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宿州市2019-2020学年中考语文三模试卷含解析
安徽省宿州市2019-2020学年第一次中考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

安徽省宿州市2019-2020学年第一次中考模拟考试语文试卷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文学名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海底两万里》是法国探险小说家凡尔纳的代表作,主人公是尼摩船长,反对殖民压迫也是这部小说的重要主题。
B.《骆驼祥子》除描写了主人公样子外,还描写了祥子周围的人物,如残忍霸道的车主刘四、一步步走向毁灭的小福子、离死亡只差一步的老马和小马祖孙俩等。
C.《儒林外史》刻画了众多奔走于科举道路上的土人形象,如被吹捧为能作“天地间之至文”,竟连北宋大文学家苏轼是谁都不知道的范进。
D.小说《简·爱》所述故事主要发生在桑菲尔德庄园,因为简·爱以家庭教师身份为罗切斯特的女儿阿黛勒授课,她的生活在桑菲尔德庄园与罗切斯特产生交集,但最终她与罗切斯特分道扬镳。
【答案】D【解析】【详解】ABC三项正确,D项错误。
简·爱与罗切斯特最终结了婚。
2.下列文学常识、文化常识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A.社日是古代祭祀土神的日子,春秋两祭,同时也借以开展敲社鼓、饮社酒等诸多活动,陆游《游山西村》中“箫鼓追随春社近”描写的就是这一场景。
B.帝王年号纪年是我国古代使用比较普遍的一种纪年方法。
“晋太元中”“庆历四年春”“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崇祯五年十二月”都以年号纪年。
C.鲁迅的作品有小说、杂文,课文《社戏》《故乡》《孔乙己》,选自小说集《呐喊》;《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选自杂文集《且介亭杂文》。
D.《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作者普希金、《变色龙》作者契诃夫、《列夫·托尔斯泰》作者茨威格、《谈教养》作者利哈乔夫,他们都是俄罗斯诗人、作家。
【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D文学常识表述有错误。
《列夫·托尔斯泰》作者茨威格是奥地利小说家、诗人、剧作家、传记作家。
《谈教养》作者利哈乔夫是苏联学者、作家。
二、名句名篇默写3.诗文名句填空。
晴空一鹤排云上,__________。
(刘禹锡《秋词(其一)》)__________,却话巴山夜雨时。
安徽省宿州市2019-2020学年中考第三次大联考语文试卷含解析

安徽省宿州市2019-2020学年中考第三次大联考语文试卷一、选择题1.下面对诗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使至塞上》)诗句使用了比喻的修辞,以“征蓬”“归雁”自比,表达了诗人出使至塞上的欣喜与激动之情。
B.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诗句表现了诗人对世事变迁的豁达开朗,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C.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翁》)这句诗是卖炭翁的肖像描写,写两鬓可见其苍老,写面庞和十指可见其生活之艰辛。
D.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
(《祖国啊。
我亲爱的祖国》)诗歌开头作者排列了一系列意象,这句诗中“破旧的老水车”形象地说明了祖国过去的落后和衰败。
【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试题分析:“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句使用了比喻的修辞,以“征蓬”“归雁”自比,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之情,不是“欣喜与激动之情”。
故答案为A。
2.下列各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作揖颓唐走头无路绝处逢生B.取谛伫立锲而不舍断章取义C.洋溢练达人迹罕至心旷神怡D.狡黠震悚油光可鉴眼花瞭乱【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字形。
