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丝绸之路

合集下载

五年级语文下册《丝绸之路》知识点归纳

五年级语文下册《丝绸之路》知识点归纳

五年级语文下册《丝绸之路》知识点归

《丝绸之路》
1内容中心
文描绘了两千多年前中国与安息古国交流的一幕,说明了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

2重点词语理解
①栩栩如生:形容艺术形象非常生动逼真,像活的一样。

②浩浩荡荡:水势盛大的样子,形容声势壮阔广大。

③五彩缤纷:颜色繁多,非常好看。

④崇山峻岭:高大陡峭的山岭。

⑤美轮美奂:轮,高大;奂,众多。

形容房屋高大华丽。

3注意读音
薄(bó)礼
4重点句
中国使者拱手致谢,高兴的说:“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中国使者这句话明了中心。

这条路使两国人民友好往来进行经济、文化交流。

所以是一条伟大了路。

五年级语文《丝绸之路》说课稿

五年级语文《丝绸之路》说课稿

五年级语文《丝绸之路》说课稿一、说教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丝绸之路》是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属于“历史文化”单元。

本课通过介绍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重要线路、文化交流及其对后世的影响,旨在拓宽学生的历史文化视野,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文化认同感。

在整册教材中,本课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对前面历史知识的延伸,也为后续学习其他历史文化主题打下基础。

教材内容分析:本课内容丰富,主要包括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重要节点、贸易商品、文化交流等知识点。

教材配以插图、地图等辅助材料,帮助学生直观理解。

教学时应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增强课堂的互动性和趣味性。

二、说学情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语文阅读能力和历史知识基础,但对古代丝绸之路的详细历史可能了解不多。

学生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感兴趣,但注意力易分散,需要教师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吸引其注意力。

部分学生可能在理解古代历史概念和文化交流的意义上存在困难。

三、说教学目标目标设定: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丝绸之路的基本概况,包括其起源、发展路线、贸易交流等。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信息整合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代文明的探索兴趣,培养尊重多元文化、促进和平交流的国际视野。

四、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主要路线及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理解丝绸之路对古代及现代世界的影响,以及如何将这一历史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

五、说教法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结合多媒体展示,辅以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以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理解能力。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展示丝绸之路的地图、文物图片、视频资料,帮助学生直观感受历史;准备相关道具,便于角色扮演活动。

六、说学法指导学法指导:1.预习时,鼓励学生查阅资料,初步了解丝绸之路的基本信息。

2.听课时,注意记录关键信息,如重要时间节点、关键人物、文化交流实例。

3.复习时,通过制作时间线或思维导图,巩固所学知识。

五年级语文下册《丝绸之路》课文原文及赏析

五年级语文下册《丝绸之路》课文原文及赏析

五年级语文下册《丝绸之路》课文原文及赏析《丝绸之路》课文原文一座古朴典雅的“丝绸之路”巨型石雕,矗立在西安市玉祥门外。

那驮着彩绸的一峰峰骆驼,高鼻凹眼的西域商人,精神饱满,栩栩如生。

商人们在这个东方大都市开了眼界,正满载货物返回故乡。

望着这座群雕,就仿佛看到了当年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的景象,仿佛听到了飘忽在大漠中的悠悠驼铃声……公元前138年,一个名叫张骞的使者打通了这条陆路交通要道。

从此,这条路线被作为“国道”踩了出来,各国使者、商人沿着张骞开通的道路,来往络绎不绝。

上至王公贵族,下至乞丐狱犯,都在这条路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迹。

这条东西通路,将中原、西域与阿拉伯、波斯湾紧密联系在一起。

经过几个世纪的不断努力,丝绸之路向西伸展到了地中海。

广义上丝路的东段已经到达了韩国、日本,西段至法国、荷兰。

通过海路还可达意大利、埃及,成为亚洲和欧洲、非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友谊之路。

赏析《丝绸之路》是一篇描绘古代丝绸之路历史的文章。

通过这篇文章,读者能够深入了解古代丝绸之路的开辟及其重要的历史意义。

文章开篇以一座古朴典雅的“丝绸之路”巨型石雕为引子,展现了丝绸之路的历史场景。

接着,文章通过叙述张骞出使西域的故事,展现了丝绸之路的开辟过程。

这一部分的描写生动具体,使得读者能够感受到张骞勇敢探索的精神和丝绸之路开辟的艰辛。

在描绘丝绸之路的繁华景象时,文章通过描绘商旅不绝、驼铃声声的生动画面,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的丝绸之路上。

