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艺术的文化生态研究
分析根雕艺术的文化生态现状及其发展

分析根雕艺术的文化生态现状及其发展根雕艺术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
其源远流长,可谓源自悠久的文化传统,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迁,根雕艺术也经历了不少变化。
本文将从文化生态现状和发展的角度进行分析,探讨根雕艺术的当下状况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根雕艺术的文化生态现状1. 传统与现代融合传统的根雕艺术在当代得到了更多的重视和关注,展现出了新的活力。
不少根雕作品在传统技艺的基础上融入了现代的元素,使得作品更具有观赏性和时尚感。
这种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不仅丰富了根雕艺术的内涵,也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2. 工匠精神的传承根雕艺术一直以来都是需要耐心和技艺的传承,而这些传统的技艺和工匠精神正在逐渐被新一代的传承者所重视。
一些根雕艺术家开始思考如何将传统的技艺与现代的工艺相结合,以期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根雕艺术。
4. 根雕市场现状近年来,根雕作品逐渐进入各大市场,其市场表现也较为活跃。
不少收藏家和艺术爱好者对根雕作品产生浓厚的兴趣,导致根雕市场价格逐渐攀升。
不过,与此由于市场的投机行为,不少低劣的根雕作品也开始泛滥,市场乱象也逐渐显现。
二、根雕艺术的发展趋势1. 科技与根雕艺术的融合随着时代的进步,数字化技术和传统艺术的融合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
数字化技术为根雕艺术的设计和制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推动了根雕艺术的创新。
许多根雕艺术家开始尝试将数字化技术应用于根雕制作的各个环节,使得根雕作品更加精细和具有艺术性。
3. 品牌化与市场化随着根雕市场的逐渐扩大,一些有实力的根雕艺术家和品牌开始被更多的人所认可。
他们不断提高根雕艺术的创作水平,使根雕作品更加具有收藏和观赏价值,从而在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
4. 地方政府与根雕产业的发展一些地方政府也开始重视根雕艺术产业的发展,投入资金修复和保护文化遗产资源,鼓励相关的创作和展览活动。
这些举措对根雕艺术的传承和发展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分析根雕艺术的文化生态现状及其发展

分析根雕艺术的文化生态现状及其发展根雕艺术是中国传统工艺中的一种,它以树木或木头为原料,经过雕刻加工而成,是中国民间工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根雕艺术源远流长,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一直以来都备受人们的喜爱和推崇。
在当今社会,随着现代工艺技术的发展和传统文化的复兴,根雕艺术也逐渐受到关注并获得了新的发展机遇。
本文将从文化生态的角度对根雕艺术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探讨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我们也需要正视根雕艺术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根雕艺术的传承和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
许多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了解程度不足,导致根雕艺术的传承面临困难。
一些老师傅也面临退休和后继无人的问题,根雕艺术的传承形势不容乐观。
随着社会变迁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传统的根雕产品在市场需求和消费习惯上也面临着一定的困难。
如何在保持传统风格的使根雕艺术更好地与现代生活相融合,是需要解决的难题。
鉴此,对于根雕艺术的未来发展,我们需要积极应对并解决这些问题。
我们需要加大对根雕艺术的保护和传承力度。
在教育、文化宣传、政策支持等方面,加大对根雕艺术的推广和传承力度,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使根雕艺术得到更广泛的传承。
也要注意对根雕艺术原材料的保护和利用,保护好生态环境和资源。
我们需要重视根雕艺术与现代生活和市场的结合。
根雕艺术可以更多地应用于城市建设、园林景观、室内装饰等方面,满足现代人的审美需求。
还可以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制作更多样化的根雕产品,提高根雕艺术的市场竞争力。
根雕艺术作为中国传统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现代社会,它面临着发展机遇和挑战,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去保护、传承和发展。
只有这样,根雕艺术才能在当代社会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为人们带来更多美好的艺术享受。
泉州民间舞蹈及其生态研究

