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自然环境对河洛与海岱地区古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生态环境支撑力在河洛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中的作用

生态环境支撑力在河洛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中的作用作者:陈运春来源:《决策探索·下旬刊》 2016年第11期有着地理区位和生态环境优势的河洛地区(以洛阳为中心)孕育了华夏文明的根文化,“居天下之中”的核心位置和宜人宜居的生态环境使洛阳成为13朝国都之地,也成就了深厚而悠远的河洛文化和生态文明。
生态环境对于任何一种文明的诞生与发展都有着更为根源性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自然的产物并作为自然界有机体的一部分,人只有在与自然界的互动中才能缔造出丰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河洛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与河洛地区的生态环境、生态文明密不可分,在生态文明建设必须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的背景下,河洛地区应该把握住“一带一路”的契机,探索生态环境支撑力在开发利用河洛文化资源中的作用,这对于河洛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和河洛文化传承都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一、生态环境对河洛文化的影响生态环境优势是河洛文化形成的基础性成因。
河洛文化是以中原文化为代表的黄河文明,“中原”和“黄河”是“天时”与“地利”的完美阐释。
夏、商、周等13朝都曾定都洛阳并非偶然和随机,而首先是生态环境的优越性成就了历史选择的必然性。
在社会生产力不发达的历史时期,生态环境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关系显性而直接,所谓“靠天吃饭”表达的就是早期先民们对于自然生态环境的依赖程度,人类对于自然条件的选择也成为其发展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先决条件。
“洛阳皂角树遗址考古发掘所获的古环境资料表明,约距今4000-3600年,河洛地区年降水量近1000毫米,以其疏松易耕而富含肥力的黄土、充足的日照以及全新世温暖期所带来的适宜农作物生长的温湿度等气候条件,成为我国农业起源与发展的中心区域。
”肥沃的土壤、充裕的水源、适宜的气候等物质资料为生产提供了有力保障,尤其是在古代农耕社会里,“农业兴则国兴,农业亡则国亡”更凸显出自然生态环境的基础性。
(一)以生态环境为基础的“风水”优势促进了古国都文化的形成黄河中下游地区在先秦时期是生态环境最理想的地区,其森林资源丰富,生物种类繁多,水资源充沛,美丽宜人的生态环境成就了“风水宝地”。
论述自然地理环境对古代中国文明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影响

论述自然地理环境对古代中国文明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影响自然地理环境与文明的产生、发展和衰亡有着密切的关联,它是文明赖以产生和发展的客观条件,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一个基本的天然物质条件。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句话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自然地理环境与人类生存发展的内在联系。
人类历史的行程,尤其是早期人类的历史活动,更是受到自然地理环境的深刻影响。
东方文化的源头——古代中国,其地理环境的特征——偏居一方和相对封闭。
中国位于亚欧大陆的东端,北面是常年冰封的西伯利亚荒原,西面和南面环绕着大漠荒沙,高耸入云的昆仑山、阿尔泰山及号称世界屋脊的喜马拉雅山,东面是浩瀚无限的太平洋。
内陆幅员辽阔,资源丰富,分布有大规模的江河流域和肥沃平原。
这种辽阔的平原大河及近乎封闭状态的地理环境,非常有利于形成一种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农耕文明的形成,诱发封闭文明的产生。
