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增生性肠炎及猪痢疾
规模化猪场增生性肠炎的诊断及防控

116养猪SWINEPRODUCTION(()2018规模化猪场增生性肠炎的诊断及防控王艺娟(福建省漳州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福建漳州363000)中图分类号:S858.285.1 文献标志码:A猪増生性肠炎(Porcine Proliferative Enteropathy, PPE),又称猪回肠炎 (Porcine I l e i t i s, PI),是由胞内劳森氏菌LI)引起的猪的 接触性传染病A它主要发生在后备猪及6"20周龄 的生长肥育猪,临床表现为间歇性下痢、食欲下降和 生长缓慢等A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急性型、慢性型 和亚临床型。
急性型又称増生性出血性肠病(P H E),可引起后备母猪及肥育晚期的猪只出血性下痢,甚 至 D3E。
慢性型和亚临型主要猪肠病(PIA)、性肠炎(RI)、性肠炎(R E)和回肠 炎(TI),主要 猪只生长度A1931年首次报道[5+",欧、美、和亚洲的主要生猪生产报道 病的在。
主要在猪中发现 ,龄 猪只染在5J"100J间,发病率为 5%"25%,40%,为 5J" 10%,降 6%"25%[5,-。
増生性肠炎是一要 的世界性疾病[%。
1发病情况福建漳州 猪,2017年9 10 发现生长肥育猪 病,猪只食下降,猪只甚至食,出现 和间歇性下痢,病猪 ,生长发育 出现猪只 现 。
肥育猪中150 发病, 6 ,发病猪采用痢菌净、止血3d,。
2诊断2.1临床诊断根据肥育猪出现的食欲 ,间歇性下痢,血,猪,生发育缓慢,等,可 为感染增生性肠炎猪痢。
猪痢 ,例的不佳,所以发生增生性肠炎的可能性较大,需进 检查确诊。
2.2病理剖检诊断所 猪出现全身 ,病理剖检可见回肠、盲肠和结肠的增生、肥厚及 ,直肠内有为数不的血粪。
主要变部位集中于肠道,回肠黏收稿日期=2018-01-09作者简介:王艺娟(1982-),女,福建漳州人,执业兽医师,硕士,主 要从事畜牧兽医与实验室检测工作.E-mail:aixuewang@ 文章编号:1002-1957(2018)02-0116-02膜增厚、坏死,肠管变粗,结肠和盲肠肠壁增厚,肠系 膜水肿,透明状,肠系膜淋巴结肿大。
猪增生性肠炎的临床症状 猪增生性肠炎的诊断与防治 - 养猪技术

猪增生性肠炎的临床症状猪增生性肠炎的诊断与防治-养猪技术该病是一种由胞内劳森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
据有关报道,该病世界各地均有发生。
国内对进口种猪增生性肠炎的报道不多。
下面一起具体来了解一下:猪增生性肠炎的临床症状猪增生性肠炎的诊断与防治。
1、流行情况猪增生性肠炎属于常见的综合征。
增生性肠炎病死猪的剖检特征是小肠和回肠黏膜增厚,组织学变化是肠上皮细胞增生。
已经有相关报道证明,猪增生性肠炎在我国的猪只饲养场中流行,并且呈现逐渐扩展蔓延的趋势。
近几年,世界各地都越来越重视对猪增生性肠炎的防治。
2、临床表现感染增生性肠炎的患猪,具有不同的临床症状或者是没有患病表现。
感染增生性肠炎的病猪,可见患病症状轻微,腹泻在患病之后不是所有患猪都具有的症状。
断奶后至育肥阶段的猪只,食欲降低,可见腹泻症状,呈现间歇性,影响生长发育。
一般,猪只感染发病4~6星期以后可以康复。
