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的细菌性传染病——仔猪梭菌性肠炎
(动物传染病学课件)猪梭菌性肠炎

亚急性型:病猪呈持续性腹泻,病初排出黄色软 粪,以后变成液状,内含坏死组织碎片。病猪极 度消瘦和脱水,一般5~7天死亡。
慢性病例:见于1周龄以上仔猪,呈间隙性或持 续性腹泻,粪便呈黄灰色糊状,病猪消瘦、生长 停滞,于数周内死亡。
5. 病理变化
病变常见于空肠,有的可扩展到回肠。空肠呈暗 红色,肠腔内充满含血液体,腹水呈红色。
干粉菌苗两次。
谢谢!
(动物传染病学课件)猪梭菌性肠炎
1. 概述
又称仔猪传染性坏死性肠炎,是由C型和/或A型 产气荚膜梭菌引起的高度致死性肠毒血症。
病程短,病死率高,以血性下痢,小肠后段的弥 漫性出血或坏死性变化为特征。
主要发生于1~3日龄仔猪,1周龄以上少发,发病 率20~100%不等。
2. 病原学
产气荚膜梭菌(Clostridium perfringens),亦称 魏氏梭菌。一般认为,C型菌株是导致2周龄内仔 猪肠毒血症与坏死性肠炎的主要病原,而A型菌 株则与哺乳及育肥猪肠道疾病有关。
3. 流行病学
易感动物:主要是1~3日龄仔猪,1周以上仔猪很 少发病。绵羊、马、牛、鸡、兔等也感染。
本菌常,造成仔猪感染。
4. 临床症状
按病程经过分为最急性型、急性型、亚急性 型和慢性型。 最急性型:仔猪出生后1天内就可发病,后躯沾满 血样稀粪,1~2天死亡。 急性型:最常见。病猪排出含有灰色组织碎片的 红褐色液状稀粪,日益消瘦和虚弱,一般在第3天 死亡。
病猪肠内容物加等量生理盐水拌匀,离心过滤, 取滤液0.2ml静注一组小鼠。同时用上述滤液与A型 和/或C型魏氏梭菌抗毒素血清混合,作用40min后注 射另一组小鼠。
7. 防制
搞好猪舍和周围环境,特别是产房的卫生消毒工 作尤为重要。
仔猪梭菌性肠炎的防治

润 .肾皮质 部有 小 出血点
三 诊 断 要 点
可 根 据 本 病 的 流 行 特 点 ( 要 侵 害 1 龄 内 的 主 周 初 生 仔猪 ) 、临床 典 型 症 状 ( 出血 样 稀 便 、病程 排 短 、死亡 率 高 )和病 理 变化 ( 肠腔 内充 满 含血 的液 体) .可 以作 出初步诊 断 确认 还必须 进行 实验 室检
“
一
慢 性 型 :病 猪的病程 .一般 在一周 以上 ,其特 征 射 1次 .剂量为 3 5毫升 ) — 是呈问歇性 或持续性 下痢 排 m黄灰色糊 状粪便 肛 “ 消 ”是 :搞 好 产 房 消毒 、搞 好 临产 母 猪 体 二 门周 嗣附有 粪便 痕迹 病程 十 几天 .病 猪逐 渐消 瘦 . 表 消毒 ,切 断传 染 途径 . 是搞 好 产房 消 毒 ,切 断 .一 传染 途 径 . .二是 搞 好临 产母 猪 的体 表消 毒 .防 止 细 生长停滞 .于数周后死亡或 因无饲养价值而淘汰 二 、 病 理 变 化 菌污 染乳 头 导致仔 猪 吮乳 时受 到感 染 可用 01 . %高 包 病 变 常局 限 于小 肠 .以空 肠 的病 变 最 重 .有 的 锰 酸 钾 溶 液 刷 洗 临 产 母 猪 的 腹 部 ( 括 乳 房 、乳 头 ) 可扩 展 到 回肠 。最急 性 型病 例 :空肠 呈 暗红 色 ,肠 和后 躯部 ( 包括 阴 门和尾根 、尾 ) 尤其要 擦洗 好乳 腔充 满 含血 的液 体 .空 肠部 绒 毛坏 死 腹 腔 内有红 头 .严 防病 从 口人 . “ j个 保 持 ” 是 :一 是产 房 要勤 打 扫 、消毒 , 色液 体 .肠 系膜 淋 巴结 呈鲜 红 色 急 性 型病 例 肠粘 膜 呈 严重 的 坏死 性 变化 .而 出 血较 轻 .肠 腔 内有 血 保持 清 洁卫 生 二是 保 持产 房 内温度 适 宜 、空 气新
