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文言文阅读_侧重文意的疏通性阅读专题三理解必备知识掌握关键能力核心突破五精准翻译句子一课件2
《文言文阅读与理解》:帮助学生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并能理解文言文中的主旨和意图。

学习文言文的修辞 手法和表达技巧
培养对文言文的审 美意识和鉴赏能力,
提高文学素养
THANK YOU
汇报人:XX
掌握基本阅读技巧
理解文言文的基本句式
判断句式:通过关键词判断句子的句式,如“者”、“也”等 省略句式:注意句子中的省略成分,如主语、谓语、宾语等 倒装句式:识别句子中的全倒装和半倒装,如“何之有”、“不亦乎”等
疑问句式:通过疑问词和句末语气词判断句子的句式,如“何”、“乎”等
掌握文言文的词汇和语法
理解文言文的主旨和意图,需要把握文章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
文言文的思想内涵主要体现在作者的观点、态度和情感上,可以通过分析文章的内容和结构来理解。
文言文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语言的运用、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上,可以通过分析文章的语言特点和修辞 手法来理解。
理解文言文的主旨和意图,还需要注意文章的背景和作者所处的时代,以便更好地把握文章的思想内涵和 艺术特色。
3
提高文言文的阅读速度和理 解能力
掌握快速阅读技巧
浏览全文,了 解大意
抓住关键词, 理解句意
结合上下文, 推断词义
反复阅读,加 深理解
培养文言文语感
多读多背:通过阅读和背诵文言文,培养对文言文的熟悉感和语感 理解词义:掌握文言文中常用词的含义和用法,提高阅读速度
掌握语法:了解文言文的语法规则,如句型、词性等,有助于理解句子结构
等断句 标点的使用:根据 文言文的特点和语
境使用标点
2
理解文言文的主旨和意图
分析文言文的篇章结构
段落划分:根据文章的内容和逻辑关系,将文章划分为若干段落 段落大意:概括每个段落的主要意思,以便于理解文章的整体结构 关键词句:找出文章中的关键词句,以便于把握文章的主旨和意图 逻辑关系:分析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以便于理解文章的整体结构和作者的思路
2019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六章文言文阅读-侧重文意的疏通性阅读专题二掌握关键的高考真题研究能力课件

文言文阅读——侧重文意的疏通性阅读
专题二 掌握关键的高考真题研究能力
一、(2015· 浙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太平州学记
[宋]张孝祥
学,古也。庙于学以祀孔子,后世之制也;阁于学以藏天子之书,古今
之通义,臣子之恭也。当涂①于江、淮为名郡,有学也,无诵说之所;有庙
也,无荐享之地;有天子之书,坎而置之屋壁。 甲申秋,直秘阁王侯秬②来领太守事,于是方有水灾,尽坏堤防,民不 粒食。及冬,则有边事,当涂兵之冲,上下震摇。侯下车,救灾之政,备敌 之略,皆有次叙。饥者饱,坏者筑。赤白囊③昼夜至,侯一以静填之。明年 春,和议成,改元乾道,将释奠于学。侯语教授沈瀛曰:“学如是!今吾州 内外之事略定,孰先于此者?”命其掾蒋晖、吕滨中撤而新之。先是郡将欲
应为动词“恭敬地引进、引导”之意。
解析 答案
茂先坐与论说 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
√
若二十年外书 若望仆不相师
多所未闻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A项均为介词,和,跟。
C项均为“所”字结构。
望石再拜而去 毕礼而归之
解析 B项连词,如果/副词,好像。
D项均为连词,表承接关系。
解析 答案
√
解析
错在对“嬴氏焚书史”的分析上。结合前后文,议及“嬴氏焚书史”,
整体阅读·(8~10分钟)
答案
第一段:叙述晋代文学家张华偶遇一神秘老人,参观“琅嬛福地”
的藏书之事。
第二段:用韵文的形式揭示故事主旨。
答案
答案
作者假托一个充满神异色彩的故事,阐明了学海无涯、山外有山、
不可妄自尊大的道理。
答案
真题训练·(约10分钟)
√
解析
“肃”解释为“恭敬的样子”,不能与之后的“(张)茂先”搭配,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六章 文言文阅读-侧重文意的疏通性阅读 专题三 理解必备知识,掌握关键能力 核心

核心突破二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性情神态善体悟,实实在在学虚词文言虚词是区别于文言实词的一个相对概念。
这里的“相对〞可以从两方面理解,一是相对于文言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的X畴,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二是具体到某一个词,会有虚词的义项,也会有实词的义项,所以不能说哪一个词一定是虚词,它在特定语境中也会作实词的。
一、18个虚词《考试说明》规定的常见文言虚词有18个:而、何、乎、乃、其、且、假设、所、为、焉、也、以、因、于、与、那么、者、之。
因为这18个虚词是考试的重点,所以必须逐个掌握。
掌握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依据位置处理好用法和意义的关系。
虚词学习的重点是意义,难点是用法。
考生复习时不应忽视“用法〞。
所谓“用法〞主要指词性,尤其是在句中所起的作用。
“用法〞决定“意义〞,“用法〞不同,那么“意义〞也不同。
