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中的战争场面描写

合集下载

古代描写战争的文言文

古代描写战争的文言文

古代描写战争的文言文战争是古代社会不可避免的现象,往往伴随着血雨腥风与生离死别。

古代文言文中,描写战争的作品层出不穷,通过精妙的文笔,完美地展现了战场上的英勇与悲壮。

本文将通过对几篇典型的古代文言文描写战争的作品进行分析,带领读者领略古代文人墨客们独特的战争笔触。

一、《出使楚国》《出使楚国》是古代文学巨匠司马迁所著的《史记》中的一篇争议性文章。

文章描写了楚国和秦国使者之间的错综复杂的纷争和角力,并以此来反映出当时战争对两国之间关系的影响。

在文章中,司马迁采用了华丽的句式和繁复的修辞手法,以生动形象的描写展示了战争的残酷与不可避免。

他讲述了长期战争导致的人民流离失所、疾苦交加的悲惨境况,并通过对使者们的对话和争斗,揭示了战争带来的国家间矛盾和内外交困的局面。

二、《两军阵容》这是明代李时中的《感寓意》一文中的节选,通过对古代军队阵容的描述,展现了战争时的壮烈和庄严。

文章以一种冷峻沉着的语调,以逐行详细描绘的方式,将读者带入战争的现场。

描写了古代军队整齐列阵、旌旗招展、刀光剑影的雄壮场面,通过细腻的描写,读者仿佛能感受到军队排阵时的庄严肃穆与蓄势待发的紧张气氛。

三、《前出师表》《前出师表》是古代文学家诸葛亮所写的一篇表状文章,通过完美的用字与句式,展现了古代军事家的智谋与胆识。

文章以一种简洁明了的语言,点出了战争时的紧迫局势和紧张氛围。

诸葛亮通过对自己行动的解释和请求,与对战争的分析与论证,将读者带入一个悬疑的氛围中。

文章通过细腻的写作技巧,唤起了读者对战争的恐惧与期待。

同时,也展现了作为军事家的诸葛亮的机智和胆识。

四、《赤壁赋》《赤壁赋》是西晋文学家曹操的文笔代表作之一,通过叙述古代著名的赤壁之战,展示了古代战争的血腥与残酷。

文章以其独特的艺术表达手法和奇特的叙述结构,将读者带入古代战争的激烈场面。

通过描写赤壁之战中震撼人心的景象和形象,诗人抒发了对战争的伤痛与痛惜之情。

文章从不同角度和层次揭示了战争给古代社会和人民带来的深重伤害。

史记围魏救赵的原文

史记围魏救赵的原文

史记围魏救赵的原文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史记》是中国古代司马迁所撰的一部历史著作,被誉为中国古代史学经典之一。

其中记载了各种历史事件和人物,其中包括了一篇关于围魏救赵的故事。

据《史记》记载,战国时期,齐国的国君田文为了削弱强大的魏国,便设法挑动各国联合起来攻打魏国。

当时,魏国正处于困境之中,面临强敌环伺,孤立无援。

在这种危急情况下,韩国、赵国、楚国等国应田文的号令,纷纷对魏国发动了攻击。

魏国国君惶恐不安,闻讯后急忙召集宰相权翊商讨对策。

权翊深知围魏救赵的危险性,但也清楚事不容迟,于是便建议魏国立即向强大的秦国求援。

魏国国君大喜,立即派遣使者前往秦国求援。

秦国国君嬴政见到魏国使者后,听闻围魏救赵的情况,立即决定出兵救援。

嬴政组织了一支由精兵强将组成的大军,火速赶往魏国。

魏国国君闻讯后,欣喜万分,深感秦国之恩。

当秦军抵达魏国境内时,发现敌军实力远强于预料,形势十分危急。

但嬴政并没有慌乱,他冷静地分析了战局,制定了一系列灵活的战略,成功地打破了围魏救赵的包围圈,解救了魏国危局。

韩、赵、楚等国见秦军到来,不得已停止了对魏国的进攻,纷纷退兵。

魏国得以幸免于难,国土得以保全。

魏国国君对嬴政感激不尽,立即派使者向秦国表示感谢,并答应将来必定倍加回报。

围魏救赵的历史事件,成为了后世千古传颂的佳话。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危急的时刻,团结合作是最关键的。

