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误校误注例释

合集下载

《内经选读》词义质疑

《内经选读》词义质疑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秋三月,此谓容平。”句中 的“容平”,王冰注云:“万物夏长,华实已成,容状至秋, 平而定也。”高世弑注云:“夏时盛极,秋气舒缓,其时则 从容而平定也。”《内经选读》注:“容,生物的形态。平, 平定。万物形态平定,不再繁盛生长。”此注皆欠当。
《说文解字》:“容,盛也。”那么,“盛”为何义呢?《周 礼·地官》:“共白盛之蜃。”汉代郑玄注:“盛,犹成也。”又 《考工记·匠人》:“白盛。”郑玄注:“盛之言成也。”那么, “平”为何义呢?《尔雅·释诂》:“平,成也。”《书·大禹 谟》:“地平天成。”唐代孔颖达疏:“平、成义同。”又《吕氏 春秋·有始》:“知合知成,知离知生,则天地平矣。”汉代 高诱注:“平,成也。”可见,“容平”都有“成”义。《中华大 字典》:“熟,成也。”可知,“容平”即“成熟”之义,是同义 词连用。另外,从前后文来看,下文有“冬三月,此谓闭 藏。”可见,它与“秋三月,此谓容平”句式相同。“闭藏” 为同义词,“容平”也当为同义词。因此,“秋三月,此谓 容平”意为:秋季三个月,这是万物成熟的季节。
情志因素不仅可以直接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而且 对所有疾病的转归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内经》记载: “怒伤肝,喜伤心,悲伤肺,恐伤肾。”可见,无论何种情 志的变化都会伤及相应的脏器。因此,保持良好的情 绪对疾病的康复有着重要作用。由于贴敷法是一种特 殊的治疗方法,且于夏季施行,患者会感到陌生和疑 虑,我们应及时向病人讲解敷药的种类、治疗方法、注 意事项,以消除其疑虑。同时,由于该病病程长,又易 反复发作,患者会感到焦虑、恐慌,我们应及时了解患 者的心理状态,采取相应的心理疏导方法,如谈心、宣 教等,并嘱其平时可进行下棋、读书、散步等有益活动。 同时做好家属的思想工作,嘱其对待病人要细心、耐 心,不要无故冲撞病人,让其感受到亲情的温暖,能愉 快地接受治疗。

《黄帝内经素论》第四十九篇:九针论(七)

《黄帝内经素论》第四十九篇:九针论(七)

《黄帝内经素论》第四十九篇:九针论(七)LS27——《周痹第二十七》自然巡航之迁断校注释译说明‖LS27—D0802‖→‖SW54—Q0212‖→‖LS78‖迁移说明:1、“九者,经巽之理;十二经脉,阴阳之病也”十五字,与《周痹》文意不属,显见窜简,当迁出;2、《内经校释》引顾氏《校记》曰:“‘与上文不相属,疑有脱误。

’刘衡如校语谓:‘疑是他篇错简,且有脱误’。

二说均可参。

”3、《灵枢悬解》置于卷一《九针论》LS78—Q0310“针形毕矣,此九针大小、长短法也。

”句后,并云:“巽,顺也。

九针者,经常巽顺之理,具在于此,所治者,十二经脉阴阳之病也(九者,经巽之理二句,旧误在《周痹》。

)”从黄元御处置之大略;4、迁入本论,与《针解篇》乱简重排组合,恰可形成与《九针论》、《九针十二原》正论相关之解论,详见后附“《针解篇》千古乱简处置专案”。

D0802巽:1、《太素.痹论》作“人九者,经络之理,十二经脉阴阳之病也。

”并注:“得其事者,谓得之人法于九野,经络阴阳之病也。

”杨上善所言甚是;2、巽,xun4,《说文》:“巽,具也。

”即完整。

SW54——《针解篇第五十四》自然巡航之迁断校注释译说明‖SW54—D0101→Q0101‖→‖LS01—Q0204‖→‖LS78‖迁移说明:1、原篇《针解篇》,非独立论文,显见漏简,当迁出;2、作为《九针论》之解论,帝问伯答之迁入,利于后续解论依次迁入,充分必要。