A项错误,走头无路-----走投无路;B项错误,取谛---取缔;C项正确;D项错误,眼花瞭乱----眼花缭乱。
故选C。
二、名句名篇默写3.根据提示填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荡胸生曾云,_________________。
(杜甫《望岳》)富贵不能淫,_________________,威武不能屈。
(《孟子》)_________________,波撼岳阳城。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淫慢则不能励精,___________________。
(诸葛亮《诫子书》)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___________________。
(苏轼《定风波》)子曰:“三军可夺帅也,_________________。
安徽省宿州市2019-2020学年中考语文教学质量调研试卷含解析

安徽省宿州市2019-2020学年中考语文教学质量调研试卷一、选择题1.将下列句子组成一段意思连贯的话,语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①我们只能迎难而上,努力向前方挺进。
②因为退缩解决不了问题。
③人走在路上,是可以停歇一下,却不可能停一辈子。
④纵使前路布满荆棘,却也不能退缩。
⑤前方的路还是需要自己去探索,去经历。
A.④②①③⑤B.③⑤④②①C.③⑤①④②D.①④②⑤③【答案】B【解析】【详解】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先要熟悉所给句子,弄清每句话的意思,明确句与句之间的内在联系,然后正确排序。
这几句话围绕人生之路来写,先写不能停一辈子,再写不能停的原因,然后将人生路上挫折多,我们应如何应对。
据此顺序为:③⑤④②①,故选B。
2.下列关于名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草房子》中桑桑是个活跃顽皮而有幽默感的孩子,常常异想天开,敏感而富有同情心。
B.《简·爱》中最终的不幸变故并没能阻止简·爱与罗切斯特相爱,他们终于走到了一起。
C.《老人与海》告诉读者:即使面对不可征服的大自然,仍可以得到精神上的胜利。
D.《三国演义》司马懿效法诸葛亮制造木牛流马运粮,从蜀军那里成功夺得许多粮草。
【答案】D【解析】【详解】D关于名著的表述不正确。
司马懿效法诸葛亮制造木牛流马运粮,反而因方法不当丢失了许多粮草。
二、名句名篇默写3.根据提示默写。
①李白《把酒问月》中表达“古人今人世代交替就像流水一样,他们所看到的都是这一轮明月”之意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杜甫的《赠花卿》中描写音乐之美又隐含对某种世情的讽喻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②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有几回闻。
【解析】【详解】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
2019-2020学年宿城一中高三语文三模试题及答案解析

2019-2020学年宿城一中高三语文三模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汉字起源于中华黄河流域,是华夏文化的代表。
汉字在发展中不断向其他文化传播,传向境内少数民族地区,传向域外其他国家。
汉字的传播分三种情况:一是汉字记录的汉语文献跨文化流传,或者在跨文化环境中用汉字生成汉语文献;二是借用汉字记录别的语种,从而形成准汉字外语文献;三是受汉字影响而新创本民族文字,从而形成类汉字外语文献。
从汉语汉字,到外语准汉字,再到外语类汉字,也可以看作汉字传播的三个阶段。
以东亚和东南亚而言,通常认为汉字在两汉之际已经传入朝鲜,长期作为朝鲜官方规范文字,公元4世纪前后朝鲜人民创造出“乡札”“吏读”“口诀文字”三种书写形式,主要以汉字转写来记录朝鲜语,到公元15世纪才模仿汉字笔画创制出自己的字母文字“谚文”。
1784年在日本九州出土“汉委奴国王”金印,又曾出土新莽时期的货币,说明两汉时期汉字也已传入日本。
日本奈良时代的《万叶集》完全用汉字记录,还有日本借用汉字时的“音读”和“训读”,利用汉字形体创造的“片假名”和“平假名”,都体现了汉字传播的渊源。
在越南的历史上,越语和汉语长期并行,而汉字是唯一的官方文字,越南古代的历史文化资料都以汉字书写。
直至11世纪,越南人才借鉴汉字的造字方法并利用汉字的形体元素创造出自己的民族文字“喃字”。
