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梭菌性肠炎(仔猪红痢)课件
兽医课件:猪痢疾

猪痢疾 猪密螺旋体菌体(显微镜暗视野检查所见)
2、培养特性:
严格的厌氧菌, 对培养条件要求严格,常用胰栋大豆鲜血琼脂
(明显的β溶血)或胰栋大豆汤培养基培养,一 般不做培养。
3、血清型: 含有两种抗原成分, 一种为蛋白质抗原,为种特异性抗原; 另一种为脂多糖抗原,是型特异性抗原,根据脂
12周龄猪发生最多。 ➢ 一般发病率70%-80%,病死率5%-25%。
2、传染源: ➢ 病猪和带菌猪是主要的传染源 ➢ 康复猪带菌,时间可长达数月,经常随着粪便排出大量病
菌; ➢ 污染饲料、饮水、猪圈、饲槽、用具、周围环境、运输工
具及母猪躯体, ➢ 经消化道感染, ➢ 仔猪出生后通过消化道感染,在断奶前后发病。
猪痢疾
(Swine dysentery)
一、概述
❖ 由致病性猪痢疾短螺旋体引起猪的一种肠道传染 病,又称血痢。
特征:黏液性或黏液性出血性下痢,急性型以出 血性下痢为主,亚急性和慢性以黏液性腹泻为主。
剖检:大肠黏膜发生卡他性、出血性或坏死性炎 症。
1978年由美国引起种猪发现本病,20多个省、市 发生本病,现在仍时有发生。
多糖抗原将本菌分为9个血清型。
4、抵抗力 对外界环境抵抗力较强,
在密闭猪舍粪尿沟中可存活30天,土壤 中4℃时能存活102天,粪便中5℃时存活61 天,25℃时存活7天,37℃时很快死亡。 对阳光照射、加热、干燥及消毒剂敏感。
二、流行病学
1、易感动物: ➢ 仅感染猪,不同品种、年龄的猪均可感染,以7-
盲肠、结肠、 坏死性肠炎
涂片、染色镜检、 细菌分离鉴定
抗生素有效
TGE
仔猪梭菌性肠炎
猪痢疾
病原体
TGEV
流行特点
猪的细菌性传染病——仔猪梭菌性肠炎

猪的细菌性传染病——仔猪梭菌性肠炎概述仔猪梭菌性肠炎(Clostridial enteritis of piglets)是初生仔猪(3日龄以内)的高度致死性肠毒血症。
又称仔猪传染性坏死性肠炎,俗称仔猪红痢。
其特征是排出红色粪便,小肠黏膜弥漫性出血和坏死;发病快,病程短,致死率高。
常常造成初生仔猪整窝死亡,损失很大。
此猪病首先由英国报道,以后在美国、丹麦、美国、荷兰、新西兰、前苏联和日本等国陆续报道了本病。
我国于1964年首次从患红痢仔猪分离到产气荚膜梭菌,据调查,我国近20个省、市有本病发生。
我国已研制出仔猪红痢灭活疫苗用于预防,基本上控制了本病的危害。
病原仔猪红痢的病原为C型产气荚膜梭菌(Clostridium perfringens type C),也称魏氏梭菌(C1.Welchii)。
此菌革兰氏染色为阳性,是梭菌属中较长的大杆菌,长4~8µm,宽1~1.5µm,菌体短粗,两端钝圆,单个、成对或短链排列;本菌能形成芽孢,芽孢大于菌体的宽度,位于菌体中央或偏端,呈椭圆形,似梭状,故名梭菌。
本菌无鞭毛,不能运动,在动物体内及含血清的培养基中能形成荚膜,是本菌特点之一。
本菌为厌氧菌,最适温度为37℃,在马丁氏血液琼脂平皿上,菌落呈圆形,边缘整齐,表面光滑、隆起,菌落周围有明显的透明β溶血环,其外围有不完全溶血区。
在厌气肉肝汤中生长较快,如在37℃条件下培养2~3h即开始生长,肉汤呈均匀混浊,并产生大量气体。
在葡萄糖鲜血琼脂表面厌氧培养生长的菌落,在25℃以上温度时,菌落与空气接触后可变成绿色,是其特征。
本菌能发酵葡萄糖、半乳糖、乳糖、麦芽糖、蔗糖、果糖,产酸产气。
不发酵水杨素、卫芽醇、甘醇、鼠李糖。
液化明胶,不产生靛基质,H2S阳性,MR和VP试验阴性。
