双塔造型,给人一种坚韧不拔的感觉。
走近一看,塔身的每一块砖石仿佛都承载着历史的厚重,让人心生敬畏。
走进塔内,展览的一幅幅图片、一件件实物,把我带回到了那个波澜壮阔的年代。
那是一段充满血与火、泪与汗的历史,是工人阶级为了争取自身权益,与黑暗势力英勇斗争的壮烈篇章。
我看到了那些泛黄的老照片,照片中的工人们面容憔悴,但眼神中却透露出坚定的光芒。
他们在恶劣的工作环境下,每天承受着超长的工时和微薄的薪水,却依然没有放弃对公平和正义的追求。
他们的身影在厂房里穿梭,在铁轨旁忙碌,那被汗水浸湿的衣衫,那被煤灰抹黑的脸庞,都深深地印刻在我的脑海中。
其中有一张照片特别让我动容,那是一位年轻的工人,他的脸上还带着些许稚气,但手中却紧握着工具,目光坚定地望着远方。
我仿佛能看到他内心的渴望,渴望着有一天能够过上有尊严的生活,能够为自己和家人争取到应有的权利。
他或许也害怕过,也犹豫过,但最终还是选择了站出来,与工友们并肩作战。
还有那些陈列的实物,破旧的工具、简陋的衣物,无一不在诉说着当时工人们生活的艰辛。
那一把把生了锈的铁锤,曾经在工人的手中挥舞,砸向不公的制度;那一顶顶磨损的安全帽,曾经为工人遮风挡雨,却无法阻挡他们追求自由的决心。
在展示的文字介绍中,我了解到了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的详细经过。
那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斗争,工人们面对军阀的武力镇压,没有丝毫退缩。
他们高呼着口号,涌上街头,为了正义,为了尊严,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
“头可断,血可流,工不可复!”这一句句铮铮誓言,仿佛在耳边回响,让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我站在那里,静静地凝视着这些展品,心中涌起一股复杂的情感。
有对工人们遭遇的同情,有对他们英勇斗争的敬佩,更有对如今美好生活来之不易的感慨。
二七纪念塔参观事迹

二七纪念塔参观事迹
二七纪念塔是位于中国河南省郑州市的一座纪念塔,纪念
1938年二七抗日运动的英雄烈士。
以下是二七纪念塔参观的
主要事迹:
1. 塔内陈列:
参观者可以进入塔内,参观陈列的展览,了解抗日运动的历史和英勇的烈士们。
展览内容包括照片、文字介绍、实物展示等。
参观者可以通过这些展品深入了解1938年二七抗日运动的背景、目的和成果。
2. 纪念广场:
塔周围有一片广场,上面是英雄纪念碑和烈士墓。
参观者可以在广场上参观纪念碑和烈士墓,并向烈士们默哀致敬。
广场上通常还有举行各种纪念活动的场所,例如庆祝抗日胜利、表彰优秀青年等。
3. 纪念仪式:
二七纪念塔是中国重要的革命纪念场所之一,每年都会举行各种纪念仪式,特别是二七抗日运动的纪念日。
参观者可以参加这些纪念仪式,与其他人一起缅怀烈士并表达对英雄的敬意。
4. 参观教育:
除了纪念活动,二七纪念塔还经常举办各类参观教育活动。
学校和社会团体可以组织学生和群众前往参观,通过解说员的讲解和展览的参观,让人们更深入地了解二七抗日运动的意义和历史价值。
综上所述,参观二七纪念塔能够让人们了解和缅怀二七抗日运动的英雄烈士,重温历史,感受革命精神,并在纪念活动和参观教育中传承二七抗日运动的价值观念。
二七纪念塔游记400字

二七纪念塔游记400字
二七纪念塔,位于河南省郑州市二七广场,是为纪念二七工人大罢工而建。
它不仅是郑州市的重要标志,也是中国工人运动的纪念性建筑。
我怀着敬仰之情来到了二七纪念塔前,仰望着这座高耸的建筑,心中充满了感慨。
这座塔高 63 米,共 14 层,每层都有独特的展览内容,展示了二七工人大罢工的历史背景、经过和影响。
我进入塔内,沿着楼梯逐层参观。
