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五年级下册语文《丝绸之路》教案

五年级下册语文《丝绸之路》教案

五年级下册语文《丝绸之路》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1. 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和起源。

2. 掌握丝绸之路的主要路线和经过的地区。

3. 了解丝绸之路对中西方文化交流的贡献。

1.2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地图和图片,描述丝绸之路的路线。

2. 能够列举出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城市和贸易商品。

3. 能够分析丝绸之路对古代中国经济和文化的促进作用。

1.3 情感目标1.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对中国古代文明的自豪感。

2. 培养学生对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兴趣和意识。

3. 培养学生尊重和理解不同文化的态度。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内容《丝绸之路》是一篇描述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课文。

课文从丝绸之路的起源开始,介绍了丝绸之路的路线、经过的地区以及丝绸之路对中西方文化交流的贡献。

课文通过生动的叙述和丰富的细节,使学生能够了解到丝绸之路的重要性和历史价值。

2.2 教学资源课文文本《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的地图和图片相关的历史资料和文献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展示丝绸之路的图片,引发学生对丝绸之路的好奇心。

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听说过丝绸之路吗?对它有什么了解?3.2 课文学习分组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课文的语言和情感。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意义。

3.3 实践活动学生分组讨论,根据课文内容,绘制丝绸之路的路线图。

学生展示自己绘制的路线图,并简要介绍丝绸之路的路线和经过的地区。

第四章:作业与评价4.1 作业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丝绸之路的小短文。

要求学生通过家庭作业,进一步了解丝绸之路对中西方文化交流的贡献,并在课堂上分享。

4.2 评价通过学生绘制路线图和分享家庭作业,评价学生对丝绸之路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通过学生的课堂参与和讨论,评价学生对丝绸之路的兴趣和主动性。

第五章:教学总结5.1 教学反思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参与程度,找出需要改进的地方。

思考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五2023年级下册《丝绸之路》教学设计五篇

五2023年级下册《丝绸之路》教学设计五篇

五年级下册《丝绸之路》教学设计五篇五年级下册《丝绸之路》教学设计1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激发学生憧憬古代文明,喜爱祖国西部的情感。

2.熟悉本课9个生字,积存新词和美丽的句子,搜集、沟通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预习+展现短识储藏:丝绸之路与中西交通公元前138年,张骞奉汉武帝之命出访大月氏,中途遭匈奴拘留,至公元前126年方归。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再派张骞西去联络伊犁河流域的乌孙,同时分派副使赴大宛(今费尔干纳盆地)和康居(约在今巴尔喀什湖与咸海间)、大月氏(阿姆河中上游)、大夏(巴克特里亚)、安眠(帕提亚)、身毒(天竺)各国。

司马迁《史记·大宛传》称他的两次出访为凿空,其意是他第一次走通了前人未曾开通的道路。

从公元前2世纪开头,在我国西汉时期,据《汉书·地理志》记载,丝绸之路已有南北两道。

公元3世纪以前,天山以南两道,以南道较为富强。

公元3世纪至5世纪,两晋南北朝时期,以天山以北的通道最为兴盛。

据《汉书·地理志》记载,汉代还有一条通往西方的海上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与中西贸易*除出口大量丝绸之外,还输出铁器、镍、珍贵金属、铜器、漆器、杏桃和甘蔗等到中亚、西亚直到罗马。

*从中亚以西输入毛织品、玻璃、宝石、玛瑙、香料和化装品,特殊重要的是从大宛输入汗血马、天马;中亚各国的葡萄、苜蓿、蚕豆、石榴、番红花、芝麻、胡萝卜和黄瓜等植物,都传到*。

从西域和伊朗传入*的,还有箜篌、琵琶、筚篥等乐器及绘画、雕刻、图案设计等技艺。

安眠和罗马的毛织品、玻璃也源源东来。

丝绸之路与中外友好丝绸之路开通之后,*与中亚、西亚和南欧各地各民族友好往来绵亘不绝,日益亲密。

一、导入出示丝绸之路的相关风景图片,配乐介绍:丝绸之路在《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被称为是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复无水草的蛮荒之路,可是自汉代张骞冒死开拓之后,这条坎坷荒僻的道路上却消失了队队商旅,悠悠驼铃。

