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16.诉衷情(教案)

合集下载

诉衷情教学设计 [长春版《诉衷情》教学设计]

诉衷情教学设计 [长春版《诉衷情》教学设计]

诉衷情教学设计[长春版《诉衷情》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是一首词,作者是宋代著名词人陆游。

这首词是词人晚年闲居山阴所作。

他一直坚持抗金主张,但屡遭当权投降派的打击,不能施展雄图,晚年虽退居乡里,仍然壮志未衰。

这首词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以及壮志难酬的愤慨。

本词语言晓畅平易,化典灵脱,不事斧凿。

前人评为清空一气,明白如话,风格苍凉悲壮,慷慨沉郁。

教学目标1.认识4个生字,会写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词。

3. 通过阅读,理解词的意思,体会词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壮志难酬的愤慨。

教学建议(一)教学准备了解陆游生平,查找资料,初步了解这首词的意思,并了解陆游的其他表现爱国情怀的作品。

(二)教学过程1.识字与写字本课要求会写的两个字需要注意:衷要和哀、衰等字区别清楚;侯和候要区分清楚。

2.朗读指导本词的朗读注意体现两种情感,即爱国主义情感和壮志难酬的愤慨。

尤其是诗词的后一小节,诗人满怀报国之志,要驰骋疆场,冲锋陷阵,收复失地,但却被罢了官,壮志难酬。

而如今入侵的胡人还没有被消灭,自己却已衰老,只能对天长叹。

这悲凉的感慨要引导学生充分体会后再进行深情地朗读,从而进一步体会作者的爱国情怀。

3.阅读教学(1)了解了陆游的生平,就能够体会到这首词所蕴涵的情感。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可以作为理解和学习这首词的切入点。

教学过程中可以先介绍词人的生平,然后出示上述的3个句子,从而引出对整首词的理解。

(2)陆游45岁之前任镇江通判等职,后因赞助张浚北伐而罢职家居,46岁入蜀从军,65岁被弹劾罢官,66岁以后在山阴隐居20年。

这首词就写于他隐居山阴时期。

作者首先追忆往昔,描绘了一幅早年征战的场面,踌躇满志,抱着为国效力的远大志向驰骋疆场,冲锋陷阵,多么豪壮的青壮年时代啊!在国难当头的时刻他愿意为国捐躯。

如今年事已高,在梦里常回边关,醒来以后,看见的是跟随自己多年的貂裘,它由新变旧,落满了尘土,可是自己终身为之奋斗的北伐事业,还是没能实现,胡人没有被消灭。

诉衷情教案

诉衷情教案

诉衷情教案教案主题:表达情感的方式教案目标:- 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合适的方式表达情感- 学生能够识别不同的情感表达方式- 学生能够运用适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教具准备:- PPT或其他教学投影工具- 视频资源:情感表达的例子视频教案过程:引入(5分钟):1. 向学生介绍本次课的主题:“今天我们要学习如何表达我们的情感。

”2. 为了引发学生的兴趣,播放一个相关的视频,展示不同的情感表达方式。

探索(15分钟):1. 分成小组,让学生讨论他们观察到的不同情感表达方式。

2. 让每个小组从讨论中选择几种方式,并用PPT或其他投影工具展示给全班。

解释(15分钟):1. 教师解释不同的情感表达方式,并给出例子。

2. 讨论一些例子,包括身体语言(例如微笑、哭泣、拥抱)、语言表达(例如说话、写信、唱歌)和创造性表达(例如绘画、舞蹈、音乐)等。

3. 强调每种表达方式适用于不同情感和情境。

实践(15分钟):1. 让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种他们喜欢的方式表达一种特定的情感,例如“喜悦”、“伤心”、“愤怒”等。

2. 让每个小组在班上进行展示。

总结(5分钟):1. 归纳总结不同的情感表达方式,并强调每种表达方式适用于不同情感和情境。

2. 鼓励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拓展活动建议:1. 让学生在班级或个人的作业中使用适当的情感表达方式。

2. 与学生讨论如何应对不同情感的方式,如情绪管理和情感调节等。

3. 让学生以小组或个人形式制作一份关于情感表达的手册,并在学校图书馆或教室中展示。

评价:观察学生的小组讨论和展示,以及他们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

评估学生是否理解不同的情感表达方式,并能够运用适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

诉衷情教案

诉衷情教案

诉衷情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诉衷情的背景和意义。

2.掌握诉衷情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3.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诉衷情的概念和特点。