在每一层的展览中,我看到了当年工人斗争的照片、文件和实物,感受到了他们为争取自身权益而付出的努力和牺牲。
我不禁为他们的勇气和坚持所感动。
登上塔顶,俯瞰着郑州市的美景,我感到心旷神怡。
同时,也深刻地意识到,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无数先烈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
离开二七纪念塔时,我心中充满了对先烈们的敬意和感激之情。
这次参观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工人运动的历史,也让我更加珍惜今天的和平与繁荣。
我相信,在党的领导下,我们的国家会越来越强大,人民的生活也会越来越美好。
1。
郑州古建筑文化二七塔

-
T感H谢A聆NK听S
NEXT
郑州古建筑文化二七塔
在未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于文化需求的增加,二七塔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它不 仅会成为一个更加重要的文化地标,也会成为一个更加活跃的文化交流平台和教育基地。 人们可以在这里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也可以在这里学习到中国工人运动的历史和 伟大精神 总之,郑州二七塔不仅是一座古建筑文化的瑰宝,更是一个具有极高历史价值、文化价值 、社会价值和教育价值的综合性文化载体。它的存在和发展,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和纪念 ,更是对未来的期许和呼唤
郑州古建筑文化二七塔
除了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外,二七塔还是一个旅游胜地。每年都有大量的 游客前来参观游览,领略这座古建筑的独特魅力。此外,二七塔还是一个重要的爱国 主义教育基地,每年都有大量的学生前来参观学习,了解中国工人运动的历史和意义
总之,郑州二七塔是一座具有极高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的古建筑,它不仅是中国工人 运动的重要历史遗迹之一,也是代表中国工人运动历史的重要标志性建筑。同时,它 还是一个旅游胜地和一个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具有极高的社会价值和教育意义
二七塔的建筑工艺也十分精湛,它采用了古代传统建筑工艺和现代建筑技术相结合的手法 ,使得整个建筑更加坚固、美观。此外,二七塔还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它是 中国工人运动的重要历史遗迹之一,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它不仅是一座纪念 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的纪念建筑,更是一座代表中国工人运动历史的重要标志性建筑
20XX
郑州古建筑 文化二七塔
郑州古建筑文化二七塔
目录
郑州古建筑文化二七塔
郑州二七塔,位于郑州市二七区钱塘路中段82号,是纪念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的纪念建筑 。它是一座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单塔双层仿古建筑,高63米,共14层。从1951年开始建设, 到1952年11月29日落成,仅用了1年多的时间