而决定“用法〞和“意义〞的往往是该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例如“焉〞“与〞两词,放在句首、句中、句尾,其用法和意义是不某某的。
因此,位置是判断虚词词性和用法的最重要的依据。
2.重点掌握6个高频虚词。
所谓高频虚词,就是指在高考试卷中反复考到的虚词。
根据近五年的统计,高频虚词主要指:以、而、其、之、于、为。
1.说出以下句中加点“以〞的意义和用法。
①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廉颇蔺相如列传》)介词,“因为〞②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鸿门宴》)连词,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以便〞“用来〞③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方法或方式,可译为“按照〞④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五人墓碑记》)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凭借,可译为“用(凭)……身份〞⑤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指南录后序》)连词,相当于“而〞,表示修饰⑥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介词,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⑦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苏武传》)介词,表示“在……时候〞⑧欲以.客往赴秦军(《魏公子列传》)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和〞“跟〞⑨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连词,表承接关系,可译为“而〞⑩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连词,表结果,可译为“以至〞⑪晋侯、秦伯围X,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烛之武退秦师》)连词,表因果关系,可译为“因为〞“由于〞⑫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同“已〞,副词,“已经〞2.说出以下句中加点“而〞的意义和用法。
第六章文言文阅读_侧重文意的疏通性阅读专题二掌握关键的高考真题研究能力讲义

专题二掌握关键的高考真题研究能力一、(2015·浙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太平州学记[宋]张孝祥学,古也。
庙于学以祀孔子,后世之制也;阁于学以藏天子之书,古今之通义,臣子之恭也.。
当涂①于江、淮为名郡,有学也,无诵说之所;有庙也,无荐.享之地;有天子之书,坎.而置之屋壁。
甲申秋,直秘阁王侯秬②来领.太守事,于是方有水灾,尽坏堤防,民不粒食。
及冬,则.有边事,当涂兵之冲.,上下震摇。
侯下车..,救灾之政,备敌之略,皆有次叙。
饥者饱,坏者筑。
赤白囊③昼夜至,侯一以静填之。
明年春,和议成,改元乾道,将释奠于学。
侯语教授沈瀛曰:“学如是!今吾州内外之事略定,孰先于此者?”命其掾蒋晖、吕滨中撤而新之。
先是郡将欲楼居材既具侯命取以为阁辟其门而重之凡学之所宜有无一不备。
客有过而叹曰:“贤之不可已也如是夫!今之当涂,昔之当涂也,来为守者,孰不知学之宜葺,而独忘之者,岂真忘之哉?力不赡.耳!始王侯之来,民尝以水为忧,已又以兵为忧。
王侯易民之忧,纳之安乐之地,以其余力大新兹学,役不及民,颐指而.办。
贤之.不可已也如是夫!”客于是又有叹也:“尧、舜、禹、汤、文、武之天下,传之至今,天地之位,日月之明,江河之流,万世无敝.者也。
时治.时乱,时强时弱,岂有他哉?人而已耳!财用之不给,甲兵之不强,人才之不多,宁真不可为耶?《诗》曰:‘无竞维人。
’谓予不信,请视新学。
” 夏四月既望,历阳张某记。
注 ①当涂,古县名,宋代称太平州,今属安徽。
②王侯秬,王秬,时为太平州知州;侯,古代对士大夫的尊称。
③赤白囊,古代递送紧急情报的文书袋。
第一步:粗读——感知标题,浏览全文,看看注释,读读文意概括和赏析题。
第二步:细读。
1.圈点勾画:圈点出关键性词句,概括各段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第一段:介绍当涂学校破败情况。
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文言文阅读分点突破6文言文信息分析与概括(简答题)pptx课件

专题五 文言文阅读 分点突破六 文言文信息分析与概括(简答
题)
逐点突破·建知识之架构
导图指引
考向分析 本考点要求考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能够对文本信息进行分析和 概括。与文言文信息分析与概括(选择题)的步骤一样,在整体阅读文 本,了解文本主要信息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归纳,从而对问题进行正 确解读。 考向(一) 梳理归纳型 这类题要求考生根据题目的要求能够从文本中筛选出有效信息,经 过分析、概括,整合成新的语句,体现新的思维成果。
(节选自《续资治通鉴》卷五)
【我的分析】 解答时,首先要通读全文,筛选围攻太原的相关段 落,然后进行概括。
(1)帝曰:“汝曹皆吾所训练,无不一当百,所以备肘腋,同休戚 也。我宁不得太原,岂忍驱汝曹冒锋刃,蹈必死之地乎!”
