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线踏勘地层划分年表

合集下载

地层年代顺序表

地层年代顺序表

地层年代顺序表地层年代顺序表是地质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研究地质历史演变时的重要参考。

它根据地层的演化、形成和历史信息,以及相应的年代信息,把地质时代的时间顺序列出来。

它可以用来帮助地质学家分析地质历史演变,以及研究古生物在演化中的特征。

地层分割按照地层时代顺序指的是地层形成过程中,不同层次和结构在时间上的出现顺序。

例如,沉积岩层中的原层、混合层和改造层。

地层形成过程是指地层进行分层、空间划分、改造和变形的过程,这些过程可以分解为不同的时间段,而这些时间段就是地层年代顺序表中列出的时间段。

地层的年代可以通过地层的岩石和地化特征,以及地层中的生物化石,来进行确定。

此外,经过精确的实验测试,如测定放射性元素的衰变速率以及放射性元素的比率,也可以用来确定地层的年代。

通过地层年代顺序表,可以更好地了解地壳演化过程中发生的构造运动与地质变化,以及地质动力学和地质物理过程。

比如,地震活动可以分析出来,这有助于地质学家了解活动构造带的形态特征、发育阶段和发展趋势,以及局部的特殊特征,例如山脉、山谷和盆地。

此外,通过地层年代顺序表,可以对古生物的特征及其随时间演化的变化作出解释。

例如,地层年代顺序表可以帮助研究人员确定某个物种保存于特定地层的年代,进而推测出该物种可能出现的具体时间点。

这在研究古生物演化及物种分类时具有很大的意义。

在地质勘探领域,地层年代顺序表也是非常重要的。

例如,石油勘探需要对地层的年代进行精确的鉴定,以帮助勘探人员确定潜在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

此外,地层年代顺序表也可以用来判断地层层序结构,从而为勘探和开采提供科学依据。

总之,地层年代顺序表是地质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横贯地质学的领域,对地质学家和勘探研究人员具有重要意义。

它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地质史、构造演化以及古生物等重要问题,从而提高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地质工程勘察地层划分规律

地质工程勘察地层划分规律

工程地质勘察中地层的划分我们在勘察中经常要将地层划分,本人给你谈谈各自划分的原则:冲积为主的地层:首先遵循上细下粗的划分原则;其次根据地方习惯寻找大层, 状态\力学性质为主去分1.先定名,按定名分成大类,然后再根据物理力学性质细分,颜色一般反应成因的不同,进而物理力学性质也不同.在现场分层时,颜色\结构\包含物\夹层等都是好的分层依据2.土层的划分首选应考虑土的成因,残积和冲积的就不能划为一层,其次是土的类型,粘性土中也要分粘土和粉质粘土,再次是状态,硬塑和可塑的一般不能划在一层,除非是受其它因素影响且被影响部分比例很小,颜色是个最不重要的因素,如果成因、类型、状态都一样,如冲积成因的砖红和褐黄色的硬塑粘土那就应该划为一层,不应再分开,因为成因、类型、状态都一样,其强度是没有什么分别的,对于工程建设来说,细分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3.大致看看持力层选择在什么地方,然后根据状态,力学性质上细下粗划层,一般来说同一种土如果厚度较大时就要根据颜色夹杂物把它细分4.土层的划分首选应考虑土的成因\其次是土的类型,再次是状态,颜色在确定成因时,有很大的作用.状态和成因关系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在工程上,关键是把物理力学性质相同的土划为一层,性质不同的土要分开,这是根本.5.主要根据土体原位测试数据和室内试验来划分,我一般以力学性质为主,颜色为辅助.当然了不同地方分类有差别,还是要靠经验.6.颜色代表沉积环境,状态代表性状、工程性质。

个人认为:根据颜色分大层、根据状态分亚层7.本人觉得首先要看场地所处的区域,根据区域地质年代、成因特征进行大体划分;然后根据当地习惯,把握好标志层特点进行划分;在根据勘察目的,若是建筑、路桥勘察,自然是从力学角度考虑,寻找合适的基础持力层,那么主要按照状态进行划分,而把颜色、局部结构放在后面考虑。

