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的战争颓势
宋朝爆发的靖康之变的历史起因

宋朝爆发的靖康之变的历史起因宋朝是中国封建王朝中一个非常繁荣的时期,但是也存在着各种社会问题和政治矛盾。
而其中最为深刻的一次政治危机莫过于靖康之变。
一、宋朝的政治背景在了解靖康之变的历史起因之前,先来了解一下当时的政治背景。
宋朝自开国以来,一直都是一个非常繁荣的王朝,但是在宋哲宗即位后,大规模的官僚腐败、军队萎缩、外交屈辱等问题逐渐浮出水面。
此时,北方的金国宣称需要“从宋教育不良的帝王手中解放南方佬”,这一批评成为后来的靖康之耻。
二、高太后的权力之争宋哲宗的母亲高太后在宋哲宗嗣位后牢牢掌握着朝政大权,因此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满。
而与她争夺朝政权的,则是沈光弼等官员,他们想借助靖康之变整顿国家的政治局面。
三、外族势力的入侵铁木真统领蒙古军队已经成长为了一个强盛的外族民族,而他的曾孙成吉思汗继续扩张势力,并在辽东半岛上建立了金国政权。
金国是一个高度军事化的国家,在军事上极为强大,在经济上也非常发达。
此时,宋哲宗政权面临的压力逐渐加大。
四、时势造英雄的军人张邦昌是当时的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军人。
他认为靖康之变的主要原因在于宋朝的官僚腐败和军队萎缩。
他首先整顿了军队,将排比并列的制度改为新的编制制度,大大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
同时他也整肃了朝廷,依靠自己的才能和名声,借机升迁,使其在朝廷内部积蓄了一些势力。
五、高宗的登基靖康之变最终的导火索还是在宋哲宗用寿福宫改建庐阳密室,欲避走北方逃过胡翼之们的纷争。
而在那时张邦昌就已经随同哲宗进入庐阳密室。
为了尽快将靖康之乱的危机解决,官员们竟然迫使哲宗儿子赵构弑父继位,高宗正式登基。
这也是靖康之变的开始。
六、靖康之变的后果靖康之变在宋朝历史上是一个极其悲惨的事件,除了在政治上造成了不小的伤害外,在经济、文化、军事等各个方面也都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更为严重的是,在之后的一百多年里,宋朝都没有办法真正摆脱对金国的威胁,一直屈居于其辖境之内,与之持续战争直到亡国。
总之,靖康之变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方面都给宋朝带来了极其严重的损失。
宋朝的战争史

宋朝的战争史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其战争史也充满着辉煌和曲折。
宋朝的战争历史,不仅在于其对内统一和巩固,更是在应对外敌入侵和保卫国家安全方面展现了其强大的军事实力。
一、辽宋战争宋朝建立初期,与辽国的战争是较为频繁的。
辽国是当时北方最强大的国家,宋朝对其实行了多次进攻。
其中最著名的是决定北方格局的战争——顺宗年间的“陈桥兵变”。
杨业、李守贞等将领联合谋反,成功杀害权臣高太后,推翻高宗,立顺宗,从而将辽宋战争推向了一个重要的节点。
此次战争虽未直接导致辽国衰败,但使得辽朝内部陷入混乱,为后来的战争奠定了基础。
二、宋金战争金国崛起后,逐渐成为了北方的霸主。
金朝首领完颜阿骨打对南方的宋朝有着征服的野心,先后发动了多次战争。
这其中最重要的是南宋绍兴年间的“淮西大战”。
完颜宗久率金军大举进攻南宋,先后攻下临安、徽州等地。
宋高宗立即下令发动全国性的总动员,组织民众进行抵抗。
最终,借助岳飞等将领的英勇抵抗,宋朝成功守住了南方的大好河山,使得金军遭受重创。
这场战争打破了金军的神秘形象,影响到了金朝后来的军事行动。
三、宋元战争金朝灭亡后,由于民族矛盾的存在,元朝立即发动了对南方宋朝的征服战争。
元朝成功攻占临安,迫使宋朝南迁至临安,改元建炎。
此后,南宋与元朝持续进行了数十年的战争,虽然南宋多次组织反抗,但由于元朝军事实力的压倒性优势,南宋最终在1279年被元朝彻底灭亡。