________(赵匡胤审时度势,善于保存实力,爱护将士)。 (2)太常博士李光赞向皇帝进言,“帝览奏,甚喜,复问赵普,普亦 以为然,因使普召光赞慰抚之”。 ________(赵匡胤察纳雅言,广纳良策)。
时大军顿甘草地中,会暑雨,多被腹病。会辽遣北院太王乌珍,自 白马率劲卒夜出,间道疾驰,驻太原西,鸣鼓举火,北汉赖以自固。太 常博士李光赞言于帝曰:“陛下战无不胜,谋无不臧,四方恃险之邦、 僭窃帝王之号者,昔与中国为邻,今与陛下为臣矣。蕞尔晋阳,岂须亲 讨!重劳飞挽,取怨黔黎,得之未足为多,失之未足为辱。国家贵静, 天道恶盈,所虑向来恃险之邦,闻是役也,竭府库之财,尽生民之力, 忠心踊跃,各有窥觎。传曰:‘邻之厚,君之薄也。’岂若回銮复都, 屯兵上党?使夏取其麦,秋取其禾,既宽力役之征,便是荡平之策。惟 陛下裁之!”帝览奏,甚喜,复问赵普,普亦以为然,因使普召光赞慰 抚之。
(3)太常博士李光赞向皇帝直言进谏,“闻是役也,竭府库之财,尽 生民之力,忠心踊跃,各有窥觎”“帝览奏,甚喜”,帝并不恼怒。
文言文阅读技巧

文言文阅读技巧一、要具备三种语言知识1、常见实词。
具体说,就是“120个实词”和“通假字”。
2、常见虚词。
具体说,就是“18个虚词”。
3、特殊句式。
具体说,就是“固定格式”。
二、要掌握五种阅读技巧1、中心突破法。
就是通过理解全文大意来进行突破。
2、词性突破法。
就是通过借助实词的词性来进行突破。
3、结构对应法。
就是通过对应句式来进行突破。
4、语法分析法。
就是通过借助语法知识来进行突破。
5、语境推断法。
就是通过借助上下文语境来进行突破。
三、要具备三种答题技巧1、先看赋分,后看考点。
就是先看试题的赋分值,然后看考查的考点。
2、先看考点,后对答案。
就是先看考查的考点是什么,然后进行答题。
3、先全文阅读,后据语境答题。
就是先进行全文的阅读,然后再根据上下文语境来进行答题。
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第一,要反复阅读选文至少读两遍。
第一遍最好快速阅读全文,了解大意。
这是为了回答“文章写的什么”这一关键问题。
第二遍慢读,读的同时标出段落的序号,并注意一些显眼的词、句式等。
这是为了回答“文章是怎么写的”这一关键问题。
例如,《曹刿论战》一文开头写到:“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文章一开始就表现了曹刿的远谋和乡人的短视。
对于这样的词、句,作为勾画点睛的阅读批文,自然要特别注意。
在读过两遍之后,可以细读题目涉及到的段落,深入理解其意思和作用。
如第一题四个选项涉及到的“再”、“故”、“患”、“使”,有的学生在翻译时根本不经过大脑思考,一见就看出来了,根本不用翻译就知道是对的,因为在上文“十年春,齐师伐我”一句中已经交代了时间是“十年春”,而四个选项中只有A项涉及到了时间,所以“再”是指第二次;“故”是指所以;“患”是指担心;“使”是指假如。
这样一想就发现A项中“再”指第二次与上文时间不符,“故”指所以与上文不符,“患”指担心与上文不符,“使”假如与上文也不符。
全国近年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五章文言文阅读-侧重文意的疏通性阅读专题三理解必备知识,掌握关键能力核

(全国版)2019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五章文言文阅读-侧重文意的疏通性阅读专题三理解必备知识,掌握关键能力核心突破四精准翻译句子(一)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全国版)2019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五章文言文阅读-侧重文意的疏通性阅读专题三理解必备知识,掌握关键能力核心突破四精准翻译句子(一))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全国版)2019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五章文言文阅读-侧重文意的疏通性阅读专题三理解必备知识,掌握关键能力核心突破四精准翻译句子(一)的全部内容。
核心突破四精准翻译句子(一)—-符合“信”“直”“境",落实得分点一、翻译基本要求:信、达、雅,重在“信”1.信,就是指译文要准确地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漏译,不随意增减。
在平时翻译时,考生做不到“信”的要求,主要表现在漏译、误译和赘译上。
漏译,误译,赘译,就不可能达到“信”这一最基本的翻译标准.边练边悟1指出下面译句存在的漏译、误译现象,体会翻译要“信”的要义。
