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讲实验设计与评价
初中化学教学技巧的学生评价与反馈(含示范课课程设计、学科学习情况总结)

初中化学教学技巧的学生评价与反馈第一篇范文:初中化学教学技巧的学生评价与反馈在教育领域,学生评价与反馈是教学质量监控的重要手段,对于提高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以初中化学教学为例,从学生评价与反馈的角度,探讨教学技巧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及其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
二、学生评价与反馈的方法1.问卷调查法:通过设计问卷,了解学生在化学学习过程中的需求、困惑和满意度,为优化教学策略提供依据。
2.访谈法:教师可与学生进行一对一访谈,深入了解学生在化学学习中的心得体会、建议和需求。
3.课堂观察法:教师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表现、参与程度和思维过程,评价教学效果。
4.作品分析法:收集学生的化学作业、实验报告等作品,分析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教学效果。
三、教学技巧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1.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设疑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情境教学:创设生动、直观的化学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感受化学的魅力,提高学习兴趣。
3.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实验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4.针对性辅导: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提高学习效果。
5.多元化评价: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化学学习成果,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四、学生评价与反馈的结果分析1.学生对教学技巧的满意度较高,认为启发式教学、情境教学等方法有助于提高学习兴趣和效果。
2.学生普遍认为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但对个别小组合作效果不佳的现象表示担忧。
3.学生对针对性辅导的认可度较高,希望教师能继续加大辅导力度,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4.学生对多元化评价方式表示支持,认为这有助于全面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提高自我认知。
五、教学改进措施1.进一步优化教学技巧,注重启发式教学和情境教学的结合,提高教学质量。
2.加强小组合作学习的指导,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技巧。
单因素实验设计

单因素实验设计单因素实验设计是指在实验中只有一个研究因素,即研究者只分析一个因素对效应指标的作用,但单因素实验设计并不是意味着该实验中只有一个因素与效应指标有关联。
单因素实验设计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如何控制混杂因素对研究结果的影响。
常用的控制混杂因素的方法有完全随机设计、随机区组设计和拉丁方设计等。
一、完全随机设计1.概念与特点又称单因素设计或成组设计,是医学科研中最常用的一种研究设计方法,它是将同质的受试对象随机地分配到各处理组进行实验观察,或从不同总体中随机抽样进行对比研究。
该设计适用面广,不受组数的限制,且各组的样本含量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相等,但在总体样本量不变的情况下,各组样本量相同时的设计效率最高。
例如:为了研究煤矿粉尘作业环境对尘肺的影响,将18只大鼠随机分到甲、乙、丙3组,每组6只,分别在地面办公楼、煤炭仓库和矿井下染尘,12周后测量大鼠全肺湿重(g),通过评价不同环境下大鼠全肺平均湿重推断煤矿粉尘对作用尘肺的影响,具体的随机分组可以如下实施:第一步:将18只大鼠编号:1,2,3, (18)第二步:可任意设置种子数,但应作为实验档案记录保存(本例设置spss11.0软件的种子数为200);第三步:用计算机软件一次产生18个随机数,每个随意数对应一只老鼠(本例用spss11.0软件采用均匀分布最大值为18时产成的18个随机数);第四步:最小的6个随机数对应编号的大鼠为甲组,排序后的第7个至第12个随机数随因编号为乙组,最大的6个随机数对应编号的大鼠为丙组(结果见表1)。