二七纪念塔观后感

二七纪念塔观后感前几天,我去参观了二七纪念塔。
那感觉,就像是翻开了一本厚重又生动的历史书,真的是一次超级特别的体验!一走近二七纪念塔,它就有一种独特的气场。
那塔高高地矗立在那儿,就像一个威严的巨人,默默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我当时就想,这塔肯定承载了好多好多不为人知的历史记忆呢。
走进塔里,看着墙上一幅幅的图片、一段段的文字介绍,我仿佛被带回到了那个热血沸腾又充满苦难的年代。
工人们为了自己的权益,勇敢地和压迫者抗争,那场面虽然我没有亲眼目睹,但从这些展示里就能感受到当时的紧张和激烈。
我心里就在想,那些工人得多勇敢啊!在那个时候,他们肯定知道自己面对的是很强大的敌人,但还是义无反顾地站了出来。
这种勇气,真的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我在塔里慢慢地走着,每一步都感觉很沉重。
这时候,我看到了一个复原的场景,一些工人模样的雕塑,他们脸上的表情坚定又执着。
我站在那儿看了好久好久,就好像能听到他们内心的呼喊一样。
我就在想,他们当时是不是也会害怕呢?就算害怕,也没有阻挡他们前进的脚步。
这种精神,在我们现在这个时代,也是特别需要的呀。
从二七纪念塔出来之后,我满脑子都是在塔里看到的那些东西。
我就觉得,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真的是来之不易啊。
那些先辈们用自己的血汗,甚至是生命,才换来了今天的和平与繁荣。
我们怎么能不好好珍惜呢?我想啊,可能很多人都没有真正去深入了解过这段历史。
如果你还没去过二七纪念塔,真的推荐你去看看!去感受一下那段热血的历史,去体会一下先辈们的伟大精神。
我相信,你去了之后,也会和我一样,有很多很多的感触的!这真的是一个特别有意义的地方,会让你对我们的历史有更深的认识,也会让你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呢!。
作为导游如何介绍二七纪念塔的作文

作为导游如何介绍二七纪念塔的作文大家好,今天我带大家去一个非常有历史感的地方——二七纪念塔。
相信大家对这座塔应该有一定了解,不过,今天咱们不打算用那些沉闷的讲解方式,而是要用一种轻松幽默的方式来聊聊它。
希望大家听得开心,玩得愉快!首先,咱们从外面看看这座二七纪念塔,它可是咱们城市里非常显眼的一个地标。
站在塔前,你会发现这座塔高高耸立,像是城市的守护神。
大家有没有发现,这塔看上去像不像一根巨大的电线杆?没错,它就是那个不让电线乱飞的“电线杆”,但更气派一点。
咱们的二七纪念塔建于1928年,主要是为了纪念1927年发生的二七大罢工。
听到这里,有没有同学想问,“二七大罢工是什么?”嗯,那可是一个让人热血沸腾的故事。
在1927年的7月7日,工人们为了争取更好的待遇和权益,走上了街头,发起了一场大规模的罢工运动。
这次运动震撼了整个国家,也成为了中国工人运动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
为了纪念这次运动,后来就有了这座塔。
站在塔下,看它的结构,你会发现塔身上有很多的雕刻和图案。
其实,这些雕刻并不是随随便便刻上去的,而是有着很深的意义。
比如塔上的这些花纹,象征着当时工人们的奋斗和勇气。
有时候,我们的朋友们在参观的时候,会忍不住调侃:“这塔的雕刻是不是为了让我们猜谜呢?”哈哈,当然不是,虽然塔的雕刻有点复杂,但它们背后的故事却非常值得我们认真去了解。
再说说塔里的展览。
这儿不仅仅有历史的陈列,还有很多生动的展品。
你们猜怎么着?有一个展区专门放了当年罢工的报纸,还有工人们用过的工具。