地层层序表

地层层序表
界 系 统 组 (阶) 段 岩性组合特征及地震反射层 厚度(m) 上部紫红色、棕红色泥岩,紫红色中粒砂岩、硬砂岩(成分主要为安山岩粗碎 屑);下部紫红色、杂色砾岩、含砾砂岩(砾石成分为正长斑岩、安山岩、凝灰 岩等岩石的岩块,杂基胶结)和紫红色页岩、灰绿色粉砂质页岩互层。 工程故障提示 地质录井工作提示
下统 ∈1
馒头 组
90-150
太 古 界 Ar
泰山 群
Arst
>660
油质轻,深层可能为凝析油 气藏。注意观察油气显示和 岩屑,必要时进行中途测试
制表人:陈寿康
制表日期:一九九九年十二月二十八日
下 古 生 界 PZ1
凤山 组
100-110 灰色、深灰色泥质白云岩、结晶白云岩夹竹叶状灰岩、蓝灰色灰岩。 50-100 40-60 灰色、灰白色结晶状灰岩,中部有绿色页岩夹结核状灰岩、竹叶状灰岩(对比标 志层),底部赤褐色灰岩,含海绿石碎粒。 浅灰黄、绿色页岩夹灰质结核及薄层竹叶状灰岩,灰岩为透镜体
40-60
奥 陶 系 O
、隐晶灰岩夹少量泥质灰岩及白云质灰岩;下部 为浅灰色、灰黄色中厚层隐晶白云岩、泥质白云岩,局部夹角砾状灰岩。本层淋 100-200 蚀风化严重,裂缝、溶洞发育,为古潜山油藏的储集层。是垦利、义和庄、埕岛 、草桥等古潜山油藏的主要含油层系。当上覆有石碳系~二迭系地层时,中奥陶 统顶为T g1 地震反射层。
王 上统 氏 K2 组 白 垩 系 K 下统 青 K1 山 组 中 生 界 MZ
0-270
〉700
观察裂缝中有无油气 防掉牙轮、扭断钻具, 显示。肉眼难以确定 上部灰色暗紫色中~酸性喷发岩(安山岩、玄武岩,致密坚硬,钾长石斑晶结 防裂缝性井漏 岩性时,以镜下鉴定 构,具小气孔),夹灰色泥岩(性脆、微含砂),顶部夹一层暗紫色中粒硬砂岩 岩性为准。 。下部灰色、暗紫色安山质凝灰岩夹紫红色泥岩(微含砂)。沾化见深灰、灰黑 色玄武岩,惠民凹陷见杂色流纹岩。在广利东风6井喷出岩裂隙中见油迹。白垩 系青山组顶为T k 地震反射层。 上部浅灰、灰色、灰绿色泥岩与砂质泥岩互层,夹砂岩、含砾砂岩。下部为杂色 含砾砂岩与灰色砂质泥岩互层。 上部灰色、灰紫色泥岩和砂质泥岩夹厚层灰色煌斑岩。下部紫色泥岩与灰色白云 注意有无煤层气,在 防掉牙轮、扭断钻具, 质泥岩、砂岩、含砾砂岩互层。 油源断层附近砂岩可 防煤层坍塌 能含油。 上部灰色砂岩及紫色泥岩夹灰黑色碳质泥岩,局部含煤层;中部灰紫色泥质砂岩 为主夹黑色碳质页岩及煤层。下部灰绿色泥岩与碳质泥岩互层夹灰色砂岩、闪长 玢岩。坊子组顶为T J 地震反射层。侏罗系与古生界(或太古界)之间的剥蚀 面为T g 地震反射层

地层的划分与对比及地质年代表

地层的划分与对比及地质年代表

第二节地层的划分与对比及地质年代表一、地层划分与对比的概念(一)地层划分地层的划分是地层学的一项基础任务,也是地质工作的基础。

其目的在于确定区域地层层序和建立相应的地质年代系统。

我们把一个地区的岩层,按其形成的先后顺序、岩性、化石等特征归纳成不同级别的地层单位,建立区域地层层序,了解该区域地层在时间上的变化规律,称为地层划分。

如果地层形成以后,一直保持其原始生成顺序,即老地层在下,新地层在上,属正常层序。

但在地壳发生过强烈运动的地区,由于岩层遭受褶皱和断裂的影响,使原始地层产状发生变动,甚至倒转,使早期形成的岩层覆盖于晚期形成的岩层之上。

因此地层划分首先要判定地层的正反顺序,建立正常层序。

地层的特征和属性是多种多样的,如岩层的几何形态、接触关系、岩性、岩石组合、化石特征、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性质等,其中任何一种特征都可以作为划分地层的依据。