封闭的生存空间,不仅无法借助外部力量,且由于生产工具的落后,古代中国人为了生存发展,为了同恶劣的自然环境作艰苦的斗争,为了兴修水利,确保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就建立了血脉相连的大共同体进行有效的统治和管理,这样建立在血缘关系和宗法制基础上的专制统治就逐渐形成了。
同时,辽阔的大平原,也是的统治着极易通过军事征服实现统一,建立一个专制主义的大帝国,将每个人都纳入某种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之中,因此,统一、专制、中央集权就成为中国古代政治的特色。
封闭保守的地理环境也是中华文明与其它文明的联系和影响很少,处于一种与世隔绝的状态。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形成了中国人一系列独特的文化观念如知足者常乐、中庸追求平稳、和平的社会环境及“家国一体”的宗法制和专制等官本位思想,形成了中国文化传统和特色。
中国农耕经济和专制统治的稳定性、持续性,又使得中国文化重视历史经验的总结而忽视逻辑推理,包括许多发明创造都是经验所得,如火药就是道学家在炼丹时发明的,许多历法、医术都是对观察、经验的描述和记录。
地理环境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文化发展的影响地理环境是指一个地区所处的自然条件、地形地貌、气候与地貌等因素的综合表现。
这些地理环境因素对一个地区的文化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地理环境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首先,地形地貌对文化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例如,山脉和河流的分布对农业发展有着直接影响。
狭长的河谷地带常常孕育着繁华的农耕文明,人们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农业文化,如古代埃及的尼罗河文明和古印度的印度河文明等。
而高山地区的气候、土壤条件则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形成了特色的牧羊文化,如蒙古草原上的游牧文化和阿尔卑斯山区的奶酪文化。
因此,地形地貌对农业和牧业的发展推动了文化的繁荣。
其次,气候条件也对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气候的湿度和温度可使人们发展特定的产业,并塑造出特定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
例如,世界上湿润的地区常常以农业为主,人们培育各种农作物,并发展出与农业相关的文化,如中国的水稻文化和巴西的咖啡文化。
而干燥和寒冷的气候则使人们更适合发展渔业、畜牧业或狩猎等活动,这些活动也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文化,如西伯利亚的渔猎文化和北极圈上的捕鲸文化。
因此,气候条件对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而形成了不同的文化特征。
此外,地理环境还对交通和贸易起着关键作用,进一步推动了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地理障碍,如高山、河流或沙漠,可能限制了人们之间的交流。
然而,当交通条件得到改善时,人们之间的文化交流也将更为频繁和广泛。
例如,公路、铁路和航空的发展使得不同地区的人们更容易互相接触和了解,促进了文化的融合和交流。
可持续的对外贸易也可以调动地方资源,促进文化的交流与创新。
因此,地理环境对交通和贸易的影响加强了地区间文化的互动和发展。
最后,自然灾害也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地区的文化。
地理环境中常常伴随着各种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飓风等。
这些自然灾害将人们逼迫到共同面对困境和挑战的状态下,从而形成了共同克服困难的文化。
自然环境对地方文化的影响

对地方建筑风格的影响
总结词
自然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地方建筑的风格和特点。
详细描述
各地的建筑风格往往与当地的自然环境相适应,如气候、地形、材料等。例如,寒冷地区的建筑通常 厚重、封闭以保暖,而炎热地区的建筑则轻盈、开放以散热。此外,靠近河流或海洋的地区可能会采 用临水而建的建筑风格,而高原地区则可能有适应高原气候和地形的建筑。
要点二
详细描述
