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优秀教案

合集下载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案2023-2024学年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案2023-2024学年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过渡:通过诗句可以看出西域的荒凉遥远,那为什么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呢?
出示表格,让学生阅读课本,完成张骞出使西域的表格内容。
时间
目的
结果
第一次
第二次
在完成表格的基础上,出示材料,提出问题:你如何评价张骞?请用史实支持你的观点。
完成课本上69页的材料研读题
内容三:对西域的管理
提出问题:1、张骞通西域后,西汉管理西域的机构叫什么?设立的时间、职能是什么?有什么意义?
板书设计:一、寻访丝绸之路
1路线
2作用
二、探寻”丝绸之路“的来源—张骞出使西域
1第一次出使西域
2第二次出使西域
三、对西域的管理
1西汉对西域的管理
2东汉的西域的经营
教学反思:这节课采取了先探寻丝绸之路,然后再寻访丝绸之路的来源—张骞出使西域的方式进行授课的,目的就是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也是历史课堂教学方面的一种尝试,通过课堂上学生的反应和课堂的氛围可以看出效果还不错。
古代丝绸之路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营造和谐融洽的人文环境,使“一带一路”成为文化交流之路、文明对话之路,说明古代丝绸之路对深化“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意义,说明历史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懂得学以致用,同时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家国情怀)
本课重点
张骞出使西域、 丝绸之路
本课难点
丝绸之路在中外交往中的作用
教学方法
探究法、讲授法、小组合作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导课:出示一个活动和填空成语,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说明丝绸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商品,那么以丝绸为代表的中国商品是怎样从中国运到西方的呢?这就是通过一条丝绸之路,也就是我们学习的内容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 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 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是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的第14课。

教材主要介绍了丝绸之路的起源、经过和影响。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丝绸之路在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以及它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古代文明和社会制度有一定的了解。

但对于丝绸之路的详细内容和影响,可能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和分析丝绸之路的重要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丝绸之路的起源、经过和影响,掌握丝绸之路的基本史实。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自豪感,增强学生对民族团结和共同发展的认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丝绸之路的起源、经过和影响。

2.难点:丝绸之路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视频等资料,为学生创造直观的学习情境。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历史图片、地图、视频等资料。

2.设计好学习任务和问题,准备好教学课件。

3.安排好课堂讨论的时间和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丝绸之路的地图和图片,引导学生直观地了解丝绸之路的走向和重要性。

同时,提出问题:“你们认为丝绸之路在当时的作用是什么?”2.呈现(10分钟)呈现丝绸之路的起源、经过和影响。

通过讲解和展示相关的历史资料,让学生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路线以及它对中西方经济、文化、政治的影响。

3.操练(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人扮演一个角色,如商人、使者、工匠等,模拟丝绸之路上的交流情景。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案)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案)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案)《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原因、丝绸之路的开辟影响 2.过程与方法利用视频、图片、文字资料等各种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在我国经济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通过学习张骞、班超为报效祖国,勇于冒险的精神,强化爱国思想和开拓进取意识。

【教学重点】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学难点】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交流【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视频【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出塞》唐·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二、新课学习张骞通西域教师:汉代人们把今天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现在新疆和更远的广大地区,称为西域。

多媒体展示图片教师:张骞出使西域的原因是什么?学生:西汉初年的西域,小国林立,受到匈奴的控制和奴役。

大月氏被匈奴驱赶,不断向中烟发动进攻,使汉王朝十分被动。

教师:大月氏面对匈奴的控制和奴役,匈奴不断向中原进攻对当时中原统治有很大的威胁,当时的皇帝怎么做的?学生:下诏招贤令教师:我大汉王朝,经历几代先皇的休养生息,现民殷国富,兵强马壮。

吾皇雄才大略,志在四方,为保境安民。

彻底根除匈奴之患,拟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

现招募有胆识、果敢忠义之人,代表大汉王朝出使大月氏。

事成之后,赏良田美宅、黄金百两。

如有勇者,速来报名,钦此!教师:结合文章找出重点内容?教师: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时间是什么时期?学生:公元前138年教师:此次出使西域的目的是什么?学生: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教师:张骞曾两次被匈奴抓住,被扣留了十多年,但他仍坚持完成使命。