‖SW54—Q0115→Q0124‖→‖LS03—C3701‖→‖LS78‖迁移说明:1、《素问.针解篇》篇名及其所论,均已明确指出,是为九针解论,然其并非独立论文,凑篇之简,宜迁出;2、《素问悬解》高士宗云:“针解,解《灵枢》、《素问》所言之针法也。

”3、《素问悬解》置于卷七《针解》,并云:“此解《宝命全形论》。

”黄元御所言甚是!更证《宝命全形论》SW25—D0501→Q0501亦应迁入《九针论》作为正论。

4、《素问悬解》卷七《宝命全形论》SW25—Q0501“神无营于众物”句后,增补“义无邪下,必正其神。

近年《内经》诸版本注疏失误析例

近年《内经》诸版本注疏失误析例

近年《内经》诸版本注疏失误析例
张长城;张宗益
【期刊名称】《河南中医》
【年(卷),期】1994(14)5
【摘要】近年《内经》诸版本注疏失误析例张长城,张宗益秦皇岛市中医院(066000)主题词《内经》/历史,中医名词,注释1982年以来,人民卫生出版社等陆续出版了一批《内经》校释本,从现行的各版本来看,诸书校注不仅体例规范,通俗易懂,而且涉域广博,颇多建树。

然...
【总页数】2页(P273-274)
【关键词】内经;版本;注释;中医术语
【作者】张长城;张宗益
【作者单位】秦皇岛市中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21
【相关文献】
1.善于“找失误” 追求“零差错”——办公室工作失误例析(上) [J], 盐城市政府办公室
2.初唐的数学与礼学——以诸家对《礼记·投壶》的注疏为例 [J], 朱一文
3.古籍注疏与大型语文字典释义的失误——以《汉语大字典》为例 [J], 朱城
4.整理本《仪礼注疏》校点失误举例——以《士冠礼》篇为例 [J], 吕友仁; 李森
5.影响出生率诸因素浅论——兼析我国近年出生率的变化 [J], 孙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内经》解《伤寒论》一误千载(二)

《内经》解《伤寒论》一误千载(二)

《内经》解《伤寒论》一误千载(二)2、臓腑经络理论对《伤寒论》的误解用《内经》的脏腑经络内容解《伤寒论》,代表人物就是宋金时期的成无己。

经络理论错解《伤寒》,我们前边提到了,就不再浪费笔墨。

我们来谈谈臓腑理论解《伤寒论》的问题。

仲景全书的方证条文,没有一处讲臓腑五行理论。

章太炎先生称:“不拘五行生克之论者,盖独仲景一人耳。

”又说:“自《素问》、《难经》以五行内统五脏,外贯百病,其说多附会。

逮仲景作,独《伤寒论》平脉篇、《金匮要略》首章一及之,余悉不道……。

”这里要明确:《伤寒论》中的平脉篇、《金匮要略》的首章是王叔和或南北朝人所加入,《伤寒论》是不用五行臓腑理论的。

即使书中提到“胃家”、“脾家”,其含义也已经不是臓腑五行的含义,这里的胃家,代表阳明病,脾家,代表太阴病,两者的概念,有时还模糊不清,如阳明范畴的脾家实,太阴范畴的胃家虚等,根本与五藏六府无关。

原书还有几个条文,如:“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

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伤寒,腹满、谵语、寸口脉浮而紧,此肝乘脾也,名曰纵,刺期门”、“伤寒发热,啬啬恶寒、大渴欲饮水,其腹必满、自汗出、小便利、其病欲解,此肝乘肺也,名曰横,刺期门。