总的来说,宋朝的战争史既有对内的巩固统一,也有对外的抵御侵略。
宋朝不断强化军事力量,通过组织严密的战争体系来保卫国家安全。
虽然与辽国、金国及元朝的冲突都带来了不同程度的损失,但宋朝始终保持了国家的独立和稳定。
值得一提的是,宋朝在战争中也体现了军事制度的改革与创新。
例如,岳飞等将领提出了“坚壁清野”战略,即在遭到强敌进攻时,采取避战补强的策略,以保全实力。
这种应对战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宋朝的存续,并为后来的军事策略提供了经验。
宋朝的历史军事与战争史

宋朝的历史军事与战争史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段重要的时期,其历史军事与战争史承载着丰富的内容。
通过对宋朝时期的军事与战争史的探讨,我们可以了解到宋朝在军事组织、战争策略以及军事技术等方面的发展与演变。
下面将从这些方面进行论述。
一、宋朝军事组织宋朝的军事组织主要包括守军和禁军两个部分。
守军主要负责边防和地方治安的维护,禁军则负责朝廷内部的安全和军事行动。
此外,宋朝还设立了保甲制度和屯田制度,以便更好地调动民众参与军事防御。
二、宋朝战争策略宋朝的战争策略主要以防御为主,追求持久战和消耗战的战略目标。
在与北方的辽、金等异族国家作战中,宋朝多采取以固守为主,资源消耗战为辅的战略。
此外,宋朝通过外交手段和防御工事等手段,维护了国家的安全稳定。
三、宋朝军事技术宋朝在军事技术上取得了一些重要的进展。
在兵器装备方面,宋朝发展了火药和霹雳炮等新兵器,为后来炮兵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同时,宋朝还注重军事工程建设,修筑了大量的城墙、城堡和军事要塞,提高了城防能力。
四、宋朝的战争经验宋朝在与辽、金等国家的战争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例如,在与辽朝的战争中,宋朝采用了战略退却的策略,避免与辽军正面交战,降低了战争的损失。
在与金朝的战争中,宋朝则采取了消耗战的策略,耗尽金军的战争资源,取得了一定的战略优势。
综上所述,宋朝的历史军事与战争史是非常丰富的。
宋朝在军事组织、战争策略和军事技术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发展与创新,这些对于中国古代军事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通过深入研究宋朝军事与战争史,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的军事制度与战争思想,从而更好地保护和发扬中华文明的传统。
宋朝的兴起与南宋的覆灭金国入侵的故事

宋朝的兴起与南宋的覆灭金国入侵的故事千年前,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一个伟大的王朝——宋朝。
宋朝的兴起以及南宋的覆灭,与金国的入侵密不可分。
下面将为大家详细介绍这段令人动容的历史故事。
一、宋朝的兴起北宋是宋朝的第一个时期,公元960年,赵匡胤在国内动荡的时期登基称帝,建立了宋朝。
此后,赵匡胤采取了一系列政治、军事和经济改革措施,使得宋朝逐渐得以巩固。
赵匡胤的改革包括减轻农民负担、发展科技、推行科举制度、稳定边疆等。
此外,北宋还建立了一支强大的军队,并在辽国、西夏等国家与之抗衡。
而在文化方面,北宋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大繁荣时期,文人墨客们纷纷涌现,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文化艺术作品。
二、金国入侵与南宋的覆灭北宋的兴盛并没有持续太久,公元1115年,金国的皇帝完颜阿骨打发动了对中国的入侵。
金国的入侵给北宋带来了沉重的打击,大片领土相继沦陷。