(1)原句: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我居中国,何遽不若汉!译句:我没有从中原起兵,所以在这里称王;假如我身处中原,怎么比不上汉王!漏译、误译之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漏译了“遽”字,“遽”是“就”的意思。
(2)原句:耕者,不复督其力;用者,不复计其出入。
译句:耕种的人,不再出力;使用的人,不再计算支出与收入。
漏译、误译之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漏译了“督"字。
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文言文阅读分点突破6文言文信息分析与概括简答题课件

【参考译文】 太原城许久攻打不下,东西班都指挥使李怀忠率领军队攻城,战事 都不顺利,被流箭射中,几乎死去。殿前指挥使都虞候赵廷翰,率领各 个禁卫卫士叩头,请求用尽兵力冒死先登城快速击杀敌人。皇帝说: “你们都是我亲自训练出来的精锐将士,全能以一当百,是我用来当亲 信的,共担患难,共享幸福。我宁可得不到太原,哪能忍心驱使你们冒 刀枪之险,走向必死之地呢!”将士们都感动得流下眼泪。
甲午年正月初一,祖父就进入南都,在鹤鸣山读书,日夜不止,患 了眼病,在帏下安静地打坐了三个月。朋友用经书中的考题彼此商量, (考题)一传入他耳中文章马上就形成了,后来再有谈到(考题)的,他就堵 住耳朵不敢听了。参加科举考试,还没有到中午,就写完了文章,文章 分发到一位老教谕房内。老教谕拿自己选取的文章,呈给大主考官李九 我,李九我责骂文章不够好,下令第二次呈上文章,呈上的文章不够优 秀,又一次呈上,到第四次、第五次呈上文章,房中的文章快要送完 了,教谕恼怒地哭泣起来。李公挑选他呈上的文章(发现)少了七卷,询
(4)从“牍落一老教谕房。其所取牍,上大主考九我李公,詈不佳, 令再上,上之不佳,又上,至四至五,房牍且尽已。教谕忿恚而泣,公 简其牍少七卷,问教谕,教谕曰:“七卷大不通,留作笑资耳。”公 曰:“亟取若笑资来!”公一见,抚掌称大妙,洗卷更置丹铅”推断
________(考官的喜好直接决定考试结果。) 【我的作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①考生书法的优劣对考试成绩有影响;②可捐纳 财货进入太学;③考题出自经书;④考官的喜好直接决定考试结果。
人各怀心思,伺机图谋。《左传》有言:‘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的势 力就相对削弱了。’哪如起驾回都,在上党屯兵?让老百姓夏天收取麦 粮,秋天按时收获,这样能使老百姓在徭役上得以宽松,是扫除平定敌 人的好计策,希望您裁夺!”皇帝看了奏章之后非常高兴,又问赵普, 赵普也认为这是对的,于是就让赵普召见李光赞并抚慰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原句:母归,但见女抱庭树眠,亦不之虑。 译句:母亲回来后,只见女儿靠着院中的树睡觉,不再怀疑了。
不
“
达
”
之
处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原句中“不之虑”是个宾语前置句,“之”是动词“虑”
的宾语。译句未译出这个句式特点,既丢掉了得分点,又不符
意译,是指按照原文的大意灵活变通地进行翻译。意译不
拘泥于原文词句,根据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可以采用与原文差 异较大的表达方法。所谓“直译加意译”,就是适当采用意译 的方法。由于文言文句式灵活,省略句、倒装句较多,而且词 类经常活用,有时直译会使句子不通顺或表意不够明确。在这
种情况下,自然不能被原文束缚住,不能机械地采用直译,而
答案
2.达,就是指译文要明白通顺,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述习惯, 没有语病。为此,一些特殊句式需要译成现代汉语句式,适当 增加一些词语使语意更流畅,不得出现病句。硬译是不“达” 的典型表现,翻译固然需要字字句句对应,但也要临场变通、 灵活处理,尤其对那些难理解而靠推断的词语,不能强行翻译。
边练边悟2
指出下面译句存在的不“达”现象,体会翻译要“达”的要义。 (1)原句:遇人一以诚意,无所矫饰,善知人,多所称,荐士为
解析
答案
(3)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 译 文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然而您却害怕、躲避他,怕得太过分了。 _
解析 “畏匿”是两个词,须直译;“恐惧”“殊甚”皆是 同义复词,不必逐一翻译。
解析
答案
(4) 臣自非经过其地,则虽久处官曹,日理章疏,犹不得其详, 况陛下高居九重之上耶?