表1 分配结果编号 1 2 3 4 5 6 7 8 93.75 8.75 16.29 11.12 5.49 3.98 13.64 16.71 1.69随机数组别甲乙丙乙乙甲丙丙甲编号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13.62 16.36 2.12 4.74 11.54 3.98 0.13 17.35 16.38 随机数组别丙丙甲乙乙甲甲丙丙2.随机数的产生方法(1)随机数字表:如附表13(马斌荣,医学统计学,第4版),这是一个由0~9十个数字组成60行25列的数字表。
机械设计基础课教案

机械设计基础课教案一、课程介绍1. 课程背景: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是工科院校机械类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和工程实践打下坚实基础。
2.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方法和相关知识,具备一定的机械设计能力和创新意识,为将来从事机械设计工作奠定基础。
二、教学内容1. 机械设计的基本概念2. 机械零件的选材与制造3. 机械强度计算4. 机械传动设计5. 机械结构设计6. 机械设计实例分析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机械设计案例,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
3. 实践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实验、课程设计等实践活动,巩固理论知识。
4. 讨论法: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见解,提高课堂互动性。
四、教学安排1. 课时:共计32课时。
2.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实践教学相结合。
3. 教学进度:第1-4课时:机械设计的基本概念第5-8课时:机械零件的选材与制造第9-12课时:机械强度计算第13-16课时:机械传动设计第17-20课时:机械结构设计第21-24课时:机械设计实例分析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考察学生的出勤、提问、讨论等课堂表现。
2. 实践成绩:评价学生在实验、课程设计等实践环节的表现。
3. 期末考试:测试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
六、机械设计的基本流程1. 教学目标了解机械设计的基本流程,掌握各个阶段的主要任务和要求,培养学生进行机械设计的能力。
2. 教学内容设计前的准备工作方案设计详细设计设计验证与修改设计文件的编制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设计流程的各个阶段及注意事项。
实践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实际设计项目,体会设计流程的重要性。
七、机械设计的创新与改进1. 教学目标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进行机械设计改进的能力。
2. 教学内容创新设计的原则与方法改进设计的思路与步骤创新与改进的实例分析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创新设计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实验方法与试验设计

实验过程 实验准备→实验→实验数据分析处理
1.实验准备 ①提出问题,弄清实验目的 ②设计实验方案(试验设计) ③拟订实验大纲 ④实验设备、测试仪器的准备 2.实验 (1)测试 (2)记录 3.实验数据的分析、处理 通过一定的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去伪存真, 提炼出我们需要的信息,以发现事物的规律。 4.提交实验报告或科研报告
例1.1 为提高某化工产品的转化率,选择了三个 有关因素进行条件试验,反应温度(A),反应时间 (B),用碱量(C),并确定了它们的试验范围: A:80-90℃ B:90-150分钟 C:5-7% 试验目的是搞清楚因素A、B、C对转化率有什么 影响,哪些是主要的,哪些是次要的,从而确定 最适生产条件,即温度、时间及用碱量各为多 少 才能使转化率高。
这里,对因子A,在试验范围内选了三个水平;因 子B和C也都取三个水平: A:Al=80℃,A2=85℃,A3=90℃ B:Bl=90分,B2=120分,B3=150分 C:Cl=5%,C2=6%,C3=7%
当然,在试验设计中,因子可以是定量的,也可 以是定性的。而定量因子各水平间的距离可以相 等,也可以不相等。 试制定试验方案。
将3个指标分别进行计算分析后,得出3个好 的方案:对抗压强度是A3B3C1;对落下强
度是A1B3C2;对裂纹度是A3B3C1,这3
个方案不完全相同,对一个指标是好方案,
而对另一个指标却不一定是好方案,如何
找出对各个指标都较好的一个共同方案呢?
(1)粒度B对抗压强度和落下强度来讲,极 差最大,是最大的影响因素。从上图中看 出三个指标B均取8为最好——即取B3。 (2)碱度C,极差不大,次要因素。由上图 分析,取1.1时两个指标好,1个指标稍差, 对三个指标综合考虑,C取1.1——即取C1。
活动设计和评价

1.第31题()对儿童的社会教育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的“天赋良心”说把爱提到一个特别重要的地位,要求培养儿童具有“善良、博爱、怜悯、仁慈以及所有一切自然而使人感到喜悦的温柔动人的情感”。