然而,北宋政府对金国的入侵应对不力,内外交困的状况下,政府腐败、官员贪污成风。
这使得人们对朝廷的不满与日俱增,人民的疾苦难以得到有效的解决。
公元1127年,金国攻破了当时的首都汴京,俘虏了北宋的最后一位皇帝。
随后,北宋帝国灭亡,南宋时期开始。
南宋时期,宋朝的势力在南方恢复。
然而,南宋依然面临着金国的威胁。
金国继续对南宋进行侵略,以扩大自己的版图。
1234年,金蒙古联军攻入南宋的首都临安,南宋正式灭亡。
三、金国入侵的故事金国入侵的故事是一段惊心动魄的历史事件,让我们不由得想起那些抵抗金国入侵的英雄们。
宋江是北宋末年著名的抗金义军首领。
他聚集了一支庞大的农民起义军,与金国展开了长期的抵抗战。
宋江采用灵活的游击战术,不断破坏金国的线路,并与其他农民起义军进行合作,共同抵抗金国入侵。
同时,梁山泊的一百零八将也是那个时代的英雄豪杰。
他们以勇猛的战斗力和无比的智谋,扰乱了金国的计划,并与宋江一起保护了北方的百姓。
除了宋江和梁山泊的一百零八将,岳飞也是那个时期的杰出抗金将领。
岳飞多次与金国军队交战,并屡次取得胜利。
辛弃疾与北宋时期的战争背景

辛弃疾与北宋时期的战争背景引言辛弃疾,生于北宋时期的著名词人和军事家,他的词作深深地揭示了困苦动荡的北宋时期的战争背景。
北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一个战争频繁的时期。
本文将探讨辛弃疾与北宋时期的战争背景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分析这些战争对他的词作和人生观的影响。
1. 北宋的战争景象1.1. 易位之后的北宋北宋建立之初,面临着五代十国时期诸多政权斗争、内忧外患的严峻局面。
在经历了王朝更迭的动荡之后,北宋将领赵匡胤意识到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定的重要性,积极构建强大的军事力量。
1.2. 北方辽国的威胁北宋时期,辽国是北方最大的威胁。
辽国庞大的军事力量和强大的统治能力使得北宋不得不以对抗辽国为首要任务。
与辽国的战争是北宋时期最重要的战争之一,对整个时期的政治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3. 南方的敌对力量除了北方的辽国,北宋还面临着来自南方的敌对势力。
南方的吴越、南宋等政权对北宋构成了一定的威胁,使北宋时期的战争更加复杂和艰巨。
2. 辛弃疾的人生经历2.1. 出生背景辛弃疾生于北宋末年,出生在一个军事家族。
他的父亲辛文房是一位边关将领,从小接受军事训练,对战争有着亲身的感受和了解。
2.2. 从军经历辛弃疾年轻时期,曾从军参与了多次战争。
他在军中积累了丰富的战斗经验,亲眼目睹了战争的残酷和破坏力,这对他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3. 辛弃疾的战争观念通过参与战争,辛弃疾形成了一种坚定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反对外敌压迫的观点。
他认为战争是国家命运的转折点,只有通过战争才能保卫家园、维护国家安全。
3. 辛弃疾的词作中的战争意象3.1. 战争的悲壮与血腥辛弃疾的词作中经常出现战争的悲壮和血腥的意象。
他以饱满的情感和生动的笔触描绘了战争的残酷和伤亡,表达了对战争的深深忧虑。
3.2. 忧国忧民的情感作为一个有着亲身军事经历的词人,辛弃疾的词作中充满了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深忧虑。
他表达了保家卫国的军事使命感,以及对痛苦百姓的同情和怜悯之情。
南宋灭亡的主要原因,与金朝鹬蚌相争

南宋灭亡的主要原因,与金朝鹬蚌相争本文导读:宋朝在建立后不久,这套体系就被打破。
辽国以武力向宋朝昭显着自己的存在,迫使宋真宗咸平七年十二月(1005年)签下澶渊之盟。
宋朝人无法接受与本应该是藩属的辽国称兄道弟,于是在女真兴起后主动提出“愿与贵朝(金朝)共伐大辽”的倡议,联合女真于宋宣和七年(1125年)一起灭了辽国,与金立下“海上之盟”。