他的这种精神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学生:成功者具备的素质:有胆、有识、有行、有恒。

学生:高度责任感,神圣使命感,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中国人的坚贞不屈精神。

部编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部编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部编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以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兴衰为线索,展现了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画卷。

本课主要内容有: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国与中亚、西亚和欧洲的经济文化交流;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促进了佛教文化的交流。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古代丝绸之路的详细内容及其历史意义还需进一步引导和讲解。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能够结合地图,了解丝绸之路的路线和地理位置,同时对其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更深入的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丝绸之路的开通过程,掌握其主要路线和地理位置,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往中的重要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自豪感,增强对民族团结和共同发展的认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丝绸之路的开通过程及其在中外交往中的作用。

2.难点:丝绸之路对古代中国经济、文化、宗教等方面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视频等资料,营造直观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设置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图片、地图、视频等教学资料。

2.设计好针对性的问题,用于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3.准备好PPT,清晰展示丝绸之路的路线和地理位置。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资料,简要介绍丝绸之路的背景和意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利用PPT展示丝绸之路的路线和地理位置,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其走向。

3.操练(10分钟)学生自主学习教材内容,了解丝绸之路的开通过程及其在中外交往中的作用。

教师在此过程中提供必要的引导和帮助。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优秀教案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优秀教案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记住西域地理范围,用表格的方式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概况(包括目的、出发时间、结果)。

2.能够正确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丝绸之路示意图”和“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初步掌握识别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

3.了解西域都护的设置、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外交流等基本史实。

4.能够正确认识张骞在中外民族交往中的作用和丝绸之路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的地位,培养学生全面认识、思考历史现象内在联系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情景的假设和材料、图片展示,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习张骞的报复、持之以恒,敢于冒险的精神,认识国家统一与中外交流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教学难点: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相关的课件及资料图片,发给学生预习指导,指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自主学习。

四、教法学法
本课主要采用合作探究式教学方法,分组搜集有关资料并在课堂上展示,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五、教学过程:。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案-经典教学教辅文档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案-经典教学教辅文档
本课触及中国的边疆成绩。历史证明,新疆和南海诸岛及相关海域都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同时,随着“一带-路战略的提出,丝绸之路如今具有强烈的理想意义。
教学重点
张骞通西域的背景、经过与意义;丝绸之路的路线。
教学难点
丝绸之路开通的意义。
教学资源
(1)教育部组织编写: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年6月版
(1)提出成绩:考虑陆路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有何异同?(2)了解陆路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的路线不同、商品不同和意义相反(3)引导先生了解陆路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在地图上的具体路线。
经过比较陆路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异同加深先生对知识的记忆。
3、重点讲授丝绸之路的意义。
(4)提出成绩:为甚么丝绸之路的开辟有着如此深远的意义?(5)侧重分析丝绸之路对于东西方经济文明交流的桥梁作用。
5、张骞出使西域的过程。
6、张骞出使西域遇到的种种困难。
(9)经过播放视频,辅助先生了解张骞出使西域的过程。
(10)提出成绩:张骞出使西域遇到哪些困难?
使先生了解张骞出使西域的过程培养先生观看视频学习的能力和提炼信息总结信息的能力。
7、张骞打败困难的缘由与表现的精神。8、张骞出使西域的意义。
(11)提出成绩:张骞能够打败重重困难的缘由是甚么?(12)提出成绩:表现着哪些精神?(13)提出成绩:张骞出使西域有甚么样的意义?
3、张骞通西域的历史背景。4、张骞出使西域的真实目的。
(6) 提出成绩:张骞出使西域的背景是甚么?(7)提出成绩:张骞出使西域的真实目的究竟是甚么?(8)简单介绍大月氏与匈奴直接的血海深仇,并指点先生对“大月氏"进行注音。
带领先生简单回顾西汉建立之初的局面和对匈奴的政策,从而引导先生考虑张骞出使西域的真实目的。

教学设计4: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教学设计4: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课程标准】通过“丝绸之路”的开通,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张骞两通西域的史实;丝绸之路的开通、路线及意义;培养学生分析比较能力,正确认识丝绸之路在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情境的创设和材料及图片的展示,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内容,学习张骞的抱负,持之以恒、敢于冒险的精神;认识到国家统一与中外交流的重要意义。