2.诉衷情的形式和结构。

3.诉衷情的写作技巧和方法。

4.诉衷情的经典范例欣赏。

三、教学过程1. 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课件和教材。

2.学生预习相关知识和范例。

2. 导入教师通过引入一段情感故事或者诗歌,引导学生进入情感表达的主题。

3. 讲解1.诉衷情的概念和特点。

诉衷情是一种表达内心情感的文学形式,它通常表达的是作者的真实感受和情感体验。

诉衷情的特点是真实、直接、情感强烈。

2.诉衷情的形式和结构。

诉衷情的形式通常是散文或者诗歌,结构上分为三部分:开头、中间和结尾。

开头通常是引出情感的背景和原因,中间是情感的表达和体验,结尾是对情感的总结和反思。

3.诉衷情的写作技巧和方法。

诉衷情的写作技巧和方法包括以下几点:•真实:要表达真实的情感和体验。

•直接:要直接表达情感,不要拐弯抹角。

•具体:要用具体的事例和细节来表达情感。

•情感化:要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情感。

•反思:要在结尾部分对情感进行总结和反思。

4.诉衷情的经典范例欣赏。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的诉衷情范例,让学生欣赏和分析。

4. 练习1.学生分组进行诉衷情的写作练习。

2.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和指导。

5. 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和回顾,强调诉衷情的重要性和作用。

四、教学评价1.学生能够理解诉衷情的概念和特点。

2.学生能够掌握诉衷情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3.学生能够运用诉衷情的写作技巧和方法进行情感表达。

4.学生能够欣赏和分析经典的诉衷情范例。

5.学生能够在诉衷情的写作中表达真实的情感和体验。

小学六年级语文《诉衷情》优选教案示例

小学六年级语文《诉衷情》优选教案示例

小学六年级语文《诉衷情》优选教案示例小学六年级语文《诉衷情》优选教案示例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在理解词意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对词句的初步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品读法★情感与态度:理解作者的爱国情怀。

教学难点★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通过对词中运用的典故和创作背景的了解,借助概括、品读、联想等方法,理解作者在词句中所蕴涵的丰富情感。

★作者在悲愤之中透射出来的爱国情感。

教学过程一、导入(旧知引新,营造氛围)唐诗、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对姐妹花,是我国文学繁荣的一个象征。

可以说,透过诗词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触摸到词人的脉搏。

你们学过哪些词,能背诵其中的几句名句吗?(学生发言)的确,这些名句或闲雅幽远,或慷慨激昂,或沉郁顿挫,令人回味无穷,别有一种感染力量。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我国南宋时期的一位杰出的词人——陆游的心灵深处,品读他的这首《诉衷情》,与词人做一次心灵的对话。

二、简介作者、写作背景1.请同学们说说你对词人陆游有着怎样的了解?可以简洁地介绍一下他的生平经历(也可以交流一下他的诗词作品)。

2.在同学交流的基础上出示词人的图片和简洁扼要的介绍(ppt 陆游生平和作品)陆游:南宋词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出生的第二年适逢靖康之乱,随父离开中原南下,少年时就生活在战乱和动荡之中,中年入蜀抗金。

在仕途中不断受到当权派的排斥打击,两度因力主抗金而被罢职,退居山阴,写下了大量的诗词,回荡着爱国忧民的激情。

《诉衷情》就是其中的名篇之一,正是作者晚年隐居山阴农村以后写的。

三、初读课文、熟悉内容1.同学自由地诵读这首词2.放录音朗读,学生模仿朗读。

3.同学再齐读,希望同学能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感受作者在词中渗透着怎样的情感。

四、品读词句,理解情感引导学生品读词句,理解当时艰难的现实中浸透着词人爱国深情的悲愤之情:1.播放词的录音朗读,圈划出直接表现词人情感的词句,交流听后的感受。

明确:“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在交流中初步感受作者内心的情感。

六年级语文上册诉衷情教学设计

六年级语文上册诉衷情教学设计

六年级语文上册诉衷情教学设计六年级语文上册诉衷情教学设计一、初步诵读,揭示词意。

1.出生读一读《诉衷情》这首词,要求读正确,读通顺,结合课文下面的注释,了解这首词的大意。

2.知名朗读这首词,订正字音,知道短句。

3.理解题目的字面意思。

4.对比学习生字“衷”体会“衷、衰、哀”字形上的区别。

5.结合课后的注解或结合查找的资料,试着说一说,陆游都倾诉了什么。

6.读了这首《诉衷情》后,谈一谈总的感受是什么。

二、品味词句,入境悟情1.对比《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体会梦字,感悟诗人的报国之梦。