又充满活力的艺术 , 伴随着人类文 明的演进繁衍不息 , 流传 至今 。与其他艺术 门类相 比较 , 舞蹈的显著 特性是 , 它的表现和传播的媒质不是外物 , 而是具有生命和感情 的人 自身 , 也就是说 , 舞蹈是 以人体的姿 态动作作为媒介的艺术 。泉州 民间舞蹈经过几千年历史长河 的冲刷、 积淀 , 不但没有被淹没, 反而生生
第 2 卷第 5 9 期 2 1 年 9月 01
泉师范学院学报
J u n 1 f a z o r l ies y o ra o Qu nh uNoma vri Un t
Vo. 9 No 5 12 .
S p 2 1 e. 0 1
泉 州 民 间舞 蹈 及其 生 态 研 究
远古时期的泉州地区, 商为扬州之地, 夏、 周为七闽地, 原居住的是古闽越族。他们从事着种植水
稻、 采集和渔猎等劳动生活 , 崇拜天地 山川 、 蛇鸟图腾和断发纹身 , 墨齿 、 跣足等古风习俗 , 逐渐创造了独
特的历史文化——闽越文化 。如漳州华安仙字潭形态各异 、 疏密排列不一的摩崖 石刻可以鲜明的、 直观
的看 出群舞 、 、 独舞 双人舞的场面 , 非常形象 的体现了古闽越原始舞蹈 的大致风貌 。古代闽族 、 闽越族文
泉州师 范学 院学报
2 1 年 9月 01
化及其舞蹈艺术 , 经历了数千年漫长年代的发生和发展, 到无诸的闽越国时代达到了鼎盛时期。蛇是闽 越族先民的图腾 , 汉代学者许慎《 说文解字》“ 蛇种。 闽越族蛇崇拜对泉州地 区传统民俗影响巨大, :闽, ” 保 留痕迹 随处 可见 。而 至今 保 留在 泉州地 区最具 特 色的 民间舞 蹈《 胸舞 》 拍 中直 接 保 留 了古 闽越族 舞 蹈 蛇崇拜的遗风 。《 拍胸舞》 的舞者裸上身 , 下身穿短裤或短裙 , 动作顿足 , 拍胸粗犷有力 。最引人注意的 是舞者头上戴 的草圈, 形状如一条盘在头顶上 的蛇, 蛇头在正前方高高昂起 , 红红 的蛇信从蛇头 向外伸 出 , 映 了蛇 图腾崇 拜 的历史 文 化 内涵 。 反 秦汉 时期 , 秦始 皇二 十六 年 ( 2 1 , 前 2 )秦统 一六 国后 , 开始 向福建 的 闽越 国进军 , 再次 攻 灭 闽越 国 , 汉 徙其民, 虚其地。秦汉部分戌卒进入闽越地, 带来 了中原地 区的音乐舞蹈 , 至汉代才 出现 的“ 甚 歌舞俳
民俗文化生态调查报告

民俗文化生态调查报告蚕丝生产民俗是指在整个蚕丝生产过程中蚕农们世代相传的生产技艺和知识,以及围绕这一生产过程在民众的日常生活和文化方面所产生的带有鲜明地域蚕丝特色的民俗事象。
这一些民俗事象,在一个特定区域的集中体现,又形成了这个区域独特的文化绿色生态生态。
为了进一步做好对塘北村蚕丝生产民俗的保护工作,弘扬我们悠久的丝绸文化,经分会党员丰国需提议,农工民主党余杭支部于2021年春组成了调研组,对塘北村蚕丝生产民俗的文化生态保护或进行调研。
此外,我们的调研还获致了省民俗专家、杭州师范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副主任研究所保护顾希佳教授的大力支持。
经过近半年的暗访,我们基本完成了对塘栖镇塘北村蚕丝生产民俗文化生态状况的调研,现将成果报告如下:一、塘北村蚕桑生产及相关民俗塘概述塘北村座落在余杭区塘栖镇的北部,是塘栖镇的第一大村,2003年由塘栖镇北三个大村——姚家坝、龙光桥、郑家埭三村合并而成。
目前全村有1351户农户,总人口约为5160人。
全村土地总面积为7422亩,有耕地5013亩,桑地1600亩,果地647亩,鱼塘162亩。
该村主要经济构成有蚕桑、枇杷、果木、家禽、水产等。
其中,蚕桑的比重很大,目前约有90%以上的农户还在从事蚕桑生产,蚕桑生产占农民年收入的一半以上,是整个余杭区的第一养蚕养蚕龟山。
塘栖镇作为余杭“丝绸之府”的主要代表区域,曾拥有极其悠久的农业机械生产历史。
但改革开放以来,各个领域随着乡镇工业的崛起及其他方方面面的因素,蚕桑生产下滑恶劣。
目前,镇的蚕桑生产主要集中在塘北村一带。
据2007年统计,塘北村一年四期(春、夏、中秋、晚秋)共养殖蚕种1714张,占全镇90.4%(不含塘栖办事处),全年蚕茧总产量高达1501.7担,占全镇年蚕茧产量的90.4%(不含塘栖办事处)。
按全年平均茧价980元/担计算,全村一年蚕茧收入达147.3万余元。
其中春期蚕蚕种1165张,总产量达到1067.1担,占全年产量的71%。
中国民间手工艺及其生态保护