五年级下册语文《丝绸之路》教案

五年级下册语文《丝绸之路》教案

五年级下册语文《丝绸之路》教案五年级下册语文《丝绸之路》教案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五年级下册语文《丝绸之路》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五年级下册语文《丝绸之路》教案1教学目标:1、了解丝绸之路的来历及其开辟的意义,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2、运用金钥匙介绍的方法默读课文,为复述课文做准备。

3、通过理解,体会过渡段的运用。

教学重难点:通过对丝绸之路的来历及其开辟意义的了解,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教学准备:教师:课件、相关资料学生:收集资料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你知道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一些什么路?在20xx多年前,一位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就为我们开辟了一条千古不朽、享誉世界的路——丝绸之路。

(板书课题)2、释题,读“金钥匙”,用金钥匙的方法说说你想了解丝绸之路的哪些问题?(老师板书:什么叫丝绸之路?为什么要开辟丝绸之路?是怎样开辟的?有什么意义?)3、浏览课文,看看这些内容都在文中的哪些自然段在讲。

二、学习课文1、课文中哪一个自然段在告诉我们丝绸之路是一条什么样的路?默读。

(学生交流,课件出示第4自然段。

)2、你对丝绸了解多少?学生谈收集的资料。

(可结合学生带来的丝绸直观感受)课件展示(看到这么华丽的丝绸,你想说些什么?,瞧,罗马帝王身着丝绸的高贵)3、丝绸不仅在中国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在世界上也有很高的知名度。

浏览课文,看看文中哪些自然段在写丝绸在世界上也有很高的知名度?4、默读1、2自然段,找出能体现中国丝绸在国外有很高的知名度的词语和句子。

(交流:“目瞪口呆”“赞不绝口”……“最时髦”“最讲究”“最珍贵”“和黄金等价”……)5、此时,作为丝绸发源地的中国子孙,你的心情是怎样的?读出这种骄傲的语气。

(二)学习第3自然段。

1、欧洲的罗马帝国在我们国家的什么位置?(课件展示地图)2、去罗马帝国的路到底是一条什么样的路?文中哪一个自然段在讲?(女生读,男同学思考:找出一个词语概括路的特点,你是如何体会到的?课件展示地图,段落,理解这条路环境恶劣,充满艰辛与危险。

五年级语文下册《丝绸之路》教案

五年级语文下册《丝绸之路》教案

五年级语文下册《丝绸之路》教案教案:五年级语文下册《丝绸之路》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经济和文化交流的意义。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增强学生的国际视野和文化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重点: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和经济文化交流的意义。

2. 难点: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图片、地图或视频等多媒体展示丝绸之路的风貌,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对丝绸之路的探索欲望。

2. 新课呈现(10分钟)通过多媒体展示引导学生了解丝绸之路的背景知识,解答学生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丝绸之路的重要性和影响。

3. 学习活动一:阅读理解(20分钟)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合作阅读课文《丝绸之路》,并完成相关的阅读理解题目,教师辅导和巡回指导学生的学习。

4. 学习活动二:文化交流(15分钟)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分小组进行相关的讨论和交流,展示课文中提到的各国文化的特点,学生可以参考课文并进行思考,教师做总结和点拨。

5. 学习活动三:写作(25分钟)学生根据学过的知识和素材,自由发挥,写一篇关于丝绸之路的文章。

教师提供写作指南和写作框架,辅导学生进行写作,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注意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6. 小结(5分钟)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小结,并进行相关的回答疑惑和解决问题,进一步巩固学生对丝绸之路的理解。

7. 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相关的作业,如预习下一课文或巩固课外阅读等,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

四、教学过程设计的理由和意义1. 导入部分:通过多媒体展示丝绸之路的风貌,既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加学习的兴趣,又有助于学生对丝绸之路的整体概念形成。