在中国境内,许多少数民族都直接使用汉语汉字,也有不少民族借用汉字或受汉字影响而创造了自己的民族文字。
如白族的白文、纳西族的东巴文、党项族的西夏文、契丹族的契丹文、壮族的壮文、侗族的侗文、水族的水书等,其文字形体和造字用字方法都或多或少受到汉字影响。
如记录壮语的古方块壮字就是唐宋时期壮族人利用汉字的偏旁部首、根据汉字的造字方法而创造的,宋代学者庄绰《鸡肋篇》、范成大《桂海虞衡志》提及广西有种土俗字,其实就是古壮字。
可以说,汉字不仅是中华文明的传承者,同时在少数民族地区,在东亚东南亚汉字文化圈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文明发展进程中也留下了深深的印迹,汉字已经成为世界共同珍视的文化资源。
安徽省宿州市(4校联考)2019-2020学年中考模拟语文试题含解析

安徽省宿州市(4校联考)2019-2020学年中考模拟语文试题一、选择题1.下列句子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A.适逢家父八十岁寿辰,明日将在寒舍举办寿宴,敬请务必参加。
B.您如果遇到困难就尽管说,我一定会鼎力相助。
C.昨日本人在阅览室不慎丢失《理想国》一书,期盼拾到者高抬贵手马上归还。
D.以上只是我的浅知拙见,如有不当,敬请批评指正。
2.下列依次填入文段画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寒来署往,秋收冬藏,一年四季景象不同,所代表的生命状态也不相同:春天惠风和畅,莺飞草长,____________;夏天骄阳似火,蛙鸣虫唱,____________;秋天明月朗照,五谷飘香,____________;冬天落雪无声,闲云舒卷,是生命的恬静。
①是生命的张扬②是生命的纯熟③是生命的萌发A.③①②B.②③①C.③②①D.②①③3.《三国演义》中人物和情节搭配不正确的一项是()A.刘备——败走汉津口B.关羽——败走麦城C.曹操——败走华容道D.张辽——败走逍遥津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创卫生城市,创文明城区”活动开展以来,使社区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B.长江沿线环境大整治,不仅让长江岸线美了,居民们的生活质量也得到很大提升。
C.此次深圳航空开通的航线可由南昌直达乌鲁木齐,为旅客节省了1个多小时左右的旅行时间。
D.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广大干部积极发挥模范传统,获得了人民群众的一致称赞。
5.下面句子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波澜壮阔....的市场经济大潮中,一个企业要崛起、要发展,只有激流勇进、乘势而上,才能赢得发展先机。
B.每年一到“小升初”的关键时候,众多家长便使出浑身解数....,为让孩子能上一所好学校而四处奔忙。
C.出现在浦东国际机场边检大厅的一位服务标兵,脸上始终挂着一抹真诚而亲切的微笑,让人难以释怀....。
D.解决好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既是改善环境民生的迫切需要,也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当务之急....。
安徽省宿州市2019-2020学年中考语文模拟试题(3)含解析

安徽省宿州市2019-2020学年中考语文模拟试题(3)一、选择题1.对下列唐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从军行(其四)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A.第一二句描写青海湖上升起大片阴云,使远处的雪山显得暗淡,孤城戍守,四望荒凉,玉关屹立,显示边塞的荒凉艰苦,写景壮阔悲凉。
B.“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
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
C.一二两句境界阔大,感情悲壮。
三四两句之间有转折。
“黄沙”句尽管写出了战争的艰苦,但给人的感受是雄壮有力,而不是低沉伤感的。
D.末句并非嗟叹归家无日,而是在意识到战争的艰苦漫长的基础上发出更坚定深沉的誓言。
在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时,并不回避战争的艰苦。
【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A错误,暗,遮蔽。