石蕊牛乳培养基的“爆裂发酵”,产生的大量气体使乳凝块变成多孔海绵状,甚至冲成数段或将试管棉塞冲出管外。
本菌能产生强烈的致死性毒素。
猪细菌性传染病:仔猪梭菌性肠炎

猪细菌性传染病:仔猪梭菌性肠炎病原:本病病原为C型产气荚膜梭菌,又称C型产气荚膜梭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如土壤、饲料、污水、粪便及肠道中。
其繁殖体抵抗力不强,一旦形成芽孢,对加热、干燥和消毒药的抵抗力增强。
流行特点:C型产气荚膜梭菌常存在于母猪的肠道中,随粪便排出体外,污染地面、垫草、用具等周围环境。
初生仔猪生后接触污染的母猪体表和乳头等,细菌芽孢通过消化道而感染发病。
7日龄以内的初生仔猪易感,尤其是3日龄以内的仔猪,发病率更高。
本病发生无明显的季节性,任何品种的猪均可发病。
临床症状:仔猪梭菌性肠炎在仔猪出生后数小时至1-2天发病,发病后数小时至2天可死亡。
在急性病例常突然不吃母奶,不见拉稀即死亡。
病程稍长的病例,可见病仔猪不吃奶,精神沉郁,离群独处,怕冷,四肢无力,行走摇摆,腹泻,排出灰黄色或灰绿色稀粪,后变为红色糊状,故称红痢。
粪便很臭,常混有坏死组织碎片及多量小气泡。
病猪脱水明显,消瘦,被毛无光。
体温不高,很少升到41℃以上,大多数病仔猪死亡,少部分耐过。
部检病变:小肠的病理变化最典型。
病死猪一小段空肠呈深红色至紫红色,肠腔内充有红黄色或暗红色内容物,内混有多量气泡,肠黏膜红肿、出血及麸皮样坏死。
有时见肠浆膜下及肠系膜积有数量不等的小气泡。
肠系膜淋巴结肿大或出血。
腹腔积红黄色液体。
心外膜、肝、脾、肾可见出血点。
诊断要点:根据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和剖检病变,一般可作出初步诊断。
1.本病主要发生于3日龄以内的初生仔猪。
2.临床症状:发病仔猪排出红褐色稀粪,或是混含坏死组织和气泡;发病急、病程短,死亡率极高。
3.剖检病变:病死猪小肠特别是空肠黏膜红肿,有出血性或坏死性炎症;肠内容物呈红褐色并混有小气泡;肠壁黏膜下层、肌层及肠系膜有灰色成串的小气泡;肠系膜淋巴结肿大或出血,实质器官变性、出血。
4.实验室检查:通过病原分离鉴定和肠内容物毒素检查,可以作出确切诊断。
可取小肠内容物,加等量生理盐水,搅拌均匀,于3000转/min离心60min,取上清液静脉接种小鼠,每只0.2-0.5ml,如小鼠很快死亡,即可确诊本病。
猪魏氏梭菌病

不分性别,一年四季均可发病,死亡率极高,是严重危害养猪养猪业的重要疾病。
1、流行病学
在高温潮湿的条件下流行且本病不分年龄性别品种均可发病。
在仔猪和种猪中发生率高于育肥猪,仔猪可暴发流行,常整窝发病,病死率20%—70%,种猪和育肥猪呈零星散发,中猪和成猪常突然发病,病程极短,如救治不及时很快死亡,也有不见任何先兆症状突然死亡。
本病常见于1—3日仔猪,1周龄以上仔猪发病率要减少,育肥猪、成年猪多发于90—180日龄,很多病例来不及治疗而死亡,且猪场一旦发生本病不易清除。
2、临床症状
发病前都有大便秘结现象。
发病时见腹部浑圆如鼓,猪腹痛难忍而起卧不安,摇头、摆尾,趴开后肢作排粪尿姿势,但未排出粪尿,呼吸急促,口吐白沫。
如发病于晚间,晚餐时会把料吃得干干净净,早晨见死在栏里。
尸体僵硬,腹胀隆起,口鼻流白沫。
解剖病死猪,见胃膨胀,充满气体和很多粥状物,大约8~9小时吃的饲料还未排空。
胃粘膜脱落,胃壁薄,胃底有出血斑。
小肠黏膜出血,肠系膜淋巴结充血、肿大。
大肠内多圆形硬粪。
肾弥满针尖样出血,全身淋巴结肿大出血。