2. 新课呈现部分:通过多媒体展示丝绸之路的背景知识,可以直观地让学生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性,有助于学生对丝绸之路的整体概念形成。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优秀11篇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优秀11篇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优秀11篇丝绸之路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认识本课的12个生字,学写8个字;参照“我的词语库”自主积累好词好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我国古代灿烂的。

文化。

3.通过读文,知道张骞是怎样开辟丝绸之路的。

[教学重点与难点]1.自主识字写字。

2.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

[教学准备]师:查找与丝绸之路有关的资料;中国地图。

生:搜集阅读有关丝绸之路的资料。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初读课文: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板书课题。

2.教师范读课文。

1.学生自由轻读课文,画出生字词拼读。

2.生字词正音。

二、自主识字: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选择喜欢的识字方法自主识记生字。

2.汇报交流:①检查字音。

②疏通难字。

③扩词比赛。

3.巩固识字。

1.读准音,记清形,组组词。

开火车游戏。

2.交流记忆方法,集体解决难字。

3.字、词游戏;生字回文。

三、指导书写: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认一认。

2.记一记。

3.说一说。

4.看一看。

5.写一写。

1.认读会写字8个。

2.自主观察汉字,记忆字形。

3.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4.观察教师范写难字。

评议。

5.独立练习书写。

共同评议。

四、分层作业:1.认读生字和词语;把生字漂漂亮亮地写一写。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充实“我的词语库”。

第二课时一、复习巩固生字词语。

二、导入: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交流与丝绸之路有关的话题。

2.板书课题。

1.畅所欲言。

2.读题。

质疑。

三、感悟课文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2.细读感悟课文。

①出示自读提纲,自读交流。

②结合找出的句段进行朗读训练。

③想象说话——朗读指导。

3.出示与西域地理环境有关的图片或推荐影片。

1.选择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默读课文,画出描写自然条件艰苦的句子读一读。

3.想一想:张骞是怎样克服困难开辟丝绸之路的?4.练读;范读;互读;评读。

张骞受到哪些屈辱?逃出来遇到哪些困难?5.欣赏感受。

五年级下册《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2篇

五年级下册《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2篇

五年级下册《丝绸之路》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认识“矗凹”等七个字词。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说出这条路被称为“丝绸之路”的原因,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让学生采用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学会收集、整理、加工信息,能从网上查阅关于丝绸之路的其他知识,能用简洁的话介绍,从而培养他们的信息素养及语言组织、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丝绸之路的重要意义教学难点丝绸之路的价值课前准备教师准备:挂图学生准备:搜集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1.导语:有一条路,东起我国的汉唐古都长安,向西一直延伸到罗马。

这条路,承载了无数的骆驼与商旅;这条路,传播了东方的古老文化;这条路,传承了东西方的友谊与文明。

它是东西方文明交往的通道。

今天,让我们一起随着一座古朴典雅的巨型石雕,穿越时空的阻隔,一起走近──丝绸之路。

2.齐读课题。

3.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学生自由提问,板书比较主要的问题。

如:为什么称作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有什么价值或意义?对于比较简单的问题可由学生互相解答)4.带着同学们的问题,读一读课文,看看能否在文中找到答案。

二、检查预习情况1.选择一种你最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你特别喜欢的地方,或者读得不太通顺的地方多读一读。

2.和同学交流一下你最喜欢的部分,读给他听一听,如果能说说理由,就更好了。

三、阅读课文,交流体会(一)体会丝绸之路东西方物质文化交流的价值。

1.出示句子:“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

”2.读读这个句子,你体会到了什么?3.你是怎样理解“联系”这一词语的。

文中描写“我们”是怎样“联系”的?4.再读文章,用笔勾一勾你认为有价值的地方。

5.集体交流(预设:学生会找出中国使者和安息国互相交流的地方。

找到中国使者为安息国带去了“绫罗绸缎”,而安息国则将自已国家的”驼鸟蛋”,以及特色文化“魔术”、“杂技”等献给了中国。

如果个人学生没有找到,可以再讨论)(二)体会丝绸之路在东西方精神文化交流方面的作用。

丝绸之路教案设计(精选8篇)