“使远处的雪山暗淡”是对“暗”的错误理解。
2.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第十届全国中学生运动会会徽造型,,;,;,象征着青少年朋友在中运会上充满激情、满怀希望、实现梦想。
①会徽还将“十”和“中”巧妙地融入其中②色彩上采用红、绿、蓝三种颜色③指出本届运动会的特征④体现了本届运动会“阳光运动”的主题⑤犹如一个在奔跑或舞动的阳光少年⑥仔细看又有一个变形的汉字“长”,点明运动会的地点A.④②⑥①⑤③B.④③⑥②①⑤C.⑤④⑥①③②D.⑤③②①④⑥【答案】C【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用语的简明、连贯、衔接能力,观察文本的上下文,提高语言运用的连贯与衔接能力。
二、名句名篇默写3.古诗文名句默写。
⑴采菊东篱下,_____________。
(陶渊明《饮酒》)⑵_____________,衣冠简朴古风存。
(陆游《游山西村》)⑶长风破浪会有时,_____________。
(李白《行路难》)⑷畜之以道则民和,_____________。
(《管子》)⑸浮光跃金,_____________。
安徽省宿州市2019-2020学年中考中招适应性测试卷语文试题(2)含解析

安徽省宿州市2019-2020学年中考中招适应性测试卷语文试题(2)一、选择题1.下列有关名著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A.《儒林外史》中的范进醉心科举、热衷功名、秉性忠厚、迂而不恶,与他相关的情节有:中举发疯、头撞号板、临终前看见点着两个灯草不肯咽气。
B.鲁迅在《朝花夕拾·琐记》这章中,主要回忆了自己离开绍兴去南京求学的过程,描述了当时江南水师学堂和矿务铁路学堂的种种弊端和求知的艰难,批评了洋务派办学的“乌烟瘴气”。
C.《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朱赫来是保尔的精神导师。
每当保尔在成长中遇到问题,他便会及时地出现,为保尔排忧解难,指明前进的方向。
在朱赫来的指引下,保尔百炼成钢,最终成长为具有钢铁般意志的革命英雄。
D.《西游记》中的白龙马原是海龙王之三太子小白龙,因违逆父命被囚鹰愁润,后化作白马驮负唐僧取经,被封为八部天龙广力菩萨。
后在化龙池中得复原身,盘绕在大雷音寺的擎天华表柱上。
【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A项有误。
《儒林外史》中,因科举无望,一头撞上号板哭昏过去的人物是周进。
“临终前看见点着两个灯草不肯咽气”的是严监生。
2.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中国不仅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倡议者,更是负责任的参与者,有担当的行动者。
B.通过参加这次活动,使我对中国博大精深的书法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C.《大鱼海棠》在影片质感和人物情节方面突破了一大步的跨越。
D.防止校园欺凌事件不再发生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多领域齐心协力完成。
【答案】A【解析】【详解】B.缺少主语,删去“通过”或“使”;C.动宾搭配不当,“突破”改为“实现”;D.否定词误用,删去“不”;故选A。
二、名句名篇默写3.请根据提示的语境内容,填写出相应的古诗文名句。
①鬓微霜,又何妨!__________,___________?(《江城子•密州出猎》)②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__________,___________。
安徽省宿州市2019-2020学年中考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

安徽省宿州市2019-2020学年中考语文模拟试题一、选择题1.下列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乔布斯锐意进取,百折不挠....,创造了“苹果神话”,成了许多人的精神偶像。
B.站在罗布泊的边缘,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你会感到胸膛里面深藏的苦痛与无奈。
C.峰环水抱的萨尔茨堡,高高低低的房屋鳞次栉比....,庄严肃穆的修道院坐落在绿树浓荫中。
D.江南客都汇里灯火辉煌,人来人往,真是济济一堂....。
【答案】D【解析】【详解】D.使用有误,济济一堂:济济:形容人多。