只有相互支持、相互帮助,才能共度难关,战胜困境。

古人云:“团结就是力量”,这句话在围魏救赵的事件中得到了最好的印证。

围魏救赵的故事告诉我们,面对危险和困境时,我们应该保持冷静、勇敢地面对,制定合理的对策,争取最后的胜利。

同时,也要学会团结合作,相互帮助,在困难时一起度过,才能真正实现共赢。

而史记作为中国传统史学经典之一,记录了许多这样的历史故事,让我们可以从中学到许多为人处世之道和处事之策。

希望我们能够在今后的生活中,不断学习古人的智慧,不断成长和进步。

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原文、注释与翻译

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原文、注释与翻译

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原文、注释与翻译简析:本文是汉代名将卫青和霍去病的合传,主要记述卫青七出边塞,霍去病六出北疆,指挥千军万马,攻讨匈奴,扬威大漠的经历和赫赫战功。

匈奴奴隶主屡犯中原,严重破坏了汉匈人民的和平生活,给百姓和社会生产带来深重灾难。

年轻的汉武帝大胆重用青年将领卫青和霍去病,令其频频出击,其战争规模之大,兵威之盛,为汉代讨胡征战之最,这就有力地打击了匈奴奴隶主侵扰中原的嚣张气焰,对维护中国的统一和博大,安定和富强,对汉匈人民的和平劳动生活有着积极的意义,这是值得肯定的历史功绩,也正是司马迁写作本传的用意所在。

当然,作者对连年战争所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物资的巨大损失,也提出了委婉的批评。

文中突出地描写和赞美了卫青推功让爵、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名将风度和以国家为重的爱国思想。

但同时也批评了他们不修名节、不进贤士、和柔事主的缺乏,显示了司马迁修史时的“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

此文的结构颇有特色,前边的主要局部写卫、霍事迹,是卫、霍的合传。

篇末又附记公孙贺等十六位征胡将领的简略事迹,以类相从,实为一篇类传。

从结构上看,主次清楚;从史实上看,前后一体,水乳交融,毫无游离或割裂之感。

显示了司马迁剪裁谋篇的匠心和?史记?行文灵活多变的特点。

这就在事实上使本传成为汉武帝时代汉匈战争和汉匈关系的一篇简史,或者是一本征胡英雄的记功簿。

本文虽以记事为主,但却不乏精彩的景物和场面描写,如写元狩四年的漠北大战:阴霾四起,狂风大作,飞沙走石的自然景象的描写,为战争铺垫了凄清苍劲的情调;再写大将军卫青“令武刚车自环为营,而纵五千骑往击凶奴〞,致使单于“乘六骒〞,仓皇夜遁;后写大将军北上,追亡逐北,真是兵威浩荡,强虏震恐,浩气千里,万马奔腾,既“描画如见〞〔王治皞?史记榷参·卫将军骠骑?〕,又使读者如闻其声,很有艺术感染力。

此传寓褒贬之意于叙事之中,却不留痕迹。

如写卫青之功,多陈述事实,“摹写唯恐不尽〞〔姜宸英?湛园未定稿·书史记卫霍传?〕,而写霍去病之功那么多用皇帝诏辞点出,这正是对诏辞所列骠骑三出,竟斩捕十一万余敌人之事的存疑之笔〔诏辞以幕府报功表为据〕,真是“句中有筋,字中有眼〞〔曾国藩?求阙斋读书录?〕,暗示出作者行文的深意,确为好文章。

《史记》故事情节的五大范型

《史记》故事情节的五大范型

《史记》故事情节的五大范型一部《史记》,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部历史人物的故事集。