同时,文章也展现了丝绸之路作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促进了各国之间的友谊与发展。

整篇文章语言流畅、生动,叙事清晰,使得读者能够在阅读中感受到丝绸之路的历史魅力和重要意义。

通过阅读这篇文章,读者不仅能够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还能够感受到古代中国人民勇于探索、开拓进取的精神风貌。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2丝绸之路导学案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2丝绸之路导学案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丝绸之路》导学案主备人:覃柳妃复备人:陈清叶锦良程艳芳徐秀清组长审核教导处审批一、学习目标1、认识13个生字。

读读记记“矗立、戎装”等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

抓住主要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西部灿烂的历史,体会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

3、激发起了解西部历史的兴趣,交流有关丝绸之路的资料。

二、学习重难点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丝绸之路的重大作用,激发学生了解丝绸之路和西部历史的兴趣。

三、教学准备1.学生搜集关于“丝绸之路”的资料。

2.教师制作相关课件。

【自主学习我能行】1.掌握下列词语的拼音和含义。

矗立戎装作揖匕首凿井博望侯2.积累四字词并写下来,选择其中2个写一句话吧。

【合作探究】一、快速浏览课文,填写下表,并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1.西域:___时期,人们把今甘肃_____和____以西,即今_____地区和更远的地方,叫做西域。

2西域都护:___________年,政府设___________,总管西域事物,从此___________ 以东、以南地区,包括今_____地区在内,开始______________ 。

通西域第一次:___年,目的:___________第二次:____年,目的:丝绸之路1.基本路线:从出发,经过___________ 、今___________ ,运往,再转运到,又把西域各国的奇珍异宝输入中国内地。

2.汉武帝时还开辟了___________ 。

3.本篇课文先写__________,再写________,最后写_______________。

二、深入理解课文1.“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两件事有什么联系?2.你觉得张骞有什么品质值得你学习?3.材料:“中国的丝绸、铁器,以及许多生产技术,经过这条交通线西传;除了外交使节外,这条道路上商队往来频繁,‘殊方异物,四面而至’,许多外国货物由此进入中国;还有僧侣往来于途,佛教就是由印度经中亚、西域,沿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说明了丝绸之路起到了怎样的作用?【拓展延伸】说说搜集到有关丝绸之路的一些动人的故事。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丝绸之路》教案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丝绸之路》教案

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

2.引导学生体会古代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1.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

2.体会古代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丝绸之路相关的历史资料和图片。

2.学生预习课文,搜集有关丝绸之路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展示丝绸之路的地图和相关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它有什么特别之处?”2.简要介绍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引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丝绸之路》,就是讲述了这条古老而神秘的通道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教师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纠正发音错误。

3.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你对丝绸之路有了哪些新的认识?”三、深入理解课文内容1.分段讲解课文,重点讲解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

2.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难点和重点句子。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情感表达。

四、拓展延伸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丝绸之路对今天的我们有什么启示?我们应该如何传承和发扬这种文化交流的精神?”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搜集的有关丝绸之路的资料和故事,丰富课堂内容。

五、课堂小结1.总结本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

2.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丝绸之路的感想或故事,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板书设计:《丝绸之路》一、历史背景二、历史意义1.商贸往来2.文化交流三、文化价值1.促进东西方文化融合2.传承和发扬文化交流精神教学反思: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

同时,我也注重拓展学生的视野,通过分享资料和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丝绸之路的相关知识。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丝绸之路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丝绸之路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丝绸之路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丝绸之路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

我在此整理了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丝绸之路》课文,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丝绸之路》-原文一座古朴典雅的“丝绸之路”巨型石雕,矗立在西安市玉祥门外。

那驮着彩绸的一峰峰骆驼,高鼻凹眼的西域商人,精神饱满,栩栩如生。

商人们在这个东方大都市开了眼界,正满载货物返回故乡。

望着这座群雕,就仿佛看到了当年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的景象,仿佛听到了飘忽在大漠中的悠悠驼铃声……公元前115年,一个天高气爽的早晨。