每当我们讲解到这里,大家总是好奇地问:“这些工具是不是很古老?”其实它们看上去可能有点破旧,但正是这些小东西,见证了工人们的辛勤努力和不懈奋斗。
今天的参观也会有一些互动环节。
比如我们可以一起模拟当年的工人集会,感受一下那种气氛。
想象一下,如果你站在当时的工人群体里,你会不会也有一种激动的感觉?这个时候,不妨让大家一起讨论讨论:“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去争取自己的权益呢?”好了,大家在参观过程中,可以随时提问,不管是关于历史的,还是关于塔本身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七纪念塔:郑州标志性建筑,矗立于市中心,原址为长椿桥,该为纪念京汉铁路二七大罢工所建造,原塔为木质结构,后因为木质腐朽,改为砖石双塔结构。
郑州商城遗址:大部位于管城和二七两区,距今3600年,为商代亳都遗址,国内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古代城池。
现存中国最古老的城墙-早商时期城墙,宫殿遗址,烧窑遗址等。
大河村遗址:位于中州大道北,新石器时期的原始村落遗址。
刘禹锡墓:位于荥阳市三公像附近,含祠园,墓冢。
河南博物院:坐落于农业路, 国家级历史博物馆,中原古代灿烂文明的窗口。
城隍庙:位于职工路(城隍庙街路北),是郑州市现存最大的明清建筑群文庙:郑州孔庙,位于东大街,建于东汉, 是仅次于山东曲阜兴建时期最早的儒教庙宇北大清真寺:郑州市区现存唯一的明清建筑风格的大型清真寺院,相邻管城区人民政府(原郑县县衙)佛光寺:位于中原区西流湖公园西北关帝庙:位于西流湖公园西北,后仓村附近,始建于明,先存明朝所建大殿一间,以及新建牌坊一个日本驻郑州领事馆遗址:位于二七区东三马路上,为日军侵华时期日本驻郑州领事机构所在地小双桥遗址:位于郑州市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内,是1995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二七纪念堂:原为普乐园会场旧址,二七大罢工纪念会所,位于钱塘街郑州博物馆:位于郑州市中原区嵩山路, 地方综合性博物馆,紧邻市政府及绿城广场胡公祠:位于人民公园南门,现存大殿,祠园,祠门,2008年重新整修彭公祠:位于人民公园西门,原铭功园主体, 主体建筑日本侵华战争时期已毁,现存五座纪念亭以及"破四旧"时砸坏的汉白玉石碑残存一块黄河博物馆:位于紫荆山路北, 紫荆山公园西北,为解放初期苏式典型建筑孔氏家庙:位于惠济区,破损严重,未得到保护,现存大殿三间郑县城墙:郑县原城墙,为土基石制结构,后冯玉祥下令拆除大部分,仅存一碉堡及墙基纪信庙:位于郑州市区西北,纪信同时也是郑州的城隍神列子祠:位于郑州东南莆田,中国著名古人列子诞生于此大佛寺:西流湖公园西北,仅存大佛殿子产祠园:位于中原区金水河沿岸,以纪念郑州名人子产,子产祠原址位于东大街湖北会馆:为清朝民国时期楚商会所,后作为铁路工人夜校,中国革命者李大钊在此讲学晋王庙:也称为李卫公庙,现仅存清代小瓦房十余间,以及碑刻等郭家大院:位于紫荆山路中段,书院街112号,是郑州市仅存的清末民初四合院建筑群岳家大院:位于管城区南门西拐4号,仅保存一绣楼南乾元街75号:郑州清末民国保护建筑巴巴墓:郑州伊斯兰元老墓冢,位于郑州解放路,墓上建有纪念亭毛主席视察燕庄纪念亭:位于金水路西段,为纪念解放后初期毛泽东视察燕庄时所建熊耳河桥:位于郑州市老城阜民门外南关大街熊耳河上,清乾隆十年(1745)知州重修制骨作坊遗址:位于郑州商城北墙外,花园路新华社河南分社院内洛达庙遗址:中原区洛达庙村东北500米的台地上,二里头文化遗存东史马民居:位于郑州西北东史马村,民居为当地士绅伍德润所建,系清代民居凤凰台:位于管城区