猪细菌性传染病:仔猪梭菌性肠炎

猪细菌性传染病:仔猪梭菌性肠炎病原:本病病原为C型产气荚膜梭菌,又称C型产气荚膜梭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如土壤、饲料、污水、粪便及肠道中。
其繁殖体抵抗力不强,一旦形成芽孢,对加热、干燥和消毒药的抵抗力增强。
流行特点:C型产气荚膜梭菌常存在于母猪的肠道中,随粪便排出体外,污染地面、垫草、用具等周围环境。
初生仔猪生后接触污染的母猪体表和乳头等,细菌芽孢通过消化道而感染发病。
7日龄以内的初生仔猪易感,尤其是3日龄以内的仔猪,发病率更高。
本病发生无明显的季节性,任何品种的猪均可发病。
临床症状:仔猪梭菌性肠炎在仔猪出生后数小时至1-2天发病,发病后数小时至2天可死亡。
在急性病例常突然不吃母奶,不见拉稀即死亡。
病程稍长的病例,可见病仔猪不吃奶,精神沉郁,离群独处,怕冷,四肢无力,行走摇摆,腹泻,排出灰黄色或灰绿色稀粪,后变为红色糊状,故称红痢。
粪便很臭,常混有坏死组织碎片及多量小气泡。
病猪脱水明显,消瘦,被毛无光。
体温不高,很少升到41℃以上,大多数病仔猪死亡,少部分耐过。
部检病变:小肠的病理变化最典型。
病死猪一小段空肠呈深红色至紫红色,肠腔内充有红黄色或暗红色内容物,内混有多量气泡,肠黏膜红肿、出血及麸皮样坏死。
有时见肠浆膜下及肠系膜积有数量不等的小气泡。
肠系膜淋巴结肿大或出血。
腹腔积红黄色液体。
心外膜、肝、脾、肾可见出血点。
诊断要点:根据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和剖检病变,一般可作出初步诊断。
1.本病主要发生于3日龄以内的初生仔猪。
2.临床症状:发病仔猪排出红褐色稀粪,或是混含坏死组织和气泡;发病急、病程短,死亡率极高。
3.剖检病变:病死猪小肠特别是空肠黏膜红肿,有出血性或坏死性炎症;肠内容物呈红褐色并混有小气泡;肠壁黏膜下层、肌层及肠系膜有灰色成串的小气泡;肠系膜淋巴结肿大或出血,实质器官变性、出血。
4.实验室检查:通过病原分离鉴定和肠内容物毒素检查,可以作出确切诊断。
可取小肠内容物,加等量生理盐水,搅拌均匀,于3000转/min离心60min,取上清液静脉接种小鼠,每只0.2-0.5ml,如小鼠很快死亡,即可确诊本病。
猪魏氏梭菌病

不分性别,一年四季均可发病,死亡率极高,是严重危害养猪养猪业的重要疾病。
1、流行病学
在高温潮湿的条件下流行且本病不分年龄性别品种均可发病。
在仔猪和种猪中发生率高于育肥猪,仔猪可暴发流行,常整窝发病,病死率20%—70%,种猪和育肥猪呈零星散发,中猪和成猪常突然发病,病程极短,如救治不及时很快死亡,也有不见任何先兆症状突然死亡。
本病常见于1—3日仔猪,1周龄以上仔猪发病率要减少,育肥猪、成年猪多发于90—180日龄,很多病例来不及治疗而死亡,且猪场一旦发生本病不易清除。
2、临床症状
发病前都有大便秘结现象。
发病时见腹部浑圆如鼓,猪腹痛难忍而起卧不安,摇头、摆尾,趴开后肢作排粪尿姿势,但未排出粪尿,呼吸急促,口吐白沫。
如发病于晚间,晚餐时会把料吃得干干净净,早晨见死在栏里。
尸体僵硬,腹胀隆起,口鼻流白沫。
解剖病死猪,见胃膨胀,充满气体和很多粥状物,大约8~9小时吃的饲料还未排空。
胃粘膜脱落,胃壁薄,胃底有出血斑。
小肠黏膜出血,肠系膜淋巴结充血、肿大。