在伊朗高原北部,一位身着戎装的将军正在安息国边境守候。

将军骑在高头大马上,身后兵马不计其数。

这浩浩荡荡的大军奉安息国国王的命令,正在迎候远道而来的友好使节。

东方隐约传来一阵阵丁零丁零的驼铃声,士兵们循着铃声望去,远处出现了一支骆驼队,骆驼队前面飘扬着鲜艳的旗帜。

“来了!来了!”安息国士兵欢呼起来。

“列队欢迎!”将军发出了命令。

骑兵迅疾分列两队,一左一右,摆成夹道欢迎的阵势。

乐队奏起了军乐,人群一片欢腾。

中国使者从骑着的骆驼上下来,右手高擎节杖,满面笑容,大步向前走去。

将军翻身下马,立正高呼:“本将军奉命率官兵欢迎大汉国使者!”中国使者抱拳,作揖还礼:“有劳将军远迎。

我是博望侯张骞的副使,谨代表大汉皇帝向安息国国王陛下致敬!”将军还礼表示感谢。

中国使者指着身后的骆驼队,说道:“这是大汉皇帝敬赠安息国国王陛下的一点薄礼。

”只见每峰骆驼的背上都驮着两个大包袱。

打开包袱,各色绫罗绸缎,五彩缤纷。

安息国将军高兴地连连点头,说道:“盼望已久的大汉使者终于到了!我谨代表安息国国王陛下,向大汉皇帝的使者赠礼。

”他把手一招,四名士兵送上两个大礼盒。

打开一看,里面装着许多特别大的鸟蛋,每个足有斤把重。

这是当时中国没有的鸵鸟蛋。

中国使者正要道谢,将军又把手一招,走上两个人来,原来是魔术师。

五年级语文下册《丝绸之路》教案

五年级语文下册《丝绸之路》教案

五年级语文下册《丝绸之路》教案教案:五年级语文下册《丝绸之路》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经济和文化交流的意义。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增强学生的国际视野和文化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重点: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和经济文化交流的意义。

2. 难点: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图片、地图或视频等多媒体展示丝绸之路的风貌,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对丝绸之路的探索欲望。

2. 新课呈现(10分钟)通过多媒体展示引导学生了解丝绸之路的背景知识,解答学生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丝绸之路的重要性和影响。

3. 学习活动一:阅读理解(20分钟)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合作阅读课文《丝绸之路》,并完成相关的阅读理解题目,教师辅导和巡回指导学生的学习。

4. 学习活动二:文化交流(15分钟)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分小组进行相关的讨论和交流,展示课文中提到的各国文化的特点,学生可以参考课文并进行思考,教师做总结和点拨。

5. 学习活动三:写作(25分钟)学生根据学过的知识和素材,自由发挥,写一篇关于丝绸之路的文章。

教师提供写作指南和写作框架,辅导学生进行写作,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注意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6. 小结(5分钟)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小结,并进行相关的回答疑惑和解决问题,进一步巩固学生对丝绸之路的理解。

7. 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相关的作业,如预习下一课文或巩固课外阅读等,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

四、教学过程设计的理由和意义1. 导入部分:通过多媒体展示丝绸之路的风貌,既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加学习的兴趣,又有助于学生对丝绸之路的整体概念形成。

2. 新课呈现部分:通过多媒体展示丝绸之路的背景知识,可以直观地让学生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性,有助于学生对丝绸之路的整体概念形成。

人教版小学语文《丝绸之路》课文原文及赏析

人教版小学语文《丝绸之路》课文原文及赏析

人教版小学语文课《丝绸之路》课文原文及赏析《丝绸之路》原文:很久很久以前,我国的汉朝有一位名叫张骞的使者。

他带着一批人,骑着骆驼,翻过高山,越过沙漠,开辟了一条通往西域的路,这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

在那条路上,商人们载着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货物,一路向西,穿越沙漠,翻过高山,经过草原,到达中亚、西亚,甚至远至欧洲。