几乎每一篇人物传记都包含着一个或多个,或大或小,给人以深刻印象的精彩故事。

这些大大小小的故事大致可以分作五类:斗争型故事、复仇型故事、智力型故事、奇趣型故事、悲剧型故事。

前面三种类型是就故事题材本身的特点而言的,后面的两种则是就故事情节所呈现的美学风貌而言的。

这种交叉式的分类,基本上含括了《史记》一书中情节结构型故事的全部。

以下是对这五种范型所作的具体分析:一、斗争型故事情节斗争型故事情节是《史记》中最基本的一种范型。

它通常有着宏大的叙事场面,人物众多,人物关系错综复杂,矛盾冲突尖锐、集中,情节扣人心弦,富于动作性、情感性和戏剧性。

通常表现为对立双方的关系由紧张、剧烈逐步趋向缓和、和谐,直至矛盾冲突的最终转化和消解。

斗争型故事情节往往能传神地塑造出个性化的人物形象,这是它的一个显著的特点。

典型的斗争型故事有鸿门宴,这是为众人所熟知的。

鸿门宴叙写的是霸王项羽和枭雄刘邦的第一次正面对话。

在这里,作者描写了刘邦在张良等人协助下,收买项伯,争取项羽,挫败范增,从而在这场惊心动魄的斗争中化险为夷的全过程。

最后的结局是,二十六岁血气方刚的项羽,惜败在五十岁老奸巨滑的刘邦手下。

这是项羽一生事业乃至整个命运的转折点,从而有力地揭示了项羽的悲剧英雄命运,让后人扼腕叹息。

另外一个典型的斗争型故事是《魏其武安侯列传》中窦婴、灌夫与田吩之间的殊死较量。

其中田吩饮魏其府、灌夫使酒骂座、廷辩等场面尤其写得跳脱,腾挪变化,不拘章法,充满了戏剧性和火药味。

除此之外,为大家所熟悉的斗争型故事还有破陈余,平诸吕,渑池会,毛遂自荐等等,或写战争,或写盟会,无一件不写得剑拔驽张,惊心动魄。

这些故事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是非常成功的。

以鸿门宴出场的系列人物而论,项羽的优柔寡断与妇人之仁、刘邦的随机应变、张良的工于谋划、范增的忠诚耿直以及樊哙的英武直率等,无不鲜明如画,给人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垓下之战 史记

垓下之战 史记

• 《项羽本纪》就是通过秦末农民大起义和 楚汉之争的宏阔历史场面,生动而又深刻 地描述了项羽一生。他既是一个力拔山、 气盖世、“近古以来未尝有”的英雄,又 是一个性情暴戾、优柔寡断、只知用武不 谙机谋的匹夫。司马迁巧妙地把项羽性格 中矛盾的各个侧面,有机地统一于这一鸿 篇巨制之中,虽然不乏深刻的挞伐,但更 多的却是由衷的惋惜和同情。
史 记
《项羽本纪》
• 秦二世的残暴腐朽,给人民造成了无穷无尽的 灾难。大泽乡陈胜揭竿而起,各地纷纷响应, 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的烈火迅猛 地燃遍全国。项羽,就是在这场轰轰烈烈的农 民大起义中涌现出来的一位英雄,一个悲剧式 的英雄。他勇猛善战,叱咤风云,显赫一时, 在击败秦军,推翻秦王朝的过程中建立了巨大 的功绩;但在推翻秦朝统治以后,他目光短浅, 策略错误,企图恢复春秋、战国时代的封建贵 族政治,加之烧杀破坏,终于丧失民心,军败 身亡。
• 《项羽本纪》在刻画人物性格方面,运用了 多种艺术手法。项羽少时的粗疏学浅,长大以 后的勇力过人,只是略略几笔带过,直到消灭 秦军主力、扭转战局的巨鹿大战,破釜沉舟, 威震诸侯,也还只是从侧面用笔,通过写诸侯 军的观望、恐惧、畏服,把一个铁骨铮铮的八 尺大汉顶天立地地展现在读者眼前。在进行粗 线条的勾勒,有意地夸张了整体之后,司马迁 便抓住了几个点睛处,工笔细描,刻意求精。 鸿门宴场面的极力铺排,垓下之围悲剧气氛的 纵笔渲染,乌江自刎时神态的精雕细刻,都写 得活灵活现,有形有神,有言有情,形与神、 言与情融合一体。
• 《项羽本纪》是《史记》传记中最精彩的 一篇,达到了思想和艺术的高度统一。它 犹如一幅逼真传神的英雄肖像画,色彩鲜 明;又像一张秦汉之际的政治军事形势图, 错综有序。通篇文章气势磅礴,情节起伏, 场面壮阔,脉络清楚,疏密相间,语言生 动,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的一篇不朽佳作。 文中破釜沉舟、鸿门宴、四面楚歌、乌江 自刎等故事,早已家喻户晓,历代传诵。