大肠内多圆形硬粪。
肾弥满针尖样出血,全身淋巴结肿大出血。
3、诊断
组织抹片镜检镜检可见到一种革兰氏染色呈阳性、两端钝圆、短杆状直杆菌,单个存在或排列成链状。
美蓝染色可见蓝色、两端钝圆、短杆状或直杆状细菌,单个存在或排成链状。
分离培养结果接种病料的培养基厌氧培养48h后,可见在血液营养琼脂培养基上有细菌生长。
菌落形态为灰色,圆形突起,边缘整齐,表面光滑,半透明,并且出现α、β双溶血环;需氧培养未见细菌生长;在液体培养基中厌气培养呈均匀浑浊,并有气泡产生。
4、预防。
仔猪梭菌性肠炎的诊治

病理变化
仔猪的肠黏膜充血、出血、水 肿,肠内容物混有血液。
治疗措施
采用抗生素治疗,如庆大霉素 、卡那霉素等,并加强护理, 提高仔猪的生存率。
案例二:药物治疗的疗效观察
01
治疗方法
采用不同药物治疗仔猪梭菌性肠 炎,观察其疗效。
03
实验结果
不同药物对仔猪梭菌性肠炎的治 疗效果存在差异,其中某些药物
的治疗效果较为显著。
调整饮食
在患病期间,应适当调整仔猪的饮食 ,以减轻肠胃负担,并给予易消化、 营养丰富的饲料。
预防措施
疫苗接种
保持环境卫生
接种仔猪梭菌性肠炎疫苗是预防该病发生 的有效方法,应在产前对母猪进行免疫接 种。
保持猪舍内环境卫生,定期进行消毒和清 洁,以减少病菌的传播和感染。
合理饲养管理
监测与隔离
合理安排饲养密度,保持猪舍通风良好, 提供充足的清洁饮水和营养均衡的饲料。
病理变化
肠黏膜充血、出血,肠壁 溃疡、坏死,腹腔内积液 等。
病程
病程通常为1-3天,有时 可达7天以上。
03 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方法
临床诊断
根据仔猪发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 和病理变化进行初步诊断。
实验室诊断
通过采集病死猪的肠内容物、肠黏膜 等进行细菌分离培养和鉴定,以确定 病原菌。
鉴别诊断
与黄痢和白痢的鉴别
流行病学
传染源
病猪和带菌猪是主要的传染源 ,可通过粪便、尿液、乳汁等
排出病菌。
传播途径
主要经消化道传播,也可通过 污染的饲料、饮水、用具等间 接传播。
易感动物
主要侵害1周龄内的仔猪,特别 是1-3日龄的仔猪最为易感。成 年猪和母猪也可感染,但症状 较轻。
猪细菌性传染病仔猪梭菌性肠炎

制定科学的治疗方案 ,选择有效的抗菌药 物进行治疗。同时加 强饲养管理,提高仔 猪的抵抗力。对于耐 药性问题严重的地区 ,应考虑采用疫苗进 行预防。
THANKS
感谢观看
传播途径与感染源
传播途径
仔猪梭菌性肠炎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病猪和带菌猪的粪便、污染的饲料和水源 等都是主要的传播途径。
感染源
带菌猪和患病猪是仔猪梭菌性肠炎的主要感染源。
流行病学特点
01
02
03
易感动物
仔猪、成年猪都可能感染 仔猪梭菌性肠炎,但以13日龄的仔猪最为易感。
流行季节
仔猪梭菌性肠炎无明显流 行季节,但寒冷季节可能 会增加发病率。
病程短
发病到死亡时间短,有的仅几 个小时。
腹痛
病猪腹痛明显,拱背、摇尾, 腹部肌肉紧张。
急性死亡
仔猪突然死亡,且死亡后尸体 迅速腐败,并伴随有出血性肠 炎。
呕吐
病猪呕吐,吐出物呈黄色。
腹泻
病猪腹泻,排出黄色或淡红色 的水样稀粪。
慢性症状与病变
慢性死亡
仔猪呈慢性经过,死亡速度较慢,每天死亡 几头。
消瘦
05
案例分析
案例一:规模化猪场爆发疫情
总结词
高度传染性、高死亡率、快速传播、经济损失巨 大。