3、诊断
组织抹片镜检镜检可见到一种革兰氏染色呈阳性、两端钝圆、短杆状直杆菌,单个存在或排列成链状。
美蓝染色可见蓝色、两端钝圆、短杆状或直杆状细菌,单个存在或排成链状。
分离培养结果接种病料的培养基厌氧培养48h后,可见在血液营养琼脂培养基上有细菌生长。
菌落形态为灰色,圆形突起,边缘整齐,表面光滑,半透明,并且出现α、β双溶血环;需氧培养未见细菌生长;在液体培养基中厌气培养呈均匀浑浊,并有气泡产生。
4、预防。
《仔猪肠道疾病》课件

05 总结与展望
研究现状与成果
疫苗研制
针对仔猪肠道疾病的疫苗 已取得一定进展,有效降 低了仔猪的发病率和死亡 率。
诊断技术
借助分子生物学、免疫学 等技术手段,提高了仔猪 肠道疾病的诊断准确性和 速度。
药物治疗
针对不同病因,开发出多 种特效药物,显著改善了 仔猪的治疗效果。
研究展望与挑战
疫苗改进
继续研发更安全、高效、广谱的疫苗,以应 对不断变异的病原菌。
诊断方法创新
探索新的诊断方法和技术,提高早期诊断和 病情监测的准确性。
耐药性问题
关注耐药菌株的出现和传播,寻求有效的抗 耐药策略。
综合防控措施
加强饲养管理、环境卫生等方面的综合防控 ,降低仔猪肠道疾病的发生率。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药物使用
合理使用抗生素等药物, 避免耐药性的产生。同时 要遵守休药期的规定,确 保食品安全。
生物安全措施
采取严格的生物安全措施 ,防止病原菌的传入和传 播。如限制人员和物品的 进出、设立消毒池等。
04 病例分析
病例一:仔猪黄痢
总结词
由大肠杆菌引起的急性、高度致死性 肠道传染病
详细描述
主要发生于1-3日龄的仔猪,临床表现 为排黄色或黄白色水样粪便,具有腥 臭味,常由于严重脱水而死亡。剖检 可见肠道膨胀,内有黄色粘液。
根据疾病类型和症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止泻、消炎、补液等。
防止继发感染
及时控制原发病,预防其他病原菌的继发感染。
猪舍隔离
将患病猪只隔离,防止疾病传播。
合理用药
选择敏感、有效的药物,避免滥用抗生素,减少耐药性的产生。
疫苗接种与药物使用
01
02
仔猪梭菌性肠炎的诊治

病理变化
仔猪的肠黏膜充血、出血、水 肿,肠内容物混有血液。
治疗措施
采用抗生素治疗,如庆大霉素 、卡那霉素等,并加强护理, 提高仔猪的生存率。
案例二:药物治疗的疗效观察
01
治疗方法
采用不同药物治疗仔猪梭菌性肠 炎,观察其疗效。
03
实验结果
不同药物对仔猪梭菌性肠炎的治 疗效果存在差异,其中某些药物
的治疗效果较为显著。
调整饮食
在患病期间,应适当调整仔猪的饮食 ,以减轻肠胃负担,并给予易消化、 营养丰富的饲料。
预防措施
疫苗接种
保持环境卫生
接种仔猪梭菌性肠炎疫苗是预防该病发生 的有效方法,应在产前对母猪进行免疫接 种。
保持猪舍内环境卫生,定期进行消毒和清 洁,以减少病菌的传播和感染。
合理饲养管理
监测与隔离
合理安排饲养密度,保持猪舍通风良好, 提供充足的清洁饮水和营养均衡的饲料。
病理变化
肠黏膜充血、出血,肠壁 溃疡、坏死,腹腔内积液 等。
病程
病程通常为1-3天,有时 可达7天以上。
03 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方法
临床诊断
根据仔猪发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 和病理变化进行初步诊断。
实验室诊断