由于切分地层的依据和标准不同且具有多样性,因而可以划分出多种地层系统,不同种类的地层划分可以重叠在同一剖面上进行,这就是地层单位和地层划分的多重性。

目前常用的有岩石地层单位、生物地层单位和年代地层单位三种。

(二)地层对比在地层划分的基础上,将不同地区(或剖面)的地层进行比较,论证其地质时代、地层特征和地层层位的对应关系,即为地层对比。

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特征和依据不同,有不同种类的对比。

例如:岩石地层对比是论证岩性特征和岩石地层位置是否相当;年代层对比是要论证地层的地质年龄和年代地层单位的位置是否相当;生物地层对比是要说明含化石层的化石内容和生物地层位置是否相当。

地层划分与对比两者在原则和依据上是同一的,在方法上是有密切联系的。

二、地层划分与对比的方法(一)岩石地层学方法凡是以地层的岩性特征为主要研究内容,以岩性界面变化为准,划分地层,是建立区域地层层序的主要方法统称为岩石地层学方法。

岩石特征主要指岩性、岩石组合、岩相、岩层的横向展布和岩石的变质程度等。

根据岩石特征的相似程度,对地层进行划分,并建立岩石地层系统。

地质年代划分

地质年代划分

地层系统dìcéngxìtǒng地壳是由一层一层的岩石构成的。

这种在地壳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成层岩石(包括松散沉积层)及其间的非成层岩石的系统总称,叫做地层系统。

“宇”、“界”、“系”、“统”分指地层系统分类的第一级、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

地层系统分类的第一级是“宇”,分为隐生宇(现已该称太古宇和元古宇)和显生宇。

地质年代dìzhìniándài地质,即地壳的成分和结构。

根据生物的发展和地层形成的顺序,按地壳的发展历史划分的若干自然阶段,叫做地质年代。

“宙”、“代”、“纪”、“世”分指地质年代分期的第一级、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

地质年代分期的第一级是宙,分为隐生宙(现已该称太古宙和元古宙)和显生宙。

太古宇tàigǔyǔ地层系统分类的第一个宇。

太古宙时期所形成的地层系统。

旧称太古界,原属隐生宇(隐生宇现已不使用,改称太古宇和元古宇)。

太古宙tàigǔzhòu地质年代分期的第一个宙。

约开始于40亿年前,结束于25亿年前。

在这个时期里,地球表面很不稳定,地壳变化很剧烈,形成最古的陆地基础,岩石主要是片麻岩,成分很复杂,沉积岩中没有生物化石。

晚期有菌类和低等藻类存在,但因经过多次地壳变动和岩浆活动,可靠的化石记录不多。

旧称太古代,原属隐生宙(隐生宙现已不使用,改称太古宙和元古宙)。

元古宇yuángǔyǔ地层系统分类的第二个宇。

元古宙时期所形成的地层系统。

旧称元古界,原属隐生宇(隐生宇现已不使用,改称太古宇和元古宇)。

元古宙yuángǔzhòu地质年代分期的第二个宙。

约开始于25亿年前,结束于5.7亿年前。

在这个时期里,地壳继续发生强烈变化,某些部分比较稳定已有大量含碳的岩石出现。

藻类和菌类开始繁盛,晚期无脊椎动物偶有出现。

地层中有低等生物的化石存在。

旧称元古代,原属隐生宙(隐生宙现已不使用,改称太古宙和元古宙)。

中国区域年代地层表

中国区域年代地层表

内容简介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地层学的相关知识,包括地层学的相关概念(地层学、地层、地层单位、地层术语、层型、带及面等)、地层划分的类别(岩石地层划分、生物地层划分、年代地层划分、磁性地层极性划分及层序地层划分等方法)、岩石地层单位相关知识及生物地层单位相关知识;第二部分详细介绍了中国海相地层及陆相地层的分阶情况(包括命名的时间、地点、人物及层型剖面位置,生物化石标志,层型剖面岩性特征,同期岩石地层单位,与国际地层表中的同期地层阶位对比,底界年龄);第三部分主要是附表,包括最新版的中国海相和陆相区域年代地层表及国际地层表。