A.卢梭B.福禄贝尔标准答案:A您的答案:题目分数:1.0此题得分:0.02.第32题下列活动不属于幼儿日常生活活动的是()。
A.游戏活动B.进餐活动标准答案:A您的答案:题目分数:1.0此题得分:0.03.第33题()提出了著名的五指教育活动。
A.张雪门B.陈鹤琴标准答案:B您的答案:题目分数:1.0此题得分:0.04.第34题活动设计原则是设计教育活动应当遵循的基本准则,针对幼儿园活动设计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A.发展性原则、活动性原则与整合性原则B.以幼儿的兴趣为最大原则标准答案:A您的答案:题目分数:1.0此题得分:0.05.第35题分科设计活动的设计考虑的几个方面的因素包括:A.种族经验、学科逻辑体系B.知识结构、学科逻辑标准答案:A您的答案:题目分数:1.0此题得分:0.06.第36题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对活动目标的评价包括:A.活动目标的定位、活动目标的表述B.活动目标定位的适宜性、全面性;活动活动目标表述的艺术性;活动目标达成的程度标准答案:B您的答案:题目分数:1.0此题得分:0.07.第37题幼儿园活动设计各环节的主要变化体现在A.活动目标、准备、过程及延伸的变化B.活动材料、活动过程标准答案:A您的答案:题目分数:1.0此题得分:0.08.第38题1. ()年《纲要》的颁布,不但重申了幼儿社会教育作为单独一个领域的重要意义,而且给出了明晰的幼儿社会教育的具体内容,幼儿社会教育慢慢走向成熟。
A.1998B.2001标准答案:B您的答案:题目分数:1.0此题得分:0.09.第39题()是教师教育机智的首要前提,也是教育机智的理论基础。
A.尊重B.有所知标准答案:B您的答案:题目分数:1.0此题得分:0.010.第40题教师一边演示画猪,一边说“猪的身体像个大冬瓜”。
大学课程与教学论考试练习题及答案331

大学课程与教学论考试练习题及答案31.[单选题]在课程与教学论研究中,( )主要涉及课程与教学的性质、状态、关系等客观属性。
A.事实问题A)价值问题B)技术问题C)科学问题答案:A解析:2.[单选题]以下不属于班级授课制的具体形式是( )A)全班教学B)开放教学C)班内分小组教学答案:B解析:3.[单选题]1918年,下列哪位美国著名课程论专家出版了《课程》一书,标志着课程作为一个独立研究领域的诞生。
A)施瓦布B)卢梭C)博比特D)查斯特答案:C解析:4.[单选题]以下关于翻转课堂说法错误的是( )。
A)用翻转课堂的形式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B)翻转课堂与传统课堂没有区别C)翻转课堂是指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D)微课是翻转课堂教学比较常用的一种学习资源答案:B解析:5.[单选题]被认为是现代教学研究的奠基之作的教学论著作是( )1-28A)《教育学讲授纲要》B)《实验教学论》C)《大教学论》D)《教学的艺术》6.[单选题]“四要素说”认为,构成教学系统的四个要素是( )。
A)教师、学生、课程和物质条件B)教师、学生、教材和媒体C)教师、教材、教学手段和目的D)教师、学生、环境和反馈答案:A解析:7.[单选题]教师不在课堂上向学生系统的讲授教材,而只为学生制定自学参考书、布置作业,由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有疑难才请教师辅导的课堂组织形式是( )。
A)班级授课制B)个别教学制C)道尔顿制D)复式教学答案:C解析:8.[单选题]通过详细分析学科结构,详细说明内容和选择内容,遵循程序原理来进行的课程研制模式是( )。
A)目标模式B)过程模式C)自然模式D)情境模式答案:B解析:程序类似于过程9.[单选题]以下哪个不是小学教学手段现代化的基础( )A)教育发展基础B)科学发展基础C)技术基础D)社会发展基础答案:A解析:10.[单选题]被称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的是( )A)《民主主义与教育》B)《教育过程》C)《实践:课程的语言》D)《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11.[单选题]随机访问教学的理论基础是()A)最近发展区理论B)认知弹型理论C)后现代时期D)网络化交往答案:B解析:12.[单选题]卢梭的“浪漫自然主义课程”,经裴斯泰洛齐、福禄倍尔等人的发展,后来又融入了德国的“有机整体观”,从而发展为“乡土教育论”,进而发展为( )5-223A)“发现教学”B)“合科教学”C)“问题解决教学”D)“国际理解教育”答案:B解析:无13.[单选题]“生成性目标”的渊源可以上溯到()A)古老的师徒制的一部分B)中国的先秦C)杜威“教育即生长”的命题D)布卢姆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答案:C解析:“生成性目标”是在教育情境之中随着教育过程展开而自然生成的课程与教学目标,它是问题解决的结果,是人的经验生长的内在要求。
初中数学教学实验课设计(含学习方法技巧、例题示范教学方法)

初中数学教学实验课设计第一篇范文在当前教育体系中,初中数学教学实验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逐渐受到广泛关注。