形容很多有才能的人聚集在一起。
该成语和句意不符。
2.下列文学常识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经》是我国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又叫“国风”。
B.杜甫的《春望》、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和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都侧重表达了诗人对春天景物的美好感受,处处洋溢着对大好春光的欣赏、赞美之情。
C.“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一身傲骨,青莲居士谪仙人。
”这位既有“千古诗才”又“一身傲骨”的诗人是李白。
D.《我的叔叔于勒》作者是法国作家莫泊桑,被誉为“短篇小说巨匠”,代表作有《羊脂球》《项链》等。
【答案】B【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杜甫的《春望》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表现了诗人爱国之情。
据此,B项的杜甫的《春望》并不是表达了诗人对春天景物的美好感受,处处洋溢着对大好春光的欣赏、赞美之情。
故答案为B。
二、名句名篇默写3.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_______________,君子好逑。
(《诗经·关雎》)足蒸暑土气,_______________。
(白居易《观刈麦》)_______________,千丈贼。
游鱼细石,_______________。
(吴均《与朱元思书》)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一文中,用“_______,________”概括了古仁人的宏伟抱负,也表达了自己高远的志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省宿州市2019-2020学年中考语文三模试卷一、选择题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同的一项是()A.作.坊/作.料芳菲./妄自菲.薄崭露.头角/抛头露.面B.凯.旋/觊.觎妖娆./骁.勇善战提纲挈.领/锲.而不舍C.尽.量/尽.管蒙.骗/蒙.头转向息事宁.人/宁.缺毋滥D.毗.邻/纰.漏游弋./大动干戈.偏安一隅./无独有偶.【答案】D【解析】【详解】A zuō/ zuò,fēi/fěi,都是lù。
B kǎi /jì,yāo/ xiāo,都是qiè。
C jǐn liàng:副词,表示力求在一定范围内达到最大限度。
jìn liàng:动词,达到最大限量。
/jǐn,都是mēng,níng/ nìng。
D pí/ pī,yì/ gē,yú/ǒu。
2.下列加点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A.据说《蓝色多瑙河》圆舞曲是作者在用餐时灵感一来随手写在袖口上的,可谓妙手偶得....。
B.南京大屠杀这一骇人听闻....的反人类罪行,是人类史上黑暗的一页,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痛。
C.“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不仅是一种因地制宜....的变通,更是一种顺应自然的生存之道。
D.香港是广西最大的外资来源地和贸易伙伴,其在广西开放格局中起到的作用微不足道....。
【答案】D【解析】【详解】D项加点成语运用有误。
“微不足道”非常微小,不值得一提,与文中语境不符,与“香港是广西最大的外资来源地和贸易伙伴”矛盾。
【点睛】此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成语)的能力。
在平时的复习中应养成规范使用汉语言文字的习惯,不要被一些媒体的错误用法所误导,并注重积累。
积累一些常见的近义词、易错词,注意区分近义词中不同语素的含义,做题时根据语境分析哪个更合适;更重要的是在阅读中培养语感,注意词语使用的语境。
二、名句名篇默写3.补写下列诗句的空缺部分。
烟笼寒水月笼沙,________。