中国民间手工艺及其生态保护摘要:本文通过对民间手工艺及其生态保护层面的阐述,对二者之间的关系、研究意义,对传统手工文化生态保护的具体方法等方面的探讨,意在唤起人们对文化生态的保护意识,重视中国民间工艺及手工艺的文化生态的保护问题。
关键词:民间艺术文化生态传承意义保护方法一、民间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生态与民艺的生存、发展的密切关系这些年来,对民艺各方面的思考从未间断过,民间的剪纸、年画、刺绣、皮影、印染、民间玩具等具有较强审美价值的艺术品,多是注重造型艺术的民间美术。
而同时,隐藏在民艺作品背后的深沉的文化背景和民间文化底蕴,不仅有着比艺术作品本身更深的内涵,而且更全面的反映了民间社会的文化、生活状态,也能够更好地解释民艺作品的诸多意义,使我们真正了解到民艺、民间文化的物化形式。
这些生动的民艺、民俗、民风、民情恰似一幅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画卷,向我们展示了民间社会多姿多彩、深沉丰厚的文化和生活情景。
当然对民间艺术的研究也就不只是艺术学的课题,还包括民俗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以及哲学、美学、历史学、民族学等,都是研究民艺学的重要参照和支持,与民艺学水乳交融、不可分割。
民艺作为一种生活形态的存在,使我们更深切的意识到它在民间生活中的意义。
作为民间文化的物化形式,民艺的生存发展,或者演变传承,更深刻地受到了民间社会形态发展演变的影响。
民艺的消失、发展、衰落、严峻现状等都源于民间文化与民间生活传统形态背景的改变。
社会形态,社会组织结构的发展演变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对民艺的研究、保护、整理和拯救很值得我们探讨和研究,现今对传统文化状态下、传统生活状态下民艺的记录也显得尤为重要。
二、保护文化生态的重要意义人类不仅是生物意义上的人,同时又是文化的产物,人类生理功能的发展进化,同时又是在文化进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文化不仅是人类文明进化的产物,也是人类与外部环境相协调和适应的手段和途径,因而文化的性质和特征与人类的生态环境密切相关。
二夹弦的文化生态研究

二夹弦的文化生态研究《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14年第二期一、二夹弦的生成与发展“花鼓丁香说”被《二夹弦唱腔音乐初探》《中国戏曲志•安徽卷》《中国戏曲志•河南卷》等多部书所引用。
不管是民间传说还是历史考证,我们可以推断出这个剧种大约产生于清朝末年的山东境内,从民间艺术发展而来,带有鲜明的流动性和地域文化特征。
有着赖以生存的文化生态土壤,它的发展与流布区域的自然地理、文化艺术背景、经济发展水平及该地区观众的群体性价值取向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1.二夹弦生成的社会背景明末清初的社会,首先不得不提到的是新兴市民阶层的兴起。
中国封建社会进入末期,、民族矛盾错综复杂;然而伴随着明中期以来已经萌芽的资本主义因素的不断增长,产生了新兴的市民阶层,此时人民群众要求摆脱封建桎梏的民主思潮和民族意识空前活跃和高涨。
反映在文化艺术领域,具体到戏曲舞台上,便是出现了戏曲发展史上重要的一章———花雅之争。
这一时期统治戏曲舞台的昆曲日渐走向衰落,新兴地方戏大量出现。
这也是戏曲适应新的生产方式,适应这一新的时代变化和精神需要的结果。
到了清代中叶,地方戏逐渐占据上风。
及至清朝末年,随着四大徽班进京,花部更是逐渐登上了城市的舞台。
这一时期文化生态的土壤适合各地方剧种的兴起,随后地方剧种如春笋般兴盛起来,二夹弦便是这些“春笋”中的一棵。
2.二夹弦生成的文化环境二夹弦一经产生,便以黄河为中心向四处辐射,到达河南、苏北、皖北等地,这里统属于中原文化区。
中原文化一向具有兼容并包、合而成体的包容性特点。
据考证,20万年前中原既完成了南北文化的第一次交汇。
进入新石器时代,文化交流更为频繁,文化融合更为深化。
在随后的历史长河中,中原文化不断吸收周边文化成果,熔铸自己的文化。
胡服、胡乐、胡舞、胡人食品在汉唐间传入中原,融入中原文化之中。
佛教传入中原,被本土的儒道文化所接纳,成为中原文化和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于非遗的调研报告