《史记》的文学成就之场面描写

《史记》的文学成就之场面描写
《史记》的文学成就
——场面描写
一、场面描写的主要方面具有倾向性
自然描写,点到为止 主要集中在对战争场景的描写中
中国古代的史传里几乎没有自然环境描写的位置,这 不是说史官们不会描写自然环境,而是限于史传体例 的‚潜规则‛不能去写。‚传、记的重心是社会生活, 尤其是影响深远、意义重大的社会生活,景物描写在 正史中几乎未留下任何痕迹。
凌稚隆评曰:‚千年以来所无之战,亦千年以 来所无之文,而骚人墨客共得本之以歌出塞、 赋从戎,未尝不令神驰而目眩也。太史公绝世 之姿,故《汉书》不为增损一字。
司马迁不是为写自然景物而写自然景物,他还 没有像文学家那样以自然景物为描写对象的自 觉意识,而是有其史家用意
《史记》不是因为技术上的原因, 而是因为:一种以社会生活为关注对象的体裁,它在 文化品格上必须与‘泉石傲啸’划清界限。
以战争场面的描写为主
一、场面描写的主要方面具有倾向性
二、 对战争场面的描写
《项羽本纪》节选
项王乃西从萧,晨击汉军而东, 至彭城,日中,大破汉军。汉 军皆走,相随入穀、泗水,杀 汉卒十余万人。汉卒皆南走山, 楚又追击至灵壁东睢(suī)水 上。汉军却,为楚所挤,多杀, 汉卒十余万人皆入睢水,睢水 为之不流。围汉王三匝。于是 大风从西北而起,折木发屋, 扬沙石,窈冥昼晦,逢迎楚军。 楚军大乱,坏散,而汉王乃得 与数十骑遁去。
谢谢观赏
《卫将军骠骑列传》节选
会日且入,大风起,沙砾击面,两军不相见,汉益 纵左右翼绕单于。单于视汉兵多,而士马尚强,战 而匈奴不利,薄莫,单于遂乘六臝,壮骑可数百, 直冒汉围西北驰去。时已昏,汉匈奴相纷挐,杀伤 大当。汉军左校捕虏言单于未昏而去,汉军因发轻 骑夜追之,大将军军因随其后。匈奴兵亦散走。迟 明,行二百余里,不得单于,颇捕斩首虏万余级, 遂至窴颜山赵信城,得匈奴积粟食军。军留一日而 还,悉烧其城余粟以归。

史记小故事200字左右

史记小故事200字左右

史记小故事200字左右
史记中有许多精彩的小故事,比如《史记·淮阴侯列传》中的故事。

这是关于刘邦和项羽之间的故事。

刘邦和项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两位军事将领,他们在楚汉战争中展开了激烈的角逐。