丝绸之路教案设计(精选8篇)

丝绸之路教案设计(精选8篇)丝绸之路教案设计第1篇知识与能力:通过动手绘制丝绸之路的示意图,了解丝绸之路的概貌。

了解我国古代丝路的线路、交流的内容,及其在古代经济、文化交流中所起的巨大作用;对照古代丝路,了解当代亚欧大陆桥在各国交流中的优势。

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能够分析出图中包含的信息,并能将书本中的信息转化到图上;通过对古代丝路和现代亚欧大陆桥的学习,逐步具备对比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丝路的美丽风光,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树立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丝绸之路教案设计第2篇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丝绸之路的来历及开辟的意义。

教学过程一、板题示标。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2课《、丝绸之路》(板书)请看目标。

二、第一次“先学后教”(初读课文,扫除生字)1、师:怎么实现目标呢?首先,请同学们轮读课文,比谁能读准字音,声音响亮,语速适中。

XX你先读。

其余同学认真听,发现有错的地方,请举手帮助纠正。

学生轮流朗读,有错即停,教师板书学生读错的字于黑板左侧。

请其他同学更正。

(若学生声音响亮,则表扬:好,声音响亮,请坐。

若学生声音小,即停,说:“哪个同学能声音响亮,请举手?”若学生读书速度快,老师则范读一两句或说:“哪个同学能比他读得慢,请举手?”)指名读,生纠错,师板书。

三、第二次“先学后教”(二读课文,读流利)师:生字都认识了,老师相信大家能把课文读得既正确又流利。

赶紧开始练习,3分钟后,我们来比赛。

1、生练读。

师:时间到,谁敢来读?要求:读的时候,吐字清晰,声音响亮。

2、指名读。

3、生评议(是否流利上去评)(指后进生朗读,读得不太好的由中等帮忙,如还读不好的,可由优等生进行范读)4、如学生在读的过程中确实读不好的,教师可范读。

四、第三次“先学后教”(再读课文,分段)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给课文分段,并写出段意。

(5分钟后,比谁写得好!)1、生自学,师巡视。

五年级下册《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3篇

五年级下册《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3篇

五年级下册《丝绸之路》教学设计篇3预习提示:1、自读课文,把课文读准确、读流利。

2、自学生字、生词。

教学目的:1、了解我国古代丝路的线路、交流的内容,及其在古代经济、文化交流中所起的巨大作用;对照古代丝路,了解当代亚欧大陆桥在各国交流中的优势。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能够分析出图中包含的信息,并能将书本中的信息转化到图上;通过对古代丝路和现代亚欧大陆桥的学习,逐步具备对比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感受丝路的美丽风光,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树立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准备:挂图、录像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的:1、了解我国古代丝路的线路、交流的内容,及其在古代经济、文化交流中所起的巨大作用;对照古代丝路,了解当代亚欧大陆桥在各国交流中的优势。

2、通过对古代丝路和现代亚欧大陆桥的学习,逐步具备对比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今天上课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样好东西,想和同学们一起分享一下。

(西游记视频展示)。

刚才的镜头大家都很熟悉,对,是《西游记》。

会唱的同学一起唱,不会唱的同学一起把拍子打起来!唐僧“西天取经上大路”,“大路”指的是什么路呢?(丝绸之路)。

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主题──丝绸之路,那么今天的丝绸之路是怎么样的呢?我们先来领略一番丝路的风光。

在欣赏的同时,想想丝路风光留给你什么样的感受?(美,西域风情,荒漠……)是啊!到处是沙漠,戈壁,但昔日这儿却延伸着一条繁华的丝绸之路。

这么具有西域风情,沙漠风情的丝绸之路是由谁来开辟的呢?(一)丝绸之路的开辟1、如此具有西域风情的丝绸之路是由谁开辟的呢?(汉,张骞)汉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幻灯)。

他告别当时的汉武帝,一路西行,出使西域。

现在就让驼铃声带领我们重温这段历史吧!(录像)正是有张骞这样的先行者,才开通了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