通过采集病死猪的肠内容物、肠黏膜 等进行细菌分离培养和鉴定,以确定 病原菌。
鉴别诊断
与黄痢和白痢的鉴别
流行病学
传染源
病猪和带菌猪是主要的传染源 ,可通过粪便、尿液、乳汁等
排出病菌。
传播途径
主要经消化道传播,也可通过 污染的饲料、饮水、用具等间 接传播。
易感动物
主要侵害1周龄内的仔猪,特别 是1-3日龄的仔猪最为易感。成 年猪和母猪也可感染,但症状 较轻。
猪细菌性传染病仔猪梭菌性肠炎

制定科学的治疗方案 ,选择有效的抗菌药 物进行治疗。同时加 强饲养管理,提高仔 猪的抵抗力。对于耐 药性问题严重的地区 ,应考虑采用疫苗进 行预防。
THANKS
感谢观看
传播途径与感染源
传播途径
仔猪梭菌性肠炎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病猪和带菌猪的粪便、污染的饲料和水源 等都是主要的传播途径。
感染源
带菌猪和患病猪是仔猪梭菌性肠炎的主要感染源。
流行病学特点
01
02
03
易感动物
仔猪、成年猪都可能感染 仔猪梭菌性肠炎,但以13日龄的仔猪最为易感。
流行季节
仔猪梭菌性肠炎无明显流 行季节,但寒冷季节可能 会增加发病率。
病程短
发病到死亡时间短,有的仅几 个小时。
腹痛
病猪腹痛明显,拱背、摇尾, 腹部肌肉紧张。
急性死亡
仔猪突然死亡,且死亡后尸体 迅速腐败,并伴随有出血性肠 炎。
呕吐
病猪呕吐,吐出物呈黄色。
腹泻
病猪腹泻,排出黄色或淡红色 的水样稀粪。
慢性症状与病变
慢性死亡
仔猪呈慢性经过,死亡速度较慢,每天死亡 几头。
消瘦
05
案例分析
案例一:规模化猪场爆发疫情
总结词
高度传染性、高死亡率、快速传播、经济损失巨 大。
原因分析
病原菌侵入猪群后,在适宜的条件下迅速繁殖, 通过直接接触、空气飞沫等途径传播给其他易感 猪只。
详细描述
规模化猪场由于饲养密度大、猪群流动频繁,一 旦出现仔猪梭菌性肠炎,很容易在猪群中迅速传 播,造成大量仔猪死亡,给养殖户带来巨大的经 济损失。
地区分布
仔猪梭菌性肠炎在世界各 地都有分布,但在一些养 殖密集、卫生条件差的地 区更为常见。
猪腹泻疾病ppt课件

2019
-
3
仔猪黄痢(E.coli)
[病因]: 大肠杆菌产生的肠毒素引起仔猪急性肠炎、水泻、迅速死 亡。常见血清型:O8、O147、O149、O157 [发病阶段]:主要为0~3日龄的新生仔猪 [流行特点]: 工厂化猪场多见,同窝仔猪先后发病连绵不断。管理不良;闷 热潮湿的多雨季节,圈舍湿度过大;秋末气候突变、保温不良、 贼风;母猪乳区产前未消毒;母猪无乳、奶质不良等诱因诱发。 [症状]:仔猪突然下痢,腹泻物清亮、颜色不一、多呈黄色水 样、腥臭;肛门松弛、流出稀粪;会阴发炎、肛门附近湿疹,脱 水、代谢性酸中毒、昏迷、死亡 [剖检]:胃肠卡他,以十二指肠最严重。肠壁变薄、松弛、肠粘膜 肿胀充血、肠管充气;胃常充满、乳糜管内有脂肪,粘膜红肿、 胃底腺区粘膜红色至暗红色;肠系膜淋巴结充血肿大、切面多汁, 肺水肿(见照片)
2019 31
传染性胃肠炎
2019
-
32
传染性胃肠炎
2019
-
33
传染性胃肠炎
2019
-
34
传染性胃肠炎
2019
-
35
传染性胃肠炎
2019
-
36
传染性胃肠炎
2019
-
37
传染性胃肠炎
2019
-
38
传染性胃肠炎
2019
-
39
传染性胃肠炎
2019
-
40
传染性胃肠炎
2019
-
41
传染性胃肠炎
2019
-
14
球虫病