未来大道南,属于商城遗迹部分,原为郑州八景之一凤台荷香的主景,现存凤凰台和君子亭浸礼会教堂:位于管城区南菜市街1号2号院,市童装刺绣厂院内,为欧美式砖木结构,1906年由美国南部基督教浸礼会资助建设京汉铁路总工会筹备处故址:位于管城区玉庆里4号,1922年成立的京汉铁路工会分会也位于这里旧郑(州)县衙遗址:位于管城区,今院内遗留老建筑极少,现为管城区人民政府所在地郑州绥靖公署遗址:位于大同路东端路北,原为吕祖庙,1945年国民政府在吕祖庙地方设郑州绥靖公署,1949年后改建成省武警总队招待所王彰墓遗址:二七纪念堂北侧。
王彰字文昭,郑人,官至右都御史,卒于官。
死后葬郑州管城西南二里处。
有大学士杨荣碑文。
吉鸿昌墓:位于郑州西郊烈士陵园内,有墓冢,纪念亭,纪念碑等,纪念碑上有胡耀邦题写的“吉鸿昌烈士纪念碑”八个大字郑州天主教修女院遗址:位于解放路,原20世纪初意大利传教士修建的教会修女院,后改为公教医院,解放后曾作为市第二人民医院楼。
公园:人民公园:位于郑州市市中心,北靠金水河,南接西太康路,是商城遗址的一部分,南部和西部原属民国时期建造的铭功园,园内现存民国祠堂以及碑刻紫荆山公园:位于金水区,商城遗址西北部,公园横跨金水河,园内建有青年湖等碧沙岗公园:位于中原区,原为冯玉祥所建碧沙岗陵园以纪念北伐军牺牲烈士,后改为公园,陵园烈士遗骨被迁移至郑州烈士陵园,园内民国建筑依然完好。
郑州动物园:位于花园路北段,建成时为全国第六大动物园,目前仍在开放,但正在规划迁移至惠济区建立野生动物园,原址将作为绿地公园继续使用。
世纪欢乐园:郑州市区最大的主体游乐场,以火车为主题,拥有超高摩天轮五一公园:位于建设路,原为体育场,后建成公园,每年元宵节西区焰火表演在此举行月季公园:原为郑州月季苗圃,后改为公园,因月季为郑州市花,每年在此都进行月季展森林公园:位于中州大道,公园建有大众生态苑,每年郑州庙会都会在此设立分会场西流湖公园:以郑州主水源地命名的公园,现将依据新的规划重建儿童乐园:位于中原区,儿童主题公园植物园:以苗圃为基础建设的植物主题公园郑州海洋馆:位于北环北的国基路(也叫海洋路),有海狮、海豚、护士鲨、虎纹鲨等。
[编辑本段]饮食文化一、郑州烩面郑州号称“烩面之城”,烩面馆遍布全市的华街冷巷。
外地人来到郑州,首先想到的便是尝一尝地道的羊肉烩面;本地人款待亲朋的保留菜式也是香浓的烩面。
下面就介绍一下郑州比较出名的烩面和烩面馆1、合记羊肉烩面:合记羊肉烩面是一种荤、素、汤、菜、饭兼而有之的传统风味小吃,以味道鲜美,经济实惠,享誉中原。
94年5月荣获"全中清真名牌风味食品"称号。
97年12月又摘取"中华名小吃"桂冠。
合记羊肉烩面,选用上好鲜羊肉,经反复浸泡后下锅,撇出血沫,放入全大料,将肉煮烂。
另用精白面粉,兑入适量盐碱和成软面,经反复揉搓,使其筋韧。
下面时,锅内放原汁肉汤,将面拉成薄条入锅,放上羊肉,配以黄花菜、木耳、水粉条。
上桌时外带香菜、辣椒油、糖蒜等小碟,其味更鲜。
合记烩面严格操作规程,数十年来,坚持一碗一锅,从不懈怠,深受食客青睐,成为郑州有口皆碑的佳肴,外地人也经常慕名前来品尝。
合记的前身是老乡亲饭店。
1953年李少卿等4人接营,因是合伙经营,易名合记饭店。
1967年起专门经营羊肉烩面,改名为“合记烩面馆”,俗称合记。
据说,合记羊肉烩面是飞机轰炸出来的美食。
抗战时期,日军飞机经常空袭郑州,当时有一位名厨叫赵荣光,特别喜欢吃面食。
飞机来了,赵师傅就去躲飞机,回来后,就把乘下的面条加点羊肉汤烩烩再吃。
久而久之,赵师傅发现重新烩过的面也很好吃,就潜心研究,在里面放些盐、碱,使之更筋,做出的面别有一番风味,后来就成了风靡一时的风味美食。
2、萧记三鲜烩面:在郑州能与合记比肩抗衡的只有萧记。
萧记烩面的创始人萧鸿河原是郑州国营长春饭店做伊府面的师傅,退休后领着两个儿子开起了烩面馆。