患猪常会发展为局部性回肠炎或坏死性肠炎,主要是因为肠黏膜发炎或坏死而导致的,同时表现腹泻并且持续发生,影响生长,皮肤苍白,个别患猪会死亡。
年轻的成年猪是增生性出血性肠炎的主要感染群体,可见急性出血性贫血,病程较长的患猪,可见黑色稀粪排出,呈柏油状,疾病的后期粪便转为黄色,个别突然死亡的猪只外表苍白,排出的粪便没有异常。
临床中可见患猪有急性型与慢性型两种类型。
其中,急性型患猪比较少,慢性型患猪很多。
如果不存在继发感染的情况,急性型和慢性型患猪的体温都没有异常。
临床中,急性型感染的患猪以突然出现严重的腹泻,排出沥青样呈黑色粪便或者血样粪便为主要症状,短时间内就会因为虚脱而死亡,个别的患猪仅可见皮肤苍白,排出正常的粪便,最后在挣扎中死亡。
慢性型感染的患猪,具有比较轻微的临床症状,同一个栏内的猪只,经常会有几头表现腹泻,呈现间歇性下痢,排出呈糊状或者不成形的粪便,有血液或坏死组织碎片混杂其中。
病猪食欲降低,对食物具有好奇表现,但是仅仅能吃几口,然后便离开。
感染猪只精神沉郁,呈弓背弯腰姿势,皮肤苍白,机体消瘦,生长受阻,严重的患猪生长停止或者下降。
猪增生性肠炎一例诊治报告

猪增生性肠炎的一例诊治报告厦门市某屠宰场检疫员在进行宰前检疫时,发现l头外三元猪死在猪圈里,外观无明显异常症状。
通过临床解剖病变观察和病原分离,诊断为猪增生性肠炎。
该病是一种由胞内劳森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
据有关报道,该病世界各地均有发生。
国内对进口种猪增生性肠炎的报道不多。
现将该病诊治方法介绍如下。
1临床症状患猪表现精神沉郁、体形偏瘦,被毛粗糙,刚开始是间断性腹泻,粪便不成形,随后排血色、水样粪便,其他猪只未发现异常变化。
2病理剖检剖检发现回肠和结肠肠壁增厚,其表面有黄灰色假膜附着,刮去假膜见有溃疡面,直肠充满暗红色的血粪。
在肠管中发现有凝血块,肠系膜淋巴结肿大、颜色变浅,切面多汁,其他器官无明显病变。
3诊断刮取病变肠道黏膜抹片,用改良的抗酸染色法和姬姆萨染色法对肠黏膜涂片进行检查,发现增生性肠管上皮细胞内有少量小弯杆菌一胞内劳森菌,再结合临床症状和病理剖检可作出初步诊断,但应注意与其他肠道疾病的鉴别诊断。
有条件的还可以通过免疫组化技术、细胞培养技术、血清学检验技术、分子生物技术、聚合酶链式反应等对猪增生性肠炎等进行诊断。
4预防方法4.1免疫接种Boehringer Ingelheim(德国勃林格殷格翰)公司生产的一种口服接种无毒活疫苗.Inter-vet(荷兰英特威)公司生产的一种肌肉注射接种灭活疫苗,可阻止病原菌在猪体内繁殖和引起病变,免疫保护率都很高。
4.2药物预防在饲料中添加抗生素可达到预防效果。
常用饲料添加剂量为:泰龙100~110g/t、金霉素200300g/t、林可霉素110g/t、泰乐菌素100g/L、硫粘菌素100120g/t、氯四环素400g/t等,连续投药23周,均能起到较好的预防效果。
猪场应根据情况采用联合用药和脉冲式给药方法进行预防性保健或治疗。
4.3加强生产管理采用全进全出饲养模式,完善防疫制度;猪舍里的温度和湿度要适宜,减少猪只的应激;对空栏要及时冲洗消毒:全场要定期清洁消毒,搞好灭鼠、灭蚊工作。
猪增生性肠炎的临床症状 猪增生性肠炎的诊断及防治措施 - 养猪技术

猪增生性肠炎的临床症状猪增生性肠炎的诊断及防治措施-养猪技术猪增生性肠炎也叫做回肠炎,是一种肠道疾病,主要是由于感染胞内劳森氏菌而引起,主要特征是结肠、盲肠、回肠黏膜发生腺瘤样增生.该病具有较低的死亡率,但会导致病猪生长发育缓慢,推迟出栏时间,饲料转化率下降,胴体重减轻,影响繁殖等,较大程度上损害养猪业的经济效益,应加以防治。