故事发生在楚汉战争期间,刘邦的军队被项羽围困在城中,情势十分危急。

刘邦的军师陈平想出了一个计策,他让士兵们在城墙上大喊“项羽已死,楚军已退”,并且放飞许多乌鸦。

项羽听到这个消息后,以为刘邦已经死了,便撤军离开。

刘邦得以顺利脱困,最终战胜了项羽,建立了汉朝。

这个故事生动地展现了陈平的智谋和刘邦的果断,同时也反映了项羽的鲁莽。

这个小故事不仅反映了古代军事斗争的智慧,也反映了人性的贪婪和恐惧。

这些小故事在史记中不胜枚举,都以其生动的情节和深刻的寓意吸引着读者。

描写司马迁史记的作文

描写司马迁史记的作文

描写司马迁史记的作文
《走进司马迁和他的<史记>》
嘿,咱今儿个就来聊聊司马迁和他那大名鼎鼎的《史记》。

司马迁这个人可不简单啊,他花费了无数的心血才写成了这部史学巨著。

就说他当初为了收集资料吧,那真的是不辞辛苦,到处奔走。

他走过那么多地方,听了那么多故事,就像一个不知疲倦的寻宝人。

有一次啊,司马迁听说有个地方流传着一些关于古代帝王的传说和事迹,这可把他给激动坏了。

他二话不说,收拾好行囊就出发了。

一路上那是风餐露宿啊,遇到路况不好的时候,那真的是深一脚浅一脚的。

到了那个地方后,他就挨家挨户地去拜访当地的老人,认真地听他们讲述那些古老的故事。

有时候遇到人家忙,他就耐心地在一边等着,生怕错过一点重要的信息。

回到住的地方,他还要赶紧把白天听到的都记录下来,那股认真劲儿,真让人佩服。

而《史记》呢,就像是一个巨大的宝藏库。

它里面的人物那叫一个丰富多彩啊,有英雄豪杰,也有奸佞小人;有波澜壮阔的战争场面,也有温馨感
人的生活细节。

每次读《史记》,我都感觉自己像是穿越到了古代,亲眼看着那些人那些事在我面前发生一样。

这么多年过去了,司马迁和他的《史记》依然散发着耀眼的光芒。

它不仅让我们了解了过去的历史,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司马迁对历史的执着和热爱。

这书啊,真的是越品越有味道,就像一坛陈酿的好酒,时间越久越香醇。

总之啊,司马迁和他的《史记》是咱中国历史上的瑰宝,值得我们好好去研究,好好去品味。

以后有机会,我还得再细细地研读一番《史记》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年2月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Feb.,2013第31卷第1期JOURNAL OF SOCI AL SCIENCE OF JIA MUSI UNIVERSI TY Vol.31 No.1论 史记 中的战争场面描写王俊杰1,丁万武2(1.河北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24;2.军械工程学院基础部,河北石家庄050003)[摘 要] 史记 中的战争场面描写,五彩斑斓,雄浑大气。

以史传与战争小说为参照, 史记 战争场面描写呈现出以下特征:峻洁简净,不枝不蔓;战斗描写,泄郁抒愤;自然描写,点到为止;小说倾向,实中有虚。

史记 战争场景之所以具有强大的震撼力,与司马迁敢于打破史家 潜规则 密切相关,也源自他对前代艺术经验的广泛汲取。

司马迁叙战除了以史为鉴,还有要把曾经发生过的战争活灵活现地再现于笔端的自觉意识,描写英雄们酣畅淋漓的战场搏杀也是他宣泄情感的一种方式。

[关键词]司马迁; 史记 ;战争场面;描写[中图分类号]K2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882(2013)01-0092-04史记 与 左传 等以写战争著称的先秦典籍相比,它不仅写天时、地利、人和等战争发生的宏大时空背景,以及战前、战中的伐谋与伐交,还描写了许多精彩的战争场面,如观师盟津与牧野誓师( 周本纪 )、马陵道( 孙子吴起列传 )、火牛阵( 田单列传 )、大泽乡起义( 陈涉世家 )、巨鹿之战、彭城之战与东城快战( 项羽本纪 )、井陉之战与潍水之战( 淮阴侯列传 )、白登之围( 匈奴列传 、 韩信卢绾列传 )、李广数次战匈奴( 李广列传 )、马邑之伏( 韩长孺列传 、 匈奴列传 )、漠北决战( 卫将军骠骑列传 、 匈奴列传 ),毕竟敌对双方孰胜孰败最终还要在战场上见分晓。

这些战争场面中有以有道伐无道的战前誓师大会,有凭山高路险以伏兵毙敌之大将,有千牛竞奔烈焰滚滚的火牛大阵,有振臂一呼揭竿而起的农民大起义,有杀声振天威震敌胆的破釜沉舟,有四面楚歌的生死之战,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背水一战,有天寒地冻冒然轻进的身陷重围,有百发百中箭退敌兵的浪漫传奇,有张开口袋请君入瓮的战略大埋伏,有风沙滚滚刀枪蔽日的塞外决战。

司马迁笔下的战争场面五彩斑斓,雄浑大气,每一个战争场面就是一幅铁血奔腾气势磅礴的战争画轴。

史记 中的战争场面描写五彩缤纷,波澜壮阔。

与 左传 汉书 等正统史传相比,其战场描写既有数量上的增加,更有质量上的提高,呈现出 小说化 倾向。

如果与 三国演义 等战争小说相比,它的史家特色又凸显出来。

以史传与战争小说为参照, 史记 战争场面描写呈现出以下几个特征:一、峻洁简净,不枝不蔓柳宗元以 洁 来称许 史记 ,他说: 谷梁子 、 太史公 甚峻洁,可以出入。