[病因]:等孢球虫、艾美耳球虫引起,每年8、9月份多发 [感染阶段]:常见6~9日龄仔猪发病,5日龄以前仔猪不发病 [症状]:粪便开始粘、油状,1天后淡黄色糊状或水样稀便、恶臭, 有时粪便呈羊粪粒状。仔猪被毛粗乱、脱水 [病变]:空肠和回肠纤维素性、坏死性肠炎。大肠无病变,粪便呈 碱性 [诊断]:7~14日龄仔猪腹泻,抗菌素治疗无效;不用抗生素情况下, 症状随猪日龄增大,逐渐减轻 [治疗]:1 口服三字球虫粉24毫克/千克体重,2次/天,连用3~4天 2 口服呋喃唑酮、球痢灵、莫能菌素、百球清 [预防]:1 猪场坚持灭鼠,防止机械性传播 2 仔猪断奶后,产房设备、用具等用热水高压冲洗机冲洗, 再用50%的漂白粉或氨水复合物密闭熏蒸24小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病原
二、病原
由C型产气荚膜梭菌 (魏氏梭菌 ) 革兰氏阳性,有荚膜不运动的厌氧大杆菌, 芽孢卵圆形,位于菌体中央或近端,但在 人工培养基不容易形成。
形成芽孢后,对外界抵抗力强,80℃ 15 ~ 30 min,100 ℃则几分钟才能杀死。
二、病原
根据产生毒素分为A、B、C、D、E 5个 血清型,C型菌株主要是α、β毒素,特别 是β 毒素,它可引起仔猪肠毒血症、坏死 性肠炎。
2009年执业兽医师考试真题分析
130.仔猪梭菌性肠炎又称C A、仔猪白痢 B、仔猪黄痢 C、仔猪红痢 D、仔猪痢疾 E、仔猪胃肠炎
88
三、流行病学
三、流行病学
易感动物:主要是1 ~ 3日龄仔猪,1 周以上仔猪很少发病。绵羊、马、牛、 鸡、兔等。
本菌常存在于一部分母猪肠道中,随 粪便排出,污染母猪的奶头及垫料,造 成仔猪感染。
四、临床症状
四、临床症状
急性病例:排出含有灰白色碎片的 褐色液状粪便,约1-2天死亡。
慢性病例:见于1周龄以上仔猪呈 现间隙性或持续性腹泻,粪便呈黄 灰色糊状,病猪消瘦、生长停滞, 于数周肠腔内充满含 血液体,腹水呈红色;病程稍长 的,肠粘膜坏死形成黄色或灰色 坏死假膜。
• 空、回肠严重出血
六、诊断
六、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症状和病变的特点可初诊。
实验室诊断:确诊需测定肠内C型菌毒素。
取病猪肠内容物接种小鼠。 取病猪肠内容,加等量的灭菌生理盐水拌 匀后,以3000r/min离心沉淀30-60min。经细 菌滤器过滤取滤液0.2-0.5ml。静注一组18-22 克的小鼠。同时用上述滤液与C型产气荚膜梭 菌抗毒素血清混合,作用40min后注射另一组 小鼠。如单注射滤过液的小鼠迅速死亡,而后 一组小鼠健活,即可确诊。
猪梭菌性肠炎 (仔猪红痢)
(Clostridial Enteritis of piglets)
一、概念及背景 二、病原 三、流行病学 四、临诊症状 五、病理变化 六、诊断 七、防制 八、思考题
一、概念及背景
一、概念及背景
本病又称仔猪传染性坏死性肠炎,是 由由C型产气荚膜梭菌引发高度致死性的 肠毒血症,以血性下痢,病程短,病死 率高,小肠后段的弥漫性出血或坏死性 变化为特征。
七、防制
七、防制 1、搞好环境卫生、消毒 2、孕猪注射C型菌苗(类毒素)两次 3、仔猪生后服抗生素
八、思考题
思考题 1.仔猪红痢为何不易治疗? 2.如何预防本病?
参考书目
(1)蔡宝祥主编,《家畜传染病学》,第四版,中国 农业出版社 (2)B.E.斯特劳,S.D.阿莱尔主编,蒙加林等译, 《猪病学》(美),第八版,中国农业出版社 (3)B.W. 卡尔尼克主编,高福等译,《禽病学》 (美),第十版,中国农业出版社
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