关于非遗的调研报告一、引言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指人类创造的具有历史、文化、人文价值、生态价值及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口头传统和表现、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庆、传统手工艺等多种形式。
随着全球化的推广和信息技术的普及,保护和传承非遗已经成为各国重要的文化领域之一。
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非遗资源的国家,有56个民族、260多个民间艺术种类、1200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包括诸如昆曲、京剧、皮影戏、陶瓷等,这些都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次调研是为了了解非遗在当代社会的生存状况、传承情况、发展趋势、以及国家政策和社会力量在保护和传承非遗方面的作用等问题,对非遗的保护和发展提出一些中肯的建议,希望能够对有关方面和社会大众有所启示。
二、研究方法本次调研采用了实地走访、问卷调查和文献资料分析等多种方法,主要对非遗项目的传承情况和发展现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三、非遗项目传承情况1、口头传统和表现口头传统和表现包括民歌、民谣、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等,是大多数中国非遗项目中较为重要的一个类别。
在有些地区,传统唱词、曲调口传不断,但是大多数地方已经出现传承中断的情况,多数青少年不懂传统姓名的古诗、经典、梵文,不知传统文化的演变过程、历史渊源和内涵。
2、表演艺术表演艺术是中国非遗项目的闪亮瑰宝,其代表性表现之一京剧,曾经是以“脸谱、唱腔、身段”三绝出名全国和世界。
但是,口传不如笔记,在舞台上得瑟的当代艺术家们面对的不再是传统观众和传承人,而是以商业利益为中心的文化市场,“新瓶装旧酒”为主的多媒体影像也让京剧成为了传统表演的“续命药”,它的精髓和内涵急需传承和挖掘。
3、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践活动,主要包括节日庆典、宗教仪式、日常生产和生活技艺等方面。
这些实践活动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变化已经逐渐失去了它们依赖的文化背景,尤其是在城市化进程的推动下,很多传统习俗正在消逝。
4、传统手工艺中国手工制造技艺曾经独步全球,惟重覆复产品制度、信息时代的侵袭等,引发这一类非遗技艺的停滞和流失,常常被一些工业制品取而代之。
关于民间艺术的生态存在与发展及对朱仙镇木版年画的解读——民间艺术的生态存在与发展

透 。这两 种 现象 并 不 矛盾 , 一个 以现 象 作 为社 会 事 实存 在 , 另一 个则 以个 性 形成 特 殊 的符 号被 不 同 的
时间 与空 问单 位 所 接 受 。它 们 都 以 一定 的传 播 、 传
承形式存 在 , 表 现 出具 体 的个 性 内 容。杰 m 的音 并
乐 家 美术 家和戏 剧 家 , 受 到 了经 典 的教 育 , 无 都 但 疑又得 到 民间艺 术 的 哺育 , 以个 性 的 张扬体 现 出 自 己 的存 在方 式 ; 既然 是个性 的 显 出 , 它作 为符号 必须
限 的。如何 建构或 促进 民 间艺术 生态 的健 康发 展 , 应该 说是 没有 比培 养 文化 时尚 , 引更 多的人对 民 间艺术 吸
的 关注更 为便 利 了。这 里我们 主要 以朱仙镇木 版年 画 的 个案解读 展 开讨论 , 抛砖 引玉 , 求教 于方 家。
中 图分 类号 : 1 + J 83 2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编 号 :06 90 20 )6 02 】 10 —22 (060 —03 一l
现 代 学 术 史 的研 究 。
・
3 ・ 2
维普资讯
生态 的 意义 不 唯 是 文化 的存 在 条件 , 是社 会 而
生 活 , 括各 种 时代 因素 、 包 自然 因素 、 族 背 景 等 具 种
他“ 游学 ” 时对 市 井美术 生 活 的理解 , 该说《 明上 应 清
朱 仙 镇 木 版 年 画 的 G| w- ls r ̄
编者 按 : 民间艺术 的生 态存在 问题 是 当前 我们研 究 口头与 非物 质 文化 遗 产 回避 不 了的 学术 难题 。过 去
我们 更 多的是在进 行 民 间文化 的外部世 界 的简单描 述 或 叙 述 , 而较 少关 注到 文化 包括 民 间 艺术 的 生 态存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民间艺术的文化生态研究
作者:唐家路, TANG Jia-lu
作者单位: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山东,济南,250014
刊名:
山东社会科学
英文刊名:SHANDONG SOCIAL SCIENCE
年,卷(期):2005(11)
1.唐纳德·L·哈迪斯蒂;郭凡;邹和生态人类学 2002
2.司马云杰文化社会学 2001
3.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 1991
1.李海伦.Helen Rees美国当代民间艺术遗产保护方案及发展趋势[期刊论文]-音乐艺术2006(1)
2.光映炯.Guang Yingjiong民间艺术的公共化与公共化的民间艺术[期刊论文]-民族艺术研究2010,23(3)
3.孙合艳关于优秀民间艺术保护、传承与发展问题的思考[期刊论文]-大众文艺2009(3)
4.司继琳鲁西南织锦艺术——民间工艺美术成功挖掘保护个案研究[期刊论文]-齐鲁艺苑2009(3)
5.徐颖婷.Xu Yingting审视社会变迁中的民间艺术[期刊论文]-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9(3)
6.赵娟民间艺术的文化变迁与艺术传承[期刊论文]-电影评介2009(22)
7.金丹元.徐文明中国传统艺术与民族民间艺术的关系指认与当下整合[期刊论文]-文艺理论研究2008(2)
本文链接:/Periodical_sdshkx200511004.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