各地的风俗习惯往往与当地的自然环境紧密相连,如农耕 、渔猎、游牧等生产生活方式。例如,在干旱地区,人们 可能形成了节约用水的习俗;而在山区,人们可能形成了 与山相关的祭祀和节庆活动。此外,自然灾害也会影响地 方风俗习惯的形成,如防灾减灾的习俗可能在经常发生自 然灾害的地区得到强化。
03
生活方式、生产方式,进而影响地方文化的形成。
地理特征对地方语言的影响
02
地理特征的差异会导致方言的形成,如山区和平原地区的方言
差异。
地理特征对地方建筑风格的影响
03
例如,山区地区的建筑风格多以石材为主,而平原地区则以木
材为主。
气候条件与地方文化
1 2
气候条件影响地方生产方式
寒冷地区以畜牧业为主,温暖湿润地区以农业为 主,沿海地区以渔业为主。
CHAPTER
自然环境与地方文化的互动 关系
地方文化对自然环境的适应与改造
农业文化
地方文化中的农业活动与自然环境相 互适应,如因地制宜的种植作物和养 殖方式,以充分利用自然资源。
建筑风格
地方建筑的风格和材料往往与当地自 然环境相协调,如利用地势、气候和 材料特点,创造出适应环境的建筑形 式。
自然环境对地方文化的塑造与影响
详细描述
黄土高原地区气候干燥、降水较少,土壤疏松、易于挖 掘。这种自然环境为当地居民提供了适宜的居住条件, 因此,他们因地制宜,挖掘窑洞作为居住和储藏的场所 。随着时间的推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窑洞文化,如山 西的平遥古城和陕西的窑洞村落等。
地理环境对历史文化景观的影响力

地理环境对历史文化景观的影响力地理环境是塑造一个地区历史文化景观的重要因素之一。
它既限制了人类的活动和发展,也为人类社会的繁荣和文化的繁盛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下,人们的生产方式、居住形态和文化传承都呈现出独特的特征。
首先,地理环境对历史文化景观的影响体现在人类社会的形成和迁徙方面。
对于一些地处山区、河谷或沿海的地区,地理环境的独特性决定了当地适合居住的条件。
例如,位于长江三角洲的中国江南地区,河网密布、水网纵横,成就了历史上的水乡文化,让湖泊、河流、运河等在经济、交通和文化传承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其次,地理环境对历史文化景观的影响还表现在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经济结构上。
地理环境不同,农业、渔业、畜牧业等生产方式和经济结构也不尽相同。
例如,位于亚洲东南沿海的印度尼西亚,由于地理位置靠近海洋,当地人民发展了以渔业为主的经济结构,并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渔业文化。
而位于亚马逊河流域的南美洲热带雨林,当地人则过着以狩猎、采集和农耕为主的生活方式,形成了独特的部落文化。
此外,地理环境还对人们的宗教信仰、艺术表达和建筑风格等方面产生了影响。
某些环境下的地理特征,比如高山、沙漠、岛屿等,往往会成为人们崇拜的对象,形成特殊的宗教信仰。
例如,尼泊尔位于喜马拉雅山脉之中,当地的宗教信仰中就有许多与山峰、河流等自然景观相关的仪式和祭祀。
另外,地理环境还影响了人们的艺术表达和建筑风格。
阿尔卑斯山区的传统木屋建筑,是受到山地环境的影响而形成的,不仅具有实用性,还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最后,地理环境对历史文化景观的影响还表现在历史事件的发生和历史人物的崛起上。
在一些地理环境恶劣或资源有限的地区,人们为了生存和发展,往往需要面对各种挑战,并通过努力和智慧克服困难。
这种环境的塑造使得当地人民的历史上涌现出了许多伟大的英雄和领袖。
例如,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气候干燥,资源匮乏,然而,这并没有阻挡当地英勇的战士们反抗奴隶制度的斗争,例如南非的曼德拉和史密斯等伟大历史人物。
地理环境对文化形成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文化形成的影响地理环境是指地球上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包括气候、水文、地貌、地势等。
人类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中生活,受到其影响下的文化形成也会有所不同。
这篇文章将探讨地理环境对文化形成的影响,并以几个具体的例子来说明。
首先,气候是地理环境中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对文化形成产生深远影响。
气候直接影响农业发展,而农业又是人类文明的基石。
在炎热干旱的气候下,人们更倾向于发展灌溉农业和固定居住,这促进了城市的出现和人口的聚集。
例如,古代埃及就是因为尼罗河的灌溉,使得埃及文明得以繁荣发展。
相反,在寒冷的气候条件下,人们更倾向于发展牧畜业和游牧生活,迁徙性居住的文化便会形成。