”这几个条文,是《素问·热论篇》系统的针灸内容,被王叔和误选进来,或者认为是仲景借用过来,决不能因此而以偏概全。

《伤寒论》的六纲辨证,涵盖了臓腑病机,但是,早已经给予抽象化概括,她将经络和臓腑的病理表现,通通的纳入到六纲当中,抛弃了五行五脏理论和经络,跳出五行外,不在经络中。

临床先辨六纲,再辨方证,有是证,用是方,用是药。

辨证主要依据人体患病后所反映出的症状特点,如病位、病情、病性,按其形成的“证”来治病,针对的是“证”中阴阳的寒、热、半寒热,虚、实、半虚实,表、里、半表里,不去推论经脉流注和五行生克。

成无己的注解《伤寒》,之所以出现了诸多矛盾之处,理论不能自洽,更不系统,这都是因为用了《内经》理论以偏概全惹的祸!3、六气理论对《伤寒论》的误解成无己之后,金元时期,出现了以《素问》运气七篇的运气理论为依托的、四大家为主的时方派创新医学,运气理论开始兴起,其中以刘河间的《图解素问要旨论》为代表,对运气理论妄加发挥,到了清代,黄元御的《六气解》,对这一理论,又进行了更加极致的错误发挥。

《黄帝内经素论》第六十五篇:标本病传论(四)

《黄帝内经素论》第六十五篇:标本病传论(四)

《黄帝内经素论》第六十五篇:标本病传论(四)SW19《玉机真脏论篇第十九》自然巡航之迁断校注释译说明‖SW19D1802;;D1903‖;;‖SW65─Q0113‖迁移说明:1、本段所论实为五脏病传,与原篇《玉机真脏论》主题不符,与前后文意不属,宜迁出;2、《素问悬解》置于卷六《本病论》,并云:旧本此篇误在《玉机真脏论》。

详其文理,与《标本病传论》义同,而非一篇。

《本病论》原亡,取此篇补之。

黄元御识此玄机,颇具慧眼。

惜乎其拘泥于《素》、《灵》分类,且兼有《本病》亡佚之虑,故作此无奈之补;3、所论与《标本病传论》之五脏病传主题相符,作为病传之论的完整归纳,迁入本论本位,义理相通,尤为完善。

D1802所生:1、《素问悬解》卷六《本病论》注:气舍于其所生,生己者也。

2、所生,即生我之脏。

下文D1803句解论,其义明确。

D1802其所不胜:1、《内经校释》注:即疾病最后传到克我之脏而死。

如肝病传至肺而死。

2、《素问悬解》卷六《本病论》注:死于其所不胜,克己者也。

3、所不胜,即胜我之脏。

D1901黄帝曰:1、《内经校释》校:《素问释义》认为衍文。

按,此三字在此无着落,若非是衍文,即是此后有脱文。

2、黄帝圣智善悟、极善归纳,常于岐伯宏论之后,作些简要归纳,既在情理之中,又有事实多证,故此黄帝曰,为不可或缺之文。

D1901法三月,若六月;法三日,若六日:1、《内经校释》注:此指患病之后,传变的过程,有快慢的不同。

慢者或三个月就传遍五脏,或六个月就传遍五脏;快者或三天或六天就能传遍五脏。

2、《素问直解》注:法三月者,病在于肝,剧于孟春,越夏六月,至秋则金克木而死。

若六月者,病在于肝,越春夏六月,至秋则金克木而死。

五脏仿此,可以类推。

若三日者,肝病土虚,剧于戊己,从戊至庚,剧于甲乙,从甲从己,六日也,至庚则木受金刑,故六日乃死。

五脏仿此,亦可类推。

高士宗之注甚明,令坤目若拂尘,心犹敬之。

D1901故曰:别于阳者,知病从来;别于阴者,知死生之期:1、《素问悬解》卷六《本病论》黄元御云:别于阳者四语,与《阴阳别论》重。

《黄帝内经太素》校注

《黄帝内经太素》校注

《黄帝内经太素》校注黄帝内经太素》校注在中医学术发展史上,《黄帝内经》具有不可取代的地位,中医学最基本、最重要的思想均发端于这部两千多年前的伟大经典,因此,对《黄帝内经》(《灵枢》、《素问》)的研究,历代不乏其人。