积累了百年的怨气得以发泄,宋朝自觉重回天朝上国,以藩属之心待金。
临海军节度使张觉叛金归宋后,宋背盟收叛将。
在金朝的再三索要下,杀了一个长相相似的人搪塞,被金太宗之弟完颜宗望发觉,引大军攻宋。
靖康二年(1127年),金人攻入宋朝首都汴梁(今河南开封),掳走徽钦二帝及大批皇室宗族北去,是为“靖康之变”。
徽宗第九子、钦宗之弟赵构因一直领兵在外幸免于难,于靖康二年五月初一(1127年6月12日)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登基为帝,延续了宋朝皇统和法统,是为南宋高宗。
南宋不得不承担北宋外交失误的苦果,以及更加强烈的民族情绪。
宋高宗对金国的忍让加重了这股情绪。
据《三朝北盟会编》记载,在《绍兴和议》签订时:金人遣张通古为诏谕江南使,持诏而来,通古到馆旬馀,要与人主抗礼。
又要上北面而拜其诏,朝廷议未定,或请列祖宗御容,而置金人诏于其中拜之,至于纷纷不定者累日。
通古索备玉辂迎诏书,百官导从,至是犹未决。
秦桧主其事,坐于待漏院中,置辂于殿门之外,命三省吏服绯绿腰银,枢密院吏服紫腰金,尽赴馆候使人,出则咸导从,使人以为百官也。
日高通古等始出馆,驰马入门,有亲事官一人手拽马羁虏使,以藤杖击其手伤,竟不肯放通古宣诏。
其词不逊,上皆容忍之。
此次求和与真宗时的澶渊之盟不同,澶渊之盟是宋朝在有利的军事形势下接受求和的结果,虽然双方以和平平等交往为原则,宋朝大部分时间是处于长、兄的地位。
同时,在外交主动性和外交位次上,北宋总是略占上风的。
而绍兴和议双方完全不对等,虽然和议中南宋对金称臣,沦为金的臣下,但金朝对宋的官方用语已经从海上之盟时的“大宋”变为“江南”,一如当年北宋称南唐为“江南”一样。
关于南宋灭亡的一些思考

关于南宋灭亡的一些思考在论坛上看到一些关于南宋灭亡问题的思考,其实很多网友说的都有道理!在此我也把自己的看法说一下,就算是抛砖引玉吧!有不恰当之处还请大家多多指教!就整个宋朝的历史而言,宋朝确实是我国历史上社会、经济、文化都达到顶峰的一个鼎盛时期!其成就很多历史书上都有记载,在此就不再赘言了!但是那么一个中国历史上的鼎盛时期为何又衰败得如此之快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一些原因:一、宋朝建国之初即留下的无法避免,乃至导致最终灭亡的生死之患!在唐朝灭亡后的五代十国时期,幽云十六州的等战略要地的丢失使得宋朝失去了抵御北方进攻的一道重要屏障!在宋朝建国之初不是图强而是守业!宋朝建立以后应该在得到应有的休整之后即拿下北方一系列的战略要地!也许有人会说,宋朝有那个实力吗?答案是有!请大家查阅关于宋初两次对辽用兵的史料!从我查到的史料来看,北宋初期的两次对辽用兵在初始阶段皆取得了很大战果,取得了初步胜利。
但两次用兵又皆因指挥失误和各路兵马作战行动无法协调一致而导致最终的失败!经过这两次作战之后,宋军终于无力在向北进取!从而失去了北方的防御屏障和消灭北方强敌的机会!二、宋朝军事制度的失败!宋朝建立之初,赵匡胤吸取唐朝因地方军阀座大而招致灭亡的教训,以“杯酒释兵权”的方式剥夺了军事将领们的兵权,而把军权集中在皇帝一个人手中。
造成军中“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的荒唐局面,这不可避免的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而军权又集中在皇帝一个人手中,谁又能保证宋朝的皇帝都是军事指挥的天才呢?三、治国方略的失误!在唐宋以前,普通百姓获取功名的方式主要是军功!这样的晋升方式,把中华民族造就成为一个既崇文又尚武的优秀民族!而“皇袍加身”的赵匡胤,由于获取帝位的不合理性,造就了其既不相信文臣也不相信武将的多疑性格,并且这样的心理一直贯穿宇宋朝统治者的意识或潜意识之中!正是对文人的极端不信任,才有了使用科举制度牢牢抓住文人的做法!当人们都忙于埋头苦读、求取功名的时候,一个民族的尚武精神就这样消失了!四、无休止的恶性循环!宋朝对外战争的连连失利,带来的是无尽的赔款!(注:那种赔款被称为岁币,意既每年一次,以1042年为例:岁币为:银10万两、绢10万匹。