而回来的时候,他们又带来了葡萄、石榴、胡萝卜、玻璃器皿等外国的特产。

这条路不仅是一条贸易之路,也是一条文化交流之路。

通过这条路,中国的四大发明——造纸术、火药、印刷术、指南针传到了西方,而佛教、伊斯兰教等外来文化也通过这条路传入中国。

丝绸之路,就像一条闪闪发光的纽带,把东方和西方紧紧地连接在一起,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赏析:《丝绸之路》这篇课文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讲述了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开辟和其在东西方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首先,课文通过描绘张骞出使西域的故事,生动展现了古代中国人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勇气。

同时,这也揭示了丝绸之路开辟的历史背景和艰难过程。

其次,课文详细描述了丝绸之路上的贸易活动和文化交流。

商人们携带的中国商品和带回的外国特产,展示了丝绸之路作为贸易之路的繁荣景象。

而四大发明和外来文化的传播,则体现了丝绸之路作为文化交流之路的重要作用。

最后,课文将丝绸之路比喻为一条闪闪发光的纽带,形象地表达了丝绸之路对于连接东西方、促进东西方交流的重要意义。

这一比喻既富有诗意,又具有深刻的哲理。

总的来说,《丝绸之路》这篇课文以历史事实为基础,通过生动的故事和形象的比喻,让小学生了解了丝绸之路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培养了他们的历史文化素养和国际视野。

同时,课文也寓教于乐,激发了小学生对历史和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丝绸之路》是一篇略读课文。

这篇课文以独特的视角,生动描绘了两千多年前中国与安息古国交流的一幕,再现了西部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说明了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往来的、沟通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

体现了丝绸之路在中西方国家的经济、贸易、文化的伟大的历史意义。

整篇文章结构清晰,语言生动,叙述情节具体,容易激起读者对西部繁荣历史的遐想。

作者首先描写了矗立在陕西西安市的“丝绸之路”巨型石雕,然后由群雕遐想到两千多年前的情形,由点及面由情入理,然后重点描写了汉代张骞的副使与安息国将军在边境上互赠礼品的场面。

展现了两国不同的礼节、文化及经济发展。

在教学这篇课文时,一是让学生了解丝绸之路对历史上东西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和增进各国人民间友谊所作的重大贡献;二是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叙述顺序和表达特点。

三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提高独立阅读课文的能力。

学习目标:
1.认识9个生字。

读读记记“矗立、戎装、守侯、鸵鸟、匕首、贸易、芝麻”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抓住主要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西部的灿烂历史,体会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

3.激发学生了解西部历史的兴趣,交流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体会丝绸之路的重大作用和作者的表达方法,激发了解丝绸之路和西部历史的兴趣。

教学难点是学习过渡段以及文章前后呼应的写作手法。

激发学生热爱西部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引入新课
1.课前同学们都收集了有关张骞出使西域的资料。

你们知道了有关丝绸之路的哪些知识?请拿出来我们做以交流。

2.这篇文章的题目《丝绸之路》,那么看了这个文题,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呢?
预测:(1)什么是丝绸之路?
(2)为什么要开辟丝绸之路?
(2)围绕丝绸之路发生过哪些故事?
……
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把文章读通顺。

2.默读课文,思考:“丝绸之路”是一条怎么样的路?在课文中寻找一句合适的话来说明。

预设:学生可能会找到这些句子:
(1)“商人们在这个东方大都市开了眼界,正满载货物返回故乡。

”── 这是一条运送货物的路。

(2)“望着这座群雕,就仿佛看到了当年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的景象,仿佛听到了飘忽在大漠中的悠悠驼铃声……”── 这是一条繁忙的路。

(3)“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这是一条伟大的路。

(4)“从那以后,一队队骆驼商队在这漫长的商贸大道上行进……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美轮美奂。

”── 这是一条商品流通、文化交流的路。

三、感悟课文,积累语言
学习第1自然段:
1.学生默读课文第1自然段,思考:你从这个自然段中知道了什么?体会到什么?
2.全班交流。

(1)丝绸之路的巨型雕像,矗立在西安市的玉祥门外。

(2)由这幅巨雕,联想到当年丝绸之路的商旅不绝的场面。

(3)抓住精神饱满、栩栩如生、满载货物、商旅不绝等词语想象当年丝绸之路的络绎繁华的场面。

(4)指名读这一自然段。

学习2―13自然段:
1.默读课文2―13自然段,思考以下问题:作者在遐想古丝绸之路上与安息国互赠礼品的那一幕,你受到了什么?丝绸之路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从哪里感受到的,划一划,读一读。