从文献学的角度,用音韵、文字、训诂、注释等方法整理《黄帝内经》,确定其内容的可靠性,是开展各种《内经》研究课题的基础。

今人熟知的唐代医家王冰对《黄帝内经素问》的注释,宋代史崧对《黄帝内经灵枢》的校订,均对《内经》的流传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但是,王冰在整理《素问》时作了不少移补添改,史崧亦在《灵枢》几近失传时才将“家藏孤本”整理问世,因此,后人往往对今本《内经》中某些内容的可靠性提出质疑。

所幸的是,尚有《黄帝内经太素》一书。

此书作者为杨上善,他于唐代初叶将《黄帝内经》(《灵枢》、《素问》)经文重新分类加注,厘为三十卷,刊刻于世,名之为《黄帝内经太素》。

该书虽然将《灵枢》、《素问》中的经文进行了分类,但是其中几乎包括了唐代所存《黄帝内经》的全部内容,而且对原书文字未加改动,因此是研究《黄帝内经》的可靠资料。

宋代著名学者林亿在校正《素问》、《甲乙经》、《脉经》等医书时,便多借重此书,对其评价甚高。

可惜的是,《太素》一书流传不广,自南宋以后国内几乎无人睹其真面目。

到明、清之季,学术界便大都视之为佚书了。

清光绪中叶,出现了奇迹!中国驻日本大使馆官员杨守敬(字惺吾)发现日本尚存仁和寺所藏仁和三年(相当于中国唐代光启三年,即公元887年)旧抄卷子本!虽然残缺七卷,杨氏仍如获异珍,遂影写携归。

仁和寺旧抄卷子本《黄帝内经太素》的再度问世,在国内医学界立即引起了轰动,此后,国内翻刻的《太素》不断问世,流传渐广,研究之风日盛。

然而,由于当时科技水平所限,无法出版影印本,所以原来就残缺的旧抄本越传越误,数十年间终无善本问世。

晚清学者萧延平精通儒学,擅长医理,《黄帝内经》“不去手者数十年”,对这部医典十分重视。

《内经》解《伤寒论》一误千载

《内经》解《伤寒论》一误千载

《内经》解《伤寒论》一误千载《内经》解《伤寒论》一误千载2011-10-27 23:53:30| 分类:默认分类|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内经》解《伤寒论》一误千载刘志杰从现存的史料上看,从隋代开始,便出现了用《黄帝内经》的理论来解读《伤寒论》的迹象。

我们从隋代的《诸病源候论》中看到,巢元方将《素问·热论篇》中的那个六经热病内容,列在了“伤寒”的首篇,然后,将仲景的《伤寒》条文与六经热病的诸多治疗内容混杂一处,分列各篇,形成了用《素问》六经经络理念解仲景《伤寒》的初步理念。

到了唐代,孙思邈得到了南北朝时期的、比较原始的《伤寒论》传本,收录到《千金翼方》一书之中,并未见到文中有《素问》六经热病的内容。

宋代,朱肱在研究《伤寒论》的时候,以经络解《伤寒论》,认为不识经络,则犹触途冥行,不知邪气所在,提出了“六经”一词,全书胡言乱语过半,从此流毒千载。

后世凡读《伤寒》者,皆云仲景是六经辨证,这个错误,源出于朱肱的《类证活人书》。

宋金时期,成无己氏出,专以《内经》的臓腑经络理论解读《伤寒论》,虽然多处出现理论矛盾,但是竟然得到多数伤寒家的认可,也为现代占主流地位的伤寒理论的解读,做了铺垫,如今,还冠冕堂皇的占据着教材一隅。