其核心理念是将数学教学与实验操作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从课程目标、内容安排、教学方法、评价体系等方面,对初中数学教学实验课进行详细设计。
课程目标1.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沟通交流的能力。
4.提高学生对数学概念、原理的理解,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
内容安排1.课程导入: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发现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知识讲解:对相关数学概念、原理进行讲解,为学生实验操作提供理论支持。
3.实验操作:让学生动手实践,探究问题解决方法。
4.结果分析: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总结数学规律。
5.拓展延伸:将实验结果应用于其他领域,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6.总结与反思:让学生回顾整个实验过程,总结经验,提高自我认知。
教学方法1.问题驱动:以实际问题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小组合作: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3.互动交流: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促进知识的生成与传递。
4.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深刻理解数学原理。
5.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1.过程评价:关注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表现,如态度、合作、交流等。
2.结果评价:评价学生实验成果,如问题解决、规律总结等。
3.自我评价: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提高自我认知。
4.同伴评价:让学生互相评价,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
教学实践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根据课程目标、内容安排、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灵活组织教学活动。
以下是一个实例:1.课程导入:教师展示一个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如“菜市场买菜如何计算总价?”引发学生的思考。
2.知识讲解:教师简要讲解相关数学概念,如“总价=单价×数量”,为学生实验操作奠定基础。
高考化学一轮第8章水溶液中的离子反应与平衡第33讲盐类的水解新人教版

应用
举例
实验室盛放Na2CO3、CH3COONa、Na2S等溶液的试剂瓶
试剂的保存
不能用磨口玻璃塞,应用橡胶塞或软木塞。因为这些盐水
解生成的NaOH会腐蚀玻璃生成Na2SiO3,若使用磨口玻璃
塞,会使试剂瓶瓶口和玻璃塞黏结在一起
某些较活泼的
金属与强酸弱
碱盐溶液反应
把Mg粉放入NH4Cl溶液中可产生H2:
2.盐类水解的应用
(1)盐类水解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
应用
判断
溶液
的酸
碱性
举例
以同浓度的 Na2CO3、NH4Cl、NaClO 溶液为例,NH4+水解使溶液呈
酸性,CO2、ClO
水解使溶液呈碱性,因 H2CO3 的二级电离常数比
3
HClO 的电离常数小,所以 ClO-水解程度比 CO23 水解程度小,NaClO
烧得到Al2O3
胶体的制取
制取Fe(OH)3胶体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Fe3++3H2O Fe(OH)3
(胶体)+3H+
物质的提纯
除去MgCl2溶液中的Fe3+,可加入MgO、Mg(OH)2或MgCO3
23+
CO
、HCO
3
3 、S2-、HS-等因相互
离子共存的判 Al 与[Al(OH)4] 、
断
促进水解而不能大量共存
如:Mg3N2+6H2O===3Mg(OH)2↓+2NH3↑。在一定条件下,BrCl、CuCl2、
Mg2C3和K3P均可以发生水解。根据上述观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B )
A.BrCl的水解产物是HBrO和HCl
B.K3P的水解产物是KOH和H3PO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3讲实验设计与评价一、单项选择题1.用铁制备较纯净的Fe2O3,下列实验方案最好的是()。