(1)诗人回忆起当年的戎马生涯,发出了“关河梦断何处”的慨叹,想象一下,陆游的梦里会市场出现什么情景?(2)出示《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3)朗读这首诗(4)这两篇诗作中,都有一个“梦”字,它仅仅是指诗人夜里做的梦吗?(5)联系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

2.对比《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体会“泪”,体验诗人的'忧国忧民。

3、对比《示儿》,体会“空”字,倾听诗人的满腔激愤。

三、整体感悟,归纳升华。

1.同学们,一个“梦”,让我们想到了诗人的“铁马冰河入梦来”,一个“泪”让我们想到了诗人“遗民泪尽胡尘里”,一个“空”让我们想起了“死去元知万事空。

”是这首“诉衷情”让我们走进了诗人的后半生,我们再来读读诗人这几首诗吧。

2.当你读了诗人用血泪写成的这几篇诗作后,你心里是什么滋味?3.把你的这种感受送到诗里去。

4.现在我们再回头看看这三个字:衷衰哀其实这三个字的意思都含在《诉衷情》这短短的44个字里面,衷情——衰败——哀伤,试着用一段话,说出这三个字。

5.师生共同朗诵《诉衷情》。

六年级上语文教案-诉衷情_长春版

六年级上语文教案-诉衷情_长春版

六年级上语文教案-诉衷情_长春版
前,写下了著名的《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2.背背陆游的诗《示儿》、《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二、朗读诗词
这是一首词,又称长短句,应注意把握朗读的停顿与节奏。

三、理解诗词含义
(一)结合注释及所查资料理解意思。

回忆当年鹏程万里为了寻觅封侯,单枪匹马奔赴边境保卫梁州。

如今防守边疆要塞的从军生活已成梦中之串,梦一醒知在何处?灰尘已经盖满了旧时出征的招裘。

胡人还未消灭,鬓边已呈秋霜,感伤的眼泪白白地淌流。

这一生谁能预料,原想一心一意抗故在天山,如今却一辈子老死于沧洲!
(二)小组讨论学习:这首词中哪里能表现出陆游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壮志难酬的愤慨?
1.“关河梦断何处”,睡梦里仍然出现旧日战斗生活的情景,说明作者雄心未已。

2.“泪空流”包含作者的满腔悲愤,也暗含着对被迫退隐的痛心。

四、课后作业
1.背诵这首词。

2.完成课后练习题。

3.整理学过的陆游的作品。

板书设计:
上片
诉衷情 [宋] 陆游热爱祖国、壮志未酬
下片。

《诉衷情》教案:传达情感的艺术之路

《诉衷情》教案:传达情感的艺术之路

《诉衷情》教案优选:传达情感的艺术之路一、教学目的1.认识古代汉诗词中普遍运用的“抒情”手法;2.了解“抒情”表达手法对于情感传达的重要性;3.能够理解“诉衷情”这首诗词所表达的情感;4.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够准确、感性地诵读这首诗词,传达出作者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如何理解并传达出诗人表达的情感;难点:如何在语言、语调、朗诵中准确传递出所表达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1.通过音乐或者其他艺术形式在班级中营造出调和愉悦的氛围,让学生尽快放松自己的身心状态,便于下一步的学习;2.通过阅读《诉衷情》一诗,结合其背景和作者生活情况,引导学生分析该诗的情感表达手法,强调其“抒情”表达的重要性;3.鼓励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情感,让他们感性地理解其中的情感内容,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或语调描述所感所想;4.分组进行朗诵,结合不同情感的调整,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并传达出所表达的情感内容;5.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究这种情感表达手法,了解更多古代汉诗词中的抒情表达方式,并用自己的方式和语言表达出来。

四、教学方法1.活动教学法:通过活动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感知所表达的情感;2.讨论法:讨论《诉衷情》一诗所表达的情感内容,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情感表达手法;3.归纳法:结合多个古代汉诗词,归纳出普遍的抒情表达手法,并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实践和尝试。