(杜牧《泊秦淮》)________,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诸葛亮《出师表》)《爱莲说》中借莲的形象写君子志洁行廉,仪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欺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同样是感叹人生,辛弃疾笔下是“可怜白发生”的叹惋,而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________,________”却将头发斑白渐近衰老的现实抛在脑后。
【答案】夜泊秦淮近酒家不宜妄自菲薄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鬓微霜又何妨【解析】本题属于基础题,也是各地中考语文必考题。
默写题不论分几种类型,都是以记忆、积累为根本的,然后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赏析。
解题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歌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合适的诗句,三是答题时不能写错别字。
本题中需要注意的易写错的字是:亵,鬓。
三、现代文阅读4.花篱朱以撒①宽阔碧绿的草坪中,坐落着一些二层小楼。
草坪与草坪之间,是低矮的花篱,把这个家居和另一个家居区别开来。
花篱是由许多细密的花树构成,绿色叶片中绽放着细碎的白色小花,映衬着宁静与安逸。
过往行人的目光,可以毫无阻隔地穿过花篱,看到小楼的别致,还有晴明下悠悠晃动着的秋千。
②缘于文雅,花篱的美感极大地凸现,它超越了实用。
我们欣赏它的美好,也许它的本意,作为墙的使用初衷已经消失,现在纯是一种象征了。
③“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明史•朱升传》里有这么几句话,当时作为谋略,让明太祖称善。
远在明太祖之前,高筑墙成了抵御外力的一种手段,许多攻略被高墙阻断,打乱了勇猛精进的计划。
墙内的人,安闲地品茶吃酒听戏,看着墙外气急败坏的模样。
年月一长,墙越筑越高,越筑越坚实。
美好的东西隔在墙内,或者排除于墙外,生活变得如此现实,我们由于墙的庇护,安然入睡。
从矮墙到高墙,许多生活的情趣消失了。
④只有在一些远离城市的地方,墙、门、锁还属于象征意味。
墙体长年风侵雨蚀,已经矮到双手一撑可以跳入;门是两扇不太相称的杉木条钉在一起,白日通常大开,夜里拢到一块意味着关门;而锁,老化得不行,像是虎符那般两片拼在一起,任何一个小孩找条铁丝,就可以打开。
贫富大致相等,牲畜不过多一头少一头,居家无太多秘密可言。
日子像秋收后的田野敞开着,没有提防。
外人在村里走,被目光指证着陌生的身份,眼神里没有疑意,一种让人陌生的新鲜在眼前荡漾着。
⑤ 容纳密集的人群的都市肯定有些东西萎缩了、消失了。
人来到一个反省的方位,满腹心事,看到了有些隔膜变得厚重起来——住宅里每一扇铁门都沉重无比。
花上千元购置一扇铁门,让人疑窦重重。
即便住入顶层,防护的铁栅栏也不可简省。
我们郁积在内心的恐慌,有时就是借助这种坚硬的钢铁,稍稍化解。
每一户的成员进门后,无一不是急促地扣门,“砰”的瞬间与外边切断联系。
⑥许多有象征意味的东西,一旦落入实用,日子就滞重了。
⑦就像夏日满耳的蝉声里,会让我浮现出宋人王沂孙一样,我一直把他和寒蝉连在一起,感受他寒蝉凄切般的遗民之恸和无法把握的生命;在湖汊交织的水乡里,傍晚时分,我看到清瘦的苍鹭,如同一个穿着灰色长衫的老人,一只脚藏于腹下,另一只脚直立,缩着脖颈,我会记起朱耷,想到他晚年的愁苦。
这和看到菩提树就想到释迦牟尼,听到流水声就想起感叹流逝的孔夫子一样——有很多对应物让人迷醉,他们之间的联系已经根深蒂固。
凑巧的是我在一个夏天读完了法布尔的《昆虫记》,我赤足在草丛里走,踢踏着没过脚掌的草茎,许多潜伏者跃然而起,投身到远处。
蟋蟀、蚱蜢、黄蜂……这些自由自在的生灵,都曾是法布尔的朋友,集在他优美的文笔里。
他本人就是“荒石园”中的一只昆虫,怀着昆虫一样的习性,注视人们漠然的那个角落。
⑧人不在了,可是蝉声、鹭影、虫鸣依然不绝,它们成了某些人的化身,永久不灭。
⑨如果不求实用,我想说,许多实物包蕴着灵性。
譬如殷商甲骨,如果不碾为疗伤粉末,捧于掌中,它的字迹娟秀足以让人迷恋;譬如汉代刑徒砖,不是让村夫用来垒猪圈,我们抚摸这些刻痕时,心弦都会随之颤抖。
⑩不知有多少花篱这样的美好化为森然的高墙。
它衡量着人们精神抵达的深处——那样诗意的生活状态,到底离我们有多远。
1.根据你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补全对话。
2.请从用词..的角度赏析文中划线句。
日子像秋收后的田野敞开..着,没有提防。
外人在村里走,被目光指证着陌生的身份,眼神里没有疑意,一种让人陌生的新鲜在眼前荡漾..着。
3.有人认为第⑦段写“蝉声”、“鹭影”、“虫鸣”与诗意的生活状态无关,应该删去,你认为呢?请联系上下文谈谈你的看法。