A.使铁在潮湿的空气中缓慢氧化B.铁在氯气中燃烧,加水溶解,加入足量NaOH溶液,过滤、洗涤、然后充分加热分解C.使铁溶解于稀硫酸,然后加入足量NaOH溶液,过滤、洗涤,然后充分加热分解D.使铁与足量稀硝酸反应,然后加入足量NaOH溶液,过滤、洗涤,然后充分加热分解2.某研究小组成员在讨论鉴别浓硫酸和稀硫酸的方案时,设计如下方案:方案操作预测现象并做出结论①分别将硫酸滴在火柴梗上变黑者为浓硫酸②分别加入小块金属铝片产生刺激性气味者为浓硫酸③分别加入到盛水的试管中放热者为浓硫酸④分别用玻璃棒蘸浓氨水靠近酸的瓶口冒白烟者为浓硫酸⑤分别加到CuSO4·5H2O晶体中晶体表面由蓝变白者为浓硫酸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③⑤D.②③⑤3.下列实验设计能够成功的是()。
A.检验亚硫酸钠试样是否变质:试样溶液白色沉淀沉淀不溶解B.除去乙酸乙酯中混有的乙酸:混合液溶液分层得上层液体C.证明酸性条件下H2O2氧化性比I2强:NaI溶液溶液变蓝色D.鉴定盐A的成分是FeBr2:4.用图K5-33-1装置测定水中氢、氧元素的质量比,其方法是分别测定通氢气前后玻璃管的质量差和U形管的质量差。
李松同学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是m(H)∶m(O)>1∶8。
下列对导致这一结果原因的分析中,一定不合理...的是()。
图K5-33-1A.Ⅰ、Ⅱ装置之间缺少干燥装置B.Ⅲ装置后缺少干燥装置C.反应完成后Ⅱ装置中的粉末可能不干燥D.CuO没有全部被还原5.某无色气体可能由O2、CO、CO2、HCl、NH3、NO、Br2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通过图K5-33-2中洗气瓶后气体体积减少(该装置前后都不与大气直接相连),通过干燥管(内盛放Na2O2)后气体呈红棕色,则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图K5-33-2A.原气体中一定有NO和O2B.原气体中一定有NH3、NO、CO2、COC.原气体中一定没有COD.原气体中一定没有HCl、Br2、O26.科学的假设与猜想是科学探究的先导和价值所在。
在下列假设(猜想)引导下的探究肯定没有..意义是()。
A.探究SO2和Na2O2反应可能有Na2SO4生成B.探究Na与水的反应可能有O2生成C.探究浓硫酸与铜在一定条件下反应产生的黑色物质可能是CuOD.探究向滴有酚酞试液的NaOH溶液中通入Cl2,酚酞红色褪去的现象是因溶液的酸碱性改变所致,还是因HClO的漂白性所致7.(2010年上海高考)图K5-33-3是模拟氯碱工业生产中检查氯气是否泄漏的装置。
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图K5-33-3A.烧瓶中立即出现白烟B.烧瓶中立即出现红棕色C.烧瓶中发生的反应表明常温下氨气有还原性D.烧杯中的溶液是为了吸收有害气体8.下列实验设计不能成功的是()。
9.将淀粉-KI混合溶液装在半透膜袋中,浸泡在盛有蒸馏水的烧杯中,过一段时间后,取杯中液体进行实验,能证明半透膜袋有破损的是()。
A.加入碘水变蓝B.加入碘水不变蓝C.加入AgNO3溶液产生黄色沉淀D.加入新制氯水变蓝色10.现有一定量含有Na2O杂质的Na2O2试样,请从下列仪器中选择适当的实验装置,设计实验,测定Na2O2的纯度(可供选择的反应物有CaCO3固体、6 mol/L盐酸和蒸馏水)。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图K5-33-4A.此实验方案原理是Na2O2与水反应有氧气生成B.实验需用的仪器及顺序是⑥⑦①④C.所用装置的连接顺序为GABFD.所用装置的连接顺序为GCDBAF11.为比较Fe3+和Cu2+对H2O2分解反应的催化效果,甲乙两组同学分别设计了如图K5-33-5中图Ⅰ、图Ⅱ所示的实验。
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图K5-33-5A.图Ⅰ实验可通过观察产生气泡快慢来比较反应速率的大小B.若图Ⅰ所示实验中反应速率为①>②,则一定说明Fe3+比Cu2+对H2O2分解催化效果好C.用图Ⅱ装置测定反应速率,只测定反应产生的气体体积D.为检查图Ⅱ装置的气密性,可关闭A处活塞,将注射器活塞拉出一定距离,一段时间后松开活塞,观察活塞是否回到原位三、非选择题12.已知碱金属或碱土金属(ⅡA)与H2在隔绝空气加热时可以发生反应,生成离子型金属氢化物,如NaH﹑CaH2等,它们易与水反应。
现有甲、乙两位同学分别设计了制备CaH2的实验,装置如图K5-33-6所示(分别以序号Ⅰ﹑Ⅱ表示),铁架台等夹持固定仪器已略去。
请回答下列问题:图K5-33-6(1)最后实验结果显示,两位同学的实验装置设计都有缺陷。
装置Ⅰ的不足之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装置Ⅱ的不足之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你从两套装置中选取你认为合理的部分,按从左到右的顺序组装一套制取CaH2的合理装置(用序号A、B、C……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
(3)检查完装置的气密性后,为了保证产品的纯度和实验安全必须先____________,然后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才能点燃酒精灯加热。
同样,为了安全,反应开始后,在E口处应________________。