宋朝灭亡是不幸的历史事件

宋朝灭亡是不幸的历史事件宋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经济与文化教育最繁荣的时代,有数据显示,北宋时中国GDP总量为265.5亿美元,占当时世界经济总量的60%,这是中国GDP占世界比重最高峰。
而且宋朝政府政治开明,没出现过太过昏庸的君主,并没有像其它朝代一样到了末期或出现昏君暴君或贪官污吏朝政腐败无能,宋朝的缺憾只是出现了几个相对软弱的皇帝,使得是重文轻武的怀柔政策,即使这样也不至于让一个盛世王朝覆灭。
宋朝是民主国家,民主国家发展科技,发展经济有利。
但是偏偏却是在冷兵器时代,宋朝发达的科技,经济无法与军力呈现正比。
有钱买不到战马,买不到强大的骑兵,买不到飞机坦克,买不到原子弹。
这不是宋朝的过错,在人类历史上,先进不敌落后,文明不敌野蛮,在科技时代以前是常事,就是在现代战争中不也有希特勒一个月内灭波兰,46日征服法国,一天之内征服丹麦,10天内荡平荷兰的闪电战吗?希特勒靠的是当时不可一世的坦克,正像宋朝面对的是北方强大的骑兵,而且北方人杀狼,屠虎,刚从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这个时代,人们天天面临杀戮与死亡,这个时期的人们是最凶狠的。
而宋朝的人们生活在安逸富裕的社会,凶狠当然比不上这些野蛮人。
宋朝统治者为了防范武将拥兵自重进而威胁其政权,实行“兵将分离”制度,尽管其拥有过百万的军队,但却是“兵不识将,将不识兵”。
这种违背军事原则的屯兵做法,疏远了官兵关系,折扣了指挥能力和协调能力,大大削弱了宋军的战斗力,这是宋朝军力积弱的重要原因。
宋朝没有强大的骑兵。
在经济强大的宋朝“重步轻骑”是方向性错误,就连早它一千多年的汉武帝都知道对匈奴作战之前从北方运了大量的战马入关,而宋朝有钱却买不到马,在史载中,我们看到,就算是抗金英雄岳飞辖下的骑兵也不过三千左右,其他部队的就更少了。
南宋被两个国家进攻过,分别是金,和后面的蒙古,这两个阶段中奸臣贪图享乐苟且偷安对战争的结果也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一个是秦桧,他在的时候金攻宋,他的卖国求荣行为想必不说大家也知道,另外一个是贾似道,他是国舅,他在的时候是蒙古在攻宋,如果不是他宋朝最少还可以延缓亡国最起码10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代的战争颓势
【摘要】作为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十分发达的中原王朝,宋朝却在与辽、西夏、金、蒙古等少数民族政权的边界冲突中一败涂地。
为了维护自身的安全,宋朝每年都要向各少数民族捐金纳银,以示和好。
宋朝从不缺乏铁血男儿,可是最终还是让北方的游牧民族饮马黄河,会师开封,经受了说不尽的羞辱。
本文从宋朝的地理态势和内政方面对此略作探讨。
【关键词】开封;内外相纬;兵种;右文抑武
0.引言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拭目以待。
从最近热播的大型电视剧《康熙帝国》,《雍正王朝》,《贞观长歌》等,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当下大国心态的回归。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了解自己的历史并从中总结经验汲取教训是非常重要的。
近年来,关于中国历史的研究取得了不小的进展。
为了使广大人民对自己的历史有一些更充分的认识,同时为国家的繁荣富强提供一些借鉴,本文对宋朝的积贫积弱的战争颓势进行了一些探讨。
1.系统介绍
1.1建都不慎
建都开封,绝对是赵宋王朝多灾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