进入金元时期之后,运气学说,开始抬头,尤其以刘河间的《图解素问要旨论》为代表,清代黄元御的《六气解》,又对这一理论,进行了极致发挥,认为仲景书中的三阴三阳概念,就是六气概念,开始大讲伤寒六经气化论。

至于近代,更是糅入百家杂论,混混沌沌,导致《伤寒论》的研究,千家并举,各创流派,乱成了一锅粥。

我们认为,真理只有一个,中医,尤其是《伤寒论》,是一门医学科学,而不是艺术。

艺术可以流派纷呈,而严肃的医学学术,只能分科系,是绝对没有流派分别的。

试问,现代医学分流派吗?下面,我们再来简单说一下,《黄帝内经》到底是一部什么书。

《黄帝内经》一书,最早见于《汉书·艺文志》的记载,一共十八卷。

《难经校注》校勘辨误五则

《难经校注》校勘辨误五则
“ 阴脉” 虽 《 十难 》 :经 言 脉 有 伏 匿 , 匿 于何 藏 二 日 “ 伏 而言 伏 匿 耶? “ , 阴 阳更 相 乘 , 相 伏 也 。 ”然 谓 更 脉居 阴部 , 反 阳 脉 见 者 , 阳乘 阴 也 。虽 阳 而 为
温; 如作 “ 其寒 温 ” 句 法 与 “ 其 饮 食 ” 同 , 适 , 调 相
人 。 故 疑 此 文 句 当 为 注 文 所 衍 入 者 。从 上 下 文
2 < 四 难> 适 其寒 温” 十 “ 当为 衍文
《 四 难 》 : 损 其 肺 者 , 其 气 ; 其 心 十 日 “ 益 损
来看 , 种判 断 也 是成 立 的 。此 难 讲 治疗 五藏 这
损病 之 法 , 它 几藏 都 只有 一 句 , “ 其 气” 其 如 益 、 “ 调其 荣卫 ” “ 、 缓其 中” “ 、 益其 精 ” 之类 , 治脾 之 病 , 文理 推 测 也 应仅 有 “ 按 调其 饮 食 ” 句 。其 一 后“ ( ) 温 ” 句 , 系 注 者 解 释 “ 其 饮 适 其 寒 之 或 调 食” 之辞而 误人 正文 中 。
食, 无令 伤 脾 也 。适 其 寒 温 者 , 玄 子 谓 春 凉 启
今 据 改 。[44 虽 阴脉 , 作 ‘  ̄123 ,1- “ 原 脉虽 ’ 文理 ,
难 通 。 《 金 翼 》 ‘ 阴 脉 ’ 据 改 , 同 千 作 虽 , 理
上 。 [ ’ 。 ’]
食食 秋 冬 ‘
脉, 时沉涩 而 短 , 谓 阳 中伏 阴也 。脉 居 阳部 , 此
而反 阴脉见 者 , 阴乘 阳也 。虽 阴脉 , 浮滑丽 为 时 长 , 谓 阴中伏 阳也 。 r4 此 ”1。 ] 《 校注 》 “ 阳脉 , 作 ‘ 虽 ’ 文 理 难 通 。 ;虽 原 脉 , 《 千金 翼 》 二 十 五第 二 作 ‘ 阳 脉 ’ 义 通 顺 卷 虽 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 通过例证说明前人校勘� 注释 � 内经� 工作中存在九类问题: ( 1 ) 不能贯彻历史观念 , 误释字词; ( 2 ) 不熟悉古代字词 的特 殊意义, 误释字词; ( 3 ) 对版本传钞过程中改字现象 及文字形体变化规律了解不够 , 误校误释字词; ( 4 ) 考释词义时 偷换概念, 不重举证, 误释字词; ( 5) 不能体味前人修辞手法, 误释字词; ( 6 ) 不能衡之以语 法, 误 释字词; ( 7 ) 不能求之以 医理, 误字失校; ( 8 ) 不了解古人注释体例, 误 释字词; ( 9 ) 不明通假, 望形生训� 关键词: 素问; 灵枢; 校勘; 训诂 中图分类号: R 22 1 文献标识码: A
� � � � T E N C A E
F AN D G U , U M T C M , G 51 0 4 0 5
� 医 史 文 献 研 究 �
� � � A � � � : A c� co rdi ng � � � o he � e em pl i � f i c ai on,he � p ap � ere pl ai n l o ofp r obl e m hi ch e i i n he p a or k of col l ai on and anno a i on � � o � � he � bo ok� � �N � ei j i ng . � I ha � di � i de d i n o� ni ne � � or� : I c an’ i mp l e m e n he hi or i d e a and e