(4)军事和气象野外作业常用CaH2作生氢剂,使之与水反应产生H2,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2012年浙江联考)碱式碳酸镁有多种不同的组成,如:Mg2(OH)2CO3、Mg4(OH)2(CO3)3、Mg5(OH)2(CO3)4等。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们为了确定某碱式碳酸镁的组成,使用如图K5-33-7所示的实验装置。
图K5-33-7(1)实验步骤:①按上图(夹持仪器未画出)组装好置后,首先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_。
E处干燥管盛放的药品是________________。
②称取碱式碳酸镁样品m1 g,并将其放入硬质玻璃管中;称量:装浓硫酸的洗气瓶C的质量为m2 g;装碱石灰的U形管D的质量为m3 g 。
③打开活塞____________,关闭____________,缓缓鼓入空气数分钟。
④关闭活塞________,打开________,点燃酒精灯加热,待不再产生气体为止。
⑤打开活塞K1,缓缓鼓入空气数分钟,然后拆下装置,称得洗气瓶C的质量为m4 g;U形管D的质量为m5 g。
实验测得数据如下:m1=31 g,m2=87.7 g,m3=74.7 g,m4=89.4 g,m5=87.9 g,计算推导:该碱式碳酸镁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___。
(2)关于该实验方案,以下说法你认为正确的是______(填字母)。
A.硬质玻璃管中有水凝结对测定结果有较大影响B.不称量碱式碳酸镁样品的质量无法确定碱式碳酸镁的组成C.该实验装置也可用于确定天然碱[a Na2CO3·b NaHCO3·c H2O(a、b、c为正整数)的化学组成14.(2010年广东高考)某科研小组用MnO2和浓盐酸制备Cl2时,利用刚吸收过少量SO2的NaOH溶液对其尾气进行吸收处理。
(1)请完成SO2与过量NaOH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SO2+2NaOH=== ________________。
(2)反应:Cl2+Na2SO3+2NaOH===2NaCl+Na2SO4+H2O中的还原剂为______________。
(3)吸收尾气一段时间后,吸收液(强碱性)中肯定存在Cl-、OH-和SO2-4。
请设计实验,探究该吸收液中可能存在的其他阴离子(不考虑...空气的CO2的影响)。
①提出合理假设。
假设1:只存在SO2-3;假设2:既不存在SO2-3也不存在ClO-;假设3:____________。
②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
请在下面表格中写出实验步骤以及预期现象和结论。
限.选.试剂:3 moL·L-1H2SO4、1 moL·L-1NaOH、0.01 mol·L-1KMnO4、淀粉-KI溶液、紫色石第33讲实验设计与评价1.B解析:A项,最终生成铁锈(氧化铁水合物);B项,FeFeCl3Fe(OH)3Fe2O3,方案合理;C项,FeFeSO4Fe(OH)2,Fe(OH)2在空气中加热时部分氧化为Fe(OH)3,分解产物中既有FeO,又有Fe2O3等;D项,Fe与HNO3反应产生大气污染物NO。
2.C3.B解析:A项,HNO3能氧化SO2-3,不能证明原试样是否变质;B项,乙酸能与Na2CO3反应,乙酸乙酯密度比水小,故在上层;C项,HNO3也能氧化I-,不能证明;D项,由于加硝酸酸化会使Fe2+氧化成Fe3+,不能鉴定原来A盐的成分。
4.D解析:通氢气前后玻璃管的质量差就是CuO中氧元素的质量,U型管的质量差是反应生成H2O的质量,H2O的质量减去氧元素的质量就是氢元素的质量。
m(H)∶m(O)>1∶8,则n(H)∶n(O)>2∶1,说明实验中氢元素的质量偏大,即所测得H2O的质量偏大。
前三个选项都可以导致所测得H2O的质量偏大,但CuO没有被全部被还原不会影响实验结果。
5.D解析:题中给出无色气体,可以排除Br2的存在,通过浓硫酸体积减小,可以得出无色气体中存在NH3,而排除HCl的存在,又通过Na2O2有红棕色气体生成,可以得出NO、CO2的存在,排除O2的存在,所以一定存在的是NH3、NO、CO2,一定不存在的是HCl、Br2、O2,不能确定的是CO。
6.B解析:水中的氧元素处于最低价态,只能发生氧化反应,而钠也只能被氧化,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原理相违背。
7.B解析:分析装置图,可知氨气和氯气接触时发生反应:4NH3+3Cl2===2NH4Cl +4HCl+N2,烧瓶中出现白烟,A正确;不能出现红棕色气体,B错误;该反应中氨气中的氮元素化合价升高,表现还原性,C正确;烧杯中的氢氧化钠可以吸收多余的有害气体,D 正确。
8.A解析:Na2O2加盐酸也会有无色无味的气体放出,应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观察石灰水是否变浑浊。
9.AD解析:若半透膜破损,取出的清液应该含淀粉,故可以加入碘水,或者加入氯水氧化KI生成碘,使发生碘和淀粉的特征反应而显蓝色,AD符合。
10.AB解析:测定含Na2O杂质的Na2O2的纯度,可以从Na2O2的性质入手,Na2O2与CO2和H2O都能发生反应,若用CO2与Na2O2反应,可以从测定生成气体的质量或者Na2O2反应前后的质量差进行设计,但实验装置药品中未提供干燥试剂和天平,证明利用CO2与Na2O2反应的方案不可行,并且CO2也是气体,过量的CO2影响O2体积的测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