原因分析
病原菌侵入猪群后,在适宜的条件下迅速繁殖, 通过直接接触、空气飞沫等途径传播给其他易感 猪只。
详细描述
规模化猪场由于饲养密度大、猪群流动频繁,一 旦出现仔猪梭菌性肠炎,很容易在猪群中迅速传 播,造成大量仔猪死亡,给养殖户带来巨大的经 济损失。
地区分布
仔猪梭菌性肠炎在世界各 地都有分布,但在一些养 殖密集、卫生条件差的地 区更为常见。
猪梭菌性肠炎课件

案例二:治疗效果分析
治疗过程
治疗效果不佳原因分析
详细介绍对病猪的治疗方案,如使用 何种药物、剂量、给药途径等。
分析治疗效果不佳的可能原因,提出 改进措施。
治疗效果评估
对治疗后的病猪进行跟踪观察,评估 治疗效果。
案例三:防控经验分享
预防措施
介绍预防猪梭菌性肠炎的措施, 如加强饲养管理、定期消毒等。
鉴别诊断
需与其他导致腹泻、血便 的疾病进行鉴别,如猪痢 疾、猪瘟等。
鉴别诊断
猪痢疾
猪痢疾的粪便中常含有血液和粘液, 但无恶臭;而猪梭菌性肠炎的粪便呈 水样,带有恶臭。
猪瘟
猪瘟的病猪会出现高热、皮肤出血等 症状;而猪梭菌性肠炎的病猪体温正 常或略高,无皮肤出血等症状。
诊断标准
临床特征
病猪出现腹泻、血便、脱 水等症状,且病程较短, 通常在2-3天内死亡。
饲料和水源管理
保证饲料和水源的新鲜、无污染,定 期对饲料和水源进行检测,防止病原 菌的污染。
提高猪只免疫力
合理搭配饲料营养,保证猪只获得足 够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增强免疫力和 抵抗力。
控制策略
及时诊断和治疗
隔离和淘汰病猪
一旦发现猪只出现腹泻、腹痛等症状,应 及时诊断和治疗,防止病情恶化。
对已经感染的猪只进行隔离治疗,对无法 治愈的病猪及时淘汰,防止病原菌的传播 。
规范接种操作
严格按照疫苗接种说明书进行操作,避免疫苗接种过程中的交叉感染。
免疫监测与评估
定期对猪群进行免疫监测与评估,了解疫苗接种效果,及时调整免疫 程序。
05 猪梭菌性肠炎的治疗
治疗方案
早期治疗
一旦发现猪出现梭菌性肠炎的症状,应及时 采取治疗措施,以降低死亡率。
仔猪梭菌性肠炎的检疫、实验室检验及防治方法 - 养猪技术

仔猪梭菌性肠炎的检疫、实验室检验及防治方法-养猪技术仔猪梭菌性肠炎又叫仔猪红痢或仔猪传染性坏死肠炎,是由C型魏氏梭菌引起的初生仔猪的急性传染病。
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仔猪梭菌性肠炎的活体症状仔猪梭菌性肠炎的防治方法。
1、活体症状最急性型。
仔猪产出的当天就出现发病,主要症状是出血性腹泻,且排出的带血稀粪会黏污整个后躯。
同时,病猪精神沉郁,走动不稳,之后虚脱或者抽搐、陷入昏迷,最终发生死亡。
有些患病仔猪不会出现出血性腹泻,但由于严重衰竭而发生死亡。
急性型。
病程通常能够维持大约2天,病猪主要症状是排出混杂血液的红褐色水样稀粪,同时里面还存在灰色的坏死组织碎片,机体快速脱水、消瘦,最终由于严重衰竭而发生死亡。
亚急性型。
患病仔猪通常在出生后的5-7天发生死亡。
病猪初期精神、食欲较好,持续性发生非出血性腹泻,开始排出黄色软便,之后变成清水样,且其中混杂坏死组织碎片,如同米粥样。
随着病程的进展,病猪脱水、日渐消瘦。
慢性型。
病程可持续一天到几周,病猪表现出间歇性或者持续腹泻,排出黏液状的灰黄色粪便,并黏附在后躯,干燥后形成结痂。
病猪生长发育缓慢,机体消瘦,最终形成僵猪或者发生死亡。
2、宰后剖检病猪主要是小肠发生病理变化,即小肠的某一段,通常是空肠处,肠管呈黑紫红色或者深红色,肠腔内含有大量暗红色或者红黄色的内容物,且存在较多的气泡。