开封地处华北平原的南端,为中原的战略腹地。
随着全国经济中心的南移,特别是隋炀帝开通大运河以后,作为联系黄淮两大水系枢纽的开封逐渐成为全国经济的中心。
开封恰处作为南北水运干线的汴河中游,西接黄河、渭河,直达洛阳、长安,东连江淮、两浙和荆湖,可辐射岭南、川蜀等广大富庶地区,正所谓“汴河横亘中国,首承大河,漕引江湖,利尽南海,半天下之财富,并山泽之百货,悉由此而进”。
开封因此成为经济繁荣的大都市。
但开封尽管有政治、经济方面得天独厚的优势,却在军事方面有致命的软肋。
开封处于华北平原,除了一条黄河外,无任何山川之险。
华北平原的北部正是幽云十六州。
当初石敬瑭为了获得辽国的支持,将极具战略意义的幽云十六州拱手让给辽国。
从此,中原王朝北方的天然屏障已经不复存在了。
而以幽云十六州险要的地形为依托,辽国的骑兵可以轻而易举的突破华北平原上宋军的防线直抵开封城下。
宋朝为了保卫处于平原地带的开封,必然会在开封周围部署重兵把守,这样不仅造成边境地区的兵力薄弱,而且给周围地区的老百姓带来了沉重的军费负担。
其实,宋朝的有识之士对此早有体会。
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就曾主张迁都洛阳,“欲据山河之胜而去戎兵,循周汉故事,以安天下”。
洛阳交通地位优越,地理形势险要,长期以来作为中原王朝的政治、经济、军事中心。
在安史之乱和
五代十国的战乱中,洛阳的经济虽然遭到破坏,但在政治和军事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宋太祖曾极力迁都,但由于宋初国力衰弱的客观原因和以赵光义为首的开封派势力阻挠下,最终没能成功。
后来的历史证明,宋朝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1.2内外相维
由于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是在“陈桥兵变”中一举夺得皇位的,就像我们今天所说的“暴发户”一样,他十分害怕军中将领效仿他。
于是,他一方面杯酒释兵权,将军权牢牢的控制在自己的手中;另一方面他推行“内外相维法”,加强对军队的控制。
“内外相维法”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2.1军事制度上
在军事制度上,宋朝设立枢密院总理军务,掌管全国兵集,武官选授,军队的调度及兵符颁降,握有发兵之权;而殿前指挥使司、内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司及侍卫亲军步军都指挥使司等“三衙”,负责统制训练,防守戍卫,迁补赏罚等握兵之权;每逢战事,皇帝往往不用“三衙”将帅来指挥军队,而总是临时起用其他心腹官员来指挥军队,这就是统兵之权。
为了更加有效控制军队,“三衙”将帅往往由资历浅薄的庸才担任,只要他们听从指挥即可,这样宋军的战斗力逐渐江河日下。
同理,作为国家最重要的军事机构枢密院也一直由文官担任。
1.2.2兵力部署上
在兵力部署上,宋朝也是“费尽心机”,以防止武将作乱。
以宋初为例,宋初大宋禁军只有20余万。
宋太祖将这二十万军队分为两拨,每拨十万人。
他把十万人留守京城以守卫开封,另外十万人分散到全国各地。
赵匡胤这样做,他认为可以使内外兵力相互制约,谁都不敢妄生异心。
如果地方上的军队作乱,京城有足够的兵力发兵平叛;如果京城有兵作乱,地方上的兵力集中起来也足以震慑京城。
但这种兵力布防明显可以看出是重内轻外,而在边防重地往往兵力薄弱。
历史上除了宋朝外,还有哪个国家敢在和平时期在国都聚集起全国一半的兵力。
“内外相维法”是建立在怀疑所有将士的基础上的,这就不可避免的会挫伤将士们的积极性。
由于军权的三权分离,将帅在实战中发现的薄弱环节也不可能在平时的训练中加以补习;同时皇帝战时临时起用的将帅对自己军队的训练水平也几乎毫不知情,而再加上皇帝一般会更偏向于任用庸将,在这样的情况下作战,宋军获胜的可能性有多大就不言而喻了。
这样的军队你可以寄希望于他们去收复幽云十六州吗?