北极地区的苔原民族就是典型的游牧文化,他们根据季节和动物迁徙的需要,追随着牧民生活。
其次,地貌与地势也是地理环境对文化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
不同的地形地貌造就了各具特点的文化。
例如,山地地区往往是民族的聚集地,山地民族的文化常常具有保守、封闭的特点。
他们通过山脉的天然屏障,形成了与外界相对独立的生活方式和传统习俗。
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脉就是其一个典型例子。
而对于沿海地区来说,海洋往往是与外界交流的媒介,这使得这些地区形成了开放、多元化的文化。
希腊、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就是这样的例子,他们的文化与航海和贸易密切相关。
第三,水资源对文化形成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水资源的丰富程度决定了文化中对水的利用方式和重视程度。
亲水文化的形成受制于水的自然分布和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状况。
在缺水地区,人们更加注重节约用水和开发水资源的技术手段。
以色列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们通过先进的灌溉技术和海水淡化技术,实现了在沙漠之中进行农业活动的奇迹。
而在江南水乡,水资源的充沛使得文化中注重船舶交通和水上经济的发展成为可能。
除了以上三个因素外,地理环境对文化形成的影响还可以涉及其他方面,例如植被、土壤肥力等。
例如,土壤肥沃的平原地区有利于农业发展,促进了城市的聚集和文化的繁荣。
这些不同的影响因素相互交织,共同塑造了不同地理环境下的文化多样性。
历史地理环境对文化发展的影响分析

历史地理环境对文化发展的影响分析历史地理环境对文化发展的影响分析文化是一个国家乃至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而历史地理环境也是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无论是不同的地理位置还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产生着不同的文化影响。
本文将分析历史地理环境如何影响文化发展。
历史地理环境对文化发展的影响历史地理环境是指人类活动发生的空间、地质、水文、气象等自然环境及其演化历史。
对于文化发展来说,历史地理环境在多个方面对文化产生了影响,如下所述。
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地理环境是文化产生的重要条件之一。
地理位置是人类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因素,它影响了物产、气候和交通等多种要素,从而决定了文化的发展。
例如,在中国古代,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岭南地区的气候和生态环境都非常适宜农业生产,因此这些地区都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另外,山区和海滨,自然环境、生态系统和民族人文特征不同,导致了不同地区的文化各自独特。
历史环境对文化的影响历史环境是文化沉淀的重要基础之一。
在历史进程中,文化在生产劳动和交往交换中不断演变,并在各种社会形态中实现和发展,逐渐形成了民族和国家的文化传承和演进。
历史环境是不同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背景环境,也是文化产生、发展和变革的契机和条件。
例如,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汉代统一的国家体制大大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唐代宏伟的建筑和丝绸之路的贸易联系促进了汉唐文化的交流。
文化环境对文化的影响文化环境在文化传承与发展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文化环境涵盖了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因素,它可以扶持文化发展,也可以抑制其进步。
例如,文化环境的公共道德、戏曲表演、家庭礼仪、宗教信仰等对文化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来说,家国情怀、儒家思想和宗教信仰在大约两千年的历史中一直是文化传承与发展中最能代表的元素。