五、教学评价本次教学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古代汉诗词中的情感表达手法,以及将其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和创作中。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情感的传递和表达,尤其是在朗诵部分。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的语言、语调和情感的调整,以便让他们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

在对学生的评价中,应该注重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诉衷情教案

诉衷情教案

诉衷情教案教案:诉衷情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用的是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首古诗《诉衷情》。

该诗描绘了一个女子在春天时节,独自思念着远行的恋人,表达了她对恋人深切的思念和期待。

教学时,我们将解读诗歌内容,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理解诗人的情感。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诉衷情》。

2. 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3. 学习诗歌的表达技巧,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诉衷情》,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难点: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培养学生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PPT课件2. 诗篇《诉衷情》3. 相关背景资料五、教学过程1. 引入:以春天的景色为引入,让学生发挥想象,描述春天的景象。

2. 初读:让学生自读《诉衷情》,理解诗歌的大意。

3. 解析:分析诗歌的意象,理解诗人的情感。

4. 品味: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如修辞手法、用词等。

5. 应用:让学生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绘诗中的景象。

6. 朗读与背诵:让学生朗读并背诵《诉衷情》。

7. 作业布置:让学生写一篇关于《诉衷情》的读后感。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诉衷情》板书设计:春天景色思念恋人诗人情感七、作业设计1. 完成PPT上的练习题。

2. 写一篇关于《诉衷情》的读后感。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学生对《诉衷情》的理解较为深入,能够正确朗读和背诵。

但在分析诗歌表达技巧方面,部分学生还存在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训练。

拓展延伸:让学生收集其他描写春天爱情的诗歌,进行比较阅读。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本教案中,我们需要重点关注的是诗歌的表达技巧和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

这两个方面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也是学生理解和掌握的关键。

一、诗歌的表达技巧1. 意象的运用:诗歌中的意象是诗人表达情感的重要手段。

在《诉衷情》中,诗人运用了春天的景色作为背景,以女子思念远行恋人的情感为核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让学生理解诗人如何通过春天的景色来表达女子的思念之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6.《诉衷情》教案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结合课外资料,了解这首词的大概意思。

2.通过对“梦”“泪”“空”等字词的感悟,体会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和壮志难酬的悲愤。

3.有感情第朗诵这首词。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和壮志难酬的悲愤。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设计:
一、初步诵读,揭示词意。

1.出生读一读《诉衷情》这首词,要求读正确,读通顺,结合课文下面的注释,了解这首词的大意。

2.知名朗读这首词,订正字音,知道短句。

3.理解题目的字面意思。

4.对比学习生字“衷”体会“衷、衰、哀”字形上的区别。

5.结合课后的注解或结合查找的资料,试着说一说,陆游都倾诉了什么。

6.读了这首《诉衷情》后,谈一谈总的感受是什么。

二、品味词句,入境悟情
1.对比《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体会梦字,感悟诗人的报国之梦。

(1)诗人回忆起当年的戎马生涯,发出了“关河梦断何处”的慨叹,想象一下,陆游的梦里会市场出现什么情景?
(2)出示《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3)朗读这首诗
(4)这两篇诗作中,都有一个“梦”字,它仅仅是指诗人夜里做的梦吗?
(5)联系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

2.对比《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体会“泪”,体验诗人的忧国忧民。

3、对比《示儿》,体会“空”字,倾听诗人的满腔激愤。

三、整体感悟,归纳升华。

1.同学们,一个“梦”,让我们想到了诗人的“铁马冰河入梦来”,一个“泪”让我们想到了诗人“遗民泪尽胡尘里”,一个“空”让我们想起了“死去元知万事空。

”是这首“诉衷情”让我们走进了诗人的后半生,我们再来读读诗人这几首诗吧。

2.当你读了诗人用血泪写成的这几篇诗作后,你心里是什么滋味?
3.把你的这种感受送到诗里去。

4.现在我们再回头看看这三个字:衷衰哀其实这三个字的意思都含在《诉衷情》这短短的44个字里面,衷情——衰败——哀伤,试着用一段话,说出这三个字。

5.师生共同朗诵《诉衷情》
板书设计:
诉衷情
衷衰哀
梦泪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