肠黏膜潮红,发生肿胀或者存在出血,部分在肠管内会存在麸皮样的灰黄色坏死物。
肠系膜淋巴结发生肿大,腹腔内存在大量红黄色的液体。
3、实验室检验镜检。
在无菌条件下,取病死猪空肠内容物制成涂片,然后经过革兰氏染色进行镜检,能够看到大量革兰氏阳性大杆菌,菌体通常单个存在,少量成对相连,怀疑为为魏氏梭状芽胞杆菌。
有时可见菌体具有椭圆形的芽胞,位于菌体中心或者偏向一端,直接小于菌体宽。
细菌培养。
取病猪肠内容物用于病菌分离时,要按每毫升在培养基中添加o.1-0.2mg卡那霉素或者新霉素来抑制杂菌,或者对肠内容物进行加热,在80℃高温下持续15-20min,能够将部分没有芽胞的细菌杀死,或者利用液体培养基每间隔4h进行1次传代,然后再进行分离,能够得到病菌纯培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猪的细菌性传染病——仔猪梭菌性肠炎概述仔猪梭菌性肠炎(Clostridial enteritis of piglets)是初生仔猪(3日龄以内)的高度致死性肠毒血症。
又称仔猪传染性坏死性肠炎,俗称仔猪红痢。
其特征是排出红色粪便,小肠黏膜弥漫性出血和坏死;发病快,病程短,致死率高。
常常造成初生仔猪整窝死亡,损失很大。
此猪病首先由英国报道,以后在美国、丹麦、美国、荷兰、新西兰、前苏联和日本等国陆续报道了本病。
我国于1964年首次从患红痢仔猪分离到产气荚膜梭菌,据调查,我国近20个省、市有本病发生。
我国已研制出仔猪红痢灭活疫苗用于预防,基本上控制了本病的危害。
病原仔猪红痢的病原为C型产气荚膜梭菌(Clostridium perfringens type C),也称魏氏梭菌(C1.Welchii)。
此菌革兰氏染色为阳性,是梭菌属中较长的大杆菌,长4~8µm,宽1~1.5µm,菌体短粗,两端钝圆,单个、成对或短链排列;本菌能形成芽孢,芽孢大于菌体的宽度,位于菌体中央或偏端,呈椭圆形,似梭状,故名梭菌。
本菌无鞭毛,不能运动,在动物体内及含血清的培养基中能形成荚膜,是本菌特点之一。
本菌为厌氧菌,最适温度为37℃,在马丁氏血液琼脂平皿上,菌落呈圆形,边缘整齐,表面光滑、隆起,菌落周围有明显的透明β溶血环,其外围有不完全溶血区。
在厌气肉肝汤中生长较快,如在37℃条件下培养2~3h即开始生长,肉汤呈均匀混浊,并产生大量气体。
在葡萄糖鲜血琼脂表面厌氧培养生长的菌落,在25℃以上温度时,菌落与空气接触后可变成绿色,是其特征。
本菌能发酵葡萄糖、半乳糖、乳糖、麦芽糖、蔗糖、果糖,产酸产气。
不发酵水杨素、卫芽醇、甘醇、鼠李糖。
液化明胶,不产生靛基质,H2S阳性,MR和VP试验阴性。
石蕊牛乳培养基的“爆裂发酵”,产生的大量气体使乳凝块变成多孔海绵状,甚至冲成数段或将试管棉塞冲出管外。
本菌能产生强烈的致死性毒素。
根据产生的毒素不同可分为A、B、C、D和E 5个血清型。
C型产气荚膜梭菌主要产生α、β毒素,特别是β毒素,它可引起仔猪肠毒血症和坏死性肠炎。
根据毒素种类的不同,用以鉴定不同的菌型。
本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通常存于土壤、饲料、污水、粪便及人、畜肠道中。
梭菌繁殖体抵抗力并不强,一旦形成芽孢后,对热力、干燥和消毒药的抵抗力就显著增强。
加热80℃ 30min、100℃数分钟可杀死本菌。
流行病学在发病猪群中,C型魏氏梭菌常存在于一部分母猪的肠道中,随粪便排到体外,污染周围环境。
猪舍的地面、垫草、饲养管理用具和运动场,以及周围的土壤、下水道等处存有此菌。