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猪增生性肠炎的临床症状猪增生性肠炎的诊断及防治措施。
1、致病机理正常情况下,猪吸收肠道中的营养物质(如糖和氨基酸)主要依靠小肠绒毛表面的单层上皮细胞,为使肠道维持正常的营养吸收功能,存在小肠隐窝中的上皮细胞会持续分化成熟,并逐渐迁移到绒毛顶端,促使老化的成熟细胞被不断更新。
如果猪接触含有病菌的粪便而感染胞内劳森菌,会使食物在消化道中移动过程中使细菌逐渐向后移动,最后进入回肠,并在该处定殖,这是由于回肠中只含有非常少的氧气,这种环境非常适合该病菌的繁殖。
在细菌附着到位于小肠隐窝开口处没有成熟的上皮细胞内,经由“呼应作用”使细胞吞入细菌而进入到细胞质,该过程叫做“诱发性吞噬作用”。
细胞感染胞内劳森菌后,仍然能够具有旺盛的有丝分裂能力,但无法发育成熟,也不能够继续发挥正常的吸收功能。
当这些被细菌感染的细胞替代老化的上皮细胞后,就会导致小肠绒毛开始萎缩,最终完全消失,只残留一个增生性肥大的隐窝,彻底失去营养吸收功能。
细菌侵入小肠上皮细胞后,一般会在细胞质的顶端游离,接近肠腔。
细菌侵入细胞内能够利用宿主线粒体内的能量(三磷酸腺苷)来使自身的繁殖需要被满足。
细胞感染病菌后,既会导致其营养吸收功能减弱,还会使机体自身的能量被大量消耗。
在大部分情况下,胞内劳森菌只会侵入肠道上皮,而不会侵入其他细胞,如血液系统。
这样不仅能够促使细菌子代经由上皮细胞的胞吐作用直接侵入肠腔中,且随着肠道内容物的移动引起二次感染或者粪便排毒;另外,这种专性肠道上皮细胞感染会导致细菌更容易躲避机体免疫系统监控,还可避免血液中抗生素对其造成的影响。
猪增生性肠炎引起腹泻需谨慎

猪增生性肠炎引起的腹泻需谨慎在寒冷季节,猪的消化道疾病增多,临床上根据症状分别诊断为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大肠杆菌以及消化不良(卡他性肠炎)等等,但通过治疗往往效果不明显。
在鉴别诊断猪腹泻病时,我们千万不要忽视猪的增生性肠炎,这是一种近些年来日渐被重视的猪消化道疾病,对养猪业危害非常严重。
猪增生性肠炎的病原是劳森氏菌,也叫罗松菌,是一种弯曲杆菌,寄生在肠上皮内,对一般的消毒剂有抵抗力,但对季铵盐和含碘消毒剂敏感。
猪增生性肠炎主要经消化道感染,潜伏期1~3周,病菌可经病猪和带菌猪的粪便排出体外,污染环境、饲料、饮水等。
健康猪很容易感染发病,感染猪可持续排菌4~10周。
猪增生性肠炎多发生于6~20周龄的生长育成猪,刚断奶的仔猪和成年种猪也可发病,断奶仔猪与生长期、育肥猪之间的水平传播最易引起暴发流行。
症状临床诊断上根据表现,本病可分为三种类型,即急性型、慢性型、亚临床型,其共同特点是体温一般都正常。
急性型多见于4~12月龄的猪,表现为严重腹泻,出现黑色焦油样稀粪,后期排出黄绿色或血样粪便,有时可因坏死性肠炎或因肠穿孔继发腹膜炎、败血性病变而致死。
急性型猪增生性肠炎死亡率较高,可达40%以上,有时会出现突然死亡,怀孕的母猪多在发病后1周内可发生流产。
慢性型多见于6~12周龄的猪,表现为消瘦,被毛粗乱,食欲减退或废绝,间歇性下痢,粪便稀软、呈粥状或水样,颜色深、暗,有时混有血液或坏死组织碎片(应区别于猪副伤寒病),病程一般在半个月到一个月;病猪表现生长发育不良,有的可因衰竭而死,死亡率一般低于10%,但大多数病猪会成为僵猪。
亚临床型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有时仅见轻微下痢,但生长速度和饲料利用率明显下降,一般经4~6周后,食欲恢复,生长发育速度转为正常。