( 报袁君陈秀才避师名书 )又说: 参之 太史 以著其洁 。

(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柳宗元没有进一步解释 洁 的含义,桐城派主将方苞对此有阐发,他说: 子厚以 洁 称太史公,非独辞无芜累也,明于义法,而所载之事不杂,故其气体为最洁也。

( 归方评点史记 绛侯周勃世家 )桐城派的余脉曾国藩对此也有解释: 事绪繁多,叙次明晰,柳子厚所称太史之 洁 也。

( 求阙斋读书录 卷三)综合前贤的评述,柳宗元所谓的 洁 ,是指司马迁见识高超,叙事能抓住要害,能用最少的文字把纷繁的历史写得井井有条,语言不枝不蔓,干净利落。

高祖本记 所叙垓下战阵就很能体现司马迁写战 峻洁 之妙:五年,高祖与诸侯兵共击楚军,与项羽决胜垓下。

淮阴侯将三十万自当之,孔将军居左,费将军居右,皇帝在后,绛侯、柴将军在皇帝后。

项羽之卒可十万。

淮阴先合,不利,却。

孔将军、费将军纵,楚兵不利,淮阴侯复乘之,大败垓下。

[1](P378-379)陈仁锡云: 淮阴侯极得意之阵,太史公极用意之文。

曰: 孔将军居左,费将军居右 ,张左右翼也;淮阴侯小却,诱敌也; 复乘之 ,合战也。

所谓 以正合,以奇胜,奇正还相生 也。

[2](P718)司马迁所叙垓下战阵,仅六[收稿日期]2012-11-12[基金项目]2012年河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史记 战争文学研究 (SZ129032)[作者简介]王俊杰(1973-),男,河南鄢陵人,博士,河北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讲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丁万武(1966-),男,河北唐山人,硕士,军械工程学院基础部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十字,而阵法、战法之奇皆具,言简而事丰,虎虎有生气,使人感觉铁流滚滚的几十万大军如排山倒海般压将过来,如潮水般的大阵中又潜伏着不可捉摸的玄机。

班固写这段历史时,对 史记 的这段文字却弃而不用,使神韵顿失。

针对 史记 的峻洁简净,吴敏树也曾大发感慨道: 史家原只依事实录,非可任意措置,然至事大绪繁,得失是非之变,纷起其间,非洞观要最,扫除一切旁枝余蔓,未得恣意详写,使其人其事终始本末,真实发露,读者警动悲慨,千载下如昨日事也。

故下笔万言,滔滔滚滚,如长江大河,激石滩高,回山潭曲,鱼龙出没,舟楫横飞,要是顺流东下,瞬息千里,终无有滞碍处耳。

从来良史记事,第一论识,而柳子之评史公曰 洁 ,真是高眼看透。

学者但能从有会无,即详知略,则于序事文,立占胜步矣。

[3](P297-298)与 三国演义 等古典战争小说相比较, 史记 战争场面峻洁简净的特点就更加明显了,小说可以不为史家笔法所限调度大量文字去摹写战场景象,而史家却不能这样随性而为,纷繁庞杂的内容与有限的篇幅之间的矛盾,迫使史家必须用笔简净。

司马迁要在五十二万字的篇幅内叙写三千多年的历史,就必须要在 洁 上下功夫,战争场面描写的峻洁简净也就是其中的应有之义了。

二、战斗描写,泄郁抒愤史家写战重在战略方针的制定与实施,对于具体的战术战斗层面的东西涉及很少,而司马迁对此却有了不小的超越,这在东城快战及李广与匈奴的几次战斗的描写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先看 项羽本纪 中的东城快战: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汉骑追者数千人。

项王自度不得脱。

谓其骑曰: 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

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今日固决死,原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乡。

汉军围之数重。

项王谓其骑曰: 吾为公取彼一将。

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

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

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目真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

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

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

[1](P334-335)再看 李将军列传 写李广与匈奴的一次战斗:匈奴大入上郡,天子使中贵人从广勒习兵击匈奴。

中贵人将骑数十纵,见匈奴三人,与战。

三人还射,伤中贵人,杀其骑且尽。

中贵人走广。

广曰: 是必射雕者也。

广乃遂从百骑往驰三人。

三人亡马步行,行数十里。

广令其骑张左右翼,而广身自射彼三人者,杀其二人,生得一人,果匈奴射雕者也。

已缚之上马,望匈奴有数千骑,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

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

广曰: 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

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诱,必不敢击我。

广令诸骑曰: 前! 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令曰: 皆下马解鞍! 其骑曰: 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 广曰: 彼虏以我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