2.学生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

3.全班交流。

根据学生交流情况随机指导朗读,并且让学生明确以下内容:
(1)从“不计其数”“浩浩荡荡”“夹道欢迎”“一片欢腾”等词中,体会安息国欢迎场面的隆重。

(2)从两国使者的互赠礼品的场面描写,体现了这条路是中西方友好的往来之路。

也体现了这是中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之路。

(3)张骞的两次出使西域,奠定了与西域各国的友好往来,使他们能够互通有无,赞扬了丝绸之路,真是一条伟大的路。

(通过这一部分的教学,要让学生想象到丝绸之路的热闹与繁华的场面,感受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


4.指导学生朗读这一部分内容,边读边想象当时那种热闹繁华的场景。

体会丝绸之路的伟大意义。

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
1.读最后一个自然段,体会省略的内容会是什么?
2.这不尽的遐想可能是什么?你也来想象一下,说一说,并写下来。

四、体会写法,品读全文
1.读读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你体会到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在体会一下文章的首尾与中间一部分的联系。

3.再一次品读全篇,感受丝绸之路的伟大历史意义。

五、延伸“丝绸之路”
1.学完了课文《丝绸之路》,你有什么想说的吗?把你想说的写下来。

2.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做一个关于“丝绸之路”的调查小报告,或者搜集资料做一份关于“丝绸之路”的介绍。

六、课后作业
1.朗读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

2.摘抄文中的好词佳句。

3.继续阅读了解历史上与丝绸之路有关的著名人物的故事,并准备讲给同学和父母听。

板书设计:
2*丝绸之路
西域----------------------中国
(商贸、文化交流)
友好往来共同发展
迎接── 见面── 赠礼── 表演
练习设计:
1.请你仿写文中这样的词语。

栩栩如生、()()()()
2.望着这座雕像,我仿佛看到了当年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的景象,仿佛听到了大漠中的悠悠驼铃声。

(1)画出句子中的有关联想的内容。

用────标出。

摹写句子:
(2)望着高高的五星红旗,我仿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你是导游,你能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丝绸之路吗?现在你就带着小朋友走向世界各地,向它们介绍一下。

把你的导游词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资料补充:
张骞与丝绸之路
在古城西安玉祥门外的大庆路上,有一座大型雕塑群:西域人与汉人带着满载丝绸的骆驼商队,正缓缓西行。

这是对张骞开辟丝绸之路,建立丰功伟绩的纪念和歌颂。

公元前1世纪,罗马共和国首脑人物凯撒穿着一件丝绸长袍到剧院看演出。

谁料,他比演员更引人注目,满剧场的人都把眼光盯在这件从来未见过的丝袍上。

当大家知道这是中国生产的丝织品后,又是高兴,又是羡慕。

此后,身着中国丝绸锦绣,成了罗马上层人物高贵和权力的象征。

中国的丝织品是怎样到了欧洲的?这要从张骞出使西域说起(汉代西域指今日河西走廊以西的天山南北及巴尔喀什湖地区)。

张骞(公元前?——前114年),陕西汉中成固(今城固)人,西汉杰出的外交家,“丝绸之路”的开拓者。

公元前138年到119年,张骞奉汉武帝之命,两通西域,开辟了我国和西方的国际陆路交通道路,从此,一条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和今新疆境内,到达中亚、西亚、甚至欧洲的“丝绸之路”也正式开通。

通过这条横贯亚洲大陆古代东西贸易通道,从公元前2世纪到9世纪以丝绸为主的中外贸易往来非常频繁,促进了东西方的文化交流和沿途各地的经济繁荣,特别是对中国蚕桑丝绸技术的西传起了巨大作用。

19世纪末,德国地理学家希特霍
芬首先使用了“丝绸之路”这一名称。

后来在这条通道上陆续出土了中国汉唐各朝的大量丝织品和其它文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