1.3兵种劣势
兵种上的劣势,也是由宋朝自身的地理条件所决定的。
宋朝的主要疆域包括华北平原大部、陕西、甘肃一部、江南、四川等地,这些地区都是传统的农业区,农耕文明十分发达。
而这些地区,除了北方少数地区产马外,基本没有大量的马
匹,这就使得宋朝的马匹相对贫乏。
因此,宋朝的禁军大部都是步兵,只有少量的骑兵。
我国传统的马匹产区基本都在西夏、辽国、蒙古境内,这就决定了宋朝不可能像汉唐那样建立强大的骑兵突击集团。
这一点,宋朝的君臣们也深有体会。
宋太祖就曾和被辽国侵略的女真部落联系购买战马,而宋徽宗当年和金国结盟首先也是靠向金国购买战马。
对于处于华北平原的开封来说,游牧民族的骑兵才是最大的威胁。
而骑兵最大的对手就是骑兵自己,只有建立自己强大的骑兵才能从根本上遏制少数民族的骑兵。
由于没有强大的骑兵,宋朝在与北方少数民族军队的较量中,其辛酸和无奈就可想而知了。
早在宋太祖年间,宋太祖命人在北部边防地区大量密植柳树和榆树,在各关口只留一骑通行的道路,以防止辽国骑兵的大量突入。
可是到了宋真宗年间,“壇渊之盟”的签订使得宋真宗认为宋辽之间已实现和平,不可能在发生战争了。
而在北方边防线上合抱粗的大树阻碍了交通,使得宋辽双方通商不便,于是宋真宗下令将边防线上的大树全部砍伐。
这样,北方的门户再次洞开,后来金军、元军由此大规模突入中原。
1.4 右文抑武
宋太祖施行矫枉过正的右文抑武政策。
为了改变自唐末以来,五代十国时期武人统治,军阀割据,民不聊生的混乱局面,宋太祖在宋朝建国后坚持文治,限制武将的权利。
这对当时的历史现状而言,具有重大的进步意义,但它同样没有摆脱中国历史矫枉过正的传统。
宋太宗施行自欺欺人的右文抑武政策。
宋太祖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极具争议的人物,在“斧光烛影”中获得了皇位,成了大宋王朝的第二位皇帝,但他获得皇位的合法性深受质疑。
为了树立自己的权威,为了建立自己的文治武功,宋太宗于太平兴国四年率军30万亲征,一心收复幽云十六州。
但由于战前的轻敌和战争中的失误,宋军损失惨重,二十万精锐损失殆尽,宋太宗自己也身中两箭,慌忙中乘坐牛车逃回开封。
宋军大败,精锐尽失,宋太宗北伐的雄心已不在,幽云十六州在他心里成为遥不可及的梦。
但是,为了凸显自己的才能,为了给军事失败挽回颜面,他更加推崇“右文抑武”政策,企图给自己涂上一层“文治”的色彩。
宋太宗不断强化右文抑武政策。
宋朝在边界冲突中越来越处于劣势,败仗不断。
但宋朝的统治者却更加注重右文抑武政策,也企图为自己披上一层“文治”的外衣。
2.结论
由于以上种种原因,宋朝在文化和经济上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却在军事上始终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
■
【参考文献】
[1]宋史.[2]宋太祖传.[3]宋太宗传.[4]辽史.[5]萧太后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