这条丝路的线路到底是怎么样的呢?同学们请看地图。

(二)丝绸之路的线路(出示)这是一张丝绸之路的线路图,请找到丝路的起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运用“金钥匙”介绍的方法默读课文复述课文。

2、技能目标:掌握要求会写、会认的16个生字;通过反复读文,体会过渡段的作用,并学习运用这一写法。

3、认知目标:了解丝绸之路的来历及其开辟的意义,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教学重难点
学习复述课文;了解张骞被称为外交家、探险家的原因。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交流资料,引入新课。

1、板书课题并提问:读了课题你有哪些疑问?
2、交流有关丝绸之路资料。

知道有关丝绸之路的哪些知识?请拿出来我们做一交流。

(1)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2)全班交流,各组互相补充,教师随机给予评价,对认真搜集资料的学生给予鼓励。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

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遇到不认识的字,自己用学过的方法解决。

2、读后交流:读了课文,你都知道了些什么?
3、检查学生读文情况。

指名逐自然段朗读:要求字音准确、声音洪亮。

(其余学生认真倾听,听后根据要求评议。


三、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感悟课文内容,积累课文语言。

学习第1、2自然段:
1、学生默读课文第1、2自然段,思考:你从这两个自然段中知道了什么?体会到什么?
2、全班交流。

随机指导学生明确以下问题:
(1)中国的丝绸在国外有很高的知名度;
(2)外国人把中国称之为“丝绸之国”;
(3)从“目瞪口呆”、“赞不绝口”等人们的神态表情中能体会到中国的丝绸是多么的绚丽夺目,使人惊讶、赞叹……
(4)齐读这两个自然段,再次体会我国丝绸在国外有很高的知名度。

学习3―7自然段:
1、默读课文3―7自然段并思考以下问题:张骞在开辟丝绸之路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你从哪儿能体会到?
2、学习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

3、全班交流。

根据学生交流情况随机指导朗读,并且让学生明确以下内容:
(1)从“交通不便,没有公路,没有汽车和飞机……”能看出张骞开辟丝绸之路困难重重;
(2)从“日夜兼程”能体会出张骞为开辟丝绸之路不辞辛劳;
(3)从“他耐心地、不露声色地等待着、准备着”,“忍受着炎热和干渴的煎熬……”,“历尽千难万险,出使西域十三年”等语句中,体会到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坚定信念以及他的深深的爱国情怀。

(4)从“张骞向汉武帝介绍了西域各国的方位、人口、兵力、风俗、物产、相互关系以及对汉朝的态度”中我们能感受到张骞此行虽历尽艰辛,却也收获颇丰。

4、指导学生认识过渡段并体会过渡段的作用。

(1)自读第四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的前三句话和哪一自然段的意思联系紧密?
(2)全班交流:和第三自然段意思联系的紧密。

第三自然段最后一句话是疑问句“中国丝绸究竟是怎样运到欧洲去的呢?”第四自然段前三句话回答并解释了这个问题。

(3)设计提问:第四自然段最后一句话讲了什么?和下面几个自然段有什么关系?
(4)全班交流:最后一句话点出张骞为开辟丝绸之路献出了毕生的精力,后面几个自然段则讲了开辟的过程。

教师小结:第四自然段巧妙地把开辟丝绸之路的意义和开辟丝绸之路的过程衔接起来,即前半部分讲的是上面一个自然段的内容,后半部分则和下面自然段的内容有关,我们把这样的自然段称之为“过渡段”,它就像一座小桥,把前后的自然段连接了起来,所以我们说过渡段的作用是承上启下。

(5)齐读3―5自然段,体会过渡段的作用。

学习第8自然段:
1、默读第八自然段并思考:丝绸之路的作用是什么?请用――画下来。

2、全班交流:丝绸之路的作用――成为促进亚欧交流和人类文明发展的纽带。

3、齐读这一自然段,再次明确丝绸之路的作用。

三、情感升华。

教师出示资料《张骞与丝绸之路》。

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张骞是位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

四、布置作业。

1、复述课文。

2、课外摘抄有关“路”的名言警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