【学习重难点】重点: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难点: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学习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展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于2017年5月14日至15日在北京举行,习近平主席将出席高峰论坛开幕式,并主持领导人圆桌峰会。

高峰论坛是“一带一路”提出3年多来最高规格的论坛活动,是2017年中国重要的主场外交活动,对推动国际和地区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丝绸之路再度进入世界视野。

问题:它是一条怎样的路?为什么中国政府要下大力气推动一带一路建设。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悠久的历史,共同见证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展示:一、张骞通西域1.西域的地理概念西域:汉代人把今天甘肃阳关和玉门关以西,也就是现在新疆和更远的广大地区称作西域。

2.张骞的出使西域材料一问题:请你发挥想象,根据上图设计一段张骞与汉武帝的对话。

生试说。

材料二探究: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历时13年,历尽艰险,张骞有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提示:学习他有胆、有识、有行、有恒,不畏艰险,勇于开拓,面对困境仍矢志不渝的坚强意志。

学习他威武不屈、贫贱不移的高尚品质。

问题:比较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情况第一次第二次时间目的匈奴的力量结果问题:张骞出使西域的意义?答案提示:促进了中国和西方经济文化交流。

开通了著名的“丝绸之路”。

张骞可称之为中国走向世界的第一人。

展示:二、丝绸之路1.陆上丝绸之路问题1:为什么称为“丝绸之路”?生说:在这条路线进行的贸易中,中国输出的商品以丝绸最具代表性。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案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案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目标】1.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丝绸之路、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等基本史实。

2.通过对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和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的认识,培养全面的认识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3.通过张骞为报效祖国,不屈不挠,勇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强化爱国思想和开拓进取的意识。

【学习重点】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学习难点】如何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学习过程】第一板块:丝路沧桑——汉通西域学生阅读课本,找出西域的地理位置。

播放《汉武大帝》中,汉武帝在承明殿接见张骞的视频。

根据视频,提出问题:1.手持汉节的张骞衣衫褴褛,这说明了什么?(可根据视频中张骞的回忆和当时西域的恶劣环境)他的哪些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学习张骞忠于祖国的献身精神和不畏艰险、锲而不舍、勇于开拓的顽强斗志2.张骞出使西域本意是为了寻找盟友夹击匈奴,屡遭坎坷,受尽磨难,但未能完成使命,抱恨而归,那么张骞此行岂不是劳而无功?①张骞出使西域熟悉了西域的地理环境和风土人情,中国从此才了解到西域各国的情况,开始了与西域各国的友好往来,最终形成了中央政府对西域地区的政治管辖,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从此,新疆地区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②促使了丝绸之路的全线贯通和空前繁荣。

第二板块:丝路花语——丝绸之路1.请根据上图,写出丝绸之路的路线。

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西亚---欧洲2.材料一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国的友好使节出使西域乃至更远的国家时,往往将丝绸作为表示两国友好的有效手段。

并且丝绸的西传也少许改变了西方各国对中国的印象。

此外,葡萄、核桃、胡萝卜、胡椒、胡豆、波菜、黄瓜、石榴等的传播为东亚人的日常饮食增添了更多的选择。

西域特产的葡萄酒经过历史的发展融入到中国的传统酒文化当中。

商队从中国主要运出铁器、金器、银器、镜子和其他豪华制品。

运往中国的是稀有动物和鸟类、植物、皮货、药材、香料、珠宝首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记住西域地理范围,用表格的方式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概况(包括目的、出发时间、结果)。

2.能够正确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丝绸之路示意图”和“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初步掌握识别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

3.了解西域都护的设置、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外交流等基本史实。

4.能够正确认识张骞在中外民族交往中的作用和丝绸之路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的地位,培养学生全面认识、思考历史现象内在联系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情景的假设和材料、图片展示,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习张骞的报复、持之以恒,敢于冒险的精神,认识国家统一与中外交流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教学难点: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相关的课件及资料图片,发给学生预习指导,指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自主学习。

四、教法学法
本课主要采用合作探究式教学方法,分组搜集有关资料并在课堂上展示,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五、教学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