第一部分地层概述前言近20年来,我国的地层工作在《中国地层指南及中国地层指南说明书》(1981)(以下简称《指南》)所倡导的地层分类、术语、划分原则及地层单位的建立与修订程序的指导下,取得了极大的进展。

一般概念1.1 地层学(Stratigraphy)地层学是研究构成的所有层状或似层状岩石体固有的特征和属性,并据此将它们划分为不同类型和级别的单位,进而建立它们之间的空间关系和时间顺序的一门基础地质学科。

地层学的研究范围实际上涉及到岩层中所有能识别的特征和属性(包括形状、分布、岩性特征、化石内容、地质年龄、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性质等),及其形成环境或形成方式和演化历史。

构成地壳的各类层状或似层状的岩石——沉积岩(包括固结的或未固结的沉积物)、火山岩及变质岩都属于地层学的研究范畴。

1.2 地层(Stratum, Strata)地层是具有某种共同特征或属性的岩石体。

能以明显界面或经研究后推论的某种解释性界面与相邻的岩层和岩石体相区分。

1.3 地层分类(Stratigraphic classification)根据构成地壳的岩层、岩石体的不同方面的特征或属性,将其划分成不同类型的地层单位。

地层所具有的特征是多样的,属性也不尽相同,每种特征或属性原则上都可以据以作为地层分类的依据。

因此,地层划分的类别也是多样的。

地层年代顺序表

地层年代顺序表

地层年代顺序表
地层年代顺序表是地质学研究中十分重要的一张图表,可以帮助地质学家了解地层的构成,地质构造及生物多样性发展,以及其他地质变化的年代关系。

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地质历史,做出科学的决策,确定未来的趋势。

地层年代顺序表的具体结构可以根据不同的研究领域而有所不同,但是大体包括三大部分:地层分类、地层年代以及地质学历史事件。

地层分类一般分为岩石成因、岩性、地层构造及结构等。

在这个部分,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岩石和地层结构,确定其分类和分子组成,从而推测其成因。

地层年代部分包括地质平衡年代、非地质平衡年代、古地质年代和未来地质年代等。

这些部分的内容可以根据不同的地层时期而有所不同。

如在古生代,可以分为古世纪、古千年、古百万年,而在地心时代可以分为早期古生代、晚期古生代、中生代、晚生代等。

最后是地质学历史事件部分,包括地壳表面变化、地幔变化、地质勘查和矿物沉积等。

在这部分,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和研究不同的地质表面地形来确定其地质学历史事件及其发生的时间,从而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地质变化。

总之,“地层年代顺序表”是一张重要的图表,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地质历史,更深层次地认识地质构造及生物多样性发展及其他地质变化,从而做出更准确的科学决策,最终实现人类对地质变
化的有效预测和管理。

地层年代表

地层年代表

地层年代表(总13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地质年代从古至今依次为: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