p l ai n he ord i m p ro p e rl; I i no � � � f am i l i ar � � ih he � p� ec l i ar � i g ni f � i c� an � ord � i n he p a � and e p l ai n he ord i m p rop e r l; I c orre c and e p l ai n he ord i m p rop erl � � � f or i � can � ’ � oa � l l nd er � and � � he ap � p� earance� o f ord � c ha ng i ngi n he p ro c e ofc op a e l l a c hang e i n i bod hap e ; I c hang e � � � � he i d e a e c� re l and � doe� n’� pa � m ch � a en i on � o � e em pl i f i c ai on he n he e ri f i e d and e p l ai ne d he ord ; I c an’ ap p rec i a e he � � � rhe � ori � cald e i ce � i n� he p a� and e � pl � ai n � he ord i m p rop e r l; I can’ j dg e he ord g ram m a i c al l and e p l ai n he ord i m p rop e r � � � l; I� c an’ p r � e � i n p ri nc � i � pl e ofm � � ed i c al� ci � e nc e and c orre c and e p l ai n he ord i m p rop e rl; I c an’ nde r and a nno a i on and � p bl � i hi ng � l e i n he � � pa � and e � pl ai n � he � ord i m p ro p e rl; I c a n’ com p re he nd he i n e rc hang e abi l i of ord and c a c h he m e ani ng o f ord l ie ral l. K :S e n; L i ng ; C ol l ai on; E e g e i
前人校勘 � 注释 �内经� 字词, 解疑释难, 疏通义 理, 给研究 阅读�内经 � 者 带来 了很多 的便利 � 但 是, 由于多方面的原因 , 存在的问题也不少� 对此, �内经 � 发表在各期刊杂志上的 疑难字词考释文章 时有提及 �兹不揣简陋, 将前人校勘� 注释�内经 � 字词中存在的问题略作归纳, 分为 9 类, 敬请同好教 正� 1 不能贯彻历史观念, 误释字词例 �素问 � 六 节藏 象 论 � : "凡 十 一藏 取 决于 胆
江 西 中 医 学 院 学 报2 0 1 1 年 6 月 第 2 3 卷 第 3 期
� � J OU RNAL O F J I ANG I UN I VE R S I T
. 23 N o. 3 OF TCM 2 01 注 例 释

范登脉
吴弥漫
( 广州中医药大学
广州 51 04 05 )
也� " 此一公案, 释者纷纭� 最近, 有人提出 , "此处 [1] ( 俗称蛋 ) 的借音借字� " 所言之胆可能为� 睾丸 ’ 按, 就 "胆" 可能为 "蛋" ( 睾丸 ) 的借音借字而言, 笔 者不敢苟同 � 因为, 睾丸在上古 � 中古一直称"卵 " " " , " " " " , 或 子 称 卵 为 蛋 据笔者 所知, 最早见于清 ( �虫部� : "蛋, 初吴任臣的�字 汇补� 俗呼鸟 卵为 � " ) , , 蛋 其作为口语出现 应该不会早于明代 ( 明 � (睾 梅膺祚�字汇 � 无记载 ) � 上古既 然没 有"蛋 " 丸 ) 这个词 , "胆 " � "蛋" 何由得通 ? 释者在考释中因 为缺乏语言文字历史发展变化的观念, 故有此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