于是胡骑遂不敢击。

有白马将出护其兵,李广上马与十余骑饣各射杀胡白马将,而复还至其骑中,解鞍,令士皆纵马卧。

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不敢击。

[1](P2868-2869)李广追击匈奴射雕者遇围,他令士卒下马解鞍吓退敌军。

李将军列传 还写了李广被匈奴所俘后而夺马得脱,写李广身陷重围而射杀匈奴裨将。

这几次战斗描写凛凛生风,如在目前,它们不涉方略,着力突出的是英雄们在战场上采取何种战术而斩将刈旗、使敌披靡。

一般而言史家写战略谋划才能使后人从中汲取治军安邦的智慧,活灵活现的战术战斗描写却于此不大相关,但司马迁为什么还会热衷于战场描写呢?答案就在于他要通过这些描写来写人物,来抒情怀。

项羽、李广两位战神般的人物之所以那样深入人心,是与司马迁对他们在战场上的骁勇剽悍的叙写分不开的,如果剥离了这些战场描写,人物形象的丰满度就会大打折扣。

司马迁还有满腔的郁愤要倾泄,而英雄们酣畅淋漓的战场搏杀就成了他渲泄情感的一个突破口,他以酣畅淋漓之笔叙写酣畅淋漓之战,抒发了对悲剧英雄人生命运的深沉的感慨之情。

司马迁对战争的残酷性有清醒的认识,在他笔下没有血淋淋的令人发指的 原生态 的战斗拼杀描写,有时实在无法回避战争的残酷性叙写,他就沿袭 左传 等已惯用的笔法,就是一笔带过不作详录。

如 宋微子世家 写宋城被围,城中 析骨而炊,易子而食 ; 晋世家 写晋军失败,掉入水中的士兵争相逃命的惨景是 船中人指甚众 ; 项羽本纪 写汉军大败后,汉军尸体使 雎水为之不流 。

在司马迁笔下没有尸骨横飞的血腥恐怖镜头,他虽然也写了英雄在战场上冲锋陷阵杀人无数,但我们却不认为他们残忍,读者感受到的却是英雄的神勇威猛,体会到的是战争中的铁血豪情,胸中涌动的是和英雄一样的澎湃激情。

这也是中国古代战争文学与西方战争文学相区别的重要方面。

古希腊史诗 伊利亚特 、印度史诗 玛哈帕拉达 等作品用大量笔墨极力铺陈格斗厮杀的场景,对战场做一种 自然主义 式的复原。

而中国古人则是用写意的笔调,极力渲染的是战场的氛围与声势。

司马迁虽然写具体的战斗,其笔法却不是 照相式的再现 ,而仍是 写意式的表现 。

它形式上似乎是 术 的层面,实际上仍属 道 的范畴。

三、自然描写,点到为止中国古代的史传里几乎没有自然环境描写的位置,这不是说史官们不会描写自然环境,而是限于史传体例的 潜规则 不能去写。

传、记的重心是社会生活,尤其是影响深远、意义重大的社会生活,景物描写在正史中几乎未留下任何痕迹。

稍稍留意中国山水文学的发展,不难注意到一个事实:人对山水的追求,往往带有逃避社会的意味;山水作为一种审美对象,常常与超越世俗的精神联系在一起。

中国的正史不关注自然景物,不是因为技术上的原因,而是因为:一种以社会生活为关注对象的体裁,它在文化品格上必须与 泉石傲啸 划清界限。

[4]司马迁在无形中也受了此 潜规则 的制约,然而司马迁终究是司马迁,他有时就有些不太守规矩,在写战争场面时兴之所至会捎带上几笔自然环境描写,虽然这样的文字很少,但却是出手不凡,其文学史意义不可小觑。

请看 项羽本纪 对彭城之战战场自然环境的描写:项王乃西从萧,晨击汉军而东,至彭城,日中,大破汉军。

汉军皆走,相随入谷、泗水,杀汉卒十余万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