治疗当确诊猪发生增生性肠炎时,可以选择泰妙菌素、泰乐菌素、林可霉素、大观霉素等抗生素治疗,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其它药物如金霉素、红霉素、四环素、卡巴氧、氟喹诺酮类等,都有比较理想的治疗效果。
猪增生性肠炎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诊断与防治

猪增生性肠炎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诊断与防治猪增生性肠炎是一种由某些特定的病原体引起的猪肠道疾病,严重影响了猪的生长发育和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本文将从流行病学、临床特征、诊断与防治几个方面对猪增生性肠炎进行介绍。
一、流行病学1. 病原体猪增生性肠炎的病原体主要是增生性肠炎病毒(PEV),属于轮状病毒科,是一种非包膜的双链RNA病毒。
该病毒主要在肠道内引起感染,传播途径主要是粪-口途径,也可通过食物、水源等途径传播。
2. 发病季节猪增生性肠炎的发病季节主要集中在秋冬季节,气温逐渐下降,饲养密度增加,猪群内病原体传播加剧,容易发生疫情。
3. 感染对象猪增生性肠炎可以感染各个年龄段的猪只,但以生长发育迅速的仔猪和育肥猪为主要感染对象。
二、临床特征1. 症状猪增生性肠炎的临床症状主要包括腹泻、呕吐、腹痛、厌食、发热等表现。
腹泻通常为水样或稀便,呈现黄色或灰色,并伴有粘液和脓血。
2. 病理变化病理学上主要表现为小肠黏膜上皮细胞变性、脱落,绒毛丧失或变短,小肠肠壁水肿、充血、出血等病变。
三、诊断1. 临床症状根据猪只出现的临床症状,结合疫情的流行特点,可以初步判断猪是否感染了增生性肠炎病毒。
2. 实验室检测通过病毒的分离培养、血清学检测、PCR检测等方法,可以对疫情进行确诊。
四、防治1. 疫苗预防通过疫苗免疫可以有效地预防猪增生性肠炎的发生。
目前市场上已有对增生性肠炎病毒的疫苗,可以根据疫情情况选择合适的疫苗进行预防接种。
2. 环境卫生管理加强猪舍环境卫生管理,保持猪只的生活环境清洁卫生,减少病原体的传播。
3. 抗生素治疗对于已经感染猪增生性肠炎的猪只,可以根据临床症状选用适当的抗生素进行治疗,缓解症状,减少病死率。
4. 饲料管理合理搭配饲料,注重饲料的营养平衡,提高猪只的免疫力,降低感染的风险。
猪增生性肠炎的发病率较高,对养殖业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通过加强环境卫生管理、疫苗预防、抗生素治疗等方法可以有效地控制该病的传播,降低猪只的感染率和病死率,保障养猪业的健康发展。
春季谨防猪增生性肠炎

未来研究方向与展望
疫苗研发
进一步研发新型、高效、安全的猪增 生性肠炎疫苗,提高疫苗的保护力和 持久性。
联合防控
加强与其他部门的合作,共同开展猪 增生性肠炎的防控工作,提高整体防 控效果。
免疫机制研究
深入研究猪增生性肠炎的免疫机制, 为制定更加科学的防控策略提供依据 。
环保与饲养管理
加强猪场的环保和饲养管理,改善猪 的生活环境,提高猪的健康水平。
接种时间
疫苗接种时间应尽早,以便在猪感染病原体之前建立免疫力。一般建议 在春季来临前完成疫苗接种工作。
03
接种方法
疫苗接种方法包括肌肉注射、皮下注射等,具体接种方法应按照疫苗使
用说明进行操作。
生物安全措施
隔离措施
对于疑似感染猪增生性肠炎的猪 只,应立即进行隔离,以防止疾 病传播。同时,对于病死猪只的 处理也应严格按照规定进行,以
THANKS
感谢观看
预防疾病发生。
治疗方案优化
早期诊断