初生仔猪出生后很快接触被污染的母猪体表和乳头、泥土和垫草,将本菌芽孢吞入消化道内而感染发病。
芽孢在猪体小肠中发芽繁殖,侵入绒毛上皮组织,沿基底膜繁殖扩散,并产生大量毒素,引起肠黏膜发炎、充血、出血或坏死。
毒素通过肠壁吸收而引起毒血症,致使仔猪发病和死亡。
本菌还可侵入肠道浆膜下和肠系膜淋巴结中,引起炎症,并产生气体。
本病主要发生在生后1~3天以内的仔猪,1周龄以上的很少发病。
发病快,病程短,死亡率极高。
在同一猪群各窝仔猪的发病率不完全相同,发病率最高可达100%,病死率50%~90%或以上。
品种和季节对发病无明显影响,但以冬春两季发病较多。
临床症状1.最急性仔猪红痢常在仔猪出生后数小时到1~2天发病,发病后数小时至2天可死亡。
最急性病例的病状很不明显,生后吃奶及精神不好。
常突然不吃母奶,精神沉郁,病仔猪不见拉稀即死亡。
在虚脱或昏迷、抽搐状态下死亡。
2.急性急性的病例,可见病仔猪不吃奶,精神沉郁,离群独处,怕冷,四肢无力,行走摇摆,腹泻,排出灰黄或灰绿色稀粪,后变为红褐色糊状,故称红痢。
粪便很臭,常混有坏死组织碎片及多量小气泡。
体温不高,很少升到41℃以上。
大多数病仔猪死亡,甚至整窝仔猪全部死亡。
此型病程多为2天,第3天可死亡。
这是我国常见的病型。
3.亚急性病仔猪表现为持续下痢,病初排出黄色软粪,以后变为水样稀便,内含坏死组织碎片。
病仔猪消瘦、虚弱、脱水,最后死亡。
病程通常为5~7天。
4.慢性病猪呈间歇性或持续性腹泻,病程在1~2周或以上。
排出黄灰色、黏糊状粪便。
尾部及肛门周围有粪污黏附。
病仔猪逐渐消瘦,生长发育停滞,最后死亡或被淘汰。
A型产气荚膜梭菌引起的病仔猪,症状基本与C型所致病仔猪相似。
不同之处是仅50%左右的发病仔猪拉稀,而拉血色稀便仔猪更为少见,粪便颜色为灰黄、橘黄色、紫红色不等,易误认为是仔猪黄痢。
病理变化此猪病不同病程的死亡仔猪,其病理变化基本相似,只是由于病程长短不一,病变的严重程度有差异。
典型的病理变化在空肠,有的可波及到回肠。
剖开腹腔后,清楚地看到某一小肠段(多数在空肠)呈深红至黑紫红色,病变和正常肠段两端界限明显,剪开肠管可见肠腔内充有红黄色或暗红色内容物,其内混杂多量气泡,肠黏膜潮红、肿胀、出血,甚至出现灰黄色麸皮样坏死。
病程稍长的病例,肠管以坏死性变化为主,肠管壁变厚,肠黏膜上附有黄色或灰色坏死假膜。
有些病例在肠浆膜下及肠系膜内积有数量不等的小气泡。
肠系膜淋巴结肿大或出血。
腹腔内有多量红黄色积液。
有的病例可见到胸水及心包液增多,心外膜出血。
肝淤血或出血,色泽深浅不均,质较脆,脾脏边缘和肾皮质部有小出血点。
A型产气荚膜梭菌引起的病理变化与C型菌引起的仔猪红痢相比基本相似,但心包液、胸水、腹水未见明显增多,肠系膜、浆膜上的气泡较为少见,多为肠管充气,颌下、胸腹部皮下有浅黄色胶冻样浸润或水肿。
诊断鉴别1.仔猪红痢的流行特点、症状和病理变化都很典型,不难做出诊断本病主要发生在出生后3天内的仔猪,出血性下痢,发病急剧,病程短促,死亡率极高。
剖检可见空肠段有出血性炎症及坏死,肠浆膜下有小气泡,肠腔内容物呈红色并混杂小气泡,这些都是本病诊断特征。
2.细菌学及毒素的检查是实验室诊断的可靠依据。
(1)细菌形态检查用病变明显的肠内容物涂片,革兰氏染色后镜检,常见到大量的形态一致的革兰氏阳性大杆菌,单个、两个或短链,菌端整齐,其中一部分呈芽孢形态出现。
(2)细菌的分离培养主要从小肠内容物中分离细菌,内脏器官则不一定能分出细菌。
少数病例能由肝、脾、心脏、血液、肠淋巴结、胸水、腹水及心包液等分离出细菌。