解析
答案
(2)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译 文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臣活着应当不惜牺牲性命为国出力,死后也要像结草老
人那样报答您的大恩。
解析 “结草”是用典,应把典故意思翻译出来。
解析
答案
(3)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 译 文 :
时名臣者甚众。
译句:(王尧臣)对待别人全都真诚,没有虚假掩饰,善于识人, 常常称道别人,推荐人成为当时名臣的很多。 不 答案 “ 达 ” 之 处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句“推荐人成为当时名臣的很多”结构混乱,应在
“推荐”后加“的”字。
译
文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我假如不是经过那些地方,那么,尽管久居官署,每天 处理公文,尚且不能了解详情,何况陛下深居皇宫禁地呢? 解析 “九重之上”不能直译为“高高的天上”,应意译为
“皇宫禁地”。
解析
答案
4. 翻译中需要意译的多是使用固定词语及修辞方法 ( 比喻、互文、
用典、借代、委婉)的地方。
翻译下列句子,体会意译的特点。 (1)纵一苇之所如。 译 答案 任凭小船随意漂荡。 解析 “一苇”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须把本体翻译出来。 文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六章 专题三
核心突破五 精准翻译句子(一)
——符合“信”“直”“境”,落实得分点
掌握关键能力
翻译基本能力要求
一、翻译基本要求:信、达、雅,重在“信” 1. 信,就是指译文要准确地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 不漏译,不随意增减。在平时翻译时,考生做不到“信”的 要求,主要表现在漏译、误译和赘译上。漏译,误译,赘译,
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文言文中特殊句式须转换成现代汉语
句式,这是“达”的要求。
答案
3.雅,是翻译较高层次的要求。在考试中一般不做要求。 二、翻译基本原则:直译加意译,重在“直译” 直译和意译是翻译的两种基本方法。
直译,就是严格按照原文的词句进行翻译,有一词一句便
译一词一句(个别失去实在意义的虚词除外),而且词句的次序 也不能变动。直译要“一对一”地进行翻译,要竭力保持原文 遣词造句的特点,力求风格也和原文一致。所谓“重在‘直 译’”,就是能够直译的词句,要尽量直译。
应采用意译,使句子语气顺畅,意思明确。意译,多用于一词 或短语的翻译。
边练边悟
3.翻译下列句子,体会“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的翻译原则。 (1)会使辙交驰,北邀当国者相见。
译
文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适逢双方使者往来频繁,元军邀请(我国) 主持国事的人 _ 相见。 解析 注意“辙”的借代义;“北”,对元军的蔑称。此两 处用意译。
答案
(2)原句:耕者,不复督其力;用者,不复计其出入。 译句:耕种的人,不再出力;使用的人,不再计算支出与收入。
漏
译
、
误
译
之
处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漏译了“督”字。“督”,督促,在这里是“被督促”
的意思。
②误译了“计其出入”,应译为“根据收入确定支出”。
就不可能达到“信”这一最基本的翻译标准。
边练边悟1
指出下面译句存在的漏译、误译现象,体会翻译要“信”的要 义。
(1)原句: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我居中国,何遽不若汉!
译句:我没有从中原起兵,所以在这里称王;假如我身处中原, 怎么比不上汉王! 漏 译 、 误 译 之 处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漏译了“遽”字,“遽”是“就”的意思。
解析
答案
(2)诚不自意返吾衣冠,重见日月,使旦夕得正丘首,复何憾哉! 译 文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实在没有料到我能回到宋朝,又见到皇帝、皇后,即使 _ 立刻死在故土,又遗憾什么呢!
解析 译。 “衣冠”“日月”“旦夕”“正丘首”这些词语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