及时发现病猪,并进行早期诊 断,以便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
。
个体化治疗
根据病猪的具体情况,制定个 体化的治疗方案,包括药物选 择、剂量、给药途径和时间等 。
联合用药
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使用多种 药物联合治疗,以提高疗效。
监测疗效
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 病猪的症状变化和生命体征,
止泻与补液治疗
对于出现严重腹泻的病猪,需要进行止泻和 补液治疗,以维持体液平衡和预防脱水。
辅助治疗
改善饲养环境
01
保持猪舍干燥、卫生、通风,定期进行消毒,以提高猪的抵抗
力。
调整日粮
02
如果病猪食欲减退,需要调整日粮,增加营养价值高、易消化
生猪增生性肠炎的综合防治

要点二
针灸疗法
针灸能够刺激生猪的穴位,调节气血,促进疾病的康复。 常用的针灸穴位包括猪的三针穴、后海穴等。
05
结论与展望
结论
01
诊断方法
结合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和实验 室检测结果,对生猪增生性肠炎
进行确诊。
03
流行特点
该病主要发生于育肥猪,呈地方 性流行,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
。
02
致病菌
主要致病菌为胞内劳森菌,可引 起肠黏膜损伤和炎症,导致腹泻
生猪增生性肠炎的综合防治
汇报人: 2023-12-05
目录
• 疾病概述 • 病因分析 • 综合防治措施 • 治疗方案 • 结论与展望
01
疾病概述
疾病定义
生猪增生性肠炎(Porcine proliferative enteropathy,PPE)是一种由胞内劳 森菌(Lawsonia intracellularis,LI)感染引起的以猪肠绒毛长度缩短、肠壁细 胞增生为特征的猪肠道疾病。
加强生物安全措施
做好消毒工作
定期对猪舍、饲料、饮水等场所进行消毒, 杀灭病原微生物。
避免交叉感染
不同批次的猪应分开饲养,避免交叉感染。
加强人员管理
严格控制人员进出,避免人为带入病原微生 物。
04
治疗方案
药物治疗
抗生素治疗
根据病原菌药敏试验的结果,选择敏感的抗生素进行治疗。常用的抗生素包括泰乐菌素、泰妙菌素、恩诺沙星等 。
03
综合防治措施
改善饲养环境
保持猪舍清洁卫生
定期清理猪舍,保持干燥,减少猪舍内病原微生物的滋生。
合理分群与密度控制
根据猪的品种、体重、性别等因素进行合理分群,避免密度过大, 减少应暖,避免猪受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症状:
–粪便呈黑色沥青状 –猪只苍白贫血 –高死亡率(6-20%) –未死亡可逐渐康复
• 規模猪场多发
–连续生产 –高密度饲养
非出血性回肠炎
• 慢性回肠炎
–最常见于肥育期(30-70 Kg) –保育猪次之 –10-50%猪只下痢呈半固体软便
• 顏色不規則 • 通常不帶血 • 糞便中含有粘膜碎片
一、猪增生性肠炎(PPE)
回肠炎( Ileitis ,PPE)
• 保育后期-生长期猪 顽固性腹泻 • 血便或水泥样粪便 • 有食欲,但是不采食 • 消瘦,出栏时间推迟2 周
• 临床发病率:5%(0 -30%)
整齐度不佳
回肠炎:病原
• 1995年发现正式命名 • 病原:一种寄生在肠 道上皮细胞内的:
猪增生性肠炎和猪痢疾
市场与技术服务 武汉回盛生物科技 2010年7月
•