结论总之,历史地理环境对文化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地理环境、历史环境和文化环境对文化的影响是多方面、多重的,它们互相作用和影响,构成并推动了文化的发展。
地理环境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文化发展的影响地理环境是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地理条件的差异会塑造出不同地区的文化特点和发展方向。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探讨地理环境对文化发展的具体影响,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诠释。
首先,地理环境对于地方文化的形成和演变起到了关键作用。
山川河流、气候环境以及土壤条件等地理要素决定了不同地区的资源特点和生态环境。
例如,位于河流周边地区的文化往往与水域有着紧密的联系,如埃及的尼罗河文化和中国的长江文化等。
而山区地区的地理特点则使得当地的文化更加注重对自然的崇拜和保护,如尼泊尔的喜马拉雅山文化。
因此,地理环境可以说是地方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基石之一。
其次,地理环境对于文化交流和融合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地理条件的差异会促进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从而推动文化的传播和融合。
例如,若两个地区之间存在通行可行的陆路或水路,那么两个文化之间的交流就更加方便和频繁。
这种交流和融合不仅能够促进文化的发展,也能够丰富当地人民的生活和思维方式。
此外,地理环境还对于文化习俗和民俗风情的形成和传承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地理环境提供了特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条件,从而影响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例如,沿海地区的人们往往以渔业为生,形成了独特的海洋文化;而内陆地区的人们则依靠农耕生活,形成了与农业相关的文化习俗和传统节日。
这些文化习俗和民俗风情被代代相传,成为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后,地理环境对于文化的艺术表达和创作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自然地理环境可以成为艺术家们的灵感源泉,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例如,山川河流的壮丽景色、大自然的奇观以及独特的气候特征都成为了不少艺术作品的题材。
此外,地理环境对于艺术材料的获取和使用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不同地区的地质和气候条件决定了当地艺术家使用的材料种类和特点。
因此,地理环境可以说是文化艺术的根源之一。
总之,地理环境对文化发展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从地方文化的形成和演变、文化交流和融合、文化习俗和民俗风情的传承、到艺术表达和创作,地理环境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洛 的 地区 地理分布, 若按水系来讲可分为三大部分: 伏 以 牛山、 外方山、 嵩山为界, 北半部属黄河流域, 以今黄河为主干, 包
括洛河、 伊河、 河等支流, 及卫河、 沁 以 漳河等古黄河的支流; 以伏
牛山、 外方山、 桐柏山、 大别山为界, 东南部属淮河流域, 淮河为 以
主干。 包括颍 汝河、 河、 贾鲁河、 涡河等支流; 西南部属长江水系的 汉 域, 汉水为 水流 以 主干, 包括丹江、 白河、 唐河等支流。 若具体划 分 致可分为6 则大 个地理单元。
1 . 豫中山 地丘陵盆地区 此区行政区划 上包括郑州、 洛阳、 许
三面呈环 状向中 南部倾斜。 地貌结构与地貌类型也呈环状结构分
4豫南山 . 地丘陵区 该区 行政区 划上包括驻马 店和信阳市大
收稿 日期 :0 9— 9一l 20 0 2
作 者 简 介 : 松 安 (9 3一) 男 , 南 荥 阳人 , 古 学博 士 , 靳 16 , 河 考 副教 授 , 究 方 向 : 研 新石 器 时代 考 古 。
①河洛 地 区是 中 原 文 化 区 的核 心 区域 , 地 理 分布 上 主 要 包括 黄 河 中 游和 洛 水 流域 的 广 大 区域 , 就 是 狭 义 的 中原 地 区 , 在 也 即