他没有沿袭传统的羊肉烩面风格,而是从自己拿手的伊府面中找到了灵感,将味道鲜美、营养价值高的海参、鱿鱼加入羊肉烩面中,称之为三鲜烩面。
萧记第一次创业时,挂的招牌是“三鲜萧记烩面馆”,随着名气越来越大,招牌改成了“萧记三鲜烩面馆”,而今天其总店的招牌已经改成了“萧记三鲜烩面美食城”。
烩面文化1.烩面故事天津的麻花,山西的醋,山东的煎饼,河南的面。
河南人爱吃面,原因大概与地理环境有关。
农业大省,沃野千里,一马平川,粮食主产区,小麦是主要农作物。
而且地处中原和山西,陕西,山东相邻。
汤面,捞面,炒面,卤面,勤劳聪慧的河南人创造了很多面食。
一天三餐不吃面,就跟丢了魂,缺了什么东西似的,没着没落,不踏实,感觉没吃饱。
烩面,便是河南人创造的又一种美味小吃。
不到长城非好汉,来到河南不吃烩面,那也很遗憾!烩面馆,在河南满大街都是,基本已是餐馆的代名词,到了烩面馆不要以为只卖烩面,炒菜、主食、酒类等一应俱全,叫烩面馆只是为了引人注目、招揽顾客罢了!这个烩面馆做的烩面好吃不好吃,全在你仔细观察,看看羊肉锅,闻闻羊肉味,是否是单锅下面,这里边很有讲究的,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
据传河南烩面是从西安泡馍中演变过来的,西安泡馍清朝年间传到河南,因为河南人不喜欢吃馍而喜欢吃面,就把它演变成了烩面。
现在烩面中所喝到的汤都能依稀闻到西安泡馍的味道,当然这都是传说了,没有什么真凭实据,听听而已。
看大师傅下面也是一种美好享受,薄薄的面片,悠忽间拉成长长的薄条。
像音乐家在指挥音乐,又似魔术师在玩高超的技艺。
那白白的面片,上下翻飞,似游龙飞舞,像彩绸玩花,曲龙虬劲,瞬间下锅,眼还没看清怎么回事,面已下锅煮熟了。
汤白味鲜,面滑筋韧,放上几大块羊肉,辅以海菜丝、豆腐丝、粉条、香菜、鹌鹑蛋等,上桌时再外带香菜、辣椒油、糖蒜等小碟,其味更佳,就这样热热和和的一大碗滋补烩面就摆在你面前了。
芝麻酱,盐,味精等多放在碗底,吃前用筷子一挑,那个香啊!烩面碗也很有讲究,都是陶瓷蓝花大碗,为什么要用这么大的碗呢?据传一来河南地处中原,以农业为主,需要体力劳动。
从祖辈那里沿袭了大碗吃饭,大碗喝酒,大力气做事,大胸襟待人的习惯,这一点很像陕西人。
二来河南人好客,不会花言巧语,唯恐来客害羞,吃不饱,总是笑呵呵地问长问短,变着法的给你添饭,唯恐怠慢客人。
……吃的满头流汗,一大碗烩面下肚,打一个饱嗝,擦擦汗,拍拍肚,好舒服!2.烩面的起源(民间传说)烩面是响当当的河南郑州名吃,听说过的吃过的人很多。
可烩面的故事,听过的人就不多了。
相传唐太宗李世民在登基前的一个隆冬雪天,患寒病落难于一回民农院。
回民母子心地善良,将家养的角似鹿非鹿、头似马非马、身似羊非羊、蹄似牛非牛的四不像(亦称麋鹿)屠宰炖汤,又和面想做面条为李世民解饿。
但追敌逼迫,情形紧急,老妇人草草将面团拉扯后直接下入汤锅,煮熟后端给李世民。
李世民吃得满身冒汗、暖流涌身,不觉精神大振,寒疾痊愈。
于是策马谢别。
李世民即位后,整日山珍海味倒觉不出什么滋味,就想起吃过的回民母子做的面,想到他们的救命之恩,便派人寻访回民母子,以厚加赏赐。
还真是不负有心人,终于找到了那母子。
太宗又命御厨向老人拜师学艺。
从此,唐宫庭御膳谱上就多了这救命之面——麒麟面。
后来,因为四不像极其稀少,觅猎困难,武则天为此杀几贡使仍无济于事,只得取山羊代替四不像,麒麟面也改称山羊烩面。
但是经御厨、御医鉴定其口感滋味和医用价值都不亚于麒麟面,于是羊肉烩面便成为宫庭名膳,长盛不衰。
清代八国联军打进北京城,慈禧太后逃到山西避难,仍牢记烩面补身祛寒,多次差总管李莲英诏贡山羊做烩面食用,及时解除了寒疾病险。
直到清末满汉全席宗师御厨庞恩福因不甘宫庭御膳房苛律束缚,逃出皇宫隐居黄河河南段后,正宗的原阳烩面才传艺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