古生代又分为: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

中生代又分为: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新生代又分为:古近纪、新近纪、第四纪代纪世代号起始时间(百万年) 生物开始出现类型构造阶段(及构造运动)----------------------------------------------------------新生代第四纪Q全新世Qh 人类出现晚更新世 Qp中更新世 Qp2早更新世 Qp1新近纪 N上新世 N2中新世 N1 近代哺乳类出现古近纪 E渐新世 E3始新世 E2 50古新世 E1 65 鱼类出现新阿尔卑斯构造阶段(喜玛拉雅构造阶段)--------------------------中生代白垩纪K 135 被子植物,浮游钙藻出现侏罗纪J 208 鸟类哺乳类出现老阿尔卑斯构造阶段(之燕山构造阶段)三叠纪T 250 蜥龙鱼龙出现老阿尔卑斯构造阶段(之印支构造阶段)---------------------------古生代晚古生代二叠纪P 290 兽行型类裸子植物出现石炭纪 C 362 单孔类种子蕨科达类出现泥盆纪 D 410 总鳍鱼类节蕨石松真蕨植物出现(海西)华力西构造阶段早古生代志留纪S 439 裸蕨植物出现奥陶纪O 510 无颌类出现寒武纪∈ 570 硬壳动物出现加里东构造阶段---------------------------元古代新元古代震旦纪Z 680 不具硬壳动物出现南华纪 Nh 800 晋宁运动青白口纪Qb 1000 多细胞动物高级藻类出现中元古代蓟县纪JX 1400 真核动物出现(绿藻)长城纪Ch 1800古元古代滹沱纪Ht 2300 吕梁运动五台纪 Wt 2500 五台运动---------------------------太古代新太古代Ar3 2800 (阜平运动结束,五台运动开始)原核生物出现 (菌类及蓝藻)中太古代Ar2 3200 (迁西运动结束,阜平运动开始)古太古代Ar1 3600 (迁西运动开始)生命现象开始出现始太古代Ar0 4500Ar 4600地球形成解析:地理教学大纲中的“基本训练要求”指出:“学会阅读地质年代表,记住代、纪的名称和序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石 炭 系
下统
泥 盆 系
下 古 生 界志
留 系
上统 上统 中统
下统
栖 上段 霞 组 下段
船山组 黄 上段 龙 组 下段
老虎洞组
和州组
高骊山组 金陵组 五 上段 通 组 下段 茅山组
坟头组
高 上段 家 中段 边 组 下段
K3x
J3h J2l J1m
T2d T1n3 T1n2 T1n1 T1h T1y
P32d P31l2 P31l1
局限台地相、潮间潮下低能带
含硅质条带泥晶白云岩,细晶鲕粒白云岩,底部含磷含粉砂页岩,青苔山 底部钙质岩屑石英砂岩
73.5-291.5
葡萄状含蓝藻微晶粉晶白云岩夹硅质条带
白云岩 白云岩 白云岩 白云岩 白云岩
石英细砂岩,底部为砾岩
滨岸湖泊沼泽相 开阔台地相
滨岸湖泊沼泽相
赤铁矿、粘土 褐铁矿、粘土
28.9-59.0 189.1-415.4
130.4 >138.0
>104.5
细砾岩屑石英砂岩夹泥质粉砂岩 上部泥岩,中部含粉砂质泥岩、石英粉砂岩,下部石英砂岩
石英粉砂岩、细砾石英砂岩夹粉砂质泥岩 泥岩,含粉砂质泥岩夹石英粉砂岩
本 区地层划分简表
界系 统
全新统
新 第 上更新 生四 统 界 系 中更新
统 下更新

地层名称
代号
上段
Q43
中段 下段 上段 下段 上段 下段
“银山村 组”
Q42 Q41 Q33 Q31 Q23 Q21
Q1 Q1y
厚度(米) 2-4 >2
1.8-3.7 5.7-8.9
>1 3.9-7.6 1.3-7.2
浅海盆地相、湖下深 水低能带
粘土 磷
38.1-62.2
粉晶灰岩、微晶灰石,具臭味
石灰岩
6.7-8.3 26.8-40.3
13.8-14.0
微晶灰岩,中上部夹微晶球状灰岩,巢北底部为泥岩 微晶灰岩,球状鲕粒微晶灰岩
砾晶灰岩,下部含白云质灰岩团块,上部含微晶灰岩团块
白水泥灰岩
开阔台地相、湖下浅 白水泥灰岩
上部泥岩、粉砂质泥岩,下部泥质硅质页岩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三角州相 广海陆棚相、潮间高
能带
广海陆棚相、潮下低 能带

陶 上统
五峰组
O3w

汤头组
O3l
中统
宝塔组
O2b
大田坝组
O2d
下统 牯牛潭组
O1g
大湾组
O1d
11.7
6.9 28.6 1.5-3.0 5.1 >24.7
硅质页岩夹硅质岩
泥岩、硅质泥岩夹似瘤状含白云质泥灰岩 瘤状局部龟裂纹状含生物碎屑微晶泥质灰岩、泥灰岩
P2g
P1q3 P1q1 C22c C21h2 C21h1 C1l
C1h
C1g C1j D3w2 D3w1 S3m S2f S1g3 S1g2 S1g1
>97.6
砾岩夹砂岩
河流相
>91.5 >475.1 449.9
>.17.9
64.1-138.8 49.1-70.8 42.3-48.5 21.2-36.2 83.8-84.5
微晶灰岩夹页岩及瘤状泥晶灰岩,底部瘤状泥晶灰岩
水泥石灰岩
开阔台地相、湖下浅
水低能带
水泥石灰岩
水泥石灰岩
上部瘤状泥晶灰岩、微晶灰岩,下部页岩夹泥晶泥灰岩
陆棚相、湖下较浅水 水泥石灰岩
上部泥晶灰岩夹页岩,中部页岩夹瘤状泥质泥晶白云质灰岩,下部泥岩夹 微晶白云质灰岩
低能带
水泥石灰岩
硅质炭质泥岩夹白云质泥灰岩、硅质岩、泥质粉砂岩
细晶泥灰岩,含生物碎屑微晶泥灰岩 瘤状生物碎屑泥晶泥质灰岩、泥灰岩
上部灰岩,下部页岩
浅海陆棚相、潮下浅 水低能带
广海陆棚相、潮下较 深水低能带
红花园组
仑山组
山 上段
寒 中上统
凹 丁