靳 松 安
( 州 大学 历 史学 院考 古 系, 南 郑 州 4 0 0 ) 郑 河 5 0 1
摘
要: 自然环境是 人 类赖 以 生存的 物质 基础 。人 类 社会 的发 展 在 一 定程 度 上 受 自然 地理
环境 的制 约 , 同时气候 条件 也会 对社会 的发 展 产 生较 大影 响 。 自然 环境 对人 类 文化 形 成 与发 展 的制 约作 用 , 时代愈 早表 现得愈 明显 。河洛 与 海岱地 区古文化 的形 成与 发展 、 以及 不 同考 古学 文 化 生产和 生 活方 式的异 同, 自然环境 有 着 密切 的 关 系。人 类 只有 适应 自然 , 与 辩证 地 处理好 与 自
中国自然地理编写组中国自然地理1984试论山东龙山文化的历史地位及其衰落因为199404西汉以前的黄河下游河道198101河南商丘全新世地貌演变及其对史前和早期历史考古遗址的影响199705豫东商邱永城调查及造律台黑孤堆曹桥三处小发掘194702论自然环境对河洛地区史前文化发展的影响期刊论文中原文物200404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海岱历史文化区19840111
时, 气候的冷暖波动 也会对社会的发展产生较大的影响。因 要 此, 探讨古文化的发展及其文化之问的交流, 需要对古文化赖以存在
的自 境加以 然环 考察。本文拟在既往研究的基础上, 对这一问 题 作一粗浅的探讨。 不当 之处, 敬请指正。
一
、
河 洛 地 区 地 理 分 布 概 况
长约l 公里, 2 0 南北宽4 公里。 0 南邻小秦岭和崤山, 北邻中 条山, 东接韶山, 西连渭河谷地。 地势由南北两侧向中间倾斜, 区内洪 积、 积和坡积黄土广泛分布。海拔一般在40 7 米之间。 冲 0 —0 0
然 的关 系 , 自然规 律 办事 , 按 才能 够去 改造 自然 , 并在 一定 程度 上战胜 自然 , 而使 人 类文化持 续 从
地 向前发展 。 关 键词 : 洛地 区; 岱地 区; 河 海 自然 环 境 ; 约 作 用 制
中图分 类 号 : 8 文献 标识 码 : 文 章编 号 :6 1— 8 4 2 1 ) 一 0 5— 5 K5 A 17 92 (00 叭 0 8 0 人类社会的发展在一 定程度 上受自 然地理环境的制约, 生产 力水平越不发达的古代受自 然地理环境制约的程度也越大。同
3豫西南南阳盆地区 此区 . 行政区划上包括河南南阳市和 湖
北襄樊市北部地区。北面是伏牛山, 东面为桐柏山, 南面是大洪
山, 西面为武当山。东北角有一宽 1 公里左右的缺1, O 3 与黄淮平 原相通, 是古代该区与东部地区 联系的 理想通道。本区地形特征 是周围高( 要是北、 西三面)中 主 东、 、 问偏南部低, 地势由 东、 北、 1 1 9 NO
许 昌 学院学报
J OURNAL OF XUCHANG UNI VERS TY I
21 0 0年 第 1 期
NO 1,2 0 . 01
论 自然 环 境 对 河 洛 与海 岱 地 区古 文 化 形 成 和 发 展 的 影 响
盆 如伊洛盆地、 地, 沁阳盆地, 1 米左右。由于西部山地构 海拔 0 0
造复杂, 平行或交错断层造成许多山 间小盆地、 地、 谷 凹陷区, 如登 封盆地、 盆地、 卢氏 嵩县盆地、 盆地等。 汝阳 2豫西三门 . 峡盆地区 该区行政区 划上包括河南三门 峡市西 部、 西运城地区 山 南部以及陕西关中东部地区。地史上该区经历 了 多次构造运动与变动, 逐步演化为一个三角形断陷盆地。 东西
布, 周围边境地带为 垄岗 状起伏的 倾斜平原, 中南部是广阔平缓的 平原, 前者海拔多在1 — 0 米, 2 20 后者海拔一般为 l — 4 米。 0 0 1 0 O 该区在龙山时代 属长江中 游文 化区。
昌、 河、 漯 平顶山、 济源市及焦作市沁河以西地区。 该地区属于华
北 地台的 华北凹 陷区, 总地势为西高东低, 以嵩山为中心, 西部为 山 海拔多在40 1 0 最高在20 米以 东、 地, 0 —0 米, 0 00 上; 南部为山 前 侵蚀剥蚀丘陵和 黄土台丘陵地貌, 海拔1 — 0 米; 0 4 0 0 北部为凹陷
问 分布有宽阔的河 如 谷, 大汶河上游谷地、 枋河上游谷地等。 本区
地形地貌自中 生代形成以 未发生大的 来, 变化。 ②
地, 它们共同 构成了 长江与淮河的分水岭。桐 柏山东侧、 大别山北 侧是一些侵蚀丘陵, 海拔多在 1 — 5 米, 2 30 其间还有许多洪积河 0
现 今 河 南省 的 大部 分地 区 。 参 阅 靳松 安 《 自然 环 境 对 河 洛 地 区 史前 文 化 发 展 的影 响》, 《 论 载 中原 文 物  ̄0 4年 第 4期 。 20
・
8 ・ 5
部。西面 是桐柏山, 南面是大别山, 北面是黄淮平原区。 桐柏山、 大别山均以 低山为主, 海拔约40 80 山间分布有一些小盆 0 — 0 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