4.有人评价朱以撒的散文“从俗世中来,到灵魂里去,展现了一位当代儒者的乡野情怀、文化情怀和深邃思考”,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1.门、锁、蝉声、鹭影、虫鸣、甲骨、砖;对比;简单、淳朴、从容、和谐、自由、有情趣、有情怀2.日子“敞开”着,新鲜在“荡漾”,陌生化的搭配新颖别致,这两个词生动地写出了乡村生活的简单、淳朴,乡民们的亲切、友善,表达了作者对这种诗意的生活状态的喜爱和向往。
3.不能删去。
因为第7段中作者由蝉声想到王沂孙的悲恸,由苍鹭联想到朱耷的愁苦,由昆虫说到法布尔的痴迷,这三者已经不再是简单的生物,是有灵性的,而且已经成为了某些人的化身,在此寄托了作者的乡野情怀和文化情怀,而这正是诗意的生活状态所需要的精神追求,深化了文章主旨。
4.第一层级:深入文本,能充分结合文章内容,从文章的选材,作者的情感、情怀、思想等方面全面阐述,并能上升到对生活状态的思考的层面。
示例:朱以撒先生的散文由实实在在的生活出发,从日常中寻求本真。
在《花篱》一文中,作者从生活中的花篱写起,再通过低矮的土墙、洞开的木门、老化的门锁,象征了宁静、质朴、简单、和谐的生活状态,表达了作者对诗意生活的憧憬。
那来自乡野的蝉声、鹭影、虫鸣,更让作者回归到敏感而深沉的本心中去,让我们领受到他的乡野情怀、文化情怀,和灵动的生命意识。
但当这些都落入实用,质朴、本真的状态被机械、坚硬、冰冷的状态所代替,作者表达出了对于美好消逝的遗憾失落,更是对城市化的今人的精神栖居环境的深沉忧虑。
他的散文,就像一道雅致的篱笆,在坚硬、冰冷的城市中,搭建起了一个细腻、敏感的心灵院落,做精神的守望者。
第二层级:正确理解文本,能结合文章内容,从文章的选材,作者的情感、情怀、思想等方面全面阐述。
示例:朱以撒先生的散文由实实在在的生活出发,从日常中寻求本真。
在《花篱》一文中,作者从生活中的花篱写起,再通过低矮的土墙、洞开的木门、老化的门锁,象征了宁静、质朴、简单、和谐的生活状态,表达了作者对诗意生活的憧憬。
那来自乡野的蝉声、鹭影、虫鸣,让我们领受到他的乡野情怀、文化情怀。
但当这些都落入实用,质朴、本真的状态被机械、坚硬、冰冷的状态所代替,作者表达出了对于美好消逝的遗憾失落。
他的散文,从俗世中来,到灵魂里去,展现了一位当代儒者的乡野情怀、文化情怀和对生活环境的深邃思考。
第三层级:正确理解文章内容,从文章的某几个方面加以阐述。
示例:朱以撒先生的散文由实实在在的生活出发,从日常中寻求本真。
在《花篱》一文中,作者从生活中的花篱写起,再通过低矮的土墙、洞开的木门、老化的门锁,象征了宁静、质朴、简单、和谐的生活状态,表达了作者对诗意生活的憧憬。
但当这些都落入实用,质朴、本真的状态被机械、坚硬、冰冷的状态所代替,作者表达出了对于美好消逝的遗憾失落。
第四层级:只是呈现文章一方面的内容。
示例1:在《花篱》一文中,作者从生活中的花篱写起,再通过低矮的土墙、洞开的木门、老化的门锁,象征了宁静、质朴、简单、和谐的生活状态,表达了作者对诗意生活的憧憬。
示例2:在《花篱》一文中,作者写到那些有象征意味的东西都落入实用,表达出了对于美好消逝的遗憾失落。
【解析】1.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梳理和概括。
(1)可结合文章第4段“只有在一些远离城市的地方,墙、门、锁还属于象征意味”来概括填写作答。
(2)对比手法是文章中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通常是把XX与XX进行鲜明地对比,突出人物(事物)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本文中将“花篱”与“墙、门、锁、蝉声、鹭影、虫鸣、甲骨、砖”进行对比,从而突出由“花篱”而成的简单、淳朴、从容、和谐、自由、有情趣的诗意生活。
据此填写作答。
2.试题分析:考查对词语的赏析。
对于词语的赏析,要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和具体的语句分析作答。
采用答题格式是:先解释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句分析表达的内容,最后写其表达效果。
本题作答要结合具体的语句进行分析,注意要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
日子“敞开”着,新鲜在“荡漾”运用了通感的写法,新奇而别致,化无形为有形,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乡村生活的简单和淳朴,突出了乡民们的亲切和友善。
表达了作者对这种诗意生活的喜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