将肠内容物接种于厌氧肉肝汤培养基中,隔水加热80℃(水锅中)15~20min,然后置37℃培养24h,培养物呈均匀混浊,并有大量气体产生。
将培养物移种于葡萄糖血液琼脂平板上,厌氧培养18~24h,可长出半透明、表面光滑、边缘整齐的大菌落。
可见菌落形成内层透明、外层不完全溶血的双层溶血环;同时可见接触空气后的菌落变为绿色,是其特征。
(3)生化试验取纯培养物做生化试验,生化特性见病原学部分。
(4)肠内容物毒素检查取刚死亡的病猪空肠内容物,酌加1~2倍生理盐水稀释,混合均匀后,以每分钟3000转离心30~60min,用灭菌滤器过滤后,取滤液0.2~0.5mL,静脉注射一组体重为18~22g小鼠。
大部分小鼠可于5~lOmin内迅速死亡,这证明肠内容物中有毒素存在。
也可取一份滤液60℃加热30min后,分别静脉注射家兔1~3mL,或小鼠0.1~0.3mL,加热组试验动物不发生死亡。
为证明毒素是否为C型产气荚膜梭菌所产生,可在0.2~0.5mL肠内容物的滤液中,加入C型和D型魏氏梭菌抗毒素血清0.1mL做中和试验,这种毒素即被C型魏氏梭菌中抗毒素中和,再静注小鼠,则不引起死亡,而不能被D型魏氏梭菌抗毒素中和。
证明死亡仔猪肠内容物中的有毒物质是C型魏氏梭菌产生的毒素,这种毒素不能被D型魏氏梭菌抗毒素中和。
(5)培养物中毒素检查将分纯的细菌接种于肉肝胃消化汤中,培养18~20h,取培养物离心,取离心上清液0.1~0.2mL,静脉注射10~20g小鼠,如果小鼠迅速死亡,可证明培养物中含有毒索,再按上段介绍的中和试验鉴定菌型。
有必要时,也可进行血清学定型鉴定实验来判定菌型。
防治措施由于本病发病快、病程短,发病仔猪日龄又小,发病后用抗菌药物或化学药物治疗往往收不到好的效果,因此,对本病的预防应重点做好平时的综合防制工作。
(1)免疫注射预防本病最有效的方法是免疫妊娠母猪,使新生仔猪通过吮食初乳而获得被动免疫,预防仔猪红痢。
方法是:在发病猪群中,对怀孕母猪于产前1个月和产前半个月各肌肉注射1次仔猪红痢氢氧化铝灭活菌苗,剂量为5~lOmL。
如前胎已用过本病疫苗,以后再产仔时,可于产前半个月注射3~5mL,能使母猪产生坚强的免疫力。
初生仔猪可从免疫母猪的初乳中获得抗体,对仔猪的保护力几乎可达100%,基本上可杜绝本病的发生。
如为A型产气荚膜梭菌引起的仔猪肠毒血症,可用A型菌苗免疫母猪,仔猪通过吸吮初乳获得被动免疫。
(2)搞好猪舍及周围环境的清洁卫生及消毒工作特别是产房要清扫干净,并用消毒药液进行消毒。
临产前做好接产准备工作,母猪奶头和体表要用清水擦干净,或用0.1%高锰酸钾液擦拭消毒乳头,以减少本病的发生和传播。
(3)在常发病猪场,可在仔猪出生后,用抗生素类药物(如青霉素、链毒素、土霉素)进行预防性口服,连用2天。
如每头用青霉素8万~10万IU注射或1:3服;或每头1:3服恩诺沙星3~5mg。
(4)对病仔猪可用青霉素10万IU和链霉素lOOmg,调成糊状,抹入仔猪舌根部,让其吞服,连用2~3天,据观察有一定效果。
也可用其他抗菌药物与止泻药物配合治疗。
(5)抗红痢血清治疗有条件的单位,仔猪出生后用抗C型产气荚膜梭菌血清预防和发病后治疗,可获较好效果。
出生后按每千克体重3mL肌肉注射预防,可获得良好的保护;治疗时可连续注射2天,同时配合抗菌药物,也可获得好的疗效。
利用抗血清治疗或预防时,一定要针对引起仔猪发病的菌型(A型或C型产气荚膜梭菌),同时要争取做到尽早注射,否则效果不佳。
本文由:/,站长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