猪回肠炎又称猪增生性肠病、区域性回肠炎、出血性坏死性肠炎、肠腺瘤病等,是由细 胞内劳森菌引起的一种以顽固性或间歇性下痢为特征的疾病。可引起保育猪或生长育肥 猪出血性或非出血性腹泻,使感染猪生长速度减慢、猪群生长均匀度变差,有时引起死 亡。由于本病相对是一种新病,所以在中国的发病率和由此造成的损失尚没有详细的统 计。不过从国外最新发布的资料来看,回肠炎可导致发病猪腹泻、生长速度减慢、死亡 率或淘汰率升高、猪舍占用时间延长、瘦肉率降低、饲料转化率下降等,估计每头猪的 损失在5-22美元。英国由回肠炎造成的损失年可达 400万英磅,而美国的年损失更高, 达9800万美元。
胞内劳森氏菌
(Lawsonia Intracellularis)
–对肠道细胞具亲和力, 因而感染肠细胞
–G(-)专性厌氧菌
–细胞内寄生 IF
临床症狀
• 潜伏期:2-3周 • 急性出血性回肠炎 • 亚临床性回肠炎
–亚临床型 –慢性
急性出血性回肠炎
• 好发于后备母猪及肥猪 (>15-17 周龄)
–长途运输 –新进场母豬 –密度大 –天气变化 –应激
老鼠 引进后备母猪
水平交叉感 染
回肠炎:经济损失
• 猪群消化吸收功能受损:
–增重降低 –料肉比增加 –整齐度下降
• • • • •
出栏延迟=>猪场生产受阻 淘汰增加5% 死亡率增加1-5% 治疗成本成本增加 人工及管理費用增加
回肠炎:诊断点
• 临床症状:
– 保育-生长育肥猪;后备母 猪 – 散发性腹泻;病情顽固 – 部分猪只消瘦、苍白、整齐 度差 – 仔细观察:有采食动作但采 食不足 – 粪便:
–病程可维持数天至数周 –逐漸变成坏死性肠炎
• 体重减轻,皮毛粗乱,生長不良 • 死亡
回肠炎与管理
• 饲养管理的改变經常造成疾病爆发
–换栏或运输 –換料(攝飼料減少) –停药或换药 –溫差過太 –密度大 –霉菌毒素
• 可能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二次感染病原
–梭菌 –榛狀菌
回肠炎:消化道感染途径
鸟 母猪=>仔猪
人员散播 污染的粪便
• 散发 • 应激时多发 • 突然发生,无法治疗
– 药物:甲硝唑;林可霉素等
• 血便; • 软便:沥青样粪便;水泥样 粪便
• 剖检:
– 出血性回肠炎 – 回肠增厚
回肠炎与其它下痢的鉴别诊断
• 猪痢疾
– 病原:猪痢疾密螺旋体 – 发生猪群:所有猪群 – 临床特征:
• “高梁糊样”血便 • 鲜血
– 药物:痢菌净
• 梭菌-“胀气病”
– 病原:梭菌 – 发生猪群:所有猪群 – 临床:
与其它疾病不同,本病的急性型主要发生于育肥猪、母猪和配种群的后备母猪,慢 性型主要发生于保育猪和生长猪。急性回肠炎表现为急性出血性贫血、粪便松软呈焦油 样。某些猪可能仅仅表现为皮肤显著苍白、不腹泻,但可能突然死亡。发病猪的死亡率 可达50%,而剩余猪可在短时间内恢复且体况变化不大。妊娠母猪可能流产,大部分流 产发生于临床症状出现后6天内。
慢性回肠炎患猪症状轻微,表现为同一猪栏内不时出现几头腹泻的猪,粪便呈黑色、 水泥样灰色或黄色,内含未完全消化的饲料。如果发生轻微的回肠炎,腹泻往往不明显, 或仅有少数猪腹泻,较难发现。病猪虽然采食量正常,但生长速度受到影响,因此发病 猪栏内猪的体重差别很大。有些猪食欲下降,虽对饲料不敏感,但往往吃几口就走。病 变严重的猪往往发生严重持续性腹泻,使用多种抗生素效果均不理想。大部分慢性感染 猪可在发病4-10周后突然恢复正常,生长速度加快,但与正常猪相比,平均增重降低 6 %-20%,饲料转化率降低6%-25%。治疗方面,泰乐菌素、林可霉素、金霉素、枝 原净等均对猪回肠炎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