下段
系 下统
半汤组
冷泉王组
上 元
震 旦
上统
灯 影
古系


上段 下段
O1h
O1l Є2-3sh3
Є2-3sh1 Є1b Є1l Z3dn3
水低能带
白水泥灰岩
4.3-7.0 8.1-26.8
白云岩、泥质白云岩夹含白云质灰岩,底部相变为石英砂岩
上部生物碎屑微晶白云岩,下部瘤状泥质灰岩夹泥岩,巢北上部微晶灰岩, 生物碎屑微晶泥质灰岩(风化后呈炉渣状)
12.6-23.2 0.4-9.3
96.0-104.8
73.2-96.8
粉砂质泥岩夹石英砂岩、白云质泥灰岩,巢北夹姜结状灰岩 含生物碎屑微灰岩,底部铁质粉砂质泥岩 泥质粉砂岩夹石英细砂岩、粘土岩
13.0-24.2 10.5-20.8
粗安质沉凝灰角砾岩夹凝灰质粉细砂岩
粉砂质泥岩夹岩屑长石砂岩,底部为砾岩 岩屑长石砂岩,石英砂岩,泥岩及煤线,底部为石英砾岩
河流沼泽相
上部岩溶角砾岩,下部微晶灰质白云岩,底部具同生砾
蒸发台地相、湖上低 能带
蠕虫状微晶灰岩夹微晶白云质灰岩,局部含燧石结核 瘤状泥晶灰岩夹微晶灰岩及页岩
Z3dn1
>47.6
121.6 131.7
亮晶微晶灰岩,砂质灰岩夹硅质岩
细晶白云岩夹硅质条带,顶底夹灰岩透镜体 含硅质团块细晶白云岩,粉晶含灰质白云岩
台地边缘浅谈相、潮 下高能带
178
156.1 104.9 68.5-90.4
微晶、粉晶白云岩夹砂屑白云岩,底部杂基白云质细砾岩
泥晶、粉晶白云岩与白云质泥灰岩互层 白云岩,含泥质白云岩夹含硅质条带灰岩,底部含砾砂岩
0.4-2.9 2
主要岩性 粉质亚粘土、粉质轻亚粘土
粉质重亚粘土 砂砾层,上部为含砾粉质亚粘土 粉质重亚粘土,含铁锰结核,底部为砂砾层 粉质重亚粘土,含铁锰结核,底界常见铁锰结核富集层 粉质重亚粘土,粉质轻亚粘土,含砾重亚粘土、砂砾、泥砾
含砾中亚粘土,含砾重亚粘土
沉积环境 湖积堆积
沉积矿产
冲积堆积 冰水、冰川堆积
浅海棚地相,湖下较 浅水低能带

上部硅质泥岩、炭质泥岩夹硅质岩,下部硅质岩、硅质页岩

54.75-110.4
顶部微晶灰岩,上部泥质粉砂岩夹煤层,下部长石石英砂岩
煤 滨岸沼泽相
28.3-53.8 110.7-189.3
硅质岩夹含硅质泥岩、泥岩,底部粉砂质页岩,含磷结核 生物碎屑粉晶灰岩、微晶灰岩、微晶白云质灰岩,含燧石结核
砖用粘土 陶用粘土
含砾重亚粘土和砂砾层
古溶洞堆积,含砾亚粘土 残积堆积、洞穴堆积
白 垩 上统 系
宣南组
侏 罗 系 中 生 界
上统 中统 下统
中统
三 叠 系 下统
黄石堰组 罗岭组 磨山组
东马鞍山组
南 上段 陵 湖 中段 组 下段
和龙山组
殷坑组
大隆组
上统
二 叠 系 中统
龙 上段 潭 组 下段
孤峰组
上 下统 古 生 界 上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